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于春节的随笔

2023/12/14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于春节的随笔(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于春节的随笔 篇1

站在春的门槛,我看到新年的朝阳冉冉升起,向大地洒下万丈光芒,让人心生诸多豪情与希冀。我的幸福,我的富足,我的欢乐,我的欣喜,都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肆意流淌。

站在春的门槛,我等到了久别重逢的团圆。漂泊的离愁中我想到了苍颜的老爹,想到了白发亲娘。思儿心切的他们,在门前或村头伫立眺望,蜿蜒的山路有泪水洒落,有柔肠百转的惦念和盼望。春节,是万家团聚、灯火圆满的.美好,终于可以给爹捶捶背,给娘洗洗脚,终于吃上娘做的家常饭,看到爹收获一年的喜悦脸庞。幸福便是一家人围着小火盆拉家常,一个话题说了又说,一盘点心吃完又拿。心田被洗涤成净澈的河流,枕梦被柔软成融融的月光。

站在春的门槛,忽然也有了几天闲暇,可以踩着晨曦,消闲地压压马路;可以自告奋勇陪妻子买菜浇花;可以心无旁骛地给儿子批改作业,陪儿子嬉戏玩耍。串亲戚,访朋友,让亲情友情,在明媚的春日里,氤氲成最温情的浪漫。

站在春的门槛,心忽然安静起来。辛辛苦苦劳累了一年,忙忙碌碌奔忙了一载,该给心儿洗个澡放个假,该给自己慰劳和养息。可以是一杯美酒,可以是一杯香茗,在一个无风的日子,享受春阳的抚摸,品味人生思索明天,静静地憧憬未来。在这里,我是一株悄然开放的花朵,有自己的心情,有自己的空间,肆意怒放的生命,给我太多的感触;在这里,我是一只鸿鹄,有翱翔之志,要搏击长空;在这里,我是一只雄鹰,展翅扶摇九万里,傲视苍穹,睥睨世界;在这里,我是王者,踌躇满志,谋划新一年的工作、理想和生活,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站在春的门槛,我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春天。小溪在解冻,唱着欢歌奔向大河;小草睁开惺忪的睡眼,争先恐后拱出地面;春风剪开的柳树细叶婀娜多姿,优雅地翩跹起舞;最快乐的,要数那些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无忧无虑地在春天撒欢儿,湛蓝湛蓝的天空上,风筝漂浮成了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牛背上牧童的春笛,吵醒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站在春的门槛,我看见农家人把寂寞了一冬的农具拿出,开始新的劳作。春种夏播秋收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伴着岁月轮回,也伴着他们一个又一个丰满的希望。泥土在犁铧下翻腾起细浪,农家人精耕细作一丝不苟,播下粒粒种子,就有了秋收累累硕果的底气。曾经寂寥的原野上,那花儿,势必会赶趟似的,争先恐后露出艳丽的脸庞,把春天装扮成花的海洋。连那些懒散的鸡鸭,那些慵懒的猪崽,那些猫冬的狗儿,都被春风陶醉,美美地尽情撒欢儿。

站在春的门槛,伴着新年爆竹声声,我嗅到了春的气息,在明媚的天地间,触摸大地的脉搏,聆听她的心跳,我的身心充满着激情,迸发着力量,我愿被这暖暖的春温柔以待,我要以崭新的姿态砥砺前行。

于春节的随笔 篇2

新年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远去了,但它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腊月二十三去商店买年货,首先就是给小孩子们买糖果吃,有巧克力糖、硬糖······各色各样,样子好看,吃起来很甜,让人吃了还想吃。第二样就是买鞭炮,有小孩子玩的红蜘蛛、还有冲天炮······小孩子们特别喜欢玩烟花,一摇一摇的,好看极了。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都是一大早起来放鞭炮,大人们忙乱,小孩子们跟在屁股后面,非常高兴。

除夕那天非常热闹,家家户户把糖果、香烟、瓜子、花生摆在果盘上。大家都去洗澡,穿起了新衣,门外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还在大门前挂上了门神。到了晚上,家家都开了灯,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看到12点,因为他们都要守岁。12点过去,就开始放鞭炮、放烟花,然后关上大门,睡觉。因为,这代表着一年过去了,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家家户户都把大门打开,迎接新来的客人,每来一个人,都要发烟、发糖,还可以得红包呢!男人们出去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呼客人,女人们出去拜年,男人们在家招呼客人,小孩子们出去玩,有时候,还要到远方亲戚家去拜年。

元宵节到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灯笼,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灯都开着,不许间断,睡觉的时候也得点着灯,小孩子这时候就在家里看电视、放烟花。这一天,大家晚上都会吃汤圆。

过完元宵节,年就结束了。

于春节的随笔 篇3

过年了,传与中国的节日让我们炎黄子孙兴奋不已。

初一初二,通常是人们是在家度过的在家度过的。到了初三,我们去了姥爷家了。

我们到了初三去,全中国的人民也会选择这一天去了。所以,这一天的人们有的开着宝马,有的开着奥迪,还有的则是坐车去。

我们到了开封西站,上了大巴车,我们找了一个靠前,靠着窗户的的座位。开着了,还没出城,遇到了堵车的情况。出了城,四周的民房渐渐少了,大片大片的开阔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渐渐的,开始出现了农田,在农田的尽头,一颗颗白杨树竖立在地平线的尽头。

过了朱仙镇这座老镇子,农家气息开始多了。汽车变少了,摩托变少了;而电动三轮车和拖拉机开始变多了。一处一处是小集市,拥挤的人群,到处是摊位,到处是叫卖声,没了城市的整洁,没了城市看的那么舒服,连交警都一溜烟的不见了。

不一会,到了闹店站了,颠簸一路的我,跳下车,大口大口的呼吸着新鲜空气。老爷早已在路边等候多时了,见了我们,像久违的朋友,见了面,见了面,寒暄了一后,便去和我们一起乐颠颠的回老家了。

走在路上的时候,我有机会看一看乡间的情景。在两块农田的中间,有一条比羊肠小道要宽的乡间小道,笔直的延伸到地平线,两道白杨像战士般的守在小到两旁,在老白杨树梢上,时不时还有一个个脸盆大小似地鸟巢。我看到城市里没有的情景,十分新奇不已。

我们乘着电动三轮来到老家,舅舅却做好饭菜等着我们的到来,我们见了面,舅舅过问了我的学习情况,身体健康等等。我们和舅舅拜了年,和姥爷拜了年,和叔叔大伯拜了年,结果收到了不少压岁钱呢。

我和表哥谈了谈学习的情况。转眼间,开饭了,男的一桌,女的一桌。我们开始饱餐一顿,这里做的菜,好多在城市里都没有的,连我都叫不出名,虽然不是什么佳肴,但我头一次品尝,觉得十分新鲜,十分可口。我三下把菜搞定了,亲戚们直说我饭量大,胃口好。

我和表哥表妹们在老家的大院子里疯了一个下午,到天快暗时,才分别离开返回。

于春节的随笔 篇4

家在农村,离县城不远。进城或是出门到外乡外村,总会看到些墙。那时的墙,土墙多,能刷上白灰的墙不多,砖墙更少。墙上总是些醒目的标语或口号。字的颜色以红黑为主。字体大都是仿宋体。内容当然是体现那个年代特征的,政治和政策类为主。不知不觉间,城市里较长的墙越来越少,被铁栅栏代替。而乡村的墙却成为热点。先是以计划生育为主的基本国策宣传,夹杂些乡镇企业的广告。后来基本上被各种商业广告占领。内容五花八门,产品形形色色。字的颜色也多彩多姿,白底红字或蓝字,红底黄字或绿字,五颜六色,夺人眼球。

随着新农村建设,公路边较长的墙越来越少,越来越被商家争抢,连一些黄土夯成掉土渣的土墙也不放过,喷上底色,喷上广告语。白云如驹,日出月落,时代变迁,人生沧桑,这些户外的墙也承载着社会的变化,年代的特证,世间的潮流。肩负着宣传的功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那么,室内的墙除了遮风挡雨,顶梁托柱,又是怎么陪伴人们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呢?

几十年前,那时,每逢过年,县城新华书店里总是人多拥挤热闹。书店里满墙都是画,还有天花板下扯着的铁丝上也挂满画,当然全是印刷品。每张画的右下角用回形针或是大头针夹着写在白纸上的编号。人们争先恐后挑选着自己喜爱的画,给营业员报上编号即可买到自己钟意的画,几块钱可买十几张,是年货中必不可少的。当然,那些画被叫成“画画子”。兴高彩烈回到家,张罗着用图钉在墙上贴画。会贴的,横竖搭配,留有间距,错落有致。不会贴的,从刚进门左边的墙,一张挨一张绕墙贴到门的右边,连窗户两侧都贴上,还在墙的上面贴一溜,直到屋顶,下面紧靠面柜桌子和炕上叠成方墩的被褥再贴一溜。“画画子”的内容,有领袖像,样板戏剧照,宣传画及少量的人物画,山水风景画更少,书法字画几乎没有。墙上抹了白灰粉壁的,贴些画尚有留白,土墙壁几乎全被画贴满,一来给屋内增亮添色,二来可遮掩那丑陋的破墙壁。会贴的,不会贴的,都帖着一纷喜悦,一份期望,一份热爱,一份信念,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刚贴上的几天,出门进门总要多看几眼。待年过完,农事紧张,劳累起来,也只能在饭后睡觉前望画发呆,心底感慨,无限遐想。再后来渐渐地便失去兴趣。画上的美人得不到,画上的风景去不了。过年走亲戚或朋友家串门,到哪家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上的画。

至于家具摆设,那时谁家也差不多,没几件像样的。哪家雅,哪家俗,哪家会贴哪家不会贴一目了然。当然,都是从新华书店买的,雷同的画很多,就如那时人们的穿衣打扮饮食起居基本差不多一样,无非在格调、气质、习惯、卫生、谈吐等细节上有些许区别。区别归区别,但那怕是被烟熏火燎的黑屋子黑墙,腊月二十三之前打扫一番,也要在被扫帚扫得黑白相间的墙上贴几张“画画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且不分穷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再穷也不会被泯灭。实在无钱买画的,门口贴一幅鲜红的对联,也能给破墙老屋增添一份过年的气息。至于“画画子”的内容,不管是抓革命促生产,阶级斗争不能忘的宣传画,还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是领袖像,还是人物山水,在那时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思想、生活。

物事人非,星转斗移,墙也变的越来越白,越光滑越漂亮,屋顶有了铁丝打格糊上花纸的顶棚,炕上有了花纸或花布墙围裙,地上有了能称为家具的木制家具。墙上的画照贴,不过有了镶嵌玻璃加边框的.条画。内容除了还有领袖像,电影明星、花草树木、字画墨迹,百花齐放。再后来,就是现在的墙,虽然越来越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墙上的画却越来越少了。沙发对面的墙被电视墙代替了,满室最多几幅镶框的字画,好似家家俱雅,户户不俗。

墙担当起体现荣华富贵、攀雅附风的重任,人荣墙荣,人贵墙贵。雅与俗,文化底蕴深浅,.品位高下,俱在墙上体现。至于字,几十年前我们上学是写毛笔字的。小学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写到五年级。大小楷都写,每周写两次。大楷本上的大格写大楷,方格边上的虚线上写小楷。一笔一画,或描仿,或自写。大楷本发下来,大家争相看老师画的红圈,谁的红圈多说明谁的字写的好。得意一会,高兴一会,接着再写。那时村里有个小学或是初中生就了不得,算是有文化的人,高中生更是凤毛麟角。村里有个红白干事,过年贴个对联,提起毛笔就能写。那时户外墙上的标语口号都是用刷子写上去的。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家家都有,不要说毛笔字,连钢笔字都写不好,甚至不会写,一切都在电脑上敲打。写毛笔字得掏钱到书法培训班学习。别看好多家里墙上挂着字画,且是原创真迹,极少印刷品,但那是上一辈人才会领略、欣赏、品味的,与现在的年轻人关系不大。年轻人己把墙的功能开发利用到极点。

但乡村的老宅或是新屋,对门正中的上墙上,依然贴着人们心中敬爱的领袖画像。墙虽然在变,但墙也在见证着那代人心中的信念不变。

于春节的随笔 篇5

那么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在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于春节的随笔 篇6

光阴似箭,时间飞逝,不知不觉中一岁即将过去,又要过年了,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对故乡的思念、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一齐涌上心头,感慨颇多。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年又不能回老家了。快过年了,非常想念我的故乡和亲人。儿时盼过年,因为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有肉、糖吃,有鞭炮放,有“秦腔”大戏看。从腊月23开始,年味越来越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亲们忙着赶集置办年货,杀猪宰鸡,烹制各种食品,人人欢天喜地,笑逐颜开。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打闹、下棋、打扑克、挑灯笼,玩的不亦乐乎。美味的臊子面,甘甜的井水,亲切的陕西话,令我终生难忘!

现在怕过年,已到知天命年纪的我又老了一岁,白发添了不少,感觉到岁月的无情。回首过去,心情复杂。远离故乡,单打独斗,所受的苦,所遭的罪只有自己最清楚,真的不容易啊!平平淡淡地一路走来,没能“出彩”,总觉得虚度了许多时光,惋惜之情油然而生,总盼着时间过得慢一些,好好享受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为社会、企业和家庭做些事。欣慰的是孩子成才,家庭和睦。我有一颗“年轻的心”,不服老。我要珍惜时间,挑战自己,把握现在,更加努力,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自从2004年来到青岛以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里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气候宜人,人杰地灵,我爱青岛,已视她为故乡了,一家人在此安家落户了。我祝青岛蒸蒸日上,飞速发展!

于春节的随笔 篇7

有很多年觉得,自己没有再过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春节。

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春节,就是举家团圆、有吃有喝、天伦之乐:我们所有最重要的亲人必然要都在,爸爸、妈妈绝对不可或缺,我们要做过年做的很多事——比如祭祖、写春联、挑灯笼、吃元宵还有无数的年味的美食。这是我记忆里老家的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我们在森然的城市森林里,早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传统。

永远记得的是,年少的时候,在故乡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街巷中,两排并立着木制的低矮的有两到三层阁楼的房屋,每家每户的屋檐下必然至少有一个红红的圆灯笼,灯笼里面必然是黄色的鸭梨灯泡。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小镇都是一个连着一个的红灯笼,一排排照亮了漆黑的道路,温暖了人心。而鞭炮声会从中午十二点开始接连不断地一阵一阵响起,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是一层厚厚的鞭炮纸,还有些各种大小的小孩子调皮地到处扔着鞭炮或是直接用手拉响。到了晚上的时候,街市上除了卖烟花鞭炮的以及吃麻辣串的地方,几乎空无一人,所有人都窝在家里围着炉火和几大桌的美食和一年最好的美酒,一边吃吃喝喝一边等着准时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有些人早早地应了家里小孩的要求,一到天黑下来便开始放起烟火来——到十二点左右,烟火会格外地热烈,这时候所有人都在街上或者自家楼顶上一边齐刷刷放起烟火一边观望着整座小城的烟火美景——整个夜空都被各式各样的七彩烟火点缀着,犹如天女散花——这是大人和小孩们几乎每个人所感觉到的人生最难得一见的美景——每一年烟火的数量和款式都更加地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