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陶渊明壮志的散文

2023/12/17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描写陶渊明壮志的散文(精选3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陶渊明壮志的散文 篇1

人的精神世界是极其神秘的,且深不可测,历史上的文人]们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其情其境早已灰飞烟灭了,那有关精神世界的博大精深我们不能妄自忖度。人是复杂的。有一位著名的文人说,个人(他指的是八大山人)的精神世界是个孤独的小天地。我不愿意附和这种说法。我能举例子证明,个人的精神世界的豪气可以冲击浩大的宇宙和整个人类世界固有的且固守着的文明。

东晋那个不愿意在樊笼里的诗人,他归田园隐居,原因仅仅是性本爱丘山,当然也是猛志溢四海的壮志没有能够得以伸张,理想不能实现的逃避。但是他能够告别历史文人的进亦忧退亦忧的入世思想,真正的舍弃了居庙堂之高和退江湖之远的一切烦恼,把自己真正的放到自然里,以动物的纯洁的生活方式,追求幸福平等的没有等级门第观念的生活,他的超然已经达到共产主义的境界了。寄情于天地之逆旅,我不知道他的精神世界是大了还是小了,我不去冥思苦想旁征博引,他的乐趣我不知道我不懂,我也不因此烦恼。陶先生在南山种豆时的欢乐,是没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郁闷情怀的,是他炒了皇帝老儿的鱿鱼。我从心理佩服他的勇气钦佩他孤傲的骨气的。他的精神世界与治国救世无关,却也热热闹闹的红火了上千年。如果说这种精神天地是小的,那么怀才不遇忧思无边志向不的伸张的有志之士的精神世界也大不了哪里去。先是想赢得身前身后名,接着就可怜白发生,不管是为国为民还是留名青史,这个名,就像千斤磐石压在心头,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轻松快乐起来!这种忧伤

实在不如天子呼来不上船只愿散发弄扁舟的自在和潇洒。那匹白鹿驮着的不应该是个梦境。

前几天和四年级的孩子一起欣赏陶先生的《归田园居》、《饮酒》、《咏荆轲》和《桃花源记》,没想到孩子们是那么的贴近他,似乎是旧相识。那诗他们很快就会背诵了,我给他们介绍的诗人中他们最喜欢陶先生。陶先生也不可能想到几千年后的孩子会喜欢他超过别的诗人啊。有一个孩子对他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境况深表同情。我当然不敢这样猜测今后学生们会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误入学网中,一去几十年。来应和陶老先生的淡定的情怀。

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著,所以我想陶先生的精神世界是下小了。他的世界是古代文人在疲惫的时候,走入心灵驿站小憩的梦,长路漫漫,他们需要这种慰藉。我影影绰绰的觉得现代的人们开始追求一些纯真的东西了,是饥渴的追求着真实的一切的时候了。人性中本来该有的东西,让我们饥渴的等待,这是悲哀的。物化的追求梦想的光辉,在生之苦旅中苦苦的奔波挣扎,需要我们的精神世界小一点,真一点,纯一点。如果你累了,就歇一程吧。

有许多个人的东西,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无法和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相抗横。布鲁诺的学术冒天下之大不违,所以要受火刑 ,他的精神世界不受世人所接受,可是其精神世界是不小的。还有达尔文、王安石、柳宗元。。。。。。但真理(也就是他们首先发现的精神世界的东西)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最神圣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有多少个人的精神的精髓,灼灼其华,让渺小如蚂蚁的我不敢仰视。

今天的世界与陶老先生是大不相同。以手工来个果腹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可是生活贫困的人仅仅是孩子的教育费用也令他们摧眉折腰了。心中暗暗的对陶先生的恋情就粘染上了许多的红尘。应了那句歌词,想说爱你不容易。以便奔波在物欲横留的世俗,以便暗恋但使愿无违的诗人,不知道我在这里真的纯的.东西能有几许?

我只能是怀念陶渊明,仅仅怀而已。灵魂里的东西在字里行间酝酿的浓酽如酒,酣畅淋漓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我不学隐逸的高士,在繁华的市廛,灯红酒绿的住所里,我的生活很便捷。能时时读到一个又一个意境不同的精神世界,逼仄我惶惑的精神空间。斑斑驳驳的精神的身影总是撞响我的沉重。

描写陶渊明壮志的散文 篇2

闲时翻翻古书,觉陶公形象非一般君子之所比也,于是细细读之,连缀成篇以为学习之楷模。

陶渊明一生,大约可分三个阶段:出仕前(公元365--392年),出仕中(公元393--405年),归园田(公元406--427年)。他所处的时代,正值东晋末季。其间战乱频繁,国无宁日。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刘裕建刘宋王朝,陶渊明成亡国遗老,时55岁。刘义龙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十一月,他含恨离世,享年63岁。

陶渊明出身于名门贵族,其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豹,父亲淘贻曾做过太守,县令。到他时家世没落,江河日下。他在29岁时才出仕,任过一些小小祭酒,参军职务。直到41岁时,其叔太常陶夔见其贫苦提用于小邑彭泽县令。

一个大司马的后代,最终成为“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寒士,可悲,可叹!然而这样的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宁困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他在作彭泽令时,为何只在官八十余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会君遣一督邮至见,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孤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在那个时代家世没落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疾恶如仇,是他又一性格特点。《读山海经》是其代表作。共十三首,第一首发端,二至十二首咏读书之所记,末首写了齐桓公不听管仲而任用奸臣易牙竖刁,继而为乱,桓公饥渴而死。他大呼“明处天鉴,为恶不可履“!在他心里“猛志固常在”,他要效仿刑天,他要学习精卫,其济世壮志不亦显乎!他欣赏荆苛,“其人虽己殁,千载有余情“,封建时代,剑客轼君为大逆不道,正因他认为秦始皇独裁,残忍,自然也就该杀!不然这些诗怎会被鲁迅评为“金刚怒目式”诗歌呢?

性格决定人生。陶渊明最终与统冶者完全决裂回归园田,当起了“隐士“。隐士者,“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归园田诗》是他仕途终结,归田生活的开始。他以出仕为“误入尘网”,为“久在樊笼里”,而田园则成为他宁静闲适的修身养性之处,虽有人指责他“乐天安命”“洁身自好”,我们不妨看看那狂放不羁的上代“竹林七贤”之一的稽康,那西晋文学家张华,不都因得罪司马氏而遭杀害吗?那素有济世之志而守正不阿的阮籍,也不得不发出“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慨叹,在“终身履薄冰“的恶劣环境下纵酒谈玄,佯狂放荡度余生!陶渊明也有过“弱龄寄事外“之志,他何尝不想以自己的才华济天下苍生,但在那尔虞我诈,卖官鬻爵贪腐成性的时代,凭着他的性格情趣,归隐或许是其最为明智的作法。我们又怎能以现代人的观念去要求那个时代的人呢?

陶渊明憎恶统治者,但他却是非常爱国的。宋亡晋后,他“不复肯仕“,他“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不书晋氏年号,“唯云甲子而已“。他“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其爱国守节之情可嘉!

陶渊明渴望理想社会,57岁时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充分反映了他这种思想。有人说他的“桃花源"有点像欧州人莫尔的“乌托邦“,错!因为它是和平的,是宁静的,在那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时代,这里正是诗人精神的寄托。虽是幻想,也是作者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实现了陶公的愿望,应为他的宏图伟略而感到高兴才是。正是由于世世代代人们的追求,奋斗,才有了我们不是桃源,而又胜似桃源的社会主义今天!

描写陶渊明壮志的散文 篇3

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陶公陶渊明。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生活在顶端的社会名流,向往陶渊明那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我相信这是肺腑之言。正如只有饮遍了世间美酒的酒徒一样,所谓平淡是真,背景必须得是无数的斑斓锦绣。如此,风吹烟云散才能让人看到万里苍穹。这是阅历的力量,也是底蕴的力量,只有经过这些力量洗涤之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其实,身在官场中的陶公,是一只留恋山林的笼中鸟,是一尾思念昔日宁静水潭的池中鱼;一旦回到匡庐山脚下的小村,他便如童心在怀的赤子,见大地也可爱,观鸟兽也亲切。葱葱郁郁的榆树、柳树遮蔽着房屋后檐,成行成排的桃树、李树生机勃勃地排列在堂屋门前;夕阳西下,黄昏中远处的小山村依稀可见,近处的农舍上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守屋之犬在深深的小巷中汪汪轻吠,归窝之鸡在桑树巅上喔喔啼唤。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得了耕种之乐,觅得了垂钓之闲,找得了灌园之趣。

可以想像,陶公提上一壶酒,坐在向阳的坡上,沐浴着融融的秋日,在金风吹拂中开怀畅饮,直到微醉;不经意中抬眼远眺,只见悠然的南山时隐时现。他把盏自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寄情山水之乐,陶渊明如今才真切而深深地领略。晚上,在油灯微弱的光亮之下他写下自己那份独特的感受,一首首淡雅清新真率朴实不假雕饰而又生趣盎然的诗篇便泻出于他的笔端;一不小心,他便登上了五言古诗的高峰。李重华赞陶诗“五言古以陶靖节为极诣”,鲁迅称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与李白一样,都是头等人物。

不过,重新解读陶公留传下来的124首诗歌和11篇文、赋,我们还可以看到,陶渊明不仅仅是潇洒旷达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虽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辛苦,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还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的酒趣;但更多的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的穷愁,“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悲苦,还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的凄凉;就连喝一口酒的嗜好有时也不能满足,不得不让好心的农父接济:“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饮?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甚至于儒道斯文也不复存在了:“饥来驱我去,不知近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一个学富五车的读书人,一个才情并茂的大诗人,竟至于不得饱腹,不得不乞食于野,这就是封建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但是,无论环境如何险恶,陶公都始终“不坠青云之志”,我们从他的一些诗篇中可以直接、间接地看到这一点。如:“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际,黑暗的政治,犹如宏罗密网,使正直之士遭到压迫,而当时的社会门阀等级森严,官场“交通请托,贿赂公行”,趋炎附势、尔虞我诈者众。不少人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人格丧失殆尽。陶渊明与此格格不入。他抱着既然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于是只得抱定“穷则独善其身”的想法,借写古人以咏志,对刘宋王朝持不合作态度,宁肯辞官归隐乡间,也决不肯向腐朽的士风低头。朱熹在评陶诗时曾颇有见地地说:“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晚清爱国诗人龚自珍在《读陶诗三首》中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鲁迅先生也曾经指出,陶诗不仅仅是些浑身静穆的诗作,还有一些“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这些诗作,表现了他对当时政治激烈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因此,他用满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他与田夫野老、蚕妇村氓聚在一起,闲谈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苦与乐,他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以这种自戕的方式使自己暂时忘却人生的苦痛;他也在宋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看望、赠以梁肉时挥而拒之,表现出一介书生的铮铮铁骨。

陶公生前抑郁以终,身后却极受后代诗人们的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人从陶诗中汲取了极为丰厚的文化养料;陶渊明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达观精神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鲠之气,对后世正直的读书人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中国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初,又恰逢乱世。这时的中国,出现了两位文化大师:鲁迅与胡适。当代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近代中国的两个价值坐标,两者风格截然不同,却共同构筑起那个时代知识界的脊梁。而在我看来,陶渊明之于魏晋正如鲁迅,胡适之于近代中国,他的学术成就为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文化思想成为统摄一个时代精神领域的核心力量,他的高洁傲岸的人格魅力则更是当代人所难以个个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