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关于茶叶的散文

2023/01/07好文章

关于茶叶的散文(精选20篇)

又到一年采茶时

文/鲍明成

清明过后是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此时春雨绵绵,春色撩人,雨水“嘀嘀嗒嗒”接连不断,处处春意盎然。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意思是清明茶过嫩,立夏茶又老,只有谷雨茶其时适中。犹如脱尽幼年之稚气,没有老年之迂腐,若谦谦君子之风,让人心旷神怡。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采制春茶的最佳时期,谷雨茶比清明前的茶耐泡,喝起来口感醇香绵和。

每到采茶时节,田间一片葱绿,嫩绿的茶芽齐刷刷露出鲜活的笑脸。此时,家家户户全家发动齐上阵,奔赴自家茶田开启采茶赚钱的快乐时刻。而每到休息日,我也会背着竹篓加入采茶大军。

茶叶经过一夜生长,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采茶时我低头弯腰左手提篓,右手一片片仔细采摘绿叶上的嫩尖。不过我的采茶技术远远不如妻子,她左右开弓,双手的大拇指与食指鸡啄米一样不停地采摘茶叶,与此同时,后面的三根指尖挪到手心兜住茶叶,直到手中茶叶抓满,才会将其丢进身后的竹篓。个把小时后,竹篓满了,我们赶紧把茶叶撒在阴凉处。一天下来,我和妻子大约可采上十来斤。

采下的茶叶要送到十里外的海燕茶场加工。茶场里满眼绿色——茶叶在竹篾筐中薄薄地摊开,在阴凉通风的屋里等待“杀青”。

“杀青”是整个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现在茶场都改用机械“杀青”了,拉下电闸,圆铁桶滚动起来,把温度调好,一位“杀青”师便会把一小撮一小撮的茶叶均匀地撒入铁桶中,而另一位师傅则会用手把茶叶轻轻抬高,使质量不好的茶叶被风吹走,留下上好的绿茶等待下一步工序。以往炒茶用的是柴火烧锅,温度达到160摄氏度左右时,茶叶才可均匀撒入。翻锅时,火候和力度、手位都要恰到好处,炒上等好茶得具有多年炒茶经验的技师才行。

“杀青”后还需把茶叶放入竹篾筐中,一个芽一个芽次第摊开,至全部冷却后分拣出不好的芽叶,再重放入锅中“做型”。“做型”很讲究,既要搓成流线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

“提毫”也是一道制茶工序,茶叶在八成干的时候轻揉,使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如不提毫,则茶叶仅为墨绿色,全无灵动之气。

待最后一道“烘烤”工序结束后,茶叶也就完成了制作全过程。

制茶的过程,犹如人的一生——不经历磨砺,何来青绿的希望和最终的美丽。

茶余茶话

文/老农

是日无事,一个人喝了一上午的茶。平日里总希望有时间坐下来喝喝茶,享受拿起放下的惬意,但是真的有时间了,也喝不下许多,原来茶也饱肚。也罢,说点茶话吧。

我的老家在浙南山区,自古茶事颇盛。家父嗜茶,每日早饭时,母亲必为父亲泡一杯浓茶,茶是农家绿茶,杯是上垟产的青瓷杯,茶水碧绿,水面上浮着一层白气,煞是好看。但是喝起来又苦又涩,一点也不好喝,还不如白开水呢。

天气渐渐热将起来,小孩子总是喜欢疯玩,玩得一头大汗到家,自是口渴难耐,见到茶杯里有水,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来就喝,有如《水浒传》里李逵喝酒一般。有时喝到父亲的浓茶,喝完了还要“呸呸”啐两口,心里直纳闷,这茶有什么好喝的呢。

老家产茶,茶园有大队的、生产队的、自家的。我家有两块稍大的茶园和一些零星的茶树,两块茶园都是坐南面北,背后是苍翠的竹园,前面是数百亩良田。茶园是祖上传下来的,经过了上百年的经营,树干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地上铺满了从农田里拣出来的瓦片碎石。零星的茶树都种在面北的石磡边,或者直接种在石磡里。上者生烂石,茶叶喜阴,估计祖先是知道如何做出好茶的,或者看过陆羽的《茶经》也未可知,不然为什么要在茶园里铺那么多的瓦片碎石呢。

老家的茶叶重味而不重形,要等到两叶一芽才开始采,故而清明之前鲜有采茶的。采茶之时是一年风景最好的季节,所谓的人间四月天。青山绿水间,有采茶姑娘的花衣裳在翻飞,有如巨大的花蝴蝶,在天地间飞啊飞。看采茶是欣赏一道风景,可谓赏心悦目,可是制茶就不是那回事了。

老家崇尚以茶待客,茶叶是女主人的脸面,可怠慢不得,所以制茶特别上心,有时近乎苛刻,我的父亲母亲尤其如此。茶叶采回来之后一定要当天炒制,第一道工序是杀青,大锅生猛火,将鲜茶叶放在锅里翻炒,至五分熟时置一竹制的簸箕里用手揉捻,然后才放到生铁锅里炒干。炒干是精细活,一般由女人来承担,杀青和揉捻是力气活,非孔武的男人不行。揉捻是个力气活也是一个技术活,功力不到家,制出来的茶叶条形差还不出味。杀过青的茶叶很烫手,必须快速而又均匀地揉捻,不能停歇,往往最孔武的男人也能累出一头大汗。茶叶里有茶碱,揉捻过茶叶的手,第二天插秧时在泥水里一泡,其黑无比,光线稍微不好的地方就能“伸手不见五指”。

四十岁之前,我也喝茶,但是大多是为了解渴,对茶叶素无讲究,管它什么茶叶,能解渴就行,喝的方式大多是牛饮,口渴了,咕嘟咕嘟灌一通了事。人总是这样,当你为了生活而狼奔豕突时,你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欣赏沿途的风景,尽管那风景有多么美。茶就是一道风景,不是那么或缺不可,只有你的心静下来时,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奥妙。

不惑之年后,生活稍微安定,虽然忙于稻粮谋,但是偶尔也可以忙里偷闲,沏上一杯茶,细细品味。起先喝的是绿茶,后来本地出产一种叫金观音的半发酵乌龙茶,就喝金观音,沉醉于其香味,还写过一篇《金观音·张火丁》的文章,把京剧名家张火丁和金观音生拉硬扯到一起,胡说八道一通,居然骗了一些银子到手,现在想来真是可笑。

当时,龙泉饮功夫茶之风正在兴起,朋友们看到了这篇文章,以为我也懂茶,便邀我喝茶,于是我也就知道了铁观音、大红袍、普洱、黑茶之类。像我这样的升斗小民,被邀请到茶馆喝茶之类的荣幸事总是少之又少,无奈瘾头又被勾上来了,只好自己买茶,上网寻寻觅觅。茶具有了,茶叶也有了,喝茶之路就这样一直走下来。

铁观音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独具“观音韵”,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也许是品性的原因,我对铁观音总是喜欢得三心两意,觉得那香味太过艳俗,喝过几天就兴味索然了。

一次受一个青瓷大师邀约,去她的店里喝茶,喝的是正岩大红袍,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大红袍的名字颇有故事。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丁显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这个故事是确有其事,还是嗜茶文人杜撰,不得而知。但是大红袍的滋味确实令人一喝难忘。

两泡茶过后,大师看我意犹未尽,眼睛死盯着那盒大红袍,仿佛有绿光(这是大师后来告诉我的,呵呵),索性将那盒大红袍慷慨相赠,并嘱咐留两泡给她再品尝。我如获至宝,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将回来。到家后再喝一泡,直至凌晨三时才睡。

有如此好茶在手,时不时泡上一泡,慢慢品饮。有时与儿子对饮,有时自己一人独饮,真是乐不可支。时值盛夏酷暑,但我总觉得每日都是人间四月天,美妙无比。不知不觉间,竟将四十几泡大红袍喝了个溜光罄净,硬是将大师的嘱咐丢到了爪哇国。大师后来告诉我,她与武夷山一寺庙的住持相熟,时常拜访听禅,并常以龙泉青瓷相赠,那茶是住持回馈的,为寺中僧人亲手所制之禅茶!阿弥陀佛,真不知我是那世修来的福报,能喝到如此好茶!

正岩大红袍价高无比,且不易得,不是我这样的人喝得起的,只好作罢。转而求其次喝外山茶吧,只可惜喝过正岩的,一般的外山茶还真喝不上口,心中怏怏不乐。有几次甚至动了买彩票的念头,心想,中个500万元,天天喝正岩。但是总是走到彩票点门口又作罢,像我这种一生穷困潦倒的人难道有这种好运?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拜这两年普洱茶价格回归理性所赐,像我这样的工薪阶层可以喝普洱茶了,但是买普洱茶确非易事。问朋友,网上咨询,普洱茶的“砖家”多如狗,往往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当你按图索骥买来一试,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次一位资深茶人邀一帮朋友喝茶,我有幸敬陪末座。主人说了一大通的普洱茶,理论加掌故,听得我肃然起敬,以为碰到真人了,心想今日必定口福不浅。看着我们期待的眼神,主人一咬牙一跺脚,拿出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熟普。其他人什么态度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毕恭毕敬地捧起茶杯的,想不到的是,一入口,却很涩,真的很涩。主人是从我的脸上读出了我的感受的,说,有点涩,也许是投茶量太多了。按常理,即便投茶量太多,也不至于涩成这样的。

喝茶,享受的是口舌间的那种感受,或许这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好茶,只是这一款茶适合不适合你。这正如穿鞋,舒服不舒服只有你的脚知道,与旁人无关。这两年来,我淘过不少的普洱茶,真正适合自己的少之又少。

两年前,有两个外出闯荡多年的姐妹回龙泉卖安化黑茶,用的是直销的方式,邀请拙荆为其销售。不知是销售方式不对,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反正安化黑茶没有在龙泉打开销路,姐妹俩只好关门歇业。拙荆看我嗜茶,拿了好多黑茶顶工资。起先我也不当回事,一直放着没喝,后来大红袍买不起,普洱又总买不到如意的,就把那黑茶拆开来。这一拆,就看到了闪闪的金花,一喝,果然是好茶,入口顺滑,回甘很好。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一年多来,我基本都喝黑茶,喝得不亦说乎。

我素喜静,大概是个独居动物,再加上十来年的职业原因,不大喜欢在人前说话,很少参加聚会,饭局一概不参加,喝茶也喜欢一人独品。愚以为虽说是茶三酒四,但还是一人独品的好,喜欢什么茶就泡什么茶,放多少茶叶,多少时间出水,皆凭个人喜好,无须仰赖他人。一人独居一室,细细品茶,回想往事或筹划未来,三省吾身,岂不美哉。其实,人海茫茫,最好的朋友是你自己,或许,只有和自己相处好了,才能与朋友相处好。

都说人生如茶,拿起,放下,前半生不断地拿起,拿不起也要拿,后半生不断地放下,放不下也得放。只有前半生拿起了,后半生才有东西好放,你都没拿起呢,谈什么放下!如此想来,我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洗洗睡吧。

茶韵悠悠,往事今昔

文/懒懒的雪殿

入水之茶,姿舒态放,嫩若春色;清醇丝缕,先苦后甜,柔绵适意;雅意幽韵,品茶一杯,了悟世事。——题记

【茶·今昔上】

暑假两个月,每天冲泡一杯清浅绿茶。一般是在用电脑时喝,这样可以减低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

泡茶的杯子是那种像一次性纸杯大小的玻璃杯,上面还印有几朵蓝色的清雅小花。泡这种茶时,先在杯里放一点茶叶,然后加开水冲泡即成。

当看到一杯翠绿色的茶汤中,那些茶渣和一片片茶叶,慢慢沉入杯底。漂浮在茶水水面的茶叶越来越少,便可以喝了。茶水相容,自得一种柔和纯净之美,也得一种感悟。

如若仔细观察,便可发现那原本卷缩的绿叶,一片片在杯底展开,绿嫩如春,如此品茶,也算是一种享受了。这样泡出来的味道不浓不苦,但依旧有,茶之清香,口齿也会留香,而且还能在“快”中脱俗淡然。

虽不能如正规泡茶那样别有一番雅致,但也省时省力,且喝茶对人体也有益,没多余时间的朋友真不妨试试。

我如果认真沏茶,一般总是有朋来时,则沏壶茶叶以待!

茶叶不贵,一次一包,或绿茶,或红茶。茶叶很普通,是10至20元一两的那些,偶尔会买稍微好点的。

茶具很简便,盖碗、简式蛊(无盖)、滤胆、盏形杯(小茶杯)、茶匙、茶盘、储茶罐、茶荷。要知这水,重中之重,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论茶。茶经中说,山泉最佳,河水次之,井水最次。于是总是买来山中泉水储存,沏茶时用。

不过朋友少有,而且也看不起我的茶叶,一般都只是自己偶尔在很是闲暇之日,沏壶清茶,让淡雅茶香,留余口齿,回味无穷……

【茶·简易泡】

我是如此沏茶,闽南人有人是如此做的,其他地方,我一概不知……

茶具摆在茶盘,滤胆放在茶蛊中摆好,茶杯茶碗一一洗拭干净摆好!

先把买来的绿茶茶叶,从茶荷中用茶匙放入盖碗,使茶叶占到三分之一的程度,加水冲泡,盖上碗盖。

片刻,伸出右手,大拇指中指握住碗沿,食指按住碗盖,碗盖与碗流出一条缝。流出一条缝可让茶汤,流过滤胆,进入茶蛊,但要小心倒茶,不然烫手。

然后把滤好的茶汤,倒入小茶杯,七分满。最后把茶杯端到客人面前,请与他/她品味。

我沏茶,不像茶艺师那般很多步骤,那般讲究,没有茶道,但在茶韵悠悠,蒸腾萦绕的气体中,做此动作,娴熟了,却也优雅可看。

这沏茶,我几乎说是弄到了最精简的地步了,或许还是因为我的懒散吧!

【茶·旧事一】

家里的那套茶具在07年就有的,但我的家人对茶都没有兴趣,所以一直闲置,直到我来启用。但茶具只有:茶杯茶壶茶匙,其它的,都是后来我自己买的。

记得第一次沏茶让母亲喝时,她说“这是什么,味道苦苦的怪怪的,难喝死了……”

在这之前,我很努力看学校图书馆的书,看多了就去看杂书。无意间看到陆羽的《茶经》觉得很好,感兴趣了。并且当时见到,很多同学都或多或少懂一点茶,所以就到同学家做客。名为做客,实为学艺,茶韵悠悠中,我把沏茶步骤,一一记入脑子。

步骤很简单,于是一回家便实行起来,当然茶盘不是正规的,储茶罐也不是,其他的好多都没有……

反正就那么泡起茶来,真像那么回事。

茶香清淡,很是苦涩,水烧久了(电磁炉烧的),温度过高,却算次品。第一次,自我感觉良好。而母亲不会品茶,给她沏了几杯,记得她总是一杯茶一口喝完……我无话可说,只是摇着头。我知道,母亲可能一生都接受不了茶,她是个静不下来的人,有太多事要操心劳神。

偶尔我也会,采来新鲜的茉莉花,加水像沏茶一样来冲泡,花香浓郁,水色纯净,一如初始。沏好之后,递一杯给母亲。母亲比较喜欢这种,她总说“这种的花茶才好喝,甜的花香喝完之后,犹留口齿。不像你那几种茶,苦涩难喝,还花那些个钱,真不知道你现在怎么喜欢……”对此,我总是,微笑对她,不语。

【茶·旧事二】

犹记得某次被一个忘年交的朋友,邀至其家中品茗。

坐在院子的石凳上,只觉清凉。石桌上摆好茶具、茶点。火炉燃烧,水气腾腾,鸟啼虫鸣,茉莉花香,洋溢四周。

如此,老先生便开始泡茶了。动作娴熟,行云流水,自有一股,洒脱自然。

第一种是不错的安溪铁观音,品起茶来只觉得心旷神怡,清心明目,人也悠然。却不想有事,离了半小时,匆匆辞去。

再归时,欲泡第二种,正逢时好,及入座。第二种茶,是那种上好的永春佛手,而泡茶的老先生与他的朋友,一直与我讲那永春佛手的特点,什么入口如兰,较之刚刚的铁观音,是更为丝滑香甜。

茶冲出来,温润浓绿,茶香四溢。观色闻香,果真比铁观音更胜一筹,于是看着老先生的眼睛微笑了,也朝那位朋友微笑了,以示感激。

茶香氤氲,清风和煦,茶香清雅,恬淡清静。茶之味,盖过其他;茶之用,荡涤浊垢。

我一边听着他们对语,一边品味那份留在喉咙的滑润清香。小茶杯的尚未喝完又被添满,一来一回,悠悠品着,时不时取块茶点,淡然吃着。

就这样,边品茗边听故事。却不知道,为什么我把茶杯放茶几上的时候,茶杯竟掉下石桌,摔碎了。

茶杯是青花搪瓷的,很雅致精美,且赏心悦目,我弄坏了一只,很不好意思。

当即表示歉意,然后低头,去捡碎片,老先生的朋友阻止我,说怕碎片割坏我的手,但我还是捡了起来,放到一边。

并再次向老先生表示歉意,老先生也未说什么,只是调侃与我,说什么他看到电视上,打碎什么东西卖身三年的事儿。

听着他们调侃,我只是微笑,当然我也注意到,茶盘里只剩下,五只小茶杯了。

我很是尴尬的,我记得当时老先生想了有一会儿,才想到打碎东西卖三年身当奴隶的事儿,我讲了那是偶像剧里的。

结果,老先生很是尴尬,我也尴尬。于是便起身鞠了个约四十五度的躬,道了声谢谢招待,就有点灰溜溜的走了。老先生还让我等等,我却不好意思,又道了声,时间不早了,谢谢您的款待,你们继续,我先走了。

后来,再与老先生喝茶品茗时,我都拘谨许多,也多了一份心。

这事是个教训,在这之前我并未打碎茶杯过(其中有的木茶杯没打碎)。经此一事,我不曾打碎过茶杯了……

【茶·今昔下】

暑假了,除了第一个月在外做事。第二个月,只要有足够时间,都泡上一壶茶,品味安然。茶香袅袅,飘逸弥漫,淡然惬意,茶韵悠悠。

有时,弟弟会来蹭茶喝,他总会说茶是一个味的,只不过颜色不同。对此一如我对母亲的看法,这丫的,压根不会品茶,只是个喝茶的。

他开始时还埋怨怎么那么少,后来被我说了就不再没见识了,也学慢慢品了。不过,还是品不出茶的特点,只能品个浓淡。其实,我现在也只会看茶叶,观色闻香。

说起识茶,自我认为不够厉害,算是小学生级别,不过我弟弟便是幼儿园……

虽不太会识茶,但品茶我却是喜欢的。闲余之时,泡一壶清茶,于丝丝缕缕的茶香和浓浓茶雾中,品悟人世。

如今总是,在悠闲时光,品上一壶茗茶,伴着爽朗的晴空,坐树荫之下,于风中品茗,看光阴看往昔,闻花香闻茶香闻百事之香。

也很喜欢,在下雨时候,坐屋檐之下,于风雨之中,沏一壶茶,自娱自乐。品茶听雨,思人生。

品茶。于茶香萦绕中,品味那一份天然,那一份淡然,那一份悠然。

——后记

于2012年8月28日完稿晋江

题外话:如今写来,恍在品茶,茶雾氤氲,若即若离;茶香流连,游走口齿。想沏壶茶去了……

古茶流芳

文/陈选芳

清泉石上流,缘边古茶香。在西畴的大山深处,丛林边缘,悬崖陡峭上散落着多株百年古茶树。那些古茶树守望在畴阳河畔,归隐在原始森林边沿,流芳在八角林中。不管是天然野生的古茶树,还是人工移栽培的古茶王,它们都经历过烈日风霜的洗礼。在日月更替中,粗大苍劲的树干圈点了百年年轮,繁茂的枝叶编织了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

散落于西畴大地的古茶树中,要数坪寨村的最有特点。那里的古茶树是最古老的,且相对集中,数量颇多。镶嵌在莽莽群山之中的坪寨村与小桥沟原始老林相依,掩映于茫茫丛林之中,山水交融溪水潺潺。酸性红沙土壤把古茶树的根系养育得盘根错节,把它的树干呵护得挺拔苍劲,把它的叶打扮得色泽鲜亮、馨香馥郁。摘一片鲜叶放入口中细嚼,口感细腻,舌根之处顿感清甜,回味无穷;抓一把干茶放入火塘中翻滚的土茶罐中,馨香醉人,茶道、茶韵、茶文化,一切都在人们的心田。

坪寨村后山深处,有一棵依山而居的古茶树,伫立于山巅之上。它身躯伟岸,年轮厚积,是片区中的茶树王,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的枝叶舒展在山间云海中,沐浴着七彩雨露;它的根深深地扎进地底的石缝中吮吸着大地的精华;它的灵气演绎成了西畴茶园发展的见证,茶马古道穿越时空的灵魂,那片山水历经历史的变迁。

茶树王在身边孕育了数棵野茶树,把孤独掩埋,把自己的生命向前延伸,把希望之光在生命的绝唱中托付。这些野茶树,在茶王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勇敢地把枝叶铺展在旷野中,沐浴着阳光,滋润着雨露,吮吸着天地的灵气,到春暖花开时,吐出那形如雀舌的黄金之芽,等待着人们的采摘。

茶叶是当地群众经济的主要来源。一到采茶季节,村里一派繁忙,山坡、悬崖、丘陵到处晃动着采茶人的身影。他们起早贪黑摸爬滚打在茶山上,纤手在茶树的叶片间舞动,脊背上挎着盛满茶叶的竹罗,铁肩上担着收获的希望。他们不顾太阳的灼热,不顾纤手被叶汁染黑,把爽朗的笑声留在茶山,让悦耳动听的歌声铺满茶园。

陆羽在《茶经》中有着这样的评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作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山里人几乎把茶当成百宝良药,一些人小病小痛的就用茶照着土方子一治就好。有了那些散落在山中的野茶树,人们上山干活时心里就有了依靠。不小心弄伤了手脚,寻把茶叶嚼了敷在伤口上;突然不舒服了嚼把茶叶吞下去;特别是给马蜂螫了,及时采把茶叶嚼了敷上,就可以减轻痛苦。家中来了客人,他们都会拿出茶叶让客人品尝。打开茶盒,烤制好的墨绿茶叶呈现在眼前,一种纯纯的浓香就会弥漫开来,令客人陶醉。土罐烤制的茶烧好后,饮一杯性味刚猛,饮二杯感到甘甜,饮三杯回味无穷,好像把满山的精气都蕴藏在这金黄色的茶汤里,把青山绿水化作极为丰富的生活内涵。茶水中富含土地的芬芳,绿草的青涩,晨风的清爽,暮雨的滋润,夜露的甘甜,山泉的清凉,还有日月的精华……

坪寨村的生态茶园在离村子不远的地方,千亩茶园一眼望不到边,一排排绿油油的茶叶生长在山坡上,吐露新芽的茶树,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油亮亮的光泽。下晚的茶园很安静,阳光柔和,没有鸟声虫鸣的聒噪,清幽娴静。

站在茶山,人们赞叹茶农们那灵巧的手,用采摘的鲜叶编织出幸福美好的生活。人们赞叹那古茶树,把醉意灌注在青山绿水之间,让醇香文化流传千古。

一滴水能折射出大海的影子,数株古茶树能牵动茶山的律动。正因为有了古茶树,畴阳大地才有了万亩茶园,有系列普洱茶产品,有以茶相关的马帮、古道。

鸡蛋的记忆

文/山静入柏

当兵离家的前一晚上,我和母亲坐在煤炉前,也不知说什么好。在此之前,我离家最远的地方就是上山下乡的九里公社,其实也就20华里左右。我下乡的那天是个阴天,母亲在广场上以泪洗脸,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而这回我将会走得更远,到山西,听说有一千多里路呢。母亲反倒变得异常平静起来。

煤炉烧的是藕煤,炉子上是熏黑的炖钵,炖钵里像土豆那样堆着一钵子茶叶蛋。母亲说,这是给我明天带到路上吃的,25个。我清楚,这些鸡蛋一定是母亲借来的,不知道她赊了多少人家。因为在那个年月,别说买不起,就是买也找不到地方。

吃鸡蛋是贫困年月的奢侈。在老家,只有月婆子才能尽情享用,说是大补。能吃的月婆子,一顿可以吃一水瓢的蛋。

我看过一个资料,说光绪皇帝也爱吃鸡蛋,每天都要吃上四个。但他并不知道鸡蛋的真实价格,内务府给皇帝的报价是34两银。光绪有一回问他的老师翁同龢:“鸡蛋那么好吃,可这么贵的东西你吃得起吗?”这话让他的老师真为了难,可见当时内务府贪污有多么严重。

我们家也曾养过几只母鸡。但毕竟不是乡下,母鸡的鸡窝只好安排在我们兄弟的床下。我们每天盼着母鸡下蛋,动不动就把手伸进热辣辣的鸡屁股探虚实。有时候望蛋心切,把手在鸡屁股里掏了许久,结果把手抽出的时候,母鸡忍不住就拉出一泡热气腾腾的稀屎到手上。

灶屋里只有煮鸡蛋发出的“咕咕”的声音。此前,我看见母亲将快煮熟的鸡蛋捞出来,一个个在水瓢里用筷子轻轻敲破,然后再放进炖钵里。做完这道工序,母亲才开始放盐、茶叶和桂皮,因为只有这时才会入味。

茶叶蛋的香味实在诱人,惹得舌下总是忍不住有涌。但无论如何我不能让母亲看出。唯一克制的法子就是在咽口水的时候闭嘴不出声,也不要让母亲看出喉结的动。但这是很难的。我甚至体会到香味可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盐香;一类甜香。凡是大自然的香味一般都属于甜香,它让你觉得好闻,但不会动俗念。盐香则不是,它是香料和盐的混合,只要水一滚开,那种香味立马就揪醒了馋欲的耳朵。除了茶叶蛋,老家煮腊肉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种要命的香味。这种香味差不多只是与过年发生联系。

母亲其实早就看出了迹象,轻声问我:“鸡蛋是带到路上吃还是现在吃?”

我使劲咽下一大口口水,说:“干脆现在吃了算了!”

我知道,懂事的弟弟们这时候也都没有睡着,我可以在静静的夜深里分辨出他们在床上小心翻身的声音。他们和我一样,也都被这可恶的茶叶蛋的香味折磨,我怎可明天一人独享。

母亲哽咽着点头了。

就这样,母亲给弟弟们一人送去一个茶叶蛋,剩下的逼着我一个人全吃了。

这是我这辈子吃得最多的一次鸡蛋。我装着这一肚子鸡蛋上路,差不多有一周的时间,都肚饱如铁,不吃不拉。部队在长沙兵站、石家庄兵站停车吃饭的时候,战士们都用军用缸子打来黄金亮色的猪肉炖粉条,照往常一定是难得一遇的美食,可我闻着就反胃。而且坐在火车的闷罐车箱里,歪在铺在车厢的稻草上,老是打嗝,打出来的气味都像过夜的饭菜,一股馊味。

母亲倾其所有给儿一顿,想不到竟让我有好几年谈蛋色变,甚至看到好吃的木须肉里夹杂有蛋花,也便停箸不食。

静品秋露香

文/钟芳

朋友从老家回来,给我送来一罐家乡的特产秋茶,独有一番清雅,令人闻香而动。

以前我是从不喝秋茶的,只爱喝春茶和夏茶,总觉得春茶韵美,夏茶芬芳,秋茶老气。但拈上一撮秋茶叶,放入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中,缓缓地将刚烧好的白开水冲下,在氤氲的茶雾中,只见,尖削挺秀、大小匀齐的嫩芽竖立在杯底,清鲜幽雅的香气弥漫着,那份澄绿与醇香让人心旷神怡。

茶是有况味的东西,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品种、种植时间不同,茶的特性也不同,或清淡,或醇香,或苦涩。所谓的“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秋茶)”。从节气上划分的话,清明至小满的为春茶,小满至小暑的为夏茶,小暑至白露的则为秋茶。一般情况下,经一个冬天的蓄养与休整,春茶树厚积薄发,绽出新芽,细细嫩嫩,青春新艳,为一年中品质最佳。夏茶的季节由于比较短,喝起来会有苦涩感。然而,白露一过,寒气渐冷,秋意渐浓,此时,茶树历经春夏的生长,积蓄了成熟的茶韵,味儿更为浓郁,口感也较为甘甜。再加上秋天降水少,气候干燥,泥土和空气中的水分减少,使得茶叶在成长、采摘和制作的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的香气。同时,在冷干的温度下制成的茶叶不易变质,散发出更鲜爽的香醇,十分耐品,对人的身体也特别好。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陆羽《茶经》里开篇的第一句。金秋时节,天高云淡,一阵阵秋风轻拂,于幽静的茶园行走,翠绿萦绕,有着茶叶青涩的芬芳,有着霜露甘洌的味道,还夹杂着晨雾和晚风的气息,诗情画意般优美而柔和,满目秀碧中,赋得几分尘世间的灵致和清韵,令人怡然陶醉。茶园里有几位采茶女背着篓子,正专注地寻找着茶树的新芽,把雀舌般的嫩芽轻轻摘下,巧手翻飞间,不一会儿,片片新绿飞进茶篓。待到收获满满、汗水微微,就地卸下背篓,在树阴下歇歇,吹吹山间清凉的风,看看天上的云卷云舒,收获的哪里只是茶叶,更是几分怡然自得。

陆游曰:“卧枝开野菊,残枿出秋茶。”将新摘的茶叶平铺在竹筛子上,再置于阳光下晾干,接着再放在大锅里炒干,而后存放起来待其发酵,秋茶的味道也就慢慢形成。秋茶中,绿茶色泽黄绿,红茶色泽暗红,叶芽大小不一,没有春茶叶那般肥壮重实,条索紧结;也不如夏茶叶那般轻飘松宽,嫩梗宽长,条索松散,而是疏枝薄叶,轻薄瘦小,亭亭玉立。介于红茶和绿茶之间的铁观音是茶中极品,色泽青褐素洁,叶芽卷曲秀丽,美如观音,冲泡后茶汤香味四溢,启盖端杯轻闻,香气清高馥郁,有幽幽兰花之香,且馥郁持久。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爽鲜;缓慢下咽,回甘带蜜,韵味无穷。

我不禁地啜饮一口杯中的茶水,顿觉满口清鲜含香,甚是舒心,再饮,甘润生津,沉香留齿,在胸中荡漾弥漫开来,徐徐不绝,回味绵长。“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殊不知,秋茶也竟这样的香美文雅,一下子心静神宁,不经意想起英国诗人华尔勒写过的一句关于茶的诗:软滑,醒脑,开心,像女人的柔舌在走动着的饮料。

春水秋露香,煎茶滋味长。秋茶是一汪清泉,一徐清风,令人安静恬淡。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不妨放慢生活的节奏,约三五好友,拣一方幽静的庭院坐下,喝茶聊天,缓缓斟饮,细细品吸,忘了世上宠辱得失、酸甜苦辣,心中宁静致远,从而进入一种“庭有山林趣,胸无尘俗思”的境界。

人间草木深

文/潘玉毅

一草一木一人,合起来是个“茶”字。茶之为物,雅俗咸宜。说茶是俗物,是因为人们所谓的“开门七件事”里就有它,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还排在最末一位;说茶是雅物,是因为在研究制茶、饮茶的人眼里,烹什么茶,用什么水,装何种器皿,需多少火候,统统都有讲究。

古代的文人雅士甚至因为对茶的见解不同,常常两三个人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珍藏的好茶和好水,烹水沏茶,以分高下,是谓“斗茶道”,也称“茗战”。这个“茗战”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大抵是通过比赛茶面汤花和品尝赏鉴茶汤以定优劣。据《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时,便曾输于梅妃,且输得甚是心服。由此可见,以茗为战,倒不失为雅事一件。

与茶相比,酒的受众或许还要广一些。然而,我们从来只听说有茶艺、茶道,却从没听说有酒艺、酒道的。不过这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宋人朱肱著的《北山酒经》,专门介绍酿酒的工艺,“茶圣”陆羽也为茶写了一本专著,叫《茶经》。开篇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从这种盛产于南方的嘉木上采摘下来的叶子,常被当作贡品进献给皇帝,后来更与瓷器、丝绸一道走上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销往海内外。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茶叶也可称得上是中国南方人民对于世界饮食文化的一大贡献。

在中国,茶是待客之道。俗话说,客来敬茶。无论你贫居深山无人问还是富在深山有远亲,既然来到我家做客,便先坐下喝杯茶——这是大多数家庭的待客之道。数千年来,中国人更是早已将“茶余饭后邀故友”当成一种习惯。陆游就曾在诗里写道:“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斟茶的时候,放茶叶有讲究,茶叶不能放太多,多了,味道苦,也不能太少,少了,便无味;倒水也有讲究,太浅了不行,显得小气,太满了也不行,端着烫手。最好是七分满,因为“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

就算再怎么不健谈的两个人,有茶在手,也能从心窝子里掏出许多的话来。聊着聊着,客人杯中的茶快空了或凉了,主人家就会主动帮着添续——续茶也是有讲究的,要把茶杯从客人手里接过来再添,不能让客人把杯子拿在手中。

乡下人不懂茶,香茗和粗茶,在我们吃来都是一样味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茶的喜爱。我曾在一个介绍家乡和家乡人的稿子里写道:“村民们最缺不得的一样东西就是茶。不管出远门还是去隔壁邻居家串个门,必要在杯子里装满了茶水才觉得安心。若是杯子离了手,便像厨师没了锅铲,剃头匠没有了剃刀,天地虽大,做事好像没有保障了。”

与喝茶相比,我更喜欢在某处茶室中看到的一副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闲时,我喝茶,也写文章。本来这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情,偏偏写文章的“写”字在我们这边的方言里念作“xia”,与“呷”同音。于是,不知不觉间,写文章也成了一件妙事、趣事,笔在纸上游走,如呷一口茶,慢慢地落入了喉咙里,回味悠长。

人间草木深,我心桃花源。一杯茶在手,人世间的纷繁杂乱和离愁别绪都被抛一边去了,剩下的只是这一室缭绕的安宁和草木间回荡的浓香和余韵,堪称大美。

一杯春茶好时光

文/钱昀

初春时节,去乡下的茶山踏青游玩,买了当地农人种植并加工的茶叶。茶叶是新鲜嫩芽制成,纤细白色的毫毛隐藏着一抹嫩绿,带着早春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把茶放入玻璃杯,冲上滚开的热水,紧密卷缩的嫩叶便在水中上下翻腾,仿佛唤醒前世记忆一般,慢慢地舒卷出叶脉来,犹如新长出来一样清新润泽,透明的开水渐渐变得碧绿清亮,茶香袅袅娜娜地散发出来,芬芳了平淡的时光,轻喝一口,清冽甘甜,滋味悠长,仿佛喝下春天的味道,眼前似乎浮现出茶山上正在生长的茶叶来。

每年寒冬渐去,春意渐浓时,春雨淅淅沥沥地下,春风慢慢地吹拂,冬天里沉睡的茶树便开始吸足日月精华,吸足阳光雨露,悄然萌发新芽。春天的暖阳一照,它们便舒展开自己的枝叶,新长出来的叶子干净油亮,芽尖细小娇嫩,不染一丝尘埃。这时茶农们纷纷背着大竹篓上山采茶,有的只采芽尖,有的摘茶树上的一芽一叶,茶农们两手并用,在茶树上飞快采摘,如蜻蜓点水般伶俐,又如弹奏春之舞曲,采满一筐,就背到茶厂去。茶厂工作人员把清香嫩绿的叶子放在阳光下摊晒,脱去叶子水分,再拣选出完整叶子进行杀青,我曾见过茶厂师傅手工杀青,滚烫的大铁锅里是碧绿的嫩叶,老师傅戴着手套在铁锅里搅拌,茶叶的热气蒸腾开来,浓烈的叶香缭绕左右,杀青后,叶子又经历了揉捻、初烘、复揉、复烘、造型、摊晾、毛火、足火等复杂的工序后,茶叶终于制成。

加工好的茶叶不再嫩绿如初,它紧裹着内敛着,仿佛天上的仙子坠落到凡俗尘世中,它们被装进茶罐里,取了一些好听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什么秀芽,银针,毛尖等等,每个名字似乎透着一份鲜美和清新。绿茶清新爽口,茉莉花茶香味浓郁。春喝花茶生阳气,夏喝绿茶消暑气。

佳茗出高山,云雾藏叶间。春茶一般采摘自山林里的茶海。春天的茶山是清心洗肺,春游踏青的好去处。茶树编织成浩淼无边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绿波茫茫,云雾缭绕,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绿叶的清香,仿佛幽兰一样沁人心脾,浓淡不一的绿色和云雾相交融,恍若仙境一般,这样绵延的绿色,给人希望和温暖,走在茶海里,人的心灵变得澄亮清澈,脚步也显得轻松自在,从一片深绿走向另一片深绿,从一片芬芳走向另一片芬芳,这空灵纯净的茶海使人忘忧,令人陶醉。

走累了,就在茶山旁的茶室里小憩,清朗洁净的茶室,有雅致茶具,有茶香缭绕。闲坐品茗时,想起三毛说的那句:“人生如茶,第一杯苦似生命,第二杯甜似爱情,第三杯淡若清风。”不管是苦是甜还是淡,都是我们的冷暖人生。一杯春茶里的光阴,是岁月静好,是现实安稳。

浮生一盏茶

文/汪亭

少年时,口味厚重,不太喜欢饮茶。年近而立,味寡口涩,才偶尔在喝水时扔几片茶叶,或几粒霍斛入杯中,以改口味。

对于茶我并不陌生,故乡有茶园,每年春到三月,村前山后采茶繁忙。从茶园摘下茶叶后,需要经过杀青、筛拣、揉捻、烘焙等工艺,才成茶品。新茶上火,一般会搁置半月才上市卖。

浮生若茶,杀青让茶叶重生。对于茶,重生是一刹那;而对人而言,重生需要消磨漫长的光阴。

茶道在中国源远流长,传至八方。饮茶养生乃中华传统。《本草纲目》载:茶,清头目、醒昏睡、化痰消食、利尿止泻。

品茶头件事为听茶声,后才观色,再闻其香。从小生活在茶园,与父辈茶农们朝夕相处。这让我坚信,茶不但有色有味,还有声。在冲泡的那刻,茶叶遇水复活,这时近凑杯口,能听到茶树的春风谷雨声,茶农的闲聊攀谈声,在杯中流转呢喃。随着茶叶复苏、绽放,茶声渐渐消失。

茶,色翠绿,香如兰。没有酒的浓郁,不似水的平淡,宁静中归真生活。一盏好茶,能由内到外散发出持久的清香。口口与众不同,充满内涵韵味。

做人亦如此,举手投足间可窥探出品质气度。高风亮节、坦荡磊落之人如清茶,愈久弥香。在你逆境失意之时伸出援助之手,促你振奋;在你成功得意之际,敦促告诫,让你清醒。

茶可贵可贱,上能千金一两,下可大碗分文。文人品茶,各有考究和受益。苏东坡讲究器皿,注重水火,通过品茶沟通自然,内省性情。白居易品茶,洗涤苦闷,因茶而日益超脱。陆游以茶悟道,淡化功名,随缘自适。

人心如茶,从沸腾到温和,最后冷却。情绪初始,沸水冲茶,茶叶翻腾旋转,似一颗浮躁之心。稍待片刻,再观杯中,茶叶绽放,呷一口入喉,温润不烫,沁人心扉。搁置一旁不理会,水冷叶死,此时茶味寡然。

林清玄说:“生命沉苦时要加一点清凉的菊花,激越时要加一点内蕴的普洱;在苦中犹有向上的飞扬的心,在乐里不失去敏锐深刻的态度。这样,生命的茶才能越陈越醇、越泡越香。”

碌碌尘世,浮生一盏茶,于袅袅茶烟中梳理生活,净心明智,岂非乐事?

且去吃茶

文/江北土著

与茶结缘二十有年,还是不懂茶。时常牛饮,俗得要命。

最初,常有浙江或者福建的茶叶贩子,挑着茶叶一路喊着卖。那会我在苏北一个县城里讨生活,办公室里上年纪的同事,都是老茶客,会叫住茶叶贩子,询价、杀价,借机揩一点油。也就在他们的一次次教导下,粗粗认识毛峰龙井六安瓜片……

那会是单身汉,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挥霍,于是试着读一点书。尽管居处简陋,但不缺明月清风。穷,讲究不起,拿宽口的搪瓷缸子,泡单位发的劳保茶。里面间或夹一点茉莉花,泡开来,斗室内清幽的香气氤氲,一窗明月半床书,觉得人生也不是说的那般苍白。半生嗜茶,由此滥觞。

几年后寄居江南,正是茶叶故乡,开始接触各种茶。古代文人感喟泉石膏肓,烟霞痼疾,读来颇有点自我标榜的味道。我对看山看水不那么在意,倒是读书喝茶这两样事不舍得丢下。南京的薛老师常说大早上,要把茶喝通了才有精神工作。所谓喝通了,其实就是喝舒服了,神清气爽。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的名句,这份悠游闲适,很像假日里晨光已起时饮茶的感觉。

二十年来,名山大川没去过几处,各地的绿茶尝过不少。有一次去山东开会,一行人在济南城里逛了半夜,旭日初升时刻走到李清照纪念馆,有人推荐了当地的“日照青”,泡一杯,有香气,很解乏。想九百年前,李清照和赵明诚赌书泼茶时,也许正是这“日照青”,忽然心情大好。

这几年安吉白茶炒得很凶,价钱也不便宜。其实我更中意溧阳的白茶,以及与我咫尺之遥的虞山白茶。溧阳白茶的芽叶相对肥壮,不似安吉白茶有所谓金镶碧鞘,内裹银箭。两者滋味也有分别,前者清香,后者栗香。此分别,当有静心细品,方能略微感知。常熟虞山因为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而名垂千古,禅房花木,曲径通幽。虞山产茶,名气不是特别响,但是好。近些年,虞山产的剑毫,外形扁平、翠绿披毫,泡水后叶形似剑,根根竖直,香气浓郁,汤色清而耐冲泡,十冲不脱桂香,后劲绵柔高长,很有品格。茶叶如友人,虞山茶是素友,有君子风。

泡在杯中,能竖直如剑的茶还有太湖翠竹、峨眉雪芽、竹叶青、君山银针等等,各有其妙。有一种茶与我堪称布衣之交,霍山黄芽。安徽有诸多名茶,我偏爱两种,一是舒城小兰花。这名字好,古龙的“楚留香”系列中有一本叫《午夜兰花》,我当初品到舒城小兰花时,着实喜欢,初泡如兰花绽放,亦有清香,口感鲜爽而茶汤明净。后有友赠霍山黄芽,也是不错,耐泡,尾无涩味,又因其价不贵,每年过了夏天,手边茶叶渐无时,我常买黄芽回来,味平性温,经秋冬而不失春意。

有一年碰巧杭州有会,朋友相聚梅家坞,正是清明时节,晚上相约品新龙井。那是最好的一次龙井会,眼前一笑皆知己,举座全无碍目人。一杯新茶,三五知己,随意漫谈,颇显雅人深致。有朋友爱茶,只喜龙井。我或许口味较重,觉得虽有其香,却不耐泡,加上其价日高,与我渐行渐远。和龙井有一比的是苏州碧螺春。碧螺春与皇家有渊源,唐末宋初即为贡品,据说其名为康熙皇帝所赐。碧螺春,除了品其香,其冲泡过程也有兴味,看叶芽徐徐舒展,上下翻飞,清香袭来,渐至馥郁,端的是好!多地绿茶,入口苦,回味涩,碧螺春饮后有回甜之感,所谓齿颊留香,当如是。心中无事的晴好春日,一杯明前碧螺春,真能叫人百骸俱舒。只是碧螺春也有一弊,三泡之后,茶味几无。

2009年春,有朋友送我“浮梁仙芝”。浮梁茶,白居易写过、汤显祖说过、杨贵妃夸过,据说“仙芝”之名就是唐玄宗所赐。该茶有所谓“形美、色艳、香郁、味醇”四誉。淡黄色的茶汤明亮,茶叶形状如松针,边有白毫,而色泽翠绿。浮梁茶有兰花之香,入口醇厚。那年春天多风多雨,艳阳天久候不至。那盒茶,让我感念许久。或许对器物的认知,更在人心。

禅味一品

文/赵荣柏

解渴的本能,让我步入了茶客的行列。

由饮及品,慢慢悟出一点茶道。

看见茶叶尖细的嫩芽在陶瓷杯具中,经沸水冲泡,翻滚沉浮,沁出些许玛瑙、翡翠的色彩,缕缕香魂在弥散,营造一种鸟语花香的氛围。

茶叶是和春天一起来到人间的。啜茶清明时,感觉皖南的新茶是“手抓如绵,择梗不断”,购买一年必备的茶叶,成为我们这座会消费、懂享受城市春日的首选。朋友兴会,品茶是最大的乐趣。那细小的植物经人工的搓揉,温火慢烤,或成条状,或成团状,抓来一撮,掷在透明茶具里,续上开水,那些绿色的小精灵在水的浸润中舒展,缓缓地升起落下,这时的水是春天的颜色,淡绿,葱青,然后清澈。细细地尝一口,整个春天也会进入胸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之交淡如水,请茶是我们这座小城最恬静的待客方式。水静叶笑,所有的灿烂不过一杯淡定清远的茶。

袅袅的雾气,淡定的杯子,飞花的日子。烟烟缕缕中,有闲适的片段,沉醉的影子……

人生苦短,流逝的光阴或浓或淡,犹如一杯反复冲泡的茶。人生之趣,只是茶香氤氲的温暖。淡定从容,那些平俗繁琐的日子就长出了生命的翅膀,在岁月的灰尘中拈花而笑……

沈从文先生一次到朋友家做客,朋友捧给他一杯绿茶,老先生说,加点糖吧。友人询问为何喜欢喝加糖的茶?先生笑咪咪地回答,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一个姑娘,她家是开糖坊的。

岁月匆匆,不过一杯茶的记忆。禅味一品,也不过葱绿淡雅的水香。

海阔天空,口噙茶香,纵然身处喧嚣浮世,仍可清风满怀,独自清白。

个中滋味,岂是一个禅字了得。

茶滋味

文/燕茈

我从小就喜欢喝茶,这看起来倒是一件挺文雅的事。但我对茶却没有任何研究,总觉得茶叶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家家户户都有,而且都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一进门就能看见。 端茶倒水也有许多规矩,有客人来,我要泡上一壶暖暖的香茶,倒在小杯里,恭敬地端在客人面前,而客人则双手接杯。每次给客人添茶水的时候,客人会以手指叩桌,以表示感谢。大人有交代“酒要满,茶要浅”,倒满杯的茶是对客人的不敬。我对此很费解,一次性倒完不更省事,还要半杯半杯地添,真是麻烦。问他们原因,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动不动还拿出大人的姿态训人:“反正老祖宗传下来就是这样的,大家都这样的,不准那么多话。”读书识字后查资料:倒酒要满是古时候的规矩,因为在古时候很多人通过酒中下毒,如果是满酒大家在碰杯的时候就相互之间掺入对方的酒,如果不是满杯在碰杯的时候酒是不会溢出的,这个规矩一直延用至今。  

大人又说“酒头茶尾”,因为泡茶是水和茶叶一起倒进茶壶里,最后一杯茶是最浓的,所以最好。这么说是不是越浓就表示越尊敬呢?那么端茶的时候是先端给长辈好呢?还是最后端好?真伤脑筋。  

我家对面的山上种有茶叶,是我那去世了的祖父种的,我没有见过祖父,关于祖父的讲述听最多的就是他爱喝茶,村里人都知道他喝得多,也急,一杯接着一杯。无论去哪里回来,也不管是不是大汗淋漓,马上煮茶。有一次,族叔怕他喝得太急了伤胃,就在茶壶里扔了一小把米糠,祖父很生气,又不舍得倒掉,只好细细地将米糠挑出来,挑完后,气也顺了,也开始明白族叔的良苦用心。原来,祖父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个“茶鬼”。每年扫墓大家都带酒的,唯独我家带一壶茶。 

记忆中唯一一次采茶叶,兴奋得几天睡不着,那时候听说去“摘茶”,觉得新鲜,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哪曾想辛辛苦苦绕过山路十八弯才知道是来到摘树叶,大失所望。我将其中的一棵茶叶树的叶子一片不留地摘下来,父亲看见瘦瘦的树枝,哭笑不得。这应该不能怪我,柿子成熟时是整整一棵柿子果都摘下来的,枇杷成熟后也是如此。同理可证,摘茶叶也是这样吧? 

印象里也只看见过父亲炒过这么一回茶叶。茶叶采摘下来后盛放在干净的竹篾筐。把茶叶薄薄一层摊开,不叠叶,将水汽晾干,便可下锅炒制。我在火炉里烧柴火,大锅烧得很旺,父亲将新采茶叶倒进锅内,双手快速翻炒,使茶叶均匀受热,怕稍迟缓会炒焦。手指被烫得迅速弹开又重新降落,嘴里时不时“哎呀”一声。我看着揪心,嘟囔道,“自找麻烦,那么辛苦,是我就宁愿去喝井水。”“你不说,没人知道你懒。总是懒人说懒话。”我又被乘机训,只好撇撇嘴,继续烧火。

待到茶叶的水分大量蒸发,颜色变暗,有茶香飘出,父亲将茶叶放入簸箕中摊开,命我将柴火划出一些,火小一些,茶叶倒入锅中复炒,双手展平拍打,紧压茶叶,使茶叶固定成型。既要搓成卷曲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最后,我就不用继续添柴了,父亲将茶叶摊平在锅中用铁锅的余热,烘焙至茶叶散发出沁人的清香。最后,茶叶完全失去了水分,外形扁平挺直,色泽黄绿黄绿的,清新的茶香飘出,便可出锅并封存好。

花生饱满后接着就是稻穗黄,这个时候,扔一小把茶叶到大瓦壶里,烧开,再带到田地里,就可以喝很久。卷曲的茶叶在茶壶里完全散开,如果不是色泽有些变化,和新鲜的叶子没什么差别。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喝一杯淡淡的茶水,划过干渴的喉咙,柔滑到心底,五脏六腑都被浸润。

如果说有什么比较惬意的时候,就是夏夜里,在晒谷场上一人手里捧着一盅茶水,左邻右舍一起坐着聊天,谁家的花生收成好,谁家的田里多杂草,谁种田没经验,谁又总是懒得跑……说来说去都是这些小事,小蒲扇摇啊摇,把夜就摇深了。

又或许在冬天,霜降时节,一家人守着一炉炭火,再在炭火上煲一壶茶,一来可以给茶保温,二来可以蒸发些水汽,让屋子没那么干燥,腾腾的雾气,让冬天也跟着温暖。我喜欢这样的日子,一家人相守在一起,但是我不爱喝这样的茶,太浓太烫,但是父亲爱喝,倒在茶盅里,大口大口地喝,似乎只有足够烫才能驱散冬天的寒冷。

第一次喝功夫茶的时候,是和几个前辈,在一个茶坊。泡茶的姑娘绑着发髻,素白的衣服,浅浅笑,眉目清秀,像极了电视里演的小道姑。她娴熟而轻柔地泡茶,每一个步骤都有很好听的名字:首先是白鹤沐浴,其实就是洗烫茶杯;然后是香茗入宫,讲茶叶放入茶具中;再是悬壶高冲,水壶提起,将沸水高高冲入茶壶中,旋转茶壶,让茶叶充分翻转;接着是春风拂面,即用壶盖刮去浮在茶面上的泡沫。紧接着是关公巡城,将精致的青花瓷小茶杯一字摆开,讲茶汤顺序倒入杯中,巡回分茶。最后是韩信点兵,讲分到最后剩下的茶汤均匀分配,一杯一滴,平均到每个人的茶杯中……整个过程极其优雅,大家都很安静,只有周围弥漫着轻柔音乐的声音。

轻轻抿一口,香气满溢。在乡下成长的我第一次目睹这么讲究的泡茶方式,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里最爱茶的妙玉,有一回她给众人煮茶的时候用旧年的雨水。而单独请宝钗、黛玉喝茶的时候,冲泡的水是她五年前住在玄墓盘龙寺时落在梅花上的雪,用瓮盛装,埋在地下五年才打开来吃,给宝钗用的是“瓠爬箪”;给黛玉用的是“点犀盏”,笑斥黛玉是俗人,将梅花雪水误识为“旧年雨水”;给贾宝玉自己平时常用的茶杯绿玉斗,笑骂宝玉海饮的行为……眼中浮现的是那个妙龄女孩小心翼翼收拢梅花雪的情景,唯美到极致。

因为等太久,实在是有些口渴。旁边的前辈们正在谈王阳明,谈心学,谈格物致知。我不好意思将杯中茶一口喝完,只好附庸风雅轻轻地置杯于桌上。回忆起很多年前和父亲的对话,喝茶太麻烦还不如喝井水,兀自笑了。我这个慵懒的俗人,还是更喜欢那些年大咧咧喝茶的自在惬意,即使那时的茶水苦苦的,涩涩的,却有畅快淋漓之感。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给自己一段时间,和友人,和家人一起品一壶茶,也是挺好的。轻轻啜一口香茗,任凭那润滑清淡的滋味在舌尖翻滚,细细品味茶中的浓香,让自己内心归于平静,安之若素,流光依然。

一个人一种活法,粗茶淡饭是生活,精致优雅是生活,你有你的清新自然,我有我的闲淡自在,互不打扰,互相包容,各自美好。

品茶

文/许永强

每天晚上静坐桌边,沉湎于悠长缠绵的萨克斯小调里,接着就是泡一杯茶,轻轻地啜,淡淡地品,其间翻上几页书,那茶香书香便一起涌来,那韵味便醉了自己,任由乐调流淌于心中,思绪萦绕于心头,日间染上满心的浮躁亦偃旗息鼓,乐声渐而穿透灵魂而无了音乐,茶香滋润心口致脱离躯壳。心中渐因这茶的氲氲暖热了许多,平和了许多,也深刻了许多。饮得久了,你就会发现:浮生若茶!这绿色的小星星饱含着禅样的深邃与人生哲理。

想起先前山坡上的丛丛新绿,纯情而又骄傲,带着天生的羞涩,立在自然的风中,汲百花之清魂,集草木之精髓,如若是一株乌龙茶或黄山云雾茶树,避俗于苦寒冻顶之巅,一年一度绽开满枝冰清玉洁之嫩蕊,为千辛万苦的采茶女的纤纤细指所采撷,捧归柴扉,又被清心寡欲的茶人悉心揉掐烘焙成一撮撮香茗,尔后被晾晒、挤压、包装,方有这一包包一罐罐沁人心脾之意境,荡涤人生之感叹的茶叶。

之后便辗转千里,被挑拣被揉捏被嗅闻被收藏被品味,行之于千变万化的场合,待之以各式各样的人生际遇;上得厅堂楼阁庙宇也好;粗瓷大碗大口畅饮无妨;素雅宜兴紫砂小盅亦雅。只要端得起茶具,皆合乎喝茶者的心境。

茶被沸腾的水冲之泡之,在杯子里旋转,展示自己的容颜,似美发一样飞散,如鸟羽一般飘落,每一滴都在阳光下释放着深蕴的清香,饱受煎熬的茶叶在沸水的浸烫下沉沉浮浮上上下下,一缕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地升华于口杯的边缘,在有限与无限的空间里弥漫着。

此刻,茶是水的魂,茶水是人的魂。茶汁润泽口齿之间,两颊舌间顿溢溢生津,再喝再续水,反反复复,茶叶香中带苦,苦中见涩,涩中有甘,末了渐趋浅淡,轻松中悠长回味,啜饮中渐而忘却时间与杂事。若是遇上善思的智者或饱含诗性的书生,就会惊叹周围生命的升落,被自然界的瑰丽与质朴所感动;就会想象山野的呼吸潇潇,山泉的叹息幽幽,山路泥土的纷纷扬扬,以及母亲枯瘦的手掌留下的草香缕缕,就会在风雨中听出音乐;就会于清贫的苦涩中品出淡泊;就会在迷蒙的双眸中开启希望,萌动起生命的整个春天……

沸水冲冲续续,茶叶沉沉浮浮,水色深深浅浅。茶叶直至释放出它所有竭尽献出的一切。释出了它饱含着的春雨的清幽,夏日的炽热,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释出了它仅存的最后一丝丝青春光晕,尔后即被抛于院落或做了花肥。

细思之,浮生真的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各种冲泡茶叶的水?在匆匆的步履中,既体味过成长的快乐,也遭遇过挤压煎熬痛苦的坎坷经历。最终生于泥土又归泥土。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我们是否能若茶留下一脉脉人生的幽香,弥漫于某个时空底部亦或是某些人的灵魂深处?

喝茶

文/东山峰人

说说自己的《喝茶》

恰茶去啵,这是长沙人对于喜欢恰茶的同路人一种吆喝,也是对喝茶的称呼。我喝茶其实已喝了好几十年。以前,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我是不会恰茶的,即使偶尔喝下一点长辈们茶杯子里剩余的茶水,会顿觉苦涩难饮,为此,就决定不再去碰那泡着苦涩味的茶水了。

一晃多年,做知青后,如果到农民家里喝上一杯他们自己加工的茶叶和用当地山泉水浸泡的茶水后,会有一种甘甜纯净的味道和一种清澈的经历。但是,茶叶有帮助消化、消除积食,特别是茶叶中的咖啡碱能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或者说是有种“刮油”的说法,就与我相处的现实有些格格不入了。因为在那个极贫极困的年代,每天的饥饿感会使我对‘喝茶’产生畏惧或者是不敢再喝。

即使后来回城参加工作,恰茶,充其量无非就是用茶叶水来冲淡自来水那股浓烈的明矾味与湘江水的杂质味而已,根本不懂得品尝茶在齿间轮回之韵和人生荣辱沉浮,更不晓得茶叶的种类分辨和茶叶的鉴别方法。

对茶叶的一片空白之感,正是我那个年代的忘却。后来,通过阅读一些茶叶方面的书籍,又混迹于茶馆、茶摊,交上一些真正喜欢喝茶、懂茶、做茶的朋友后,才将喝茶演变成一种精神活动的概念搞清楚。并从中悟出;茶虽然作为一种物质,尽管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但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可以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是茶文化的深邃的内涵,吸引着我的灵魂,我的气息,我的生命,沿着对‘喝茶’浓厚兴趣的思路,笔触自然伸进底蕴深厚的茶文化中。于是,知道我国最早把‘茶’总结到位的便是唐代的陆羽。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也是最早从理论上把喝茶总结为一个系统,是从其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奏为“菘圣”,祀为“茶神”。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

究其身份, 陆羽其名,竟是他自己起的。陆羽本不姓陆,他是一个弃婴,父母是谁无从知晓。陆羽生下来以后被丢在湖北竟陵龙盖寺的门口,被老和尚收养。他给自己起的名字源自《易经》。《易经》第五十三卦,叫做渐卦,“鸿渐于木”,说的是大鹏鸟降落在陆地上。他就把陆作为姓,羽作为名,字鸿渐。

考究其人之《茶经》,他把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作了一个系统总结,加之是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其书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难能可贵的是,他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写得清清楚楚,还创造了二十四种茶具跟仪式。从古以来的喝茶,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最远古的时候,应该是生煮羹饮——把茶叶摘了煮成汤,喝茶就跟喝菜汤一个道理。古人发现,茶可以提神,喝了之后,人比较舒服,所以茶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种苦菜。生煮羹饮这个习惯,到了隋唐时期就慢慢消失了,但很多偏远的地方依然有这个方法。第二种是制团研末,出于保存的目的,茶叶摘下来后被制成茶饼、茶团,有点像今天的普洱茶,而古代茶叶上会糊上米糕,或者用蜡封起来,喝的时候剥掉外层,将茶团研成粉末,或煮、或调了以后打成茶汤。日本茶道的主流就是所谓的制团研末,他们现在已经不制茶了,一开始就研成末,然后打成抹茶。这种喝茶主要喝沫(就是所谓醍醐、精华)的方法大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开始大盛,宋朝走到顶端。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佛法、茶道,这个方法也传到了日本,变成日本喝茶的主流,到今天依然没变。第三种是芽叶冲泡,把茶叶从树上摘下来,杀青或者晒干了,用开水冲泡,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最主要的喝茶方法,但其在中国变成主流方法的时间很晚,是在明朝以后。

能把种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当作学问来研究对待之并能说的清清楚楚的,唯有陆羽其人,其舍却无他人了。难怪,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时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知之茶源,晓之茶道。不知不觉中我便坠入一片茶叶 泡一壶香茗的氛围之中。开始入门,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的欣赏起茶具来,端起茶杯就变得喜欢‘班门弄虎’式的讲究起识别茶叶的好坏来。

我结交过一些做茶叶生意的老板,也深入茶厂了解过制茶的整个工序,还有一些喜欢喝茶、懂茶的志同道合。从他们对茶知识的熟悉程度,与茶道之友的探讨,耳濡目染中,俨然也成了一个识茶里手,于是,我尚且能从其外形、色泽、味道来评价;一般来说, 绿茶干茶色泽为墨绿色或翠绿色,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是悦鼻的板栗香;乌龙茶外形一般是条形或颗粒状,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带有自然的花香。红茶有碎茶和条形茶之分,红碎茶外形是匀度好, 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条形红茶在外形上是紧 结显毫,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

从看色泽上看;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色泽特点。绿茶色泽灰暗、深褐,质量必定不佳。

其实,看茶叶的外形也可以判断茶叶的品质。甚至闻香气也能分辨出各类茶叶的香味。如绿茶具清香,上品绿茶还有兰花香、板栗香等,红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乌龙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气低沉,定为劣质茶;有陈气的为陈茶;有霉气等异味的为变质茶。

另外,通过尝滋味,还能把辨别茶叶本身的苦、涩、甜、鲜、酸等多种成分构成。其成分比例得当,滋味就鲜醇可口。

得益于多次在茶厂和茶叶销售部门看、听、了解,有关茶叶外形的评价是;1、干看,首先,用双手捧起一把茶叶,放于鼻端,用力深深吸一下茶叶的香气。一是看是否具有熟板栗的香气;二是辨别香气的高低;三是嗅闻香气的纯正程度,凡香气高、气味正的必然是优质茶。

2、湿看识内质; 湿看,就是开汤审评。开汤俗称泡茶或沏茶。一般先取茶叶3-5克,放入白色瓷杯中,然后冲上滚沸适度的开水200毫升左右。开汤后,应先嗅香气,接着看汤色,先尝滋味,后评叶底。

其次,抓一把茶叶平摊于白纸上,看一下干茶的色泽、嫩度、条索、粗细。凡色泽匀整、嫩度高,条索紧实,粗细一致,碎末茶少的是上乘茶叶。

另外,茶叶的类别繁多,主要分为红、绿、黄、白、黑和乌龙等六大类,总之,各类茶叶品质的辨别。干茶的鉴别;可以从茶叶形状、色泽、香气等方面来鉴别,有条件的还可以经过冲泡、嗅其香气、尝其滋味、观其汤色及茶渣嫩度、色泽等。新茶的鉴别;外观干硬疏松,色泽新鲜,一般呈嫩绿色。老陈的茶叶则紧缩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应以纯而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晰为优,暗而深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都香味纯正,浸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根本无香味的,或者有异味的,则不是好茶叶。

茶是一种饮品,是一种个人嗜好品,它的品质的评价取决于色、香、味、形等。根据其在朋友的茶厂加工和制作工艺流程的了解;任何茶叶加工技术、加工工艺的创新都必须围绕这四大因子来做文章。而近年来,茶叶生产的规模呈现出方便化、功能化 高雅化等产品加工趋势和以健康、风味、方便三大卖点为核心的新产品开发,极大地刺激了茶产业发展。

如今,‘现代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为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没有标准化和机械化就没有茶叶大产业’。根据《第一财经》中国投资咨询网报道;茶叶中的农药残留MRL标准从六十年代来逐年严格化,近二十年国际农药残留MRL标准提高了10倍。但在标准问题上,过去国际上制定标准其实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我们吃的是茶汤,不是吃茶叶,然而农药残留MRL标准长期用茶叶中的残留物进行风险评估,这无疑不能准确地得出污染物是否超标的结论。为此,从80年代起中国就提出不同的观点,就是用茶汤检测农药残留。现在国际上已经接受这种观点,我国已成功修改了6个茶叶国际标准。

然而,我所目击的许多茶厂依然都是小规模加工技术的生产,更谈不上茶叶中的农药残留MRL标准问题。特别是我熟悉的东山峰农场的茶厂都是各自为战,至今还在小规模传统工艺生产中徘徊,拿不出自己独有的茶叶品牌,市场份额占有也十分狭窄,这里面即是受资金的限制,也有条件的局限,多种因素,使东山峰周围众多茶厂无力整合资源,难以形成一种绩效性大规模生产化的茶厂,从而也就不具备东山峰自己的实力品牌?如果此问题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不如退而求其次,努力做好传统工艺的深加工。在传统的六大茶类中,近年传统的工匠精神越来越受推崇。非常有潜力,在政府、企业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我想,现在东山峰的茶正在大浪淘沙,不断梳理出自身的热点和优势,让山峰自己的茶用更好的方式与社会交流。

九九归然,‘茶叶’说一千道一万,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需要放得下。大抵,喝茶的妙处,就在于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来!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品尝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角落。出于自己‘喝茶’的上瘾和‘茶’能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细胞,就会有种对于‘茶与人生’的感慨。

茶属弱碱性的植物性饮品,健康价值较高,健康地喝茶就要因时而喝,因地而喝,因人而喝。

晓月如帘,与朋友静坐在茶馆的临窗前,眼看城市马路上驶过一长串不断线的红灯,再听麦克风里那轻柔的音乐,和着玻璃杯里的香茗一起飘起,袅袅绕绕,回旋在寂静的夜里。玻璃杯里是知青故居的有名山峰绿茶,名曰“秀峰毛尖”。冲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液体中看去如淡乳黄绿色,清澈透明;视觉外形中比较细直、圆润光滑,茶叶全身遍布着白毫,茶芽朵朵,叶脉绿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叶片卧底后;抿舔之中,茶汤的味道十分的鲜浓甘爽独特,饮之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轻轻呷上一口,有茶的清苦,又有玫瑰的芬芳。此如,打开了记忆的时窗,浏览了岁月刻下的伤,正是诗一行,泪一行,多少人生苦,无处话凄凉。

其实,真正喝茶的时候心情是很沉静的,它能洗去疲惫,放开虚伪。看眼前这一杯已安静下的茶水,是该喝的时候了,喝到人走茶凉的那一刻,桌上剩下的烟灰和杯里剩下的茶叶渣滓至少让人知道我曾来过,至少让自己知道曾经有一份平静的心情。因为有了喝茶后的心境,于是,从茶汤里我看见了春天、窥尽了人生,进而看见宇宙甚至无极;最终,茶汤,还是茶汤,是真水无香,是无味之味了。

品茶,就是在品味人生这书。翻开、合上,里面的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喧嚣的红尘里,当心灵最皎洁的意境时,就会与诗深情的相拥;当我牵念爱的诗行时,于心中渐次弥漫,似茶,清香袅袅,苦后而甘甜,此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我退休后的日子里与你分享。

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茶文化本身就是雅俗共赏,各得其所,从宗教寺院的茶禅到宫廷显贵的茶宴,从文化雅士的品茗到街边、马路市民大众的喝茶,出现了层次不同、规范不一的饮茶活动。从茶艺、茶道、茶礼、茶俗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有的追求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上。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一句话,道尽了人生滚滚红尘。有人说人生是一个先酒后茶的过程,先在酒中沉醉,再以茶汤清醒。只可惜,酒中沉醉的人多,茶汤里清醒的人却很少。在快节奏、浮躁、功利的世界里,每个喝茶的人,都在与庸俗的社会对抗。

这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人生朝露,比喻喝茶。人生如茶,一杯有一杯的风景,只是不同的人,眼里的风景也不一样。我爱喝茶,口中的茶就是滋味,心中的茶便是风景。心怀好风景,足以慰平生。

喝茶,我已经喝到了这个份上,知道‘茶’不仅仅是用来止渴的,还知道它是在品尝时间、品尝岁月的滋味。从这个层面来看,品茶实在是喝茶人的最后一站。

2020.11.19于家 宝

文/孙海霞

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有一种想喝茶的冲动。我喜欢看茶叶在透明的玻璃杯上翻腾,而后又慢慢沉下,那种感觉就像人生颠倒沉浮,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

滚烫的水刚一冲进杯子,原来那些干巴巴的茶叶忽然如惊飞的蝴蝶,在水中上下翻舞。卷曲的叶片渐渐舒展开了,原来都是最嫩的芽叶,透过水,可以看见它们暗暗的叶脉,水面上的泡沫散了,飘起的茶叶伸展着,然后一片跟一片慢慢沉降下来,就像秋天里以各种姿势飘落的树叶,只是显得更悠闲更沉静。

我没想到普普通通的一杯茶会有这样的景致,就好像一个人游遍了名山大川,看惯了繁花似锦,忽然置身于乡间的小村落里,这才发现,原来茅屋瓦盆阡陌炊烟才是最美好。许多人不喜欢喝茶,也许是没有发现这种美吧,或者是因为茶苦?但那是一种清凉的苦味,苦味过后就只剩下甘香,味自然也是淡淡的,留在唇齿之间。

在工作之余能和朋友一起喝茶那是妙不可言的。我们可以促膝而坐,毫不设防的谈生活,谈自己,看茶的热气飘摇在我们之间袅袅升起。它的美那样含蓄而意味深长。

难怪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对茶始终有着那么一种割舍不断地情感。

茶文化

文/张梓鑫

“采茶”是中国农耕社会第五幅文化图景,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

有青山绿水的地方就有茶香,有茶香的地方就有中国文化。茶、可可、咖啡并称世界三大饮料,但茶才是当之无愧的饮界领袖。茶虚静清雅,糅合了佛儒道各家精华,充满了中国滋味和中国精神。

苍山翠崖,蜿蜒绵延,采茶是中国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农事之一。“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茶、制茶都须在晴日里完成。

我外公家住在南京汤山,家里有很大一块茶园。每年清明节前后,都要请二十几个采茶工来帮忙采茶。每天早晨,他们踏着晨雾、迎着朝霞背起小竹篓,分开五指,拈起兰花指、采嫩芽、摘鲜叶、将茶叶投入小竹篓。

采好的鲜叶叫作茶菁,将茶菁堆放在日光处,利用日光的热能加速茶菁水分的蒸发,减少细胞水分的含量,利于以后的室内萎凋、炒菁等步骤。在这过程中要经常翻动茶菁,使它充分发酵。接下来炒菁,茶菁要炒透才可使茶气香、茶水清。然后,检枝去芜存菁,提高茶叶质量。最后烘干,经高温烘干的茶叶使其将香、甜、甘、韵、美五大特色展现出来,以稳定茶叶质量。

无论采茶,还是釆桑、釆莲、釆薇、釆菊,都是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瑰意琦行的农耕叙事诗,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和心灵历史。虽然辽远却很苍雄。

茶香平利

文/沈奕君

三月的平利,春天来得特别早,桃花还未醒来,茶叶就焕发出新绿。细嫩的茶叶和着清晨的气息,在热腾腾的水中缓缓地舒展,似刚睡醒的样子,随着杯中的绿,一点一点蔓延在故乡的坡地。行走在弯曲而幽静的茶乡小道,能感受到茶叶的心跳,一片片嫩绿的茶叶,像一双双娟秀的手指,捧着茶乡人们的爱,捧着对远方客人的祝福,绿满了春天。

早晨的茶园,落满了露珠,一张张茶叶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这时候的茶叶是有灵性,静静地等待着采摘,像女孩的心事,让人捉摸不透,也牵扯着采茶姑娘的心。采茶姑娘羞涩的伸出手指,露珠就顺着指尖滑了下来,想逮却逮不住,想捏又捏不稳,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发,羞红的脸藏不住一颗跳动的心。中午的茶园是静谧的,微风中的茶叶是柔软的,像婴儿的脸蛋。黄昏的时候,茶园更像是灵魂的归宿地,到茶园走走,会让人变得耳清目明,心里也平静了许多。

茶叶上市的时候,整条街道都飘着茶香。从东四路往西大桥,沿路的茶香沐浴着平利的早晨,真想对这个巴山小城赋予新的名称“茶城”。这时候,如果走进卖茶的摊位前,茶农们会泡一杯新茶,让您尝尝,那一刻,茶香顿时进入肺腑,清香无比,嗅着茶香,天慢慢就大亮。有一次路过茶市,一个农妇吆喝着把我留住,我没有买茶叶的打算,可是那嫩绿的芽瓣,醇香的气息,让我无法拒绝这来自春天的气息。一斤茶叶已经让小小的秤尾翘得老高,可是茶农又给我抓了一大把。这种淳朴的农家情怀,厚重的茶乡情意,相信来过平利的人,都有过体会。

有人说平利茶香是一部分,最重要的是“硒”多,这跟天气暖和,雨量充沛,土壤中富含多种天然元素有关,与做工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想更多的可能还是源于这里的人。

我家没有茶树,到了春天,母亲也会在荒废的茶园,采被人遗忘的茶叶。母亲采摘的茶粗枝大叶,一碗能泡四、五遍,除了待客,母亲会自己喝,在后半年的农忙里,母亲会煮几盆茶,带到坡上,农忙累了,就喝几碗,少了俗套,多了随意,不是为了茗,而是为了解渴,凉凉的茶水在我的记忆中,像符号一样,成为母亲的隐喻,朴素厚实,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经常会想起母亲喝茶的情景,看似贫穷,更多的却是豪迈和大气。

如今,我只身在平利,有时候也会给母亲带回平利茶,可是她舍不得喝,放在家里新茶变成了陈茶,我想说,却无法开口,似乎所有的话语都浓缩在茶里。

苦茶飘香

文/任振国

人到中年后,不抽烟、不喝酒的我却悄然爱上了喝茶。

也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吧!

我的父亲曾是一名乡村教师,父亲喜欢喝茶,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每天早晨,他都要在上面有个大大奖字的搪瓷杯里泡上一杯浓浓的热茶。

父亲的茶叶放在一个普通的玻璃罐头瓶子里,茶叶也并非是纤细嫩绿的高档茶,而在在街面上随处都可以买到的廉价的茉莉花茶。无论寒霜酷暑,父亲总是早早起床,他在宿舍后的院子里打起一套长拳,等他再回到宿舍时,我已为他烧旺了炉火,打起一壶滋滋作响的开水,父亲轻轻地摇一下我的头,泡上一杯热腾腾地茶水,我看他香香地抿上一口,那滋味感觉就像嗜酒的人品一盅沉年老酒一般,然后扣上茶杯的盖子,转身急匆匆地去教室了。

我曾偷偷地尝过一次那黑黝黝地浓茶,那苦涩的滋味顿时袭遍五脏六腑,从此,我看着茶就恐惧,然而这苦茶父亲却喝的有滋有味,也许正是由于这苦涩的味道的缘故,父亲在那个破庙改建的乡村小学,在那北风吹虫声吟的土坯教室里兢兢业业地工作到离休。

还记得那年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偏远的西山学校支教,那年冬天,天气异常的寒冷,窗外整天大风尖厉地呼啸着,一次周末,大雪封山,我们几位同事无法下山,与王君几位挚友围坐火炉前,煮茶闲聊,大家虽年龄有差别,聊天话题从中东战火到希腊文明,海阔天空,在欢声笑语中,孤寂亦随热茶从毛孔散发开去了。只觉咽喉润,肌骨清,两腋生清风,蓬莱山,在何处,乘风欲归去。

经历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的年岁之后,也试着去喜欢喝茶,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打开学校新买的高档饮水机,泡上一杯新茶,水入茶中,细细瘦小的茶叶渐渐舒展开来,脑中忽然展开一片清新别样的世界,那漫山遍野的行行翠绿的茶树中,身形婀娜的采茶少女,伸出纤细的手指,耳边似乎响起了一曲干净甜润的山歌……

心绪繁杂时,静静地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捧一杯热茶,在杯中升腾,沉落,想到《百年孤独》中曾写道,所有的繁华皆要由寂寞来偿还,看着窗外巍峨的大山和沿山脚逶迤而去的小溪,三省吾身,享受着茶叶带来的沉静和安闲,不禁生发出古今多少事,都付之一笑,万千烦扰随清风吹散,悠悠因果皆随缘了。

去年冬天,工作任务突然加重,每天从早上七点开始到晚上九点结束,每天要上六七节课,有时顾不上打开水,办公室的赵大姐,知道我爱喝早茶,她每天让我在杯中放上茶叶,我急匆匆地赶到教室去了,待我在教室正给孩子作辅导时,正是口干舌燥时,大姐把那杯热气腾腾地茶水递给我,课堂上喉咙干涩时,喝上一口热热的茶水,讲课声音也觉洪亮而更富有磁性了。

平日里,茶杯不离手了,茶叶正在杯中悄然展开,品上一口,清香四溢,来到教室,看到那一双双清澈而纯真的小眼睛,和他们“起尝一杯茶,行读一行诗。”抿上一口热茶,读起行行传达着诗情画意的文字,每天疲惫地身体也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了。

也许是家风的传承,周末,我从山上忙完一周的工作,身心俱疲的我回到家里休息。清晨,我的孩子也会早早地打开饮水机,为我冲上茶水,然后回她的房间写作业去了。那桌上的红茶,是一个几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刚从云南专门寄回来,那茶中又包含了另一种别致的香味而变得意味深长了。

茶,饮中极品,走过千年的悠悠岁月,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濡香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爱者众多。

“冼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敢夸。”我与父亲,两代人,三尺讲台,无论是父亲那清贫的岁月,还是今天依旧子承父业的我,因为茶,两代人都把这平凡的工作生活调理的井井有条,有滋有味,让或幸福,或苦涩的人生满含了一缕浓郁的馨香。

采茶记

文/王梓涵

微风徐徐,阳光明媚,正是踏青采茶的最佳时节。我们南阳报业传媒小记者结伴前往位于桐柏的双山茶园,进行了一次“茶园之旅”。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一到双山茶园,只见大片大片的茶树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远远望去,整个山都是茶的天下,一股清凉的气息迎面扑来,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清新的茶香,令人心旷神怡。

春茶的采摘,主要是采最上面的芽叶。我们提着篮子,变成了茶园中的精灵,穿梭于茶树之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园主告诉我们采茶练的是耐心,要把一个地方的茶采完了才能更换地方。我听了,把帽舌拉向后脑,顶着太阳静下心来采茶。不知不觉,我就采了整整一小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美。

采完茶后,我们跟随老师来到茶叶制作车间,观看师傅炒茶叶。师傅先把茶叶放在一个大筛子里,双手有节奏地抖动,筛掉杂物,然后把茶叶倒入炒锅中,不停翻炒。不一会儿,茶叶由嫩绿变成了深绿,最后变成了墨绿色。茶香渐浓,沁人心脾。一大锅茶叶被炒制后只有一小包了,难怪茶叶那么珍贵,真是来之不易啊!

这次采茶活动让我们不仅感受了茶乡韵味,了解了茶文化,还体验了一把劳动带来的快乐,享受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一片美丽的“茶海”。

文/白艺乐

爸爸爱喝茶,妈妈也爱喝茶,家里有限的空间中,再多家具也比不上一套茶具、几把摇椅平添的惬意悠闲。取几盏精致的青瓷茶杯,看着杯中茶汤剔透、明净的颜色,你会感到小小的茶杯中包含了一世界的春色。

中国的茶叶生长在气候温和湿润的山上,茶树多为一丛丛的矮株。清秀的采茶姑娘背着茶篓,素手拈着青嫩新叶,便是赏心悦目的一幅美景。也有像普洱一样高挑的茶树,枝繁叶茂地撑开一方天地,一长就是上百年。谙熟传统工艺的师傅把茶烘焙炒制,就送入家家户户。至于泡茶,陆羽《茶经》中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生长中就汲取山水精华的茶叶自然也要终日流淌过明月青石的山水作陪,百姓家平常的井水就显得污染了茶叶的灵性。煮沸水,洗茶具,泡茶,品味……我不大懂得这些程序,可我十分喜欢茶水在精美茶具中盛满清亮的感觉,不急不躁,赏心悦目,水中浸润了茶的芬芳醇厚,周身都蕴含了天地间的灵气。当不可言说的茶香弥漫开来,身处喧嚣陋室也有刘禹锡、李白饮茗谈诗的雅趣。

茶随时光的车轮走过了上千年,边陲的茶马古道上有它的醇香,大西洋的货轮也铭记它乘风破浪的姿态。清茶两杯知音畅谈的场景让人心驰神往,文人圣贤以茶为伴写下不朽名篇的诗香茶香更撩人心弦。如此看来,茶似乎从不局限于人为的设置,其韵味与自然已融为一体。名目繁多讲究的茶道,虽说很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但在我看来却是把茶放进了玉做的樊笼,少了洒脱的天然之气,失却了放逐人心的功能。而在现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让社会环境恶化,品茶的“品”显得无足轻重,人们把茶当作饮品,用浮躁轻薄的眼光玷污了她。

尽管如此,我在喝茶时仍能从中觅到一方清净之地,茶香中有侠客的快意,有文人的志得意满,有王侯将相的运筹帷幄。人们爱茶,所以赋予它无比雅致的名字:碧潭飘雪、日铸雪芽,人们渴望从茶中寻觅到的心境也可见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