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赞美母亲的文章

2023/01/08好文章

赞美母亲的文章(精选20篇)

家乡的冻豆腐

文/何礼仁

我的家乡在东北辽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在故乡每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做冻豆腐,冻豆腐炖菜的醇香会飘荡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成为一道有特色的风景。

做冻豆腐是有讲究的,太嫩的豆腐不容易冻实,相比之下老豆腐更适合做冻豆腐。家乡的冬天天寒地冻,母亲把老豆腐切成小块,放在篮子里,挂在室外。为了豆腐能冻得更实,母亲还会在夜里起来两次,给豆腐表面浇点水,等到第二天清晨,硬邦邦的冻豆腐就做好了,砸到地上可以发出“叮当”的响声。

现在,很多火锅店里的冻豆腐都是没有经过化冻的,食客把冻豆腐直接扔进火锅是很不科学的,没有化冻的豆腐不但卤水未除尽口感差,而且也不利于冻豆腐吸收火锅里的汤汁。食用冻豆腐时,应该先把它们拿到温暖的地方慢慢化冻,待冻豆腐松软后,把里面的水挤干净,再把豆腐放进清水中泡上一刻钟,将其捞出来再挤一次水。如此这般就可以把豆腐里的苦水去尽,冻过的豆腐内有大量的孔,呈蜂窝状,特别能吸收汤料,拿它涮火锅,口感很有层次,味道也鲜美。

冻豆腐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丰富的膳食纤维以及维生素、叶酸、矿物质、植物卵磷脂。常吃冻豆腐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人体代谢脂肪的速度,预防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化,对身体大有裨益。

白菜炖冻豆腐是家乡的家常菜,可以说我是吃着母亲做的白菜炖冻豆腐长大的,这道菜的做法非常简单,锅中倒油烧至八成热,放入葱姜蒜爆香,放入白菜炒五分钟,放入冻豆腐,加入肉汤,再加盐、酱油、水,炖十分钟,连同汤汁一起起锅。这道菜肉香渗入到冻豆腐的孔中,入口醇香不腻,味道十分好。冻豆腐在家乡是“百搭菜”,与许多菜都能一起或煮、或炖、或烩。母亲做的鲢鱼烩冻豆腐特别好吃,冻豆腐富有弹性,汤鲜清澈,开胃爽口。母亲做的酸菜粉丝煮冻豆腐鲜香滑爽,汤醇味酸可口。此外扒冻豆腐、清蒸冻豆腐、三鲜冻豆腐都是家乡人餐桌上的美味。

自从离开家乡后,我就很少吃到冻豆腐了。前些天心血来潮想吃冻豆腐,我只能把豆腐放进冰箱里速冻,一天后我从冰箱里拿出来,迫不及待做了一道冻豆腐炖白菜。也许是没有经过家乡冬季风雪的历练,也许不是出自母亲的那双巧手,我做的冻豆腐炖白菜总是没有当年的那种味道,我有些怅然若失。

母亲

文/蓝海儿

幼年
母亲是你的一位保姆
你玩到哪
母亲跟到哪

童年
母亲是你的一个伙伴
你有什么秘密
母亲都会帮你保守

少年
母亲是你的一台万能机器
你有什么烦恼
母亲都会帮你消除

青年
母亲是你的一个古董
你说什么
母亲都不懂

中年
母亲是你的一个牵挂
你不管走到哪
母亲的影子都会出现在你的脑海

老年
母亲是你的一个思念
你在地上
母亲在天上

在人生中
母亲是你的一个指南针
帮你辨别人生的方向
指引人生的道路
让你顺利走完人生的每个港口

卖冰糕

文/王俊

“卖冰糕,卖冰糕,我们都来卖冰糕!”听着儿子新买来的小熊猫卖冰糕玩具发出的悦耳歌声,思绪不禁飞到三十多年前,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卖冰糕的情形。

记得那是我上小学的第三个暑假,大人们都忙着上班或到田里干农活,没空照顾我和妹妹。我们就东游西逛,上树逮知了、下湾捞蝌蚪,草丛里捉蚂蚱,池塘边追蜻蜓,整天无所事事。母亲见了,说你俩没事干,去卖冰糕吧。我们听了都非常高兴,连声说,好好好。第二天早上,母亲到村东头冰糕厂,给我们取回了一冰糕箱冰糕,其中水果的比较便宜、也比较多;江米的、奶油的比较贵,就比较少。冰糕被裹放在冰糕箱的棉被里。说起冰糕箱,就是一个表面刷了白漆,里面四周衬着塑料布,放置了一条小棉被的木头箱子。

我和妹妹用小推车推着冰糕箱,到位于村中央的大街上卖冰糕。一路上,我小心翼翼地推着小推车,妹妹轻轻地扶着冰糕箱,来到大街旁一颗大柳树下,停好车,摆上小马扎,坐在树阴里叫卖起来:“卖冰糕、卖冰糕,好吃的冰糕,奶油的2毛,江米的1毛,水果的5分钱……”喊了半天,只有几个过路的行人,朝着我们指指点点地走过,就是没有人来买冰糕。我和妹妹坐不住了,站在路旁继续扯开嗓子叫卖:“卖冰糕、卖冰糕……”天上骄阳似火,我和妹妹大汗淋漓、嗓子冒烟,可是谁也不舍得拿出一支冰糕来吃。

天气太热,路上行人稀少。除了叶丛里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应和我们的叫卖声,依然没有人来买冰糕。虽然知了应和我们,可我们没法把冰糕卖给知了啊!就在我和妹妹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阿姨急匆匆地骑着自行车赶过来,车还没停稳,就急着问:“小朋友,是卖冰糕吗?”我和妹妹连忙高兴地说:“是!”“有水果味的吗?”“有,要多少?”“来十五只吧,家里正在翻盖房子,天这么热,给大伙儿买些冰糕吃,凉快凉快!”听了阿姨的话,我们高兴极了,不卖是不卖,一卖就卖出了十五只,刚才的着急、委屈和牢骚一扫而光,赶紧用兴奋地有点颤抖的手,给阿姨拿了十五只冰糕,接过了阿姨给我们的七毛五分钱!看着手里的七毛五分钱,这是我和妹妹第一次通过劳动挣的钱,当时心里真像喝了蜜一样甜,像得了大奖一样激动。买卖开了张,陆陆续续又有几个人来买冰糕,有的买一支,有的买两支,无论买多少,我们兄妹俩都高兴地和人家打招呼!快到中午吃饭的时候,已经是“战果”辉煌:一共卖出了几十支水果的、江米的、奶油的冰糕,手里已经有了一大把硬币和“毛票”!

妈妈早晨交代过,中午饿了,就到大街旁的春荣饭店一人买一个肉火烧吃。可是妹妹说,这是我们辛辛苦苦挣的钱,要拿给爸爸妈妈看,一分也不能花!虽然肉火烧是我们最喜欢吃的,家里很少买,一年也难得吃几次。但是面对自己的第一次劳动所得,两个八九岁的孩子竟然克服了如此大的诱惑:没舍得买最爱吃的肉火烧!我和妹妹一直饿着肚子、热情高涨地卖着冰糕。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我们手里已经有了五元钱,还剩下十几支冰糕没卖出去。就在这个时候,天气突变,刚才还艳阳高照的天空霎时间浓云密布,先是刮起了狂风,吹得柳丝乱舞、树头摇晃,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雨虽然下的不急不密,但雨点像黄豆一般大小,啪啪地落在干燥的地面上,顿时砸起一阵阵烟雾。我和妹妹赶紧推着小车赶回家,把冰糕从冰糕箱里拿出来,放到网兜里,用小棉被一裹,骑上自行车,冒雨到村东边的冰糕厂存上。到了半路,碰上了从地里干完农活回家的母亲。我们赶紧停下车,自豪地向母亲说,今天冰糕卖了5元钱,还剩下十几支冰糕要去存上。这时候母亲说不用存了,你和妹妹一人一支,其它的分给邻居们吃了吧。这时,我和妹妹才感到饿了,迫不及待地一人拿了一支冰糕,大口地舔吃起来,真是清凉到心里,甘甜到心里!

回到家,我和妹妹兴奋地把钱数了又数,才郑重地把钱交给了母亲。母亲看到我们这么高兴开心,就奖给了我和妹妹一人一毛钱。这一毛钱,我和妹妹一直珍藏了好多年,都没舍得花出去!

很多年过去了,这次卖冰糕的经历依然记忆如昨,清晰地印在脑海里。也正是这次卖冰糕,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的滋味:有劳累、有辛苦,有快乐、有收获!随着年龄的增长,承担的家庭劳动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农村,春种秋收,干了不少农活,不仅强健了体魄,也锤炼了意志。有人说:劳动是美丽的。但我更想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劳动带给我的不仅是辛劳,更是历练、是成长,是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劳动感悟!

腌酸菜

文/杨爱华

尝一口就能让人记住,一辈子都离不开的菜,当属酸菜。腌酸菜,腌的是一种心情,度的是一段时光,品的是一种味道。说酸菜恩泽百姓人家,一点都不夸张,从古至今,酸菜不知道养育了多少代华夏儿女,北魏的《齐民要术》详尽地记载了酸菜的腌渍方法。 在北方,还有猪肉粉条炖酸菜这道东北大菜,连外地的人到了东北饭店也忘不了喊一声:翠花上酸菜!

小时候,物质匮乏,漫长的冬天里,酸菜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美味。每到10月份以后,秋霜覆盖大地,在忙碌秋收的同时,不能缺少的一道工序就是腌酸菜,一口大缸,一块石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腌菜容器和用具。冬季里无论去哪家串门,空气中都会散发着酸酸的味道,淡淡的陪同主人度过漫长的冬天。

我家的紫色大缸是父亲母亲刚刚成家时购置的,几十年来,也见证了他们风雨飘摇的人生路,虽6次搬家,都没有把这口大缸弄碎或遗失。在我的记忆里,车遥马慢的儿时年代,腌酸菜也差不多用上一天时间,早晨起来家人就开始忙碌,点柴烧水,把选好的白菜放到开水锅里焯一下,这个活非母亲莫属,母亲做事很精细,用筷子翻动每一棵白菜,从里到外都要让开水实实在在地浸泡一下,然后再捞出来放到盆子里,在门外父亲提前把柳条笆片放到两个长条板凳上,搭建一个临时的台子,用水把笆片洗干净,然后在笆片上把焯好的白菜一层一层堆成圆台形,让白菜慢慢冷却。大约过了两三个小时开始装缸了,也就是把白菜用水再清洗一遍放到大缸里,装缸是一个细致活,也是一个力气活,为保证最大限度的装存,以保证一冬天全家人够吃,每当把白菜装到三分之一或一半时,父亲都要到缸里用脚踩实白菜,最后缸的上面还要高起一块,压上一块大石头。那块石头很大,需要两个人抬到屋里,再搬到缸上,一年的腌酸菜任务完成了。那时屋里的温度不是很高,为了保证提前发酵食用,母亲还经常在大缸上面盖上一块塑料布,大约过了三四十天,酸菜便可以食用了。

其实最美的就是冬腊月里酸菜炖猪肉。母亲刀工好,切的酸菜丝非常细、非常匀称,再放上新杀的猪肉,那是实足的妈妈味道。记得我刚刚上初中在学校住宿的时候,每个周一早晨,母亲都会给我带上一罐头瓶酸菜,也就是把酸菜剁成馅、放上点肉丁、葱花、盐和酱等,每到吃饭时在高粱米饭或苞米饭上放两勺,吃起来非常香甜,至今难忘,回味悠长。可以说,是酸菜给了我成长的力量。

我们家一直住在平房,至今腌酸菜的习惯还没有扔掉。我和妻子年年都腌菜,妻子负责焯白菜烧火,我负责冷水清洗和装缸,母亲年岁大了,在一旁做现场指导:白菜焯到什么火候,装缸的时候如何放盐……三个小时后,一缸白菜装好了。

接下来,让益生菌在沉淀的日子中发酵,淳厚、绵长、持久的酸菜味充斥满屋,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味道!

大沟

文/李爱霞

如果没有大沟,我想象不出我的童年是啥模样。

大沟是旬阳县镇赵湾镇西北三十多里地,山旮旯双台村的一条小溪。双台顾名思义分为上下两台,上台附近有山曰:五龙,山腰中有三块巨石,天然围成棚状,木桶粗一股清流从棚口汩汩涌流,棚口外恰是一片坡地,那清流一昂头便哗哗哗向下台方向奔走,不知多少年的冲刷,硬生生把五龙山冲出一条高沟深壑。双台虽小,可水资源丰富,每一个山凹土坑中都有清流冒出,每一股冒出的水都流淌成一条小溪,这么多溪流祖先们不知如何命名,就把五龙山这条最大的叫大沟,其他的都称小沟,为了区分小沟,便在沟前加上附近人家的姓,比如张沟,王沟。

因为五龙山高坎纵横,巨石林立,那水就十步一帘一小潭,百步一瀑一深潭。小潭有长方、椭圆、三角等各种不规则状,潭水透亮澄澈,潭底有几块石头,几条太公(蚱蜢),几只蝌蚪,只需瞄一眼就清楚。小潭边倾斜着一块接一块铺开的石头成为村里人天然的搓衣板,不知为什么,从我会说话开始接收到的信息就把这称为石皮,现在想来,大约应当叫石坡。

石坡和小潭是我们童年的游乐场,春秋时节,阳光温暖,村里一群女孩子用竹篮提着家人的衣服,脱掉鞋子,在石坡上一字排开,把脚塞进略有点凉的溪水里,边洗边打闹轻狂,你给我撩一把水,我给你洒一把洗衣粉泡泡,你说我是猪,我说她是狗,说着说着一红脸就去身后的草坪摔几跤,打几架分个胜负,都是散养的小山羊,都是风吹雨打的假小子,打了就打了,摔了就摔了,疼了哭几嗓子,骂几句,嚎一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然后各自沉默着,狠狠地洗完衣服搭在树梢灌木间。不等衣服晾干,大家又喜笑颜开,忘却前尘云烟。最好是夏天,女孩们寻了满满一筐猪草后,趁着大中午无人,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脱掉长衣长裤,悄悄钻进有巨石当屏障的小潭间,在潭里像男孩子一样练狗刨,比憋气,打水仗,一边担心着怕来人,一边又兴奋地把自己比作七仙女,时而羞涩地低头痴笑,时而又不管不顾地哈哈大笑,搅动得大沟鱼儿似的扭来摆去。

深潭往往在高坎巨堎之下,远处先看到一泓飞瀑,走近点才发现飞瀑下一汪幽深碧绿的深潭。大沟从双台流到赵湾具体有多少深潭从来没有人探寻过,但在我们下台子附近这一段有两个特别深的潭,只要是双台人没有不知道的。

两个深潭分列在下台人到赵湾街必经之路的上下侧。上侧的距路约二三十米,走在路上便可听到轰隆轰隆略显沉闷的水声。这潭水到底多深不得而知,每天大人会叮嘱一次“不许去”,说潭太深里面有妖怪。我们女生最怕妖怪,从来不敢,去它上方的石坡洗衣服时都会远远从坪上躲开。那些男孩子才不怕呢,时常搬石头往潭里丟,要打走妖怪。听老人讲,有一年夏天忽然从水里窜出一条巨蟒,把几个调皮男生吓得魂飞魄散,其中一个还请阴阳先生叫了好几天魂。从此这潭就成了传说,巨蟒也被传成了五龙之一的黑龙。另一个深潭在路下方百米左右连续石坡的下端,潭水到底有多深,到现在村里健在的老人也只会说,有几竹竿深,到底几竹竿,谁也不说,我们家更是不能问。

那时土地还没有承包到户,我似乎什么记忆也没有,似乎又非常深刻,深刻得害怕去回忆。母亲后来给我们讲,那一天是星期日,我的那个叫爱葡的大姐刚刚12岁。和往常一样她端着一大碗洋芋浆巴糊涂午饭,正要吃时忽然说:“妈,我特别想吃顿麦面馍!”母亲一愣:“过几天就是八月十五,咱们蒸纯麦面馍”!大姐懂事的点了点头。

饭后,母亲趁着生产队还没上工,又抓紧时间坐到缝纫机前给左右邻舍缝补衣服了。葡姐背着家中最大的挎篮向大沟边的坡地走去,她一个人默默的寻满了一篮猪草,听到路上沟里棒槌声声,大姐把篮子放到大沟路边,走上去洗了手,和几个洗衣服的表婶打了招呼,忽然说,我要到下边石坡去一下,那儿有架五味子,我想给我妈摘几个,她最喜欢了。其中一个表婶大声说:“那石坡下窝子深很,你细发点!”说完就低头梆梆砸衣服了。母亲说那年月,忙不完的农活,女人们家里家外都要干,洗衣服都是抽中午男人们打盹的时间,大家都争分夺秒呢,都是命不怪谁……

爱葡大姐真的去摘大沟长石坡边的五味子了,只是,她的脚没踩稳,一个趔趄就再也收不住了,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不停往下滚。一个表婶回忆,当时她正在平台树梢上晾衣服,只听啊啊啊连续大叫后,轰隆一声闷响,她居然懵了,一时没反应过来,等到几分钟后回过神来才回村拼命呼喊。 村里所有的人都到场了,他们扛来一捆长竹竿,清理杂草大树,拼命阻止悲痛欲绝的要跳入深潭的母亲,他们用尽所有方法终于找到了爱葡姐……

我真的记不起爱葡姐长什么样,若不刻意回想,我甚至想不起曾经还有一个姐姐叫爱葡。可我却清晰记得有几年,爱说爱笑爱唱的母亲很沉默,沉默的常常抽父亲留在家里的纸烟,常常面对家里成堆的麦子,蒸好的馍馍偷偷抹眼泪,记得母亲让我们把琴姐叫大姐。记得母亲严令甚至责打我们不许往路下石坡多跨一步,就算最后沟边那几亩地几亩林都分给我们了,我们依然从未到过那潭边。母亲的眼睛越来越模糊,以至于生命的后十年都沉浸在黑暗中!

十多年前,村里开山修路,公路从五龙山腹地穿行而过,修路的巨石滚落大沟,听说那几个深潭被填埋的差不多了,那条我们读书、干活、出门日日离不开的小路也随之荒芜了。小村的老人故去的故去,中年人、青年人也一个个离开,原来热闹非凡的双台静默的掉根针都有了回声,爱葡姐的坟头早已塌陷的无法辨认,就连母亲也离开我们六年之久了。

大沟依然是大沟,清亮纯净,冬暖夏凉,滋润、裹挟着双台的雨雪微尘,喜怒哀乐,留给双台人最后的念想。我想沿着大沟的方向,那些远行人一定会寻找到彼此的足迹,会重新相聚和拥抱,比如我的母亲和葡姐,她们定在一起微笑注视着我们……

一碗乡愁

文/汪团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小雅》里的诗歌,可能也是最早的乡愁诗,十六个字,把老祖宗们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描写得淋漓尽致,离开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吹,回来时,已是雨雪飘飘漫天飞。旅人的离苦都浸含在这十几个字中。离乡日久,游子们见什么都能引起思乡之情,杨柳、雨雪自不必提,有时即使是一道菜,也会让游子柔肠百结。我常常就是这样的,我把这种思乡称为碗里的乡愁。

对我来说,山粉圆子烧肉就是这样的一道菜。山芋这种植物分布甚广,在我的故乡种植尤多。故乡在长江北岸,大别山麓,地形多山地、丘陵,特别适合种植山芋,不仅产量高,味道还好,有的软而甘甜,有的微糯带粉。收获的山芋除了被当作粮食以外,还能将其淀粉提取出来,晒干后就成了山芋粉,老家人称为山粉。在故乡,人们把山粉加水搓成圆球状,也可以在锅里摊成饼状,再切成一块一块的,都叫山粉圆子。这东西需要油大才好吃,所以山粉圆子和五花肉就成了绝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生活条件还很一般,轻易是吃不到山粉圆子烧肉的,因为山粉常有,肉可不常见,当然就不能经常做,差不多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会在餐桌上见到。

记忆中,每年中秋过后,田里的稻子收割得差不多了,田野里日渐萧索起来,母亲就开始去自家地里挖山芋。一畦畦的山芋叶子早已没精打采,山芋藤也快干枯了,但是土底下却是不一样的世界,长的、圆的、红皮的、白皮的,一个一个山芋都被从地里刨出来,并被整齐地排在地沟里,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收回来的山芋被堆在墙角,一部分很快被清洗干净,切成块,磨成浆,母亲找来一块干净的四四方方的粗布,布的四个角都用绳子系住,并被吊在树杈或梯子上。这块布像一面筛子,把山芋渣筛出来,饱含淀粉的半稠状的液体流淌进一口或几口大水缸中。经过一夜或更长时间的沉淀,水缸里的液体变清了,母亲把水倒掉,缸底就有了厚厚一层雪白的淀粉。母亲再把它弄到簸箕里晒干,这就是山粉了。晒干的山粉被保存在肚大口小的陶罐中,能吃到第二年山芋成熟的季节。

做山粉圆子需要一定的技术,特别是摊成饼状的做法,很多人都做不好,要么太厚,要么中间夹生。但是这对于我母亲来说,却不是难事。家里来客人了,母亲从陶罐里舀来山芋粉,和成稀糊状,灶里添柴,铁锅烧热,加适量油,油热时将稀糊状的山粉倒进去,用锅铲子往四周摊。火不能太大,大了容易烧糊,但也不能太小,小了就不焦不脆。一面煎好,翻过来再煎另外一面,直到中间熟透,两面起了壳子就盛起来,切成大小均匀的一块一块的待用。锅洗净,煸炒五花肉,出油后肉被炒成焦黄色,再加葱姜蒜、酱油、盐等调料,翻炒后加水烧。肉烧熟,趁汤还没有烧干之际,将切好的山粉圆子放进去烩一下。山粉圆子吸收了猪肉的油脂,变得亮晶晶、滑溜溜的。汤快干时出锅,撒上一点葱花,一盘山粉圆子烧肉就成了。

焦黄的五花肉、半透明的山粉圆子,配上绿的、白的葱花,这颜色就直让人流口水。客人们开始落座,我迫不及待地盛来一碗米饭,瞅准了一块山粉圆子就下了筷子,入嘴烫人,使劲吹了吹,母亲在一旁笑骂:饿鬼出世的呀?管不了那么多,山粉圆子进了口,爽滑筋道,油而不腻,有肉的香味,还有淀粉的甜味。我平常吃饭都很快,这一天我慢慢地吃,因为等客人吃完了,山粉圆子和肉是没有了,但是汤还在,这时再盛点米饭,浇上点汤,那米饭简直吃不够。

这满腮的香味一直跟着我,挥之不去,如同一首古典音乐,气势恢宏,高开高走,一路奏着咏叹调,声音里满是广阔抒情的味道,似乎不在人间,余韵悠长。上大学了,工作了,离家越来越远,吃山粉圆子烧肉的机会越来越少,每每回家,母亲问想吃啥,我必定点这道菜,母亲总是说,你一年都不能回来几回,我和你爸准备的菜多着呢,山粉有啥吃头?我说,您不懂,这东西好吃啊!母亲笑笑,她不能理解,但是每一次都会尽心尽力地做,我每一次也都能吃个够。再后来,父母渐老,家里不种地了,山芋就没有了,山芋粉当然也少见了,每每亲戚送一点,母亲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待我回家时解馋。

有一年,我从老家带回一点山芋粉,准备自己学着做。以前从没动过手做这道菜,所幸见过母亲做过很多次,我也依葫芦画瓢,但是却屡屡不能成功,开始的时候,山芋粉下锅后,因为锅底是尖的,它并不像听我母亲的话一样顺从我的摆布,我没法快速地将其摊薄到四周。一面烧焦了,我也很难将其翻过来,每次翻的时候,都陀到一起了。有时两面煎好,中间还有一块块白色的,我知道那是没有熟透的结果。几次试做不成,我索性放弃了,只好把那一碗油滋滋的山粉圆子烧肉存到脑海深处。

有一天,一位老乡告诉我,小城开了一家“桐城饭店”,那里有山粉圆子烧肉。过不久我就和一群老乡去了。饭店很小,在一个小区里面,只有三两个包间,但门头子上“桐城饭店”四个字还是让我倍感温暖。老板就是桐城人,一口地道的桐城东乡的口音,这让我更加的亲切。一进门我就问老板,有山粉圆子烧肉么?老板很干脆,有!这让我很意外,没想到能在千里以外的地方吃到别人做的山粉圆子烧肉。菜上桌了,颜色煞是好看,盘子也精致,不像原来在老家,就是粗瓷大碗。我赶紧夹了一块山粉圆子,放进嘴里,一样的烫人,但却找不到那种香味。我问在座老乡,这山粉圆子烧肉做得怎么样啊?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原来在老家的那个味道。尽管找不到心里的味道,可是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地去,每一次去,山粉圆子烧肉成了必点的菜。有时候没有,我们会找来老板理论一番,威胁说再没有就不来了。可是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又去了。过了几年,有一天再去,饭店关门了。我们都很失落,想办法打听饭店关门歇业的原因,问是否会重新开张。原来老板老家有事,不打算再回来了。我们怅然若失了很久。

妻子会摊鸡蛋饼。有一次,我看到妻子用来摊饼的平底锅,突然想,用这个做山粉圆子一定可以。想到就干,我们从网上买来山芋粉,同样照猫画虎,没想到还真做成了。我把做好的山粉圆子烧肉拍成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有几位留言说,满满的乡愁啊。妻子见我吃得津津有味,问我好吃吗?我说,味道不错,但还是没有我母亲做的味道。妻又问,母亲做的是啥味道?我说我也说不清。

向母亲说声"抱歉"

文/翠娟

挂掉电话认了许久的眼泪终於夺眶而出,感动,自责,愧疚全交织在其中,今日母亲又说了我一直以来都为之愧疚的话语,做为女儿让母亲觉得对不起自己,我真的觉得特失败,特自责,特不孝。

我懊恼于自己的粗心,竟连母亲什麽时候开始产生这种心理的都不知道,我恨自己,竟让母亲对我有这种亏欠的心理,更让我觉得苦恼与无能的是,我竟找不到办法去剔除母亲心存已久的愧疚之心?怎样才可以?

可怜天下父母心!哥哥他很幸福,很羡慕哥哥,因为哥哥的终身大事,母亲最近一直都很忙,体力,脑力一直都没闲着,真希望自己能够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也正因为哥哥的终身大事需要不少的资金,才使得母亲又次跟我说了抱歉的话,让我心里特别的苦涩。 我不是难过于金钱,而是心疼我的母亲。我心疼母亲这样的心理负担,害怕这样的心理伤害到她的身心健康。再说母亲确实不应该有这样的愧疚之心。女儿为母亲分担忧愁,是理所应当的。

母亲给予我生命,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体会这世间的冷暖,我就已经无法去报答了,更何况这期间母亲为我,为这个家负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把我们从那么一小丁点的娃娃养成那么大个成年人,这期间妈妈该操上多少心呐!我现在做的与妈妈为我们所付出的,真的是微乎其微,不值一提,更何况这个家也是我的家,母亲的儿子也正是我的哥哥。所以母亲真的不要再觉得对不起女儿,女儿会为之自责而自觉不孝的。

使得母亲有这样的心理,真的很抱歉,心里真的很苦涩!

似曾相识燕归来

文/蓝雪冰儿

“妈妈,你看那有一只小鸟,你帮我捉住行吗?”

顺着儿子的手指,我看到了晾衣绳上站着一只燕子,它静静地看着远方,也许它在等待着什么。

小时候,家里经常有燕子光临,它们衔草筑巢把家安在我们的屋子中。不久,窝里就传出小燕子的叫声,偶尔还会探出小脑袋唧唧地叫着,待燕妈妈衔来食物,它们方安静下来。那个时候,父亲经常说:“燕子宝宝像你们一样就知道吃。”然后看着母亲嘿嘿地笑,母亲也总会跟着笑起来。我却总也不爱听父亲这样的话,我认为父亲在嫌我们贪吃呢。

突然有一天,燕子做了一件令母亲极为反感的事。那个晚上,母亲将煮好的粥盛在盆里,等待着父亲下班。父亲回家后,母亲却看到粥盆里有很多燕子的粪便,于是母亲责令父亲将燕子一家赶走。我暗怨燕子的调皮,马上它们就要离开了,真的有些舍不得。

第二天早晨,我起床后,看到父亲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竿,那根竹竿像利爪一样伸向了燕窝。哗啦,燕窝砸在地上,大燕子飞走了,有三只小燕子随即落在地上。我跑到跟前,仔细端详。一只当场毙命。一只血肉模糊,可是依旧扑闪着柔弱的翅膀。最后一只瞪大着眼睛左右晃着脑袋,也许它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愤怒地看着父亲,父亲什么也没说,他把杂碎的“窝”清理了出去,然后拿着那只死去的燕子出去了。我赶紧把那两只放到纸箱中,并找来了一个小盘子,放上了水。父亲回来时,我把纸箱搂在怀里,不让父亲看。父亲轻轻地说:“去给它们捉些蚂蚱吧,要不会饿死的。”

我飞奔到野外,在杂草中找寻蚂蚱。我回家时,父亲竟拿着那只血肉模糊的燕子往外走,我冲着父亲大嚷道:“它也是生命呀!”父亲继续往前走,我追上他,拦在他的前面。这时我发现,父亲手中的燕子已经僵硬。父亲往野外走去,我一边抹着泪,一边给那只幸存的小东西喂蚂蚱。

晚上,我们在外乘凉。邻居三嫂对母亲说:“大婶,你家我大叔怎么跟个孩子似的,弄个死鸟还给埋了。”听到三嫂的话,我知道他也在埋怨自己的过失,我应该原谅他。

后来照顾这只燕子就是我的工作,但是每次父亲下地干活总会带回几大串蚂蚱。

半个月后,燕子再也不愿意呆在箱子中了,于是我就把它放在窗台上。一天,一只大燕子飞来,在周围盘旋很久后,还是落在了窗台上,将自己口中的食物放到了小燕子的嘴中。我一阵惊喜,又有一阵愧疚。也许它们母子会对我们恨之入骨,它们可能马上要离开了。事情却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小燕子没走,大燕子每天都来喂食。这样我不再用天天照顾燕子,可是父亲依然习惯于下地带回大串的蚂蚱。

一天,燕子突然不见了。父亲说:“燕子和妈妈一起飞走了”是呀,燕子学会飞翔了,该是它离开的时候了。也许它再也不会回来了。“唧唧”听到声音,我抬起头,它竟又落在了窗台上。我兴奋地把它放在手上,任它的嘴啃食我的手指。以后每个白天都看不到它的影子,但是傍晚它总会按时回家。

秋天来了,天一天天凉了。好一阵没有看到燕妈妈了,它是不是飞往南方了?这只小燕子不知为何再也不出去了,每天都要站在晾衣绳上叫一阵,然后就飞回自己的窗台。当寒风吹来时,我才明白它是舍不得离开这里。我感动地哭了,吵着要把燕子拿到屋中。父亲却拿起原来用的那根长长的竹竿驱赶它,它盘旋了一阵,就飞走了。

晚上它没有回来,第二天它没有回来,第二年的春天,它也没有回来。父亲说它可能冻死了,因为那个时候的确太冷了。但是我告诉父亲,它没有死,它只是迷路了。

“妈妈,你看那只小鸟飞走了。”儿子推了推我说。

我看到那只燕子回头看了看,它分明就是十几年前我养的那只,一定的。

“宝宝,走跟姥爷出去玩,姥爷给你讲故事。”父亲关掉了电视,领着儿子出去了。

儿子回来后,奔到我跟前说:“妈妈,我不让你给我捉小鸟了,姥爷说,小鸟喜欢自由,我应该像妈妈小的时候一样,爱护它。”

“唧唧”那只燕子又站在了晾衣绳上,儿子专注地看着,父亲又打开了电视机。

母亲的唠叨

文/小燕子

周六回家,天好的很。一到家,妈就又开始了她的絮叨:麦子怎么不好浇、地里的一些树长病死了还有几棵活着也不像样、买了棉花种子和黄豆种子拿不准树地里到底种什么好、家里的几只鸡哪个肯下蛋等等,没完没了。

原来的时候,一听到妈念叨这些,就心烦,脾气暴躁地会立刻大声呵斥她。妈的脾气也非常拗:谁叫你来的,你来了就呵斥我,走,什么时候也别来了。好,走就走,于是推起车子,就想走。可是想想,如果真的那样,妈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妈一个人在家,有什么话不给她的儿女说,别人又有谁会听她的唠叨呢? 于是发誓以后再也不对妈发脾气。

地里有点干。我和妈推着一桶水,去树地种棉花。到底该怎么种,我们也不知道。地边有干活的说,这样的碱地再放点水的话,出了苗也会咸死的,还是泡泡种子再种吧。于是赶紧回到家,泡种子。妈又说:卖种子的人说,有药的种子不用泡,干种就行。泡了水,药还管用吗?我说:不泡的话,地,那么干,能发芽吗?要不,等下了雨再种吧。妈说;天这么好,什么时候能下雨啊?

种子还是泡了。妈还在念叨,泡了,药就不管用了。我时常捏捏种子泡软了没有?

半夜3点多,电闪雷鸣,大雨哗哗,好吓人。妈又念叨晒好的柴火还没收到屋里呢,院里子的好多东西还没收拾好呢,非要起床收拾。我给妈说雷电多么的可怕,多么的吓人。妈又念叨棉花种子不泡的话就好了,泡发了芽,地里没法种,怎么办?药没有了,生了虫子,怎么办?妈起床,把泡的种子,又晾起来。

雨下了一晚上还有一个上午。午饭早晚一块吃的。下午,妈又念叨:要是麦子不浇的话就好了,费多大力啊又浪费油。门前种的几棵辣椒,人家说是一个窝让种两棵苗,她种了一棵,不知道能长辣椒不?人家卖苗的这么说,肯定有道理,那就把一棵移到另一棵的跟前吧。好,移苗。

周一要上班。看看泥泞的路,车子推几步就会推不动。还是走着回家吧。妈舍不得我,非要让明早走。明天天也不会太好,还是早走的吧。

妈给我的包里又是装馒头,又是装菜。还让我把家里老母鸡刚下的鸡蛋拿着。我说:妈,路不一定好走,鸡蛋还是下次再拿吧。

提着包,走在泥泞的路上。想着,骑车子,还真的是骑不动。走,还能到麦子地里过去的。走了一路,出了一身汗。手累的时候,把包背在肩上,就像30年前上学时一样,好开心。一路,唱熟了要去省里比赛的红歌《红色娘子军连歌》、《中国、中国,鲜红个太阳永不落》。

骑车35分钟的路,步行才用一小时,就像散步一样,还挺快的。

怕妈担心我,回到家赶紧给妈打电话,告诉她我已经平安到家的消息。可是打了几遍,没人接听。妈准是又担心她花几块钱买的棉花种子,去看她的地能不能种了。

打开电视,才知道今天是是母亲节。很想给母亲说声:节日快乐。但是,母亲从来没有过过生日、节日等,也从来没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说了她也不会懂。我还是赶紧打电话给母亲,嘱咐她一定好好做饭吃,明天还有大雨,要注意等等。这次语气比任何一次都温柔,因为今天是母亲节,自己也是一个母亲。就是没有祝福的话,听听儿女的声音,母亲也会很高兴,很满足的。

妈妈,我爱您!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哭唱的习俗

文/王富强

哭是哭,唱是唱,能把哭和唱结合起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是家乡流行的一种传统习俗。所谓哭唱,就是在哭诉的过程中,听起来像唱一样,措辞间抑扬顿挫,带有音乐的旋律和节拍,似哭非哭,似唱非唱。

在一般情况下,哭唱在两种场合出现较多:女儿出嫁和丧葬时,但这两种哭唱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女儿出嫁时哭唱是悲喜交加的,这时需要注意把握好调子,不能全部按照悲伤的情绪来哭唱。常常是母亲唱主角,内容都是对出嫁女儿的思念、关心和忧虑,把心中所思所想全部哭唱出来,似传统戏剧里的哭腔,但又不似哭腔那样的呆板和做作。女儿只是个配角,根据母亲表达的内容做些迎合。站在旁边的人也会时不时地劝上一句:“别难过了,都养这么大了,还能养一辈子吗?”“放心吧,自己会过好日子的……”母亲在众人七嘴八舌的劝说中,顺势而下,止住哭声。这时的哭唱只是传统习俗的需要,如果哪家女儿出嫁没有人哭,会遭到村民们的背后指责。再说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什么好哭的呢?女儿出嫁了,又不是泼出去的水,常回家看看不就行了。

丧葬时哭唱的语调是悲伤的,哭唱人根据自己情感的起伏变化,声音时高时低。一哭三唱声凄厉,一唱三叹裂心肠,听起来哀怨凄婉,如泣如诉。还有少数人情到深处时,甚至会选择一些夸张的动作做衬托,捶胸顿足、击掌拍腿、以额击地。哭得撕心裂肺,唱得沙哑闷声,相劝的几个人拉都拉不住。而且哭唱与动作之间相互交融,自然衔接,像决堤的水一泻千里,顺畅淋漓。此时,哭唱人从内心世界所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流动的空气仿佛也停滞下来,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氛围,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别小看这简单的哭唱,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需要对场景的调控和把握,做到随机而发,触景生情。记得本村有两个生活多年的姐妹,姐姐要出嫁了,妹妹多少也要哭几声,年轻的妹妹曾经咨询过母亲,母亲告诉她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哭唱的过程中,妹妹没有把握好措辞,竟然哭出一句:“我-的-好-姐-姐-耶。”许多在场的老年人马上出来制止:“别瞎哭了。”她把喜事当成丧事哭,这哪行呢?

哭唱是家乡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没有固定的曲调,灵活机动;没有固定的唱词,信手拈来;没有固定的内容,有感而发。它与地域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村里乡间广泛流传,深深扎根在民间传统文化里。

现在在我的家乡,也只有像母亲这样的老年妇女才会哭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似乎只会哭不会唱了。看来哭唱的习俗总有一天要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当母亲犯了不能犯的错

一个母亲能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这有点不太可能,反正我估计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囡囡的生日。当然我指的是当代人,不是老一辈,感觉老一辈人谁的生日都没记住过,要是记也记的是阴历之类。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父母老了!

我都能想象婆婆手拿电话的尴尬样子。本来是喜滋滋地祝贺呢,竟然弄成把自己儿子的生日记错了。我的生日今年是在出差的时候过的,单位定的蛋糕没人接收,我就让礼仪公司送到了妈妈家。出差回来,妈妈见了我很不自然,说见着蛋糕了才想起那天是我的生日。有什么欠然的呢?只不过一个小小的生日,做父母的便觉得对不起儿女了?中国的父母爱得太深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太高了。

有朝一日我们也会这么健忘吧。心中有那个人,就会记住他或她的林林总总,爱好,美食,生日,总不忘给他或她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心里有个你!即使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自己想要得到什么,但我为你想到了。于是,爱在那一刻就会突然增大,象突然擦着的火柴头,锐不可挡。

母爱是最无私的,但母亲会老。她曾经照顾我们无微不至,但是她现在连自己都不能照顾了,我们还指望她能牢牢地准确地记住我们的生日吗?我们能记住她些什么呢?

每个人都走在老去的路上,我们牵挂着一些人,也被一些人牵挂,不知道你发现没,互相牵挂的人还真是不多。父辈牵挂儿女,儿女牵挂自己的儿女。有那么一阵,相恋的人是互相牵挂的,他们要见面,要索爱,要把对方纳入自己的生活圈,不相忘,不能忘,彼此牵挂的感觉是那么好,不过却太短太短,也因此太美太美。后来我们也有一些彼此牵挂,那就是我们必须扶携着,望着儿女们离去的背影,我们的手又紧紧地拉在了一起,这一拉就是一生吧!

也许秋末冬初,气候已经开始寒凉,人的悲悯之心也由衷而起。对世间对亲人对自己,希望别人记得我们,想念我们,拥我们入怀,用彼此的爱驱驱寒,抱抱团。母亲记错了,但也只不过差了一个月而矣,何必苛求呢?作儿女的当心存感激啊!父母啊!你们太不容易了,该好好享受了,别想那么多,明天会更美好!

雪恋

文/秋枫杨

下了雪,挺大的一场雪。看看好友的空间,大部分写了有关雪的文章。我也来凑合凑合吧。

今天实现了我的小小愿望:因为起得早,成为我们宿舍楼第一个看到雪的人!

早上手机像平常一样把我惊醒,揉揉酸涩的睡眼,抖落被子上趴了一夜的梦尘:那依然朦胧的美不属于我。洗一把脸,水冷冷的,冰冻了所有倦意,窗外模糊依旧,透过大门的玻璃我看到了一片白。问管理员阿姨要了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门走出去,看着那洁白的水泥板好像等了我一夜,那儿最终印上我的脚印,那是第一个脚印!我,读书,依然如故…

下午雪越来越大,她用精湛的针脚密密地斜织着,很快雪白的世界展现出来,白得仿佛要暴露一切却又掩盖了一切。

雪儿瓢飘,飘来了母亲的问候:“下雪了,多穿些衣服。”飘飘雪花,飘来了大哥的关怀…她,还在飘…还能带来什么?她一直跟着我?从小到大、从家到这陌生的地方…她始终是纯洁的,当我们被世俗污染时她还提着那白色的裙裾翩翩而来,都说雪白、白的像雪,可见雪是白的代名词。我不想用什么来比喻雪花,她是无法比拟的,仅仅提到“雪”这个字我们脑海中就是一片白。

她今天仍旧那么从容、那么洒脱。有时又那么调皮(像我的可爱小外甥女)偷偷的钻进我怀里让我哆嗦一下。

记得小时候好睡懒觉,特别是冬天,有哪个小孩舍得离开暖烘烘的小被窝呢!凭谁也拉不起来,但雪儿就能。当母亲或姐姐喊一声“下雪了!”自己就立刻蹬上棉裤,套上棉袄,跳下床猛敌冲出去:玩去喽!

高中时我是不会花费时间来看雪的,任凭她在窗外敲打玻璃,我也只是微微一瞟,继续做题。然而今天她又来了,丝毫没有抱怨我以前的冷漠,她在教我要有一颗纯洁的心吧。

有时心也像雪一样苍白,偶然的打击就会留下深深得痕,经久不化,在那时,雪就是凝固的泪花…

雪,给了我们不怕冷的理由: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在寒风中打雪仗;雪,给了我们足够的借口:让我们以浪漫为盾牌来握紧心爱人的手…

雪,今夜如果飘进我的梦的话,我的梦一定不会苍白!

雪,仍然飘着…

皮溜子

文/杨长春

天星窝有这种情形:某人就像一朵云,一忽吹走,一忽飘来。皮溜子算头号。

最后一次见皮溜子,那天我正在塘坳放牛。塘坳有口山塘,两山间筑有十米高、三十米长的土坝,土坝尽头进去一条小径,那里有宽阔的茅草地。或许冬日的暖阳让我疲倦,我把书蒙在脸上就睡着了。忽一阵微痒,我眯眼瞧见皮溜子用狗尾巴草边挠我的耳朵,边带着坏笑地喊:“牛偷菜了,还挺尸!”我打颤着,却见响铃的水牛仍在对面的山脚吃草,不觉横他一眼。皮溜子哄骗不成,又教我翻筋斗。实在寡味,他独个下到山塘里左瞧右看,不知打什么歪主意。我拿石子朝他后脑勺瞄了瞄,最终听得山塘里咚的一声闷声……

我们管二流子叫皮溜子。皮溜子姓林,虽不同姓,按辈分,我却管他叫满满(叔叔)。传说他会这会那,不知拜谁为师,也不知真假如何。我倒是看过他画符念咒止过小儿鼻血;掐手指给人找过东西;拿根扁担上下舞几回,说这功夫,三五个也吃得消……他多半在外,猜不准哪时回,但总也回来,天星窝就像个风筝轴,有根绳子吊着他似的。

皮溜子从不下种,仿佛这种力气活是他八十多岁老母亲,还有六十多岁打单身的老哥承包似的。他宁愿去帮别人,也不愿在自己的田地里走一走。别人做事,他只在旁耍耍嘴皮,别人就会客气地邀他一块共餐,不就添双碗筷么?皮溜子吃饭常常解下腰间的长汗帕,抹着油光泛亮的脸,嘴上天南地北,仿佛不这样就对不起这餐饭一样。他家的伙食可没什么油水,桌上常是一碗酸萝卜。

村人都不在皮溜子的眼里,他独对我父亲另眼相看。有年他在塘里戏水,脚抽筋,幸亏有我父亲搭救。父亲会砌屋,皮溜子也学过一阵,自然与我家最亲,时不时过来蹭饭。据父亲说,皮溜子砌屋偷懒,一会抽烟,一会呷茶,主人都不待见……

皮溜子国字脸、板寸头,矫健干练,却孤身游荡,真可惜了一副好皮囊。其实有媒人做过介绍,那女人我还见过。在皮溜子的小房里,那小房也真小,一张床、一个米缸、两张小凳就塞满了,床上一张草席、一床旧薄花被。皮溜子和女的并排坐在床沿,有说有笑。那女的高个头,鹅蛋脸,左额上一颗小痣,一双大眼忽闪忽闪,离开时笑脸盈盈……都以为这事成了。哪知那女的回去后就再也没有来过,说皮溜子这个家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皮溜子兄弟姊妹有七个,原先的厅屋、堂屋早已瓜分,轮到他时只剩一间杂屋。听闻女人嫌弃没屋住,皮溜子便在门前坪地砌屋,预备两房两进。正忙着打石头、夯土砖、下屋基,却传来那女人结婚的消息。弄得他像瘪了的气球一样,只拣边角砌了一间,上面盖着杉木皮,远远看去,就像岗哨一般,其他半人高的墙全被雨水冲垮了。好长时间皮溜子都没踪影,只有他老母亲在门前唠叨:“这个短命崽,没个女的安身,一双脚像长了针样发跳……”

山塘面积不大,水也不深,靠土坝一侧砌起两三级台阶。皮溜子捡根木棍,蹲在最下一级台阶上,朝塘底戳一戳,塘底随即闪出一条浑水来,皮溜子惊叫两声:“鱼,大鱼!”活见鬼,天天放牛,我可没看见,难道皮溜子会变戏法?准是戏弄人吧。但我也忍不住好奇,蹲在他旁边,顺着木棍,果见杂乱的海藻中有黑乎乎的一团。皮溜子似乎想用木棍把鱼托上水面,再把它捉住。但鱼总在中途醒来逃走了。反复试,反复逃。皮溜子要我回去带个勺子来,说捞上的鱼两人平分……

我把母亲炸油锅用的大漏勺拿来,皮溜子把它绑在长棍的一头。山塘已恢复往日的清澈,皮溜子没有马上捞鱼,却径直走到坝上,把勺子丢在一边,嘴上咕哝一句:“时间尚早。”夕阳照在那阴郁莫测的脸上,不知何故心事重重。我忆起母亲刚才讲的事。母亲说皮溜子这个人好蠢,今年春上有两母女到天星窝偷竹笋,恰巧被皮溜子、铁桶矮子抓到。那母亲意思私了,愿把女儿嫁给皮溜子。但铁桶矮子不肯,说竹山是他家的,要嫁就嫁他。偏那女儿中意皮溜子,当即哭作一团。最后皮溜子说不嫁给铁桶矮子就送派出所!天赐良缘,他却活生生浪费了。

今天铁桶矮子结婚,皮溜子不去凑热闹,反在这里逍遥,的确反常。我忍不住问他:“满满,你让铁桶矮子,是女的丑,还是他更可怜?”皮溜子开始有点蒙,见我又问一遍,脸皮逐渐涨红起来,跟他那件人造革的皮衣一样,还愠眼瞪我。末了,忽又温和地笑着说:“小孩子,探什么烂事,走,捞鱼去!”

村庄突然响起噼啪的鞭炮声,唢呐声也渐渐清朗,送亲的队伍正在下山。皮溜子面无表情,挥舞着勺子踉踉跄跄走下塘坝,却始终没有捞出一条鱼来……

这一天,不知皮溜子什么时候回去,我也从此再未见过。或许他回来过,只不过我未碰上而已。听说皮溜子后来到邻近镇上倒插门去了,对象竟是先前相亲的那个,丈夫出车祸走了。皮溜子霸蛮下种,还去镇上卖草药。大约有女人安身,人就老实了。只可惜他老母亲早已入土十多年,再也看不到了。

水和水井的记忆

文/晋蒿泊

记事那年,老天下了一场大雨。我曾经描述过水花生生灭灭的情景,落在院子里的水,顺暗沟欢快地流走了。再大一些,我知道它们都去了汤家村的捞池。

捞池蹲伏在村子西南角,形状类似爷爷那只海碗,深不可测。当然,在小孩眼里,没有不神秘的东西。黑漆门外的东西,于我都是新鲜而神奇的。壕沟,窑洞,皂角树,驴马骡子,出没无常的人。脑子里装满了造物主的杰作,却难以明瞭其中的奥妙。

这 池水给乡村带来了生气。妇人浣衣,长长短短的棒槌声打破了渭北台地的寂静。老汉牵来牲口,伺候牠们饮水,喝到得意处,健硕的公牛会打出一个长长的饱嗝。让 水面起伏的,是凫水的一帮小屁孩儿。他们站在佝偻了腰的柳树粗腰上,一律光屁股,稍大点的一手捂住羞处,喊着“一二三”一起往中央跳,噗通!噗通!噗 通!……喧闹惊飞了高树上的鸟雀,它们机敏地展翅窜上青天。

家里有一口井,十来米深的模样,爷爷时常耍着轱辘把儿就把水提上来。

跟随母亲改嫁到了高家村,太阳毒了,天也喜欢恶作剧了。平淡的日子,总要被骤起的风云搅乱,比如雷雨。不知道它们受谁指使,乌云一不留神就布满天空,狂风吹起,雷声翻滚,大雨和着闪电罩住了村庄。世界暗下来,大街上空无一人。

我 喜欢看白雨过后的情景。街道几乎成了水洼,到处亮晶晶的。平时垫脚的硬土,化成了黄泥巴,专门粘人。架子车因为黄泥巴黏住了轮胎,一点也推不动了。拉车的 汉子扯起嗓门喊人,“搭把手啊!——”这种时候,眼前会跳出一个镜头:一双黑漆铮亮的雨鞋,穿在别人的脚上,踩进淤泥里,又顺溜拔出来……那人看天的眼 神,叫人着迷。

我赤脚走在泥水里,任由大自然的触角揣摩自己,有莫名的新奇感,同时也担心瓷片、铁钉或玻璃渣子。雨停了,勤快的人忙着将院 子里的积水赶出来,街道两边的下水沟汩汩流淌。炊烟直起腰,在土坯屋顶上边肆意涂抹,很快就要把天弄脏了。我顺着水流的方向,来到捞池边。母亲哄我说,孩 子都是从这里捞起来的。

这里聚满了浑浊的泥水。麦秆,树叶,偶尔会飘起一只烂帮了的布鞋,想到有人光着一只脚,在找寻另一只鞋,心里就不由 得一乐。懒人家来不及收拾的麦子也被冲到池里,饱满的籽粒,犹如缴械的兵士,任由浊水羞辱。站在池塘边,瞅着在中央自在巡游的鸭子,便有无上的喜悦。倘 若,捞池西南角那扇大门“咯吱”一声开了,走出彩霞一般明丽的女子,就什么也不缺了。

吃水却不容易。照碑旁有口公井,人们在那儿排队打水。 井绳“哧溜”“哧溜”腾跃着,摊在井边的绳子一圈圈没了,桶就算探到水了。打水的铁箍木桶极沉,如此才能潜入水中。一人摇轱辘,一人蹲在井边把住井绳,让 它一直处在井口中央的位置,盛满水的木桶就会顺顺当当出井口。有力气的人,甩动粗壮的膀子,自有一股傲气。父亲常年在外做活,分家后,什么都靠母亲。打水 这活儿,一个妇人很难完成,往往要求旁人帮忙。心肠好的,跟父亲要好的,也会伸出援手。即使如此,打水还是成了母亲心里一个坎儿。打上水,母亲和我抬桶到 五六十米外的家里,她总是将桶靠近自己,生怕压坏我的肩膀,“矮子娶不到好媳妇!”到家,我们抬起桶,待沿口够着瓮口,便用力掀起桶底,将水注入瓮里。我 身子单薄,手一软,就够不着瓮口,母亲就得使劲抱住水桶,这时,她就会念叨:“孩子,你得赶紧长大啊!”如是往返七八次,才能盛满厨房里那只圆滚滚的大 瓮。

井水甘冽,农人皆生喝。三伏天,大汗淋漓之时,舀瓢凉水,一仰脖子牛饮而尽,身心为之一爽。冬日里,也有人喜饮生水,要咂摸的就是那丝 甜美的滋味。平时用水,只能省。洗脸时,从瓮里舀半瓢水,大人洗完孩子洗,脏水盛在盆子里,沉淀半天再洗衣服,因为不用胰子,最后还能用来浇树。白杨树、 桑树、核桃树、槐树……十来株大大小小的植物,由此得以滋润。到了收获季节,槐花白嫩,桑葚黑紫,核桃个大,好像不受一丝影响。喂猪和洗衣服的水,母亲和 我从捞池用铁桶抬回来。熬粥、煮面用水,刚刚够即可。如此一来,满满一瓮水,可以供一家四口用上近一个月。等父亲回来,就什么也不用愁了。他挥斧劈柴,垒 起半面墙高的柴垛,木头的清香味漾在院子里。他挑水装满瓮,连盆盆罐罐都注满了……母亲脸上,愁容一扫而光。

后来,每个生产队都打了一口机井,吃水方便多了。家家户户从绛帐镇买来装汽油的大铁圆桶,拉一桶水够用半个月。我已经能驾驭架子车了,拉水不再用母亲操心了。我拉车,两个弟弟跟在后面推,出东门,上坡,接水,下坡,进村,抽水,瓮里转眼间就盛满了清亮的圣物。

本队井里没水或是出故障了,就到别队拉。一车水的价格,自五分钱、一毛钱、二毛钱一直涨到五毛钱,我也到了上大学的年龄。

村里的老井相继被垃圾填塞,从此不复有井存焉。如今,打开水龙头,水就哗哗而来,吃水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所喝的,究竟来自地下还是地上。

井水的滋味,喝过的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老灶台

文/赵利勤

民以食为天。把食物做熟的方法有很多,煎炸烹炒,煮烫焖蒸,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的“宗”就是火源,老灶台无疑是重要的印记之一。

老灶台是人工垒的,而且得让专业人士掂瓦刀。刘叔是全村灶台垒得最好的。灶台看似简单,但别人垒了不是出烟不畅呛人眼,就是堵火不严空费煤,刘叔的手艺也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让外表并不华美的灶台烟顺火旺,省煤耐用,只要耐火筒不烂,灶台用几十年都没问题。

老灶台很大,留有两个火口,两个火口中间放一瓦罐,利用了火的余温,里面的水总是热的,特别是冬天,洗菜、刷锅用水很方便。为了省地方,灶台一般垒在墙角,两端是宽大的平台,既可以搁锅碗瓢盆,也可以在上面放一矮凳,小孩子坐在上面边吃饭边取暖,是个好地方。

小时候冬天冷,我每次从外面回来,都是不停地跺着脚,一边喊“冷死了”,一边用嘴往手心里哈着热气,直往灶房里跑。父亲见了,弯腰架住我的腋窝,轻轻一提,我顺势往上一跳,一下子就坐到了灶台上的矮凳上,伸出冻得通红的小手,放在正煮着小米红薯汤的火口上,蓝色的火苗在汤锅周围不时探出头,招摇几下消失了,可不大一会儿,它又耐不住寂寞似的,从锅边儿冒出来,长舌一样舔着锅沿儿,仿佛在证明它并没有走远。小米和红薯在锅里咕嘟嘟地翻滚着,袅袅的热气升腾着,甜甜的清香回荡着。

我坐在矮凳上,滚滚热流像小溪淌水一样,从脚掌、手掌很快传遍全身,寒冷消失,感觉像是回到了春天。母亲还不失时机地用火钳从灶台下的炉渣里夹出烤红薯,用手捏一捏软硬,然后吹去上面的炉灰,两手掰开,灰不溜秋的红薯露出金黄色的、冒着热气的瓤来。母亲怕我被烫着,自己拿着热红薯让我咬上一口,又热又香又甜的味道从口到肚,温暖着我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那幸福的感受,远比我现在吃的任何美味都来得甜美。

在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能散发温暖的灶台绝对是中心,小孩子坐在灶台上,父母坐在灶台前,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纳着鞋底,父亲剥着玉米,还有串门的邻居,他们随时都可以进来,门一关,灶房里就有了春天的和煦,虽然是冬天,但热闹的话题让人们感受到的、脸上写的,都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幸福的期盼。几十年后,灶前夜话的情景仍让我念念不忘……

老灶台,让乡村寒夜有了体温,烤热了童年的冬天。

儿孝助母寿

文/陈恩睿

坐着轮椅,靠在门边,挺着腰板;右手按桌面,左手拿地瓜,边吃边看屋前那段小街上的车流人流;时而微笑满脸,时而平静若思,多么轻松、淡定、自然。她,就是海口石山镇安仁墟陈爱玉阿婆。

陈阿婆1915年4月出生,今年101岁。眼前陈阿婆,身着浅咖啡色底小白色印花上衣,浅白色底深蓝色大花纹裤子,脸面红润发光,头发银白但梳理得有条不紊,脚上穿着粉红色拖鞋,全身给人清爽感。

陈阿婆如此高寿,必定有其内因,也有其外因。问阿婆,“健康长寿,是您的福,更是安仁墟的骄傲,儿女们的荣光,能说说那秘密吗?”顿时,阿婆扭过头去,注目身边的儿子说,“那是孩子好,有孝心,不嫌弃我老,不然早已化成一把泥土了。”

陈阿婆生育三男一女,丈夫六十岁那年就离开人世。三个儿子长大后,各有各的工作,而且都搬上府城居住;女儿长大也出嫁了。多年来,陈阿婆随儿子居住府城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一旦母亲提及回老家看看时,儿子百分之百满足。儿子都说,父亲过世较早,那时都不太懂事,没有让父亲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心里一直很难受;母亲健在是一种福分,得尽早照顾,让她快乐度过晚年。陈阿婆儿子已意识到孝得尽早意义,说到了,也做到了。

陈阿婆九十四岁那年,有一天,郑重对三个儿子说,“心里想回老家安仁墟居住。”儿子听了心慌又不解,都想办法说服母亲留在身边好好照顾,但也深知母亲年事已高,乡愁心头涌动,于是依顺母亲心愿。

儿子都住在府城,母亲一人居乡下,相距约二三十公里,这对儿子来说,是极其挂心头的事。有同事建议,请一位保姆照料也许合适,但这一方案一下就被否定了。儿子知道,别人照顾再好,母亲也不会开心,她真正想的是儿子能多看看她,与她多说说话。有朋友支招,请嫁在附近女儿多照顾母亲,儿子久久回来看望便给点钱就是了。对此,三兄弟不采纳,母亲也不同意。她说,女子已出嫁,家事多,劳作忙。于是,三兄弟商量制定照顾母亲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分析母亲基本能够动弹、能够自理情况后,决定每人三天轮一回,专程回老家照料母亲,且风雨不阻。母亲听了心花怒放,开心地笑得像小孩一样。兄弟三人,春节、清明节、公期、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务必携家带口,相约回老家安仁墟老宅和母亲相聚,一起吃饭交谈,给她按摩讲故事,给她请安祝福,想方设法让老人兴奋、快活。

今年4月初,陈阿婆上厕所时突然摔倒了,好在仅摔伤腿部,不能走路,坐上了轮椅。母亲发生了新情况,兄弟三人又及时坐下来研究对策,制定照顾新方案,以十天为一班,轮流专门回老家全天候照顾母亲;最近两个月,又改为五天为一班,轮流专门回老家全天候照顾老人。兄弟很有心,及时修改方案,那是为确保足够精力来好好地照料母亲啊!

陈阿婆一向整洁干净,摔伤了也不改变初衷。陈阿婆每天至少洗澡两三次,每次吃饭、吃水果得洗手抹脸,还有大小便处理,面对这些,儿子从无半句怨言,只懂得笑脸去落细落小,胜任有加。因为身体原因,老人一两个小时至少小便一次,特别是深夜,那是关键、重点、难点的时段,照顾老人的儿子几乎不能入睡,得经常围在床边观察掌握母亲细微变化和具体情况,以准确给予服务。多少次扶坐轮椅、多少次倒给水喝、多少次扶起大小便、多少次给盖被子已不计其数了。儿子心想,只要母亲安康安详,再苦再累也心暖。

陈阿婆餐桌上,摆放着香蕉、苹果、桔子,还有熟地瓜等。儿子老二边掰开香蕉送给母亲边说,母亲胃口还可以,不挑吃,能轻松吃粽子、烤面包等,吃干饭更不在话下了。考虑到消化问题,以香蕉、苹果等水果作为副食品来促进消化;考虑到母亲出现厌食现象,还配吃桔子,以便开胃;适量安排地瓜,也是从通便方面考虑。

天气好的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安仁墟几处卡拉OK便唱响。唱歌的人开心,听歌的人也开心。此时,一位坐着轮椅阿婆已静悄悄地听着别人唱歌。时而露出笑脸,时而随人鼓掌,看到墟上变化,人们过上新生活,老人多么喜悦。安仁墟上吴英俊老师说,陈阿婆三个儿子都了不起,陪伴老人过晚年用心、细心、耐心,这是墟上的人公认的。他们推着轮椅找适宜地方去让母亲高兴。如到市场买菜,让老人挑选品种;到水库边绿树丛中,让老人呼吸新鲜空气,放松放松心情;到街上去,让老人领略小镇风景风情。母亲开心,已是他们兄弟的心愿。

告别陈阿婆时,她举起右手摇摇摆摆打起招呼,嘴里说着好好好,脸上堆着笑容。我知道,陈阿婆儿子都这么孝顺,想不让她笑,那是做不到的。

我们需要一面镜子

文/younuo12

以前经常思忖着“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的大问题,然尔毫无结果。现在经常想的是“我如何能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其中的“更好”包括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

以往傻傻的单纯的日子不复存在,最近的感觉几乎是我的生活才刚开始。混混沌沌的时光里有茫然、忧愁,当然也有傻傻的快乐和感悟,但总是缺少了些什么,经历了这一场天翻地覆的心理历练后,终于明白了以往自己最缺乏的东西。一直爱看晚睡姐姐的博文,从那里找到了自己一直在茫然寻找的东西,那些简短的文字帮助我剖析了自己、剖析了以往的种种,幸与不幸取决于我们对于生活的选择和态度,无论是谁,“终究会过上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生活”。

昨日与姐姐聊天,姐妹的话题无非就是对于家庭和生活变迁的感慨。孩子一日日的长大,工作在循环往复的烦恼着;家庭矛盾去了一波又来了一波,锁事让生活的速度变得杂乱而匆忙,我们就在这样的时光中渐渐地老去,但所幸的是我们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取舍。年近40的姐妹俩对于生活有着太多的无奈和感慨。小时候在父母争吵环境下长大的我们,总是缺乏了一些安全感。姐姐书读的多,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生活和处理矛盾的方式;相比之下我就显得怯懦了许多,成长中无法抹杀的记忆就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甚至动手,它就象一根细细的琴弦,稍一触碰便会发出意想的不到的响声,这种声音对于我来说是终身无法抹去的灰暗记忆。这样的情感昨日不经意间对母亲表述了,母亲是意想到的不以为然。生性善良、急燥、冲动的母亲缺乏对于生活思考的能力,她的字典里没有城府、奸诈和小人,缺乏了耐心、倾听和思考;以前经常听外婆讲起母亲文化大革命时的“壮举”,若是母亲在古代或许能是位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但这样的英雄人物听不得半点逆耳忠言的话,辩不了奸人,除了一股子不怕艰难险阻的干劲和秉直善良,其他的就只能靠天时地利人和了,但战争只是一时,英雄的博弈岂止这一刻呢?所以,母亲口中的自己是不幸福的,我们的眼中,母亲也并非幸福的人。这样的不幸福,我现在才能理解,这种理解帮助不了母亲,却能帮助我自己;当然,这些种种并没有干扰我对母亲的爱,谁都不是完美的,我也曾有过那么多可笑幼稚的行为和想法;如今,我更希望我看清母亲身上缺点的同时更能看清自己,这样才做更好的自己。

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着太多重要的作用,很多不幸的家庭依旧一直在循环往复地不幸着。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我们都需要找一面镜子,照向父母的同时照向自己,找出家庭生活中父母遗留给自己那些不自知的缺点和问题,更好的处理家庭矛盾,更好的自我成长。这一课没有人教,得自己摸索,如果找到了这面镜子,我想我们一定会得到更多的无形财富。

黄米粽

文/崔向珍

仲夏时节,金色麦浪包围了村庄,苇塘里的芦苇和蒲草长得比大人都高出了许多。一阵风吹来,麦浪起伏,芦苇飘摇,蒲草飘香。

母亲把黄米泡在黑瓦盆里,把褐红的小枣也泡在黑瓦盆里。黄米是自家地里种的,小枣是自家树上结的。米和枣都是用来做粽子的,小时候的日子穷,在北方大米特别稀罕,更别说糯米了,其实有黄米粽子可以吃已经非常幸福了。

有了米和小枣,就差苇叶和茅草了,母亲把采苇叶和剪茅草的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带上磨得锃亮的剪刀和镰刀,去东边的苇塘里剪苇叶、割茅草、采香蒲。我们把剪下来的苇叶放到花布书包里,整齐地排好,带回家。苇塘边有细长柔韧的茅草和清香袭人的蒲草,我们用镰刀分别割上两捆,背回家。母亲把苇叶和茅草仔细地清洗干净,放在大铁锅里煮过,苇叶由碧绿变成了墨绿,茅草由淡绿变成了深绿,散发着好闻的青草香味。

母亲坐在院子里的那棵老树下面,在斑驳的树阴里不紧不慢地包着粽子。四五个苇叶层叠,金黄的小米衬着墨绿的苇叶,在母亲的手中变成了三角形的粽子。每个粽子都用茅草系得结结实实的,整齐地码在大铁锅里。煮粽子是很费时间的,火候不能太大,袅袅的烟气裹着诗意的糯香满院子飘飞。在亲切诱人的味道里,我们兄妹四人兴奋得如同过大年一样,满院子疯跑。

我们馋诞欲滴地围着灶台,焦急地等待着滚烫的粽子出锅。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停止往灶里填草,再眼巴巴地看着锅盖上方的热气飘散,粽子终于可以吃了。

母亲把粽子放到白色的粗瓷大碗里,米香和草香交织在一起。绿色的苇叶一层层剥开,金黄中嵌着枣红的粽子出现在我们眼前。做教师的父亲在满屋飘散的粽香里给我们讲屈原,讲《离骚》,讲江南水乡的汨罗江,讲那些奋进的龙舟和密集的鼓点,讲那些永远流传的故事。

母亲

文/请带上你那张虚伪的脸

暮色降临,坐在考场里的我,一口紧咬着笔头,双眼紧盯着试卷。

〈——,伴我一生〉,看着这一个作文题目,我想了好多:回忆,友谊,师生情……NO!NO!这还远不及我心中最牵挂的您——母亲!

母亲,这个词相伴了我十五年,从未从脑海中忘却过。是不敢忘,也不想忘……

实在不知找什么词去修饰你,温柔?美丽?贤惠?

不!不!这些词语似乎跟你一点边也沾不上,但是你那略显平凡的脸庞还是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骄阳似火,天空中的一轮烈日炙烤着大地。屋中的我坐在电脑前看小说,屋中的你坐在床上安静的绣着十字绣。屋内似乎没有声音,一片沉寂。

突然,你开口了,说道:“小燕,等我这个绣完,我给你也绣一幅吧?”

闻言,我转过身,说道:“嗯!行,那我不要“十二金钗”,我要一幅山水的。”

“行!”母亲愉悦的答应了,只不过她随即说道:“留着给你当嫁妆!”

我当时就笑着说:“那也用不着这么早啊!”

“怎么早啊!最多不过十年罢了!唉!现在还能想起你小时候的样子呢,转眼就这么大了,养不了多少年了!”

母亲有些落寞的话语,使我心底为之动容不少,对着母亲有些不舍的脸庞,我脱口而出:“那我就呆在家里一辈子,都让你们养着!”

妈妈拿着针尖的手,貌似有过一瞬的停顿,“怎莫可能啊,再说了,让我养一辈子,你想烦死我啊?”

我面上一笑,继续转过身玩电脑,可是母亲说话间的落寞与无奈却让我为之一动,虽是一段玩笑似的对白,但在我心间占去一席之地,回味这十几年来,母亲的打,母亲的骂,似乎都是那么的平凡,但如今想来,这也许就是一种最平凡的爱,名为母亲……

我想,即使以后的我要独立行走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不会感到孤单——母亲的心始终伴我行走,无助时,只要回头那么一望,便是一种新的永恒……

我的母亲-郑皓洋

文/郑皓洋

近日,参加沛县县委宣传部组织的爱岗敬业专题演讲活动,看到参赛通知,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母亲,她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员,这是一种既单调乏味而且又脏又累,大家都不太愿意干的工作。同时这也是一项要求非常严格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既要有扎实的业务技能,也要有高超的服务水平。30年来,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她以熟练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誉。徐州电视台以及沛县报社的记者采访她的时候,问:”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工作的?”她说:“工作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可以没有其他,但我不能没有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我都会尽力干好。我觉得,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挣钱多少,也不在于他的职位高低,而在于他对这个社会究竟奉献了多少。”在工作中,她始终坚守这一信条,不计个人得失,以奉献为荣。以奉献为乐。

记得1998年的时候,那时我才9岁,徐州市工行举行业务技术比赛,母亲清楚地知道全市高手如云,要想在比赛中去取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因此,她和其他几位参赛选手放弃休息时间,投入到紧张的迎赛准备工作中。由于在前几次比赛中都是第一名,所以压力也就更大了。为了保住单位的荣誉,也为了使技术进一步提高,她像刚参加工作时那样,用自己的钱兑换几捆一元券带回家练,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处理完家务,别人悠闲地看电视,她却躲进一间小屋,在台灯下开始艰苦地训练。绑着铅块被纸币磨破的手指又被捆钞纸条割了一道道的血口,她就贴上胶布继续练,可是由于手上有异物,影响训练进度,她又不得不揭下胶布,每一张纸币滑过的伤口都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我清楚记得在母亲比赛前的几天,我不幸患脑炎住院,当时,父亲出差不在家,母亲心急如焚,一边是生病的我,一边是迫在眉睫的比赛,母亲一把把我搂进怀里,放声痛哭,然后却把我丢在了站在一旁的奶奶怀里。在这段住院的日子里,妈妈在我的心里只是一个影子。每天晚上训练结束,她匆匆忙忙赶到医院已经10点多钟,我每天都眼睁睁地盼着妈妈,她却强装着笑脸轻声问我:怎么还不睡?我眼里闪着泪光搂着母亲的脖子说:“妈妈,我想你!”后来母亲告诉我,她当时有点支撑不住了,真想对领导说,我不练了。值得欣慰的是,在那次比赛中,她再次获得手工点钞单指单张第一名。

2008年夏天,当我满怀欣喜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妈妈再一次晕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她14岁参加工作,身体骨骼发育还未完全成型,由于长期练功,她的第四五六节颈椎已经严重变形,压迫血管导致脑供血不足,并已严重压迫神经。这已经不知道是她第多少次晕倒,当120急救车把她送到医院,医生建议立刻转院进行手术,可妈妈却说,我没事儿,躺一会儿就好了。在父亲和我一再坚持下,她才同意去徐州做手术。在准备手术的日子里,突然有一天,她捧着两床崭新的褥子说:“儿子,妈妈恐怕不能送你去学校了,希望这两床我亲手缝制的褥子能带给你温暖,给予你勇气。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要学会坚强,妈妈永远在你身边!”手术很成功,换了三节人工支架,可在妈妈的脖子上也留下了一个长达八公分的刀口,这对于当时年轻爱美的妈妈来说,无疑是一个痛,可她却反过来安慰我说:“没事儿,这对于我来说,是荣誉的象征!

由于手术后妈妈需要父亲的护理,我独自一人背着行囊踏进校园,虽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有家人的陪伴,可我的心里依然充满着骄傲。

妈妈的爱岗敬业精神鼓舞着我。,大学毕业后,我扎根基层,奉献青春,通过江苏省委组织部的层层选拔,毅然决然地投身到省内最边远的农村,盐城市滨海县,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当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亲戚朋友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所有人的反对,而父亲更是长达两个月没有理我。我的分数在徐州超过分数线15分,所有人都问我,为什么非要去那么远、那么穷的地方?可在这时,我得到了妈妈的支持。她教导我,不管在哪,只要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就能把工作干好。我既然选择扎根农村,就要去最苦、最穷的地方,那里没有亲戚,没有朋友,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磨练自己。我独自一人,背着两床母亲缝制的褥子去了盐城。

两年的村官生活,让我学会了太多的东西,可我却忽略了我的父母。妈妈也响应省工行的号召,主动报名去无锡,她所在的网点又是无锡市最佳网点,她也被评为无锡市分行先进工作者,服务标兵。就这样我们一家三口分了三地。只有过年的时候能聚在一起,也就那寥寥几日。

母亲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父亲也因为长期工作压力大,身患糖尿病。去年,我放弃大学生村官定向考取公务员的机会,击败40多名对手考到了中国电信沛县分公司。为了我,母亲也放弃了无锡的高薪,回到了徐州市工行。沛县到徐州虽然只隔60公里,可是我们见面的机会依然很少。熟悉银行工作的同志都知道,很少有休息的时间,而她,更是全年无休,无论谁有事情,她总要主动替别人上班,理由是儿子不在身边,休息也没有事情。每当周末我去徐州看望她,也只能晚上见到她,我经常坐在营业厅的椅子上,等待她下班,而她却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如今我是一名电信人,我的母亲不仅用两床褥子,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同样用她爱岗敬业的精神,指引着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