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印象的散文

2023/02/11经典文章

关于印象的散文(精选10篇)

清远印象

文/郭浩权

清远坐落在广东省西北部,她是北江河畔上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是一座拥有二百年历史的古城。

清远充满革命气息。我听外公说,龙塘镇有太平天国李亚楷起义的遗址。民国三十一年六月,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源潭、五指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连长苏汝慎壮烈牺牲!他的墓就在附城江埗村;民国二十七年,日军进攻银盏坳,经过国民革命军的奋起抗击,日军最终败回花县新街。这一处处留下革命足迹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的革命教育基地。

清远山清水秀,是着名的旅游之乡,也是漂流之乡。你别以为这是徒有其名哦。清远有特奇的峡谷,漂亮的湖泊,神秘的洞穴以及充满庄严气息的古寺庙,着名的风景名胜就有飞来峡、牛鱼嘴、金芝岩、银盏温泉……泛舟江面,河水深蓝湛碧,两岸青峰绕翠;置身洞穴,岩石奇形怪状,别有一番洞天;嬉戏温泉,周围雾气蒸腾,让人流连忘返。

“民以食为天。”讲到美食,我就忍不住口水直流。清远和其它地方一样,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又脆又香的洲心烧肉,张记石磨肠粉,陈华记竹笙面。当你在寒冷的冬天逛街,还可以在街头深巷,吃一碗热腾腾的刀切糍,保管你能暖彻心肺。如果你说这些都难登大雅之堂,那我隆重地向你推出我们清远最着名的白切鸡!那鸡又嫩又滑,吃完保证你齿颊留香,绝对还想再吃!

清远,就是清香溢远。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爱上这个地方!

成都印象记

文/田冲

早年读书时,结识了一对四川籍年轻夫妇,那雪白喷香的米饭及可口的菜肴,竟使我久吃成瘾,他们开有茶叶店,花色品种齐全,任我品啜,佳茗似佳人,竟使我久饮成癖,每于周末,便去蹭饭蹭茶。后来在西安,认识了一位四川籍打工妹,人极漂亮贤淑,做得一手好饭菜,自然没少沾光。继有一位同窗密友,娶了一位四川籍媳妇,极善烹饪,每有美酒佳肴,必邀我去,又大享口福,自此,对四川有了特别的好感。

翻开中国现、当代史,有郭沫若、巴金等一代文学巨匠,有朱德、陈毅、刘伯承、邓小平等一代政治伟人,有活跃于当今文坛的“巴蜀鬼才”魏明伦、阿来等等,这更使我对四川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心驰神往。

适逢单位派我赴蓉,并做长期羁留,于是得以亲睹四川风采。

楼高街阔,行人如蚁,声声蜀语,张张笑脸。打探道路,绝无问东指西之虞。商铺购物,也不必天上要价地下还钱,总是八九不离十,令人坦然。

徜徉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茶楼茶馆比比皆是,规模各异,档次有别,但却家家客满,座无虚席,构成了成都的一道人文景观。人总以为酒性刚烈,饮者多鲁莽之徒;茶性温凉,品者乃儒雅之君。故对那些品茶君子,我往往多一些敬慕与爱戴。我曾胡诌过一首《茶赋》:“佳茗香分花上露,玉液水吸石中泉。宝鼎茶酽邀明月,把盏临风忆前贤。”不知这些茶客们有无这样的心境,我私下以为嗜茶要比嗜酒高雅,酗酒成灾,酒醉误事,借酒浇愁,似乎都是不祥之兆(当然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少数情形例外),而嗜茶则无此种种烦扰。古语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觉得改为君子之交淡如茶(清茶)似乎更有韵味和诗意。

成都的小吃远近闻名。最有名的可能要数麻辣烫和火锅了,这就如外地人之于西安的羊肉泡馍。川菜以麻辣为特色,辣椒和花椒是他们佐菜调味之必备品。吃起来又麻又辣,热汗淋漓真是回味无穷。

多年前在四川羁居,免不了要和热情好客的四川人打交道。川语,慢一点我还大概听得懂,快了我就不知其所云。在语言的交流上常常因之闹出笑话。一次我去餐馆吃饺子,我要了四两,店主人说是“私”两,我感觉他们说的是“十”两,就用手势比划是“四”两,不是“十”两。饺子端上桌子,量很大,我分不清到底是多少,也不好意思说什么了,结果结账时收了大约五元钱,非常便宜。从中可以看出四川人的淳朴和实在。

印象记

文/大鹏

女友的一句话唤起了我残留的印象--她告诉我,说有好几个人对她说说我很花心。对于此,我只说了一句话--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确有其事。然而,内心的不平静使我深深反思,也唤起了那余留在脑中的印象。

我还没能清理一些残存在我心底的印象,尽管已是物是人非。我不能忘了她们给我留下的印象,即使我不知道她们是否已忘记了我的存在,可我终究还是存在了她们曾存在过的意识。就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有些人孙然已远离了我们,却把背影留了下来。对于我,我不曾后悔遇到了谁,也不曾后悔爱过谁,更不存在还在记恨着谁。她们的存在给过我喜,留下过悲,残存过痛。然而,现在回想起来却已觉得没什么了。如果真还存在什么的话,我只能遗憾的说一句,那是曾经的恋爱悲剧。

每个人都想上演喜剧,可偏偏不同程度的演了悲剧。我不再想提及那些悲剧,只是不想把过去那些伤痕暴露出来。那些曾给我希望,给我憧憬的人让我不断失望,最后我只能被迫的接受她们留给我的印象。我也想忘,终究还是存在了印象。我知道我还是忘不了了。

夜深人静,我偶尔还是会想起她们,我不知道她们现在过的如何,脾气,性格还是不是还是以前那样,是否已遇到一个合适的伴侣等等。我甚至快忘记了她们的相貌,只记住了一个存在的代号外加一个残存的印象。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说我薄情寡义,但那些已不显重要了。曾经她们对过我好,我也曾深深爱过。只是我们不再一路,也就失去了一起的目标。

旧印象已呼唤不回来,过去的也就成了过去。我只能把她们深深的埋葬,就算哪天挖掘了出来,也只能算是段红尘往事。只有眼前的才是必须得把握的~珍惜的。

我不后悔我爱过,只是遗憾不能爱到最后,所以我把希望放在将来。我埋藏着自己的内心,隐匿着这点残存的印象,代表着我对未来的向往。

我很想知道花心一词的评判标准。如若知晓,我就知道怎样还算不花心。我不记恨那个说我花心的人,至少我知道她待女友很好。我不能拿着自己也弄不清的问题去对待一个很诚恳的态度。当然,我也不知道我是否在花心,就像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很专一一样。兴许,不同的角度造就不同的人吧。我的存在也不会以任何人的意识而发生变更。别人可以随便的对我评价,只是我不能任意的改变。

我不曾薄情于谁,更不曾花心与谁,只是我按着自己的路在走,至少我不曾认为自己错了。我爱过我印象里的人,但我更深爱着现在爱着的人。曾经的成了我的印象,我期望现在能到未来,不在存在我的印象记里。

高淳印象

文/鲁艳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于我,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那是因为生活在这座城才慢慢地爱上它。

高淳因“中国第一国际慢城”而闻名,秋天是最美的季节,也是慢城最热闹的时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有外地朋友要来游玩,笑称要我当导游。作为一个不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我只看到它现在秀丽的模样,却对它的历史一知半解,由此把高淳的人文历史学习一番,深入地认识了解这座生活了30年的小城。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在中国文明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追溯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足迹,最古老的印迹却在高淳。6300多年前,高淳薛城一带,先民们在这里建立起母系氏族公社,打渔、狩猎……辛勤劳作。当“薛城遗址”被发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南京的文明或许正是从这里起步。

不断前行的文明,在高淳留下了延续的印记。

春秋时期伍子胥所筑的“胥河”,表征着智慧,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条运河。诸多名家贤士在高淳留下了挥抹不去的浓墨重彩。游子山,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曾到此山中讲学,因而得名。“山水这边秀,徒为他乡客。”山顶上至今还有一块“夫子石”,据说孔子当年曾在上面小憩,沉醉松繁竹茂的迷人风景。南宋诗人范成大也留下了醉人诗句:“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渗金。”清代诗人张之桢以“峨峨玉削数峰青,伯仲灵墟与敬亭。庙失将军寻故址,墓留双女拜遗铭。”描绘游子山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山峰,更是高淳的一座文化山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今天的游子山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左连“吴头楚尾”之固城,右接西汉丞相隐居之漆桥,形如双龙戏珠。进入山门便是一尊高耸的露天大佛,堪称“金陵第一大佛”。真如禅寺就坐落在这片风水宝地之中,晨钟暮鼓,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十五,游子山人山人海,高淳人从乡镇各处聚集到游子山“晒霉”,登高望远,晒掉一年的霉气,祈求新一年幸福安康。

漆桥古村落离游子山不远,四面环水,超然独处,萧然物外,因木桥施丹漆得名。这座有“金陵第一古村落”之称的古村落,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街巷建筑遗存,同时这里还是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的聚居地,仅次于曲阜的孔子后裔。“两溪夹一街,巷道连水埠。临水有人家,桥头立商铺。”青砖小瓦石板路,回廊挂落花隔窗。漫步其间,古朴幽雅气息扑面而来。巷边、路旁遗存的古井圈、古碑、石磨、石臼、石雕等遗迹中,折射出古镇风华。现代繁华街市难觅的铁匠铺铁锤声叮当作响,烧红的炉火把阴暗的老屋映射得红彤彤,老竹匠现编现卖各类农具、箩筐,更添农家古韵。夕阳下,站在古村尽头的石桥上,桥下缓缓流水,陈迹苍桑,步步是景,时光仿佛倒流。

走过漆桥古街,又至高淳老街。漆桥古街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若把漆桥古街喻为一个耄耋老者,沉静古朴,那自宋朝建市的高淳老街正值壮年,热闹繁荣。因呈一字型结构,又被称为“一字街”。乾隆下江南时曾留下“誉满江南”的评价,社会学家费孝通赞誉为“金陵第一古街”。老街以古建筑着称,分布着成片的明清建筑群,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既具有皖南徽派风貌,又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老街每天依旧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商贸繁华。各类店铺一应俱全,老字号至今充满活力,特色商品闻名遐迩。羽毛贡扇曾是明嘉靖年间的皇室贡品,宝剑式象牙柄大型羽扇曾赠与毛泽东、朱德。世界钢琴大师理查德慕名也曾前来购买高淳手工布鞋。来到老街的游客,被这些货真价实特色产品吸引住,或多或少都要购买一些特产带回家回馈亲友。

每一位来高淳的朋友,不约而同地都会前往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桠溪,这就是中国第一个“慢城”。慢城,代表着最美乡村,以及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慢,是缓慢,是从容,是优雅。慢,是生活的节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这里,依山傍水、穿林越山,沿途鲜花盛开,树木错落繁茂,茶园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尽显田园风光、山林情趣,体验到登山揽胜、赏竹观松的乐趣,更有着四季瓜果香、把酒话桑麻的农家风情。

朋友说,喜欢高淳干净宁静的街道,清心润肺的湿地,繁盛似锦的花海,苍翠连绵的群山。喜欢古朴凝重的老街,清澈宽广的固城湖……一路赏景,车在山路上徜徉,格桑花开了一地。放慢脚步、放下心情,或登高望远,或参禅拜道,或沿湖而观,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天美好的时光从指间散落,我不时搜寻着历史印记,在现代与历史中交叉、重叠、穿梭……

东川印象

文/格子

1

知道东川,是因为它美丽的红土地,看到过许多那里的图片。据说,只要是摄影展,大约都会看到拍东川红土地的作品。那里是摄影家的天堂,那里有红土高原最迷人的色彩、线条和光影。

其实,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本也平常,但东川的土壤由于富含铁和镁,呈现出的是一种稀有的赤红色。云白天青的日子,那层层叠叠的梯田中,一弯新翻耕的泥土被太阳调得火红;左边是绿的青稞,右边是黄的油菜;一畦紫色的萝卜花,又一畦白色的荞麦花;天地间仿佛只剩下颜色。这浓烈的颜色裹挟着植物的气息一片连着一片铺向天边,好像是大自然在为自己准备一块巨型调色板。

我去的地方叫落霞沟,距东川城区40多公里。虽然之前已看过许多图片,虽然那日天淡淡地阴着,但当登上山冈的那一刻,层叠的色彩在山谷里舒展开来,远山陪侍,层云依偎,还是有被击中的感觉——天地之壮美,人力之伟岸,造化之神奇,顿时热流穿身,仰慕油然。感激这大地捧给我们的人间美色,赞美这农人之手调理出的诗意境界。

中午打尖的地方是一个摄影创作基地,据说一年四季都有人在此驻守。院子的走廊上挂满整面墙的照片,上面除了红土地的艳丽色彩,更有这土地上的人,牛羊,花草,她的四季晨昏,她的风霜雨雪。恍然觉得,这样的红土地才有了质感,才有了神气吧。

2

说来惭愧,我是到了东川,才知道东川是中国的铜都。东川是以铜扬名,以铜兴业,以铜立城的。所谓“马踏露铜”,可见铜矿之丰富广布,其采矿史更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东汉以后,东川是历代王朝铸币用铜的主产地,到清代盛极一时,号称“京铜”,支撑着清王朝财政的“半币江山”。新中国成立后,东川铜矿作为国家“一五”建设的重点项目,更是日见繁荣。那是些轰轰烈烈的日子,万人探矿,专家云集,十几万工人“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豪情荡荡。后来以东川矿区设东川市,矿即是市,市即是矿,一时无两。

此次东川之行,去了铜业名镇汤丹,去了位于海拔1650米的一处矿井,去了铜文化博物馆,所闻所见,无不令人慨叹。从战国时代的青铜,到东汉的白铜,从清朝的第一大铜厂,到如今的现代化矿业公司,这座山巅上的小城,激荡着的就是一部中国铜业的发展史、文化史。可是,无论是那曾日夜不熄的炼铜炉火,还是乾隆皇帝御赐的“灵裕九寰”匾额,东川曾经有多么辉煌,如今就有多么伤痛。几千年的不断开采,让这片土地伤痕累累。资源枯竭,生态恶化,这片曾经最热烈最喧闹的土地,终究还是沉寂下来,大地舔抚伤口,人类沉思反省。

人们开始摸索新的生机。干热河谷中有了现代农业,植树,蓄水,涵养湿地;泥石流荒漠上建起了汽车越野赛道,六万多公里的地下矿道可以开发旅游项目;你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片土地,这个城市,这里的人们,在喘息,在调理,在积蓄力量开始新生活。

3

在东川走了一圈,遇到一些很喜欢的地名,像拖布卡,小奔多,汤丹,洒海,格勒,舍块,每一个都有些小小的故事。东川的原住民为彝族,舍块就是彝语,意思是向阳的山坡。汤丹一名来源于铜,传说古代这里炼出的铜呈黑色,偶然被米汤洒泼后变成了红色,故名“汤丹”。格勒村在金沙江边上,那里的树桔渡口曾是红军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的地方。“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当年的天险绝境,今日绿野葱茏,山谷寂静,只有江水依旧滔滔,拍岸的水声让人惆怅:今时今日,世界之大却早已没有世外,没有绝地,我们与世界赤裸面对,是应该更加互相爱惜的。

看一伙人在江岸边捡石头。金沙江的石头形色奇异,俯拾即有所获。有人择色,有人选形,有人在意在念,各色入各眼,拾的是各人喜欢,也是心中无量的世界吧。

地枣印象

文/陈树庆

进入春夏之初,故乡盐碱地上的地枣开始萌芽了,枝杈上挂满晶莹欲滴的绿叶,葱茏盎然,给荒凉而沉寂的盐碱地增添了无限生机,带来一片绿意,风一吹,犹如一片绿浪翻滚,也吸引了我们这些乡村孩童。

地枣学名叫白刺,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多年生野生植物。多生长在干燥、多风、盐碱重、土壤贫瘠、植物稀疏的严酷环境中,它长细坚硬的枝条从根的顶端成缕地分生出来,象瓜蔓一样紧贴着地面纵横盘绕地向四面延伸生长,雨季枝条触地萌根形成新的植株。果实形状像初生的小枣,酸甜可食,故取名地枣。地枣并被称其为盐碱地上的一宝。每到果熟季节,采摘果实后,做成“地枣汤”,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每年四五月间,等到地枣枝叶扶疏覆盖盐碱地,便会开出黄白色的小花。一朵朵黄白色的小花错落有致地分散在叶腋上,星星点点地闪烁着。花随只有米粒大小但透着淡淡的清香。微风过处,淡淡的清香扑鼻而入,遂让人产生沁人心脾之感。常听村子里的老人说,地枣花最为殷实,从不开谎花,开出的每一朵花都代表一颗果实,看着这些开得灿烂的花朵,禁不住口中生津。花期一过,花瓣飘落,一颗颗小而嫩绿的果实便立在了原来花朵的位置,开始了它们成长的历程。此时,夏至如约而至,在这个旱涝无定的季节。地枣会在充分吸收水分的同时,加速生长;如遇久旱,任凭周围的土地龟裂地不生寸草,它依旧深深扎根于底部的土壤,尽可能地汲取地下的水分,以满足其果实成长的需要。眼见地枣一天天的变红透亮,我们哪能错过摘地枣的大好时机,利用给牛、羊割草的时机,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摘一颗那不起眼得像绿豆大小的果实,放在嘴里尝尝,常常被酸涩的直吐口水。

一到八九月份,地枣由红色变暗红色,由酸变甜,红彤彤的地枣在绿叶的衬托下挂满枝头,随风微微颤动,像极了晶莹的红玛瑙。地枣个小核大,肉少味酸,成为我们这些乡村孩童最好的零食。一放学,小伙伴们就划分好区域,分头去摘各自领地里的地枣,不仅要摘地枣,还要时刻提防着小伙伴偷拿自己采摘的地枣,为了保护地枣不被拿小时候可没少打架。面对丛生茂密的地枣,明知枝叶间隐藏着无数的枝刺,可看到那红彤彤的地枣,我们唇齿间早已漾出了酸酸的口水,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先摘一颗地枣放入口中,酸酸的、甜甜的味道瞬间传遍全身,让人回味无穷。于是再难收住口,转瞬间,一颗颗美味的地枣便被送进了口中,咀嚼着吮吸着,酸中漾着甜,甜中泛着酸,直到牙齿被酸倒了,可一看见诱人的地枣装满了衣服口袋,笑容随即浮在脸上。将采摘的地枣装入深深的裤兜内,在课间时,趁老师黑板写字时,手慢慢地伸入兜内,轻轻的摸出一粒,放入口中,轻轻的咀嚼,酸甜的味道在舌尖、舌根,至满口腔蔓延开来,整个身心都沉浸在甜甜酸酸的滋味中,有时,被老师发现,免不了挨一顿批评,还被没收采摘来的地枣,只有放学后,再去采摘满足口腹之欲。

地枣不仅好吃,而且止渴生津,有益健康。地枣里面的枣核,亦是一样难得的宝贝。对于枣核,若是顺手将它们丢在地上,来年会是一株幼芽,勇敢地破土而出;若是将它们收集起来,则会是一味强身健体的珍贵药材,有调经活血,消食健脾之功效,并且含油量很高,可榨油。

现在回到故乡,村落四周土地已改良变成良田,虽还有地枣丛,但仅是依稀可见,没有了那种茂盛浓密的感觉。加之如今农村生活也好了,各种零食可供选择,很少有孩子去摘地枣了,也许地枣为何物都不清楚了。也许,浓郁地地枣酸甜气息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只能留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印象野三坡

文/张梅英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北人,对于省内的景点去得并不算太多,大多也只是因工作或访友,顺便一游而已。究其因,终还是认为那些景点是河北的,如野三坡一样,都属于近距离之内,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只要找到些许闲暇时间,转身就能去的。

因此,逝去的韶光里,在全国各地的旅行者熙熙攘攘地涌向野三坡的时候,我反倒去了峨嵋、九寨、泰山,饱揽他乡的名胜之后,再回到喧嚣的都市,回归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年两年,以致于多年以来,野三坡只是坐落在河北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对于我来说依旧是个概念,一直没有亲近的机会。于是乎,在别人眉飞色舞地谈论野三坡的时候,我只有静静聆听的份儿。

机会终于来了。我接到河北省小小说艺委会的通知,说我的小小说《我是一张床》获奖,颁奖地点就在野三坡。听到这个消息,我异常兴奋,获奖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有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们相聚在一起,亲近野三坡,以文会友,想想便已让我无比开心。

“野三坡杯”小小说颁奖会一结束,早已坐立不安的作家朋友们便兴冲冲地奔赴百里峡景区。

我们热情似火,太阳也不甘下风,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高达36度左右的气温,挑战着人们抗高温的底线。一时间,伞、防晒衣、防晒霜,纷纷上阵,作家们可算是亲身体验了什么叫汗如雨下。途中,有人打起了退堂鼓,说这么热的天容易中暑,不宜爬山,应呆在空调室里避暑。

主办方动员大家说,作家们应该到火热的一线体验生活。野三坡百里峡是个天然大空调,到了那儿保准让大家感觉舒适。在盛情邀约之下,大家打消了回转的念头,直奔赴野三坡百里峡。

一进峡谷,凉风便扑面而来。峡谷外骄阳似火,峡谷内凉爽怡人。闲来读书,曾读过古人“山中无日月,寒暑不知年”诗句,拿来这里倒应该是“山中无寒暑,日月不知年”了。片刻的功夫,燥热尽失,温度适宜,作家们连连惊呼神奇!

整个百里峡迂回曲折,清幽宁静。峡谷两壁如刀劈斧砍,山高崖耸,仿佛直通九霄。这种恍若隔世的美景及凸凹的质朴,使人无端生出一种熟稔和亲近感,心情也随之清朗起来。

仅仅有山还远远不够的,野三坡的水也很多,似乎随处可见,真应了山随水动,水润山形。依山蜿蜒的小溪潺潺,甚至连石壁上也渗透着点点滴滴,那水清透纯净,让人不自觉地想去掬一捧喝上一口,水入口,甘洌清香,想那市场上售卖的瓶装水、矿泉水、纯净水,绝对无法与之相比。

野三坡的植被同样很丰富,苦于我匮乏的生物知识,不能详尽细数。但有一种植物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株两片叶子的植物——没有杆、茎,只有孤零零的两片叶子突兀地生长在山石之上,绝对的无土栽培,天然生长。大自然显现出的神奇,我想象不出这么柔弱的植株是如何让生命蓬勃的。

缘于好奇,返回省会后,我用百度查了一下这种植物的相关资料,原来它叫独根草。百度资料显示,独根草属于木兰纲蔷薇目虎耳草科独根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0——25厘米,具粗壮的根状茎,分布于河北、山西等省,生长在山谷或悬崖石缝处,为中国特有属。它不仅花叶孤单,而且结构独特而原始。它的叶脉是典型开放的二分叉脉序,这是一种很原始的脉序。

这不由得让我对野三坡更加刮目相看了,看来百里峡一游还是大有收获,至少绝世而独立的独根草,与我有缘一面,让我平生一份感慨。独根草显示出生命的蓬勃,柔弱的力量。它鲜活而不疯长,内敛而不自卑,刚强而柔美。不由得让我想到很多人,他们本衣食不愁,却不知足,不珍惜,于现世之中极力攀援,越索求越痛苦。

记得一首歌中唱道:真真假假怨人生,不如平平淡淡活到老。如这独根草一样,只要有可能,就漂亮地活出自己。放下虚无,珍惜身边人,珍惜拥有的幸福。譬如这盛夏时节山外的热与山中的凉,虽冷暖自知,却热有热的状态,冷有冷的思想,活在当下,适应远比抱怨更重要。

美丽的风景总会让人忘记时间,不知不觉,我们一行竟然在百里峡流连了几个小时,到了离开之时,那位原打算折回的作家直呼好险错过,对于意犹未尽的风景,大家均面露不舍之色。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许今天的分手是为了明天更好地相聚。

野三坡,一个隐于峡谷的美丽传说!

童年居印象

文/周毖

在童年的记忆里,爸爸是不跟我们住一起的。他老是住在离烟火气有些距离的另一间极小的房子,里面除了一张小床、一张小书桌、一把二胡,就是很多的报纸、杂志、书籍。

爸爸很凶,他的书读到哪里来了,要写什么东西只有他知道,我们是从不敢乱拿乱放的。他俨然是一个做学问的大家,生怕被我们吵着。妈妈呢,总是带着我们姐弟五个,挤在一张没有上漆的大木床上睡觉。据说那木床是妈妈千辛万苦攒了钱,到山里买了木料,请木匠做的,一并做的家具还有一张大书案、一张饭桌加四条长板凳。这几样家私陪伴我们长大,至今在开江广福老家安然无恙,真不知道啥时寿终正寝。早年的家私全实木、纯榫卯结构,太经用了!

我们是在学校里长大的。小学二三年级时,学校住房紧张,我们住的房子不超过二十平方米,吃喝拉撒都要在里面解决,合理利用空间是第一要务。那张大床往屋子里一放,几乎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妈妈只好在房子的一角搭一个扇形的煤炭灶,灶的一边放书案,书案一头放碗柜,一头作切菜的案板;灶的另一边砌两面矮矮的砖墙,上面放一木板,板上放一只上了锁的木箱,下面堆煤炭。那张四方小饭桌只能摆在门边:一端挨着床,占据了床沿的三分之一;一端抵着门,门只能开一半,板凳只好到床顶上歇凉了。

每到吃饭的时候,爸爸坐在床沿上,那是他固定的位置。其余的人都站着,轮番到饭桌前夹一点菜,然后退到一边扒拉饭食。晚饭后,关上门,我们从床顶上取下两根板凳放在饭桌前,点上煤油灯写作业。妈妈就坐在床上备课、改作业。她有时倦得睡着了,笔尖戳在被子上,红墨水晕染了一小片都不知道。

这样小的空间,利用价值已经开发到了极限。洗脸架会知趣地站到旮旯里,夜壶会机智地躲在床底下,我们的书包当然会挂墙而居了。幸亏那时每户人家的换洗衣服很少,一家人所有的衣物都可以在床里的吊板上安家落户。人呢,除了夜里在床上安歇,白天几乎不会同一时间挤在屋子里做事。

可是,一大家子人啊,再小的空间不知不觉总会冒出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把窄如鸽笼的屋子整得乱七八糟。刮风的时候,学校的树木会掉下许多枯枝,我们争着抢着去捡回来放到床底下,天长日久塞得满满的。有时候我会心血来潮,从垃圾堆里捡人家丢弃的断毛线,一截一截连起来,想着织个手套什么的,却迟迟不开工,把脏兮兮的毛线团甩在某个地方就不管了……做饭的煤烟、煤灰天天轮番作法,蚊帐深受其害,再也洗不出颜色。被子呢,只有一套,每天都有十几只脚在里面踢来蹬去,而且总有人不洗脚,哪里还能看到一根亮色的纱。实在到了非洗不可的时候,赶着太阳早早洗了晾干,天黑前必须把被子弄好。所以,每过一段时间,父亲都会边摔沾满灰尘的脏东西边厉声责骂:“这都成了古迹了,怎么不放到博物馆去?”随即“啪”的一声。我们胆战心惊地站在一旁,可恨那屋子太小,我们无处可躲,随时都会成为他撒气的对象,顺手来一下简直是家常便饭,实在悲哀。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个姓黄的校长,他比较同情弱小,关心老师疾苦,特别照顾我们这个全校最穷的住家人户。他把一间废弃的房子腾出来,稍微整修了一下,我们终于有了专门做饭的厨房、睡觉的卧室,而且可以分床睡觉了。只是我们的厨房里有一口水井,时常有人到井里打水,厨房门口经常湿洼洼的,但也好过以前很多啊,何况刚搬进“新房”几个月就用上了电灯。那一刻,我对“宽敞明亮”的理解是最深刻的,这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居住环境,我们很知足。

大姐带着几姊妹在房子外面的空地上种了花。早上,我会坐在盛开的鲜花旁大声读课文,似乎那新鲜的空气、甜蜜的花香,给了我好心情好记忆,我的成绩渐渐好起来了,终于进入到优等生的行列。妈妈总是以我为荣,盼着我给她争气。

我们最担心的是夏天,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来了,瓦片抵不住猛烈的攻击,造成多处漏雨。妈妈和大姐高声呼喊“快点拿盆来”,我们急急忙忙跑进跑出,她们急急忙忙爬上爬下。一时间滴水声响起,我们一屋大小无可奈何地抬头看着漏雨的地方,盼着老天爷开恩,让雨快快停下来。

每到过年的时候,大姐总是带着我们做彻底大扫除。绑在长竿上的大把竹叶,是专门用来扫瓦顶和墙壁灰尘的。大姐戴着草帽,仰着头,大扫把在她手中很听话地划来划去。平日里舍不得丢掉的杂物总要甩出一大堆,待到各种东西归整完毕,大姐就开始用白纸糊墙壁,然后选出一块地方做“专栏”。她把《大众电影》《新体育》里刊登的明星、偶像的照片,沿着人形剪下来贴在墙上,有时候分布呈扇形,有时候呈梯形……怎么贴我们都觉得好看,在我们心中大姐永远是高大上的。

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有一年腊月,大姐出乎意料地爬上学校那棵多年只长叶不开花的桂花树,砍下一大枝丫,将平时在校宣传队攒下的彩色皱纹纸拿出来,做成各色各形的花绑在枝叶间,搬进房屋,这种鲜活的装饰恐怕在整个开江县也是头一遭吧。可惜这一大树花被爸爸“撵”出门外,“香消玉殒”在老桂花树下。

后来,姐姐们有的出嫁,有的到外地读书,房子里的拥挤彻底得到缓解。再后来,我们各自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这空间是20平方米的好多倍。

时移世易,我们在各自的家庭、工作琐事中思考、徘徊、决断,周而复始,从前在20平方米里挤出来的亲情浓度在稀释、在淡化。好想回到过去,夏日里,月亮坝下横七竖八躺在凉床棍上熟睡;冬日里,挤在大木床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可我们在成长,时代在变迁,终究回不去的。唯有学校后的那条小河至今还在低吟浅唱,汩汩东流……

皇寺印象

文/马玉川

初夏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搭乘友人的汽车去玉泉湖度假村。

汽车离开喧嚣的市区向西北方向急驰,不一会儿,就到了心慕已久的皇家寺院——皇寺。皇寺,小巧而别致,青石板铺就的院落,洁净如洗,一尘不染。大雄宝殿前,三棵千年古柏挺拔伟岸,直指苍天。其中一棵用千年修炼的神力拧成的疙瘩如形态各异的鸟雀,从上到下落满了树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世上罕见的稀世珍宝——鸟柏。立在肃静的庭院中,似乎听到了虫鸣佳声,百鸟婉转。人与自然的和谐,不由地让我的幽思更加深沉。这三棵古柏仿佛一下子就变成了有着生命精灵的三位老人。他们历时千年,饱经风刀霜剑雷鸣电闪,阅尽人间沧桑,笑对世事变迁。他们从不夸耀自己的资深经历,也不言述自己的富有和贫寒,每天笑迎来来往往的香客游人,是那样的深沉与超然。置身这清静虚无的禅地,站在树下,仰望树冠,自感自己的卑小,忏悔之心顿生。

走出寺门,举目远望,满目青山白云飞,泉池如镜照游人。大自然造就的风水宝地凝聚着秀气和清气不时在我的身边翻转升腾,一扫前些日子雾霾锁天、黄沙飞扬、难以呼吸的愁绪。幽静的禅地,氤氲的灵气,友人亲切解说的话语抚慰着我受伤的心灵,使我倍感轻松与快意。

离开皇寺,汽车又冲进了金色的阳光里。汽车在蜿蜓曲折的林间山路上行驶,左转右拐,忽高忽低。最后,友人将汽车停在玉泉湖东侧的大坝上。下车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观赏地儿。

漫步大坝,注目苍天。湛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像仙女行空巡视,是那么圣洁和神秘。白云潇洒舒展,形态不时变幻。仙女舞袖飘飞,清风徐徐吹来。忽而一片白云飘过我的头顶,为我遮挡阳光,好似秋波暗送,向人间传递着友善的情意。大自然变化是无常的,神奇无比。我想,不知何时,这些仙女一时动情,发起脾气,泪花化作倾盆雨,洗净天宇尘埃,润泽广袤大地,让普天下的百姓都享用这上天送来的恩赐。

阳光下,微风吹皱了金色的湖面,粼粼碧波之上,扁舟起伏荡漾。身后成片的高大乔杨在微风中飒飒作响,眼前连排的灌木随风起舞摇荡。

时值傍晚,遥望西山,红霞满天。骄阳退去了耀眼的光泽,步履更加矫健。落日缓缓投向了红霞的怀抱,前去享受家的温馨。漫天的红霞张开双臂去热烈地拥抱整日奔波操劳的夕阳。这壮观动人的一幕,瞬间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间,让我无比惊叹。因为这是无与伦比的绝美的大自然纯真浪漫的黄昏恋。

友人拿出相机要定格这美丽的画面。我与身边的阿婆侃侃而谈。远处,落日的余辉映红了整个西山。眼前,水清石秀,田畦俨然。老翁在凝神垂钓;农妇在低头耘田。一头老牛在默默地啃草;几只小鸟在绿地上雀跃戏玩。薄暮之中,远处升起了几缕袅袅炊烟,慢慢地散入了天际,融进了苍天。好一幅人世间的世外桃源!面对如此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身前功过化灰烬,心中名利随云烟”的诗句,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自然永恒,人生短暂。在这开放浮躁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高尚的灵魂,抗拒世俗的污染,尽情地去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置身美丽的大自然,兴犹难尽,流连忘返。时已向晚,我们才驱车回返。

车行途中,一阵风起,荡起漫天柳絮,犹如整个天空雪花漫卷。汽车穿行其中,如同行驶在神奇的幻境中。

冬日印象

文/郁紫

冬天的到来,似乎从不需要约定,更不需要提起预约,相比较于伴随着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华丽转身,冬天就比较含蓄一点,也朴实许多。只是这裹着厚厚衣裳的行人,或许会很讨厌这个漫长的冬日吧。

灰与白,是冬天最简单的主色调,有点寂寞但是却实在。其实,从初秋的天到深秋的过度,细碎的脚步,浅薄的外衣,伴随着簌簌发抖,已经为冬日的到来拉开了华丽的帷幕,等待着北风的怒号和冬雨的洗礼。寒冷的北风让冬日快速地粉墨登场,浅吟一季繁华后的白色恋歌。

立冬已经过了,但是却没有感觉冬日的刺骨冰冷,原来冬日还没有隆重登场,只是在舞台上热热身,期待下一次的心跳。日子变得越来越短,夜幕的迫不及待的降临,让繁华的街市被驱赶地冷冷清清,漫长的冷夜,躁动的只有蛰伏良久的北风,期待着呼啸而来,喧嚣明日的潮汐。

我喜欢冬日的宁静,尤其是乡下的冬日,一切都是寂静的。对于我,这是一种享受,是百忙当中得一闲暇的休憩,只是这样的享受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了,有些怀念和惦记。那白色茫茫的雪,蕴藏了来年的丰收,这一季的荒芜和沉寂,也必定耗尽了这一季的蕴力,冬日的落寞和寂寥,正是蛰伏在灰白安静的世界里,为下一季的繁荣酝酿着。

已经到来的冬日对于我来说只是一抹淡淡地印象,但是对于走过沧桑的老人来说,是镌刻在年轮上的深深浅浅的烙痕,永远地停留在那个年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