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亲人的随笔
老地方整理的写亲人的随笔(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写亲人的随笔 篇1
或是寒风料峭,或是身子每况愈下,时序渐近严冬,阵阵寒意从脚底直往上窜, 我回家从门后取下尘封已久的布鞋,掸掉蛛网,拍去灰尘,穿在脚上,顿觉舒适、温暖,股股暖流遍布全身。穿上布鞋,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
上一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经济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计难以保障,著衣穿鞋更难以讲究,不能讲究。华丽的衣裳,漂亮的鞋子是我们孩子梦中的奢望,我的母亲却能想方设法,把我们兄弟姐妹装扮得漂漂亮亮。家中上有年迈的祖父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虽然每天的劳作很辛苦,但母亲总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缝补补。我每每在半夜梦中惊醒时,总看到母亲还在熟练敏捷地运针拉线,嘴里哼着小曲,没有一丝倦意。
母亲年轻时是方圆几个村落有名的'针线活能手,年轻情侣赠送情物往往是布鞋、鞋垫,大多出自母亲之手,寿酒上的礼物,也有我母亲的杰作。那时一到天黑,母亲在忙完家务后,就在油灯下做针线活,乐此不疲。我们几个村落有嫁女娶媳的人家,从十多里的地方,提着火把,赶到我家里求我母亲,不上两天就乐呵呵地拿走布鞋、鞋垫,在人家赞不绝口声中,母亲退下人家的重礼。
那时我们兄弟姐妹常常穿着精致漂亮的布鞋,惹来不少孩子钦羡的目光,在那一个年代,它是我们兄弟姐妹炫耀的资本,最高兴的事儿。
七十年代末,我在一所县级重点初中读书,离家有二十多里。我们农家孩子不到寒冬,不会穿保暖的鞋,一星期就是解放鞋,而且是光脚。一天下午,天气骤寒,阴沉的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来,不一会儿,地上就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而且雪一直飘落不停。晚上,我们这些衣着单薄的农家孩子,光脚穿着解放鞋在走廊上跳着、跑着,驱逐寒冷。晚上下半夜,我们寝室里很多人被冻醒,咳嗽声此起彼伏,惊醒中,我感觉被子冰凉冰凉,飕飕凉风直往被子里钻。
第二天清早,雪依然在飘飘洒洒,屋檐下晶莹剔透的冰凌儿好长好长。许多同学的家长纷纷从家里赶到学校,送来驱寒的衣物、袜子、鞋子。到了下早自习,我还未见我的父母,心中有一股失落、惆怅、沮丧。在同学们的欢呼雀跃声中,我显得十分落寞。
上课不久,老师叫我出教室,在走廊上见到了我的父母,腋下夹着新被子、新棉衣,手里拿着新布棉鞋,他们头上有零碎的雪花,来不及拍打身上的层层厚雪,急切地来到我的身前,父母红扑的脸上显露着焦急、惶恐。母亲急切的语气中透露着担心与愧疚,在喘气、咳嗽、焦急的语气中,我体会到母亲的牵挂、担心。看到母亲一脸的憔悴,我隐隐约约读出了一些什么。后来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前几天母亲病了,晚上咳个不停,一直头昏脑胀,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下不了床,昨天下雪,母亲硬撑着身子下床,连夜纳鞋,赶做棉衣,整整忙了一个晚上,咳了个晚上。一早便急急地叫起父亲赶往学校,本来父亲不要母亲来,但是母亲不放心,父亲还是没有阻止住执拗的母亲。山间小溪的小木桥布满了厚厚的积雪,父亲回家拿工具清扫,耽搁了时间,母亲在来学校的路上,多次蹲下咳嗽,所以来迟一些。我先前的些许不悦与遗憾已无影无踪,唯有心中的阵阵激动。
穿上新棉衣,接过母亲手中的新布棉鞋,看到均匀的针线纹路,穿在脚上,阵阵暖意从脚底散遍全身。当父亲搀扶着母亲渐行渐远,一直消失在校门口时,我的眼泪禁不住簌簌而下。
时隔多年,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依然铭记着,当时穿上新棉衣,新布棉鞋的温暖远不及父母对儿女爱的温暖。
后来我从师范学校毕业,稚气未脱的我分配到离家一百多里的一所村小,学校闭塞,交通不便利,生活不能自理的我成了母亲的牵挂,在家里时常念叨我,担忧我。经常跑到村上信件寄存点,看是否有我寄给家里的书信。虽然那时已是八十年代中期,物资生活不是很富庶,但我有一份不薄的薪水,生计不成问题。
我在衣着打扮上喜欢追逐时尚,锃亮的皮鞋,雪白的球鞋,一参加工作我就购置了,母亲给我的布鞋,我觉得老土,就挂在门后,很少去穿它。
记得刚刚分配出来的那学期,时序已入隆冬,寒风呼啸,大自然仿佛蜷缩一团,严严实实包裹着自己,抵御着寒冬,学生们穿上臃肿的棉衣,裹上厚厚的棉袜,脚上都是一双棉鞋,而我依然是西装革履。当我把学生送到学校门口时,远远的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原来是母亲。
在母亲嘘寒问暖声中,我慢慢得知,原来天气逐渐寒冷,母亲放心不下我 ,从家里乘车来学校,中间转了几趟车,下车后找人打听,走了十多里山路赶到学校,我看到风尘仆仆的母亲,些许疲倦中透露着欣喜,好像卸下一副重担。
接过母亲的新布棉鞋,我告知母亲,我年壮,没有寒意,不感觉冷,不要担心。我依然钟情于我锃亮的皮鞋,随手将棉鞋搁置在箱子上。母亲多次要求我换上,我不愿,母亲只好叹着气,黯然神伤地到厨房给我做饭。
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记得母亲当时的哀叹,可惜我没有仔细领略其中的温暖。
后来几年,每每到了严冬,母亲总要给我做棉布鞋。可我依然穿我挚爱的皮鞋,将棉布鞋丢在门后,或是转赠他人。布鞋带给我的温暖,我忘记得无影无踪。
见我依然如故,母亲叹气中停止了她的手头活儿,我隐隐约约感觉母亲有些失落。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我感觉锃亮的皮鞋不再舒适、温暖,生硬、僵冷之感越来越明显,每每一到严冬,冰凉、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我,我多么渴望有一双布鞋,可以温暖温暖我的双脚。
在家中,我无意透露的话语,母亲却牢牢记在心里,每每入冬,她就央求我的表姐给我做一双布鞋,来满足我的心愿。唉,儿子再不经意的事情,在母亲眼里是最经意的事情。
现在母亲已经年逾古稀,步履不再矫健,手脚不再灵敏,老眼已经昏花,无法在白炽灯下对准针眼,再也不能做布鞋活儿了。可母亲的布鞋带给我的温暖却深深留在我的心坎上。
写亲人的随笔 篇2
到洛阳出差一周了。
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呆板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
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得知我要回来,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正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
“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像个得到心爱玩具后的孩子般兴奋,我便坐在沙发上。
“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对我说:“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
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候一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是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里,我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织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织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慢慢平整,终于像一张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
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粗糙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的受不住了。
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等着。
不一会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
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日我却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
“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
我点点头。
“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
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
“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
我摇摇头。
“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
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我眼角渗出的泪。
写亲人的随笔 篇3
周末的黄昏,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例行我们的晚餐,每到这时候,就是我们一家人的节日。
老爸在客厅里悠闲地看窗台上的花,他的花养的奇形怪状的,还总是自我欣赏,常拿来炫耀一番;老妈和爱人在厨房里忙着,低压锅里炖着排骨和精肉,冒着汩汩的热气;孩子们里里外外跑着玩着,我躺在属于老爸的`那张硕大的床上,就着窗外太阳的余辉读一本叫做《才智》的杂志。
妹妹走过来,吵着冷,也钻到被子里来。妈妈见我们姊妹如此亲密的相拥,就笑的不行,赶忙张罗着给我们插电褥子,忙了半天,妹妹还是说感觉不到一丝的热气,便诧异地问妈妈:“这么凉,我老爸每天是怎么睡的”?母亲说:“你爸已经习惯了”。妹妹就小声对我说:“看来,老爸是习惯自己给自己取暖了!”我说:“这句话很经典啊,让我借去用用好了!”
正笑着,老爸走进来,他正在为自己的计算器遭到外孙女的无端破坏而郁闷,看我们都在,就来兴师问罪,讨个说法。妹妹笑着解释说:‘这怎么能怪孩子呢?都是制造商的错,他要是质量过关,凭一个小孩子是弄不坏的!“老爸于是恍然大悟地笑着说:”是啊,不是孩子的错,是厂家的错,是我的错!“
一家人听了都笑,此时饭菜已好,妈妈招呼着端菜盛饭,爸爸忙着倒酒,孩子们叫着、吵着……在冉冉升腾的热气里,我们都看到了一种温暖。
原来,亲情是最好的取暖工具了。
写亲人的随笔 篇4
有一位老奶奶她已经很老很老了,她很穷,就连衣架也是几根破木棍搭成的,每次洗衣服的水都是从河了提上来的,她穿的衣服也很烂,家里也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她已经没有其他的亲人了,但是有一个热心的小姑娘天天帮她提水,她很高兴,于是她想把小姑娘留下来,那个小姑娘也没有嫌她家穷,就留下来一直照顾她。每天帮老奶奶做饭,洗衣服,洗脚,洗脸,就像是在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就这样小姑娘天天干很多很多的活,但是从来也不喊累……有一天,老奶奶把那个小姑娘抱在怀里,抚摸着她累的通红的脸说:“谢谢你帮助我干活,
你虽然不是我的姑娘!但你比我的亲姑娘还要亲呀。”小姑娘红着脸说:“也谢谢您,为我补衣服,给我讲故事,你也是我的亲人呀!”通过了这幅画,我知道了两个人生活在一个房子里,虽然不是我们村子里有几十户人家,大多是苗族,只有我家是汉族的。
我的邻居是一位苗族老奶奶,应该有七十多岁了。老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他有一个儿子,在县里当工程师,一年到头,只可以回来一次,所以老奶奶进进出出总是一个人。
她的儿子每个月寄来一千元,所以,她经济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老人的手、脚不灵便,行动起来慢吞吞的,总会无缘无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她的儿子也给她请过保姆,可是,不到一个月,保姆就辞职了,原因只有一个: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还行,不必花那笔钱请人照顾自己。
妈妈是个热心肠,每天出门去买菜时,无论时间多紧,一定要先到老奶奶家,问问是否需要帮她买点什么。有一次,妈妈要上班了,到老奶奶家看了看,发现她家的一件毛衣破了一个小洞,马上坐下来,直到把小洞缝的严严实实,才肯离去。
妈妈经常教导我:“芳芳,你每天把功课做完后,要去奶奶家,帮她干点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嗯?”我总是不住的点头。
有一次,做完功课,我来到老奶奶的家里,看见地上有一大堆没洗的衣服,老奶奶则在睡觉。我抱着衣服,悄悄的走了出去。在一个村子里,有上百户人家,大多数都是汉族,只有一户是苗族,她就是我们的邻居,这家只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因为她的女儿在县城当医生,所以八九个月才回来一次。
有一天早上,小红做完了作业,就想起了邻居老奶奶刚换下来的床单和麻布还没有洗,就去了老奶奶家帮老奶奶洗麻布和床单,因为老奶奶的女儿一年回一次家,所以小红要帮老奶奶洗麻布和洗床单。老奶奶看见了,就让小红不要洗了,但小红非要洗,小红笑着说:“老奶奶,你的脚那么的疼,就先坐一下吧!”老奶奶听了,只好让小红洗了。
小红在那里用力的搓麻布,搓来搓去,不停的搓着,过了一会儿,小红把两块非常脏的麻布搓洗的干干净净,小红先把刚洗完的麻布给晒起来。接下来,小红要洗床单了,小红把刚刚用过的水来浇花,在接水,就可以开始洗了,小红先拿洗衣板,拿起床单,湿一点水,然后在洗衣板上搓来搓去,过了一会儿,小红把长单给洗干净了,正在这个时候,老奶奶看见了,马上走过去,老奶奶激动抱着小红,她们脸贴着脸,老奶奶说:“小红啊!你比我的亲女儿还要亲啊!你真是我的亲人啊!”小红听了,不好意思的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老奶奶。”老奶奶听了,抱得更紧了。
这位老奶奶经济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腿脚不太方便,所以五六天才洗一次衣服,打扫一次卫生。我看着这位老奶奶,不由的从我的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我是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帮助老人。
于是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写完作业,正准备出去玩,可是刚走到老奶奶家门口,透过窗角,看见老奶奶前几天换下来的衣被放在那里,便悄悄的跑到奶奶家,把床单和衣服抱到河边洗干净,然后又悄悄的跑回奶奶家,正在晾衣服的时候,老奶奶从屋子里走出来,把手放在我的肩上,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对我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谢谢你。”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不好意思的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虽然两人毫无血缘关系,但付出了无私的爱
那时候是冬天,小河里的水冰凉冰凉的,把我的手冻得通红,我咬咬牙,把嘴唇上咬出了一个深深的牙印。
终于洗完了衣服,我准备去把衣服晾干。这时,老奶奶走了出来,我正在晾衣服,没有察觉到。奶奶一把抱住我,拉起我冻红的双手,眼里闪动着泪花,说:“芳芳,你真是个好孩子,关心我、帮助我,真是比我的亲人还要亲哪!”我羞红了脸,嘀咕道:“奶奶,您说到哪里去了!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我后帮你做更多的事!”一家人,但是只要相互照顾,相互关心,时间长了,也会相处的像亲人一样!
写亲人的随笔 篇5
小时候,在我眼中,爸爸是座巍峨的高山,而我,就是山中快乐的小小鸟。刮起大风,别怕,有高山保护着我;下起了暴雨,别慌,有高山遮挡着我。爸爸是山,我是山中鸟,鸟儿自然是离不开山的熏陶的。
小时候,在我眼中,妈妈是片澄清的湖,而我,就是湖中自在的小鱼儿。湖因有鱼而充满生机,鱼因有湖而富有生命。湖,温柔地庇护鱼儿的淘气;鱼,幸福地拥有湖的疼爱。妈妈是湖,我是鱼,鱼自然也离不开湖的怀抱。
高山给了我坚强的性格,湖给了我不尽的欢笑。他们的恩情是我即使用一生也难以回报的。
现在,在我眼中,爸爸是一棵绿树,而我就是树上的一片绿叶。树吸收了营养,全都输送到我身上。我知道,他是希望我能健健康康地活着,茁壮地成长;我也努力地吸收营养,希望自己能再绿点,使树看起来更挺拔,更年轻。爸爸是树,我是绿叶,叶子当然离不开树。
现在,在我眼中,妈妈是水底的一块石,而我就是石间一棵水草。石默默地支持着水草,让它不被水波冲走。我了解,她是希望我能正确地对待问题,明辨是非,永远保持那份纯真。我也甘愿守侯在她身边,这样我就能和她多处些日子。妈妈是石,我是水草,水草当然也离不开石。
是树也好,是石也罢,只要我明白他们对我的爱就行。我曾经排斥过父母爱我的方式,后来我明白了,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我要加倍地努力,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去报答他们。
成年了,在我眼中,爸爸还是一棵长青树,而我却已成为一座高山。我要用一生守侯他,帮他遮挡风雨,保护着他,就像他当时保护我一样。
成年了,在我眼中,妈妈还是一颗石,而我却已成为一湖水。我用永远陪伴她,帮她驱赶寂寞,支持着她,就像当时她支持我一样。
人的一生中,亲情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本字典,能让我明白“欢乐”和“温暖”的含义;它是一颗启明星,指引我走向光明的成功大道;它是根绳索,紧紧地捆绑着我和父母的心;它是……其实,它更是一种简单的幸福!需要我和父母共同创造和悉心呵护!
写亲人的随笔 篇6
一家人去厦门游。第一个景点适合人们休闲散步,那是陈嘉庚的陵墓,现在看照相机里保存最多的风景是蓝蓝的天空,丝丝飘渺的白云和热带风情的皂角树,棕榈树。那是我喜欢的风景。
第二天早上的南普陀寺之行也是轻松愉快,并不是需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而其对面正是厦门大学,看到那些很有岁月痕迹的建筑,和书本形状的校门,远远就能让人浸润书香,着实领略了名校的底蕴,实在是朴实无华而又金玉其中。鼓浪屿上的万国风情别墅看来陈旧却是风韵犹存,特别是欧洲的别墅,尖尖的`教堂顶,白白的围墙,还有耶和华身上万恶的十字架,满是欧洲韵味,让人驻足。
在鼓浪屿上最美好的回忆。其实不是这些风情别墅和高大的榕树,而是我们朋友几个在那家小茶馆的茶道体验。有朋懂茶道,于是我们打发了粘人服务员,不去享受鼓浪屿热烈的沙滩还有百口不一的日光岩。一桌的茶具,在习习凉风下,我拿出上好的白茶,经过洗茶,焖茶,再浸润,香味已经令人酥骨了。
当天晚上的自由行也是不错的,中山路上的繁华,主题小摊的多种和创意小玩,还有精致礼品的琳琅满目,美食街上东南西北的特色小吃,以及夜市的车水马龙,让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个行程是游览胡里山炮台,这也是一个硕大的公园景点,有着清代屡建奇功的一枚大炮,还有逼真的蜡人和精美的壁画。在公园的一方角落能看到跨海大桥和厦门集美大学的宿舍。在这里你不必慌忙不必喘气,只需要静静的带着看美的心情享受这难的悠闲时光。满目的蓝天白云,还有悠悠的热带风情,休闲的快乐回忆,这是厦门不腻的甜美。
厦门之行,真是又悠闲又热闹。
写亲人的随笔 篇7
有一种感情,常常围绕你的身边却被你忽略,可它却永远呵护着你的心灵,使你麻木了它的厚重;有一种感情,在你人生的道路上一直支持着你,以至于你忘记了珍惜……
孩提时的我们,总是认为,父母是我们守护神,是无所不能的。我们会眼光中泛着单纯羡慕的看着父亲楼上楼下的搬着大米,白面;看着母亲迷人的眼眸放着动人的光彩;看着父亲疼爱的把我们举过头顶;看着母亲乌黑柔顺的头发在风中肆意飞舞……这时的父母在幼小的我们心中简直就是神。但是无知的我们却没有想到,他们,终有一天会双双老去,在那时候,我们,就是他们的守护神。
记得父母教导我们时,常说:“我们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还多,我们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长。”而我们总是那般年少轻狂,不以为然。我们忽略了当岁月无声溜走时在他们面庞和两鬓留下了痕迹,自然也会有许多无价的智慧经验在他们心田积淀。他们总愿意对我们倾之所有,而我们总固执的认为这已不合时宜。便像初生牛犊般的乱闯乱撞,直至遍体鳞伤,犄角流血,然后奔向他们,头枕他们的臂膊,舔舔伤口,又继续前行。
我们常说:“我们的生命历程融进了亲情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组旋律,每一句叮咛,每一声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足印……。”然而天下第一情绝不仅指呵护,更重要的是教育,使智慧之炬的传递。
亲情是荒寂沙漠中的绿洲,当你落寞惆怅软弱无力干渴病痛时,看一眼已是满目生辉,心灵得到恬适,于是不会孤独。便会疾步上前,只需一滴水,滚滚的生命汪洋便会漫延心中。
亲情是黑夜中的北极星。曾经我们向目标追逐而忽视它的存在,直至一天我们不辨方向,微微抬头,一束柔光指引我们迈出坚定的脚步。
亲情是航行中一道港湾,当我们一次次触礁时,缓缓驶入,这里没有狂风大浪,我们可以在此稍作停留,修补创伤,准备供给,再次高高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