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春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踏春日记(精选3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踏春日记 篇1
春天来了,春姑娘她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到了人间,冬眠了一个冬天的大地终于醒来了。
春风姑娘吹来吹去,吹绿了大地,春姑娘敲着鼓,打破了宁静的天空。春雨姑娘洒着水来玩,浇绿了树的枝条,浇醒了嫩绿的小草,大地活跃起来了。
春天,小草纷纷从土里钻了出来,大地像铺上了一条绿色的毯子。一群群毛茸茸的小鸟栖在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五颜六色的花朵争相开放,争奇斗艳、十分美丽,杜鹃花似红火,像彩霞,一枝枝,一朵朵,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火红火红的,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一棵棵柳树站在水库岸边,像一排姑娘披着长发站在河边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倒影,绿色的“长发”随风飘舞。
我喜爱春天,喜爱那生机勃勃的气息和五颜六色的色彩。
踏春日记 篇2
星期天的上午,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爸爸带着我们来到江边踏春。
这里本是老城的废墟(xū),但是为了举行”高峡平湖“演唱会,这里被推成一大块平地。徜徉(cháng yáng)在这块平地上,放眼长江,真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远山层叠起伏,在晨雾中显出朦胧的轮廓,从山顶到山脚,颜色由黛青逐渐变绿,春意渐浓。巫峡口,长江大桥宛如一道巨大的彩虹,南北飞架,平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江水碧绿如镜,波光粼(lín)粼,宛如灿烂的银河。波浪抚摸着岸边的礁(jiāo)石,显得那么多情而温柔,使我忽然想起”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来。沿江码头,游人如织,游船穿梭往来,好不热闹。江边,三三两两的游人在静静垂钓,水桶中几尾小鱼活蹦乱跳。看来,他们钓的鱼虽然不多,但春色却钓了不少。江岸上,经商的也抓住人们游春的商机,或撑几把遮阳伞、放几把椅子,供游人们乘凉、喝茶;或支个烟摊、摆个烟柜在做小本生意。转身回头望后边的山坡,虽然还保留着拆迁的痕迹,但各种树木仍然枝繁叶茂,掩饰不住浓浓的春意。
江边春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游兴也越来越浓。我跨上了一匹小白马,在牧马人的牵引下漫步在平地上,安闲而怡然,还真有几分在草原上驰骋的感觉呢。玩的还是江边戏水,挽起裤腿试探着走下去,水波舔着我的腿脚,痒痒的;淡淡的凉意从脚爬到了全身,一阵惬意充满心头。我伸手去摸鹅卵石,尽管一次又一次摸出的是极不规则的石块,但我仍然能感觉到海边拾贝的乐趣。捡几块薄石打出一串水漂,一群小伙伴的笑声随之飘向远方。
风吹着我们歇息的凉棚,像送客的乐曲,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但是,春意永远留在我心中。
踏春日记 篇3
中国的节日大多是欢乐的,但清明节不同,它是悲伤的。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今天妈妈跟我说要去烧纸来缅怀已经去世的亲人,我的姥爷在妈妈1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为了表示对姥爷的怀念,每年妈妈都要去烧纸,今年特意带上我。我们到了那里先买一些各种各样的烧纸和冥币,然后捧着那一堆东西,妈妈拿来一支笔,在烧纸上写了一些字。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在上面写字呢?”妈妈说:“写上地址,就能寄到那里了。”当时我偷偷地乐了,来到烧纸用的鼎旁,滚烫的火烤着我的脸,我们往里面放烧纸,烧完了才回去。我问妈妈姥爷真能收到吗?妈妈说只是用这种方法来寄托对亲人的怀念。
我知道怎么烧纸了。这次清明节,我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