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老地方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1
读《林清玄散文集》之前,我对散文的接触不是很多,只看过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最喜欢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猫》以及《济南的冬天》。这次寒假,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了这本书,就想看看不同作家的散文口味是不是也不同。
刚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林清玄的介绍:原来林清玄从小就是一个小作家。我继续翻开第二页,慢慢的我一下子就看了半本书。我合上了书,在脑海里回忆着自己看过的一字一句,我觉得林清玄写散文时一定就像画素描,有时画的浓了,便把这一段写的深情一点;有时画的淡了,就把这一段一笔带过。但是不管他画的如何淡还是如何浓,那股对家乡对亲情的怀念与向往却总是在书中的每一页,每一句,每一行,甚至于每一个字里流露。
亲情与乡情是林清玄散文必不可少的两大元素。他写母亲的时候,虽然不是自己的母亲,但是写的仿佛就如自己的母亲一般。虽然这不是她的母亲,但是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一般的孩子心,对于描写母亲的画面不必轰轰烈烈,只需要写一句真真正正的对母亲的话。
而乡情,我却不怎么有感触,毕竟我还没有真正的出过远门。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哪一个乡里出了个状元,不都得回乡吗?在文中作者经常将家乡与亲人联系在一起,我忽然觉得,也许作者因为年龄比我大,所以想的也比我遥远,比我深沉。作者说,他出远门总要带一些家乡的故土,这样才会踏实。我觉得作者与近些时间的一个人很像。那个人就是汪峰。虽然汪峰与林清玄不一样,汪峰是每一次远处旅行都会把自己父亲的骨灰带一点在自己身上,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汪峰对亲情的热爱,对逝去的父亲的回报。
看完了《林清玄散文集》之后,我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今我还没有出过远门,一直和父母在一起。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因为工作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家人,那么我该如何,我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解开,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把这个问题解开,把亲情与乡情的问题彻底解决。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2
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台湾散文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选》,他的语言有时波澜不惊而妙趣横生,有时阅历深刻而深入浅出,散发出无尽的魅力,让人去细细品味和感受。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是《清欢》,它出自苏轼的词“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篇散文包含了林清玄对人生的感悟,他在里面写道:“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于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它的境界很高,它不一样于李白那样的自我放逐或者尽情欢乐,也不一样于杜甫的悲痛心事,更不一样于文天祥的壮怀激烈。想要做到“清欢”是很难的,尤其是生活在此刻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像嘈杂的咖啡厅,或者浓油赤酱的饭馆,还有拥挤的景区,别说清欢了,连欢也不剩了。在这个时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舌要清欢,找不到葱茸莴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与其去拥挤,嘈杂的地方,不如静静地坐下来,泡一壶淡淡的香茗,心也会随着那香醇,变得豁然开朗,这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元丰七年岁暮,苏轼罢了汝州职,回宜兴修养。当时,苏轼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加妩媚了。洛涧入淮后水势一片茫茫。苏轼与刘倩叔坐下来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如翡翠般的春蔬,味道的确不错。但苏轼觉得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了,因为试吃野菜这种平凡的清欢,才使人间更有滋味。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尝试着做到“清欢”,文中提及盛大士说“凡人多熟一份事故,即多一份机智,多一份机智,则少一份高雅。”清欢来自于对平静疏淡简朴的一种热爱,我们也要在此刻喧嚣嘈杂的社会里去维护这种清欢。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3
假期,我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读完了,读完后给了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中蕴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仿佛我烦躁的心都被洗涤的透彻明净,深深撼动了我的心。
《让树转弯的方法》是我明白了人有时不免会灰心无助,也会有失败的时刻,只要培养了向万物那样峥嵘的风格,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所击倒了。《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是我懂得我们应该“无所往而生其心”,因为生活不能如预期,无常也不可预测,如果我们的心执着停滞了,那就是死路一条。《过火》是我学会许多事在起步之初,我们永远不知道能否安全抵达另一端,当然也不敢相信有神明,我们会害怕、会无所适从、会畏惧受伤,但人生的火一定要过。
“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这本书用一个个小小的故事来折射出大的哲理,没有用多少优美的语言,只是记录着简单平凡的故事,这些足以让人一次次的反复回味。
这本书虽然读完了,但没当我看见林清玄的书时,我都会拿起来读一读,因为每一次都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4
这本书的封面是不出众的。
“林清玄”三个大字印在封面正中央,再往左为他的经典作品,再是出版社。上下两块都是清雅的荷花;上面为一朵花苞被一朵硕大的荷叶遮住了“半面”,而又一朵清雅、正在怒放的荷花又被那荷叶衬着,诗意盎然。而下面是一朵墨荷与一朵粉色的荷花并肩立着,又使粉色的荷花显得倍加耀眼……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思过方知爱恨;很过方知情深。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这又是一个满怀愁苦的作家罢!我思忖道。在我所读过的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轻快自如的笔调吐露内心愁苦的。众所周知的《乡愁》,虽写的婉转真挚,却也有句“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伤感之余,又多了世事的凄楚;刚读的席慕容的文字,也有优雅脱俗的篇章。虽在少数中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但思过后留下的又是那种心灵的疮痛。
就像《月光下的喇叭手》一样。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它的影子诡异的往街边拉长出去。”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喇叭手的相遇、相知、相思。从字里行间不断地渗出了喇叭手的乡愁。一首骊歌贯穿全文,使我读完后那首歌还在我耳边、心头不住的荡漾。
一只喇叭,被上天吹奏着,音弦操动着老人的经历,拨动着作者的心。“老人专注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力地鼓动翼翅,声调却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我尤其喜欢这一段,这一段把老人的乡愁描写的淋漓精致,连无助的鼓动翅膀也是在温暖的巢中;“声调却像一首骊歌”又近一步说明了老人的悲伤。若不为此,为什么老人对那首曲子感动地满眼都是泪水呢?
一曲骊歌终了,是是非非散了,生命的红线被忽如其来的风扯断了;唯有封面那不起眼的墨荷,正在独怜倒影。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5
林清玄写的散文与我平常遇到的散文不同,他写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不像我看的大多数散文那样难以理解,让我有种读不下去的冲动。
从我刚接触这本书时,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林清玄写的所有的散文中,都会有一些情感在里面,让我有所感受,有所启发。因为每一篇散文讲的都是不同的事,所以给我的感受也不一样。我从《家家明月有清风》这篇散文中的一个句子:“人的贫穷不是来自生活的困顿,而是来自在贫穷生活中失去的人的尊严:人的富有也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而是来自在富裕生活里不失去的有情。”使我颇有感触。是呀,一个人的贫穷是来自心底里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你认为你穷就是穷,你认为你富就是富。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能回答出来,那么你的读书是有意义的。就像《林清玄散文》,每读完一篇散文,自己就应该扪心自问:“这篇散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样你读书才是有效的。
《林清玄散文》是一本好书,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芬芳吧!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6
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让自己的课更有数学文化的味道,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时时牵挂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郑毓信、王宪昌、蔡仲三位教授共同编写的《数学文化学》一书,通过阅读,让我真正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意义及实质,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及达成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古希腊数学的起源讲到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学,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数学发展的历史长卷,曾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一一跃然纸上,通过对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数学发展史进行对比,使我对历代数学名家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及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又不是单纯地历史的叙述,教授以自己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数学能够称之位一种文化,及将数学作为文化看待的意义,让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全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从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这一部分的内容,笔者强调,我们应当注意纠正这样一种倾向,不能一味地强调数学的工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传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更为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从教学的角度看,以下问题就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既应如何通过日常的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思维活动不是在获的课程内容的知能后才出现的,而是成功的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课程内容须能够挑动思考的灵感,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基本的课堂情境中,亦可启发学生的思考的源泉。”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明确了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养成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比是更为重要的。由此,我深深思考着我自己的课堂……
“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我们应当努力建立民族或国家的清醒的数学意识。”我想,我们应当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渗透于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应当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促进具体数学内容的教学。
书中提到肖文强先生借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关于“学、才、识”的论述来说明三项数学教育目的,他认为广义的数学教育不是把数学仅仅视作为一件实用的工具,而是通过数学教学达至更广阔的教育功能,包括数学思维延伸至一般思维,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良好的学风和品德修养,也包括从数学欣赏带来的学习愉悦以及知识的尊重我们必须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比,数学的文化价值(包括思维训练和文化素养)更为重要。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7
清淡、朴实,这是我打开《林清玄散文集》所阅读到的气息和独属于它的那一份味道。其实,在手拿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开它的第一页,阅读第一篇文章时,我就被它那淡雅、细腻的文字所震惊。因为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当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笔风应都是充满阳刚、坚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样,他的笔风婉转、细腻,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许傲然,这种柔与刚的结合,被他的文字诠释得恰到好处,即不会太做作,也不会过于刚强。犹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涟漪,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忆及其源头时,却发现那痕迹早已消失不见,我想,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若隐若现,随风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触的是一篇名为《空白笔记簿》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优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长篇大论的感悟,只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点儿个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们却从未发现。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一家精致、讲究品位的书店买书,却发现每本笔记本的价钱都要比一本书要贵上许多,对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询问店员小姐,店员小姐却给了作者这样意想不到的一席话:书都是别人写的,写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思想,笔记是给自我买的,自我的想法当然比别人的想法卖得贵了。看到那里,我有和作者同样的感受,在这家书店里的笔记本之所以卖得比书贵,就在于它所要记录的是单独自我的想法,不与别人相同。为自我的内心而写,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无法随意剽窃与买卖的,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够用金钱所去衡量的。
我喜欢文中的这一几句话:“但是有谁愿意给自我的这天写些什么呢?愿意给生活的灵光一闪写些什么呢?唯有我们抓住生活的真实,才能填补笔记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笔记就永远空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过的一次评论当今都市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电视栏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必定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这或许,便会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发现的乐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实。这样的一丝一缕,便会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笔记本。
在急速流过的生活中,我们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笔记。只但是,在从前,我们缺少了一颗甘于安定的心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罢了。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8
我非常喜欢看书,因为书不仅能让我获得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还能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许多乐趣。尤其是《鲁迅散文集》,读起来虽然深奥,但文章中无论是景还是物,在鲁迅笔下都有了灵气和活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中的百草园更让我意犹未尽,浮想联翩。
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子,园子里树木茂盛,花草丛生。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伏在野花上,云雀从草间直蹿云霄,还有爬满墙头的何首乌藤和令人嘴馋的野果覆盆子。园子里有趣味无限的传说:如人吃了能成仙的人形何首乌,能制伏妖怪的飞天蜈蚣,还有晚上出来喊人的美女蛇……鲁迅就是在这个充满奇闻的园里奔跑、嬉戏,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乐趣。
这篇文章我已读过多遍,园中美丽的景色和迷人的传说,让我想入非非,天天梦想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百草园,可以在里面尽情地玩乐。你别说,这个梦想还真实现了。今年10月1日我第一次回农村奶奶家,嘿!奶奶家的院子好大!一个活灵活现的百草园就在我眼前。院子里满是树木,靠近大门是一棵柿子树,成熟了的柿子像红灯笼挂满了树枝。地上长满了花草野菜,墙上爬满了长着三角形叶子的藤蔓,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何首乌吗?我急忙叫来捣蛋的哥哥,告诉他百草园的事。心动不如行动,我们立刻下手把“何首乌”一棵棵地拔了出来,但除了几块圆柱形的块根外,根本没有人形何首乌。我们只好翻砖块、掀石头寻找蜈蚣,蜈蚣没找到,倒是把院子弄得翻天覆地,狼藉一片。爷爷出来一看,大喝一声:“你们这两个小家伙,怎么把我种的山药全给拔了!”我们自知理亏,灰溜溜地跑了。唉!何首乌、蜈蚣是没希望了,只有等晚上看是不是有美女蛇了。
晚上,我们早早熄了灯,趴在床上向外张望,一直望到圆圆的月亮升到了天空。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地感觉到有一个美女蛇在墙头上出现。她喊着我的名字,然后飘然进屋,伸出魔爪使劲拽我。我大喊一声:“哥哥,美女蛇来了!”只听一阵哄笑,我睁眼一看,阳光充满了屋子,原来我把叫醒我的妈妈当成了美女蛇。这个梦真让我过足了百草园的瘾!
我喜欢书。书就像一个大宝库,只要进去就有取之不尽的宝藏;书就像一个大乐园,只要进去就有享受不完的乐趣;书就像一个大迷宫,只要进去就会有五彩缤纷的遐想。你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不是让我过了一个又惬意又快乐的节日吗?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9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於我们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在学习中,书是一位无言的老师,是我们在学习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便是讲究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读书要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因为这对於我们处在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的资源。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为一名学生应认准自己的人生目标,梦想。有时,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篇好文会使我百读不厌;一首好诗会使我如醉如痴,像把我带进一个神秘的世界,只有细细去体会才会是在愉快中学习。当然,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毅力。如果一天爱读书,容易;如果一辈子都爱读书,谈何容易。无论谁都可以使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但要现拥有能够实现梦想的信念,毅力,有坚强的毅力才能成功。
每当读一本书时,我手里总拿着一支笔,遇到共鸣以及有疑问,就在底下画一条线,并简单的作出旁批,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写在空白处,如果长时间这样做,不但对读书与作文提供很大的帮助,而且有时候翻一翻,会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我读文章都作旁批,甚至读完一篇文章,会写成读后感等等。这样可以抒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感,自己的自创观点。读书体会分好多种,有的就是纯粹感想;有的还可以是小论文,先说明问题,表明观点,然后找论据,用看书学习得到的观点,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段我学习都有什麽收获,把它们都整理出来,用知识书或提纲等形式归纳起来。
学习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学习的真谛: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创新型学生。我们读书就是要有春蚕的精神,蜜蜂的作风,蜡烛的风格,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要有奋力拚搏,乐於探究,无私奉献的精神。
常读书常思考,使我勇於和善於对自己要求多看书,既要不惮於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善於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学习的突破夯实的根基,这就是我的读书心得。
《林清玄散文》读书笔记 篇10
《朱自清散文集》——是伴我走过这个暑假的“好朋友”,我非常喜爱读它。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散文集,朱自清先生的情感凭着文字在书中流淌,让我觉得散文就像是一篇篇情感的记录,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看《匆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燕子飞走了有飞回来的时候。但是,只有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了。“今天、明天和昨天”,时间在慢慢的流逝,可见它是多么的匆匆啊。看着文章里时间从饭桌上溜走,在洗手的时候,从水盆里流逝,让我想到自己的时间也在不经意间流逝,这多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在学校里课间休息和同学玩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在家里偶尔会拿起平板电脑玩游戏消磨时间的时候,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过去了。时间走得那样的悄无声息,又是那样的如箭如梭。时间都去哪里了?我知道,时间犹如生命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利用好每一分钟,珍惜每一天,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背影》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感激,这是一篇记事的回忆散文,叙述了:朱自清先生离开南京到北京读大学,父亲送他去火车站照顾他上车并给他买橘子,在火车站月台爬上爬下时的动作和背影,此时的儿子感觉到了父亲的伟大,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来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付出,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读完后我想想自己,每天清晨做好早饭的妈妈来到我床前叫醒我的时候,我总是那么的无奈和抱怨,每天晚上在灯下、在桌前陪伴在我身旁还是我那和蔼可亲的妈妈,我却感觉不到什么,难道要等父母离去的时候,才明白他们那份无私、伟大的爱吗?
书中的字里行间中,我体会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真情实感,更让我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明白生活中的道理。这本书是我永远的朋友,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