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冬至的经典散文

2023/11/28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冬至的经典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冬至的经典散文 篇1

秋季的怀念,换来了冬至的深思。人生的季节魅力,也就在乎于此了。当然,需要加上的是,春季的希望,和夏季的热情。——编者按

冬至已来,除了带走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温暖之外。还带走了熙熙攘攘的纷扰。昔日农村下夜半才息的灯光,如今早早随着夜幕失去了踪影。一个人走在枯黄的'田野上,秉着夜光,不得感叹,还有如此明亮的星光,窃喜中。

此时的大地,宁静非常。切耳细听。方闻星际流转,流年过往而空。细数着过去的对于不对。对的住的,继续加油向前。对不住的,只有仰望此月,寄予祝福,忏悔。《大学》曰:静后而观,观后有得。想必,便是此冬至之魅力所在吧。

年轻之时,午夜仍在穷中取乐。在继往而错的经历中,寻找欲望上的偶尔满足。若不是今天觉醒,多年后,又会为此大把年华而叹息。谁说年轻就是资本,不过是老人们安慰后生的搪塞之词。现在的我,冬至之夜。醒来却无心睡眠。如回忆起昔日此时的烈酒之味。不得不恶心泛酸。倒杯清茶,半以窗口,或披衣起身,踱步窗外。总觉得很多都需要思考。但是很少能总结一二。留下淅淅沥沥的字迹,却像冬雨飘过,大地也叹无痕。

这或许就是前辈们所说的成长吧,唯恐这标记是:你开始懂得思考了。是啊,我在以往的文字中,总是向自己申明:我很庆幸上帝给我一个大脑,让我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愉悦的思考。后面便是:一个小人物,大人生的俗人写照。看似成熟的文字中,藏有多少的轻狂,如遇不愤之事,变笔成矛,所伤之处,遍体鳞伤啊。

从前很感激秋季,从立秋到立冬这段时间。望秋叶飘零,河水渐下。总觉得自己在缅怀什么。若不是初恋的提醒,我也难以爱上这样的季节。且如今,冬至的寒冷,将大地赋予宁静。这样的环境,我除了思考,还能做些什么呢?一家围炉夜话?还是闲翻笔记?休闲一下,确实很难。

秋季的怀念,换来了冬至的深思。人生的季节魅力,也就在乎于此了。当然,需要加上的是,春季的希望,和夏季的热情。

冬至的经典散文 篇2

第一次见到冬至的时候,我才四个月零二十天,冬至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根本不知。莫说冬至,就连冬天的模样也全然不在眼里,窗外是否有寒风掠过,天空是否有飞雪坠落,一概浑然不知。

天黑得很早,我早早地就睡了,睡一年中最长的觉。

睡了几十个年头,冬至的夜依然是最长的夜。

也许,这世界上的事物都陷在某种设计里,按着既定的程序和规律存在着,运动着,就像二十四节气的长廊,走过,便是一年。谁能够打乱它们的顺序,谁又可以阻止它们的循环往复?没有,一直都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的吧。

冬至日短,冬天空旷。光秃的枝桠冷意索索,风的抽打构成了冗长的时间之鸣,所有的色彩都藏到了季节的深处。大街上人影稀疏,一些人缩着脖子行色匆匆,另一些人则站在街边哈着热气使劲地跺脚,似乎想要踩出一些回声,又似乎不是。光总是有些暗,除非有雪色来相衬。空气里也总有一些浮尘在流动,或者落下,呼吸里缺了水分,这世界变得越来越干燥了,若有几分雪的润泽便好了。这样想着的时候,雪就不知不觉地下起来了。看来雪也知道转天就是冬季,才急赶着来赴这一年一次的约。

雪从很高的天空而来,飘飘渺渺,像是裹在冬天冷硬骨头上的脂肪,暄软,细柔,香气暗隐,远处依然有青山隐隐,乡村依然有炊烟袅袅,城市依然有浮生清欢,这样的捧场,不是每年都有。

隔着窗户看雪,雪是朦胧的,冬也是朦胧的。朦胧里我看到许多个走过去的冬至,一样的日历,一样的被撕下,轻飘飘落入凡尘。还有不一样的天气,不一样的感觉,被记下,记在流年的深处。

从没想过,何以至冬。过着过着就到了,过着过着就过去了。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去背二十四节气歌,再也不会掐着指头算日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区区二十八个字,很轻易地就把一圈年轮读完了,一圈一圈又一圈,总有冬至在,不迟,不早,恰巧卡在最短的白天、最长的夜里。

事实上,冬至并没有固定在那一天,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过了冬,就日见天长了。这么说来,冬至倒更像是一个分水岭,这边,那边,一点都不含糊。幸运的是,冬至还是一个节日,而且是个“活节”。国人的节日大多与舌尖有关,说它们是舌尖上的节日一点也不会过分。冬至当然要以吃来过,而且必须要吃,吃饺子。据说不吃饺子会被冻掉耳朵,有没有人因此而被冻掉耳朵,不得而知,但大家对不吃的后果都深信不疑。所以,冬季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响起剁馅的声音,靠着经验,凭着想象,各种各样的饺子馅纷纷出笼,给萧瑟的冬天增加了一些说不出的暖意。

坐在冬至的怀里,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看着渐渐蒸腾起来的热气,忽然想起了那些被浪费掉的时光,想起藏在岁月里的一些细节。为了一只苹果爬树,为了一块头巾赌气,为了一本小说在课堂上走神,为了一场电影扔下饭碗,为了一次赖床被拧耳朵,为了赶下时髦把裤角放宽或者收紧,为了一双鞋垫昼夜不舍地绣啊绣,为了一件毛衣织了又拆,拆了又织,那些散漫的时光,那些散落的点滴,串起了我庸常的人生,没有光华四射,却也幸福安宁。

冬至的经典散文 篇3

前日收到同学的一条短信,“百花开而春至,百川汇而夏至,百草黄而秋至,问候来而冬至”,这才惊觉,归去来兮,冬至已至,转眼之间,又是一年。

相传冬至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冬至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芜湖这边似乎是冬至要喝老母鸡汤。我本也想入乡随俗,但半天没找到卖老母鸡汤的店,便作罢,草草的买了些饺子了事。

坐在桌边,吃着香喷喷的饺子,看着渐渐蒸腾起的热气,忽然就想起了那些逝去的时光,想起藏在岁月里的一些细节。为了一只桃子爬树,为了一块橡皮赌气,为了一本小说在课堂上走神,为了一场游戏扔下饭碗,为了一次赖床被拧耳朵,为了一次考试而彻夜鏖战,为了一篇文章写了又划,划了又写,那些散漫的时光,那些散落的点滴,串起了我以前的时光,没有光华四射,却也平静安康。

而回首这一年,走过四季,走过自己,心中的感悟和种种经历恍若电影中的一个个片段,如果说自己是电影中的主角,却觉得有点牵强,毕竟回忆中的点点滴滴有太多的人与事,哪些事自己是主角,哪些不是,真的说不清,只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人与心都曾有过疲惫,有过沧桑,当然,也有许多新的希望在不断发芽,重生。

而这时冬至的到来,却让人格外的欣喜,虽然冬至是寒冷的开始,让人已有清晨帘幕卷清霜,呵手试梅装之感,然而“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我却仿佛能感受到阳气从地层下磅礴而来的气势,能听到地下万物的涌动,河流潺潺,草木新芽,春天的脚步也便发出了铿锵声响。

毕竟,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冬至的经典散文 篇4

福州城内此时零雨其蒙,你只要把窗户推开一条缝隙,顿觉寒意袭人,今年隆冬很是欺负人。

风从昨夜就一个劲地刮,可昨夜雨不湿地。出去办事的我乘92路公交从城东回来,为了买面包在五一路状元境下车,一下公交紧肩蜷身,经过茶亭公园醉月桥匆忙赶路,缩颈遥望天边月如弓弦,牵引着前方明亮的金星,引而不发。身为语文教师的我这几天刚好给学生讲到《情人节的玫瑰开在教室里》篇目,不由感到天边的月儿犹如丘比特的箭,那熠熠生辉的金星莫非就是爱神的箭矢,今夜他将射中那对爱侣呢?愉悦的畅想中我回过神看世茂天城高楼灯光参差或明或暗,比肩齐天,它又将月老衬托的朦胧神秘,好一似丰子恺先生的《无言独上西楼》毛笔漫画写意。农历十月廿七,盘算再几天就是冬至,想到一早有人兜售生湿糯米团剂,脑际朦胧晕漾出另一幅画面:多少寻常之家圆桌上摆放“圆米时”,热气氤氲,香味诱人。是呀,待到残月亏隐新月初盈,“冬至大如年”,你我又可以梦回童年,美美感受“搓埘其搓搓,依奶疼依哥,排排水棠菊,齐齐兄弟哥,依哥讨依嫂,依弟(我)单身哥,依嫂带身喜,爹妈齐欢喜……”《搓埘其搓搓》的童谣温馨了。

冬至吃的“米时”是糯米磨浆后的面剂搓弄而成。这糯米面团湿的或晒干的福州话叫“恰”。糯米色白,坊间便有“糯米白”色调,以区别于“象牙白”“猪油白”“灰白”等色差。由于“恰”色泽比糯米更白更莹润,非常获人们的视觉美感。语言衍生力很强,便产生“白恰恰”修饰性形容。有如“红彤彤”“绿油油”一样的词汇了。

福州话对“白色”的形象思维远不止这一个“白恰恰”,除此还有易于为人接纳的“白茫茫”、“白雪雪”等。但至今还有一个形容一贫如洗身无分文叫“白格格”我尚未考证出它的语境渊源所在,很是惭愧。不过看官若是有兴趣且明其究理,不妨明以教我,容在下在此先致谢忱。

冬至的经典散文 篇5

下午,此起彼落的鞭炮声再次提醒我,又是一个拜神的日子。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红色的碎纸屑,家家户户的门外墙角,香案蜡烛冒起了明明灭灭的烟火。有个同事是本省茂名人,他的情绪突然低落了,站在门口望着高架路那个方向久久沉默。那是西面,他的家在那边很远很远。他告诉过我,冬至是个大节日,几乎与春节一样重要。在他的家乡,每逢冬至日,阖家大搞卫生,连房前屋后的杂草都要拔除干净。中午,带上家里头天包好的粽子和荤素菜肴去祠堂祭祖。全村几百人挤在祠堂前的土坡上,好不穆肃、好不热闹。

这里也祭祖,但不是全姓人的家族集中活动,而是一小家一小家单独活动。附近也有祠堂,只见人们零零落落地去,零零落落地归。可见城市大了,活动空间反而小了,虽然是神圣严肃的仪式,也只好因陋就简、与时俱进了。

北方没有这个习俗了。我在长江流域生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听说过冬至还是节日。古代是,而且是这个节日的发祥地,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和寒食节、乞巧节等一样,最终化为一朵转眼即逝的浪花。看来,几次民族大迁徙,南中国作为逃难者的避居地,保留了太多的古代文化。据江西的同事说,他们那个客家人聚集地,冬至日和清明节一样要到山上上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南方的很多习俗,其根源远在遥远的中原。长江流域不是中原,可紧靠中原,同样饱受战乱之苦。中原安定了,风俗习惯为之一变,长江流域也跟着变了。只有岭南附近区域,山高皇帝远,依然可以枕着前朝文明的碎片酣然入眠。

想来也是,我们的先人敬鬼神而远之,但总是给鬼神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即使是唯物者,也不反对在家祭奠故去的父母。众多的庙宇佛堂正是古人思想的反映,并不完全是迷信。科学有时候离宗教很近,宗教有时候离事实很近。爱因斯坦晚年说过,佛教最接近科学。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的日子,鬼神们才能悠闲地享受祭奠。南方人,为九州生灵作出了牺牲。我是唯物者,但从不反对这一习俗,也不反对进庙抽签烧香。

说来也巧,今年这个冬至日与传说末日撞在一起了。人世间有些活着的人,偏爱给鬼神打工。对玛雅文化牵强附会的理解,得出了今天是世界末日的结论。玛雅文化确实有奇特之处,特别是天文学。但奇特并不代表先进,否则,它就不会灭亡了。中美洲热带的雨林,走不出人类未来的道路。普京今天也说了,地球肯定要毁灭的,但要在几十亿年之后。这些宣扬末日的人,就让他们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犯不着把他们抓起来。

冬至日,是昼短夜长最极端的一天,末日并没有到来。只是一整天阴沉沉的,傍晚下了点毛毛雨。北方大雪,高速公路封闭了多条。午夜零点,几家茶馆陆续关门,巷子里响起脚步声。从天亮起,光明就像蚕食桑叶一样吞下黑暗,每天为白昼增加几分钟,直到夏至。热爱光明的人们,欢呼吧!

冬至的经典散文 篇6

有这样的时刻,冬天晨起,冷风过耳,不由会耸肩缩脖的打一寒颤……

往常上班前总喜欢故意绕道,去菜市场转转然后再到单位。喜欢在市场里,看着那些青翠欲滴的绿色蔬菜和圆硕饱满的瓜果,常会提醒自己,生活还有这样鲜活美好呢!忍不住的就随手提回一大堆东西,然后,下班回到家快速烹调,看着那些青黄脆绿叶,一下子变成了带有家乡特色的美味佳肴,心里美滋滋的有种成就感,嗯,这比饭店里的大鱼大肉合胃好吃。

立冬时节,南方的冬天,见多了叶落雨飘,却很难看见一场雪舞。想来北国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银装素裹、晶莹剔透的洁白,还有那梅花朵朵傲然绽放,幽香四溢,正在演绎着梅雪相恋的童话。而南方冬的脚步才缓缓迈出,随之吹来的寒风有着刺骨生冷。但不知为何?每一次降温来临,风的刺探总会伴着雨的缠绵,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苍凉的写满寒冷与孤独。

昨夜的一场冬雨,又让今天的阳光一直没能明媚生活。南方的季节,它没有太过明显的界限,有些温吞,有些拖沓,不象北方那样风风火火让人心生畏惧。可南方的天又很怪,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一天三换,没有春秋过渡,只有温柔冬夏,昨天还可穿短袖,今天你就得穿棉袄。几经轮番周折后,对于一些生理机能调解慢,适应不过来的人,那可悲惨了!他们会疲倦的蜷缩在人流如梭的一角,企盼着黎明早点到来,奢望着下一季温暖的天空。不过,我还行一路走来了……

早起,照常和往日一样,清晨的露珠,亮晶晶地爬满了草芽儿。我穿过喧嚣的人群来到菜市场,市场上是人头挤挤,热闹异常,大妈大叔小媳妇,外加讨要钱的,各路英雄都集结在这块,还价的,要价的,各显身手。走过一摊又一摊,看着摊面上摆着佳酿的成品与半成品,做事一向漫悠的我,在买菜时,总爱盯着对面那人的脸看上一会儿,买过后,偶尔也会“扑哧”一笑,因想起一些作家笔下的人物,一个个精明又泼辣的男人或女人,被描写的那么酣畅淋漓——现实,真现实!

今天,市场里的食品蔬菜花样,比往常多了许多,是什么日子这样热闹?我拿出手机翻看日历“冬至”。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亦称之为“亚岁”,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是太阳升起高度最小的一天,夜的时间最长,以后逐渐变短。从这一天开始,意味着真正的进入深冬季节。民间有吃饺子、馄饨、汤圆,还有扫墓祭祖等习俗。身处西北一隅的农村至今还沿袭着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烧纸钱,用这种方式来祭奠对已逝去亲人的怀念。

此刻,一股浓浓的思亲,在细密的怀旧里又梦境般的复苏。我和父母相距是塞北与天南,这几年,已习惯了过“冬至”自己包饺子吃。北方的习俗,讲究“冬至”要吃饺子,说吃了饺子你这一冬的耳朵就不会挨冻,回忆儿时过“冬至”吃饺子的一幕幕,用碎片修补的童年又呈现在眼前……

以前,看莫言小说【丰乳肥臀】里描写的那些人物和习俗,当初看不懂,让人一入书着犯迷糊。现在,终于慢慢明白,小说里描述的那些情节,其实就是你我身边的他她它,真切的像左邻右舍发生的故事。有人说:看莫言的书,有一种难受,心里上的难受。也有人说:看莫言的书,很畅快,是心里上的一种畅快。所以,有的时候,之间一个简短的问候,一个节日的祝福,会在次次交流中化作点点暖流,并从心中潺潺而过,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有许多懂你的人,在默默的关心着你、记挂着你,让你——那样芬芳。

已不是第一次绕道来菜市场,但今天的心情和以往不大一样,特别的欣慰,有种像吃了汤圆的甜。可早上明明吃的是面包和稀饭啊?!好奇怪,难道是昨晚的这场冬雨,不仅淋湿了玻璃窗,也淋湿了这颗心…或许,每个人都有过理想丰满,现实骨干的那一刻吧。

不一会,来到了办公室看到满屋子的同事正待着,男同事笑着打招呼说:“迟到了,扣奖金”。我回应:今冬至、和气生财!

冬至的经典散文 篇7

黑桃K几年前,我在一家服装公司工作。那家公司离我家很远,除了过年,我很少回家。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气温只有八摄氏度,给人一种仿佛下一秒就飘雪的错觉,世界沦陷在寒冷的冬天里。

那天下班时,同事问我:今晚有什么节目吗?我一脸茫然,不知他所谓何意,他揭开谜底,“今天冬至,过节呢。”我缓了两三秒才反应过来,原来今天是冬至了,一个人生活,除了春节,其它节日都会遗忘在九霄云外。冬至,此时我应该在家里跟家人坐在一起吃汤圆、围着电炉看电视呢。我回了他一句:“我今晚跟老乡一起吃晚饭,一个人出门在外打拼,冬至,就这么过吧”。但这只是一句让我下台的话。

我望向窗外,太阳被挡在乌云后面,天空一片灰蒙蒙的,这样的天气,把我的心情打成了残疾。

回到出租屋,房间里空荡荡的,天花板上的日光灯孤单的散发着白色的光芒,未关严实的窗户透进一丝冷风,凉凉的,整个人振奋不得。我突然就想起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来: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日光灯下,我的影子在地上伸得老长,仿佛影子的另一端连接着遥远的家。此时我的家人,会在干着什么?也许应该说着我这个远行人吧。

往年的冬至,我爸会张罗了一张美味的晚餐:清蒸鱼、梅菜扣肉、大白菜、烟熏肉、烧鸡,丰富得不亚于春节的盛宴。面对空落落的房间,我意识到不能这样呆在这里了,我得出去走走,出去感受城市热闹的气息,以此来洗涤我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出租房对面是一条专属于夜晚的热闹的街道,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许多商贩会出来摆卖东西,卖的东西不尽相同:服装、水果、手机贴膜、宵夜,城市热闹的夜生活由此展开。

街道上的人明显比以往的少,也许还在家里跟家人共进晚餐。

这么冷的天,吃点烧烤也是不错的。我来到一家时常光顾的烧烤摊,老板是一个大叔,四十五岁左右,是一个很和蔼的人。这种依靠一架烧烤车、六张折叠桌子、三个简易的中型帐篷搭建起来的烧烤摊,成了大叔的经济来源,也成了我寻找冬日温暖的去处。

我来到时,帐篷内只有一张桌子有客人,其余五张桌子空空的,桌面上只有一卷纸巾孤零零的立着,今晚的生意有点惨淡。

大叔认出了我,朝我笑了笑,我也热情的打了招呼。我照旧点了我爱吃的菜,带着淡淡的忧伤,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下。

烧烤架上,食物因碳的炽烤而发出呲呲的叫声,像是在求救。面对着热闹的街道,我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少了几分,如千年寒冰融化成了一滩清水。

不久后,大叔陆陆续续将我点的东西送到我桌子上,我也放开肚皮尽情享受一个人的晚餐。此时我脑海想的尽是明天的会议,回忆着发言稿的内容。吃了两三分钟,大叔在我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一小碗汤圆送到我桌子上,微笑着说:“今天冬至,小店免费赠送四颗汤圆,四季平安。”

一直认为,“四”是个不吉利的、让人嫌弃的数字,但今晚,“四”这个字的含义将被重新定义——四季平安。

我微笑着回答,“谢谢。”面对大叔的好意,我除了说谢谢,找不到其他词语了。

四颗汤圆在塑料碗里安静得躺着,像四个刚出生的宝宝,圆润可爱。我端起桌上的汤圆,塑料碗被温水浸得暖烘烘的,汤圆的温度通过掌心蔓延到我的心里,暖暖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我内心的孤单与伤感由一滩水汽化成蒸汽,看不见摸不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碗汤圆,也可以清除内心的孤寂与伤感。

正吃得起兴,大叔端着一碗热乎乎的米丝,坐在我对面。我疑惑的望着他,大叔依旧是笑呵呵的,他的笑容让人想要亲近他,“不介意一起搭个台吧?”

我摇摇头,“不介意。”

待他坐好后,我问他,“叔,你也是现在才吃晚饭吗?”

大叔停顿了一会儿,说,“算是吧。五点钟左右吃了一次,你阿姨说是晚餐,可我觉得是下午茶。”

“你喝酒不?”他问我。我微微点点头,表示我会喝,但是酒量不大,点头的幅度代表着我的酒量。

他叫妻子拿来了两瓶常温啤酒,结果突然发现起子不见了。大叔轻松的说不碍事。他将瓶盖的边缘对齐桌子凸起的棱角,用力一拍瓶盖,瓶盖轻轻松松脱离了瓶口,在地上弹了几下后,平静利落的躺在地面上。失去了瓶盖的瓶口冒出微弱的水汽。

他先倒满我的塑料杯,边倒边问我,“想家了吧。”这四个字,道破了我内心的想法。

我埋着头点点头,我怕他看到我眼里噙着的泪水,他自顾自的说:“我也想我儿子,他在外地读高中,寒暑假才回一次家。我有三个月没见他了,这小子,也不知道打个电话回家。”说完,他将杯中的啤酒一饮而尽,又迅速倒满。我也跟着喝了几口。此时借酒消愁也不失为一个好计策。

我问他,“你儿子今年读高几了?”

他转以轻松的语调,说:“高二。你呢,在哪上班啊?”

我回答说,“在天河服装公司,朝阳街12号。”我吞了一口残留在嘴巴里的酒精,接着说“叔,你很像我父亲。”

“哦?哪里像?”他似乎来了兴趣。

“你们年纪差不多。恩,吃饭的时候,他也总是坐在我对面,他也爱喝酒。”我说。

“因为坐在儿子对面,能够更清楚的发现他的变化,看看有没有瘦了,或者胖了,有没有憔悴了,有没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小孩子,总爱把心事挂在脸上。”大叔深情款款的说,像是在回忆。

又一杯凉凉的酒下肚,心却暖起来。

不知不觉,竟喝完了一瓶啤酒,我的脸有点发红。身在职场,但我的酒量还是没长进。

大叔想要开第二瓶,我想阻止他,“叔,我有点醉了,那瓶酒就不开了吧。”

大叔看上去没什么变化,似乎已经对酒精产生了抗体,他说,“这样啊。可是我还没喝够。这样吧,你再喝一小杯,就一小杯,剩下的交给我。”他用左手的拇指和中指比划出一小杯的分量,我点头答应了,我实在不想扰了他的兴致。

冬至,我想我的家人,而他,也在想着他的儿子。对他来说,也许目前我是唯一能够坐下来与他共饮畅谈的对象,是他酒后吐真言的倾听者。我又想到我的父亲,此时他会不会也是在跟友人共饮浊酒,同时在叨念着远方的我?

大叔利索的倒上了一杯酒,浅黄色的啤酒在杯壁上冒着气泡,许久也不消失。思念,像是气泡一样停留在脑海了。

大叔自言自语,“以前冬至的时候,我儿子最爱吃烤秋刀鱼。我却不爱吃,我怕鱼刺,你有被鱼刺卡住喉咙的经历吧,咳也咳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那感觉,痛不欲生。所以,我很少吃鱼了。虽然秋刀鱼的骨头很少,烤了之后骨头也容易分离,可我还是不敢吃。”

脑海里突然想起了毕淑敏的一句话: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底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我觉得用这句话形容大叔最好不过了。于是我笑了笑,说,“这样的话,你就不能享受鱼肉的美味了。”

大叔无奈的笑了一声,脸上浮起一阵红晕,大概是受到酒精的影响,“没办法,那种滋味太难受。”末了,又想起了什么似的问我,“你们冬至有什么习俗吗?”

我摇摇头,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就是一家人吃汤圆,然后吃一餐丰盛的晚餐。陪在家人身边,就是最好的习俗。”

大叔点点头,赞同我的话。

沉默了半晌,阿姨过来劝他别喝太多,不然耽误了工作,大叔只是扬扬右手,示意不要打扰他,阿姨也只好随他了。我以为大叔有点醉了,但我低估了他的能力,待我喝完杯中的啤酒,他神志清醒的说,“明天还要上班是吧!”

我说,“是啊。”我看了看手表,“现在才九点半,时间还很充裕。”

大叔跟我闲聊了几句,“有女朋友没?”这样的语气,十足像个父亲在盘问自己的孩子。

“还没呢。”我脸上泛起一阵红晕,不知是因为酒劲涌上大脑,还是由于害羞而产生的。

“听叔的,事业虽然重要,但是也得想想自己的婚事,办公室有哪个看得上眼的,就赶紧表白吧。”说完,又否定了自己说的话,“但与婚姻相比,事业还是更重要的。先打好事业的基础,不像叔这样,大半夜的,还在市集上为了生计而奔波。”说完,他自己苦笑两声,我一度认为,大叔有点醉了,开始胡言乱语了。

我没有马上回答他。爱情和事业哪个更重要,这个因人而异,不同观念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我不苟同大叔的后半句话,虽然半夜出来摆摊做生意,但这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这是值得尊重的。

我没有长篇大论的回答他,而且此时也不合适,我顺着他的话,说,“顺其自然吧,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

大叔就这样静默了几秒,接着问我,“吃好没?”我点点头。

“回去睡觉吧,明天还要上班。”这就是一个父亲对儿子说话该有的语气,在那一刻,我把他当成了我的父亲。

买单后,我离开了这家店,没走几步,我回头望了几眼这家店,帐顶是红色的,在街道旁挺立着。凛冽的寒风不知什么时候刮了起来,可我的心却是暖洋洋的。路灯依旧发着橘黄色的灯光,照在烧烤车上,灯光就像是一团火,驱赶我的孤独,温暖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