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2023/12/03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1

每到秋天,天空里的冷风夹杂着绵绵细雨迎面飘来,给人的感觉十分不爽,叫人心神不宁,有一种寻找避风港的感觉——有了回家、回老家的想法。

我的老家是一个还算美丽的小山村,在我的记忆里到处显露出季节的气息,春天耕种,夏季除草,秋天收获,冬天是乡亲们比较休闲的季节,男人们除修整田地外,平时打打牌,玩玩麻将,女人缝补衣裳、东家长李家短的闲聊,孩子们盼望着那个年早点来到,放几个鞭炮,吃上几个限量供应的糖块儿。如今老家只剩下了本家族叔伯辈分的几家人守候那最后的家园——山川、河流及田野。

老家的村口有一条河,离河不远处有几座不大不小的山,每当我站在窗边,看见那明月当空,银色的月光洒在树上,倒映在河水中的时候,仿佛那月光是一床用纱做成的被子,披在我的身上,进而回忆起了儿时的自己,那时还是个少年,到了这个季节的星期天或放学后,和同学伙伴上山采榛子、摘野果、捡蘑菇,趁着夜色降临前背着满框的山货蹦着跳着往家赶,一阵微凉的凉风迎面而来,我的些许睡意也被这凉风带走,我缓缓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窗外就像,白天一般,已经是中秋了。

这时我想起了一首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还小不能将这诗中的意境读懂,就是觉得它朗朗上口,很美,我望着天空念起了这首诗,天空中没有一片云,只有一轮孤月和无数闪烁的繁星,此时万般寂静,灯火已灭,时间像是被冻结,月亮闪烁着青色的光,就像是在梦里,没有了尘世的喧嚣,犹入仙境。现在想来真希望那个梦永远不要醒来,河水静静的流,风儿轻轻的吹,月光慢慢的洒,一切安好,宁静释然。

看着那还算晶莹的河水,让我又想起了儿时的玩伴,曾经我们都是无知的少年,夏天的傍晚,在这河边总能发现我们的身影。我们在河中抓鱼,脱光了衣服游泳,即使有女孩子在身边也无所顾忌。总要等到父母来找才会恋恋不舍的回去。东流逝水,落叶纷纷,往日的玩伴早已各奔东西,走向了不同的路途,即便日后相遇,也成了彼此的路人,不相识,不回首。

儿时的想法太天真,记得有一次站在西大山上,望着沈阳方向,梦想着诺大的沈阳城能修建到山下,把我们城乡连成一片,再也不用羡慕住在城里的亲属们,现在的沈阳城虽然没有扩大到山脚下,自己也变成了城里人,却没有了优越感,倒是羡慕起了还在故乡住的家乡人。

记得每到中秋的夜晚,总会有几家族人围坐在庭院里的石桌边,喝着茶,吃着糕点,闻着花香,凉风轻抚,带着一点点香味,定格了那个时间。如若还能回到从前,一定要再回到这个时刻,让这一切成为永恒。

如今又站在窗边,窗外是相同的季节,却再也看不到过去的景致。究其原因,在城市里待得太久,总觉得沾染了世俗的尘埃,若能回归到自然,是否还能找回初心。大概是因为尘世种种蒙住了自己的心,遮住了自己的眼,原本纯净如水的心灵也随着流水慢慢的变得模糊,只能埋藏在岁月的一隅。一回头就再也回不去,一转身就注定了要失去,我们只顾埋头前行,却忘记了曾经美好的过往。行走在灯火阑珊的街道,我们迷失了方向,虽然地图就在我们的手里,只是我们已经不能自己。

故乡是其实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那些熟悉的人在记忆中慢慢变老,熟悉的事渐渐远去,逝去的青春再也回不去,回不去。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2

好久没有回故乡了。

自从那次政治失利,我便在村人的闲谈里,悄然除名。从此,故乡于我,再也没有指点江山的舞台,惶惶然的我,只得逃离故

土,隐于他乡一隅,独立而又傲然的生活着。井家冲,那个故乡的名字,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有时候,只能凭借回忆,回望一下故乡,稍作停留……

记忆里的故乡,是美丽清凉如许的。缘了井家冲这三个字的别名,使得这偏远而贫瘠,名不见经传的村庄,多了一层温润色彩。井者,水源汇聚;冲也,多以偏名。以井为特色的故乡水井,是出了名的甘甜,清冽。在众多水井中,值得一提的当属王家院子杨姓斋阁井,以及李家院落的牛鞍井,上下两井,美丽的故事在家乡传诵不衰,泽慧了故乡数十代人。

传说中的斋阁井,是能知晓天气预测的。每逢大雨前夕,深井里便会流出一股红褐色的水,突然的一泓,倾泻开来,村人就知道,不日将有暴风雨来袭。几百年而下,这口井便承载了故乡人对未来先知先觉的预警,随之而来的便有了代表权威的临井而建的祠堂——斋阁祠,凭借井神的未卜先知,掌控杨家数百年。

记载上的牛鞍井则与斋阁井不同。它因井状如牛鞍,突兀的从地表斜方向喷出大量的水,故取名牛鞍井,可见此井的出水量之大。又因该井水质清甜,具有冬暖夏凉之功能,而遭过往行人竟相掬饮。凡饮者,顿生冰凉之意,浑身清爽,泛意渐消。再兼其井水通阴河,鱼类繁多,不亚于一座小型水库,可灌良田千亩,铺鱼千斤,成为故乡赖以生存的最大衣钵,施舍村人几千众。

然而,故乡的这种美丽,却随着岁月的流失,日渐荒芜。

昔日水花四溅的井口没有了嘻戏,除了干涸的泥巴,就是肆意生长的杂草,每一块石头,都是那么沧桑。每看到一次,就越觉得它又老了一岁,显得更加苍凉和落寞了。甚至,我同村人的每一次视频,都感觉到了问候中的不自然和不真实。村庄,已明显的对我多了几分排斥,和敷衍。

故乡,正以老态龙钟的方式,模糊了村庄的内涵。

没有了故乡的真实消息,我感到一阵阵的空和痛。每每问起村里的情况,我竟无语对答。

是我真的远离了故乡吗?

带着满腹不解,我扣问母亲。老母电话那头除了轻叹一声,良久才回我:你回乡又有什么用呢?井家冲已与别村合并了,用的村名还是邻村的名字,老百姓都上访了……

陡听,不由得心头一热,继而是茫然,失落,似有寄人篱下之感。原来的村庄虽不是名门望号,但久居一隅,住热了,容不得瞬间的没落,来不及做好心理准备,昔日的村庄说没就没了,想着从此故乡的名字将成为历史,心中竟生出更多无助与惶恐。

我还能回故乡吗?

我在问自己。一遍又一遍。那个一直想着要回去的故乡,一直发乎情流泄于笔端的故乡村庄的别名,是否以后还会长驻在我的心里?我不知道,那些熟悉的山山水水,是否还会在村人的心里靓丽依然,落寞如我?面朝故乡,那些远离了古老村庄的人们,是否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故乡。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3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然间,已物换星移。故乡,说起就是个甜蜜的词语,那里养育了你,滋养了你,培育了你,才有了今天的我们。只是故乡与我们,却好像是一俩相对飞驰而过的列车,越来越远。或许回头,都已不见来时路。

故乡的路,走的很少了,一年不过过年回去几天。新农村的变化带给了家乡焕然一新的面貌,青瓦白墙,每个屋檐还画有灰色的民族徽标。水泥马路替代了原来的泥土路,从村头蜿蜒到村尾,连着家家户户。家家户户也基本是两三层钢筋水泥的小楼代替了原来的土房子。由于民族特殊照顾,县里给盖了大大的观戏台,建了非常大的民族图腾柱,建了亭台楼阁。早晨,第一屡阳光会照到图腾柱上,金龙仿佛要腾飞而起,飞升上空。随着阳光迁移,从戏楼到树木,到亭台,到土地,开启了一天的生活。烟炊渐起,人们渐醒,只是早餐不再是自家菜地里随时摘取的新鲜蔬菜,午餐不再是房前屋后的丝瓜汤,炒南瓜。晚餐亦不是家里自家养的鸡蛋,自家猪圈的肉,而是同大城市一样,从冰箱里随时取随时煮的大棚菜了。现代化农村,改变了家乡的容貌,也改变了家乡的饮食,改变了家乡的味道。

谈不上是希冀还是惋惜,原来的家乡,贫穷,我们都需要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力更生”标语,响彻父母的耳畔,亦是父母教育的典范。那时无疑是辛苦的,身体的疲劳,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已然熬干了所有人的心绪。但是那个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今天吃饱了饭,今年有个好收成,人人都是喜形于色的。那个时候,夏天喜欢坐到弄堂口,乘风纳凉,顺便唠家常。看着萤火虫莹莹闪闪,会捉来存放到玻璃瓶子里,放在房间里,让它照亮房间,照亮你。那个时候的冬天,喜欢抹黑跑到烧窑的旁边取暖,煨红薯,烤玉米,绕着烧好的砖,捉迷藏。那时是苦的,但是回忆却总是满满的甜蜜。现在的家乡,还是家乡,却不再有那些家乡的味道了。吃穿住行,都已变了模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城市人希冀的家乡,已然是农村的城市。那条路,还是通往家乡,却不是来时路了。

城市人回不去的家乡,家乡却待游子归吗?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4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跟着大人去赶集。早早地起床,大人准备好盛东西的口袋,准备好几张毛票子,就拉着我去赶集了。路上碰到已经赶集回来的人,大人们就站着打着招呼,若买到什么好种子之类的,大家就一起摊在手掌里东瞧瞧西看看,然后急急地赶去人家说的那卖家的位置,去晚了可能就买不上了。

翻过几座大山,拐几个弯就到了集上,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好像从静静的小溪里一下子被冲到了大河里,而且里面挤挤挨挨地都是张嘴吵的大蛤蟆。我那时个子小小的,只到大人的大腿根儿,满眼都是腿,密密地不透风,所以只能紧紧地拽着大人的衣服,在人缝里钻啊钻。大人总是在赶集的时候来买酱油和醋,有时会用找回的一毛钱给我换几颗糖果,嘿,美极了,尽管那叫做“梨膏”的东西总是粘粘地沾着一层糖纸,尽管有时糖少人多,大人会先咬开再分我一半,在嘴里吸溜起来,还是觉得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嘴里含着它都想直接跳起来。

来这集上的都是我们村的人,再远的临村的也不会超过五里远,大家的交易也只比比物物交换高级一点儿,除了用钱买卖,也有时会拿自家的黄豆直接换人家的绿豆,各有所需。牲口的买卖是大事,所以在某个角落里,那些老爷们儿都表情严肃,抽着烟卷,站着,蹲着,认真仔细地查验着要买的驴、羊、牛,拉着遛遛,然后沉默一会儿,彼此拉着价格的锯。通常来买牲口的都不是自己来,一定要找几个知己的懂行的,帮着看看,要是走了眼买了有病的或者是上了年纪的牲口,真是熬心的事,因为买牲口的花费可不小。所以,记忆中的某个角落,太阳暖暖地照着,牲口们懒洋洋地站着,无辜的大眼睛忽闪,男人们穿着一身黑乎乎不分年纪的衣着,蒙着白毛巾,在烟雾中静静地思考,决定着人生的大事件。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5

如果你未曾远走他乡,异地生活,你就永远体味不到故乡的涵义。

我庆幸自己是一个有故乡的人,故乡的定义是什么?———出生后离开的地方。在我眼里,故园情结最浓、最重的,莫过于十七八岁、尚未成年就告别的家园。我的哥哥和姐姐就是这样,他们有大把的少年朋友留在故乡,他们成长的回忆留在故乡。每每谈到老家的人和事,他们的眼睛里都会露出怅惘而炽热的光。偶尔我们相伴回老家,我悄悄观察他们,那种近乡情怯的激动、面对物是人非的失落、沉默无语的凝望、离开时百转千回的感慨??我太了解他们对故乡的依恋、怀念了,故乡对他们而言,是融入生命的牵挂和不舍。而我,一直遗憾自己离开时,年龄太小,还没来得及长大。多年以后,当我成为一名写作者,这种遗憾便愈加深重。尽管如此,相对于从未有过故乡的人来说,我仍然是幸运的。我了解乡音是怎样的亲切,懂得乡情是如何的珍贵,明白乡恋是终其一生也挥之不去的情怀。

今年九月,我参加了“山西作家走太行”赴长治晋城采风的活动,第一站就是我的故乡———武乡。大巴车下高速后,转个弯便进了武乡县城。隔着车窗,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座县城:规划齐整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穿梭往来的车辆,悠闲漫步的行人,美丽的马牧河环绕在小城的边缘。我欣慰极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座堪称漂亮的县城。 大巴车直接把我们送到了八路军纪念馆,下了车,我很兴奋,兴奋得简直有些轻佻了,听到说武乡方言的当地人,就殷切地凑过去自报家门。呵,我也是武乡的。对方的反应却淡淡的,“哦”一声,不以为然的样子。是啊,武乡的有什么稀罕?这可不是在外地,这是在故乡,遍地都是武乡人。意识到这点,我才收敛起自己的冒失。

午饭时,餐桌上的一碟葱炒辣椒博得众人喜爱。大家纷纷说,吃了这么多辣椒,武乡的辣椒最好吃。我听了甚是得意,我太熟悉这种辣椒了。母亲几乎每顿饭都会炒这么一碟辣椒,我们谓之“葱丝辣的”,我是吃“葱丝辣的”长大的。它既能拌在饭里,也能搛以小口佐餐。服务员又端来一盘海带丝黄豆芽粉条小炒肉,我眼睛一亮,不由得端起主人的身份给同桌的人介绍。我们武乡人家待客惯常吃荞面河捞,配的菜通常就是海带丝黄豆芽粉条小炒肉,吃的时候撒一把葱花。小时候,一吃这种饭,家里必定来了贵客。我曾经在一篇小说里用了很多笔墨描述荞面河捞,以至于看过的朋友念念不忘,一见我就打趣,何时请我们到武乡吃荞面河捞?

自助餐时,我又端着个盘子像没见过世面的孩童,眼巴巴盯着每一种食物辨认,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别处看不到的饮食。哦,我看到了“煮疙瘩”,里面的疙瘩是白色的。我拦住服务员质问,煮疙瘩应该是玉米面的嘛,怎么是白面的?服务员捂嘴笑道,不是纯白面的,不信你吃吃。尝了一个,似乎加了米面,味道倒还不错,大约是改良后的煮疙瘩。我追问人家,怎么没有玉米面的,难道现在的人都不吃玉米面疙瘩了?

记忆中,家家户户的早餐都是一锅金黄的玉米面煮疙瘩,煮疙瘩的形状是手指长短的圆柱形,直径有五分钱币大小,也有的拍成圆饼状。吃的时候裹上焐热的柿子,或佐以酸菜辣椒,味道很特别、很好吃。村里人说起某人的饭量,总是以能吃几个煮疙瘩来判断。说老人家身体硬朗,就说,身体好得很,能吃十个煮疙瘩呢。夸耀小伙子好劳力,就说,后生家能吃三十个煮疙瘩。服务员告诉我,宾馆没有玉米面煮疙瘩,但是平常人家还是会自己做着吃的。后来与一个武乡女人聊天,她果然说,俺小的(儿子)一顿能吃十八个煮疙瘩。

饭后休息,我哪里睡得着,独自跑出宾馆,沿着马路溜达。我喜欢在陌生的地方购买小物件,诸如发卡、袜子之类的。这些小东西总会携带着当地的记忆在稍后的生活里延续一段时间。这可是我的故乡,无论什么东西,总要买一件的。我耐心在商店里转来转去,最后,挑中了一件桔色条纹的小背心,还买了一只四元钱的粉扑。买了东西后,忍不住主动与服务员搭讪。我问,你是武乡哪里的?对方答,窑湾的。哦,我希望她反问我是哪里的,结果人家不问,只好悻悻离开。隔壁柜台的女人颇懂我的心思,热络地接口,你是哪里的?我高兴地转过身,我是洪水的。哟,她也兴奋起来,我也是洪水的。我立刻觅到知音一般,移步到回不去的故乡。

她面前。她听出我的口音不纯正,问我,你是外前(外面)回来的吧?我点点头。她问我,洪水哪个村的?我说,董家庄的。她眼睛一下亮了,你是谁家的?这个,我被问住了,我是谁家的?村里已没有我的亲人,惟一的堂兄早年随寡母改嫁,搬到了别处。我反问,你是哪个村的?她说,阎家庄的。哦,难怪她问我是谁家的。

董家庄是山圪梁上一座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下了山,不到一里地,就是阎家庄。事实上,董家庄不存在了,因塌方,几年前,整体搬迁至阎家庄,两个村子合二为一。她叹口气说,董家庄都塌了,你知道吧。我说,知道,但我还想回去看看我们家的房子。她惊道,可不敢,山上都崩开裂缝了,下面全是空的,种地的也不敢去种了。

我无法想像那是怎样的情景,院里的枣树、门前的山坡、山坡上的杏树、念过书的学校、村口的石碾??难道这一生,我再也看不到了?前年春天回老家时,我曾试图去村里走一趟,结果也是被人拦阻了。说山路危险,村里无人,杂草丛生,蛇鼠横行。那个村子,那个村子,彻底荒了。

返回宾馆的路上,我一扫初时的兴奋,步履沉重缓慢。这座光彩照人、霓虹闪烁的县城是我的故乡吗?除了偶尔钻入耳朵的乡音让我捕捉到零星的几丝亲切,它的街道、路面、行人、商铺,皆是陌生的。我所熟悉的故乡只是我的村庄,我所想念的家园,也只是那座已然荒弃的村庄。不记得哪里看过一句话: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地方。而我的故乡,真的回不去了。那座装满我童年的欢声笑语的小村庄,留下我无数童年记忆的小村庄,真的,永远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6

青春,人生只有一次真正的青春,豆蔻年华,花季雨季,我们活力四射,我们拼搏勇敢,我们生机勃勃,我们美丽简单,我们快乐着,我们悲伤着,我们欢笑着,我们哭泣着,缤纷的世界,让青春描绘出绚丽的色彩,拼凑出生命的音符。然而,面对即将苍老的容颜,流淌过岁月的长河,仿佛将我们的最美吞灭,于是,我们开始回忆,开始学会遗憾和满足。我们渴望着,那流芳百世的梦想,我们又珍惜着,这最后的妥协。人去青山在,我们总会一天一天的老去,或许,我们开始追求着年轻的心。

浪漫的季节,如花似艳,一朵一朵,簇拥着,缠绵着。在末路的两端,有我们的心心相惜,也有我们的心心相离,有我们牵手走过的年华,也有我们分离的泪水,滴落心上。青春,是唯一的,青春,也是唯美的。

黯淡的世界,总会有些斑驳的残影,在日落前流露出悲伤的神色。我曾经很认真的欣赏过“夕阳无限好”的美景,却也认真的感受过“只是近黄昏”的苍白。青春是忧伤的,在最初的白纸空文上,总会勾勒出几道深刻的线条,那些平行的,相交的直线,那些缠绕的,相连的曲线。

日落西山,我仍然会仰望天边,看那海天相接的地平线,那里,好似两个世界的交汇点,当我们走完这段旅程,便会安心的跨越尽头,奔赴下一个起点。我们渴望停留在这里,沐浴着霞光的娇艳,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源于一些美好,也掺杂着一些遗憾。

我们写着一些关于后青春的诗,我们演绎着一些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一些我们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命运。我们习惯把青春藏进相机里,把青春定格在记忆里,我们常常翻开那些泛黄的相片和那些未寄出的信件,然后看着依稀稚嫩纯真的笑脸,我们思绪万千,我们感慨着,如心潮的涌动,在那粼粼的水面,泛起了层层的涟漪,微风起,轻轻荡漾着的小船,带着今昔驶向过去。时间,总是一去不复返,然而心灵,却常在。

青春是一曲流连,一曲专属忧伤的流连,我们不断的争取时间,却总是在与时间的追逐中被时间追赶。我们向往这段流连,却极有可能在挥霍中稍纵即逝。有一天,当青春悄然溜走,我们会发现,那些走过的,正是我们所失去的。

青春是一段爱恋,一段充满激情的爱恋,我们流连忘返,却不得不在回忆里想见,好似花谢叶枯,匆匆而又漫长。曾几何时,我们等待着,那些浪漫而又美好的画面,曾几何时,我们盼望着,那些幻想而又幻灭的字眼,曾几何时,我们呐喊着属于青春的满腔热血,我们又曾几何时,悲哀着那些度过的似水流连。

“看那花开花谢花满天,香消玉殒有谁怜?”青春是脆弱的,青春是充满感激的。没有结尾的结局,是一颗怀念向上的心。我们感悟着大自然的淳朴和宁静,即使,青春被遗落在苍茫的冬季。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7

偶然间,看到江南约稿同期同题征文第三期《致青春》的征文活动,凝视着这个标题,脑海里闪过一道流云,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我的眼前瞬间闪过昔日同学的面孔,他们的身影犹如放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旋转、跳舞。

蓦然回首,眉睫上沾染了一层怀念的迷雾,缓缓地从我的手掌心里,氤氲开来,不由得想起王菲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所唱: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疯了,累了,痛了/人间喜剧……

多少年了,昔日的那些同学,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每个人都已成家立业,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妻为人母,过去那些青涩的.面孔早已经褪去,代之的是如熟透的葡萄,虽然外表光鲜,但内里已不是当初的那样青春活泼单纯,多少显得老气横秋,老于世故了。

青春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趣事,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永久的纪念,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偶尔想起还不禁开怀大笑,现在想起来那些往事,都显得那么幼稚和开心。

那是一个酷暑难耐的盛夏,大概也是七八月份的样子,住校的同学,在寝室里都习惯甩掉衣服光着膀子,尽情地舞动。住校的学生很多,其中就有我的一个同学——林夕。

中午,阳光直晃晃地摇着脑袋,跌跌撞撞地扑倒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彼时,无所事事,我便跑到林夕的寝室里(学校那会条件差,是没有修学生宿舍的,只有在外找房子住),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就这么晃悠着。林夕长得白白净净的,个子很高,大概有一米八的样子,在同学们当中是比较高的,他的父母因为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上没有人管,全凭自觉,好在当时我们学校有食堂,每天到了中午,只要拿着碗筷,掏些毛毛钱,买好吃就可以了。

但是,他住的地方离学校食堂比较远,大概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于是,林夕有时会直接去食堂打饭吃的;有时就随便地到外面小摊上吃点东西,算是凑合了一顿;有时饿了,甚至就是喝几口自来水,咕咚咕咚灌下去也是一顿,这样的情景我看过好多次。那时很庆幸自己有父母一直在身边照顾着,回家有热乎的饭菜,冷了有人给你添衣,不像他们没有父母的照顾,自己随意将就。

林夕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会吹口琴,而且吹得相当不错,每当到他那里玩耍的时候,总爱听他吹奏当时的流行歌曲。大概听得多了,觉得口琴真是个好东西,等他吹完了,我也央求他,让我也吹一下,可是他有时候很小气,撇着嘴巴说:“你不会吹,会弄脏我的口琴。”

我不甘心地说:“你就让我吹吹嘛,我吹完了给你洗干净,这样可以吧?”看到我眼巴巴地瞅着他那手上的口琴,他犹豫了一下,然后像下了很大的决心,心有不舍地递给我,说:“好吧,拿给你吹吧,不过,你吹完一定给我洗干净。”

“是,我保证。”我大声的回答他。那口琴至今我还记得什么模样,当我拿到手上,看着这个漂亮的口琴,我默默地想:假如我也有这样的口琴有多好啊。

口琴安静地躺在我的手上,我轻轻的抚摸着,这个口琴是钢制材质的,它的造型有点像船,一头一尾尖尖的,两片白色不锈钢片夹着中间,那些绿色的一个个带孔的吹气片,大小一致的小孔牵引着旋律的颤动。我小心翼翼地端详着这口琴,上面还镌刻着天鹅小神通字样,心里瞬间变得激动不已。

可是,我真的没有音乐细胞,吹出来的哪是什么音乐啊,纯粹是乱吹,五音不全,声音跑掉,还嘈杂一片。即使这样,我也是高兴不已的。当我还没有吹过瘾他就说:“别吹了,别吹了,这么难听。”

于是,他一把抢过口琴,颇为不满地说,“你不会吹,还是我来吹给你听。”只见他双手握住口琴的两端,两片嘴唇轻轻贴合在琴身上,轻微闭上眼睛,沉醉在属于自己的音乐里,刹那间,我觉得他不是在吹口琴,而是在和口琴亲吻,那深情的样子,至今难忘。

他吹得特别好听,好像他也不识谱,却可以吹得出来流行歌曲,他那神采飞扬的模样让我羡慕不已。

也许,听他吹的多了,我也想买一把口琴。可那时,要想买到口琴,只有到县里去买,我们这里是没有卖的。我多想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口琴,吹出好听的歌曲。

为了能够实现这个愿望,我等了好久。要想买到一把这样的口琴,就要向父母要钱,父母给不给还不一定,有了钱还得有人去县里帮忙买。

恰好,另一同学叶心漾,她家就在县城,她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就要回家一趟,我请求她,她答应可以帮我买。为了这个目标。我硬着头皮跟我的妈妈说,妈妈问了我的情况后,没有反对,给了我买口琴的钱。

当有一天,我拿着一把和林夕一模一样的口琴时,心里高兴极了。虽然我不会吹,吹得老是跑掉,音律又那么难听,可偏偏格外很开心,因为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一件乐器。

一九七几年,物质匮乏,口琴在那时,属于新奇物件,对于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更是新潮时尚了,它满足了我那小小的虚荣心。

后来,我时常把这把口琴揣进我的书包里,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在午后,或者在下午放学后,就常常去同学那里玩,吹吹口琴,和同学们聊聊天,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青春,是夏季的张扬,焕发着激情,那时年轻,也好玩,有机会便到其他宿舍去转悠,在这里坐坐,在那里走走,也不知道疲倦。疯啊、跑啊、吹啊,现在想起来,嘴角边泛起了一丝青春的喜悦,那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就这样,和同学们踏着青春的影子,一路疯狂,一路笑着。我和林夕相处得很好,大概是因为都喜欢吹口琴,有比较多的共同语言,而且性格也较相近,于是,我们俩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超出了一般同学的友情。

接触的时间久了,我就发现他这人比较懒,现在看起来,那不是一般的懒。有一次我在他那里玩,到快上课的时候,他一下子坐在床上,然后两腿一岔开,低下头往床底下看,随后一伸手拖出一盆衣服,随手拿起一件,拎着领子抖了抖,左看看,右看看,摇摇头,似乎觉得不满意,放下,又拎起一件衣服,再看看,再摇头。

我不解的问,“你在干嘛?”

“在挑一件干净的衣服。”他把眼睛钉在了盆子里,毫不隐藏地说道。

“什么?”我惊讶地问。“没有洗过干净的衣服?”

“都在这里啊。”他淡然而从容地蹲下来。从这一盆衣服里挑出一件看似比较干净的衣服穿上,然后,又去拿放在窗台的球鞋。

“这个球鞋很干净啊。”我随口说道。“当然了,半年都没洗了,昨天刚刚洗的。”鞋子拿在他手上,挠挠颈子,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他又满屋子翻找,满屋子的物件被扔了一地,狼藉一片。

“又在找什么?”我问。

“咦!我的鞋带呢?”他大叫着“到哪里去了呢?”

这时,我才发现,手上的运动鞋没有鞋带。为此,我也帮他找。就在我们找来找去找不到的时候,他大喊一声“哦。忘记了,我把它挂在外面的衣架上了。”

他又匆忙地到外面拿起鞋带穿起带子来,鞋带穿好了,又见他一下子掀起席子,在床头拿起几张裁得很整齐的草纸,随便地折叠了一下,就塞进鞋里,脚一伸,系好鞋带,说,走上学。原来,他没有鞋垫,他拿这些草纸当鞋垫呢。

那一幕,至今还在我的眼前晃动,每当想起他找鞋子事件,总会忍不住哈哈大笑。那一幕,只有在那样的年龄才可以做得出,也只有那时,我们才不会顾忌什么好坏,一切的一切都是随性而作而不去考虑后果。也只有那样的青春,却别有洞天。如今想起来,都倍感温馨。

青春,你的笑声,轻轻划过天空,打破那一帘宁静,若有若无,飘荡在我耳迹。慢慢滑落在,那曾经最温馨的角落,击起淡淡的伤。经久不散……春来、花开、鸟鸣,你可否记得,那些春光灿烂的事儿,跌落在你走过的湖边,溅起了一层层涟漪……青春,渐渐地走远,握不住的尾巴,在岁月的尽头摇晃,我又该拿什麽来祭奠?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8

外公已逝世多年了。那段渐行渐远的岁月,思念的涛声不断地摇曳着。每当清明时节,细雨霏霏的朦胧,我总能忆起一位沧桑老人的慈爱与执着。我喜欢写诗,拥有一种诗性而绽放成功之芬芳的人生,的确是一种值得感动的幸运。落叶凋零的秋季,凉风飒飒吹拂过我乡愁的脸庞。美,在其间沉淀。外公是一缕逝去的体现飞翔的轻烟。消逝在我无尽的怀念。他的微笑,他的严厉,在生命的凝聚力中诞生热烈的爱。他的眼神,粗犷而展开无边迹的荒漠——我永远都记得。想起他对人,或对人的理性。是一股坦荡的活源,氤氲客观的真实。那泪一般的想念,似乎在不断重复着外公逝去的生命与永存的灵魂。依然撼动我的心扉。一种形而上的爱恋,仿佛一只风筝在寻找与迷茫间飞翔,在无人的山岗,守候苍茫。

外公曾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的严厉如锋刃,贯穿我的童年时光。他一直都是个强大的人,打败命运的无情。现在细细回味,他如同高空的祥云,引着我这个无知的孩子振翼穿越起点的深渊。似乎有一种坚守,令人感动。曾经的画面中,外公蹒跚的步履,在乡间小道上背着幼小的我到处游走,一步一个脚印,延伸思念的孤独……有时,我犯了错,他不管我,反而安慰我,鼓励我向正直前进。他铿锵有力的话语里折射着爱与坚定。他疼爱我,关心我。让我在如潮的岁月中感受温暖。还记得,烟雾弥漫的黄昏下,我坐在外公的怀抱里,他提着烟斗缓慢地抽着香烟。雾与烟相融合,幻作安详的静谧。他的咳嗽,时轻时重,我总能想象他的沉重与难受。我想,那缕逝去的岁月之烟……飞翔着感恩的情愫,永恒的美好的思念背后。外公,你是坚定的山巅,覆盖我童年的苍翠,消失不见的往昔的外公呵。我永远牵挂着你。

外公是一个用质朴和温和填补人生缺憾的人。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他非常的温和可亲。渺茫的云空下,外公的笑容在阳光的羽翼中似乎沉淀着许多古老的诗意。有时,只是我个人的遐想。外公总能带给我惊奇和喜悦。他经常带着收音机给我讲过很多有趣和古老的故事。他的言语,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给我回忆和缅怀。正是他的无限关爱,酿就了我这个外甥女对他的深情依赖。可惜,年岁凋零,那段飞逝而漫长的光阴,最后只能带给我无意沉默。正应鲁讯所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外公用他老年的心血及爱编织着我生命的网,眼泪如河流,清澈的忧伤,我的哭泣,点缀哲学的感怀。人生有很多崇拜,在无语中描述着深刻的立意。记得外公刚逝世那段日子,我总能在梦中见到他苍老的容貌,慈爱的笑意,沉重的呼吸,似乎能够触摸到他的灵魂:孩子啊,不要伤心,阿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啊!然后瞬间,他的身影折叠,幻作云朵离我而去。那一刻,我哭了。真挚的思念,令人悲痛,延续的情节呵,我依旧痴迷——

当多年后,我看到外公的遗像时。刹那的闪电,心中有一股无尽的哭诉,是无语的泪,我感到辛酸。有的时候,我总在想,外公今若还在世上这个家仍是一盏幸福的光阴。和谐,幸福,充满爱的温馨。生命的可贵,是美好的希望。在痛彻心扉的思念里,我逐渐感悟尘世的沧桑。“外公要还在,那该有多好啊"我老对母亲那般喃喃地说道。是的,若外公还在,我不至于忧愁想他。外公是个镇定而理智的人。他在世时时,很多人都尊敬他。可能是做人成功吧。这点有点朴素,我想。因为外公之死,带给这个家本就不属于分散的家以沉痛的伤疤。和谐消逝不见。分离,是枫叶般惨烈而红艳的痛。一个已逝去的亲人,是扎根在土壤里的薯藤。蔓延着血色思念。

每次看到茫茫大海,那千军万马般的波涛汹涌着,外公的高大总能在我内心掀开执着的诱惑。世事无常的变迁,“外公呵,你为何狠心抛弃我们而去?”多少年了,外公走了,家是冰冷的。承载喜悦吧,那段渐行渐远的岁月。外公死前的表情,苍白而充满沧桑之痛。是我心中永不毁灭的影像。折射着爱与感动。是的,人生是一种真诚。而后来,一切都变了。事物换容颜,连人也变了。原来的和谐,在一场无理的争端中改变了。这些事,可能在我很久以后偶尔忆起都会深深感到痛惜。我想,爱是一种宗旨。未必是希望。渺小中的我,不张扬才是真的个性。我是个严肃又活泼的人。思念给予我犹如一粒沙里看世界。现在吧,我也只能默然想他。逝去的烟波,像雨在天地间飘洒。这个物欲竞流的社会,我们都应保持关怀的态度而不应只想着私欲忘却感恩。我是个懂得追求知识的人。外公在我的爱之网里,是一种生命的捕捞。惟愿外公能够幸福地看着我成长。

忆起外公之于我童年的关爱,我便不知不觉想起小学时代看过的高尔基写的《童年》,他给予我深刻的感悟,是童真与宽容。这其实是一种影射。人心是狭隘的。感悟生命,懂得真正有智慧的思想是一个人成功的命脉。人与人,自私是切不可行的。人应该有梦想。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缕逝去的岁月之烟……在感动与坚定中升华为人精神的高度。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9

20XX年的第一场雪,比往年来的更晚一些。大雪悄然而至无声无息,大地一片苍茫,银装素裹,好美丽。

悠然飘落的雪花很轻盈、很温柔、也很浪漫。因为有雪花的降临大地变得洁白且肃穆。可能是风也不忍打扰雪花的宁静,于是它隐退了。

走出屋外的我仰面苍穹,张开双臂迎接美丽的雪花,很想亲吻她一下,但是她很害羞,来不及张嘴她却融化了。想把她捧在手心不让她再受伤害,她却在短暂的停留后默默离去,给你留下很温柔的泪花。

苍天赋予大地洁白的礼物,白皑皑的大地像一张白纸,随你去书写最美的文字去画最漂亮的水彩画。漫天雪花纷纷扬扬,扫去世间一切烦恼与忧伤,洗去你所有懊恼和悔恨。这种意境不由你不重新整理思绪,重新看待整个世界。

都说梅花笑傲风雪,也是的,你看那冰雪下的那点点鲜艳,那是生命对严冬的挑战。没有雪花的陪衬,哪来梅花扑鼻香?

我爱雪花,因为她的温柔和美丽……

回不去的故乡散文欣赏 篇10

小时候,我家门口有条河,据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劳改犯”们挖的一条人工河。它长两千多米,宽五六十米左右,所以充其量也只能算条大沟,当地人也确实以它为界把干校分为“”沟东“和”沟西“,但在我们小孩子眼里,它如同郭兰英所唱:”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一条美丽、神秘而又宽阔的河。

河的东岸曾是大片的苹果园。春天,粉红的苹果花嫣然盛开,成团成簇,娇美淡雅。秋天,青色油亮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西岸,一排排砖瓦平房炊烟袅袅,上演着鸡鸣狗吠、人间烟火的生动画面。河上架着一座石桥,是连接东西两岸的唯一通道,也是我们每日上学的必经之路。

从我家院门口往南几十米有一处石阶,从岸边通向水底,大约有十几阶,所以不论水位高低,人们总可以蹲在石阶上洗衣服。青石台阶整齐光滑,宽两米多,可容几个人同时在水边刷刷洗洗,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如河水一般清澈流淌。由于那些年没有自来水,这石阶往往是石凳、是搓衣板、是一个热闹而忙碌的地方。

记得夏日夜晚,端起一家人换下的轻薄衣衫去河边清洗,月色映照下的石阶泛着白光,河水微波荡漾。远处仍有戏水的人不断打起水花,脚下更有欢快的小鱼游来闪去。双脚浸在微凉的河水中是那么舒适惬意,当水漫过小腿我就不敢再往下走了,河水清幽暗淡深不可测,带给我莫名的神秘和恐惧。冬天也很有趣,当河面结冰时,总有些孩子捡起石块往下扔,去试探冰的厚度,那些石块或破冰而沉或冻结河面成了另一道风景。有年冬天特别冷,河面竟成了天然的溜冰场……记忆中,那是一条清澈美丽的河,时而欢快时而沉静,时而明亮时而幽暗。伫立岸边望杨柳依依,听蛙声蝉鸣,心情如河水一般清爽平静,即使阔别多年,这美好的感觉仍时常在心头萦绕。

多年后再回故乡,记忆中的那条河已面目全非,远远望去,大片的果园已不见踪影,平地荒芜。一排排瓦房破烂陈旧,不见人烟。岸边各种灌木丛生,寻不到一棵杨柳,遍地杂草让人找不到路也看不见岸。凭借记忆,我在杂草中找到了那处台阶,它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的牙齿一样摇晃并参次不齐。我小心翼翼地走下台阶,临水而立:黑色水面上有各种垃圾在脚下浮荡,茂密的水草覆盖了大片河面,漂浮的气泡散发着淡淡的腥臭……这一刻,记忆与视觉的错位让人的心情沉重到不能呼吸。

拾阶而上,脚步渐行渐远。心中默默祈愿干校的环境治理方案早日实施,让污水变清泉,让两岸成绿洲,再还大河当初的美丽容颜。

再回首,故乡那条河,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