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朱可夫敬佩的小人随笔
老地方整理的让朱可夫敬佩的小人随笔(精选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让朱可夫敬佩的小人随笔 篇1
斯大林曾经向丘吉尔这样说道,你们只不过在北非等地抵抗着大约十几个德国师,而我们却在东线抵抗着数百个德国师。事实也正如斯大林所说的一样,苏联的卫国战争确实是最为残酷也最为激烈的战场。而在苏德战争中所有的重要战役中,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有着“消防队长”称号的朱可夫元帅。
从包围莫斯科开始,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以及最后的柏林战役,朱可夫都是战役的指挥官。对于苏联的卫国战争来说,朱可夫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基辅会战前,斯大林险些枪毙了朱可夫,对亏了斯大林的警卫员急中生智救下了朱可夫。
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在希特勒装甲洪流的侵袭之下,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苏军几乎是一触即溃,大片国土落入敌手。然而此时的基辅,依然还有西南方面军约90万大军。前期的大溃败使得苏联高层丢尽了颜面,于是斯大林决心在基辅与德军一较高下。
而此时担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认为,苏军装甲力量损失殆尽,光凭基辅的90万人是守不住的。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避免更大的损失,于是朱可夫向建议将部队撤退到第聂伯河后方,以图后手,同时也为包围莫斯科提供支持。
然而,此时的斯大林已经被连续的失败所激怒,他一再坚持必须要在基辅与德军决一死战。与此同时,经过肃反运动后的斯大林已经是苏联唯一的领袖,他说的话无人敢违抗。唯有朱可夫,他在会议上与斯大林激烈争吵,要求将军队撤退出来,以免遭到德军的围歼。
两人你来我往的争吵,使得斯大林愈发生气,会议室里的气氛也是越来越凝重。因为暴怒起来的斯大林,搞不好就会下令枪毙朱可夫,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将朱可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劳改营。然而朱可夫已经是苏军仅有的几名统兵大将之一了,如此结局对于苏联来说也是重大损失。
就在众人想要化解局面却又不敢上前之时,斯大林的警卫员急中生智,冲上去前去给朱可夫狂甩了两个耳光,并且向朱可夫大吼:“统帅部命令必须无条件执行,抗命者将被撤职,情节严重的,还将被送上军事法庭问罪”。警卫员突然的动作,把大家都吓了一跳,却也使得僵局破解。冷静下来的斯大林仅仅将朱可夫降职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警卫员的急智保全了朱可夫的性命。
其后,基辅会战的发展正如朱可夫所言,80多万苏军被德军围歼。获悉前线战报的斯大林悔不当初,又把朱可夫重新启用,并且连续担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以及柏林战役的指挥官,这才有了后来朱可夫璀璨的“救火”生涯。因此,这位名叫阿尔卡季耶夫的警卫员,他的急中生智不仅挽救了朱可夫,甚至还挽救了整个苏联。
让朱可夫敬佩的小人随笔 篇2
朱可夫是二战时期最富盛名的元帅,由于在那段时期里,他的表现非常出众,同一时期其他的苏联高级将领在他的面前也全部黯然失色,毋庸置疑的是,朱可夫就是那个年代的英雄。
然而,这位元帅的“成长之路”也是充满了曲折的,在一次和德国的战争当中,他就遇到了一件非常丢面子的事情。
当时,朱可夫与斯大林争吵,侍卫长怒扇他两耳光,看似无礼却救他一命。
朱可夫挨了巴掌
若是有人说“朱可夫挨了巴掌”,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然而,历史上还真的出现过这样的事情。
这件事,还要从1941年说起。
那一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苏军也没有料到,战争竟然会来的如此之快,只好在仓促的反应时间后进行了反击。
而德国军队早已是蓄谋已久,因此他们接连攻下了苏联的很多地区。
为了保护住苏联的有生力量,避免德国被围歼,因此此时的苏军参谋长朱可夫元帅在作战会议上提出:暂时先行放弃基辅地区,将西南方面军撤退到第聂伯河的东岸去。
不过,斯大林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一定要在基辅地区和德军决一死战,双方的讨论很快上升到了争吵当中。
关于谁对谁错这一问题,现在已经很难评判,毕竟历史不能重写。
可朱可夫所要面对的,是愤怒的斯大林,这其实就已经比较危险了。
斯大林是一个处事多变、灵活敏锐、眼光长远的人,这样才能使得他在政界游刃有余,并一步步走到最为特殊的位置上,可高级别的苏军指挥官,大多是身经百战,脾气火爆的性格,双方因为军事上的事情发生争吵,那基本上就是针尖对麦芒了。
从性格角度来看,斯大林本身就是一个脾气耿直的人,从来不喜欢拐弯抹角,因此也闹出过很多有趣的事情,作为国家领导人,他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甚至让别人到了害怕他的程度。
不过,有的时候,斯大林也并不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人。
可是,这些最多也只能表现在生活中,在战场上就是两码事了。
如果真的没有分清谁对谁错,那么需要做的,就一定是服从上级的命令,讨论可以有,可若是已经到了强敌来犯的程度上,无休止的争吵只能延误战机。
斯大林手段强硬,不过也并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只要不触碰他的底线。
而这一次,朱可夫就撞到了“枪口上”。
两人争吵的情景愈发激烈,身边有很多苏联军队的高级将领,谁都不敢上前去为朱可夫求情,因为基于到底撤不撤兵的事情,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双方都是有理有据,谁也不愿服输。
在这种危急关头,斯大林要表现出自己的权威性,也是非常正常的,毕竟战机稍纵即逝。
在平时也就算了,若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了反对意见,吃枪子都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
当时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所有将领们都不希望领袖动怒,他们也不希望失去朱可夫。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突然走上前来,对准朱可夫的脸上就是两记大耳光。
所有人都看懵了,他们都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然后,阿尔卡季耶夫大声喊道:“统帅部的命令必须无条件去执行,抗命者将被撤职,情节严重的还将要被送上军事法庭!”
朱可夫也知道,“送上军事法庭”意味着什么,他和斯大林的激烈争吵,其实都已经可以算是“情节严重”了。
这两记耳光的作用确实很大,在让朱可夫冷静下来的同时,也让斯大林冷静了下来。
斯大林也明白,今天朱可夫所争吵的一切,也是为了苏联好,不过他的权威若是在战时遭到了侵犯,那么将是一件更为严重的事情。
他不想把事情闹得太大,只是单方面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并且降职为预备队方面军的司令员。
可是,斯大林也是一个“用事实说话”的人,他的权威,也绝对不是盲目的。
在短短两个月之后,朱可夫在争吵时提到的“可能情况”变成了现实。
70多万人的西南方面军突然遭遇了灭顶之灾,斯大林感受到了“晴天霹雳”,也开始放下成见,认真思考起朱可夫所提出的问题,毕竟,他在关键时刻,敢于站起来说真话。
于是,斯大林赶紧找来了朱可夫,给他委以重任,让他去炮火纷飞的前线救急。
之后的故事,脉络就非常清晰了:朱可夫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及后来的柏林战场上表现非常突出,最终一路高歌猛进,逼得希特勒举枪自尽。
和斯大林相比的话,朱可夫就能称得上是“一介武夫”了。
他有着极高的指挥和领导才能,态度也总是简单粗暴、喜形于色,对于在战场上爆粗口,都是一种常事了,因此他也敢于在当时直接和斯大林吵在一起。
从朱可夫几度领兵作战也能看出,他本身在治军方面就比较严格,那些犯错的士兵被他痛骂,也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他的棱角比较分明也不够圆滑,这也让他在仕途上树敌较多,他属于那种“有仇必报”的好汉类型,经常摸不透别人的心。
敢于打朱可夫的侍卫长,有点倒霉
当年,在朱可夫凯旋而归的时候,整个苏联都记住了他的名字,民众们欢呼雀跃,歌颂着他和斯大林元首。
当时苏军的将领们纷纷在各种报纸上刊登署名文章,为斯大林歌功颂德,战功卓越的朱可夫自然也不例外,他在苏联《真理报》和《红星报》上都有撰文,将卫国战争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全都归结于斯大林。
不过,他依然没有忘记那个扇过他耳光的阿尔卡季耶夫,他没办法去责怪斯大林,也只能拿阿尔卡季耶夫开涮。
他觉得,战争初期的损兵折将,都是因为斯大林身边的“小人”在作祟,他压根都没有料到,若不是阿尔卡季耶夫那两巴掌,历史估计都要改写。
许多人都看不懂朱可夫此举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居心,大家都觉得,当时阿尔卡季耶夫就是为了救朱可夫才打的,不然一个侍卫长有什么理由敢于上前去打一位总参谋长呢?
很多人为阿尔卡季耶夫打抱不平,认为朱可夫就是恩将仇报,按照斯大林那多少年见不到一次的生气程度,朱可夫很有可能脑袋都要搬家了。
很快,这些消息也传到了阿尔卡季耶夫的耳朵里。
对此,阿尔卡季耶夫表示:“我在领袖身边呆了这么多年,难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朱可夫元帅能够对此直言不讳,也说明他是一个极为耿直的人,让他为我说好话,岂不是让领袖下不来台吗?”
结果,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朱可夫的名望大涨,甚至要盖住了斯大林。
有一个调查组开始暗中调查朱可夫的动态,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阿尔卡季耶夫,希望他能够提出一些证明。
不过,阿尔卡季耶夫却说:“朱可夫对领袖身边的人有意见,他也是出于对领袖的担心,没有掺杂什么个人的私心和杂念,他的忠诚,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不过,朱可夫在战场上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是能够指挥得起千军万马的人,不过他有一个极为致命的缺陷,那便是自大和骄傲。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缺陷,导致了朱可夫最终的没落。
在1946年,斯大林以一些罪名将朱可夫开除了出去,贬为敖德萨军区的司令员,后来又调去了乌拉尔军区担任司令员。
后来,赫鲁晓夫在上台后也是,在他为了得到军队拥护的时期重用过朱可夫,可后来当赫鲁晓夫坐稳了位置以后,朱可夫就只能靠边站了。
可以说,若是没有朱可夫,那么赫鲁晓夫很难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实际上,朱可夫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那只是骄傲的内心所滋生出来的情绪,试想一下,要是站在那样的.位置,有过那么多的成就,又有多少人不会因此而感到无比骄傲呢?
“功高盖主”,其实就是朱可夫最为真实的写照。
他没有做错什么,好像又做错了什么。
在赫鲁晓夫时期,朱可夫渐渐远离了权力的中心,很多曾经和他关系较好的朋友因为他的耿直也渐渐疏远了他,但是,自始至终,阿尔卡季耶夫都没有说过朱可夫一句坏话。
晚年时期的朱可夫,听说了阿尔卡季耶夫当年的宽宏大量后也为自己当年的斤斤计较而后悔不已。
在战将如云的苏联军队中,阿尔卡季耶夫有着高尚的品行,毕竟,他在二战后没有倒打一耙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打仗和做官,完全就是两个概念。
阿尔卡季耶夫保护住了一位“苏联英雄”,这是难能可贵的。
朱可夫的人生,经过了一个非常亮眼的高光期,然后迎接他的却是后半生的悲惨命运。
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数次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改变了苏联甚至是欧洲人的命运,那是无尚的荣耀。
可是,他又一次次踩到了“红线”,说话直来直去,因为性格上的这点小问题,最终晚年竟如此令人感叹,不过,人们终究会记住他的名字,他也永远都是二战史中光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