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过年的散文

2023/12/07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写过年的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写过年的散文 篇1

每年,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山南海北、四面八方的游子都会不约而同地赶回家,历尽千辛万苦,亲赴一年一度迎春的盛典,只为了一份亲情、一种温暖、一场团聚、一次欢庆。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是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

过年的帷幕,是从农历腊八那天缓缓拉开的。

吃过腊八粥,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置办年货。小时候,每当过年临近时,我就像个跟屁虫似地跟在父亲身后,在如织的人流中穿行在市场和商店中。父亲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看看预先在上面写好的要买的东西。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从人们怀里抱着的衣服鞋袜,手里提着的鸡鸭肉鱼,或篮子里装着的食品糖果里,感受到沁人肺腑的那种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是过年的一次热身。每到这一天晚上,我都会屁颠屁颠地帮着父亲把上一年接来的灶王爷的神像,从厨房的墙上请下来,然后到室外摆上糖瓜等供品,父亲虔诚地点上香火,点响几个“二踢脚”,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俗称“辞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探查世情的。人们用熬熟的麦芽糖制成糖瓜,“贿赂”灶王爷,拜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扫过房子,便开始准备年饭了。比如杀鸡、炖猪头、灌腊肠啥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家家户户都要蒸枣馒头、蒸年糕、炸面鱼、炸套环、炸丸子、炸鱼什么的。传统习俗里,讲究馒头要蒸两三锅,能吃到正月初五六,才算圆满。

梦里寻你千百度,过年终于姗姗来迟。孩提时代,我年复一年地板着手指数日子,热切地期盼着除夕夜的到来。

大年三十,无疑是过年的高潮。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只为了这一天。虽然那时家里很穷,但童年时的过年是我一生的胎记,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最幸福、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记得十一二岁时我就能帮母亲剁饺子馅,准备年夜饭了;下午还要帮父亲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屋里屋外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傍晚,人们要在案桌上供上仙逝祖辈们的牌位,摆上鸡鸭鱼肉、点心水果等供品。年夜饭前要点上香烛,祭天地,祭祖宗,接财神爷、灶王爷……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民族的传统年俗。

当父亲陪我在院子里放完迎年鞭炮,回到温暖的家里,大盘大碗的菜肴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桌子时,年夜饭就开始了。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大家频频敬酒,相互祝愿,其乐融融,其情绵绵。

“哎哟,我吃出钱来了!”父亲惬意地说。他常常第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硬币来,大家便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祝贺父亲:“恭喜发财!”这也是全家人共同的心愿。随后有人从饺子里吃出枣、吃出糖、吃出花生……其实都是事先包进饺子里的,旨在庆贺大家新年有个好彩头。这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令人留恋的家宴。

室外鞭炮噼里啪啦,星光闪烁,震耳欲聋;烟花腾空四起,映红天际,硝烟味弥漫着夜空;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相辉映,神州大地被淹没在过年热烈欢快的氛围里。

爆竹是男孩子们的最爱。父亲年前不定哪一天从外面回来,会突然从提篮里拿出两挂小鞭、几扎滴滴金和几个又粗又大的红皮爆竹,笑眯眯地递到我手里,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常常乐不可支地旋即跑出去,与小伙伴们夸耀上几句。不过,父亲总是不放心,每次都要陪着我一起放鞭炮。

爆竹无疑是过年钟情的歌者,它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散发着浓烈的年味,一如雄鸡报晓的啼鸣,它是报春的惊雷,是过年交响曲粗犷高亢、感天动地的男高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描写过年的诗句。诗中典型的意境,鲜活的细节,构成了一幅乡风民俗的绚丽画卷,流传千古,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吃完了年夜饭,便开始“守岁”。除夕之夜非同寻常,“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是辞旧迎新最古朴最温存的守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茶水,吃着瓜子、水果,抽着烟,拉着家常,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其实,话里话外人们说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守岁”时,我和弟妹们会心满意足地换上新衣服,喜形于色地站到镜子前打量自己;父亲满面春风地分给我们压岁钱,而压岁钱一定是父亲精心准备好的崭新的钞票。那个开心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除夕夜,在期盼中人们内心还有一种敬畏。父母常常压低声音神秘地告诫孩子们,不许大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得弄坏家里的东西,弄坏了东西会不吉利。我和弟妹们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说错什么或做错什么,说话时轻声细语,仿佛声音一大,就是不敬,就会惹怒无处不在的神灵。

不过,小时候我和弟妹们“守岁”,往往熬不到天明,便脱下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枕边睡去。

现代社会为除夕夜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始自1983年的过年联欢晚会为亿万家庭所喜闻乐见,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便踩着一地花花绿绿的炮屑纸,给长辈和亲友们拜年去了。孩子们身上穿着新衣,兜里装着压岁钱,嘴里含着奶糖,脸上挂满微笑。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过年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不时地从街头巷尾、这里那里传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仿佛新年才刚刚开始,眨眼功夫,初二晚上或有的地方初三早晨的送年仪式便悄然而至。按照传统习俗,吃完送年的饺子,就算送走了新年。小时候我总感觉新年的礼仪太过仓促,还没尽兴呢,就把新年送走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其实,古人对新年的安排蕴含着深意。

走娘家,便是过年习俗里最温馨、最甜蜜、最崇高的日子,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是一个巨大的人伦美丽”。

正月初三,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赶在送年后,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人家的风雨艰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我和老伴已经做了姥姥、姥爷,童年已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我们有两个女儿,每到这一天,“姥姥、姥爷”不绝于耳,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地将女儿、女婿、外孙女们送到门外,在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突然隐隐地感到,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敢说,那是任何爱都无法比拟的最博大、最无私、最深沉的爱。

过年真的很累,年前的忙碌已使人精疲力竭,从初一开始,每天除了要接待络绎不绝前来拜年的亲友,还要带上礼品,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该去的一家都不能少,只是再累心里也高兴。男孩子们还不时地惦记着回家放上一通鞭炮。这过年啊,过的就是传统,就是味道,就是气氛。

绵延不断的鞭炮声,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可以说,元宵节是行将结束的过年的又一个高潮,然而无论多么热闹,也难掩人们对告别过年的不舍。过年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醉人、绵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浓郁、美丽的乡愁。元宵节则是人们对过年留恋的咀嚼和回味。

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真情。这些古老的过年习俗,浸透着纯朴的民风,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彰显着人们的精神寄托和生命追求。几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这些文化基因,早已渗透到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写过年的散文 篇2

红彤彤的窗花,喜艳艳的对联;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元素都将在新年的第一个节日—-“过年”欢娱着铺洒开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把过年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阳光暖暖地照着,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味道。从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从那红红的春联中,从人们舒畅的笑脸、闲适的心情中,从夜空中绽放的绚丽烟花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过年特有的氛围。它浓烈得像一杯陈酿的美酒,醉了富裕起来的千家万户。

过年是孩子们永远的期盼。因为在孩子的眼里,过年就意味着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吃美味,走亲戚,还有不菲的压岁钱。我小时候,一过“腊八节”,就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过年来临。因为过年来时,我可以饱餐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味佳肴”无非就是白面馒头、黄米面油炸糕、油炸豆腐,猪肉粉条,还有家里自制的小点心。初一这天一大早,我就起来,穿上母亲给我做的新衣、新鞋,梳上两个羊角辫,用鲜艳的红绸子再扎上个蝴蝶结,打扮好了,我就冲出家门,一路小跑着去敲小伙伴的院门,有意无意地在炫耀自己那份自信和美丽,让小小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

过年是家庭主妇们的忙碌和辛劳。为了迎接过年的到来,勤劳的家庭主妇们一入腊月就开始忙乎了。扫家除尘,购置年货,洗衣服,洗窗帘,炸鱼,炸肉,真是不亦乐乎。她们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在过节的忙碌之中了。

过年是上班一族们一年里难得的放松和休闲。放下公司、厂矿、企业里冗烦的事务,携妻带子(女)回家与父母团聚。给爸爸买一件流行时尚的羽绒大衣,给妈妈买一件款式新颖的羊绒外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膀,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碟;工作的事情和爸爸谈谈,生活的事情和妈妈聊聊,聆听爸爸的教诲 母亲的唠叨,让辛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感受到我们作子女的孝顺和仁爱! 让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爱和亲情谱写一曲和谐的华美乐章!!

过年是老年人看到儿孙承欢膝下时的天伦之乐。除夕之夜,家家门前挂起了喜庆的大红灯笼。室内,丰盛的团圆饭摆上餐桌,全家人围坐桌边,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举起酒杯,祝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祝福青年人事业腾飞,前途广阔;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学有所成。看着这温馨的场景,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绽放出如花般开心的笑容,那眯缝的眼睛里流露出醉心的甜蜜。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出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这样一个团团圆圆。

写过年的散文 篇3

童年的时光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值得回忆的往事,记得老家门前有一条直通入海的大河,这是我童年与伙伴们嬉闹、玩耍的地方,每到夏天,这条大河便成为我们这帮整天无忧无虑小伙伴们最理想的“欢乐园”。闲暇之时,三五成群的孩子们有的在河中嬉耍、有的在岸边追逐、有的划着小船,优闲地在河中荡漾,一起来分享大自然带来的欢乐。

因为三夏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田里成熟庄稼的同时,也收获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快乐。下傍晚时,我和伙伴们将装有鱼食的卡子放入河中,等天亮之后,我们便会满怀希望,如怀着对夏收的希望一样,去收获昨晚播下的种子,看着卡子上那穿来穿去的鱼,这时心里会特别的激动,因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收获,连带着的倦意也都忘却了。

童年的时光是快乐的,童年的学习也是曲折的。陈旧教室里,数学老师用她那清脆动听的声音,讲解数学习题的奥秘,而我,却一动不动地端坐在自己的小矮登上,心早已飞到那让我久盼的大河中,那活崩乱跳的鱼一直是我惦记的。由于贪玩,起初我小学时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偶尔还会不及格,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张试卷,上面全是应用题,由于上课时我没有注意听讲,新的内容我一个都没有答上来,旧的知识又没有认真计算,结果破天荒得了三十几分,发试卷的时候,老师将试卷扔在我面前,顿时,懊恼、羞愧吞噬了我的整个灵魂,我为自己的贪玩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父母知道后,了解由于是我的贪玩而耽误学习,于是对我严加要求,不再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我也意识到是自己的错误。从那时起,我时时刻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任意放纵去做一些追悔不及的事情。

如今又到了烈日炎炎、骄阳似火的夏天。阳光很热烈地穿过树枝在地上洒下很多光斑,知了总是不知疲倦地叫着,虽然现在很少了,路边的荷塘会有青蛙在叫。往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带上孩子,一起到老家去体验丰收季收的喜悦,帮老人收获成熟的果实。看着收获下来的果实,不仅是辛勤劳动的成果,也看到了来年的希望,更有了信心去做每一件事情。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碧绿的草地,一望无际的庄稼……这些都是我梦中经常出现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记忆中的那个童年。

写过年的散文 篇4

今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为外公身体不好,妈妈提议我和爸爸,还有姐姐去外公外婆家一起过年。

回到外公外婆家,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除夕。一大早起床,妈妈和外婆就开始忙活晚上年夜饭要吃的美食。舅舅就说:“来,我们一起挂灯笼,贴对联,窗花和贴福字。”我和爸爸两个人很快就把对联和灯笼挂好了。我看舅舅在贴窗花,我就高高兴兴跑过去看他在贴窗户上福字,我就对舅舅说:“新闻上有说过窗户上的福字要倒着贴,因为福倒福倒福气到。”舅舅听完之后夸我说:“你真棒,你这都知道!”

很快就到了晚上,我们就其乐融融的开始吃年夜饭咯!在饭桌上,外婆外公一边给我和姐姐发红包一边说:“祝你们学习进步,永远快快乐乐。”我高兴的接过红包说:“谢谢外公外婆。”爸爸和妈妈就紧接着给外公外婆发红包说到:“祝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不一会我们就吃好了。我们刚坐到电视机旁准备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时来了许多亲戚朋友来到外公外婆家,一会大人们开始在手机里抢红包,这时舅舅就带着我们小孩在家门口放烟花,玩甩炮,大家欢聚一堂热闹极了都玩的不亦乐乎。很快就快到十二点了,舅舅点燃烟花我们一起到门口看烟花迎新年。

新的一年我们又大了一岁,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生活红红火火,牛年大吉!

写过年的散文 篇5

时光荏苒,到了201X年。即使离除夕还有许久,但热闹的气氛早已埋下了种子。

紧张的学习气氛刚刚过去,新年的繁忙倒是不言而喻。本着大好时光,可以睡睡懒觉了,奈何街上几乎隔几个小时就是一场锣鼓过去,鞭炮声响彻。即便是下雨天,却也能听见街上某些广告车,喊着新年大减价之类的,或是街上店铺放着所谓的DJ摇滚,吸引路客。

热闹不仅仅是体现在这些方面,因为家里面表弟之类的,喜欢炮竹的`缘故,昨天还缠着我给他们买,我没同意,原因是他们太小了,但大人们却训斥了我一顿,认为现在就应该放鞭炮,活跃气氛,可表弟他们太小闯了祸怎么办,大人还是买了鞭炮,无疑昨天下午不是一个平静的下午,一下午都腌臜了我的耳朵,哎,真是倒霉透了。因这关系,我跟那几个小机灵关系还闹矛盾了。

值得高兴的是世界末日的预言只是一个谎言,回溯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党的十八大的召开,首长的上台。无疑成为了中国的焦点。但在我的生活中,因初三的缘故,老师可是从不让我们观看这些所谓的“无聊话题”,但我却不认为,这应该是中国的大事。因考试,这些事情都化为了过客。

在这里,恭祝一下大家新年快乐,提前预祝吧。这几天忙得很,没时间上了。新年应该新气象,秉着美好的心情,让大家一起风风火火地过个好新年吧。

写过年的散文 篇6

邻居爷爷已是古稀之年,他的老家在千里之外的四川。趁着今年学校小记者社团布置的春节作业,我采访了爷爷,让他回忆一下他在四川老家小时候过年的趣事。

穿着一身灰棉袄的爷爷高高兴兴地坐在沙发上,很快就沉浸在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中。

他说以前人们对过年非常重视,进入农历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过年的食材,杀年猪、灌香肠、熏腊肉等等。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神,做酒饭,放鞭炮。腊月二十四大扫除,“这一天一我和家人都十分的忙碌,一家大小都参与大扫除中”。

腊月二十五要糊窗户,“可是在农村里,多数人家没必要糊窗户,但这一天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

忙碌了一个月,终于踏入了过年的门槛——大年三十,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贴春联,吃团年饭,守岁。爷爷说以前春联都是请老一辈的人写,而现在大多数都是印刷的,“千篇一律”。

到了晚上都会把最好吃的饭菜端上桌,一大家人围着大圆桌其乐融融的吃团年饭。以前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手机,“大家都是吃过团年饭后,一家人围着火炉聊天”,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守岁。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早上都是吃年前石磨手工制作的圆宝(汤圆),然后就各家各户串门拜年,喜气洋洋地互道新年好”。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真正意义上的把这个年过完。

爷爷还给我唱了他们小时过年时的过年顺口溜:“二十七八吃黄粑,三十晚上吃鸡肉。初一早上吃跳水粑(汤圆),婆婆收拾做粑粑,媳妇打扮回后家。姑娘打扮把毽踢,小孩准备把虱抓”。

爷爷说以前过年虽好,但是现在过年也不错,“现在过年可不是杀年猪、做米花糖,熏腊肉等等。需要什么都是上街到商店里购买,给忙于工作的人们带来很多方便,但是也少了很多乐趣”。

听了爷爷的回忆,我也不禁想起我的春节。我出生在广州,对于广州现在的过年习俗最有印象,最有趣也是广东人特有的过年习俗——逛花街,花市一般在年二十三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除夕夜。在花市,有各种各样争奇斗艳的年花,寓意着大吉大利的年桔,还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各种零食、对联、灯笼等。

每次陪爸爸妈妈逛花街,都会给我买一个风车,风车最早叫“八卦风轮”,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具有驱魔镇宅降妖之功,寓意家庭幸福,人丁兴旺,四季保平安。把所有的快乐、幸福、健康转进来,把所有的烦恼、痛苦、灾难转没了。这也是爸爸妈妈对我新年的祝福。

我向往爷爷儿时过年的情景,但是我也珍惜我现在过年的时光,有红包收,可以回乡下尽情地放烟花,这些都是平时做不到的。

写过年的散文 篇7

生活中,心情真的不是天天都会美丽。

临近过年的广州,街上是越发的冷清,如果不是商家打广告似的贴出的那一抹红色,好像都忘却了年关将近。大概有4个年头没回萧乡过年了,可能哪里的年味儿也不会那么浓了吧,还记得每到这个时候“二道街”就会被称作“年货大街”不足10米宽的街道,可想要挤进去就要费一番功夫。空气中总是少不了爆竹硫磺的气味,还有那被炸碎了的爆衣,一阵冷风吹来伴着雪花纷飞,美丽的浪漫,也因此这些红色的纸屑往往是清洁工最头痛的事。老话讲“瑞雪兆丰年”除夕夜的晚上如果下雪,那真的是“及好了”,同弟弟妹妹们一起出去踩“雪印”听那嘎吱,嘎吱的声音和踩在雪上的感觉真是说不出的舒服享受……过眼的云烟再美也都是回忆。

广州的年味儿,可能还需要我去细细的寻找,慢慢的融入。或许多跟这里的长辈聊聊天,多一些本地的朋友,当地的年味就会自觉的向我涌来,比方说我现在就知道“灯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去处,很有特色!我想我应该不会错过吧,写着写着心情又莫名的好了起来,不禁感觉自己“此地无银”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