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2023/12/07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春酒散文阅读笔记(精选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篇1

最近,看了《春酒》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故乡的完美,而《春酒》里的故乡更是让我向往。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完美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资料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述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能够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可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在那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务必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务必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即能够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我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亲的宽容、善良、勤俭,在琦君温婉流畅款款细叙的笔下,得到了极为传神的刻画。

看完《春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自我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也感受到作者的精彩文笔。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篇2

《春酒》富有情趣的细节描述,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一样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肖教师带领在场的每一个人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引领我们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在课堂上,肖教师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聆听“正道”语文,静下心来读语文,读“春酒”二字。“标题怎样读”这是我的.课堂从来没有过的思考。读出绵长的思乡之情;读出自豪;用平淡之语读出对家乡强烈的爱;思念中读出悲伤;读出回味与享受;欢乐地读;遗憾地读;惆怅地读;陶醉地读……在学生“多情”的答案里感受到“标题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学生绘声绘色地展示着情感,流露着眷恋,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听众也陶醉了。

语言是有情感的,支撑情绪的语句是文章精髓,“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留意,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先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就几句欢乐融融。一句话转向悲情,“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外表不动声色,内心波澜起伏,母亲已逝,再也做不出那样的春酒。整堂课都在陶醉,情感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无声胜有声”,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

忆春酒,怅春酒,找春酒,在沧桑与悲愁中彰显不灭的期望,是无尽的守望与等待,是永恒的思念与怀想!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篇3

《春酒》当作如此读,我们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么清晰而完美地在记忆深处招摇,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具体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深深的感叹足以让所有的游子动心动容:“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些资料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

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出来,让读者得到丰富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述尤其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能够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位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这位母亲,没有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写作的题材。

有时,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起来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可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在那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目前。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我们在《春酒》一文中即能够看到这些特征。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自我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亲的宽容、善良、勤俭,在琦君温婉流畅款款细叙的笔下,得到了极为传神的刻画。

看完《春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自我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也感受到作者的精彩文笔。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篇4

春天

春天,自小就喜欢的时节,因为记忆中的春天总是充满快乐,但春天又是那么短暂,不得不让我们抓紧时光好好留恋。春天也是果实收获的季节,我们品尝着春季带来的馈赠,春季也是付出的季节,我们为来年栽下期望,我们为未来埋下梦想,借着春风,我们把祝福带至朋友,我们把关爱带至亲人,我们把温存带至爱人,我们把回忆带给自己。

春天,小步行走在河边,齐整的碧绿的杨柳自然垂下,春风过处肆意飘荡,树影斑驳数片树叶被风携起带去远处,又慢慢落下,落地之处便又是春天。阳光洒在脸上,温暖,春风拂过脸颊,舒适,闭上双眼深呼吸,恬静,似乎自己将化作春泥融入地里,化作春风吹向远方,化作永恒,融入春天。

春天,眺望远处,满眼皆是生命的赞歌,春天的痕迹远到地平线那,又沿着地平线伸展开来,那一片片的便是春天存在的痕迹,那一个个人,便是春天存在的见证者。春天又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希望,都深信着在春季,便是希望实现的时光。春天又是一个恋爱的季节,每个年轻人的心中都揣着一个人,去表白借着春天的生机盎然。

春天路过花店,昔日不那么热闹的地方,忽然如春风般变得热闹起来,花的品种也顿时增加了许多,进入店里,一股混合的,新鲜的,夹杂着水汽的,复杂的花香味扑鼻而来,充满鼻腔,直逼大脑。这种混合的味道,便是春天的味道,浓缩的味道。随意买了几,包装起来,带回去,用一个玻璃花瓶规制起来,然后整个房间便都充满了春天气息。

春天穿过田野,和春天的一次亲身接触,嗅觉、触觉、味觉都被充分调动以来,脚步不自觉的放慢下来,俯下身去,野花开了,油菜花也开了,轻松挥动手掌,那气味便扑鼻而来,有人拿着相机想记录下着春景,有人拿着画布想画下这春景,有人拿着手机想录下这风景,而我用我的感官,用我的记忆记下这风景,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回忆。

春天穿过城市,使水泥森林也焕发出别样的味道,一股使人安静,使人留恋的味道。喧闹的都市因此静了下来,污杂的气味因此消逝起来,街角边,石缝中,楼宇间,天台上,阳台上处处在骚动着,原来我们无意或有意栽下的植物都在迎接春天的到来,他们朝着春天来的方向生长着,他们感谢春天把生机带给他们,他们期望春天的再次到来。

春天,是很多人喜欢的季节,因为寒冷的冬天使我们束手束脚施展不开,春天的到来让我们重新获得活力,虽然春天是那么短暂,但仍旧让我们记住了,让我们在大脑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期许着春天的再次到来。若没有春天,我们将失去太多乐趣,若没有春天,世间将失去诸多色彩,若没有春天,就仿佛失去了希望,若没有春天,一切将变得暗淡起来,若没有春天,我们将失去快乐一般,毫无生机。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篇5

我觉得我的户主

将会是一个很幸福的人

天天有我这种红颜贤妻

给他助攻

帮他泡妞

不要问何至纵容他此步

他毕竟泡到了我

作者何绿荷的文集

寞叹悲歌凉凄雪

此情到是须问天,永恒的记忆,红色蒲公英的情牵,莫失莫忘,千年缘。我道逍遥叹,此生不换,终于明白,君莫悲,凉凄雪,三个人都电影,我却始终不能有姓名,忘记时间,云荒只如初见,淌血的心,玉水明沙。六月的雨,一直很安静。寂难永劫,魔与道,花与剑。铁锁镇妖,水水龙吟,余情幽梦。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篇6

很早就想写点东西的,在囫囵吞枣看完余秋雨老师散文集之后,但因为工作变化的原因,一直没有时间来写,也没有心情静下来写。一晃一个月过去了。其实,现在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写,只是总感觉心里有点事,这或许就是自己的一点个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里总感觉有点不舒服,尤其是在这次阅读了多篇美好的文章之后,总感觉应该留下点什么,特别是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自己已经很难在一段时间之内再翻起余老师的文章,只好趁着心里还有点感觉,留下几行贻笑大方的文字。

余老师和季老一样,都是高中时就耳熟能详的大师,但可惜的是,我这个文科出生的人并不喜欢学习语文,唐诗宋词兴致来了还会背上几首,而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学起来感觉真是要人命,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学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认真阅读教材上面的文章,听课也是是是而非。

这次机缘巧合读到了两位大师的散文集之后,让人对散文又有了一点重新的认识,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水平有限,无法写出精湛的体会,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觉信马由缰。

正如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读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样,季老从自己工作生活的点滴入手,润物无声,让人体会到生活的一种自然美,让人感觉有一种返朴归真、悠然自得的娴静,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画;余老师的这本散文集,则从宏观着眼,纵横捭阖,以一个文学家独有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将许多鲜活的历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在冥冥当中感受到几分沧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样的厚重和深沉。想到这里,又想起许多当前关于余老师的种种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现在感觉起来,读完这本散文集,对于我这样一个非常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让人对现实中的余老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至少对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虽然这些文章只是余老师文学作品中的沧海一粟,但从读的这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文章都让人从中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让人思维开阔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品味已经尘封的历史,就如《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风雨天一阁》、《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样,都呈现了一段不一样的历史。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篇7

季羡林的文章在写实中总带着丰富的哲理,他的'文章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索遐想。今日,我就读了一篇他的文章——《清塘荷韵》。它给我留下了十分的印象。

这篇文章叙述的是作者在他楼前的清塘中种荷花的过程。从莲子的发芽到荷叶覆盖满整个清塘再到荷花的开放,最终将到来的便是残荷之日。整个过程十分地漫长,作者几乎就要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放弃对它的期望。就在作者几近失望的时候,荷花最终绽放了美丽的笑容。直到那一刻,季羡林才了解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散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是啊,在这个世上,万物都有生长的冲劲。只是平时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而已。这股冲劲就像是一种潜力,他总是等我们即将失望的时候,才爆发出来。其实,这种模式的生命并不难懂。

比如: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看动画片。往往在英雄就要战败的时候,奇迹总会出现。每次总是英雄从哪里获得了能量,又重新站了起来,再经过一番苦斗,最终把坏人给打败了。拿这个事例作比是十分形象的。也许我们在表面上只是觉得:啊!英雄真厉害,总是能在危机的关头反败为胜,可是在深层上,它折射出的便是生命的顽强,是任何生物都有的惊人的求生本事。这也就是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一个中心。

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刻,我不经意想起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许许多多的金子,也许此刻他们就像文中那尚未发芽的莲子,可是他们都有着惊人的求生本事。所以,多给别人和自我一些机会,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像荷花一样,绽放出全世界最灿烂的微笑。

春酒散文阅读笔记 篇8

《迟子建散文集》已读完月余,总想写点读后感,可一时总找不出时间。今天稍有点时间,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只想把当时的旁批作一整理。想必那才是最直观、最真实、最有意义的感想。于是录下,以供交流。

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地活跃。——《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旁批:思想的源头是幽静。现实是一,想象力是三,作品是万物。

可是再崇高的定义,也不如生命本身的存在更富诗意。——《最苍凉的海岸》

旁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一首动人的诗。

夕阳把河面当成了宣纸,在上面泼洒晖墨,时而浓烈,时而疏朗。——《非洲木雕的“根”》

旁批:将造化之佳作呈现给人们。

我从这些非洲木雕对男性的“根”的处理上,看到了非洲艺术的“根”,那就是内敛的激情和含蓄的美。雕刻者把非洲男人身上的雄性特征,与泥土、生灵和器物融为一体,我们既可体会到他们的古朴的生活方式,又可领略到简约、纯净之美,而这是艺术的至高境界。难怪这些木雕吸引着我,一次次地让我在如梦似幻的黄昏时靠近。——《非洲木雕的“根”》

旁批:中国上乘的艺术,归“根”结底是一幅幅山水写意画。

抚琴者完全可以把琴置于膝上,与松涛和流水唱和。由此说来,真正的风雅是私人化的。难怪王维在《竹里馆》里这样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苍苍琴》

旁批:从孤独中走来,与知音者相遇。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旁批:大道至简。

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旁批:我不相信上帝的真身,我只相信上帝的灵魂。萦绕着这灵魂的,是一片片虔诚。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在低头的一瞬!——《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旁批: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由此可见,骨气所在,便是光明。

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红绿灯下》

旁批:生命本是一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乐曲。不能乱了节奏,坏了旋律。当然,有的急促短暂,有的舒缓悠久。而生命之曲的调子常常是由我们自己定的。

即便身居闹市,也不会为浮尘所迷。只要你心灵广阔,大海就会在眼前。——《闹市中的大海》

旁批:闹市是检验心灵大海的考场。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哑巴与春天》

旁批:哑巴的人格大厦坍塌了。不,是尊严大厦!

只是城里的豆腐不如家乡的鲜美,大约是水质不同的缘故吧!

旁批:并非水质不好,而是材质有水!

那一时刻我突发奇想:月亮把太阳完全遮住的那一瞬间,它们是否是在浪漫而热烈地“做爱”?那弥漫在它们周围的光芒,一定是它们合二为一时,体内流淌出的最明亮、芬芳的生命之泉!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就像热恋中情人的眼睛,每一个回眸,都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中国北极的天象》

旁批:太阳和月亮本来就是天地间最深情的一对情侣。

那种曾笼罩着我们生活的邮车离我们远去了。有谁还能记得人们盼望邮车的那种充满了渴望和期待的眼神呢?当我们在空中飞越万水千山时,也在无形中遗失了与山相拥的浪漫和遐思,遗失了驻足水畔思念恋人的那如水的缠绵。——《远去的邮车》

旁批:远去的邮车,远去的思念。

几年前,我来到鄂伦春人的定居地。我看不到那些骑在马上的英武的男人了。他们的民族服装,也只有到了特殊的节日才会被穿在身上。至于传说中的“萨满”,也只有到了为外地游客展示民族风貌时,才会披挂上“神衣”,做一些空泛的动作,全没了那种与灵魂共舞的“出神入化”的感觉。我在一户居民的墙角,发现了一只破败的桦皮船,它沾满尘垢,已然成为这个民族的化石。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公路上相遇鄂伦春人的马队的情形,不由怅然若失。那时马上的鄂伦春人是那么地富有朝气,而他们背后的森林也不似今日这么因过度的砍伐而稀疏矮小,而是苍翠繁茂,浓荫遮天。——《马背上的民族》

旁批:他们去哪儿了,大概下了马背,乘坐火车,到北上广去了罢!

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大约就是这副样子,可以跟最陌生的人讲最知己的话,可以毫不避讳地倾诉苦难和不平,没有任何禁忌和障碍,就像儿童一样心灵自由。还有,一个人走到生命尽头时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也就是哆哆嗦嗦。

我想我到了那种年龄也会哆哆嗦嗦的。我们都会的。——《尽头》

旁批:尽头就是原点。人生是用时间的线条在心灵的原野上画了一个圆圆的句号。

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撕日历的日子》

旁批: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他拥有了双倍的生命。

我知道自己很可能在一生中都处于一种孤独的境地,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只有孤独的人,却没有孤独的心灵。——《黄沙蔽天时》

旁批:我突然间受了莫大的鼓舞,我正经历着从孤独的灵魂到孤独的身躯的进化!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谜团。上帝并没有指明男人女人在人间所做的惟一的事情就是繁殖后代,那么同性恋者完全有选择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自由。在我眼里,同性恋者都是些爱好神话的人,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会相遇另一个浪漫的灵魂,而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也会分娩出后代,这个“后代”也许是我们所望见的月亮旁的云朵、日出前的霞光等等这些脱离了生活之“重”的轻盈的事物。我想维系这个世界的,有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事物,也有我们的凡胎所难以洞穿的事物。那些在昏暗的灯影下拥吻的同性恋者,也许在内心深处也是孤独的。我们不该耻笑孤独,因为我们投映在大地的影子也是孤独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旁批:揣想只能算是同情,算不上真正的理解。

也许见惯了主人带着爱犬懒洋洋地走在路上的情景,我觉得这驯犬的男人太冷酷了。有那么一刻,我甚至觉得他是在虐待动物。训练即将结束了,他最后一次把木棒丢进海里时,这次他没有让它们同时下海。我见木棒越漂越远,那条狗跃进海里后,被澎湃的海浪打得上下翻腾,有一刻它消失了踪影,我不敢看下去,以为它会被卷到海的深处。我抬起头看了一会天,天上没有云,很蓝,感觉那是另一片海横在天际。等我耐不住好奇心再看那片海水时,我只看见了绿色的海浪安闲地拍打着礁石,海面没有木棒,没有黑狗,我心下一惊,再看那个驯犬者,他带着一条黑狗已经走得很远了。正当我为那条狗的命运而担忧着时,突然发现礁石中有一团黑色的东西忽隐忽现着,我盯着它看,它终于穿过礁石,露出头来,竟然是叼着木棒的黑狗!它乐颠颠地奔向主人和它的伙伴,虽然看不到它的表情,但我能想象得出它那得意洋洋的情态。——《邦迪海滩的驯犬者》

旁批:人其实也是大海中被训的犬。只是人似乎没有大海中的那只犬那么富有情调。

那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气骤然变得清爽起来了,这觉得这位女市长其实就是达尔文的一道风景,而且是雨中的风景,虽然有些朦胧,但带给人的感觉却是清新的。——《风景》

旁批:文化本身在哪都是风景,除了大自然,它就是最美的风景。

这三位墓主,一个生于唐朝,一个生于宋朝,还有一个是清朝。他们一个是一代诗杰,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他们生不同时,死却同处。看来人可以有千万种的来处,归途却只有一个。他们在狼山赏佛乐,听滔声,生前的荣辱悲欢,想必早已化为清风了。——《今日水犹寒》

旁批:化为清风已经是造化了!

我在阅读这座城市的时候,它也在悄悄阅读我。我阅读它的风霜雨雪,它阅读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这里没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阅读,我一样觉得愉悦。——《窗里窗外的世界》

旁批:你也确实是一本耐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