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吃月饼的散文

2023/12/07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吃月饼的散文(精选3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吃月饼的散文 篇1

几场秋雨淅沥缠绵,花残叶落,又是一年中秋节,在欣喜中迎来了今年的中秋,可是总觉的少了些什么,似乎童年的中秋更有味道,我是一个九零后,从小农村长大,童年的中秋在记忆里是幸福的。

那时,中秋就等于月饼,月饼就等于五仁月饼,五仁月饼就是一家人喷香儿的笑脸。

每到八月初甚至七月底,家里就要忙着置备面粉、花生、果脯、油、糖、葡萄干儿……乡里有一家做月饼的人家,院子里有大大的砖炉,平时闲置着,这会儿整天烧着旺火。大院儿里络绎不绝,忙乱的、香甜甜的、热热闹闹儿的,都是来做月饼的,这才是中秋。

一大早,父母带着几布袋的面粉、花生,小袋的瓜子仁、果脯、芝麻还有用来盛放月饼的纸箱子准备到乡里打月饼,而我们当然也不能放过这个凑热闹的机会,缠着要一起去,没办法,多数还是父母妥协了,到了乡里,做月饼的院子里早已满了人。登记好了,把原材料卸下来。

花生是去了壳的,需要自己家的人去一个特大号的竹条簸箕里拿擀面杖擀成碎粒儿,大人都把这活儿交给孩子去干,于是簸箕旁边围着的全是小孩儿,先是壳肉分离,接着花生米一碎,生出无穷的香气,我们都忍不住用小手抓点赶忙藏到嘴里。

院子里不知道有多少家做月饼的,总有几家是认识的,都热情地唠着家长里短,谁家的花生真香,谁家的面白,谁家的糖放多了,谁家的油不够,打出来都抢着塞到别人家的小孩子兜里,说是孩子嘴馋,当时不大的口袋已是塞得满满的,真是有口福呦!

等自家月饼进了烤箱,剩下的就是把事先带过来的纸箱子备好,等着月饼们排着队出炉回家!这个时候你可以好好看看“烤箱”——小时候村里还没有电烤箱,这是一个用砖头垒起来的庞然大物,有人家可以足足做两箱半的月饼呢。和“灶”的原理一样,烤箱下面不断有人塞着柴火,生起旺盛的火焰。夏天还没完全逝去,生火的男人光着膀子挂着汗,身上被熏的红红的,但是脸上总是笑呵呵的,回应着身边乡亲们不断的聊天。

月饼出炉的时候,腾起的香气难以用语言形容,恐怕是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了。同样父母将刚出炉的月饼打发给别家小孩儿之后,在箱子里铺上吸油纸,把几十个月饼挨个儿放进去,和剩下的原材料一起运回家去。这一忙完都已经傍晚了。

记忆中,临近中秋,村里便开始商讨今年谁家杀羊,没杀羊的便早早的去等着分肉,几家分一只羊,一刀下去既怕割的多了,也怕割的少了,割多了得多付钱,割少了,担心不够吃,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割多少合适,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提着肉回家准备过中秋了。

夜幕刚刚降临,东边硕大的一轮圆月已然在升起,像是早晨的太阳,母亲很早便叫我和姐姐准备好的月饼,水果,西瓜放到一个盘子里,西瓜要用刀刻成花牙状,据说是根据月牙来刻得,

现在越来越多的礼盒月饼在市面上流行起来,果味儿的、广式蛋黄的,五仁的也又油又腻,让我看起来都像陌生人。唯有爷爷家的五仁月饼,是心里最真的味道,那份关于团圆的美好。

如今,老家的那份挂念垂垂欲老,打着月饼的中秋节也越来越少。

月饼成了不被游子们稀罕的食物,村里打月饼的大院儿便逐渐冷清下来,门可罗雀。

吃月饼的散文 篇2

又快到中秋节了,大大小小的商场食品柜上又陆陆续续地布满了月饼。看着那些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或普通、或华丽的月饼,总会勾起一些深刻在脑海里的几个有关它的记忆片段。

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清贫的时期,最喜欢过年过节。过年,不仅可以吃好的,还可以穿新衣服,放鞭炮;过节,虽不及过年那么热闹,可也有让人期盼的。二月二吃卡花,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带上两个煮鸡蛋,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是除春节外的又一个大节,大人们要喝喝酒,孩子们则早已垂涎着那圆圆的月饼了。不过,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商店,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色品种。

我小时候跟姥姥住。快到中秋节时,姥姥把积攒下的钱和粮票用小手绢包好,揣在对襟衫里。出门的时候,照例要洗洗脸,沾着水将头发梳得光光的,换上外出穿的干净衣裤和鞋袜,就连扎腿的绑带也要换呢。从胡同出来,在三岔路口边就有一个卖烟酒糖茶的小铺,叫什么名字、哪家商店开的记不得了,因它开在一个不大的木板房里,我们就叫它小板房。不过姥姥并不在那里买,因为小铺的一男一女两个售货员都有一个毛病,虽然和周围的居民都很熟了,但只要是用秤称的东西还是要给你少一点儿,因此常和顾客发生争吵。姥姥是个仔细人,买回来的东西都要称一称,自然也有短斤少两的时候,便再也不进那个小铺了,宁可踮着一双小脚走出两里地到“大”商店,这里的东西全,买着也放心。其实大商店里也只有枣泥、豆沙、青红丝这几种馅的,高档的就是酥皮月饼了。姥姥爱吃酥皮和青红丝的,便每样买一斤。

那时候,从来没有痛痛快快地吃顿月饼。姥姥总是讲,好东西不能一下子吃完,要细水长流。所以,买回的月饼都是分着吃,每次一人只分半个,由姥姥掌管。这样,两斤月饼节前节后能吃两个多星期。姥姥还讲了一个关于月饼的故事,就是朱元璋以月饼里面夹字条的方式传递消息,在八月十五起事的传说。我呢,则一边听着故事一边想,要是能一顿吃个够该多好啊。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情景。

有了吃月饼的决定权是在工作以后。下乡后第二年中秋节来的时候,我在村子里的供销社代销点儿买了两斤。这是在农村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八月十五这天,我在场院打场,晚上收工回来就快九点了,其他伙伴还没回来,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这时,月亮已经升了起来,就悬在窗前,我把昏黄的小油灯吹灭,让月光照进来,洁白的月光照在床前,洒满了一地。我静静地坐在那里,有点儿想家,忽然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此情此景不就是他诗中所描绘的吗?这样想了一阵子,拿出月饼,美美地吃了两个。其实这月饼真的不怎么样,就像地瓜面做的,又黑又硬,可在异地他乡,在繁重的劳作了一天半宿以后,能吃上它,已经感觉很香甜了。

第二天上山干活儿,休息的时候说起昨晚过节,队里的成义嫂子说,她家今年买了一斤月饼,昨晚都吃了。成义两口子都在队里干活。他们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小儿子。成义是长子,父母跟他过。他的父亲七十多岁了,身体很好,浓眉大眼,四方脸,一脸的络腮胡子,腰板挺直,也在队里干活,非常和蔼的一个老人。成义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有时在街上坐着,看到我们知青总是热情地打招呼,慢声细语的,就像我们是她的孩子。队里有个年纪和成义相仿的社员说,我说说你们家这一斤月饼是怎么吃的。你那宝贝儿子自己吃一个,孩子的爷爷奶奶一人一个,三个女儿吃一个,你们两口子没吃。成义只是笑笑,成义嫂子说,你没全说对,我吃了一小绺,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呗。

我听了心里很是酸楚。我们村在方圆几十里是富村,一个整劳力一天挣十工分,每个工分一毛钱,一天就是一元钱,一个月就是三十元。这在当时是很多的了。那时一个城里的二级工一月也就是三十元的工资。像这样的村子,一家八口人,过个中秋节只买了四个月饼,那些一个工分只有一二分钱的村子又会是怎样个情景呢?我忽然为自己一个人独享两斤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剩下的就没再吃,用来招待到我们知青点来玩儿的小孩子了,我们知青组其他人也全都这样做了。这是一九七六年。

一九九三年我在一家私营房地产公司工作。老板是四川人,转业干部,八八年闯海南,开过饭店、建材商场,也建了一栋民宅,都不成功。据他自己讲,最困难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一毛钱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南房地产热,他在金融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炒楼花,发了,便不再干其它事了,一门心思搞房地产,已在南方好几个城市投资开发了项目。九三年在西北某城市拿了个二百亩地的项目,正式进军北方。

这年的中秋节,作为企业自然是照例要进行公关活动,特别是项目刚刚开始,要打点的地方太多了,列了一个清单,足足有一百号人呢,每人按两千元的标准置办礼品。月饼自不待说,中秋节嘛,它是主打礼品,每人四合高档月饼,都是铁盒包装的,那盒子非常精致;再配上一些辅助礼品,老板是四川人,便购买了一些四川特产,主要有一竹篮四川腊肉,号称专门从家乡带来的,以示情意之重。节前,公司上上下下为此忙活了好几天。

当然,公司内部也要进行亲情公关。八月十五的晚上,公司全体员工聚餐,每人还发了一盒价值一百元的月饼。这一盒月饼其实就是一斤,四个。那晚,我喝了挺多的酒,也吃了月饼。这盒月饼有蛋黄馅的,有肉馅的。我还是第一次吃这么高档的月饼。可是,不知怎的,我却没有找到中秋节的感觉。

自此之后,我很少再买月饼了。每到中秋节,要么单位发,要么亲戚朋友间相互馈送,不需要自己再掏钱了。现在,月饼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包装越来越精美,用途也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广,那小小的月饼似乎已不仅仅是中秋赏月之用,而是负载了更多……

吃月饼的散文 篇3

秋风吹落第一片树叶,这个季节特有的苍凉与清冷便开始一点点地弥散……秋天总是让人有些怅然,但其中有一个日子却是例外,那便是中秋节。

中秋,是团圆,是欢笑;是晴天里的阳光暖暖,是夜幕下的明月柔柔。

说起中秋,就不得不提月饼。小时候常吃的提浆月饼,硬硬的皮儿,干干的馅儿,甜得齁人,怎么也无法当作美食来享用,所以一般都喜欢吃那种丰镇月饼。

记得上大学时,同桌的家里每年中秋都会做很多这种月饼,放在一个坛子里,同时加一些水果进去,密封起来,能保存好长的时间。以至于中秋过后的一两个月里,每次回家她都会带一两个回来,一个月饼要用小刀精准地切成八块,全宿舍的人同享。由于存放了一段的时间,水果的清香渗透到月饼中,淡化了月饼原有的甜腻,吃在嘴里油润酥松,清甜可口。好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认为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月饼。

同桌的家就在呼市,偶尔我们也会去家里蹭顿饭。她的父母和蔼可亲,对我们总是热情有加。只是几年前,父亲却不幸因病早早地离世了。记得那时收到同桌的短信:“我再也握不到他那双温暖的大手了。”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即使远隔千里,依然能感受得到她那种痛彻心底的悲伤。站在晴日暖阳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是一件让人感伤而愧疚的事……那么,就请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吧,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不论是欢喜还是悲伤,无论怎么的体验,一旦逝去,都将是我们永远再也无法企及的幸福。

大学时宿舍里八个人,竟有五个是呼市的。一到节假日,众姐妹早早地收拾妥当,袅袅而散,回家团聚去了。大四那年的中秋,宿舍里走得只剩下我和阿华了。关了灯,坐在窗台上赏月,谁也懒得说话,因为想家,因为还看不到的那个毕业后的将来,就那么默默地坐着,有些无聊,也有些落寞……

后来,有男生搬了凳子在我们楼下的空地上弹琴唱歌,一曲接一曲的,女生们开始趴在窗户上点歌,笑声、喊声不断,兴致满满。慢慢地,我和阿华也被感染了,冲楼下大喊大叫,敲着饭盆喝彩。那情景,至今记得。兴奋,还有一些凄凉……

中秋过了如许多,月饼却是我最不爱吃的点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亲手去做,可怎奈群里做月饼的氛围实在是太浓了,提前一个月,就开始讨论上了。终究忍不住,也想动手一试。这才知道,原来月饼除了提浆,还有很多好吃的品种呢。皮薄馅满的广式月饼,皮层酥脆的苏式月饼,还有这款晶莹剔透的冰皮月饼……

哪种都想试试,不小心就做得多了,老妈那一个劲儿地打电话求我别做了,女儿也因为多吃了两块,积食发烧,真是罪过呀!

明天就是中秋了。独坐桌前,想起了从前的点滴。

晴空潋日终需好,冷雨秋风兀自寒。独坐细数流光转,怅然无语试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