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端午征文母爱散文

2023/12/10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端午征文母爱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征文母爱散文 篇1

幼时那时觉得每到端午节,小孩子总是成群结队的在街上跑来跑去,那时还吃不起粽子,但是听到吆喝着卖粽子的时候,我们总是馋的流口水,想啥时候能吃上了,现在即使不过端午节也能吃到粽子了,可是总觉得没那时的粽子香,可能现在变的不是粽子,而是我们对粽子的一种情怀,和幼时的味道。

小时候家里很穷,从没见过家里包粽子,自然,端午节在我的心中远不如春节、清明、冬至、七月半(农历鬼节)等重要(中秋节也不重要,家里很少加菜)。这是贫穷年代被扭曲的节日,所以,我们做子女的从不敢责怪父母亲。对端午节有点了解是少年时代,从没坐过公共汽车离开过饶平北部山区的我,不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不知道屈原和赛龙舟。我们家乡的河水很浅,人们叫它大溪,除了下暴雨发洪水,平时河床堆满沙子,连小船的影子都没见过,就别说龙舟了。有一个下雨天的五月,家里来了一位油漆师傅,他是在大埔县高陂镇长大的。给我讲述了韩江河上赛龙舟的盛况:是日江上百龙争先,彩旗招展,锣鼓震天,胜出者获得了金猪厚礼。两岸无论男女老小、士农工商,几乎倾城出动,人群像蚂蚁,密密麻麻挤着挨着,观看江里龙舟竞渡。而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绿豆裹粽子,煮粽子的香味,洋溢着整个镇子上空……,他绘声绘色,说得令我无比神往。若干年后我高中毕业,由高陂前往潮州的轮船上,望着滔滔韩江水,我忽然想起油漆师傅关于这条河上赛龙舟的盛事,只恨无缘遇见,支着下巴惆怅了许久。

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出外打工,在珠江之滨的小镇安了家,看龙舟竞渡就不再是新奇的节日景观了。每当端午节来临,从农历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整个珠江流域的锣鼓声咚咚锵锵响个不停,一条条长长的龙舟插着绣有姓氏的彩旗和罗伞,两边坐满了桨手,站在船首的老大手挥三角令旗,桨手如临战勇士,一齐呐喊奋力划桨,龙舟就像箭一般向前冲去,锣鼓声加上两岸的喝彩声,场景十分热闹感人。

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民俗。如果地方政府不组织赛事,他们也会把埋在河涌泥潭里的龙舟捞起来,冲洗干净,插上饰物,划上浩浩江面。

赛龙舟不仅仅好看,其实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民俗活动。江水流急,万一掌握不好,龙舟就会倾覆,落水者有可能遇到生命危险。我在新造工作的时候,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的所在地南亭村江面上,叫做海心岗的地方,历史上曾发生过龙舟沉没的事故,由于这儿水流急速,水面打着漩涡,落水者往往连尸体也找不到。某年端午节,有快速大船经过,临近穗石村的村民因龙舟倾覆落水,数位桨手死亡。明知非常危险,珠江两岸的村民们依然毫无畏惧,每年准时把龙舟鼓敲起来,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勇气!村庄里,为了筹集划龙舟的经费,村民纷纷募捐,有些从香港、澳门或外地做生意发财的乡亲回来了,出手特别大方。夜晚,龙舟靠岸,村民们就在祠堂里大摆龙舟宴,佳肴美酒,林林总总,无论你是什么人,只要来到村里,就可以上座吃喝,不收分文,人称“吃龙船饭。”这风俗流传了上千年,今天依然沿袭着。通过赛龙舟,他们维系着浓浓的乡情、团结一致、共御外诲!通过赛龙舟,他们保留着久远的中原文化、把宝贵的民间风俗保留下来。所以,我知道为什么当龙舟鼓敲响之时,那么多人立刻振奋起来,甚至感动了这一方水土上所有人的原因了!

端午征文母爱散文 篇2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春的离去,夏随之而来,不知不觉中,生活中多了些粽绿和艾香。

在这个节日,总能看到有人用粽叶包裹住那白花花的糯米和那红彤彤的粽枣,再裹成好看的形状(因为地域不同,所以包裹好的形状都会有所不同),最终一马莲固定,代表着这个节日的食品——粽子,便包好了。

记得在我的记忆中,记得最清楚的便是将粽叶编织成花环戴在头上满地跑,这可是儿时的一大糗事。但也是从那时开始端午成为我盼的节日。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个习俗便是戴吉祥五彩绳。端午前后,总有许多孩子们在手上、脚上戴上五彩绳。看到这或许有人还不明白五彩绳为何物?五彩绳是一种由五种彩色小绳编织在一起而成的手绳(脚绳)。在我们这有个传说是:戴上五彩绳可保好运,而在端午节过后的第一场雨就得拿下五彩绳,以免好运杯淋湿。

千年前的浪花,染成的绿,至今还翠。

端午征文母爱散文 篇3

粽子这两个字,每每想起,下意识里总是排斥它和屈原和汨『MI』罗江扯上关系的。香香软软的粽子,和令人爱戴尊崇的爱国诗人,联系到一起谱写的不是爱的欢歌而是一种充斥着满腔无奈的悲凉,也许这就是我抵触情绪的源头。

犹忆起,儿时的端午,是比较隆重的,那节日氛围是早早地就渲染出来了的。

刚进农历五月初,大家就忙着去买糯米,打苇叶,跟别人打听或者自己踩点,弄清楚哪一处的芦苇荡比较茂盛,哪一簇没有被扫荡过。苇叶要选宽大鲜嫩的,无虫眼无裂缝,无蛛丝缠绕的为上佳,事先备好刀剪,箩筐,约好日期地点,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就出发了。

那时小,也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贪大贪多而自顾自折断了一根根长势正好的芦苇,而主人家也会在这几日集中守护。倒不是吝啬那几片苇叶,还是允你采的,甚至就伴在你旁边陪你采摘,知道不是主人有那闲情逸致,他是怕这一拨又一拨的猴孩儿,不知道护着点长势正好的芦苇,折断了一根就是钱啊,主人再不积极点,所到之处必定是惨不忍睹的,所以,每每遇到屡教不改的主,主人真的会黑了一张脸赶你出去的。

即便这样,也是无人计较的,换一片无人看顾的芦苇荡,继续我行我素,被锋利的苇叶边拉伤了手指,身上落满了老树上掉落的杂质,被不知道的漂浮物整的浑身发痒都抵消不了采苇叶玩耍的兴奋。

苇叶采回去后,先修整,清洗,再用大锅开水滚过,把干枯的稻草浸水泡软作为捆粽子的扎带。接下来就是选米泡米了,一般都是用比较大号的盆子接一些清润的地下水浸泡,那是用机器钻了好几十米的地下水,清洌,甘甜,无污染。多少糯米浸多少水,多长时间正好可以起包,印像中都是凭感觉来的,因为从来也没见老人去称米、量水,也没见定点、计时,可每一次都搭配的恰到好处,专门去问过奶奶,也问过老妈,她们都是笑而不答。

糯米是家乡特产长形的颗粒,口感香醇厚重,但若论软糯可能要拉下南方雨水丰沛的地方一大截,也是源于土质的关系,我们家乡地处国家东部偏南,多数沙质土地,土壤不蓄水,雨水是一直往深处渗透的,所以不适合种植水稻,还有一种就是粘土地,粘土蓄水但是不透气,种植的水稻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那种,粗糙,干瘪,口感差,价钱还不便宜,这都是源于特殊的土质造成的。

粽子内馅的料,多以自己的口味调制,蜜枣,花生,红小豆,咸蛋黄,蜡肉,鲜肉,火腿丁等等,是麻辣甜香,各味俱全,而我们在帮家长打下手的同时,自己创新了一种纯白米不放馅料用一片苇叶包裹地扁扁的三角形小粽子,恰好可以一口吞,出锅蘸上细碎的绵白糖,那滋味真叫一个好,甚至盖过了老妈最拿手的硕大四角形鲜肉蛋黄粽子,当然,这些都是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是没有这条件的。

还有最经典的一款就是商贩沿街叫卖的竹筒粽子,内填五色江米、枣、花生、黑芝麻等,竹筒是青色的细条嫩竹做成的,内外打磨光滑,对半劈开,留一半做底,用苇叶或者荷叶封口,蒸好后整齐的摆在干净的木桶里,覆上用来保温的白色小棉包。有人来买,卖家会帮你打开竹筒调好你想要的口味,堆在一个精致的白磁盘内,就那么站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大块朵颐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竹筒粽子颜色悦目,口感松散绵软,带着苇叶、竹叶混合的清香味,与那单纯苇叶包裹的粽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

还记得那卖主是一位外地老大妈,每天的黄昏时分她就会操着一口她们家乡的方言拖长音调喊:“艾,暖米,热粽子啦... ...”其实她喊的是糯米,咬字不清的喊声反而成了她的独家招牌。

其实说到底还是她粽子做的地道,选料考究,后也渐渐跻身小镇四大小吃之一,麻叶蚕豆瓣,胖子烧饼,和“刘家的胡辣汤,他们在同类小吃中味道遥遥领先。当然,在如今花样翻新的各式甜点小吃里是绝对不值一提的,但是当年带给我们却是十分的口腹满足,如今条件好了,却鲜有我们特别期待、迫不及待想品尝一种食物的冲动了,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那蒸腾着热气的竹筒粽子,哪被落日拉长的身影,哪一声声拗口的“艾,暖米,热粽子啦----”定格温暖了我们整个童年记忆。

端午征文母爱散文 篇4

“安全生产大于天”,我班组时刻牢记这句话。在每天的班前会上都要强调,如何搞好安全生产,如何预防安全事故,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处理。把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不受伊甸园害。在过去的九个月,我们认真地做到了这一点,为了确保全的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我们一定再接再励,继续发扬,在剩下的一百多天内,坚决打好这场“安全战”。

“安全无小事”我们通过学习安全理论知识,剖析安全事故案例,深深的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班组会通过学习,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更深层次地理解安全理论知识,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实际岗位工人生出发建闰一套在“安全规范条例”和“操作规程”基础之上,完全符合铁件工作需要的安全规定,在干好每一天工作的同时,都必须遵守这套安全一规定。班组成员之间要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做到我是他人的眼睛,他人也是人的眼睛。凡是违反安全条例和操作规程的事,班组任何成员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制止。另外我班组会经常通过剖析已经发生的我公司或本车间的实际安全案例来时刻提醒大家。我们认为这种方式会更直接、更有效,因为实际案例中的人都是我们熟悉的人,事都是我们熟悉的事,它就象镜子可以更清悉地看见自己,更象一个警钟,可以更深刻地提醒自己。

在这次“百日安全攻坚战”中我班组一定严抓细管,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安全生产不但是一个企业成功的保障,更是我们每个员工自身幸福的保障。所以我们不但要认真的习惯和本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自己。让安全常在我们心中。

端午征文母爱散文 篇5

天刚蒙蒙亮,赶紧起床,准备过端阳。

到西门的农贸市场,买一把新鲜的粽叶,称半斤绿豆白糖。回到家,把艾草和菖蒲挂上门窗,薰两根黄烟,把雄黄酒涂在额头和脸庞。

淘米,配料,洗叶子,一边包粽子,一边想起儿时的往事,还有遥远的故乡。那边的亲人,风俗习惯有些不大一样。

每年的端午,与母亲一起包粽子的时光,便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小时候的那张小板凳,总是依偎在外婆和妈妈的身旁。

一层两层,紧紧的,严严实实,把糯米裹进粽叶,把做人的道理包进去,使劲儿的,把祝福也往里面塞,里面装。

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颇有文采,还会拉手风琴,可她包粽子的手艺,酿的醪糟,做的针线活和胡豆酱,我更是要学很久很长。

一挂两挂,尖尖的粽子,开始在锅里翻滚,慢慢的变软变胖,绿油油的皮叶开始泛黄,满屋子弥漫的味道,那是端午特有的清香。

一个节不能瞎过瞎忙,找个有水的地方,剥两盘粽子,把《九歌》《离骚》浅浅吟唱。还要向天叩问,屈原为何忧伤,为何投江?

端午征文母爱散文 篇6

端午节,应米舒老师之邀,和几位文学同道好友聚会聊天,聊文学,历史,民俗.....颇为快意。米舒老师一直强调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对我的读书与写作都有极大的启发。他发表过一千多万字,是通俗文学的名家,是获得过韬奋新闻奖的优秀编辑家,但他依然谦逊低调,为人平易正直,让人感佩,实乃谦谦君子也。

回程时经过长宁民俗博物馆,得一意外惊喜,那里正在搞庆端午民俗活动,包粽子,编织香包,做香囊,玩游戏,还有“龙舟”,很是有气氛,尤其感动的,是发现了“屈原”。他在人群里走来走去,也是想回到人民群众中吧。

这两日,读了一些关于端午的诗歌和散文,它们和粽子,菖蒲,艾草,香囊等一样,都慢慢化成了我精神的营养。现代诗比如大卫的《怀乡》,谷禾的《端午,怀念一个人》,敕勒川的《端午》,张琳的《前世》,韩玉光的《九歌.汨罗江》。尤其是张琳的《前世》,最让我感动,典雅而深情。古典诗词比如,李之仪的《南乡子.端午》,杨无咎的《齐天乐(端午)》,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苏轼的《浣溪沙.端午》,王之道的《南歌子》,欧阳修的《渔家傲》,王充的《满江红.端阳前作》。尤其是王之道的《南歌子》,我极喜欢:

南歌子(王之道)

角簟横龟枕,兰芳挂艾人。

一尊菖歜泛清醇。

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

冰彻杯盘莹,香和笑语薰。

莲花衫子入时新。

挂起南窗一榻,晚风清。

读之,仿佛齿颊生津,内心清明而温暖也。遂也把自己昨日随手所写之句贴在这里共温也。

端午征文母爱散文 篇7

周国平

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人都说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十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深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不过,不是住在我这里,而是住在我妹妹那里。住在我这里,她一定会觉得寂寞,因为她只能看见这个儿子整日坐在书本或电脑前,难得有一点别的动静。母亲也是安静的性格,但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我偏是最不善此道,每每大而化之,不能使她满足。母亲节即将来临,杂志向我约稿,我便想到为她写一点文字,假如她读到了,就算是我痛改前非,认真地跟她唠了一回家常罢。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当然,这个印象不完全准确,在家务中老去的她也曾有过如花的少女时代。很久以前,我在一本家庭相册里看见过她早年的照片,秀发玉容,一派清纯。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的家里,家境小康,住在钱家塘,即后来的陕西路一带,是旧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母亲还年轻,喜欢对我们追忆钱家塘的.日子,她当年与同街区的一些女友结为姐妹,姐妹中有一人日后成了电影明星,相册里有好几张这位周曼华小姐亲笔签名的明星照。看着照片上的这个漂亮女人,少年的我暗自激动,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

曾几何时,那本家庭相册失落了,母亲也不再提起钱家塘的日子。在我眼里,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定位习惯成自然,无可置疑。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别的子女。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离她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但当时却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这些小插曲也在岁月里淡漠了,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母亲形象。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远离了上海的家,与母亲见面少了,在我脑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

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须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一生的行状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作为由她拉扯大的儿子,我很想做一些令她欣慰的事,也算一种报答。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小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不久前,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的欢。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母亲毕竟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