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

2023/12/10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 篇1

喜欢毕淑敏的散文,是因为读过她的很多作品都会让我心情异常的平静,平静之余又会静下心来思索很多人生的问题。她的《鱼在波涛下微笑》让我懂得: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在所有的关系之中,你和你自己的关系最为重要。它是关系的总脐带。如果你处理不好和自我的关系,你的一生就不得安宁和幸福。你可以成功,但没有快乐。你可以有家庭,但缺乏温暖。你可以有孩子,但他难以交流。你可以姹紫嫣红宾朋满座,但却不曾有高山流水患难之交。

你会大声地埋怨这个世界,殊不知症结就在你自己身上。

你爱自己吗?如果你不爱自己,你怎么有能力去爱他人?爱自己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事情。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却需要一颗无畏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满的,爱一个不完满的自己是勇敢者的行为。

处理好了和自己的关系,你才有精力和智慧去研究你的人际关系,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你被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就像一个五内俱空的病人,哪里还有多余的热血去濡养他人!

在水中自由地遨游,闲暇的时候挣脱一切羁绊,到岸上享受晨风拂面,然后,一个华丽的俯冲,重新潜入关系之水,做一条鱼在波涛下微笑。

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 篇2

记得,第一次读毕淑敏老师的文章是在小学五年级那篇文章是《爱的回音壁》,那篇文章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那段时间我一直认为父母不爱我,可我读过后便知道父母是那样的爱自己,而自己却丝毫不为之所动,慢慢的回忆小时候我体弱多病,母亲不顾夜的漆黑,一次又一次的将我送到医院,我并没有感到丝毫感激,长大了每每向父母要零花钱时,不会想到这是父母的血汗钱。。。。。。太多太多的爱我已失去了嗅觉无法领悟他们,是毕淑敏老师在悬崖边拉了我一把,我十分感激。

从那时起我就很想了解这位素未谋面的作家了,对她心中从满了仰慕和感激,前几天刚好在书店买了一本《毕淑敏散文卷》,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的阅读,用心与她交流。我的心情与文章的情线翩翩飞舞时而低谷,时而亢奋。

从中学到了许多道理,《提醒幸福》是我明白要常常的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常常看看太阳一般,心里就会不知不觉得暖洋洋亮光光的。是啊,身边太多的幸福会在不经意间溜走,幸福是一种心灵感觉,慢慢的体会吧,我们会从不同的人身上获得不同的幸福,不要做一个幸福的傻子,在索取时也要懂得回报。在《抵制但是》中了解“但是”一副偏光镜,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花园中的虫子上,可花儿也很美丽,也许在生活中要用“但是”时换成“同时”也不错。呵呵,语言也是需要技巧的!从《家问》中读懂了家是大千世界的缩影。家啊,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原来我的家并不大,也没有豪华的装修,但我很爱他在这里有亲人的关怀可以收容我这个任性顽皮的孩子。。。。。。

感受很多,每一篇文章都会给我不同的的感觉,淡淡的如一杯香茗,慢慢的品味,慢慢的成长。。。。。

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 篇3

珍惜愤怒——毕淑敏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见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唯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那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唯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密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 篇4

玖,常常惊异于她如何从并不复杂的人生经历中采撷了那么多瑰丽的珍珠,在读者面前如孔雀开屏展示幅灿烂的生活美景。

这位‘不安分’的医生把她的职责发展到极致,不仅要治病,还要救人,她成了心理医生。心理的咨询让世界在她面前展开了扇窗,使她有机会走进各式各样普通人的心灵深处。

毕淑敏是位母亲,她用母爱感受着孩子的成长。混入北图我认为应该算是场母子历险记,根据规定,只有上了大三以上才能进入北京图书馆的,但是为了满足酷爱读书的儿子的心愿,毕淑敏让儿子拿着父亲的工作证,冒名顶替,母子混进了北京图书馆。经过这次让孩子最大的感触是:北图的书真多呀!自己定要从北图正门进去。爱子之心、爱子之行令读者动容。

青虫之爱也许算是给我感触最深的篇文章了,写的是母爱,但视角却与般的母爱文章迥然不同。位见了虫子就怕的要死的柔弱女子,做了母亲后,为了自己的女儿,竟变得见虫不惊了,是母爱改变人性中的怯懦,读起来好有亲切感,因为我们家也曾有过,听外婆诉说妈妈在没生我之前很娇气,连小可虫都怕,可是她当了妈妈后感觉变了个人,不仅变得坚强而且包容,因为是母爱改变了这切。“女人是弱者”,这话男人相信,女人默认。青少年时她们尽情地汲取着亲情、爱情,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的柔弱。然而,再柔弱的女人,成为妈妈都会变得坚强,没有理由,是母亲的本能。如同书中道出:孩子信任依赖的目光,令女人隐藏怯懦,呈现坚强,用心中源源不断的爱,为孩子撑起片蓝天。我这个当女儿的要向伟大的母爱致敬,更在行动上尊重母亲,听妈妈的话。

玖完这几篇文章,我几乎不敢下笔描绘。爱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酣畅淋漓,读来令人震撼。流畅的语言,缜密的思维,精辟的分析,将我拉入爱的世界,久久不能回神。任何关于爱的阐述,在他的面前都显得非常卑微,我只能告诉你们,细细去“品味”你身边的爱,你才会真正地明白爱的真谛。

作家毕淑敏是本书,需要细细品味,这本书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生活在平常人中间,给我们展示的是当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读她的书,掩卷深思,常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身之感。书中不仅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更写出了普通人的心理和生活的哲理,这就是她的散文独具魅力的原因了。

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 篇5

正如张晓风一样,毕淑敏也是一位台湾的高产女作家。她的散文通俗易懂,不像有的文章深奥难懂,可能是她自身的原因:她是一名医生兼心理学家。正是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她独成一派的白话文散文风格。

毕淑敏的散文,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物,但文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是一篇代表性的文章。

单从布局来说,她写的这篇文章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从十种不同的人的人心灵深处体验出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同的人自然就有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我最喜欢从孩子的一面写家的地位的一段:

“问孩子:家是什么?

他们回答: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阔的肩膀,家是一百分的奖赏和不及格是的斥骂。家是可以耍、赖撒谎、当皇帝,也是俯首听命当奴隶的地方。家既是让你高飞又是用一根线牵扯的风筝轴。”

也许是我是一个孩子的原因,对这一段感悟很大。从小学到初中,我做过许多错事,大都要耍赖,象我用洗手液刷牙,被斥骂了一顿。自然考试成绩也很重要,每次考试,家中父母都“威胁”道:“考不好就要上补习课了。”我只能俯首听命认真复习。成绩不差当然就有奖赏啦。

《家问》洋洋洒洒三大页,只围绕一个字:家。家是一个变化的字,而毕淑敏紧紧抓住了读者心,且与众不同。

《写下你的墓志铭》就突破了传统。不同与其他,主要讲述了她与大学生谈“生与死”时的一个故事。死亡,对于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但又不愿意去谈论的一个话题。人都希望多活几年,但是死亡,对于一个充满勇气的人,只能是另一场冒险。正如文章里所写:“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死亡,地球早就被恐龙霸占着,连猴子都不知道在哪哭泣,更遑论人类的繁衍!”

死亡,对于进化来说,意义重大。只有旧事物的灭亡,才有新事物的诞生。

毕淑敏散文,平凡众特、透着特别,但不张扬,正可谓“平凡中的伟大”。

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 篇6

在生活中,处处有美,高楼大厦的雄伟之美,人的外表之美等。但这些美,并没有打动我的`心。

我喜欢自然,更喜欢自然中的景物。我游历过黄山、九华山,我不禁为它们的雄伟壮观的美而赞叹,也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慨。但是我的印象中,我更加喜欢被自然环抱的小乡村。在乡村里,这里没有宽大的柏油马路,也没有高大而危耸的建筑物,更没有先进的高科技。但是,这里有阳光,有温暖,有空气,更有朴素而美丽的农民。这里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净土,这里空气清新,树木茂盛,这里的景比不上名山大川;这里的乡间小路,比不上城市的马路。但是,这种美,玲巧,而又让人感到乐趣无穷。

这里的田野,整齐而又宽敞,让人心旷神怡,那碧波闪闪的湖水,似优柔多情的少女,又如一面光亮的明镜。人们走在乡间小道,欣赏着乡间的美,看着农民在田里劳动,微风拂过脸旁,让人感到风弟弟在与你玩捉迷藏;乡间的树,如哨兵,挺立而高大,那茂盛而又充满乡村颜色的树叶如少女的头发,飘柔而靓丽。

继续向前走,会看到一些乡村孩子在玩耍,嬉戏,让人感到他们的快乐,朴实,也让人感到自己回到了童年一般。如果你愿意坐下来,在这里写生,将这里的自然而又特别的景物画进自己的纸页之中,更会让人神清气爽。

而如今的乡村,早已不是原来的那自然的美,早已变成了马路和高大建筑的归属地,鸟儿没了家,早已没了湖水和绿色盎然田野,即使没有改造的农村和乡村,周围也响起了推土机和挖掘机的轰隆声。如今我走在小道的路上,望着即将拔地而起的建筑,心里不禁有些惆怅和失落。

我想这别具一格的美,可能在未来已经灭绝了,我希望更期待,能留一片绿色,留一片美!

毕淑敏的散文读后感 篇7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生活的悲哀在于,人真的可以变成自己曾经所讨厌的样子”。那么,真的是这样么?也许是,也许不是。走在学习之路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新的东西,伴随着奔跑,知识在积累,眼界也在慢慢的开阔。成长的结果必然是摆脱曾经那个幼稚、无知、鲁莽的自己。人会变,因为只有变化才能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改变自我,才能继续追求卓越。但是,我们的改变会与自己曾经的期盼背道而驰么?我想,这关乎我们对自己的把握,关乎信仰。

《中庸》得开篇是这样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他有着自己的行为准则,他的改变也必然是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修道之谓教,“教”我理解为信仰,而信仰作为一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变成自己所讨厌的样子?

我想,我们需要一个信仰。信仰不是盲从更不是迷信。我想,真正信仰上帝的人肯定不是为了让上帝去拯救他们,而是因为相信有神,让他们懂得了谦逊,学会了宽容,让他们能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拥有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希望。因为他们有一个阳光、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他们活得清醒,活得快乐。

我庆幸在自己的道路上,在无数个夜晚的迷途中,终于对自己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或许我的信仰还为确立,但至少有一个大致的方向,让我不致迷失。至少,在我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