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联想散文
老地方整理的七月半联想散文(精选3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七月半联想散文 篇1
立秋那天未雨,秋没破,几天来一直艳阳高照,当下正是秋高气爽。但夜雨的痕迹还看得出,路上的水塘里的积水透着天光,石榴裙红,木枣色苍,深呼吸一口天宝精华,五脏六腑洗滌一新。
处暑才几天,转眼又到农历七月半了,按照传统习俗,今天最重要的事是超度先父母及祖先的亡灵。父母去世的十来年中,每年的清明、七月半、冬至和除夕四个节日总要追荐先父母的亡灵,烧点纸钱。今天照例。七月半也叫中元节,民间称之为“鬼节”。祭奠先祖,虽然没有清明节的氛围,但是烧纸钱还是免不了的,已经形成风俗。古文化中也有记载。王建《宫词》:“看着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说的是七月半自己用黄丝线绣祖先画像祭祀的事,看出来古人非常重视七月半的祭奠活动。七月半祭奠祖先,应该是宗教文化的余音。道教和佛教在这天举行法事,为鬼魂超度,解脱一切痛苦。这些活动渐渐影响到民间,便成了追奠死者祭祀祖先的节日了,这也是中外文化渗透的结果。
佛教称中元节为“盂兰节”或者叫做“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文,意思是“解民倒悬”。所以,寺庙这天举行求佛超度亡魂的活动,一般做水陆道场,诵经法会放河灯等宗教仪式。在北方,放河灯是这个节日里最富有色彩的一项仪式。死了的冤魂怨鬼缠绵在地狱里,想托生却找不到路,中元节这天可以看着河灯寻路投胎了。本地风俗比较单一,民间基本上是烧纸和冥物,放河灯的很少。除夕、清明、冬至日,我会到先父母的墓地上去,只有今天,七月半,只在家门前的围墙跟下祭奠。每次烧纸时,很是虔诚。先用百元纸币打印黄草纸,以示币值,然后在围墙跟下避风处画一圈子,以防孤魂野鬼来抢夺纸钱。划圈子的仪式大概是孙大圣的做法,金箍棒画一圈子,师傅唐僧就平安无事了。可是唐僧常常经不住诱惑,走出圈子,于是屡屡遇难。我在画圈时,故意留有缺口。先父母一生与人为善,黄泉路上也绝不会斤斤计较,还会继续行善,救济那些流浪的孤魂野鬼,让其在鬼节里享受一下来自人间的血食的。祭奠的时间也有讲究,民谚说:早上清明晚上冬,七月半不过小傍中。天色将午,赶快去画圈烧纸,以慰先父母及祖先们的期盼。
七月半联想散文 篇2
七月半“接老客”大概是我们湖南衡阳地区独有的一种乡俗,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七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这一段时间,在本姓本族范围内,每家轮流祭拜一天,说是接死去的先祖回家过年。
“接老客”是一件极为庄重的事,故此,便免不了有许多规矩。“接老客”那天,家里人不许大声吵闹,不许乱说乱骂,说是不能打搅先祖们。有老者认为,由此可看出你一家人的孝心怎样。
小时候,我不懂这回事,便问母亲:“姆妈,这客是从哪里来的呀,我去接好吗?”母亲一听我问,便觉好笑,嗔道:“蠢崽,不是这个意思,接老客是指接你那些已经死去了的公祖回家过年。”死去的人还能回来?我便觉怀疑,想是母亲在骗我。于是,便躲到门后去窥视,可就是不见一个老客进屋,倒是不时来了一两个活客。
七月半,在湘南地带,正是苹果、梨、枣子上市的旺季,这些鲜水果,便是上等的供品。就是最穷的人家,也会凑钱称上一两斤,表示孝道。除了这些供品外,还有香、纸钱和冥衣了。这些东西一般由母亲负责。我们只管写冥衣包、烧纸、放鞭炮。
按祖上传下的规矩,“接老客”一般在先天晚上就开场。先收拾好屋子,摆出供桌,点上蜡烛,摆上供果、供茶。茶是每方沏三杯,摆作三方,留出下方摆蜡烛和香炉。烧冥钱时,先在门口烧一叠,说是给门神“放脚钱”,这样才能接老客进屋。以上只是小祭,第二天才是正祭,要供茶、供酒、供三牲。供时不准乱动桌子,酒要添三回,饭也要添三回。最后由家人宣读衣礼钱币包。意思是告诉公祖各人所得的礼物,各领其是,以免混淆。
衣礼钱币包写法极其讲究,公祖牌位写在正中间,右边写衣礼冥钱数,左边写烧衣人家的姓氏及子孙等名。背面订封,写上“中原谨封”四字,读法亦按写的步骤。小时,我们兄弟几个都读过好多回,父亲就坐在一旁听。初读时,觉得拘谨,不敢大声,父亲便要我们将声音放大些。不知怎的,一读到“中原谨封”四字,我们便会发笑。每个包如此,实在有点象表演。越是如此越想笑。此时,父亲便会在后面悄悄给我们每个脑壳一下,道:“不规矩些啰!”
我家接老客定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三日,父亲在外工作,每年都要赶回来办这祭事,总要带回一大兜苹果、梨、红枣。那时我在家最小,嘴又谗,便早早盼这一天到来。接老客后,我便可以吃供果。听老人讲,吃了供果会胆子大,身体强壮,永不生病。我很以为真,每每总要多吃几颗。
今年又逢此祭日,我早早从厂里赶回家,过这祭事。自从父亲去世后,我便顶职进了厂,转眼又已两年。那天回家,母亲早已办好供品单盼我回来。已经中午时分了,大哥杀鸡,我炒菜,母亲摆供品,二哥点烛点香、烧纸钱,并宣读衣礼钱币包。父亲的遗像就挂在神位的旁侧,头发梳的很整洁,两鬓已略为有点斑白了。父亲很高大,如今他一个人冷冷地站在那里。他好象在笑,笑里透着慈祥,透着自豪。可是。此时在我想来我却觉得他老人家在哭。是的,他怎能不哭呢?
父亲去的早,也去的突然。那年,他才四十八岁,四十八岁啊!
以前是父亲接爷爷,这会便轮到我们接父亲了,读着烧衣薄上那个凄凉的牌位,我们的心就酸酸的,就要掉泪。为了不使母亲太伤心,我们便强忍着不哭出声来,用一种心碎的声音,一遍遍地念着父亲的牌位。小时觉得是件好玩的事,如今才懂得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种祭事,原来是一件多么沉重而庄严的事。逝去的,永远都去了,活着的,除了伤心,便只有哀思,无尽地哀思了。望着那忽闪的烛光,望着那轻烟缭绕的香火,望着父亲那张凝固了的笑脸,我的心好沉好沉。望着,望着,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了出来。我哭了,姐哭了,大哥二哥都哭了。母亲默默地坐在一旁,早已是泪流满面。声音颤颤的,她不时喊我们添酒,也不知添了多少回。父亲生前是最爱喝酒的,度过了苦短的一生,这辈子最也看不到父亲微笑着坐在桌边,可是如今他还真的能喝到这清香的米烧酒么?还能一边给我们讲着往事,一边惬意地喝着母亲给他蒸制的'米酒么?记得我七八岁时,父亲就教我喝酒,他笑着说:“现在让你喝酒,等我老了,希望你能蒸酒给我喝!”是的,父亲,我要蒸酒给您喝,蒸好多好多酒给您喝。可是您要回来呀!今天是您和公祖们一起回来过节的日子,我们为您准备了好多酒,您老就慢慢喝吧!您能闻见这酒香么?父亲啊!您知道吗?今天我是多么想陪您老多喝几杯呀!可您怎么就忍心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一个人去寻找公祖们去了呢?您那里也有酒喝么?要是没酒了,您老就回来托个梦给我们,我们会给您送酒来的。您就尽兴喝,您一个人,可别太苦了自己,您这一辈子已经够苦的了。
父亲去了,永远地去了,以后每年只能在这一天来回家看看。“七月半”,这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日子,这是一段世代相传的辛酸日子。也不知是哪一位公祖开创了这个祭日,一代传一代,传的如此虔诚,传得如此神圣,传得如此酸酸楚楚,牵人心肠,“七月半”这引人伤感的日子,这引人哀思的岁月,象一曲无词的歌,在我们沉重的乡事里默默流传着,没有故事,只有一种无尽的思念,一种沉重的记忆。
酒已添满了酒杯,饭也换了三回。今年这祭日过得很慢很沉,以致于我们都已经忘了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母亲的眼泪还未流干,她不时抬眼望着墙上的父亲,仿佛在说:“请您回来吧!这苹果熟了,枣子熟了,我昨天买的,您就多吃几颗吧!您来看看您的儿子们,他们都已长大成人,老二还上了大学,您的小孙女已知道叫爷爷了,您就多保佑保佑他们啊!”
母亲脸上挂着一行长长的泪水,晶莹晶莹的,我不忍再看。
但愿父亲此时真的能够回来!
七月半联想散文 篇3
在乡下,农历七月半之前是较为闲散的时光。这时候,大田里的杂草已经除尽,该是撂下锄头歇息的时候了,除去偶尔摘个南瓜采点儿蔬菜,光景也就显得百无聊赖。
村有好事者,就张罗着请一个民间曲艺班子来说书。在午后的大树荫里,置一桌、一椅。鼓声咚咚,弦乐悠扬。说书人长袍加身,手持月牙板,端端立定。开场白曰:“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鸡也不叫了,狗也不咬了。老少爷们稳坐两旁,弦子定准钢板带路。听我这破喉咙烂嗓子南腔北调前三皇后五帝慢慢地道来一回”粗哑的嗓音,徐徐扯出一段段故事来。
乡人或坐,或倚,或躺,侧耳瞠目,神情专注,跟随起起伏伏的情节,时而抚掌大笑,时而顿足唏嘘。小孩们屁股坐不住,听不惯冗长的说唱,顶多听个幽默的书帽如《王婆骂鸡》《炸糖糕》等,就像泥鳅一样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疯玩了。
苍郁的田野,才是孩子们的乐园。仰躺在草地上,看那高远的蓝天,白云千载,空谷悠悠。身边呢,那些长腿大腹的蝈蝈,抓着最后的时光,唧唧唧地聒噪着,或清脆,或低沉,音色不一,风格各异。于是起身,蹑手蹑脚循声寻去。机警的家伙,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噤声,但终究敌不过人的耐性,复又得意地吟唱起来。蝈蝈一旦进入孩子们的视野,就被一个饿虎扑食捂在掌心,插翅难逃了。这些身上藏着乐器的家伙,被关进高粱秆做的房子里,终日为我们“鼓瑟击缶”,伴我们度过那些寂寥的时光。
七月七,水牛飞。水牛,学名叫天牛,是一种长着翅膀的昆虫。七月的一场透雨过后,水牛会从地洞里倾巢而出,爬满田间地埂。这时节,小孩子赤着脚丫子,光着膀子,在雨后的泥泞中,杀向田野。在荒径蔓草之间,可见一个个洞口,那些披着斗篷、挥舞着两只大钳的“黑将军”,正在泥淖里打滑,嗟叹英雄气短。小孩子用镊子轻轻一夹,就把它们收入玻璃瓶中。
逮来的天牛,用细铁丝串了放在火中烤炙,肉香逸出,逗得人馋涎欲滴。剥去外壳,嚼而食之,回味无穷。
捉过了水牛,风就一天凉似一天。地里的芝麻、绿豆、赤豆招摇着,玉米饱满了,棉花洁白得和云朵合二为一。一派丰收的田园景象,汹汹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