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2023/12/13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精选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篇1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篇2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提出的下些理论,十分超前,能给人以拔开云雾见日出之感。作者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敏锐,因而写出的东西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翻开《培根随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短小精悍,作者以最短的篇幅摆明事实,讲清道理,拼弃空洞、肤浅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充满了格言警句,如:

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谈美》)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谈死亡》)

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厄行,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谈厄运》)

这样的至理名言随处都是。放在开头,具有雄奇有力,引人入胜的作用;放在结尾,则显概括全文、余味无穷的效应。

《培根随笔》的短段并不散漫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疑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如同在《谈园林》、《谈建筑》里描绘的园林和建筑一样,给你提供一幅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图画。共五十八篇随笔直,篇篇结构严密,行文紧奏。

《培根随笔》不是文人的闲适小品和游戏笔墨,其目的是改造社会,所以内容都讲求实用。作者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写些短小精悍的说教文章,不追求抒情效果,不卖弄幽默风趣,不谈自己。正因如此,《培根随笔》为培根在世界文坛上奠定了伟大散文家的地位。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篇3

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发现了一个培根。他有着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篇4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也读过不少书,但我对西游记的印象最深,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吴承恩的高超写作技艺,让我赞叹不已,他笔下的人物更是生动形象:唐僧,心地善良,不愿气累;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都马马虎虎;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部小说讲的是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种困难。为了取到真经,他们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他们最终战胜磨难。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真是激动不已。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回想起平日里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我总会为一点小事而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没有勇气去承当,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向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可是后来的一次我却学会了他们所拥有的精神。那天我刚看完《西游记》,就去练琴了,可有一句我怎么也弹不对,过了一会儿,我就想放弃了,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西游记》,对了,我怎么能被点困难给难道呢?我要向《西游记》中的人物一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就这样我放慢速度弹了几遍,直到熟练了为止,没想到一本书对我的影响真大,我会一直以它为动力。

我喜欢读书,更喜欢像《西游记》这样的书,它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直到抵达终点的彼岸……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篇5

夜来无事,偶翻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先生的《小窗幽记》。我被书中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道眼清澈的慧解,灵性四射的志趣,深深地感染和吸引,有一种故人重逢的喜悦和相见恨晚的倾心。《小窗幽记》是和同时代洪应明的《菜根谭》,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齐名的,并称“中国人修身养性”的三本必读之书。书中既有儒家的“积极出世”的乐观豁达,也有道家“清静无为”的淡泊智慧。字字珠玑,如食甘饴。但其绝不仅仅是板着面孔的说教,也非故作高深玄虚之至的腐儒的陈词滥调,其中不乏怡情悦性的真文字。

有这样一段,我觉得灵性活泼值得一品:“陌上繁华,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归迟,青驹别易,多情成恋,薄命何嗟。要亦人各有心,非关女德善怨。”语言通脱自然,极富情趣,绝非简单的颐指气使的教条文字可比。句式整齐,音韵铿锵,意蕴丰赡而又含蓄隽永,顿觉耳目一新。大有似曾相识之感,亦道出吾辈所熟知而不能言之情趣妙叹,令人击节,受益匪浅。

离愁别绪,千古哀怨;儿女情长,自古有之。由此,我又联想到一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古代诗词名句。它们之间或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牵扯不清的共性,总感觉有着一种一脉相承的情感流露。这大概就是文人雅士们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吧。彼景此情,惺惺相惜,时空并没有隔绝开他们那种行云流水般至情至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谁能说这不是望穿秋水而又遥不可及,但却近在咫尺的无限惘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谁能说这不是度尽劫波的愁深愁广、怅然若失。“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谁能说这不是失意少妇的身心俱焚的不堪心绪,寸寸愁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有谁能说这不是欲说还休欲罢不忍欲言不能的九曲回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有谁能说没有劳燕分飞满眼凄凉的万般柔情;“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谁能说没有独守闺房卧看双星者对春宵千金的期盼。“明日巴陵道,独山有几重”,有谁能说没有前路迷茫生死未卜的'揪心和刻骨铭心执手泪眼的不忍。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诚哉斯言!如先生这般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思想斗士,不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侠骨柔情吗?力能举鼎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项羽不也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儿女之情和时代悲音吗?诚然愁苦寂寞红豆相思,非但柔弱多情女子难耐,堂堂须眉同样不堪。南宋那位“上马草中书,下马击狂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伟大爱国诗人,不也是一位旷世情种!他一生三游沈园,留下来了对唐婉的至爱真情。让人唏嘘,令人动容。“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那是何等的念念不忘,耿耿于怀。那首人所共知的《钗头凤》,更是痛定思痛之情溢于言表:“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两次长叹,荡气回肠,恸不忍言,恸不能言。别开生面,催人泪下!芳草萋萋,良辰依旧,但斯人已去,心亦追随,人已消瘦,愿远行的男儿早早回归!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执子之手不离不弃,茫茫人海有多少美丽的邂逅定格成永恒。痴男怨女,滚滚红尘,扰扰人世间演绎了多少爱恨情仇。春花秋月,落英缤纷。蛩音唧唧,雁行成阵。周而复始的大自然的荣枯消长,又会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伤春悲秋之叹,和岁月如流人生苦短的感慨。所有这些,怎一个“情”字了得!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篇6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单纯的回忆。童年,的文章中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真善美”生境界。儿童圣洁的心灵,完美的生活情趣,的文章中毋宁说是对人性的讴歌和,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更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令人怅惘。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传统的温柔敦厚的,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只她的艺术世界。她曾深情地:“像树木花草,谁能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写。”

琦君用的文笔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梦想国”。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齐,辉映成欢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氤氲,弥漫成浓浓情民风之美。

完美的欢乐之乡,吗思念生养的故乡,这又是心灵的故乡。

《春酒》当作读,品味出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是清晰而完美地在记忆招摇,撩惹起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呀。

优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琦君散文构思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为使散文神凝,她很“文眼”的安设,却又不露痕迹。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的片断汇集于“思乡”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母亲的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多年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切都着“家乡的味道”展开。文末那句从心底发出的的感叹足以让所游子动心动容:“究竟道地家乡味啊。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资料使这篇散文凝练、浓烈,并以它思想的光辉而使读者受到启迪。琦君的多数散文,都以类清新文字和素淡笔调,将个短小的故事、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写,让读者的感受。

琦君写人的散文,都小说化了。她散文中物,个个生动形象,形神毕肖。本文对母亲的描述出色。事实上,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写她母亲,能够说母亲是琦君最的创作泉源。琦君笔下的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母亲,文化、俭朴勤劳、灵性很强,她善良大度、充满美德、性格坚强。母亲的谆谆教诲、关爱呵护、劳心劳力一言一行,琦君写作的题材。,简单的几笔,人物就立了。例如:“喝春酒时,就开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你呀,就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不知舔了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里,母亲的慈爱温柔,孩子的活泼调皮,真是历历如在。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琦君的文字是千锤百炼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就鲜明的宽厚和温柔蕴藉。

琦君:好的文章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步,:

1、平易;

2、净化;

3、蕴藉;

4、真挚。

在《春酒》一文中即能够特征。琦君善于使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在娓娓叙事的过程中让的感情流淌;琦君描绘人物鲜明细腻,亲友、长工、母亲都的笔下栩栩如生。是母亲的宽容、善良、勤俭,在琦君温婉流畅款款细叙的笔下,了极为传神的刻画。

琦君用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说着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篇7

母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依靠,她的怀抱好像避风的港湾,即使暴风雨来临也不会害怕,她的声音好像温暖的清风,抚走我们心中的不安。

短短几句话,表达了冰心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也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对儿女的重要。也许这是在她受到人生中的挫折后想起了母亲而作,也许是她在思念母亲时想起从前总是给她怀抱。

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夏日的午后,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风雨如狂魔般呼啸而来,一只奋力飞翔的小鸟,急急忙忙地扇动着翅膀,在风雨来临前回到了安全的巢里。与此同时,树旁的小木屋里,一个女孩儿遇到了一些让她无法承受的挫折,她只躲在了妈妈温暖的怀里,就觉得安心,愉快,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细读本诗,“呵”一字,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一个感叹号,表达了冰心对母亲伟大的精神所感动,也体现了她对母亲浓浓的爱意。“只”字,表现了作者一旦躲在母亲怀里便会安心,简单的举动便能使她温暖,更明显地告诉读者母亲的伟大,无私。而“天上”,“心中”两词,则表达了鸟儿躲避的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母亲能慰藉受到人生或心灵中的风雨的儿女,给予她温暖,依靠,表达作者对母亲这种博大的精神深深折服。她赞扬了全天下母亲的高尚品质,也让所有儿女明白要珍惜自己的母亲,珍惜自己心灵的依靠与寄托。

母亲,有温暖的怀抱,有柔和的双手,有宽广的胸怀,能容下我们在她生命中的每一个足迹,我们,也要有一个偌大的心灵,装下母亲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丝记忆!

培根随笔录读书笔记 篇8

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感觉人生就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旅行和读书确实是人生最不能辜负的两件事。

首先,旅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虽然了解世界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书籍、网络、报刊、影像资料等方式去了解,但哪一种都没有身临其境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条件允许,每年都能到一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去看、去听、去感受不一样的风俗人情,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真正的旅行是一种体验自然和感悟人生的过程,要把遇见的一切视为人生的一种经历,用心去体验。记得哈佛校长曾经在一次演讲中介绍他们旅行的做法是:“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值得我们借鉴。

每次出游之前,可以通过查找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风俗情况、文化背景以及景色特点,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到达目的地之后,不仅仅是在那里拍照,而是要用心欣赏,更要以平和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去应对可能遭遇的风霜雨雪或者车船延误。完成了旅程之后回顾思考,让一次旅程收获更为厚重。

其次,读书,不仅仅等于上学,也不只是青葱的学生时代该做的事,而应该是我们一辈子的坚持。

一个不读书的人,就相当于主动关上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大门,成为拒绝思索、被动接受的人。

读书是一种自我的修炼。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从中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见识。这样的生活更显厚重,更有质量。

还有写作也不仅仅是作家的事,它属于每一个珍惜关注灵魂生活的人,只要是珍惜灵魂生活,都会不由自主的记下自己人生经历的感受和思考,我们不必着眼于写出留芳百世的好文章,只要学会用笔去记录一段有意义的经历,一次个人的心境,就是一个人最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为之坚持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