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

2022/12/09经典文章

关于压岁钱的文章(精选7篇)

母亲的压岁钱

文/时双庆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小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吵热了整个小城,也沸腾了我的内心。我不由得想起去年,过年的那天晚上,母亲用一张红纸包了200元钱,放到我手里,说:“给,这是你的压岁钱。”我呆呆地看着母亲,因为我已经30多岁了,早过了要压岁钱的年龄,可母亲依然这样宠着我,一时间,我有些不知所措。父亲在一旁说:“拿着吧,在我们眼里再大也是孩子!”父亲一边说着,一边用笑容迎合着母亲。

同样,我的两孩子也各有一份压岁钱,是由母亲发的。看到孩子脸上挂着喜悦,并瞬间将到手的压岁钱交到我手中,父亲和母亲都笑了。多么熟悉的场景,儿时的我,不也是这样的吗?只是时间过的太快,我还没有来得及报答,他们已经老了。

记忆中,那年,门前的老房子已被重建,我们家破天荒地盖起了三间大平房,两间灶屋,还修了一个宽敞的大院子,所以,过年也就显得比以往更加隆重。

到了三十的晚上,母亲开始履行她的职责——发压岁钱。我和姐姐则静静地在一旁等待着。母亲照例用红纸包着,我把红纸打开,看到了里面躺着的两元钱,心里已是激动不已,再看看姐姐,她看都不看,把压岁钱放到了口袋里,我就莫名地怀疑起来,吵着闹着要看姐姐的压岁钱,当姐姐生气把压岁钱扔在我面前时,我笑了,我知道母亲并没有偏袒姐姐。

大年初一,到大伯叔叔家,也能抓到一些压岁钱,虽然不多,但那高兴劲就甭提了,我把这些压岁钱和母亲给的压岁钱放在一起,数了又数,我知道这些压岁钱并不能保存很久,过了年,就要再交给母亲,因为母亲怕我把它弄丢了,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压岁钱也就成了一种形式。

现在,依然和母亲住在一起,平日里,有时也会给母亲一些钱,但母亲总是说用不着,我知道,这哪里是母亲用不着呀,而是母亲不愿意向我索取,可她却在过年这样的时机找到了给我钱的理由,不管我长到多大,也不管我是否需要,母亲都在默默地做着这一切。

母亲的压岁钱,给了我心里的奢望,我不求自己能够给母亲带来大富大贵,只希望我的陪伴能够延续母亲的爱子情结,直到母亲老去那一天……

给母亲的压岁钱

文/韦耀武

年初一,给父亲和母亲拜年。

母亲患“帕金森”好几年了,临近过年却愈发严重了,起床要父亲搀扶,吃饭也得父亲一勺一勺喂。最严重的是她口齿不清,说话“啊啊呜呜”的,谁都弄不清楚她说的究竟是什么,连一直照护她的父亲,也只能从她吐出的一连串的“啊呜”声中,某一两个模糊的字词,大概猜测出她要表达的意思。

那天,妹妹给了父亲压岁钱,然后又来到母亲床边,母亲侧卧着,妹妹扶起她,把压岁钱往母亲手里塞,说:“妈,给你拜年了,我平时回来少,照顾你也少,给你点钱,让爸给你买东西吃。”

妹妹一家都在上海,因母亲身体不好,今年春节放弃了和家人团聚,回娘家来和我们一起过的年。

妹妹塞在母亲手里的压岁钱,母亲因“帕金森”双手胡乱舞动着,钱被母亲“呼”一下扔在了地上。我忙扶住母亲,妹妹弯腰拾起钱又塞在母亲手里,钱却又被母亲掷在了地上。如此数次。母亲还“哇哇”大声说着,看起来很激动,我和妹妹面面相觑,却根本不知道她说的是什么,她的意图是什么。

这时,在外屋接待拜年客人的父亲进来了。父亲看着母亲,又听了一阵母亲的“哇”语。父亲冲妹妹说:“燕儿,***的意思是不要你的压岁钱,你把钱收起来吧。”

妹妹握着钱,喃喃地说:“那怎么行呢,我的一点心意。”

妹妹站在靠墙那一侧床边,父亲站在进门处。妹妹从母亲身前伸过手,把钱递给父亲:“爸,我把钱给你,你给妈收着。”

谁知还没待父亲伸手接钱,“啪”,母亲挥舞的手又打在了妹妹递钱的手上,妹妹一哆嗦,说:“看着妈病了,力气还蛮大,都把我打痛了。”

父亲说:“别看***病了,她心里明白着呢!算了算了,她不让给,你别给了。”

又来了客人,父亲出去了。妹妹想了想,把钱放在了衣柜里,母亲穿过的一件衣服口袋里。

父亲正陪客人说着话,母亲忽然大声嚷了起来,那声音比往常大了一倍。父亲和客人吓了一跳,我们也吓了一跳,都往母亲那儿跑去。我们去是枉然,我们不懂母亲。只有父亲耐心听了一会儿,问妹妹:“你是不是把压岁钱放哪儿被她看到啦?”

妹妹说了地方。

父亲从衣柜里找出压岁钱,当着母亲的面,把钱还给了妹妹。看着妹妹把钱收在了自己身上,刚刚还大声叫嚷,双手乱舞的母亲,立马静下来了。

看着安静下来的母亲,父亲轻声说:“你们,什么都瞒不过她的。”

妹妹背过身去,悄悄抹了把眼泪。

我也是。

奶奶给的压岁钱

文/刘兵

小时候,我们对春节充满了无限的期盼,能对平常难得一见的各种美食“大快朵颐”,能得到一串八百响的鞭炮,能穿上新衣。最让人憧憬的是,给老辈们拜年,能得到“不菲”的压岁钱打赏呢!首款而且是数额最多的压岁钱铁定来自奶奶。

大年初一,父母和爷爷奶奶早起床了。门楣上贴好喜庆的对联,大门挂上红红的灯笼,门口的雪被铲得干干净净,整个小院内外被收拾得洁净亮堂。爷爷和奶奶端坐在堂屋里的太师椅上,笑眯眯地看着跪着的我们。弟弟心气儿足,十分机灵,不用姐姐提示,他的吉利话一套套地脱口而出:“祝爷爷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那一刻,爷爷颔首微笑,也祝我们新年快乐,健康成长。慈祥的奶奶脸上荡漾着幸福,颤颤巍巍地那包了几层的手巾打开,一毛一毛凑成的十五块,给我们每人发了五块。

在一旁拿着拖把的父亲跟弟弟开玩笑道:“二子,该轮到给我们拜年啰!”小弟伸伸舌头,调皮地说:“谁发红包,我就给谁拜。”说完,他一溜烟地爬起来,进了房间,清点“战利品”。堂屋里引起一阵哄笑,父亲无奈地摇着头,说这小子越来越调皮了。母亲赶紧从屋里柜子里摸出三十张一毛的新票子,给我们补发了一块。

随后几天,我们由母亲带领着,到最近的几家亲戚拜年,也能收到五毛一块的压岁钱。整个春节下来,我们发了大财,压岁钱竟然有十几块。我们心里幸福满满,盘算着,开年后,就能把那套心仪已久的连环画买下来,还能卖一双洁白的回力牌球鞋。姐姐节省,只打算用这钱做一条漂亮的裙子,再买一对蝴蝶结。如果有结余,她不准备再跟大人要零花钱,甚至给我们这两个花钱大方的小弟弟补贴,以备不时之需。

以后长大了,每年春节,我们总能如期收到奶奶给的压岁钱。通过母亲,我们了解到,这些钱都是奶奶省吃俭用积攒了一年才得来的。母亲时常给她一点零花钱,叫她买些点心,小病小痛的去医院看看。奶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身体有小恙就拖着。

得知原委,我们觉得奶奶给的压岁钱里饱含着对晚辈厚厚的爱意,也有生活的艰辛和对我们的期待。打从上中学后,我们再也不要奶奶给的压岁钱,要学会自强自立。

现在,慈祥的奶奶早已离我们而去。而每年的春节,我总是想起小时候给老辈们拜年的情景,奶奶“厚重”的压岁钱温暖着我们的一生。

闲话“压岁钱”

文/雷焕

春节里,最快乐的莫过于孩子们,不但有新衣裳穿,好吃好玩的自然比平常多,还能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

老家有句俗话:娃娃盼着过年哩,三十黑了散钱哩。

记得小时候日子清苦,总盼着过年时能吃到好的,能得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大年三十晚上,带上二斤点心,一瓶白酒,去给爷爷奶奶拜年,给他们磕过头之后,爷爷奶奶分别从口袋里摸出换好的新毛票,手指上蘸点唾沫,数上两毛钱,发给我们,甭提多高兴了。过个年,总共也接不了几块钱,但那一毛两毛的压岁钱承载的快乐总也忘不了。大约1986年春节,三叔的一个同学去给奶奶拜年,我正好在奶奶家,他随手给我发了10块钱压岁钱,这可是我长这么大收到的最大一笔压岁钱,连同大人们好生羡慕了一阵,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

有关压岁钱的来历传说:

传说一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传说二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爆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岁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不再增长岁数,寓意长寿。历史上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孩子的压岁钱由几毛、几块普遍涨到今天的成百上千块,应该在新世纪以后。一般来说直系亲属和经常往来的亲朋好友给的相对多一点,稍远一些的亲戚给的少一点。

互联网科技使得压岁钱不再是面对面才能发放,即便相隔万里,手指一点瞬间到账。普通人家孩子之间的压岁钱尽管只有几十到几百块钱,但绝不比富人子弟几万、几十万所包含的情谊少!这里的压岁钱已超越了钱的范畴,更多的是祝福和希望。

压岁钱,发出去的是钱,得到的是祝福和快乐!

压岁钱

文/羊白

春节期间,孩子们最关心的事便是看自己能收到多少压岁钱。压岁钱的多少,往往和亲戚间的关系成正比,特别是直系亲属给的会稍多一些。

对于大人来说,这压岁钱有来有往,基本持平,多点少点也无所谓。但对孩子来说,虽然这钱不见得就归自己,但毕竟是一年之中少有的正大光明的“收钱”的时刻,心里还是蛮稀罕和计较的。

记得在六岁那年,我和父母去拜年。我到二爷家拜年收到的压岁钱是五元钱,到五爷家,只收到两元钱的压岁钱。我接过钱,背过身,当即哭了,嫌五爷给的少。父母劝了我半天,我依然胡闹,搞得五爷很尴尬。

回家后,父亲质问我,你说给多少才不算少?我说,至少三元钱。父亲骂我:凭什么要三元?是因为二爷给了五元吗?我理直气壮地说:不是,我椿树爷是堂爷爷都给了我三元钱,五爷是亲爷爷,才给我两元钱。正生气的父亲,扑哧一声笑了,说我人小鬼大,财迷一个,不过里外倒是分得挺清的。随即父亲又严正地告诉我:天下哪有那么多顺理成章的事情,各家条件不一样,压岁钱是大人的一片心意,作为领受者哪有什么资格去挑剔?你五爷爷一直有病,手头紧,你又不是不知道,你这样强人所难,你五爷爷心里该有多难受呀!

那件事情,我至今想起来都愧疚。父亲质问得真好,亲情不能等级化,更不能把压岁钱的多少作为权衡亲疏的标准。正如父亲所言,面对这份馈赠,除了欣然接纳、理解包容,便是说一声谢谢。

从慰问金到压岁钱

文/刘传增

压岁钱,这个和春节相伴相行的吉祥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说,当初出现这种习俗的汉代,每年的大年三十,人们把八枚铜钱压在孩子的枕头下,用以代表八个大仙吓退驱赶一种叫“祟”的妖怪,以保佑孩子平安。因此,这钱便叫“压祟钱”,因为“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压祟钱”就逐渐被“压岁钱”所取代。

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吃年夜饭的时候,和千家万户的长辈一样,我也给爱孙发了压岁钱。我和弟弟,两家九口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发压岁钱。孙子和侄孙给我行了鞠躬礼,我给他们一人递上一个红包。

孙子高中一年级,眼尖、脑子转得快,接过红包很快就看到上面“慰问金”三个烫金大字,立刻便问:“爷爷,这是怎么回事?”

我解释说:“党委和政府对离退休老同志十分关心和爱护,春节进行慰问,送了慰问金,这表明对我们过往一切的认可,也算是奖励。现在,我把这个钱作压岁钱分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接过爷爷的接力棒,努力报效祖国。”

小兄弟俩不约而同,从红包里掏出百元大钞,“啊!连号的!”“我的也连号!”他们高兴地叫嚷着。

“哥哥,你的是多少号?”侄孙问孙子。

“我的末尾数是6481到6490。”孙子回答。

“我的接在你的后面,是6491到6500,我们得到的都是新钞,又都是连号的!”

两个孙子原本就努力学习,成绩优异,我不失时机地接着说:“压岁钱号码连连,希望你们的学习连连进步,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孙子拿着压岁钱,我问他打算怎么用?他抬头望着我,若有所思,又像是在征询我的意见。我建议他,放在“放飞五洲专用基金”里,以后作周游五大洲之用。

他舅爷爷的孙子,学习建筑学专业,国内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自己或和家人游历了40多个国家,考察学习专业知识。试问,同龄人有几个能够想到这一点并且做到这一点?他的收获会有多么巨大?20多岁的孩子,志存高远、敢想敢为,令人备加赞佩。为了引导、鼓励孙子向表兄学习,我为孙子设立了一项“放飞五洲专用基金”,备作今后周游世界各国的开支。

对“放飞五洲基金”的设立,我的态度积极认真,孙子也看得很重。我提出用压岁钱扩充基金的建议,他立即点点头,表示同意。

压岁钱,最初的意义是压祟驱邪,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本来的意义已经成为过去,新的意义和结果也随着做法不同而千差万别:有的把压岁钱和孩子的学业进步、道德修养不恰当地捆绑在一起,结果变了味,让孩子视钱如命,看钱干事,不给钱不干事;有的攀比钱多钱少,攀比玩乐享受,任意挥霍浪费……这些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压岁钱,这个中华民族吉祥文化的优良传统要弘扬,也要不断创新。长辈通过压岁钱告诉孩子,这是长辈的一份祝福,一份关爱,还要使孩子明白,这更是长辈的一种期望:孩子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本领;学会感恩,感谢家人,感谢一切为自己付出过的人!我把慰问金给孙辈作压岁钱,就是基于这一点考虑的。

暖心的压岁钱

文/李季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种叫“祟”的小妖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让孩子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灯熬夜,叫做“守祟”。有一对夫妻怕“祟”来害孩子,就在这晚拿出八枚铜钱和孩子一起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祟”来了,它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迸发出道道红光,把它吓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小时候,家境普遍都不好,压岁钱的习俗不流行。但是新媳妇第一次去男方长辈家拜年,长辈必定要准备压岁钱。婴儿由父母带着首次去亲戚家拜年,亲戚也必定要发压岁钱。好像拜年的礼品带得相应的也多,带得少了对不起那压岁钱似的。再有就是干儿子给干爸干妈拜年,大多也能得到压岁钱。我小时候唯一的压岁钱,就是干爹给的,印象中好像是五元或十元,都是崭新的一块钱纸币,红色的,上面有个姑娘在开拖拉机,按我们的说法,那钱新得可以割耳朵。但过了十二岁,就没有了。就算有压岁钱,自己也不能自由支配,回去后就都交给大人了。

大概从上初中开始,每年吃完年夜饭,母亲会往我们兜里装一沓压岁钱,有时候是一毛的,有时候是两毛的,后来是一块的,两块的,都是票面号码相连的新纸币,有“连连进步”的寓意。这些压岁钱放在我们口袋里暖几天,过后又都交给了母亲,那时候好像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姐姐和我都没学会花钱,另一方面也知道父母挣钱难,舍不得花。

我们国家的压岁钱和国外的圣诞礼物有很多相似之处,大都是给孩子祈福的意思。经济条件好转后,压岁钱已经很普遍了,而且都是大额的纸币,那种一沓连号的小额纸币,好像是拿不出手了,“连连进步”的祝福很多人都忘记了。

孩子出生后,每年除夕夜的压岁钱,都是他奶奶给的,依然是一沓连号的新纸币。他奶奶离开后,换做我给他装压岁钱了,还是一沓连号的新纸币,这是我们家的一个小小的过年仪式,应该还会持续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