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2023/12/14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描写桥文化的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篇1

再过些日子,要去江边了。离别,沐浴江边的风浪,听着细沙的流动,还有帆船的呜呜哽咽。她要放流一盏孔明灯,去前行,那路途上是一片繁花。

她迷失在大漠中,风沙茫茫。云飞扬,她的马儿系着铜铃,扬起鞭儿,打着赛马的节奏,兜旋着,蹬起了脚跟,从后背拉出了一支箭,使出全身的劲儿,引弓射雕。那是鸿雁,蓝天白云里的一声洪亮,划过天际,她听到了竟折断了箭,迂回刺破了手心。一场赛马,她知道了有个弯弓射大雕的故事,美丽的草原是她的家。那点点滴滴洒落在滚烫的沙石上,染红了,凝成了鸡血石。

她辗转在草原上,湖水清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骏马奔腾驰骋,跑马溜溜歌,那对歌,一声声在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天竺少女的玲珑,如羞答答的玫瑰的色彩,陶醉了。她记得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打着祝酒歌变换着,跳起了舞蹈,篝火架上炙烤的是风味,胜利的喜庆。手拉手,唱起歌,头上的小银铃哗哗响,脚踹进柴火上,仰头间一轮上弦月,变更着下弦月。那点点滴滴跳进了青草的经脉上,风化后,刻在了石头上。

她来到高山雪原,白色片片。高山的积雪,如一条条白色的丝绸,打结放下流苏,成了瀑布。有了泉水丁冬响,有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澎湃。她乘上一叶小舟,见到了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柳如烟,春雨如酒。琼楼玉宇,把酒临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动人的诗篇,沈园里壁垣上留下了红酥手,黄藤酒......那点点滴滴流过滔滔的江水,大江东去,成了岁月里的歌。

她停息栖居江边,浪淘沙了。曾经,她和同行的小脚丫一起逐浪,那天她穿着一身粉色,在江面波光闪闪下,对着江对岸呼喊,喂,喂,喂。瞬间侧过脸笑了,岸边芦苇在摇晃,小螃蟹爬上了岸,一阵浪涌上岸,冲击小脚丫像挠痒痒,浪花卷在脚背上有种清凉的感觉。那是她在嬉戏,捡起江边的软石,揉在手心里,像一块墨。小脚丫泼起了水,跺着脚跟上了岸。对岸是蒙上了一层纱,依稀有水杉的影子,如绣在屏风上的画,远处点点帆船成了点缀的一笔,卷起的千堆雪是画中浓墨,那是一个借东风的故事。她,竟是千年后的一场穿越。

那江边不在了,没有了岸。有的是大堤缔造,那是生命的系靠。消失了江边,风平浪静了。一场梦啊,她醒了,要去江边了。于是,她听到了浪奔,浪淘,万里江海点点星光耀。那现代的音乐,旋律每变换一次,她知道了自己是走千山,绕千道,天上万里云霄。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风争多少,她竟是从大漠而来,天上万里云霄,那是小鸿雁一声惊叹,扣在她的心上。她驰骋草原上,化成了一轮新月,眉间笑,雪山的莲花不再打坐了,那闲池阁里是一声琵琶,对月凝望,十面埋伏惊风吹,叹息间是琴声悠悠,幽静深巷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酒在巷子里,成了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淡淡的忧伤总是如江河水,淘声依旧成了一张登客船的票,只是现在不需要扬帆了,那一叶扁舟也消失了。

她默默地祈祷,有一盏孔明灯,在天际里,飘摇,微弱的光是一丝,一缕。那一纸柔情,跃上了。江边不是冷风吹,那楼最好是阁楼。阁楼边上是池阁,一轮新月初上就映在池阁里,后面是江水的拍打的声音,那岸不会决堤的,有风车在那里转呀转,像是抖空竹,如仙女的绸带一样飘飘,轻柔。放流一盏孔明灯,聆听着春江花月夜,挥挥衣袖,带走那清愁。

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篇2

那人大了,那桥才有;那人老了,那桥不老;那人去了,那桥犹在。

我对我的童年很不满,认为自己远没有书中所说的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门前的河时时占据我的视线。想去那头,也顶多只能转到一座小镇。我常常一次次将目光抛向河的那边,河那边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在勾动我的心弦。于是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守望中度过。

转眼间,我长大了,懂得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本领——沟通。没有它,你永远与别人搭不上桥,挂不上钩。正如我们第14课教的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是你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地与别人去搭桥,让自己的.朋友能够源源不断,而不是那屈指可数的几个。

总是想要留住什么,于是拼命的招人签名、照相,似乎有点不务正业,在别人看来,自己似乎在营造一种氛围,但我觉得自己似乎是在亡羊补牢。我曾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独处是一种极佳的生活方式。交往,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仅要照顾好同学关系,还要照顾好朋友关系。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其实是很孤独的。我曾走过一座铁索桥,根根不相连,把我吓得半死,但回头一想,生活也是如此,交点越多,桥越坚固;交点越少,桥越摇晃。

开窗关窗,时光流逝。“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岁月已冲刷了我太多东西,就像郑智化的《水手》,总是一副弱不经风孬种的样子。寄给父母太多的离愁失望,我在肆意破坏两代人的那种连接,而父母在精心地呵护它,自己却从不设身处地的为父母想,每次都毫不留情地挥刀斩断这种连接。直到有一天,才发现父母鬓角上的白丝特别的耀眼,耀地自己心痛,这才想到自己长大了。

那人老了,那桥不老。

那人去了,那桥犹在。

人·桥·生活,这是三个不同的却又息息相关的,又必须要同时存在的三个关联词。

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篇3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扬颂着这样一则古训:“自强不息。”

2008年,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喜悦也值得悲伤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发生了多少令人心痛的事?雪灾、火车出轨、奥运火炬遭人劫……

最为严重的是—5月12日大地震。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夺去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许多人在与死神抗争的过程中,重伤布满全身。这一次,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人类死伤无数。

一个母亲死死地护住孩子,在自已的手机上为孩子留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一所学校里一位疼爱学生的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身体换来了几个孩子的生命……这些故事多么感人,深深的刻在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这样一场天灾,难道我们要座以待毙吗?电视上播放着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时时刻刻都闪着八个大家:“抗震救灾,众志成诚。”各个公司、单位、学校也都发起了捐助灾民的活动。大家都康慨解囊,捐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一个老乞丐在路边看见了人们排队捐钱,他便走近看了看。街上摆放着许多地震时救灾的场面,老乞丐不禁心中一颤,站到了队伍中,他将自已口袋中的五元钱投入救急箱中,他有着一颗善良纯洁的心。

志愿者们纷纷来到灾区人民的营地里,帮助他们,给他们水、食物等,让他们生活没有困难。志愿者们还为灾区小朋友们上课,教他们画画,教他们唱歌,让小朋友们增长知识,让他们忘记曾经有过的烦恼,开心起来,国家的领导主席也亲自去灾区看望灾民们,动员人民为他们重建家园。如今,孩子们又可以正常上学了,大家都有房子住了。

一场天灾、一个母亲、一位老师、一个乞丐……无不在昭示着中华民族永世不灭的奥秘——自强不息,永不低头!

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篇4

三叶草清淡的香气飘散在空气里,渗透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柔缓的,如一泓清泉流入我心田的沃土。绿树浓荫,繁花似锦,莺歌燕舞……校园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不仅使我再次感恩春天赐予的靓丽风景,更令我沉浸在色彩纷呈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回忆中……

我们正值青春时期,沐浴着青春的甘霖,心醉在晨曦的光芒中,散步在浓荫长道上,品味着百花的馥郁芳香……我们朝气蓬勃,金光璀璨,我们拥有一切属于青春的瑰丽珍宝,我们是值得庆幸、骄傲和欢呼的。

刚走进大学,周围一切仿佛陌生而又熟悉,迎接我们的不仅是更高层次的教育,还有大学各色各样的文化生活,每一项活动都使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获得进步的源泉和机遇,将我们变得日趋成熟,更使得我们逐渐接受现实生活,获得许多人生的宝贵经验,我们倍感庆幸……

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是奇幻多彩的,在辩论台上,任何一种观点都不是绝对的对与错,但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用我们各自智慧的光环折射出严密的思维。我们深刻的思索那些陌生甚至是遥远的话题……

通过各种渠道,我们努力搜集有关辩题的内容,然后辩手们在赛前全力准备,互相交流各自对辩题的认识和理解,统一思想见解。

在赛场上我们唇枪舌战,虽然成绩不够突出,但我们还是很欣慰,因为我们真诚的付出了。也许名次不足以证明我们是特别优秀的,但足以反射出我们为比赛所作的准备……

辩论赛也许仅仅是小试牛刀吧,接下来的交大特色活动真正让我们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所应具备的各项才能和综合素质……

我们的汗水挥洒在深秋的落叶上,秋不再是凄凉和悲伤的.使者;被秋的那份特有的涂满金色的成熟渲染着,我们脱去稚气,青春更显得饱满和富有激情。忙碌在“最佳团日”的那段时光里,我们早起晚归。

在秋风袭人的夜晚,同学们齐聚一堂。为确定活动主题。所有同学冥思苦想,各抒己见,在灯火辉煌中,思想的火花尽情燃放,展现出每个人充满活力的心灵世界。连续几个夜晚,我们的身影闪烁在灿烂的灯光下,为下一天的活动做准备……每一份付出伴随我们的不是劳累和困乏,而是轻松和愉悦!

在娇红夕阳的余晖里,当我们结束每天的活动时,虽然没有谁鼓励我们,但我们都告诉自己:坚持到底,做最好的自己!

深秋的凉风吹熟了我们曾经稚嫩的面颊,赐予我们火热的青春,骄人的活力,坚强的意志,在那些日子里,秋天,在我们心中其实挺可爱……

如果说“辩论赛”、“最佳团日”所展现的是“文者“之风声,那么余音未决的“校运会”体现的则是“武者”之雷响……

我们还清晰的记得那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操场中央的碧草间挥发出春天特有的香草气息……

整齐的广播操队伍在操场上挥舞着双臂,雪白的手套上残留下他们曾经刻苦训练的历程,在每个夜晚伴随着轻快的乐音和节拍重复那套动作,为集体荣誉追求卓越,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我们为他们自豪和骄傲,他们毫无怨言的付出使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为信念不断追求,矢志不移的性格和良好品质。

在跑道上奋力奔跑的健儿们,额头上的汗水仿若珠贝里蕴涵的珍珠,阳光穿过每一滴汗水后都幻化为彩色的光辉。跳远、铅球、标枪等各项活动尽显运动健儿飒爽英姿……我们为他们助威、呐喊,不管我们是否曾经相识,在那一刻我们的心都紧紧粘在一起……

我们为胜利者欢呼,为失败者加油鼓劲,虽然在赛场上他们有胜利与失败之分,但在我们心中,他们都是成功的……

经历每次活动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所真正收益的是思想上的觉悟和意志上的坚定。

也许,失败是痛苦的,泪水是苦涩的,但我们努力的过程是光彩的;成功是幸福的,微笑是甜蜜的,但我们更懂得谦逊礼让……

生活的风吹走的不是我们的记忆,而是悲伤和痛苦,它把幸福和感悟留给我们,不管这幸福、感悟是来自失败或者成功……当一场风雨过后,我们发现,那些曾经奋斗过的痕迹已为我们生命的航舟增添了部件,让我们更好地进行人生的旅程……

人生,风雨同舟。风吹乱你的头发,雨水浇湿你的衣服,一不小心可能树枝或荆棘又划破了衣角,好不幸,但你不必忧伤,生活一定不会亏待每一颗她撒下的生命的种子的,有失有得,不患得患失才是生活……

我们伴随着春天新的生命,迎来盛夏的甘露,赶上秋天的华叶,更庆幸的是,我还没错过冬日的皑皑白雪,如此,成长在这片校园里,体会每次文化生活对我们的教育和熏陶,我们渐渐步入生命成熟的季节……

继续前行吧,迎着大学为我们准备的各项文化生活,用生命灿烂的微笑回报大学带给我们的温情,善待生命,珍惜我们的大学生活。

记住每次文化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或悲痛……握紧生活宽大的手,拽住生命的臂膊,在大学这片蕴藏着精神财富和人生经验的乐园里,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掌握人生

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篇5

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战线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月18日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是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这一天我们门插艾、吃粽子、赛龙舟,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纪念、发扬我们的传统端午文化。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怎么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件小趣事做起。

一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家风教育中。一个家庭的.文化背景对子女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有文化的家庭中培养的孩子多数是有文化的。而对于传统文化,更需要长者们言传身教、社会营造氛围,尽量让大家在小时候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家长、老师等可多带孩子参加、观看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或者一些讨论,如有条件可以在外出旅游时带孩子参观各地的博物馆,亲临一场传统文化展、感受文化带来的震撼。

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作用,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在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发展、培育一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公众号、网络平台、电视节目等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和载体,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有效融合,也更具趣味性的为广大群众文化自信的形成与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

当然,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树立更正确的文化自信!

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篇6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所以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所以,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此刻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齐。”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一样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那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我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能够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那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之后,看这许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国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人们不在乎“文化”,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一张张沾满泪水的图片——鸦片战争炮火、鸦片对古代人们一种打击,火烧圆明园对这座旷世奇座毁灭性的摧毁。就连最近电影《新少林寺》都有鹬蚌相争,洋人得利于珠宝的情节。文化发人深思。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这正是我开始要寻回属于我们自我的文化,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对华夏礼貌的一向传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写到那里,我也能够发觉其实在苦中也能够寻求欢乐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描写桥文化的散文 篇7

“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青。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这曲词像是专为苏州园林而写的,这意境,也似乎只有在苏州的园林里才生发得出。有人说,苏州园林较之别处对观者提出的审美要求更高一些,至少你要知道一点古典诗词,要知道一点历史典故,还要知道一点造园时期的书风画风。

造访苏州之先,已听过许多议论,都说苏州园林大体相同,去一个即可。但著名园林与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说过,“造园之学,主其事者须自出己见,以坚定之立意,出宛转之构思。无我之园,即无生命之园。”苏州园林既为私家园林,其主人当然会将各自不同的立意、喜好及文化修养蕴含其中,怎会是千园一面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苏州,走进了苏州精致的古典园林。我观赏的第一座园林本不在此行的计划之中,而是漫步平江路时,误打误撞上的。坐落于小新桥巷的耦园似乎名不见经传,但却是与沧浪亭、狮子林同时入选世界遗产的苏州园林。原以为自己算得上半个文化人,可进了园子却一头雾水,只能举着相机一顿傻拍,或是立于厅堂门外赏玩书画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造园艺术虽未看懂,但园中意境确已体味出了。只是,那砖雕门楼上的人物为何多数被削去了头呢?正满心狐疑之际,碰巧一支旅行一团一队游玩至此,看见导游挥动小旗,我连忙凑上前去。原来,“文革”时,红卫兵冲到这里,将门楼上凡骑马、做官的人物统统剔去了头部,而耕田的、织布的,因“根红苗正”而得以保全。又是“文革”!我咬牙切齿地想道:若没有那场空前的浩劫,咱国家的文物得比现在多多少啊!

要说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那么不到苏州,还真不知道自己书读得太少。走进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起初,我怎么看那镶嵌彩色玻璃的花窗都觉得俗气,可当我在园内转了一圈再回到这里,正赶上导游在作讲解,她说透过白色玻璃看对岸的植物是绿色的,而透过蓝色玻璃再看,树叶上面就仿佛落了一层白雪。依样而行,果真如此!这才不虚此行,“蹭导游”真乃人生一大乐事!

苏州园林里多船舫形建筑,拙政园有“香洲”、耦园有“藤花舫”、同里退思园有“闹红一舸”,等等,或喻主人崇尚自然之心,或含退隐林泉之意。这些园林的主人多曾在朝为官,谁不知道“伴君如伴虎”?于宦海中沉浮之人正如一叶小舟,随时可能面对惊涛骇浪。当然,园林里的舫形建筑绝不是为向世人展示官一场的凶险,而是出于审美考量。因其多临水而建,设计成船形则更显优美自然,江南园林历来多临水建阁之范例,除观鱼赏荷之外还有一个好处。《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命人将条桌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说是鼓乐之一声借着水音更好听。试想:水阁若建成船状,值中秋月圆、桂子飘香之夜,风吹细浪,恍若船在月边行,隔水闻音,如听仙乐耳暂明,将是何等的惬意!

苏州园林素有移步换景之说,乍一进留园大门,我便对此印象深刻了。“古木交柯”小院内,一树茶花红艳似火,霎时燃起了所有人的游兴。而与之一墙之隔的“花步小筑”却是出奇的素净。中心景区临一池碧水,假山在侧,回廊盘曲,花影粉墙。水上桥堤搭一棚花架,春季可观紫藤;夏日,池中芙蕖盛放,凭栏可看荷花;前行不远,至“闻木樨香”轩,此处遍植桂树,可作秋时幽赏;山顶可亭,则为冬日赏雪佳处。

驻足在林泉耆硕之馆的鸳鸯厅内,两道月洞门将厅堂一分为二,前厅为昔日园主接待男宾的地方,雕梁画栋,装饰豪华,地上铺大块方砖,花几上供养着两盆兰花; “女厅”在后,是女主人接待女客的所在,梁上无雕花装饰,古朴素雅,地上的方砖较前厅纤小,花几上,两株杜鹃开得正好。原以为厅堂中的屏风只起装饰作用,不想还有一重妙处:苏州园林里的屏风是用苏州自产的丝绸制成,透光性极好,古时选婿,小一姐可在后面观望,而前厅待选之人却望不进后厅。依此说法,看着映在屏风上的大假山石,再望望身后的园子,但见一树茶花含苞吐蕊,果然透射的是前方景物,而非玻璃反光。

陈从周先生推网师园为“苏州小园极则”,称其园虽小而意境无穷。主景“月到风来”亭在许多苏绣作品中可觅其踪影,取“涓一涓流水细浸阶,凿个池儿招个月儿来,画栋频摇动,荷蕖尽倒开”之妙境。“看松读画轩”中的一副板对引人遐思无限:“满地绿阴飞一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射鸭”廊却又让我联想起大观园的那个雨天。袭人、晴雯等几个女孩子把水积在院内,拿些绿头鸭、彩鸳鸯,赶的赶,捉的捉,缝了翅膀,在游廊上嬉笑玩耍。网师园不大,但确是苏州诸园中最精致的一个,每一处皆可见其主人用心深细,连地上用卵石铺成的图案也精美到了极致!

走过风华绝代的苏州,我最喜欢平民气象的平江路;走过苏州美轮美奂的园林,我最想念的却是素朴苍古的沧浪亭。它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当日,苏舜钦以四万钱置地建园,好友欧陽修赠诗给他: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后人一抽一取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的一句,与其巧妙地合成了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如今,这副几成苏州旅游宣传广告的对联仍刻在沧浪亭古朴的柱子上。爱沧浪亭,因为它苍古、清幽,无半点金粉之气。那些亭台楼馆、曲径斜廊,仿佛是从一蓬蓬花草、一片片山石中生长出来的。其他园林给我印象最深的皆是花影粉墙,而沧浪亭最吸引我的却是黑色的瓦、苍古的树、摇翠的竹。它如同青苔上长出的一阕宋词,与其他园林一起,优美着风华绝代的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