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写于读书的散文

2023/12/15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写于读书的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写于读书的散文 篇1

小时候,我就喜欢看书,不仅是我,还有哥哥和三个妹妹,我们都是书虫,哥哥如今是个记者兼编辑,三个妹妹也各有所成。我们今天能过上比较优越幸福的`日子,都得益于父母的教诲!更得益于父亲的书!

我曾经读过许多书,也背诵过许多优美的名言名句,如陶渊明的‘’不戚戚于贫贱,不及汲于富贵‘’,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许多忘了作者的,比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我最喜欢的诗还是杜甫的《琵琶行》和《长恨歌》最喜欢的小说是三言两拍

读这些东西,常常能感受到无以言说的曼妙之内,常常惊叹,作者怎么能写的那么美,达到忘我的境地!这是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人所感受不到的幸福!

记得有一次,在读者文摘上读到一篇周国平的散文诗《邂逅》,我一下陶醉了,我真的是叹服了,躺在床上反复听作者的朗诵,真的是简直是人间仙乐,于是我当即决定背下来!十分钟时间,我熟练的背下来那首诗!那时我已经三十多岁,却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我自己都感到惊讶!也许这就是散文诗的魅力,思想上得到一种共鸣的艺术感染力吧!那种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愉悦!不喜欢读书的人是体验不到的!

感谢父母,我很荣幸生长在书香门第!读了许许多多别人家不曾有的藏书!感谢父母不仅给了我强健的体魄,还给了我一颗爱读书的丰盈的灵魂!我的活泼向上的性格,敏感细腻温柔的心,无不得益于我的优秀有卓越远见的父母!

写于读书的散文 篇2

书不是万能的,在你把书读透后却能做到万能,因为: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立足之本,书是解决繁杂事务的良方,书如饥饿时的食粮,书如前进中的加油站,书如夜间指路的灯。在书中获得智慧,在书中积蓄力量。读书是追求文明的习惯,读书是提高素质的途径,读书是认识社会的桥梁。人生离不开书,人才需要知识,精英需要智慧。

读书是伴随人生的习惯,依赖于心境,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用,还有陶冶性情,提高素质的重要功能。读书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有人说,退休了读不读书无所谓了,可以把书放到一边了。其实不然,老年人仍然需要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读书不分年龄,无所谓早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伴随人的一生。

春天来临,搬一把椅子坐在打开的窗前,或者干脆坐在绿草湖边,悠扬垂柳拂面,听着鸟语,嗅着花香,景色与心境相融,顿感神清气爽。沉静的心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情景与心灵达到共鸣,尽情的享受那份宁静恬淡。

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是健康生活的前提,在怡然自得中得到洗礼。享受读书是依赖于对知识的渴望,知识拨动心灵,在意境中陶冶性情,灵动在心头回荡。

读书时会有美妙情境环绕,乐观豁达,悦目以赏心,以养神。退休不是真的闲着,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久闲心烦,郁闷缠身。心情决定生活的质量,心情不好搅乱生活,搅乱思绪,搅乱所有的一切,搅得你不得安宁,陷入到无尽的愁闷和痛苦之中难以自拔。读书会驱赶忧愁,心情开朗,感受生活的乐趣,领略人生的真谛,感受人生美好,乐观而充实。

读书时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思绪得到伸张。憋闷就像是被锁上翅膀的小鸟,陷入百无聊赖的惆怅。要想解脱,抛弃烦恼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心情愉快时看书,不好也看书,高兴时看书,愁苦时还看书,读书成了你生活中的伴侣,慢慢的就改变了你的心境。

读书的满足是欣赏,是有质量的生活,是高雅的享受。要进入书中,读出字缝中的隐意,与作者共鸣。心静读书,顺着文章的展开层层递进,让想象飞翔,一幅幅画卷,风展云舒,林涛海浪,亦入胸怀,在你的意识中汇集,领悟,洞悉,从中得到启迪,让思想升华。读书触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灵动,感受前所未感,领悟前所未悟,能触动你的灵魂,使你的审美观和思想境界来一次空前的飞跃,力求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为了消遣而读书,消磨时间,驱赶烦躁或苦闷,有何不好。

朋友,请拾起你曾丢下的书,在这处处彰显和浮躁的环境中,静下心来面对,不要让外面的喧嚣迷惑了双眼,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以清醒的头脑,智慧的眼光唤回你的第二春,让你的人生更精彩。

写于读书的散文 篇3

当我看到《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本书时,我觉得这里都是一些空话。尤其是看编者的话:什么理念创新、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注重实践等的。我就更觉得与实践毫无联系,空洞乏味,但当真正去读这本书时,我改变了想法。

我首先看的是序言。其中开头“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了这句人类所有的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当我读到这里,我就似乎能看见这位母亲的眼神,满怀希望、又充满疑虑的眼神。这眼神穿透茫茫天宇、穿过千百万年间的时空,盯着你、凝视着我,追问着我们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是啊,我们这些教师能否不辜负这位母亲的期望,还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青年?我能理解这位母亲的期望,更能体谅这位母亲的疑虑,我们这些教师是“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在今天,我不敢肯定说一定会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当我看到我们的许多教师以“教育”的名义摧残、奴役、束缚、禁锢、愚弄、欺骗、蒙蔽学生的时候,当我看到我们的学校在为考试的分数而剥夺学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我为那位母亲担心,也为人类的未来担心,也为我自己担心,时常内心矛盾,会不会有崩溃的一天……我看到这段文字,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情不自禁地心惊肉跳,作为一名教师,做到了对教育的理解没有偏差吗?做到了真正的有思想吗?作为教师我也每天接受着全班孩子母亲的这殷殷希望和疑虑,教师的工作是繁琐的,是不被人理解的,是辛苦的,但也是伟大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天真、单纯的孩子,我们是它们离开父母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思想、言行都将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虽然我兢兢业业,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班里的每一个孩子,尽心尽力地照顾好孩子们,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仅有这些够了吗?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离不开教育教学思想。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是对教育教学有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也就是善思考、会思考的教师。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人因思想而伟大。”的确,在思想的原野上,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名的小草。思想家有思考的使命,普通人也有思索的权利。不必苛求自己成为思想家,但至少你应该是一个独立思考者。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乐于学习,博览群书;善于思考,崇尚创新;敢于怀疑,追求真理。因此,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须有不断学习更新的能力,必须有科学求真的意识,必须有怀疑批判的精神,必须有自我反省深思的品质;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站得高望得远的人,是一个辨得清方向的人,是一个有独立判断力的人,是一个“不跪着教书”的人。读完这本书,作为新教师的我有了自己奋斗的方向,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从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写于读书的散文 篇4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写于读书的散文 篇5

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可是,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才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

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虽然别人都说他是“天才“”,但是《名人传》里他自己说到: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是天才,我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拼命追求,才登上世界文化顶峰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精华。我们要了解自己,选定方向,认真去追求。”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开掘“智慧之门”的可贵,并且都有勇气和决心,能踏踏实实,以自己的方式,认认真真完成自己的工作,我想我们有朝一日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我不是天才,但我成材了!

写于读书的散文 篇6

在读了林清玄的散文过之后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作者那易懂的语言,却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读完后撼动了我的心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者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有趣,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者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者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则是继续沿着之前的风格,用孩子般的笔法,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让我借作者的文笔来看那充满未知的世界。

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书的最后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诉我们:“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我们是不是除了课业,更重视这些优良品质的养成那?”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吧。

写于读书的散文 篇7

我今天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培根随笔》十分具有哲理,希望大家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