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书法的美散文

2023/12/16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书法的美散文(精选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书法的美散文 篇1

在第一届全国高校书法比赛的获奖名单中,我看到了冰凝的名字。

在我们所有有梦想,有志向,有抱负的青年学生中,只有冰凝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取得了成功。冰凝,她是我的同桌。

还记得昔日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她黝黑的皮肤,齐耳的短发,那印着美的冰箱的旧T恤,还有一双不入流的与她那一双大脚格格不入的旧凉鞋,引发周遭同学们的一阵阵哄笑,但她貌似毫不在意。很快,由于她直率开朗的性格,我们很快打成了一片。

我发现她真是狂热的热爱着书法。下课后,她趴在桌子上专心地练着书法,一丝不苟,宿舍里,她坐在床上还是努力地临摹着书法,纹丝不动,就是走在路上,她也会痴痴地念着各大书法家的名字或各种字体,仿佛她已经完全走火入魔了。

“我这个月的钱又花完了。”“什么呀,这才月初呀!”其实,熟悉她的人一点都不会觉得大惊小怪,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她的钱绝大部分买了各大书法著作或各式名帖。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制作个人简历,必须是打印的,可唯独她,全程毛笔抒写,于是,我劝她另作一份简历,她不听,说:“就这样对付着办吧。”我无奈一笑,此刻,我这才发现她真的已经爱书法爱到了痴狂的地步。

她的口头禅是:就算是世界末日的来临,只要给我水和毛笔,我仍然能坚强地活下去。我问她:“你那么喜欢书法为什么不去投稿呢?”她的回答非常轻描淡写,她说其实她已经投过很多次了,只不过每次都石沉大海罢了,她的表情虽然有那么一丝丝的遗憾,但却非常坚毅。

还有一次省级的书法比赛,冰凝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但结果出来后,我对着获奖名单翻了又翻,从头至尾仍然没有她的名字。我很难受,我害怕她会哭出来,然后自己也忍不住跟着哭起来。但她呵呵一笑,反倒像安慰我似的:“好像失败的不是我而是你一样,你难受个什么劲,拿不拿奖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就是喜欢书法而已。”从她的神情中,我读出了沮丧,但那种坚定和执着却丝毫未减。看到了那种表情,我非常心疼,但我没有理由相信她不会成功!

这一次,她真的成功了!

就像大豆一样,在成为豆腐之前它会被磨碎,挤压,成为豆浆,之后又会被滚烫,被散开,再经过盐卤的洗礼,它才会升华,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

书法的美散文 篇2

五月二十四日,河口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联合举办了“交通杯”大型书法展。

参展的一百多福作品,集中体现着河口区近几年来书法艺术的最新成就。作品广搏宽宏与小巧玲珑并存,从寻丈宏制到华润小品;从泼墨挥毫到惜墨如金;从笔走龙蛇到章法森严;从浓淡自然到枯湿婉转;从清丽遒劲到飘逸流动;从厚重朴拙到轻若浮云;从骨架劲挺到珠圆玉润。一件件墨宝香色并蓄,赏心悦目、墨香沁脾。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书法巨匠更层出不穷,这就将毛笔这种单纯用于记载的功效提升为一种文化美学。这种美学直观的、直楔入人心的,亘古常青的,它能够融会贯通,它可以雅俗共赏,它能够将格格不入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机衔接在一起。

书法艺术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绝不仅仅表观简单的方圆并用、撇捺展放的墨痕,还会带给人以高深的精神层面。它一种精神内涵的承延和彰显;一种艺术品格的升华;一种于喧嚣闹市、污浊社会环境、动荡变革、烽火狼烟乱局中心灵上的抚慰与熨帖;一种人们构筑理想、规避现实的途径。当人们在轻言细语品骘幅幅书法作品时,仿佛进入了精神皈依的桃源乐土。这里没有大声喧哗,没有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低俗、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丑恶。你我慢慢浸泡在一种静美的恬淡中,物我两忘,微微而笑。

历代书法家书法创作的见解、领悟、体验、总结、升华都指向一个辽阔的文化美学空间。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书法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说神大于形,神魄统摄形体。让《兰亭序》真迹陪葬的唐太宗说:“夫字以神威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这也强调神形兼备,神为最重。这就把书法艺术的真谛以文字美学形式呈现了出来。

孙过庭《书谱》中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指出了书法创作的袭承性与历史沿革性不可分割的一脉相通。也就书法美具有多重性和融合性。

书法美不仅有着承古之美,而且有着当代之美。对于书法呈现出来的艺术美,孙过庭赞叹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相信读了这段美文,一个并不在意书法的人也会怦然心动,说不定还有可能痛下决心,始入道书法。但书法艺术,最讲究功力。功力就非一蹴而就,非一曝十寒,非走马观花,非眼高手低。很多书法大家穷其一生都在苦修。因此书法虽美,成长之路却荆棘丛生,确不那么易得的。爱好书法者,无不朝夕心摹手追。

书法对于一般爱好者或许不会带来切身的经济利益,但,爱好者如云,乃在于书法艺术提供了一种殿堂,营造了一种洗涤浮躁心灵的翰墨呼吸。在现实中疲惫身心的人们会在此得到解放和潇洒,得到静怡和安和。这或许正中国书法艺术生命常青的土壤。

书法的美散文 篇3

书法要有规矩,首先得师承。古代经典大师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中最为耀眼的闪光点,是人工和天然的圆满合一,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意蕴,美学内涵丰富而纯粹、多变而又和谐。故而书法要习帖,要习名帖。习帖是件苦差事,很枯燥,但不可逾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用苦功夫方能打下厚基础。当然,习帖既要走得进,也要走得出,走得进方有规矩,走得出方能造化。这就叫“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画家许麟庐语)。

书法应当浸润文化,因为文化孕育出的书法才有文化品位。我以为,就字学字究竟是一种技术而非一种艺术,难以上升到书法的层面。艺术是相通的,学书法者最好能学习欣赏文学、戏剧、舞蹈等,借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的书法作品植根于较深厚的文化土壤,而这些文化元素融入书法笔意之中,书法便有了书卷气。

书法当师法自然。优秀的书法家莫不融入自然之中,汲取天地之精华以养书法。师法自然之无穷变幻,书法便有了源头活水,便可推陈出新、生生不息。

书法当渗透人生感悟。这是因为人生悲欢离合,看似与书法无关,其实不然,“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书法当抒发个人性情,有特色。艺术崇尚个性、崇尚创造。启功先生诗云:“立身苦被浮名累,处世无如本色难”。讲的也是呈现本色而不从众;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中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在提倡书法艺术摆脱传统束缚,意之所至,自由创造。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强调艺术的特色和个性。郑板桥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道出经数年艺术探索而自成特色的艺术创造历程。追求艺术个性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人说差,也有人说好。我自写我意,不喜也不恼。”

书法要植根于高尚的道德。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意思是说: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藉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可见,孔子不是就艺论艺,而是把艺与志向、品德等融为一体的。“学术经纶,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斜”(明项穆《书法雅言》)。书法是人情、人品、人性、人生的体现,可见为人之于书法的重要性。“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心静笔墨老,人闲字句工”,书法家务必要重修身养性、重自我完善、重自我超越。以自然为规,以人情为矩,显现出朴拙诚真是我书法追求的审美取向。

书法与“中庸之道”也是密不可分。在书法艺术中,任何一对相反且相成技巧或风格都可视为一对矛盾,诸如方圆、缓急、干湿、疏密、文质、刚柔等等。而且在具体环境中,矛盾两端之间莫不有一定的最佳平衡点,这就是“中”。中庸之道在书法里体现为正奇相生、虚实相宜、参差互济、顾盼生姿、进退有序、揖让如仪。懂得中庸之道,从哲学层面认识书法,便使我们在书法实践和欣赏中能够居高临下。

作为一名公务人员,习书只能在工作之余且多为晚间乃至夜间进行。夜深人静,窗外或明月高悬、或春雨潇潇,“小雨半畦春种药?寒灯一盏夜修书”;室内飘着淡淡的茶香、纸香、墨香,可谓“春气遂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画理自深”。这种环境创作的作品也就少了些喧嚣和浮躁而多了些书卷的气息。

书法的美散文 篇4

我也喜欢书法。可我却写不出好字。于是,我就看。看别人的书法。

好在自己居住在西安,在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里,想欣赏好的书法,并不是什么难事。

记得自己刚到西安的那一年,我就去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古代书法大家作品的宝库。我一块石碑一块石碑朝前看,看了大半天。但是,谁要让我对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字,点评一下的话,我只能说出一个字:好!

这并非我不想多说。相反,看到那些字时,是觉得心头不由颤动,真想脱口而出说点什么,但那种想说的冲动,最终只挤出一个“好”字。

这就像在初恋中,第一次给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心中纵有千言万语,说出来只是寥寥几字。

但评价书法,又和初恋时的这种情况又不太一样。恋爱当中的人,一旦胆量变大,没有了害羞,那表达起自己的爱慕之情时,语言完全是流利而通畅,甚至滔滔不绝。

评价书法,与胆量无关。后来我知道了,评价书法,首先要有书法理论修养。不然,对书法的评价永远只会用“好”或“不好”。这其实等于没有说。因为每个人都会用这两个字来表达自己对书法的感觉。面对不同风格的书法字体,都用“好”还是“不好”来评价,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像看见了人,只说男人和女人。这实际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是不相符的。

我要是老去碑林博物馆看书法,光门票也是一项开支。自己又不是研究碑林的专家,也没有必要经常去那里,自己只是喜欢书法,看看而已。所以以后就经常(主要是周末)去另外一个地方看书法。这个地方就是碑林隔壁的书院门,一条主要经营文房四宝的、古香古色的青石街道。这里面有好多卖字画的人。

在书院门,对于书法作品,也有不少人是自产自销。这些人中,年龄大多中年以上。在他们商铺的大方桌上一角,放有他们的名片和简介。名片我基本都一一看过。他们都有与书法有联系的,许多文化机构的职务:ⅩⅩ理事、ⅩⅩ院长、ⅩⅩ书法家等。我把他们的“名号”和他们写的字,做了一下对比,我认为都是相符的。至于他们在书法界有没有名气,名气有多大,我不知道。

我到书院门看这些人写字,也是一看一上午。从这个人看到那个人。没人写了,我就看他们原先写好的字。

我喜欢楷书,不管是欧体、柳体,还是颜体,都觉得很美。每当看着这些人泼墨挥毫时,我感觉自己手中都攥着劲。

抵挡不住这些写字人的诱惑,从书院门离开的时候,我自己手里也多了一套笔墨纸砚,拿回了家。

开始的时候,也练得认真。从一笔一划开始。每天下午下班,练上几张。后来,就慢慢坚持不下来了。再后来,笔墨纸砚上就有一层薄薄的灰尘。

我也嘲笑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不坚定。有点叶公好龙的意味。但对书院门,我有时还是专门拐过去看别人的字。

在书院门,我从来也没有买过字。尽管我对有些人写的字十分的赞赏。这好像并不是钱的问题,百十块钱自己还是掏得起的。

我担心自己会买的一发不可收拾。好字太多了。就像玩摄影的人,有了一个标准镜头,就还想要一个变焦镜头。有了广角,还想要长焦……好想永远没完没了。因为太喜爱。

所以,我只是看字,从不买字。

前几年,自己的新房子装修成了。有了自己的一间书房,尽管不大,总算有了自己搁书的地方,很是喜欢。后来就想在书架的对面墙上挂一副书法作品,显得书房的味道更浓。

说来也巧。我的一位同事,很喜欢书法。比起我来,人家是真喜欢。多年来一直坚持练字。现在已经写得很好,在单位很有名气。

于是我就让他给我的书房写副字。他先是客气,后来欣然答应。一周以后,交给我一副字。打开一看,是用小楷写的宋词,有好多首。我大概数了一下,有七百多字。每一个字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看着是那么的舒心。要是结合书写的内容一起看,更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我找人把它裱好装上木框挂到了墙上。

乔迁新居的时候,有朋友问我那是谁的字,写的不错呀,可否是名家。我回答,那是我的一位同事写的。字好,人品更好。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在宾馆内的书店里,我看到了启功的字在卖。

我对启功也是感兴趣的,曾经买过专门介绍启功的书。我看完墙上挂着落有启功名字的条幅,随口问了一声价格,老板报出了我想不到的价格。老板倒也实在,给我说:“这是仿写的,不是启功本人的作品。要不然不会是这个价格。”

冲着这个价格,我真有了想买的冲动。但我最终没有买。我担心拿回去以后,别人问起来,你该说是真品,还是赝品。

我觉得,人更需要的是实在。这也许是我看过许多书法作品后,得到的一点感悟吧。以后若有人再让我评价书法的好坏,我或许也会说上“实在”这两个字。

书法的美散文 篇5

书法自古以来其实没有朝野雅俗之分,只是文字发布的权利即今日所谓的话语权有别而已。书法家古已有之,甚至乡野俗壤间出现的书法大师或许也能令朝野官宦刮目相看。想想当年邓石如被京师官僚奉为神明,从穷乡僻壤骑着毛驴一路北上的情形,大概就知道书法一道没有什么官本位民本位之分,再考察一下最早隶书的出现,可能与奴隶或身份极其低下的工匠相关。艺术往往产生于社会底层之人民大众,这是数千年几经验证的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所谓的文人书法的出现又是怎么回事呢?

秦汉以前,能够掌握文字或接受经书礼教的不外乎贵族群体或民间知识阶层,书法是这些官僚文人必备的书写技能。到了魏晋六朝时期,因为政治上出现了某种高压态势,使得一部分知识阶层明哲保身回避矛盾,相对采取了较为隐晦的文学创作手段,其中的代表人物即是竹林七贤。这些文人自视清高,不愿与当权者合作,他们的诗歌文章多用书法形式来表现,如严子陵陶渊明就是最有个性的文人隐士。

大约到了唐宋时期,这样的文人墨客逐渐多了起来,包括为官遭贬或告老还乡的许多有识之士,在朝忧民在野忧君(君代表国家),如贺知章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等,这些文人在朝能造福一方,在野能独善其身,体现出心系国家体恤百姓的大慈大悲的仁爱博爱之心,所以不仅是他们的诗词歌赋超凡绝伦,更是他们那种爱国爱民的同体大悲之情,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景仰爱戴。尤其在国家民族受到外侮侵略,这样的民族气节更是高山仰止令人钦佩。文天祥岳武穆史可法,正是中华民族脊梁民族文化民族英雄的最为集中的代表。

这些民族精英们他们的人格是不朽的,他们吟诵创作的诗篇更是永恒的。这既是中国文人在弘扬民族气节民族大义方面的最高表现,也是中国文人传承炎黄文化彰显民族智慧的最高礼赞,难道这样有骨气有智慧的文人不值得我们效法吗?古人说,“文死谏,武死战”,一个文人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惜以身试法,一个武将为了国家民族荣誉不惜以死殉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的诠释,难道这样有血性有才艺的文人不值得我们崇敬吗?这就是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孔庙文庙关帝庙不倒的原因所在。

文人书法虽然从唐宋延续至明清,或许多少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但自从民国提倡白话文至今,还有几个文人能够用毛笔作诗做文章呢?真真不多也!或许许多作家学者连硬笔书法都未必能写好,又如何谈得上文人书法这个雅称呢?文人书法,是中华民族中最为真实的精英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为个性的文人性格,是文人情怀中最为张扬的艺术奇葩。回顾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走过的轨迹,今天我们不由得感到深深的愧疚深深的懊悔深深的无颜,扪心自问: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化基因文化种子,我们究竟继承了多少发扬了多少,这些优秀文化到我们手里发芽开花结果了吗?我们还有资格自称是炎黄子孙炎黄后裔吗?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界经历了一系列运动式的嬗变------从文化普及式的征文征稿大赛,到文化机构裙带垄断式的展览推介,直至如今权力寻租金钱铺路式的炒作包装,都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出文人书法的没落,一个高调吹捧财富炫富的书法时代已经来临。朋友,您做好准备了吗?

书法的美散文 篇6

书法美是一种直觉美,鉴赏书法不需要理念,不需要想象,不需要技巧,我们一看,瞬间就能感觉到是美是丑。这种直觉,依凭的是潜意识,是潜意识中人类文化的积淀、或人文素养的积淀,或人生阅历的积淀。潜意识是人人具有的,因此不论怎样的人,都会有一种对书法的“一词评价”,好或不好。

书法美是一种朦胧美,像雾中看花,帘中看柳,雨中看山。这种美,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处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美,就像交响乐,单三娅在《陈佐湟的交响乐世界》中说:“陈佐湟认为,交响乐好就好在它的无标题,它的可解性,妙就妙在它给解释者和欣赏者以相当大的余地,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即使有标题的作品,也很难界定抽象、自由的音乐形象。同一部音乐,对于无数个不同心境、不同经历的个人来说,就会有无数种感受。”这虽然在谈交响乐,但我更感到是在谈书法,这交响乐的特点,何尝不是书法的特点,书法也是抽象、自由的形象,也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如同样王羲之的《兰亭序》,有的说像春天风和日丽天那花草树木之美,有的'说像在潺潺的溪水边那浣纱的美女之美,有的说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美,有的说有“飘若浮云,娇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之美。书法抽象的特点,决定了一件书法作品,在人们欣赏中会有多向联想,多向想象,多种美的感受。

书法美是一种象征美,或者说是一种含蓄美。戴平在《荒诞派戏剧的象征意蕴》中:说“象征主义反对直抒情感,意蕴不是由作者明白地说出来,主张用象征的物象暗示主题,暗示其他事物,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追求作品意义的潜在性和启示性。“书法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而这形式虽然是抽象的,但却又是一种视觉形象,这形象有象征意味,是耐人寻味的。梵高能用抽象的黄色象征光明,宗教能用教堂抽象的尖顶象征人与上帝的联结,雕塑家能用抽象的扭曲线条来象征痛苦,那么书法家也在这艺术氛围中以各种笔墨来象征自己的性情、情感和美学追求。象征阳刚之美,泼墨如洒;象征阴柔之美,运笔宁静平和;象征慷慨激昂,下笔波澜起伏;象征温柔甜蜜,线条婉转柔和。

书法美也是一种理性美。布莱希特说“有人用感受去思想,有人用思想去感受。“不是吗?常见人们欣赏书法作品,谈收放的对比,谈节奏的抒情,谈用墨的韵味,谈章法的视觉冲击力,美都有理论根据,美都有哲学依凭。如以大巧若拙来谈运笔,以每一片叶子的脉络都不相同谈笔画,以量变到质变谈笔法气势的节奏形成。

书法的美散文 篇7

谈起书法,有些惭愧,唯恐亵渎了这个散发着墨香的高雅词语,因为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门外汉,只知道艳羡别人笔走龙蛇、挥洒自如。

不过,走上行政工作岗位后,我却突发奇想,认为练书法与干行政工作其实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首先,练书法要苦练基本功。梅花香自苦寒来,练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无捷径可走,要沉得住气,做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干行政工作,不懂基本常识不行,没有吃苦肯干、扎实奉献的思想境界不成,

其次,练书法要有全局意识。要胸揽全局,不光要注重一个笔画、一个字的美观,更要注意章法,注意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注意字与字之间的俯仰辉映与和谐。工作也要树立大局意识,在大局中谋势,围绕中心干工作,讲究协调和配合,不要拘泥局限于个人所干的一点小圈子,否则很难有大作为。

再次,练书法要端正心态。练书法讲究“气”,胸中有一口气。干行政工作也要一身正气,做事大气,一气呵成,不能虎头蛇尾,开头一鼓作气,干着干着“再而衰、三而竭”,干一件工作要经过深思熟虑,一旦决定,便全力以赴,不达目的不罢休,克服急功近利、轻率浮躁的心理,避免陷入万事有开头却有始无终的误区,更要戒除只要政绩、只抓面子的形象工程。

另外,练书法要重点突出。练书法要分出轻重缓急,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干行政要学会五个手指弹钢琴,要分清轻重音,弹出最强音,不能蜻蜓点水,浮皮潦草,忙活了几年也没干成一件有意义的事。

最后,练书法还要善于创新。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临摹是入门必不可少的一步,如果一味临摹,照抄照搬,死路一条,要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徐悲鸿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行政工作更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面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招,这就需要行政工作者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李瑞环同志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学哲学、用哲学”,正是这个道理。

书法的美散文 篇8

我终于写到楷书了。我用了“终于”这个词,有点江山收了的意味。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我才写到楷书。也像人到中年,客途听雨,满怀愁肠了,少年嫩绿没有了,一把辛酸无人说了,猛一回头,看到临摹的一篇楷书,下笔便到乌丝栏,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波涛翻滚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俱是新新意。祖父让父亲临欧体、柳体、褚体……父亲说:厌烦极了。但父亲把临的柳公权《玄秘塔》赠给我,那笔墨之间全是柳公权,可他说:并未怎么练过。作品是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上天赠予的禀赋占到七成甚至更多,这一切皆是上天美意。就像我那么喜欢楷书——方方正正的中国字,一撇一捺全是人间真意。

如果是少年,会喜欢行书、草书、行草……那多辽阔多帅气多跌宕,形式多变,不拘泥。而楷书,容不得半点虚幻,每一笔都要你交代得一清二楚。九宫格是有形的尺度,心中是无形的尺度,像穿了尺寸正好的衣服,规矩地端坐在挂着“正大光明”的牌匾下。楷书,在早年有被人讨厌的一本正经。

颜真卿说一切从楷书始。那唱了一辈子武戏的盖叫天亦说,要唱戏,先练好基本功,而基本功就是书法中的楷书。

楷书,多么似一个端丽的中年男子——他看起来永远不动声色、不苟言笑,白衬衣学生蓝的裤子。如果在古代,就是一袭长衫的男子,一个人,吹笙、饮茶听落花,仿佛连爱情都是多余的。他用生活修心——外圆内方,和中国哲学相辅相成。如果你的心还浮躁还喧嚣,你一定嫌楷书太正统太拘泥太形式,太一是一、二是二了,怎么可以这样端丽得一本正经呢?甚至生出了反感,太有规矩的事物总让人想逃。

人到中年,重新写楷书。一笔下去,简直要泪落如雨了。每一笔全是不甘呀,那看似老实的一横一竖,那看似方圆正统的楷书,实在退出了自有的锋芒——它的所有诱人之处恰恰在于以退为进,恰恰在于低调、隐忍,恰恰在于不虚张声势。

写好楷书的人,心必是静笃的——山川俱美,凌厉之势收了,一撇一捺全是日常了。楷书是家常中常煲的小米粥,是没有放味精、鸡精炖的高汤,是泉州城老把式瓦罐24小时煲出的汤,不肆张扬,却在相处久了之后让人一生念念不忘,紧要之处,动容涕下。看过朋友写文章,第一句就惊住——我已是,中年后……他素衣灯下临楷书,笑言已有佛意,说起启功老人的字,他说:没有一颗禅心,怎么会有那样如沐春风的字?

也开始写书法。先临柳公权,笔锋硬气,像有利剑;又临欧阳询,如此端庄,间架结构,疏朗俊逸,太俊了,倒不真实;再临颜真卿,力透纸背的飒飒风骨,背后有凛凛凉气,金戈铁马之声亦凛凛结束。又临褚遂良,暗合我的审美意味,不张扬却又张扬,朴素之间又自有妖娆……一切从楷书开始,一切又回到楷书。这中间的千山万水,便是人生的来来去去吧。

日子是楷书的,容不得乱写乱画。年轻时大概是草书,更甚是狂草,但中年后是楷书,看似法度严密,实则有张有弛了,楷书是枕边人身上衣,不动声色地相处,面无表情地相爱,可是,山高水远里,全是人间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