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励志日志心情随笔

2023/12/19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励志日志心情随笔(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励志日志心情随笔 篇1

青春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春之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这句话我一直深深埋在心里。

青春是一把尺子。从年幼无知到现在,我们在不断地生长,看外表,我们在天天长高。也许你未曾发现,但如果用一把尺子来度量。你定会惊讶不己,它可以见证我们变化的历程。可是在思想上,我们的行动是不是和身高成正比呢?我们是否懂礼貌了?是否知道体谅父母?我相信会有人勇敢地回答:“有”但同时我也相信,会有人不敢回答。

青春是一把宝剑,有这样一段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像一把宝剑,不经千锤百炼,怎能称得上‘宝剑’。不正应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吗?青春其实就是磨炼自己的最好时期,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

青春是一副棋子。生命如棋,要走好每一步,否则便会因此而失败。棋子有黑有白,象征着一生的道路有名有暗,你可以被黑棋所包围,但只要有一颗白棋,就应该选择白棋。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奇幻无穷的挑战,同时又给我们提供了多数获救的机会。走好每一步棋。

青春是一杯咖啡,有苦有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调味师,要想让它变苦,我们少放些糖,要想让它变甜,则多加些糖。仔细品尝咖啡的苦,我们会有更多的经验教训去喝它,仔细品尝咖啡的甜,我们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把它一饮而尽,这就是青春,苦甜相错,但却仍不失它的香醇。

青春似火,熊熊燃烧。青春似海,波涛汹涌。青春似歌,悠扬动听。青春似茶,清纯可口。青春似酒,香醇滑腻。青春似花,耀眼夺目。青春,一个充满挑战的、充满活力的时节。青春,一个不断收获,不断成长的季节。

青春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让我们共同打起青春的拍子,唱起青春的歌,跳起青春的舞,共同畅想青春之曲。

励志日志心情随笔 篇2

童年好似一块大大的棉花糖,软软的,甜甜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告别了幼稚,告别了童真,进入了青春期!在我们的青春里,有梦想,有憧憬,有追寻;有关爱,有感动,有快乐;有黯淡,有迷茫……

当你少年多梦时的那种五彩缤纷的天真在岁月的磨砺下,成为一串串写在大地母亲身上的坚定而深刻的脚印时,你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我们总是在来不及后悔,来不及演绎,甚至来不及反省之中,就已匆匆地走过了人生旅途中最辉煌的一程,走过了七彩的青春里最具活力的一程。

朋友,青春的岁月是需要投入的季节,是需要积累的时段,年轻的我们一如既往地,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执着的目光可以穿透一切艰难险阻。因为既然在季节里播下理想的种子,并且能在春天开花,在雨季里滋长,那么我们就有信心在金秋里得到沉甸甸的果实,朋友,你说呢?

青春是一首略带忧愁的诗,纷纷扬扬播散着梦的希望;青春是一片温情浪漫的花絮,清新明快地飞舞在云里雾里;青春还是一双翅膀,抖动着洁白的羽毛。

青春的翅膀也许有些稚嫩,也许弱不禁风,但总有一天它将翱翔在自由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实现飞翔的价值,使理想变为现实。

青春的翅膀现在需要的是磨练,而不是温床;青春的翅膀需要的是风雨的洗礼,就让暴风来得更猛烈些吧!因为,没人能跟自己的青春讨价还价,因为青春永远无怨无悔。

青春微笑地在前方向我招手。我相信,青春拥有更多的是激情,是动力,是奏不完的旋律,唱不完的歌,我们在青春的旋律中,愈行愈远……

励志日志心情随笔 篇3

ISO丶酋长我与梦想,只差一段拼搏的时光。追梦青春,要如释语,谈其价值,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趁着自己还年轻,梦想依旧灿烂如光,念想时光匆匆溜走,是否还记得那些年执着的誓言?

没有你的世界,我还承受得来。

曾无数次失败,也曾数落旁人,时光荏苒中慢慢明白,自己的路没有任何人能陪你走,没有C满E,别奢靡一直美下去。

即使梦想一文不值,我也愿意为其颠沛流离。我的孤独向梦,独奏梦想之歌。

心中有梦,则无处不乐土。我要尝试一个人呼吸,虽然现在每一次呼吸都有无数人与我一起。若说天空往复黑暗,夜晚星空璀璨,坚信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只为下一次更好的呼吸!而为拼搏时光的这段时间,只需要做好每次呼吸……

励志日志心情随笔 篇4

嗨!大家好,我叫朱子轩,认识我的人都很喜欢我,因为我爱好广泛,打游戏、滑冰、骑自行车,我全都喜欢。

要问我的梦想嘛,我曾经希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滑冰选手。可是自从学了架子鼓之后,我认定我最大的梦想是登上星光熠熠的舞台,演奏一曲曲跳动的旋律。

一年前,妈妈送我去了架子鼓的学习班。开始,我还不情愿去。因为如果学打架子鼓,我就会少了很多玩的时间。可当我欧锦了架子鼓的学习教室,看见有几个不同年龄的学生正在练习演奏,我立刻别那种欢快的节奏深深地吸引了,突然有一种想试试的冲动。

教架子鼓的王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亲切地教我过去,让我上鼓体验,他耐心地给我讲了基本打法让我练习,并鼓励我:只要用心学刻苦练习,就一定能打出动感的旋律。当我用羞涩的手法打出第一组音符的时候,我激动极了,不敢相信这声音是出自于我的小手。

我渐渐地爱上了架子鼓。一年来,没到假期我都去学鼓。在王老师悉心的教导和我不懈地努力下,我已经可以演奏十首曲子了,老师说我的架子鼓水平可以考四级了,今年夏天就可以考级拿到证书了,想想都真高兴啊!

在高兴之余,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用心把它做好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我仿佛看到,我登上舞台给大家表演架子鼓的场面。到了那个时候,我早就过了十级水平,成了一名万众瞩目的演奏。台下有我的爸爸、妈妈、同学、朋友……

唉,想想都美!亲爱的朋友们祝福我吧!祝愿我的梦想早日实现,祝愿我插上成功的翅膀飞向美好的未来!

励志日志心情随笔 篇5

有一种情感,能够面对死如同面对生,面对坟墓如同面对摇篮。这样的情感展望人生的冬天,足以使冬天之严寒变成温暖,令凄凉变成热闹,使荒凉化成肥沃。它长存不息,延续至今,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这就是用至爱铸成的感恩精神!

这种奉献,这种感恩,不局限于子女对父母,学生对老师,受益者对恩人,游子对故乡,赤子对祖国……

思绪转回到前年之前,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仰天长问,掩涕叹息。楚王昏庸,佞臣当道。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于江中,泛起的涟漪是芦苇的泪滴,在温润的夜色中流淌。青春的竹叶包裹起千万人民的崇敬,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这个忠魂,他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回报了祖国……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波兰的音乐家肖邦,在临终前再三叮嘱要把自己的遗体送回华沙。这位赤子是将他的心回报给祖国;诸葛亮放弃了宁静的生活,甘愿“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对明主三顾茅庐的感恩……

感恩的前提来源于无私。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乃至无数人的关心,这些都是无私的。然而,在我们的心中,始终会有一种想法:感恩!然而,感恩并非物质上馈赠的厚礼、等价的酬谢,不仅仅是为他人做一点事,说几句感谢的话……

那真正的感恩究竟是什麽?

歌德曾说:“回报等于等价的付出。”这是一种深刻的启迪。我们都在人生的长河中续写着生命的故事,感恩必定是一个永不褪色的片段。感恩是回报在情感意义上的升华。只有真正理解“感恩”的含义,才能为人生留下欣慰的一笔。我们认识世界,也理解世人的思想。也许在精神与物质之间,通常许多人都会更看重物质,但感恩则恰恰与此相反。感恩,应该是尽可能将自己最美好、最纯洁、最有价值的……一切由衷地去做报答;应该是受益人从精神到心灵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应该是……

这种理念,是人类奉献的动力,更是净化人们心灵的使者。“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田野中饱满的谷粒深情地望着自己的根,想回报大地母亲的哺育之恩,仁厚的大地母亲却以她宽广的胸襟婉拒了谷粒的回报,希望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更需要的人们……这些,都是诠释“感恩”的华彩之辞。感恩,最好的方式,就是无私的奉献……

感恩,将之升华而言便是一种责任,而它要求人们在危难之际能助人力挽狂澜,在安和之时能以益授人,这才是感恩的真谛!

……

掩卷长叹,我的感恩又在哪里?当然,奉献是我的目标,我为之而自豪!我期待着那一天,期待着奉献的那一刻!

“感恩”,将会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现在,也许我还在没有能力来实现它,但是,一旦有了知识的密码来开启它,它就会如潮水般涌向——我的祖国、我的父母、老师、朋友、那些爱我的和我爱的人!浸泡他们,柔软他们,感动他们!

励志日志心情随笔 篇6

不知从何时起,好像真的开始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每天起早贪黑,不论风霜更遑论那雨雪,寒暑不避昼夜颠倒地奔波在去往同一家工厂的道路上,所有的望眼欲穿只是为了到每个月固定的节日领回一份聊以糊口的微薄薪金,那几乎已可视为生活对我的莫大恩赐。除去感激涕零,我还能说些什么。马不停蹄的日子仿佛被精心克隆过,今天是昨天的复制,明天又沦为今天的翻版,全部的它们不出所料的雷同而寡淡,一如既往地毫无惊喜毫无新意可言。我的人生也如同被格式化、固定化在一个从无更改迹象的陈旧框架里,曾经的激情何在?又到哪里去找寻初时的那份蓬勃朝气与纯真坦荡?身体的疲惫尚是其次的,做为默默无闻的劳动者,还有什么劳苦是我不曾忍受过的,不能忍受住的?难以面对的却是来自心底的消极情绪,它们就像放任在旷野上的荒草一样无可阻挡地蔓延开来,一日更甚一日地遮蔽了我的心灵,让我对生活甚至对自己失去原有的期待和信心。常在夜深人静时悄然自问,生活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为何呢?

要承认,有一度,我确实对这个乱哄哄的世界不再抱有希望。那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时光。在那些日子里,我就像一只蓄势待发的扳机,随时准备着将满腔的愤懑射向试图向我靠拢过来的一切。同时,我的心灵更在徘徊与迷茫中找不到明确的归路。直到......

先要说明的是,我把自己一生中多一半的美好年华交给了工厂。遵循似乎公平公正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厂方付给我与这些时间匹配的相应价值的钞票。官方正大光明的说法是工资,私底下被老百姓俗称为的血汗钱。那也正是我为之苦苦奋斗的目标所在。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么理解,我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在为工资活着的。我走在了一个资本掌控着身体和灵魂的浩荡世界。工资以它无可争议且具有放射性质的巨大能量深刻影响着我的生活,它渗入到我生命旅程的方方面面。最终是工资明明白白的体现了我在人生这场盛大演出中的确切价值,并决定了短暂幸存于这个世上的我的生命的质量,以及做为一个以工资为生的人,我该干什么和不可以妄想什么。通常情形下,我要看工资而不是别的什么的脸色行事,说到底,我不过是在兢兢业业地给工资打工而已。我不是我自己。工资买走的已不单单只是我的精力和时间,还有我曾经试图反抗的意志和我的大部分的愿望。它们基本上已不再有实现的可能。为了这些花团锦簇傲气凌人的纸张,我俯首帖耳地交出自己一半的白天和另一半的黑夜。而在那占去了二分之一份额的白日,我准时凌晨六点钟爬出被窝,那仓皇的样子并不亚于任何一只留恋着温度的'虫子。一番手忙脚乱地装扮,煞有急事地掩盖住来自身体和内心的所有的虚弱和倦怠,尽量使自己看上去更加和谐着这个越来越规则起来的世界。然后,毫无悬念地与自己做最后的道别,不无悲壮地踏出门去,直到人造的光明升起在街道上空,再沿着去时的脚印尽量安全地回来。如此周而复始。

就是在这样千篇一律的生活的开场白中,我通过一碗热气腾腾浇注了卤汁和辣油的板面结识了老潘夫妇,并由此见到一种不一样的人生。老潘和他的女人来自安徽,皆是知天命的年纪,他们在我上班的必经之路上开了一家早点铺,主营安徽特色小吃“板面”,同时兼顾本地人的口味,也做些油条、豆腐脑、豆浆等杂食来销售。我和很多贪图便利的打工者一样,几乎每天都去光顾他们的面摊儿,久而久之竟然由最初买与卖的关系发展成为后来的朋友。

老潘貌不惊人,瘦高的个子,手大脚大,皮肤黝黑,微微有些驼背,走起路来细长的脖子习惯性地向前一探一探的,像只孤独的鸵鸟一样。他性格木讷,平时话很少,看起来老实而古板。但让人费解的是,只要一站到操作间里,一进入到他熟悉的工作状态中,他会马上变成另外一个人。这时的他整个人都如同放出光来。那种举手投足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专注、沉着、骄傲和自信,让他转瞬之间成为这间破绽百出的陋室之中不折不扣的王。说实话,我不知道这是因何发生的,我怎么也无法想象,一个那么平凡的普通人是经由了什么,竟然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样巨大的蜕变。它使我的脑海里下意识地闪过一个词:奇迹。抑或是早已不再被人相信的——热爱。

老潘的娘子和老潘不同,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给人很乐观的感觉,但美中不足的是,她身有残疾,她的左右脚很显眼的没有踏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使她即便只是想堂堂正正地站立也需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努力。不管你承认与否,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些人是这个样子。他们几乎是在被生活遗忘的角落里悄无声息地繁衍奋斗着,他们的春天我们看不到。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凡得接近于卑微的女人,却将自己沐浴在了人生的明媚阳光里,她让我看到了存在于人类生命中那份无比宝贵的理想与希望。

憨厚的老潘和他的残疾女人就这样形影不离,默默地相濡以沫着,日复一日惨淡经营起他们的平淡人生,他们的窘困生计。终年累月地起五更爬半夜,那份孤寂和辛苦自是不必尽言。这一对离乡背井远涉异乡来谋生的人,成为我每天都在经历的一道独特风景,我承认,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柔软了我那么坚硬的内心。

通过交谈我知道了,老潘夫妇的老家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遥远小城,家中年迈的父母尚健在,他们还有一个远在重庆高校攻读土木工程的儿子。假如不是出现意外的话,和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一样,这将又是一些普通人曾经和正在经历着的幸福故事。然而,生活对一些人而言,总是充满着太多不可知的变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他们仿佛从幸福的巅峰一下跌到了苦难的深渊。突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件事,让他们的人生从此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却只是他们噩梦的开始。据他们回忆,老潘曾是当地饭馆中的一名厨师,一度还小有名气。女人的残疾却并非天生,而是旧城改造时与拆迁办发生冲突导致的意外后果。为了讨个公正的说法,他们经历了一场常人难以想象的长达五年的诉讼,饱尝了诸般委屈愤怒千辛万苦之后,当他们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那份凝结着斑斑血泪的补偿时,才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在自己的家乡立足下去了。为了赡养老人,更为了筹集儿子高昂的学费,他们万般无奈之下选择了这样一条远离亲人故土、充满了无限艰辛的生存之路......就在我为他们的命运唏嘘感叹的时候,他们却并未显露出我料想中哀怨不平的神色,他们如此平静地叙述着自己那些令人心伤的陈年旧事,仿佛只是在偶然间对一个陌生人复述起他人的故事。看得出,他们的心中早已经没有了愤怒,他们依然感恩着这个充斥了那么多不公的世界,并执着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希望。他们坦然面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苦痛的态度让我感动之余,心灵上也好像忽然沐浴到了那久已疏离的和煦春风。

有一天,老潘的妻子跑过来很兴奋地对我说她准备考驾照了,现在正在温习理论试卷呢。我很诧异地问她你有买车的实力?学驾照对你有什么意义?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早晚会有的!人活着不就得有个奔头吗!在那一刻,我被她打动了。是啊,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虽然,做为世界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你可能被一往无前的生活忽视和遗忘,但你却不能因这不公而自弃零落,看不到阳光的人又怎么会有蓬勃的生命!

从他们的身上我明白了,人生的精彩与否,其实只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所想,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它啊。幸福生活是靠我们用双手打拼出来的,而不是毫无意义地埋怨诉苦得来的。世界从来不够完美,然而正是那残缺才让我们的拼搏具有了价值,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光彩。不要让坎坷与苦难成为我们赖以逃避的借口,而是升华为催发我们不断求索上进的动力吧。

不可否认的是,恰恰是老潘夫妇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教会了我该如何去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那就是:即使是在庸常的日子里,也要学会好好地活着,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你应该去热爱的,别失去希望!

励志日志心情随笔 篇7

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

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习题。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教师。对于王达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习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此比例小于1%。

从98%到50%,再到5%、1%,付林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我们都站到同样一个平台上。但如果往前看,你会发现我们走得很艰难,并且还有许多付出一样努力的‘穷孩子’已经‘累’倒在终点前了。”李力说。

名校可以为“寒门子弟”带来什么

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个班级20多个人,但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付林一个。

与同学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阅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有唱过KTV、没有去过健身房、也不知道红酒还能分很多种类……“当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无法参与其中”。

对此,“心态还算积极”的付林也曾试图多看书、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可他发现,有些阅历需要资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识里,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个玩单反的朋友带了好几个镜头,“听说每个镜头都几万元的时候,我惊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进入清华后的李力为了弥补与王达之间的差距,报名参加了好几个社团的招新面试,可结果却很不理想:想加入艺术团,却没有音乐或乐器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却在面试中因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自己并未看过几本文学名着,面试时连问题都很陌生……

最无奈的是,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时间,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不要说赶超别人,就连弥补都很难”。

“他们不能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考虑现实性的东西。”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大二学生张嫚看来,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是有差别的。

她记得,大一时需要进行PPT展示,对于从小学就开始制作PPT的她来说“一点儿不费劲”,可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皇甫亚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内容是一种“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个阶层的文化符号,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照顾到寒门学子的认知程度,比如纳入正规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寒门学子由于受经济限制,很多人到大学才接触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即使学校英文成绩不佳,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外教的方式弥补,口语能力比寒门学子好得多。即使教科书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相同。

在晋军老师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调查中,清华大学社科14级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和《哈利·波特》。可对于李力来说,在大学之前,他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老实说,大二之前,我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没看过,平常大家提起这些国外电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记者,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好大学中的“精英”来自城市的居多,因为“城市的孩子、父母职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看完郑也夫的《科场现形记》,就读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二学生曾杰对“寒门贵子”的讨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马克思·韦伯关于经济、文化和声望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解释,“一个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资源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但同时,他相信,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曾杰认为,“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但不能保证你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资源,保证最高的社会地位”。

晋军老师的一段话,张小林记得很清楚。晋军说,“大学第一年后,大家会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出过国的,可以慢慢获得机会,那些在超级中学没有社团和课余活动的,也可以弥补,所以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帖子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许多评论张小林已无暇顾及,除了删去一些理解特别偏颇的评论,唯一一个留在她心里的评论是:“社会的未来是你们的,但我们也会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