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老地方整理的怀念玉米抒情散文(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1
傍晚的时候,街道上就有许多烤玉米的。最早是一个铁盒子里面放上碳,红红的炭火烘烤着刚刚剥去叶子的玉米,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烤玉米的炉子,这种炉子很快就流行起来,街头巷尾到处是用炉子烤玉米的小摊。这里是一片工业区,产业工人很多,他们做这种烤玉米的炉子很容易。我想这种炉子也应该是他们发明的。
炉子型同路碑,上面是圆的,下面是一个平底的座。铁皮制造的路碑上面是一个一个的小圆洞。每个圆洞都有一个钢筋制作的托。托的形状和玉米的形状贴近,正好可以放一个玉米。手柄的前面是一个圆圆的铁片,生玉米放进托里,根部抵着圆铁片。玉米剥去皮之后,放进托里,然后就象在烤炉里烤面包一样,啪的一下把玉米送进空洞里。炉火是在下面点燃,火苗向上飞扬。炉子的上面是一个烟囱,灰烬从烟囱里飘出来,在暮色里蹿动,偶尔还有紫色的火舌在烟囱口上伸出来,增添了几分色彩。
现在的玉米下来的早,记得刚进八月,就看到路边开始烤玉米了。新鲜的玉米叶子嫩绿嫩绿的,一层比一层的柔软。剥开后,正在睡梦里的玉米还喘着清凉凉的气儿,在都市吵闹的街道上,就如一场晴雨,浇淋在我的心里。烤玉米的师傅把剥的光光的玉米放在托上,放进炉子里,开始烘烤。我知道城里人烤玉米无论烤的多好,都没有烂漫的感觉。我在乡下的时候,玉米上面的皮子是不会剥的那么光的。在锅里煮玉米,在锅的下面用红红的柴禾火烤玉米,我们都会在光洁的玉米棒上面留下几片叶子,有的甚至留下很多层。淡绿色的叶子裹着黄色的玉米,不仅是好看,还有几分叶子的清香,浓浓的飘荡起来。如果是烤玉米,只有叶子焦糊了,里面的玉米竟然是新鲜的,那种滋味城里人是不会想到的。
我已经过了贪吃玉米的年龄,但是每次和妻子路过烤玉米的小摊,妻子就会买一穗烤玉米。看着她吃,我也会咬几口。我嚼过之后,还是找不到记忆里的感觉。我就又咬几口,硬硬的玉米壳被我咬开压扁,里面的柔软的核心就会在我牙齿间流淌。我以为这是陈旧的玉米,其实是早熟带来的味道上的麻木。我也不知道童年的那些东西为什么会消失的这么干净。当然,我也会想起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什么都是过去的好,但是过去的未必就好。人的一辈子有一半是在朦胧里面生活着,只有到了老年,才会忽然发现雨过天晴,豁然开朗,原来水是清的,而脑海是混浊的。但是一切都晚了。所以年龄越大就越喜欢唠叨,来把自己的感觉传授给比自己年纪小的人;比自己的年纪小的人正沉浸在爱情和生存的快乐里面,已经晕头转向,肯定不会听上了年纪的人的胡言乱语。生活原来就是如此。
回过头一看,我吃玉米的日子很多,但是没有记住一件甜蜜的。还是刚记事的时候,到草原上找母亲。草地上一条羊肠小路,坑坑洼洼。秋天的草刚开始发黄。有人在路上烤玉米。到了跟前我认出是我家邻居小富的舅舅。他们是三个人,围着一堆正在燃烧的柴草,柴草的灰烬里埋着几穗玉米,玉米上面包着嫩绿的皮子。小风一吹,柴灰就发出红红的颜色,一条条蒿草又重新燃烧起来。大地很旷远,玉米地静静悄悄的。我站在他们后面看他们烤玉米。玉米的香味诱惑着我,饥饿使我忘记了廉耻,我看着他们,等着他们把玉米烤熟。小富的舅舅是个没有结婚的男人,如果我今天不提到他,已经没有人记得他了。他靠着姐姐生活,就是小富的妈。我要提到他,也是在他们分吃玉米的时候他没有忘记我,他把一穗非常小的玉米分给我,他们在火堆里一人一穗把玉米托在手上。我看着他们,和他们一起啃着,我忘记了一切。小富的舅舅说,去找***吧,她就在那片林带里。找到母亲的时候,我的玉米还没有啃完。
记忆的魔鬼总是折磨着脆弱的灵魂。
我们每次买玉米都会在一个小摊上。不是这里烤玉米烤的好,而是那个剥玉米的女子很漂亮。我和妻子是同时发现的。妻子因为这个女子漂亮就认为她干净,就会买她的玉米;我是因为这个女子漂亮而看的舒服,就站在那里看一会。她丈夫穿着迷彩服烤玉米。她把玉米剥了送给丈夫。她也许知道自己漂亮会引人注意,就戴了一顶草帽。草帽的边不大,花瓣型的,很好看。黑色的纱织上衣,前面颜色很深,只有后背贴着脊椎是一条缝隙,点缀着纽扣样的装饰。她一边把剥好的玉米送给丈夫,一边把丈夫烤好的玉米用玉米皮子裹着,送给顾客。我们去会要一个新烤的玉米,别人会要已经烤好的玉米。一个白发的老头穿着时髦的短裤,买了一个烤好的玉米,把玉米掰成两半,坐在花坛上啃。我们散步快结束的时候,我发现他还在啃剩下的一半。我说玉米老了,他咬不动了。他依然认真的一个粒一个粒的啃。我不知道他是喜欢那个卖玉米的女子还是和我一样喜欢玉米的味道。
烤玉米已经成为了这条街道的一个景观。很多新的炉子做好以后开始烤玉米。我从那一堆一堆的玉米,想起我家乡广阔的玉米地。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2
清晨的田野,静悄悄地,仿佛能让你听出庄稼隐隐的拔节声。不远处,偶尔的一两声蛙鸣,像在喊着庄稼拔节的疼痛。是啊,成长的过程都会有痛,只有经历过痛苦磨难,才会有收获的丰盈。
我喜欢看田野里翠绿挺直的玉米秧苗,舞动着肥厚的叶子,在夕阳的晚风中哗啦啦地作响,奏起无尽的欢乐乐章。我喜欢听玉米秧苗的拔节声,那美妙悦耳的声音里,仿佛流淌着清亮的绿色音符。你只有用心去聆听它,才能懂得它的坚韧,感触它那蓬勃向上的力量。我喜欢欣赏玉米棒甩出金黄的胡须,和一穗穗柔美的红缨,它像田野上温馨浪漫的诗情。
葱茏的七月,把梦染成了淡淡的绿色。我站在乡间的田塍上,只为看那绿油油的一片庄稼。我想从每一株挺直腰身的玉米秧苗里,寻找父母当年的影像;我想从毎一穗玉米棒吐出的红缨里,去追寻童年的美好时光。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玉米棒,它不光能为我充饥,还是我童年时喜爱的玩具。每到秋天收获季节,我会把饱满的玉米棒,码放成一座金黄色的小屋。在那座小屋狭窄的空间里,我可以放路边采撷的野菊,也可以放秋风飘落的红叶,还有那大雁遗落的羽毛。我不想让金色的玉米棒小屋空虚,我还想摘下一颗星星,或者一朵白云,还有可望而不可及的弯弯月亮。我想把它们都装进童话般的金色小屋,但我怎么也不会装满,最终,还是妈妈带着晚霞,把玫瑰红填满了我的小屋。也许,我那些五彩斑斓的梦,就是从那座金色小屋里放飞的。
和玉米棒有关的记忆很多,但我记忆最深的,是一盘刻着乡愁的石碾。那斑驳的石碾,是村里人用来碾米磨面的,石碾磨出的米面,味道纯正香甜,农家人非常喜欢。尽管当时也有电力磨面机器,但很多人还是不大情愿用它。那时候的乡下,家家都有自留田,自留田种植的作物,一般都是大片的玉米。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父亲总在盼望着自留田里的玉米棒早点成熟,他经常悄悄地剥开玉米棒的顶端,然后伸出大拇指,掐一掐玉米棒的籽粒,看看它的成熟程度,打探一下秋天还有多远。
倘若遇上饥年,也就顾不上玉米棒是否成熟,只有匆匆掰下来,才能缓解无米之炊。那些带浆的玉米粒还不算成熟,湿漉漉地放在石碾上,只能轧成粗糙的面饼。不管娘用多粗的罗去筛,也不会筛出面粉来。娘无奈地叹口气,说只能连皮儿带面一起吃了(我们称之为“挤过面儿”)。
其实“挤过面儿”很好吃,它比成熟的玉米粒磨成的面更有味道,它有玉米棒原汁原味的浓香。但推一次石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起得很早,甚至披星戴月,拿着笸箩去排长队。一个小村庄,百八十户人家,都在依赖着区区的几盘石碾。
推石碾这件事,一般人都能将就着干,力气大的,推得就快些,老弱妇孺,自然会稍慢。如果有一头小毛驴儿最好,给它戴上眼罩儿,它会围着碾盘,一圈儿一圈儿不停地转。但小毛驴儿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它会悄悄地慢下来,趁人不留神,极快地偷吃一嘴碾盘上的粮食。遇上心软的人家,会呵斥一声,“喂!别偷嘴。”小毛驴儿自知理亏,便会乖乖地继续拉石碾。如果遇上狠心的人,定会挨上几鞭抽打。
我们家没有小毛驴儿,推石碾是我和娘的事。我们两个人合起来,也没有别人一个力气大。轮到我们推石碾的时候,我和娘只能咬咬牙,让沉重的石碾,吱吱呀呀缓慢地转起来。等不及的或者心眼儿好的人,常常会帮着我们推石碾。别人帮我们磨出的面粉,我会觉得更好吃,因为带着玉米棒的香甜里,又掺进了一份难得的温馨。
磨好的新鲜玉米面,用铁锅贴饼子吃最香,娘也常给我们做贴饼子。娘贴出来的饼子是金灿灿的黄,秀气也漂亮。因为她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在江北绣过荷包,纳过鞋垫;在江南还曾有过一段刺绣的经历。高高大大的父亲说,吃奶奶做的贴饼子,有两个就足够了,吃娘做的,三个还觉得不饱。我不知道是娘的饼子香,还是奶奶的饼子大。
玉米棒是我喜欢的美食,也许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更好吃的东西可以替代它。每年秋天收获的季节,母亲总会从玉米堆中,挑选出一些还不成熟的青涩玉米棒,给我们煮上满满一锅。煮熟的玉米棒,娘总会分给左邻右舍。她要拣最好的玉米棒送给别人,她怕别人说三道四,看不起自己,她说我们自己吃好歹都一样。
娘煮玉米棒时,会在院子中的凉灶锅里,那种凉灶锅是专门用于夏天做饭用的。她会把玉米棒一层一层地码放在凉灶锅里,然后倒入足够的清水,再盖好锅盖。娘要让跳荡的火焰扑满锅底,她说要烧上半个小时左右,一直等到腾腾的热气中飘散出玉米的浓香。
吃娘煮的玉米棒,无论老嫩,无论大小,你都会有一种吃不够,越吃越香的感觉。娘是勤快的人,做饭也仔细,她会把老玉米棒和嫩玉米棒分开煮。嫩的耗费时间较短,老的自然要多用一些时间。总之,那些煮熟的玉米棒,“嫩的,软糯甘甜;老的,筋道浓香。”这是隔壁张二婶儿对娘的赞誉。
我更喜欢娘把玉米棒埋在灶膛的灰烬里。娘做完午饭,灶膛里常会存留一些没有燃尽的余火,这时侯,娘会把青玉米棒剥掉一部分外皮,然后埋入火星闪烁的灰烬里,灰烬的余温会把玉米棒慢慢加温烤熟。
烤熟玉米棒的时间,要看灰烬里残留的火力强弱。娘不但心灵手巧,那双丹凤眼看灶膛灰烬里的余火,也能看得十分准确。娘每次把埋在灶膛里的玉米棒从灰烬里扒出时,火侯总是恰到好处,不会夹生,也不会糊巴,还会飘散出一股浓浓的玉米香气。这时,她要小心翼翼地剥开残存的玉米皮,然后极认真地吹一吹上面的浮灰,微笑着把烤熟的玉米棒放在我的小手上,“慢点儿吃,千万别烫着……”
娘烤出的美味儿玉米棒,让我吃了很多年,闭上眼睛吃,也知道是娘的味道。
后来,玉米棒又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常见的有糯玉米、彩色玉米和水果型玉米等。丰富多彩的玉米品种,让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你喜欢什么类型的,就选择什么类型的;你喜欢什么口味的,就选择什么口味的。但不管怎样选择,不管怎么吃,我还是吃不出当年娘给我的味道。
如今,娘已经走远。但每当我看到夏天的田野里,那些青翠的玉米棒吐出红缨时,眼前就会浮现出娘的笑影,耳边就会响起娘的亲切呼唤。
很多年过去了,娘仿佛依然和我在一起,吱吱呀呀地推着旧时光里的石碾,默默地碾着乡愁,轧着生活岁月里的那些艰难,一步一步地向前努力。有时候我总感觉,娘并没有走远,她宛若轻轻地对我说,“孩子,慢点儿吃,千万别烫着……”她还像从前一样,又把一穗灶膛里扒出的玉米棒微笑着递给我……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3
周末,如期接到老家母亲的电话。我打断她的絮絮叨叨,问:玉米熟了吗?
电话里母亲怯怯地说:玉米是熟了,你们有空就回来,没空就甭回,不指望你们。说完就赶紧挂掉了电话。
我拿着听筒有些自责,母亲真是老了,以前从来不这样婆婆妈妈、没完没了的。
周六,我和孩子回到了老家。母亲在门外的石头上坐着发呆,我们走到近前,她仍目光呆滞。女儿喊了声奶奶,她陡然醒来,兴奋得像个孩子,拉着孩子的手,脸上溢满了幸福。
走进院子,父亲正在磨一把镰刀。我问:爹,几时去地里?母亲接过话说:不急不急,吃了晌午饭再说。
父亲烧火,母亲在案上忙活,我过来搭把手,帮着母亲翻锅里的馍。新麦面的清香溢出来,久违了的味道。葱油饼、炒南瓜、小米粥,孩子和我狼吞虎咽。
午后,我们带着工具来到田地里。田地一派熟悉的景象,玉米宽大的叶子开始干枯,棒子包着一袭白衣,露出成熟的底色。
玉米杆子十分粗壮,我手持镰刀砍玉米杆子。镰刀和我有些生分,弯腰侧身,用力砍削,我竟累得不行。父亲哼哧哼哧地装车,母亲和我边干活边唠嗑。母亲说,唉,真可怜,咱老房子隔壁你刘大娘也随丈夫去了,留下个孤儿,没人萦记哟!
母亲又说,那谁谁被癌症折磨得受不了,一口气喝了瓶百草枯,肠子都烧没了。人老了,怎么这么难?我蓦然感到心底沉重,不知怎么安慰母亲,生老病死这个人生命题,谁能说得清?
我说,你们到城里住吧,看病吃药多方便。父亲接过话,不去,人多得像蚂蚁,闹哄哄的谁受得了?傍晚时分,终于把一亩多玉米弄回了家。孩子嚷着要返城,我想住一晚,母亲也极力挽留,想让我们在家过个中秋节,莫衷一是。最后,母亲还是尊重孙女的意见,送我们走。母亲整理一番,竟然搬出大包小包的行李,全是吃的用的,要我带走。想起我带回的小盒子月饼,十分惭愧。
咳咳喘息的父亲、步履蹒跚的母亲站在村口,用温情的目光注视我们。我忽然有个决定,每年都要回来掰玉米。掰玉米不只是掰玉米,是父母想念儿女的恰当理由。回家掰玉米吧,看看父母,也让父母看看你!亲亲故乡的泥土,也让故乡的泥土亲亲你!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4
我的母亲马上就70岁了,白发早已上了头,但她还在田间地头辛勤地耕耘,我们当儿女的怎么劝也劝不住。
前几日,我到我家的老房想去望望父母,虽然我们早已搬入新居,相隔半里地,但是仿佛不去看他们,心里就像缺少了点什么。
我刚走到门口,就看见母亲从山上扛了一捆玉米秸秆,我要把它从她的肩上接下来,她说:“如果你能干,就不用我了。”是的,我是一个重度残疾人,田地里的活儿,我根本没帮不上忙儿,我的一家四口人的田地一直是父亲操劳着。
走到院子里,母亲把肩上的玉米秸秆“甩”到地上,只见她的脸上早已浸出了汗珠儿,母亲的身躯仅有八九十斤重,且越来越佝偻,我可以想象出她是怎样从一里外的山上扛下来的,那种劳累的情景瞬间浮现在我的眼前,令人感动!
接着,我和母亲开始掰秸秆上的玉米,她说:“今年就只剩下这点嫩苞米了。”因为我掰得很快,她又说:“从小到大,我没看见你掰过苞米,没想到你还能干活儿啊!”我既感到欣喜又很惭愧,因为四五十年来,我从未为父母分担点什么。
玉米全部掰完后,母亲把它们装到塑料袋子里,对我说:“你赶快把它拿走吧。”刹那间,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回家后,妻子问我:“苞米不是早已掰完了?”
“这是咱妈在山上新开辟的一块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身体每日俱下,看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样子,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协助父母把田地的玉米早已掰完了。没想到还有一块地,母亲在那块地上,还种点黏玉米,是专门留给我们吃的,又从玉米秸秆里挑出最嫩的。
当妻子把玉米煮好后,放在餐桌上时,一股香喷喷的味道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我们吃到嘴里的不仅仅是玉米,而是母亲的爱啊!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5
“玉米”多像一个女子的名字,有着玉的温润,米的玲珑。
“玉米”也无愧于自己的名字,从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一拱出来,就那麽亭亭玉立,摇曳生姿。腰肢虽还柔嫩,但那一身的清纯就像一个倚门回首嗅青梅的少女,令人满目清爽。
经历夏季以后,充沛的雨水将滋润的更是水灵灵、青翠翠、轻盈盈。一阵风拂过,宛如古代身披绿色罗纱的女子在翩翩起舞。当你凝视一棵正在扬花的玉米,凝视它羽状的花冠,绿色的纱裙,腰间垂挂的彩色丝缕,时间久了,眼前就会幻化出一个婀娜的舞女,踏着凌波微步,玉体轻颤着,美目频频向你顾盼。这样一个透着二八芳龄馨香的佳人,真让人禁不住想搂住她在大自然中舞上一曲,舞他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舞绵绵无绝期。
如果,你眼前有一大片玉米在临风而舞,你简直幸福如古代的君王,三千美人为君舞,只为博君一日欢。跳“羽衣霓裳”,跳“秦王破阵”,跳得飞燕动容,玉环失色,昭君出塞不敢回,貂婵低首急避月。一舞解君忧,再舞增君兴。跳走青涩,跳出丰韵。这时的玉米就是怀春的少妇,舞低杨柳楼心月,盼君归!
当第一缕秋风唱响,当第一片枫叶经霜。玉米也迎来自己成熟的时刻,像怀孕的女子安静了下来。偶尔随风轻摆一下笨重的腰肢,更显成熟后的静美。沐着秋日的暖阳,感受腹中胎儿轻微的颤动,经历了火热激情的岁月,玉米终于繁华落尽见真淳,向我们献出她最宝贵的东西———她的儿子们。玉米家族就这样生生不息,延续着自己族类的生命。
我们收获玉米时,她在微风中挺立不动,饱满的籽粒在厚厚的襁褓中探头探脑。我们用手轻轻一掰,它就“啪”一下掉下来。玉米一点也不矫情,成熟的干脆利落,决不藕断丝连。
没有了儿子的玉米站在田野里,显得那麽单薄,那麽人老珠黄。干枯的黄叶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不胜秋凉。这些伟大的母亲,把她们最后的液汁都输给了儿子,而她们的躯体却变地空虚。当一个个肥硕的玉米棒如一个个肥胖的婴儿在农人手中跳跃时,她们的笑声是嘶哑的含着浑浊的眼泪。秋日的阳光中,这一群憔悴的玉米,像唐朝那些白头的宫女,只剩下美好的回忆。
我喜欢成熟的玉米,拿在手中沉甸甸的,带着秋日特有的气息。这吸取大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的玉米呀!我轻轻撕下她白纱般的外皮,如同褪去我心爱的女子的衣衫,慢慢的,慢慢的。无论那丰满的身躯,还是饱胀的籽粒,无不向我传达着生命的丰盈和喜悦,激动和美丽。
深秋的玉米啊!如果有来生,我甘心和你们扎根大地,生死相依。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6
久居小县城。虽然小县城地处山区,却与地道的农村相比也还是有些许距离的。小县城绿化也算不错,居住的小区也可说绿树成荫,但每每到秋天,总有莫名其妙的失落感,因为难以看到我钟爱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枫,但枫是惹我喜欢的那树种和树叶。我时常在心里埋怨城市建筑和设计大师,他们好没眼光,城市绿化怎能少了枫呢,是枫不登大雅之堂吗,答案我想一定是否定的。
我之爱枫,缘于孩提。生在农村,长于农村,开门见山,对山有特别感情,对树有特别感觉,然我却偏爱枫。记得上小学高年级时,班级小秋收,上得山上,摸着那一片片红枫叶,情不自禁陶醉了。满眼满心里全是美,浓浓的美、纯纯的美。我对那位着红衣裳的女同学说,你像枫叶,好美。她笑了,笑靥绽放,如枫叶一样红、一样美。她没有成为我的终生伴侣,孩提时的那点朦胧只能成永恒的记忆。
那年秋天,我回家乡探亲,又见满山的枫叶红了,红得忘情一般,红得醉酒一般。我从心底里感激那秋霜,她就是那激情澎湃、浪漫洒脱的化妆大师,是她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一夜之间把枫叶染得鲜红。我如喝足了红葡萄酒,顷刻间醉得一塌糊涂。
现在想想那枫叶,还是意犹未尽。我不禁想,那只是美的枫叶吗,不,那是经过秋霜洗礼的火红的激情、坚韧的执着、豪迈的大气、动人的奔放、无绵的情愫……缓缓的枫叶飘落像思念。
人到中年,未免发些感慨。我想我是经历过秋霜洗礼的,虽比不上那秋霜洗礼的火热的枫叶,虽人生算不得成功,却也努力过奋斗过,无怨无悔,这就足矣。看到耄耋之年的双亲,看见他们满头的白发,我知道那就是浓浓的沉沉的秋霜,是他们把我心中的枫叶染红的。于是乎,我双眼迷糊湿润,却半天无语。
我至今还住在简陋的平房。等不久的将来,搬进那宽敞一些的新房,我会回故乡采回两株枫树,精心栽在盆里、栽在心里,用心侍奉她们。或许再也看不见那秋霜打红的枫叶,但却心安理得。我想做那默默无闻的秋霜,恪尽职守,去染红那枫叶,染红那普天之下的幼花。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7
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是我们奋斗的源泉,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他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老师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老师的爱最伟大、最无私、最神圣…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青岛北山二路小学的班主任文化节。
早上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坐在草坪的上面等待教师文化节的开幕仪式,只见老师们统一穿着,我们班的蔡老师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美好……。
接下来是同学们的诗歌朗诵“感恩”听了这个诗歌朗诵我明白了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作为一名小学生,怎样感恩呢?
首先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血脉的延续。父母给了我们全部的爱,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因此,我们要感谢父母。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因此,我们应该感恩大自然。
老师是我们成长的领路人,是我们的朋友,老师尊重、理解和爱护我们,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终身,老师为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我们应该感恩老师。
接下来是老师们的大合唱《我爱我的祖国》十分感人。
老师”,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是她,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她使我们的'人生开始有梦,我们的生命也因为梦想和期待而不再空白……10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不要忘了对老师道一句深深的祝福。
老师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老师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大家都说老师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其实,老师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他们,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有了老师,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秋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8
又到了美丽迷人的春季,我们伸开双臂去拥抱那光鲜可人的春天!
自古以来,家乡丹水河南、北,乌柏、木桐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一到春季,乌柏花开,成吊成吊的、像一串串黄绿的铃铛,又像精致的铃铛里的小棒槌,那修长的躯体,锤悬的蒴果,经风一吹,仿佛发出风铃般的响声,而乌柏的孪生姊妹木桐花也不逊色,沐浴着春得气息,亮出一个个纯白的喇叭,似欲演奏一曲“春之礼赞!”其花艳,其花香,远远飘来,没有蹙音,没有其他杂质,自然地溢出一阵阵油香味!
故乡由于梓桐树多,满眼所及哪里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
我们便学着电影、电视剧呈现出的画家野外写生的模样,一个个把木板刨平,抛光做成一个画板,又从家里搬来大木靠背椅子,把“画板”竖立着靠在木椅背上,把早已准备好的白纸贴在“画板”上,然后用米钉把白纸的四个角固定、钉牢在画板上,再各自搬来一把把小木凳,都端端正正的坐在小木凳上,手拿铅笔也开始素描写生,我们首先把树干画好,细细地观察起乌柏树来,你看成片、成块的乌柏树枝叶稠密,层层叠叠,就像是一层一层堆上去的,绿是绿的很,绿的光鲜!那么耀眼!为了显示出它的.叶片多,我们胡乱的在枝干上圈来圈去,一株株亭亭玉立的乌柏树,近看,不咋样,但是后退几步,在远处看,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树干通直端正,叶大荫浓,看着这些出自于我们手中的“艺术杰作”,我们浮想联翩。
大家凑在一起,一幅幅的“品尝”起伙伴们艺术“杰作”来。
春伢子的作品,树干倒画的还有那么点神似,但是,画中叶片稀稀疏疏,还没盖住树干。不符合实际情况。
木芽子的画,几根弯头葛蒡的枝干,就像是经大风肆虐的掰弄了一番,顷刻之间,便要栽倒在地上的感觉。
五伢子笔下的乌柏树,不是画树干把距离扯远了,就是密密麻麻的叶子不是画的“心”形,而画成了四方块。我们看后都说:“不像!一点都不像!”
我从小就还是有那么点美术天赋,笔下的乌柏树还是像模像样!你看:“乌柏树主干线条粗浓,大约在上面一寸多一点处向右歪斜一直向上,旁伸出几丛虬枝向左,在虬枝上再添几处枝桠,枝干的打眼的地方,有好几处叶柄端圈画的是‘心形’叶片,隐蔽处的地方就是随意圈圈画画,浓绿的枝叶如巨大的伞盖一般,把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树干旁,围着一排参差不齐的篱笆墙,几个小孩子倚在篱笆墙边,向远处黄亮亮的油菜花望去。”
春伢子、木伢子、五伢子凝视着我画的画,三个大拇指不约而同的伸到了我的眼前:“画得好!画得好!”我不由得脸红了,那是幸福的、喜悦的红晕,多像天边扯下的一片红霞。
后来,我们拿着铅笔一起帮“五伢子”的画,动了一番大“手术”。基本上使他的画比以前要逼真得多了。
……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一有机会碰到一起,还常常回忆孩童时的那段至今也没能忘怀的趣事来。
由于种种原因,我这些儿时的伙伴,初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了。唯独我经组织推荐,上了高中。知识渐丰,脑筋中就经常鼓捣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
为什么把家乡或者父老,称之为“桑梓”呢?在高中语文课上,学了《诗经》以后,我才茅塞顿开,原来《诗•小雅》中有诗为证:“唯桑与梓,必恭敬止。”也就是说桑树和梓树乃父母所植,必须恭恭敬敬,所以后人便把桑梓作为家乡或者父老的代名词。
还有好多好多曾经留存在脑中的疑惑,都随着知识的逐渐增长,视野逐渐的拓展开来都有了逐渐明确的答案。
……
春色盎然的季节,望着朵朵怒放的梓桐花开,遥想起当年故乡月夜下梓桐花暗香浮动,荷锄晚归的田园美景!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9
一路行去,只见初夏的阳光潇洒地铺洒在大地上,带着暖意的风儿微微地吹着。远远望去,清源山脉连绵起伏如龙一般横卧着,满山树木郁郁葱葱,苍松翠柏,清秀挺拔,绿色的山林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和若隐若现的楼阁亭台。这美丽的景色与蔚然辽阔的天空、缥缈的白云完美地构成一幅令人陶醉的山水画,使人不由自主地萌生一股拥抱它的冲动。
路旁,是一大片一大片棋盘似的田野,田野里微微枯黄的麦子随着微风轻轻地摆弄着腰肢,一群群蜻蜓尽情地漫舞在麦田的上空,农夫们正在田埂上劳作。一股麦子和泥土混合而成的清香飘散在麦田上空,我不由地深深地吸了一口,顿时,觉得心旷神怡,清新无比。
踏着一路的美景,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站在村外看去,村子里的房屋各式各样,大小不一,参差不齐,有的是低矮的瓦房,有的是双层水泥房,到处都可以看见崎岖的羊肠小道。村落里的农家大都有一个庭院,庭院的围墙有的是用红砖砌成的,有的是由大块的石头堆成的,庭院内种了一些果树和花卉,围墙上爬满了野藤;村子里的房屋都不高,只要站在村子尽头的山坡,全村的景物就可以尽收眼底。
村中,鸡、鸭、狗无忧无虑地走来走去,一群小孩正在榕树下欢快地玩耍,我的眼前呈现出一派安宁的景象。正当我张开双臂迎接这一片农家景色时,忽然“呣”的一声吓了我一跳,我顺着声音望去,原来是几头牛,那几头牛正悠闲地摇着尾巴,在草地上吃草。我感觉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花园,它是那么幽雅、恬静。在这里,人和自然是那么亲近那么和谐!“多美啊!”我真想把这一片农家景色搂在怀中。
这时,一只蝴蝶闯入我的视线,在我身边飞来飞去,在这美丽景色的激发下,我情不自禁地追逐起蝴蝶,一直跑到了村庄外。村庄外长满了青草,它们是那么嫩,那么美。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绿色锦缎。青草的那头种满了龙眼树,这时正值初夏,龙眼花盛开,黄色的龙眼花挂满了枝头。一只只蜜蜂“嗡嗡嗡”地在龙眼花周围翩翩起舞,大概急着想为龙眼花传播花粉吧!龙眼林的深处,传来一阵阵小鸟婉转动听的歌声,我被这迷人的景象陶醉了。这时,我想起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乡村,没有城市那烦人的喧哗,乡村,没有城市那可恶的污染,乡村,没有城市那生活的疲惫。看着乡村的一草一木,怎能没有满怀的好心情?!看着乡村的一草一木,怎能不拥抱自然,放飞心情!
怀念玉米抒情散文 篇10
站在那条窄窄的雨巷这头,不为遇见,只为拾捡回忆。古道石桥,青砖黛瓦,那条掩上经纬的路径,能够让任何人迷失方向。假若花香不深,烟雨不浓,又有谁会无故的来到这里?天色昏黄、星辰暗显,身边的一切竟宛如梦中景物,人生也不过虚幻于此,无关你感情多深,终归要向你夺舍。
碧苔三月、风吹柳絮飞。静默在岸边的石楠,与池水相傍。有那么一些人,在时光中静静地流淌着。当偶然汇聚,才发现那个相似的自己。于是便不分彼此的'去爱,没有天荒地老,只有暮暮朝朝。记得那时,我说我像风,因遇见了你,而决定盘桓在你身边。可你说你像雨,不分时节,总会哽咽一场,因遇见了我,却决定失去自己。所有的言语,竟像誓言,自此开始扎根,我们都祈盼着有一天,那些爱情,能长成参天大数。
从前只会拾捡别人的故事来充实自己的情感,如今才发现,深处爱情,每一刹都能续写出一个结局。可我们无法在爱情中随意落笔,从而命定的路途变得偏薄,有一天总会走到悬崖峭壁。那天,我们相邀看书,你读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时候,突然细语道:窗外菊花,为谁消瘦,暮然西风,无人能懂。
有些人的一生只为了等待,而有些人的一生只为了飘零。李清照因思念丈夫赵明诚而作了一首《醉花阴》,可赵明诚收到后,第一时间没有感怀自己妻子的孤独和寂寥,却偏偏升起比试的愿望。数日连作几十首,将其一起给友人陆德夫评鉴,陆德夫在读后,偏偏喜欢三句,便是“莫道不消魂……”,赵明诚才觉羞愧。我知道,爱情中总有那么个人无心胜负,有那么个人甘为你低入尘埃。而李清照的一点相思的苦衷,竟成了赵明诚手中的比试,原来后来的煮书泼茶,亦没有半分爱情。当时只道不是寻常,而是茫然。
感情,不是一个人就能修炼圆满。将对方的爱好当成了自己习惯,将对方的悲喜当成了自己的情绪。有些爱情,就只是一个人在演,一个在看,当戏剧结束,所付出的情感也烟消云散。天龙八部里的游坦之,甘愿为阿紫低身如仆、以身寄毒,可阿紫心中永远都是萧峰。后来,游坦之给了阿紫光明,却依旧不悔。阿紫的眼睛时常流泪,她不知道那才是爱情。你以为人生这场戏剧有人帮你演完,只不过是老天的赐福,其实那个人在遇见你的第一眼中,就无法逃离。
汤显祖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感情大过于生死,超脱于轮回。杜丽娘的一梦前尘,守爱到人间的冰点。一个人愿意为之等待,一个人愿意为之停留。只因心甘情愿,便没有谁对谁错。
雨露湿滑、雾浓遮眼,请在这飘萍后,执手相走。红尘中,没有谁欠谁的幸福,只因前世的情缘未满,今生便携手修行。窄长的雨巷,是谁从薄雾中走来?是谁持着泼墨的纸伞?是谁携着丁香的愁浓?古道石桥,青砖黛瓦,那条掩上经纬的路径,早已穿连起两个陌生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