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春节的散文

2023/12/20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春节的散文(精选9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的散文 篇1

“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这是汪曾祺老先生所怀念的故乡的食物。现如今,每到过年,我们常会泛起乡愁,却又不知它为何物,我想,乡愁就是那熟悉的故乡味道,而这味道,就是父亲,母亲做的那顿饭的味道。

偶然看到《舌尖上的新年》的宣传片,深有感触。它仿佛有种推动人的魔力,让我特别想回到家中,回到厨房,回到奶奶揉面,做菜,煮汤的时光。让人觉着,哪怕吃一口家里的一口青菜,一块腊肉,都很好。它与其他传统的电影不同,它不再是以现场制作菜肴,以记者实地走访寻觅各地美食为主线,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阐释美食的魅力。以连续纪录片的形式,围绕不同的专题,选取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展示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于我而言,在静静观看它的过程,像是参与这整个过程,就在自己家一样,在亲人身边,看着他们制作美食的整个过程,近距离地感受着制作过程中独特的艺术。

《舌尖上的新年》将中国山水墨画与延时摄影艺术相结合,将诗意古朴的解说词与磁性细腻的旁白相结合;将饱和的色彩与真实的画面相结合。再辅以青年作家阿鲲谱曲创作的原创作品作为背景音乐,使画面极富质感,呈现出一种古典美。不仅景美,食物也因此而颇具立体感和美感,深深刺激着我的味蕾和神经。无论是重庆的腊肉、平乐的松皮扣、浙江的河豚鱼鲞,还是台湾的红蟳米糕、鲁中的糖瓜、苏州的七件子、抑或是广西的酿菜、香港的盆菜、广东的脆皮烧鹅……都让人那么垂涎欲滴。天下至味,大都需要经过一个精细制作,均匀调和的过程。

从温岭石塘,到黄土高原,福建闽南,到香港元朗……全国几十个地方,几十种多种美食,唤起了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家乡美食的回忆。当然也唤醒了我的对故乡的回忆。家乡每逢过年,若少了一道美味,那便是我过年时的一道缺憾。那就是爷爷包的“杵豆腐”,它是爷爷的“专利”。它个头挺大,但每次我总能吃下好几个。在磨得很细的糯米粉里,加入适量的红曲粉,红曲提又增香,白糯米顿时变得通红鲜艳,取来自家熏制的腊肉,切成方形小粒,加入糯米粉中,再掺入水,反反复复揉捏,充分混合之后,取来三角形的豆腐皮,炸好的豆腐皮外表金黄香软,将其中一侧掰开,将糯米团塞满整块豆皮,最后好像一个个元宝,然后放入锅中蒸熟,火候掌握很重要,影响着它的口感及软硬。最后一道工序是炒糖油,将锅烧热,倒油,再糖,掺入黑芝麻,炒香。再将“元宝”倒入锅中来回翻炒,裹满糖油。最后,摆放在白瓷碗中,洒上葡萄干。总是在上完香,供完菩萨之后,才能下筷吃团圆饭。那时,天渐昏,香火味浓,在新年的气氛里,吃着“元宝”,有种说不出的味道,那种味道,只有过年才有,只有吃饭那时才存在。

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不仅有乡愁,也有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鸣蝉冬有雪”,不同的物候往往衍生出不同的生物,而人们和厨师所遵守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顺天时,尽人意”的道家思想。三四月份桃花盛开时节,鱖鱼最肥,鱼质最美,人们往往在这时捕鱼入菜;酷夏降温的夜晚,是野生螺獅活动的时刻,人们往往选在这时去山中小涧打捞;而冬季,则是各种蔬菜出现的好时节,火锅,清炒变着法儿出现……自古以来,人们对待自然,往往很有节制,秉持着“数罟不入洿池”的理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完美诠释着“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必会尊重你。食物无非是天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必须要依靠自然,但又必须慢慢学会感恩自然。

食物之美,在于烹调的过程,食物也不乏灵动美,而制作食物的过程本就是一件见证奇迹,感悟生活的过程。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川,粤,湘,徽等不同菜系,味道虽存在差别,除了调味技术和工艺的不同,其实本质都一样。爷爷曾经跟我说过:“炒菜啊,无论焖、煮,蒸,炒,炸,主要在于掌握火候。掌控好了,色香味俱全。若掌控不当,就白白浪费一盆菜”。不仅仅是做菜,为国为政者,抑是如此。

普通人家日子过得再寡淡,却也会因为一顿家常便饭而变得温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被保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永远也无法忘怀!食物萦绕心间的味道,无非就是家人之间爱的味道。人们对于滋味的留恋和对世道人心有着的某种特殊感触,是食物教会的。

春节的散文 篇2

今年的春节我又可能不回家了,我已经好几个春节没回去了,不知家乡今年的春节还会不会装故事,不知今年的故事会不会装得比以往更热闹。每个不在家乡的春节,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热热闹闹的装故事风俗,那是一种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熏陶在其中的风俗,至今想来都回味无穷。

装故事就是以一种亮相的形式装扮历史或书籍中的人物或事件。在家乡,装故事的风俗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文革后一直延续着,每年从初一晚上开始。那时我们那个小县城只有两条主街道,叫东关街和南关街。实际上是一南一北的两条街。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其中的一条街装了台故事到另一条街,于是另一条街第二天就装两台故事回敬这条街。一来一往,故事越装越多,一直装到正月十五。两条街就在无形中比赛故事的多少和精致。但不管怎么变,每年的故事都是从姜太公钓鱼开始,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每年都会出现,改革开放以后又增加了一些现代的故事。

一到初一晚上,市民们都会在火炉旁边一边吃着东西一边闲聊一边侧着耳朵听外面的动静。大约在九点左右,锣鼓、钹声便会从东关街或南关街的方向飘来,于是人们纷纷朝声音的方向跑去。走到近处,你就可以看到,前面一位老翁打扮的人穿着古装,头上挽着发髻,手里握住一根没有钩子的钓鱼杆。敲锣打鼓和点灯的两三个人都跟在后面。观众这时就会议论开来:看,姜太公来了,这个姜太公扮得还真不错,手势很准之类的。这一行人一直要把整个对方的街走完才息声回去。第二天,对方街道或许就装出峰火戏诸侯和管仲、鲍叔牙两台故事。这样就进行完了第一个回合的较量。接下来两条街道的竞争就一晚不止以一台的数量递增了。大部分的故事人物都以小孩来装扮:把小孩固定在四方桌上,站着或坐着,由几个身强力壮的人抬着,不用说唱,只通过道具、服饰、身姿和音乐来表现人物形象和事件。道具也很丰富,惟妙惟肖,比如打铁的会一路打出火星来。在这延续半个月的游行中,人们可以看到化蝶飞舞的梁山伯、祝英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多愁善感的黛玉葬花,忍辱负重的苏武牧羊……这一行行的游行队伍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就把历史的神话的天上的人间的故事演绎了一遍,像一条历史的河流在人们眼前有声有色地流淌过去。人们就在看故事的过程当中走过了上下几千年。

记得有一次我那9岁的小妹也被“借”去装了一回故事。她装扮的是穆桂英,在家早早地吃了饭就去化妆。小妹穿着一身笨重的衣服,身后插着几面旗,样子挺威武的,可是她被固定在桌子上不能乱动。一个晚上下来,她脚都站软了,一回到家就叫苦。不过过后我们再问她这事时,她却说挺有趣的,站在桌子上比谁都高,真威风。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县里面也开始重视起装故事这民间风俗来了。那一年我正好在家,正月十五的晚上从七点钟开始,两条街的近百台故事都汇在一起游行,灯火通明,照得白昼一般。队伍拉了一公里多远,在国道上把过往的车辆都堵住了。不过那些车上的人也一个个好奇地观看整个游行,并无厌烦之色。听说后来为了不堵塞交通就不再游到国道上去了。每年正月十五的那一场都由县里组织,还发奖呢。

几年了,家乡的“故事”只有在思念和梦里不时地出现,远方的我只能在那想象的壮观场面里数着一台台熟悉的故事,数着家乡人们一张张喜悦的脸。

春节的散文 篇3

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短缺时代,孩儿们对于过年有无限的期待。过年,意味着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

那时候,我家也算是一个大家庭,大大小小有七口人。到了过年,发下的各种票据也还不少,能买上一点过年必备的材料。在我的记忆里,有几样东西是我家过年必不可少的,也是本地人喜欢准备的。这里的本地人很少有在端午裹粽子,大多是在腊月里裹粽子,而且是裹那种四角的长粽子。我家一般每年腊月十几就开始准备了,前期工作要准备好。

首先要买到上好的箬叶,好的箬叶要宽大,颜色新鲜。把箬叶放在夏天用的大木盆里浸泡一周,让箬叶变软,这样不至于在包裹时脆裂,一般要换上几回水。由于每年我家包裹的粽子量都比较大,所以洗粽叶的任务一般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去干,我是首当其冲,几百张粽叶一张张的洗干净,非常累人,但想到能吃上粽子,再不情愿,也得干啊。清洗好的粽叶再用温水浸泡,这样包起来顺手。

一般我们家主要包裹的是豆沙粽和肉粽,偶尔也包点其他的,如板栗的、红枣的。豆沙粽包起来最费神了。家父向来比较讲究,做豆沙就很繁琐,先要煮红豆,一定要煮的很烂,那时候可没什么高压锅,要想把红豆煮烂,要花费不少时间。煮好红豆后,就需要用白纱布洗豆沙了。先把豆沙洗出来,再放在布袋子里挤干水分,这样豆沙就洗出来了。不过,这还没完,后续的步骤才是关键,这可是技术活了,一般都是家父自己操刀。炒豆沙,火候要把握好,边炒边加入白糖,炒至恰到好处时就可以起锅了。这样的豆沙还不能用来包裹粽子,还要做成豆沙芯子,必须在豆沙芯子中放入一细条肥猪肉。原来并不知道为啥要这样做,到吃的时候才知道,这样的豆沙粽口感更佳。

每年包豆沙粽的时候,做豆沙芯子到后来便是我的专利了,至今记忆犹新!包好的豆沙粽一定要轻拿轻放,不然的话,包裹在外边的糯米就可能进入豆沙芯内,这样煮起来,可能就夹生米,那就完全失败了。我家的豆沙粽,品尝过的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一是豆沙芯子味道好,其二是豆沙芯子很大,糯米很少,包裹在外边点缀着,那才是真真的豆沙粽。说句实话,像我家这样包裹的豆沙粽子,在本地还没有吃过第二家,绝对是私家独有!

包肉粽子相对就简单些了,先把五花肉买了,切成两寸长左右,用酱油、盐、味精浸泡一个晚上。包的时候,把糯米也用酱油、盐、味精浸泡,将五花肉放置在中间,由于五花肉切的比较长,所以吃的时候,只要咬上一口,便可品尝到肉香味!而且由于糯米是经过酱油浸泡过的,所以肉粽颜色酱红,煞是好看。

粽子包好后,当天必须完成煮熟的任务。这又是我们孩子们的事了。当时我们住在大院子里,有几家有那种大的老虎灶,我们便向别人家借用,一锅也就只能煮几十上百个,每锅要烧上一两个小时,要煮上几百个,也要往往要煮上好多锅。老虎灶比较大,需要好多的柴火,平时家里的小锅灶很多大的柴蔸无法烧,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现在想想,还真是可惜,也许,当时我们烧掉的就有很多是不错的根雕作品啦。

包粽子的这一天,就像过年似的,往往要煮到很晚。粽子可以敞开来吃,每煮好一锅,就可以吃一个。煮好的粽子,不是就完事了,还要等待凉下来,对裹粽子的棕榈丝进行修剪,用棕榈丝两个一对的穿好,挂在院子里的竹竿上,看到排列整齐整整两大竹竿的煮好的粽子,很有成就感!

春节的散文 篇4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疾驰的年轮仿佛瞬间一跃,不知觉中人生三十九载、下一个春天我整整四十岁了!眼前20xx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临近,每年春节总会想起儿时的爷爷奶奶,在心里像云雾般的缭绕。思念挟杂着淡淡的悠伤,忘不了爷爷奶奶在世时,一家人过春节的其乐融融。

在乡下,家家户户赶在冬至腌腊鱼腊肉等准备年货,喜气洋洋的年味早早的弥漫了整个乡村。用大人们的话说一年辛苦到头了,似乎没有比过年更期待的事情,盼漂泊在外的游子归家、一家团圆,合家欢度春节。热诚的亲情缱绻在迎春的气流中,这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心愿!

春节充满无比灿烂的光景镌刻在人们的心上,是人生中一个唯美、团聚、欢乐、思亲、念故、情感的代名词。蕴涵太多深邃的寓意,家的温馨,亲人的牵挂,幸福的祈望,美好的祝福。

当吃年饭的鞭炮,噼啪啪啪的响起,坐在餐桌上的我默思着爷爷奶奶,脑海里闪现儿时一家人吃年饭的情景,今已变成珍贵的流年。在这家庭温馨、新年玉锦的时节,曾经暧暧的祖孙深情潜润心田,定格在新春的怀念中!

那亲情浓郁的朝夕相伴,爱家顾后的真挚无私,甚至老态龙钟仍然为家庭操劳不倦,即使能献出一点余力也竭尽身心。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达出心里的感情与怀念,这段往事是我人生中经久不衰的歌谣……

那时一家人笑逐颜开围坐在八仙桌前吃年饭,摆满了一盘盘的美味佳肴,这是丰盛纯正的一桌农家菜。大人们疼惜的叫我多吃菜,吃不完的饭不能倒掉要存起来,吃完了坐在桌前待一家人一起下桌散席,母亲会拿出两无钱塞在我衣兜里,这便是我记忆中的压岁钱。那时还是孩子的我不懂这些习俗讲究,这淳厚的乡村民俗风情、赤诚的爱子之心,动感的摇曳时光中闪烁!

平日很少喝酒的爷爷,吃年饭前、把散装的白酒倒一个在小玻璃瓶里,放在开水中汤热,一口一口的慢慢抿起来,仿佛品味着家庭美满幸福的醇香!印象中最辛勤的是奶奶,过年也难得清闲下来,一日三餐都是她在灶台上操持。家里有亲朋好友来拜年,客人一来要把家里炖的汤,端上桌热情款待,这是我们家乡招待客人的新年礼仪,这些都是奶奶在忙乎着。

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除夕晚上到邻居家里去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台最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坐满了邻里乡亲,嘴里嗑着瓜子,有说有笑,脸上浸润在过年的喜悦之中。夜色中所有的房屋灯火通明,一晚照到天亮,一阵阵欢声笑语凑响在除夕夜,勾勒出乡村最璀璨欢乐的夜景。

八十年代初期的乡村,我最早的印象中,烟花炮、乃至当今盛行的国粹娱乐经典麻将,在乡下很少见,大人小孩主要是靠扑克牌娱乐。

时光转瞬即逝,想起我和弟弟妹妹,孩提时一起成长,被爷爷奶奶呵护疼爱的童年。那深沉的慈爱从旧岁中暗涌而来,在岁月的幽灵梦影中、天国里的爷爷奶奶依如往昔护爱着我们!

如今我们兄妹都已成家做父母了,离开了生养我们的故乡,关怀爱抚我们长大的老屋,分别在不同的异乡扎根安家,可春节再也没有过儿时的团聚,却是陈年旧岁暧心入骨的回忆。

美好难忘的事情总是弹指一挥间,今天一回眸三十多年了,真让人感觉光阴似箭,人生如痴如梦!当岁月勾起温情感念的回忆,不由而然会触景生情,心里、眼里、梦里,皆满了曾经儿时的朝朝暮暮。

按故乡的风情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给祖宗,离世的先辈上坟,在阴阳两个世界一起过春节。一捆冥钱,两根蜡烛,三根香,一卷鞭炮,在这最传统的祭典缅怀中凝思,一家亲依依相伴。

爷爷奶奶离世后,这一天我一直未到他们的坟前祭奠,此时我除了惭愧还是惭愧,又是多么的想回到故乡,走到他们的坟前,以此洗礼哀思,以最近的距离梦回儿时。

在坟头喊一声爷爷奶奶,双膝三磕头、双手对坟朝天三作仪!春节,我来到了他们的旁边,默默回想那慈祥的音容笑貌!

记得儿时有一年春节,爷爷带着我去给未见过的姥姥上坟,岁月的变迁坟早已不在了,但我清晰的记得那个地方。这苍凉伤残的时空在世间流转,如今我要给爷爷奶奶上坟尽孝,假如时光让我选择留在儿时,我宁可永远不长大,也不愿有今日!

儿时的年味是甜美的回忆,却又铭刻着对世故亲人的怀念。长大后历经一个又一个春节,已渐行渐远,然记忆中的春节如陈年的美酒,越酿越醇、历久浓香。心潮荡漾着那段悠悠岁月的情,犹如一曲清婉凄美的笙箫,低吟浅唱在美丽的春天里,此时百感交集!

时光向前飞奔不停,但儿时的春节在更新的年轮中回转不弃,辞旧不忘祖,不忘亲,不忘恩情。岁月无法从我心间带走爷爷奶奶,在故乡、在儿时、在老屋,曾共度春节的温馨惬意,一幅流年的印迹在温暧中情思……

春节的散文 篇5

今年春节,陪伴着母亲到深圳妹妹家里过了一个安静祥和的年。为了母亲的出行,我早早地就安排儿子在网上订好了往返机票,并反复叮嘱照顾母亲饮食起居的阿姨,临行前一定要确保母亲不能生病,哪怕是伤风感冒都不能染身;那个阿姨真的是尽心尽责,在我们出行前半个月里,把母亲照顾得巴巴适适的,把一个身体健康和精神良好的母亲交到我的手中。

母亲今年八十了,辛劳一辈子,正是安享幸福晚年的时光,却记忆模糊,不能自己照顾自己了。春节前,我与弟弟妹妹商量后,决定由我陪伴母亲前往深圳,到妹妹家里去过年。

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母亲上了飞机,让她在座位上坐了下来,希望她能静静地坐着,顺顺利利地到达深圳。平时话语不多的母亲,从飞机起飞的那时起,出乎意料地话多了起来。飞机刚一离开地面,她就用手做了一个飞机起飞的姿势,冲我一笑,嘴里咕哝出一个长长的词:"呜",那神态和语句,就像一个几岁的孩子。

母亲的话是毫无逻辑的,让我不知所云。她忽然冒一句:"廖娘娘走哪儿去了呢?"我知道她说的这个廖娘娘是她的邻居,我问:"咋想起她了呢?"母亲说:"我的衣服啷个洗呢?"提问和回答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和母亲在飞机上就这么东一句西一句,不着边际地说着,我问她,我们现在是不是在飞机上,她回答我,农贸市场的路好烂哟,我笑笑说,回答得正确,她就像孩子似的笑了。

出了机场,我指着前来接我们的妹妹问母亲,她是哪个?母亲看着妹妹,笑笑说,晓得;我紧问一句,她究竟是哪个?母亲嘴上仍旧说着晓得,但就说不出名字来,直到相处一天后,才知道那是她的女儿。

记不住事的母亲倒是闲不住,看着看着电视就旋进卧室去,把妹妹挂在衣架上的衣服取下来,一件一件地叠好,然后放进她带去的箱子里,问她干嘛呢,她说这是我的,要带回去的;妹妹告诉她,这些衣服不是你的,她应道,哦,不是我的嗦;隔天,妹妹找衣服穿,衣服又被母亲收进她的箱子了。

一向做事利索的母亲患病后不再利索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提醒,就连吃饭这种简单的事情,她都需要有人管理;吃饭时你往她碗里挟进多少菜她就吃多少菜,菜吃完了,碗里的饭一点也没动,我告诉她,菜和饭是要一起吃的,她回应说,要得;一顿饭要反复告诉她多次,她才能把饭吃完,照顾母亲就像照顾一个小孩一样。

照顾好母亲的起居,安排好母亲的膳食以及户外活动,是妹妹和我的重点工作。我们变着花样给母亲做着可口的饭菜,用不同的水果榨汁给母亲喝,每天上下午都陪母亲外出散步,和她聊聊以前的故事,总期冀着哪一段话语能唤回母亲的记忆!

在深圳期间,母亲还制造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那天我们应邀去妹妹一个好朋友家里做客,就让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谁也没有留意到她有什么不恰当的举止,等到我们告辞主人家,回到妹妹家后,我无意中发现母亲的衣服口袋鼓鼓囊囊,一掏,让人目瞪口呆了,从母亲的衣袋里掏出了晾衣服用的小夹子,小梳子,一大把水果糖,几个橘子,还有一双袜子,这些全都是妹妹那个朋友家里的,真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时候把这些东西放进衣袋去的。

几天的假期很快就过完了,我又陪着母亲回到了我们自己的城市。下飞机的时候,我对母亲说,这次旅行好不好耍,母亲说,好耍,我们明年又去要不要得,母亲说,要得。看着母亲一脸的笑意,我也开心地笑了。

春节的散文 篇6

春节即将过去。从总体上来说,节日的气氛不是太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只要走出去,你就会有这种感觉,门上贴春联的不多了,对年货的准备也不是像准备过节那样丰富,大多是常规的买菜。其实,没有浓浓的节日气氛也不奇怪,我也这么想,春节要买的年货,平时都在吃,什么时候吃都像过年。

记得小时候,那时的节日气氛真的很浓,我们就盼着过年。平时,基本没有肉,没有米,许多好吃的、好玩的都得等到过春节。不像现在,猪、牛、马、羊、鸡、鸭、鹅、鱼等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那时文化娱乐就更缺乏了,到过年的时候,我们得自己上山砍青岗棒棒制作“磨磨秋”,用毛腾挂在树上荡秋千,自制陀螺,特别是燃放鞭炮兴趣最浓,但那时家里没什么钱,只能买少量的鞭炮,弟兄姊妹每人分一小串,要不时放两个。过完春节,开始读书了,心里会有重重的失落感,巴不得天天都过春节。

现在,吃的,娱乐的都很丰富。到了春节,从远方回来的亲戚朋友,聚在一起要么划拳打马喝烧酒,边喝边叙旧,谈谈在外面的感受和村子里的变化,回忆小时候的顽皮,谈谈长大后的出息;要么在麻将桌子上砌长城,每人嘴里含这一支烟,麻将哗哗的声响,与蒙蒙烟雾交织在一起,让人觉得像走进了雾海深处的小瀑布;想看春晚的,在电视机前专心致志,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总之,想做什么都可以,都能实现你的想法。

春节临近的时候,家里要我买糯米做米酒,打汤耙面。我模凌两可的,不想去办。我说,想吃米酒可以在超市买,汤耙面也可以在超市买,没别要自己做啊,人家都是做好的,吃现成的多好,还给自己增加麻烦。最后,小姨妹把米酒做好、汤耙面打好,给我提了过来,当时心里真过不去。自己怕麻烦,但还麻烦了别人。

什么鱼、肉我也没买,亲戚、朋友送来了腊肉、鸡蛋。过年的时候,我只整了碗豆花,豆米酸菜,一碗辣椒水,吃起来很舒心的。从营养的角度来说,适当吃点鱼、吃点肉对身体很有好处,但天天吃那就不行了,好多病都是吃出来的,一旦惹上了“三高”,那就不太好收拾了。所以,不论是节日不是节日,生活上尽量清淡为好,许多长寿老人,他们的生活就很注重清淡。

春节放假总的只有七天,这七天里,不少人是在麻将桌或者酒桌子上度过的。我不喜欢打麻将,不是不能学,是我对麻将根本就没有兴趣,我能喝酒,但喝多了身体吃不消,所以我的年比起什么都会的人要冷清点。然而,我觉得我的年是充实的。

一本关于新闻写作的书,我逐字逐句细读,收获不浅,让我进一步熟悉了标题制作、导语写作等知识,还读了诗歌及小小说等,一首首意境深远的诗歌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一片片结构精巧,完整而又陶怡情操的小故事,在我的心灵荡起层层涟漪。可以说,我的年很平淡,看起来不像是过年,与平常没有区别,我觉得是生活上的清淡。然而,我我觉得我的年是有意义的,不管学到多少汲取多少,总是用知识充实了自己。这就是:我的春节我的年!

春节的散文 篇7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春节的散文 篇8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各不相同,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是怎样过的么?那你就听我慢慢到来吧?我的家乡坐落于山东莱芜一个小村庄,也算是美丽的小城。

在我的家乡,春节,方言俗称过年。照莱芜的老规矩,春节在腊月的初旬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了。而一年最寒冷的时候就数腊月七八这两天了,“腊七腊八,冻死叫化”这是莱芜人的说法。在这一天还要熬腊八粥,所以早早的就要去超市或者集市去买米买豆什么的,准备过腊八节。

除了熬粥之外,还要泡腊八蒜。把蒜一瓣一瓣剥好,放在坛子里,把醋倒入,密封起来。过年时蒜变绿了,醋也有了辣味,吃饺子就着,别有一番风味。

鞭炮一上市,小孩们变着戏法和家长要钱买,大街上鞭炮的声音啪啪作响,好像是预告着新年快要到来了。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买糖瓜,糖瓜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瓜形。糖瓜要祭灶,先让厨房的灶王爷先吃,然后大人们在给砸开,小孩们就开始疯抢。孩子们最爱吃这玩意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才会有糖瓜。在我们莱芜有一句俗话叫“陈家楼。燕家庄,谁家没个破糖筐”这句话的意思是它们的村庄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糖瓜,我们莱芜吃的糖瓜就是那儿产的,特别好吃。

二十四扫房子。在二十四的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房子,打扫得一尘不染。二十五出(做)豆腐,我们这都做好几包豆腐,自己吃的少,大部分都分给亲戚朋友吃。二十六去买肉。每户人家都买很多肉,大部分都是“扛个猪个子回家”(方言)。二十七宰公鸡。在这一天呢?是要杀鸡准备过年的,寓意着新的一年吉祥。二十八把面发。大家发上面准备做馒头或者做豆沙类的包子等。二十九蒸馒头。把昨天做的馒头包子放在锅里蒸熟。

大年三十终于等到了。早晨,大人们和小孩早早的起了床。穿起新衣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到处飘着酒香肉香的味道。门外贴上了对联,你看“福倒了”。红彤彤的灯笼也挂了起来,寓意着在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开始照厅了(放鞭炮),大人们点燃了一千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到了晚上,桌上摆上了年夜饭鸡鸭排骨,年糕水饺等等:一家老小全围在一起吃团圆饭。

在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儿女今天必须赶回来,因为今天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节日,也是老人最期盼的一天。打开电视机,春晚拉开了帷幕,老人们说“你看这个主持人长滴真俊那”,小孩说“朱军长得更帅了”。一家老小边吃边说:吃完年夜饭,除了很小的孩子外,其他小孩都要守岁。好困,春晚倒计时,十九八七六…新年的钟声终于敲响,困得倒头就睡。不知东方既白。

初一初二满街走。大人们去家族长辈家拜年,小孩是不许跟的,要不然长辈是给压岁钱的。初三开始走亲戚了,走亲戚小孩可以跟着,还可以收到压岁钱。家长不让要,小孩却执意要,因为小子要了买鞭炮,小姑娘要了买花戴。亲戚走着走着,也就到了正月十五了。

元宵一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在这一天必须吃元宵的,元宵有各种馅的,豆沙馅。芝麻馅等等:集市上各种各样的花灯上市了,各种各样的造型。大部分灯笼都是按照每年的属相制造的。例如说羊年,就有各种小羊儿,还有喜羊羊等。到了晚上,小孩们就放各种颜色的孔明灯,据说把心愿写在上面,点燃蜡烛,灯笼随风飘向天空,心愿肯定会实现的。还有各种烟花,点燃后多姿多彩。这一天,的确是大快人心的一天。

一眨眼,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这一天就结束了。学生们开始上学,在远方工作的人们也踏上了回到工作岗位的路。在农村的腊月和正月,使农民最闲的时候,忙了一年终于可以休息了。过了灯节,天气渐渐暖和了,大家又要下地干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过着。我家乡虽然是农村,但是农村的春节也是多姿多彩。分外热闹的,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山东莱芜做客。

春节的散文 篇9

春节你幸福吗?我们来听听豆波波同学的故事吧:某学校的校长正在询问同学们,“我想问你们,你们的春节过的幸福吗?”唯有豆波波同学没有回答,因为他知道,每次放假,老爸总是给他布置一大堆无聊和沉闷的作业,所以他这次绝对能猜到,这次的“灾难”内容是什么了?

大约过了25分钟,学校的铃声就响了起来,豆豆同学兴高采烈的说:“哦耶!终于能放松放松了,这学期可真累啊。”迎着风声,迎着鸟叫,他回到了家,他放下书包立刻跑到老爸那里报告寒假的事情,在他的春节中,这春节既不像是好玩的“游戏机”,也不像“自由的生活”,却是带给人“压力山大”的作业。可能是因为习惯了,他对这种“灾难”已经麻木了。

“老爸,我回来了!”,他跳起来说,“我要自由了,哈哈!”。“哦!神马事情把我们的宝贝高兴坏了?哦,对了,你这次考试考的怎么样?”豆波波被老爸的一句话所问到了,他为放寒假而高兴的得意忘形了,他没有想到老爸是用这么一句话来问他,他疙里疙瘩的说了起来:“成……成……成绩?什么成绩?”老爸和蔼可亲的回答道:“你的期末考试成绩啊!几分?”。这时,他想岔开话题,他知道,他这次没考好,考砸了,但是还是逃不过老爸的“如来神掌”,于是他束手无策的说:“好吧,这……这……哎……”

“孩子,你今天怎么了?不要疙里疙瘩的,快!”,“其实,我考了……考了……总分250!”

老爸并没有责怪豆波波的样子,好像还有惊喜给豆波波。老爸和蔼可亲的说:“孩子,你说你考什么分数不好,偏要考靠这个?没关系,考不好真的没关系,老爸送你一样礼物吧!”瞬时,豆波波直冒冷汗,他已经知道肯定是作业!果然不出他所料,老爸从背后拿出四本厚厚的作业本跟儿子说:“宝贝儿,考不好不要紧,俗话说笨鸟先飞嘛,我们能补回来是吗?”豆波波咽了一口口水,又开始口吃起来:“哇哦,这……这是……这是真的吗?给我……我……我的?”。“是啊,当然”老爸带有阴险语气的说,“你知道吗?你们还没有放寒假的时候我就已经在淘宝网上看见了一个特别好的教辅社团,就在我们市里,我还是用支付宝付的款呢!宝贝,爸爸给你的春节礼物怎么样?”,豆波波吮吮手指说:“老爸,我明白了,你记得吗?我小时候,好像是谁给我做幼稚园奥数的啊?恩?”老爸歪歪嘴,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哎呀,不要提了,那不是我为你好嘛”,说着说着就声音低下去了,“再说了,你在***肚子里的时候我还教过你学过萨克斯呢!萨克斯……萨克斯,懂吗?”豆波波不耐烦并打了一个哈欠说到:“好吧,老爸,既然你那么支持我,我顶您,在英语里说应该是topyou,对就是这个,我觉得我真该编一个《老爸style》来为您提高生活品质,您老以后不要我每次放假都让我做作业,这样比掏粪还辛苦啊!真是的,走你!”

最后他们都不说话了,各自走向自己该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