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敬畏之心的经典美文
老地方整理的常怀敬畏之心的经典美文(精选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常怀敬畏之心的经典美文 篇1
近来国内出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若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事件所暴露的恰恰是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敬畏感,顾名思义,是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心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伤天害理,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之举,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危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延续。因此,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常怀敬畏之心的经典美文 篇2
哲学家康德所敬畏的,正是刻在他墓碑上的“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心中的道德律。”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星空探索的热情有增无减,心中的道德律却似乎越来越少,心中残存的那一点敬畏也奄奄一息。是现实中神圣的事物少了,还是我们的心灵变得麻木了?人,不可以不心存敬畏,没有了敬畏,也就没有了底线。近年来,社会上从个人到企业,从官员到政府,各种丑恶腐败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如今的国人,除了对钱眼热、对权畏惧,还把什么放在眼里?
人,要敬畏艺术。日本的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应邀到北京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乐团演奏了中国名曲《二泉映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他真的跪了下来。就这样,他一直跪到曲终。演奏完后,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女生鞠了一躬,说:“谢谢你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听到你用二胡演奏它,我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再演奏它的。”小泽征尔真诚地下跪,就因为其内心对音乐的共鸣和感动,还有灵魂深处的敬畏。而他对于音乐的敬畏的精神,也正应该是我们所敬畏的。这或许就能体现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对艺术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关怀。人,要敬畏文学。如今,人们对于古典文学改编为电视剧有很大争议。读书,在古人那里,曾经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古人每品妙文,甚至沐浴熏香。这些“虔诚”的礼节现在看来是迂腐,今人读书甚是随意。不过,随意归随意,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却总还得心存敬畏。这份敬畏不是对某个人的,也不是对某本书的。而是对于人类的文明,以及那文明的传承方式和传承载体,却应该有恭敬之心。只有敬畏文学的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只有敬畏文学的社会,才可能用文学来净化尘垢,赢得安详。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人,要敬畏的有很多,不仅是艺术、文学,更有生命、自然,法律、道德??世间万物,有很多东西,是值得也是我们必须要敬畏的。常怀敬畏之心,人生才会神圣。
常怀敬畏之心的经典美文 篇3
我们敬畏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生命又非常脆弱。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乌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体验到“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顿悟与喜悦。其实,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悲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我们敬畏规则。康德说过:“我最敬畏的是两样东西: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生命是脆弱的,更是可贵的,而敬畏规则,遵法行事,才是生命安全的根本保障。法律也好,道德也好,都是规定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规则无处不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红灯停、绿灯行”是世界通行的交通规则,明码实价、信誉至上是企业经营的商业规则,救死扶伤、仁心仁术是医院遵循的职业规则,公正执法、不徇私情是司法机关秉承的法律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
我们敬畏自然。大自然是抚育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敬畏自然,意味着人类要把对日月星辰的外在敬畏,转化为对自然的内在敬畏,正视人类自身不过是自然的一种普通生命存在,把自然世界丰富而具体的多种物质存在,当作人类相同的生命体系对待、建立人与万物血脉相通的生命感受。只有学会了敬畏自然,我们才能博得自己生存的空间。即使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也要确保大自然的天蓝。水清,花艳,草绿。也只有人与自然的相融、和谐,我们才可能生活得更舒适,生存得更美好。
我们敬畏自己。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敬畏,轻视大人,对圣人言也会加以戏侮。活在当下,人无敬畏。不知其可。敬畏之心常在。做人才能守底线,做事才会留余地。常怀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让敬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常怀敬畏之心的经典美文 篇4
最近去欧洲旅游,在法国,温习了一段历史。当纳粹德国撤退巴黎之时,希特勒曾下令炸毁塞纳河上所有桥梁。但是德军总司令违抗军令———面对着与巴黎城市浑然一体的这些桥梁建筑史上的辉煌杰作,他的心颤栗了。
几天后,在德国的海德堡,听说了类似的故事。当年盟军为攻克德国,莱茵河流域的许多城市都遭到了炮火的轰炸,而海德堡幸免于难,原因是那里有“出此校门,便无学问”的海德堡大学,那是诞生过无数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学府,甚至盟军中的一些高级将帅也是毕业于这个学校。
今天,几十座造型各异、金碧辉煌的桥梁安然无损地跨在河面上,他们成为巴黎光荣的脊梁。而莱音河畔,海德堡沐浴在宁静、典雅的光辉中,继续贡献着学问和理想。试想,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一旦理智彻底崩溃,无论是巴黎,还是海德堡,都会一夜之间变为废墟。在炮火纷飞、残酷厮杀的年月,是什么拯救了这两座城市?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让敌人们的城垣幸免于难?是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我倾向于相信,敬畏之心并不一定依赖于伦理、道理,也可能依赖于人的自身,是在作恶、犯罪、屠戮的过程中残留的人性或者良心的发现。
由于对文明的深深敬畏,欧洲一座座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从大都市恢弘的教堂到乡村小镇苍老的中世纪城堡,小心翼翼地保护,年复一年地维修。我在佛罗伦萨时,正值大卫雕像维修,雄伟的大卫像被绑上了石膏的伤兵,而在威尼斯和罗马,搭着脚手架的古建筑更是随处可见。由于对文明的敬畏,古城区不允许轻易出现新建筑。一座新建筑的出现,要经过从政府到专家的反复权衡,历经数年,最终经严格的立法程序通过。站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俯视佛罗伦萨,最具高度的地标始终是指向苍穹的古建筑尖顶以及壮美的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新建的任何商业、生活和娱乐设施都不敢轻易超过这个高度。
对于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敬畏之心都是必需的,我们应该永远呼唤对文明的敬畏之心。
常怀敬畏之心的经典美文 篇5
心态决定一切。谨慎、敬重之心让人沉稳,踏实,因而洞若观火,宁静致远。因此,这份敬畏,应当在每个人的心中立起旗帜,因为,它将引领你克服艰难险阻,穿过迷雾,去迎接黎明的曙光。
常怀敬畏之心,能够纠正、克服自身的骄傲与躁动。一代帝王唐太宗,傲视天下,豪迈不羁,本是多么的争强好胜。正是在长孙皇后的劝说下,唐太宗怀着这份敬畏之心,去看待谏官魏征,俯身聆听百姓的心声。这份敬畏,让太宗卸下了高高在上的权威,耐心听魏征讲述君舟民水的关系;这份敬畏,成就了这位善纳逆耳之言、爱惜百姓的明君;这份敬畏,让唐皇朝步步为赢,终以“贞观之治”的繁荣展现在世人眼前,成为历史上熠熠的闪光点。
常怀敬畏之心,能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世界,能够向别人看齐,从而充盈内心。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而,我们须常怀敬畏之心,向我们的榜样看齐。风靡一时的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拉拉从一个小小的人力部小职员,迈向人生高峰。当她第一次踏进公司的大门,当她看到严苛的老板与冷淡的员工,她带着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自己的工作,怀一份敬畏之心,向其他人学习,终以充实的状态,崭新的面貌,迎来人生的飞跃。
常怀敬畏之心,需对内心的邪恶保持警惕,步履从容,因而宁静致远。“毒奶粉”事件风波,让我们的奶粉企业形象轰然倒塌,在许多人的心中蒙上了阴影。“三鹿”的前景,令人担忧。而这一切的根源,便是商家们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对膨胀的私欲无法节制,乃至无法回头。三鹿集团想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岂是易事?
常怀敬畏之心,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虚怀若谷的态度,我们才能更好地剖析自己,戒骄戒躁,向别人看齐,因而充盈自我,找到心灵之根,在行为上有所节制,才能步履从容,化蛹成蝶,从而宁静致远。
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艺术,教你如何走向成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这种素质,从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