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圣诞节的散文

2023/12/22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圣诞节的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圣诞节的散文 篇1

中国的除夕是农历最后一天,次日是新年。元旦是公历第一天。这两个节日与某人无关。不知何时,圣诞节传入我国,据说12月25日那天是耶稣诞生日。耶稣是外国的宗教,与国人何干?耶稣既不是国人的膜拜的“玉皇”、“如来佛”、“太上老君”,也不是百姓祈求的“财神爷”,过这个节只是崇拜西方文化而已。

许多中国人不知道耶稣诞生根本不是12月25日。犹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没有记载耶稣诞生日。查遍《旧约全书》,找不到耶稣诞生日在哪一天。公元75年(耶稣死后30年),人们开始写《福音书》,也没有提及耶稣诞生日。

罗马教徒在12月25日庆祝波斯太阳神阿波罗。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后,把这一天定为耶稣诞生日,而希腊基督教徒却以1月6日为耶稣诞生日。真正把圣诞节作为节日,送圣诞卡、在圣诞树上挂礼物、等待圣诞老人从烟囱中下来,是维多利亚女皇(1937-1901)时代发明的创意。

不但耶稣诞生日不清楚,连耶稣诞生地也是个谜。《马太福音》说耶稣诞生于伯利恒,因为耶稣的父母住在那儿。“圣诞颂歌”也是这么唱的。《路加福音》却说耶稣的父母原来住在拿撒勒,耶稣出生在拿撒勒,搬到伯利恒,并且入了罗马户籍。但是,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罗马户籍”。

《路加福音》说耶稣诞生在一个马槽里,所有的宗教剧也是这样演的。《旧约全书》中只是说,救世主将会在一个牲口棚里降生。

耶稣诞生后,《圣经》说来了三位“智者”,带来三件礼物。而圣奥古斯丁却说他们带来12件礼物。《旧约全书》中说,他们是受一颗星辰的指引。对于此事也有不同说法。

《马太福音》说,玛利亚分娩时是个处女。但是,《旧约全书》中只是说,玛利亚分娩时是个“年轻姑娘”。天主教徒相信圣母终生童贞,新教徒相信圣母产后不再童贞有再生子女。实际上《圣经》有好几节都清楚地指出,马利亚生过许多孩子。

基督教徒相信耶稣布道时说过“人们同性恋是错误的”。其实,基督只是告诫“人们通奸是有罪的”。历史学家认为,那是《圣经》编著者后来加进去的。

基督布道时的年龄,《路加福音》说大约30岁;《约翰福音》说还不到50岁。有关的画像上通常是30岁左右。

基督死时的年龄,有的说是36岁,死于3月30日;有的说是29岁;有的'说是30岁;还有的说是33岁。

基督复活是何日?复活节是在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礼拜天,所以,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复活节的前两天,就是受难日。信徒往往会带著肃穆的心情,记念耶稣为世人的罪钉在十字架上而死。

基督复活在何地?《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说在加利利;《路加福音》则说在耶路撒冷。

基督教信徒确信有耶稣其人其事。有人说:世界记元以耶穌之降生为分界线,公元後即從主降生那一年算起。犹太历史及罗马史里均記載有耶穌之事迹及教会之兴起。考古资料中,从第一世记到第五世记的古代遗物不下五千份。这些古资料一致指出耶穌其人其事是真实的。但是,许多历史学家却认为,耶稣是虚构出来的。

如果你看了这些资料,还会对圣诞节感兴趣吗?

圣诞节的散文 篇2

圣诞节到来了,圣诞老人会在小孩子们熟睡后驾着载满礼物的雪橇,划过夜空,给每一个孩子床边的那只许下愿望的红袜子装满礼物。而这对我们来说有点不现实,因为我们生长在龙的故乡,是龙的传人。

五千年来在这古老的国度里不曾有过一位叫圣诞老人的曾经来过,在这古老的国度里也不曾有一个小孩在圣诞节前一天的平安夜里,捧着一只红袜子许下好多好多稀奇古怪的愿望而进入梦乡;有的只是那门前的大红灯笼和那对仗工整的对联以及响遍大江南北的的鞭炮声。就这样,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将我们隔开。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时代的浪潮,那位仿佛可以实现任何愿望的老人驾着他载满礼物的雪撬跨越太平洋的夜空,跨越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来到了龙的故乡,给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增添了一抹欢笑。让我们也开始学会在这平安夜里许下好多好多稀奇古怪的愿望,学会给他人送去诸多的美好祝福。

在平安夜的今天,本来我以为又会像过去一样黯然度过,没有礼物也没有祝福。没想到回家后,妻子给我来了个惊喜,说今天是我的日,而我竟忘记了。在外已经吃过饭的我望着满桌的饭菜,无言以对,感谢妻子 ……

在这平安夜里,来自远方的圣诞老人,正将他从远方带来的希望与幸福送到这古老国度的每家每户。

听,他来了……

圣诞节的散文 篇3

谁都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他在书的一开头便亮出了“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接着又表明了他写书的动机、目的--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

上面一大段文字,如果总结就是两个字:自传。但这自传是经“梦幻”之后得来,故与真正意义的“自传”大不相同。换句话说,这“自传”里有真有假,也就是作者所谓“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叙出。

那么,这究竟是何意呢?这是作者表明红楼梦乃小说,暗示贾宝玉乃曹雪芹之影,但又不是曹雪芹。说他真,是贾宝玉思想理念反映了曹雪芹;说他假,是贾宝玉相貌、经历、性格、所处环境等等与曹雪芹大不一样。这里面关键点在于“梦幻”两字。曹雪芹所谓“梦幻”,在我的理解中,也就是对来自自身的素材的提炼、加工乃至于虚构,实际上,“梦幻”两字表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之过程。

有人把“梦幻”说成是曹家繁华如过眼烟云一去不返,所以在曹雪芹眼里犹如“梦幻”。这样解释不能说不对,但并不准确。我认为“梦幻”重点是指小说构思、创作,而不是指曹家由盛至衰。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说得很清楚: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真事,指清宫秘史,也就是脂砚斋兴趣之所在;“假语”指贾府故事,也就是红学家兴趣之所在。但这贾府故事,事实上却入木三分地总结和概括了整个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主义社会。

这就要说到所谓“一声两歌、一手两牍”了。这话是浙江德清戚蓼生说的,他是进士出身,又为官几十年,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目光如炬、深入骨髓。事实上,红楼梦“表里皆有喻”,贾府一层,清史一层。问题是我们应以哪一层为重点。我认为,我们应以贾府为重点,虽然是“表面”,实质上却是历史的浓缩和再现。

在“作者自云”里,作者说自己“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这毫无疑问表明作者是充分享受过锦衣玉食、大富大贵生活的,所以曹雪芹生年应该远在曹家被抄之前许多。如果说曹雪芹生年在1724,则曹家被抄时雪芹才四五岁,根本不能说以上那些话。作者在写红楼梦时显然已经贫困潦倒,说“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他写红楼梦时年近三十,这有“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为证。“半生”当然是指年近三十。

“作者自云”还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但结局是这些女儿全都红颜薄命,极清楚地表明了红楼梦主题乃是“千红一哭悼红楼”。书中贾宝玉实乃护花使者,青帝无疑。

那么作者说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们当如何理解?应当说这是自嘲或说是反话。我们看红楼梦第三回宝玉二首《西江月》,难道不正是如此么?

或有朋友要说,“作者自云”,你怎么能把它完全当真话?我反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把它当假话?是的,“作者自云”里有真有假,但我在上面已经把真假分得清清楚楚了。这“分得清清楚楚”,不仅是我对“作者自云”已进行了深入解读,也是我对红楼梦全面地深入研究后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我想,我这点自信还是有。

圣诞节的散文 篇4

十八大在报告中写道:“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成为当下最时尚的一个词组,传达了中国政府新一界领导人的新追求,表达了每一个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品质提升的渴望。

我脑海中的美丽中国

蜿蜒在山岭上的长城以及埋没在荒草中的长城遗迹,从嘉峪关到虎山,从居庸关到山海关,沿着过往时光一直走下去你就来到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地方,那是被世人遗忘的地方,被时间遗落的地方。那里有的是巨大的空旷与寂静,落日余晖在这里照见岁月的沧桑,映红了一只盘旋不去的苍鹰的翅膀。

从绵延的唐古拉山到浩瀚的东海,从巍峨的巴彦喀拉山到辽阔的黄海,涓涓细流汇聚成的长江与黄河,从清澈甘冽到雄浑苦涩。黄河九曲十八弯是一首悠扬的长调,在玛曲大草原上响起,蒙古包的炊烟在静谧中渐渐消失于空中。此刻,在长江途经宽阔平缓的时候,若是有一叶小船飘过,船尾拖曳着的江水反射阳光的波纹,船家逐水而居,怡然自乐。岸边有青山、树林、田地、房屋,风吹稻花香两岸。

最令人神往的是青藏高原,那雪峰与草地,神奇的雪莲花。喜马拉雅山的稀薄空气,伸手可触的最湛蓝的天,最干净的云,最洁白的雪。而阳光坦荡炽烈,仿佛照耀人的灵魂的卑微。山下的五彩经幡迎风飘扬。去朝觐的人行在路上,俯仰天地,不惧艰辛。走在拉萨的八角街,你可以看到手持转经筒的藏族老奶奶,通红的脸洋溢着慈祥的笑意。如果你留心,你会遇见美丽的央金和卓玛。

壶口瀑布在阳光照耀下腾起彩虹,黄河之水的千军万马在此突然纵身跃下,一去不归,壮烈牺牲,轰鸣巨响演奏着黄颜色的交响乐。坡上那望不到尽头的黄土地,信天游回荡,是谁在那方边走边唱?

从瞿塘峡、巫峡到西陵峡,轻舟掠过万重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俊秀的长江三峡;细雨中陡峭的千仞绝壁俨然一幅水墨画,雾似轻烟如披上薄纱,飘逸而又充满神秘。繁衍生息在两岸丛林深处的生灵会霎时将叫声传至很远,惊落了树叶尖上的水滴。

东北方的长白山,秋天的时候,他给世界一个金色与丹红的回答,满山遍野松树林和白桦林,树冠在空中携手,根在地下相连。空气中的气息有些让人沉醉。是的,秋风沉醉的夜晚。如果你愿意,尽情享受这无边的果实成熟的.味道好了。

清晨时分,当登上泰山之巅,你定能感受到“五岳之尊”的磅礴气势。唐代诗人杜甫当年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古代帝王封禅的地方,向天祈福之所。当一切成为过往,登高远望,第一缕霞光迎来的总是新的一天。站在云海之畔,如巨浪翻滚,让人真切感到祖国山川的壮丽,人与生灵的渺小。

那是唐诗里的姑苏城外吗?寒山寺的钟声,敲了千年依旧悠远而眷恋。如果此刻,是渔火初上的时候,那江面也相同地映照着幽幽的光。船到了,客来了,临江小酌,酒不醉人人已醉。相识不仅仅是相识,还是缘分。但愿人长久,天涯若比邻。

你听到了吗?鼓浪屿的鼓声,这里曾经回荡郑成功操练水兵的声音,迎着海风的礁石,海水的一次又一次的冲刷,粗粝已成光滑。巨大的礁石深情地一边望着陆地,一边望着大海。鼓声依旧,涛声依旧,一直到永远。

在彩云之南的云南,有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她是祖国西南边陲的绿宝石,植物的乐园动物的天堂,巨大的生态资源的宝库。掩映在凤尾竹中的是傣家吊脚楼,芦笙婉转悠扬,身着筒裙的傣家姑娘,孔雀一样婀娜多姿。这里有新鲜温润的空气,树叶花朵以及草叶尖上的晶莹的露珠。每一滴里有一个小太阳。

青海有个青海湖,仿佛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与空灵之间。当万亩油菜花盛开的时候,金黄色的花海、澄碧的天空、蓝色的青海湖构成了一个仙境。大自然的大美在此有惊叹意味,让人感觉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

美丽的中国,怎能不说起北京?金水桥依偎着天安门城楼,身后的紫禁城,曾经是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今天,时光仿佛在这里悄然停止,茫然若失,沉默无语,只有夕阳恰似那翻阅历史尘埃的手。北京,我喜欢那空中滑过的鸽哨声,好像和着京城小吃的叫卖声,混合着那冰糖葫芦的味道。一定要去胡同里走走,抚摸着百年的砖墙,跟胡同里的大爷大妈打个招呼。看着阳光从胡同外的噪杂声中拐进来,投下长的影子与短的影子。

…………

终将过去的忧伤

我的美丽的中国,怎可能用短短的篇幅尽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日益冲突的今天,那些令我不愿浮想的场景,展现的是这样一景象:多年断流的河,裸露着的河床沉默着,犹如龟背一般,偶尔的几滴雨滴只在干涸上留下几点印记。沙漠在无情地开拓它的疆域,草原无奈地后退,风吹草低见牛羊已不是寻常。赤潮像巨龙一样横亘海面时候,当海水不在湛蓝,能否听见浅海湾里红树林的哭泣?沙尘不经意间光临城市,昏暗笼罩着。

畅想未来

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我的祖国正日益富强,但是,我们也在过程中付出了代价,不仅是生态的代价,更有人之精神层面的代价。而未来我们身上又将负担起更多责任——建设一个“美丽中国”。

让我们畅想未来。我想,“美丽中国”不仅仅是空气清新、山河秀丽、大海蔚蓝、沙漠成绿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坚守与发扬光大。“美丽中国”是让每一个中国人提升广泛意义的幸福指数,让中国的经济具备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要承载、体验和领悟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的丰富内涵。向我们自己以及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

圣诞节的散文 篇5

作者:朱自清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和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但这两溜房子都是三层,都有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衬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十八世纪意大利卡那来陀(Canaletto)一派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D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一根柱子没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门之外,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拜伦诗中曾咏此,因而便脍炙人口起来,其实也只是近世的东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地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旁边有一所屋子,墙上屋顶上满是画;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共六十二幅画,是丁陶来陀的手笔。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来陀作画时,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钩勒,利用阴影,教人看了觉得是几经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楼上小屋内,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圣罗珂近旁,有大画家铁沁(Titian,十六世纪)和近代雕刻家卡奴洼(Canova)的纪念碑。卡奴洼的,灵巧,是自己打的样子;铁沁的,宏壮,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完成的。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倍里尼(GiovanniBellini,十五世纪)的《圣母像》,也是他的精品。他们都还有别的画在这个教堂里。

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从一八九五年起,每两年在此地开国际艺术展览会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届;加入展览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奥,苏俄,美,匈,瑞士,波兰等十三国,意大利的东西自然最多,种类繁极了;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说不出路数。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睛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苏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农生活的表现,兼有沉毅和高兴的调子。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以典丽风华胜,缂丝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是著名大品的缩本,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1932年7月13日作。

圣诞节的散文 篇6

到美国以前看过很多讲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生活的书,其中印象最深刻,也是一般人心目中最典型的一个场景是,一个中国女孩在圣诞夜站在无人的街头,一面流泪,一面握着话筒给大洋彼岸的亲人打电话。

我本来以为这也会发生在我的身上的,因为我的两个roommate都要到别的城市看望她们的亲戚,大大的apartment只留下我一个人。结果在平安夜那天中午,我的友好家庭开车过来接我到他们家里过节。

于是,我的平安夜就在我的友好家庭家里度过了,这真正是我第一个在国外的圣诞节,也是到美国以后第一次在老外家里住,真正是从头到尾看了老美怎么过圣诞节的。感觉呢,嗯,好玩是非常好玩,有几个年龄相仿的美国年轻人一起玩游戏,看录象(哎呀呀,他们家的basement有一个“家庭影院”,效果比起当年我在华工的时候在计算机上看道班碟子是没有办法比的啦)。

唯一觉得受不了的是他们的圣诞食品。平安夜的晚餐除了一碗非常非常鲜的海鲜汤以外就只有烤面包。我正奇怪,我都吃不饱,他们家那个牛高马大的儿子是怎么吃出来的?紧接着就是圣诞的service,一家人来来回回唱了几首圣诞赞美诗(我当时感觉好饿,忍不住就四下张望!),然后好不容易结束了,就是全家每人念一段圣经,也是好长好长,我都不知道走神走到哪里去了。

好不容易结束了,我心想这下总该开桌了吧?结果是一桌子的cookie和shrimp,shrimp还不错,这个得承认。撤了cookie以后,还是dissert,那么甜,又不能吃多,吃的时候我都可以预料到,晚上我肯定会饿肚子的。本来今天还有turkeymeal的,我昨天晚上实在忍无可忍,就非闹着要人家开车送我回家住,理由是不习惯住在别人家里,实际上是赶紧回家吃点中国菜。

圣诞节的散文 篇7

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障;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董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搿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

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