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老地方整理的月满中秋散文随笔(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篇1
入秋以来,秋风萧瑟,天气渐凉,塞外的草原山城在萧萧的秋风轻抚之下并没有颓废之情。树叶沙沙作响,依然翠绿娇艳,反而还多了几份丰润之美;偶尔一片枫叶轻轻离开树干,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随风而去,葬落在马路中央,来来往往的车辆疾驰辗碾而过,一会儿,一片枫叶便粉身碎骨,形状不同的镶嵌在马路上,尽情释放着最后一点生命的绿色,化为尘埃,等待着下一季节的来临。
在这个娇艳、落叶纷飞的季节,既有夏依依不舍、泪流满面的背影;又有秋不可阻挡、古色苍笼的神采。对与秋的美丽、赞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士都用自己的方式赞美秋天。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中这样写道:“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赞美和眷恋的季节呀!
秋天之所以这么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不仅在于秋代表的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还在于秋天的节日里,我们有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那就是南方的桂花、北方的月饼飘香的节日——中秋节。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身的由来,无独孤陋寡闻。对于中秋节的来历,在久远的记忆里,也曾听父亲给讲过一二。毕竟时光已为久远,在记忆的深处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供追寻。对于中秋季的来源,文献里有好多不同的记载,按照百度词条的记载,中秋来源有三: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在这一节日不断演变发展过程中,还演绎出了好多的传说,像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
一个节日之所以让人难忘、回味无穷,不是因为节日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节日当中所蕴含的时光记忆、亲情友情。 其实,一个再伟大的节日,也是时光的普通轮回,二十四小时而已。
每到月圆中秋,文人墨客描写最多的就是诉不尽的思乡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一首诗歌中,可谓是把这种思乡之情可谓描写的淋漓尽致: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年年过中秋,岁岁奔团圆。拉开时光的记忆,矮矮的土屋前,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手举月饼奔跑在院落中央。院落外面,是每家用来堆放庄稼的场面。每到中秋这个时候,也是农村比较忙碌的一个季节,田地里基本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每家每户都忙着把地里的庄稼拉回来堆在场面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四轮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牛、骡子拉车。没几天,场面上就堆起了一个一个小山丘,有金黄金黄的莜麦、小麦;有黑红黑红的胡麻;有土黄土黄的粟子------。
走在山城的街头,虽然还没到中秋季节,但是马路两侧卖月饼的吆喝声已经不绝于耳,门口堆满了各色各样的月饼箱子,吆喝声最多的是丰镇月饼。儿时的这个时候,记忆最为深刻的也是月饼,一年之中,除了过年以外,中秋节就是孩子最向往的节日,因为到了中秋节,就可以吃到月饼。孩子们整天数着指头盼过中秋节,八月初一、初二------盼啊盼,等啊等,终于等到了“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那一天。
记忆当中,在中秋节到来之前一个月的时候,田地里不忙的时候。村里的父母亲就会竭尽所能、搜肠刮肚地买黑糖、称白面开始做月饼。由于家里没有烤月饼炉子,只能是去不远处的亲戚家烙。我也会悄悄的跟随着前往,看着月饼师傅倒水、倒油、和糖、揉面,包馅,卡模。然后母亲把月饼小心翼翼地端出屋外,把月饼放在铁锅上;父亲则看着大火,不断的“翻”、”挪“月饼,很快,月饼就白中泛出黄花,一会儿,就变成了红彤彤的圆形状,并发出诱人的香气。父亲一边将烙好的月饼拿出放在一个瓦盆里,一边重新放上母亲端来的月饼的继续烙。这时我馋得直咽唾沫,多么希望我先能吃一个吃啊。可父亲就是不肯破这个例,原因很简单,数量有限。烙完后,母亲则把它藏起来,放入大缸里,以保持湿润不干燥,专等中秋节这晚发分。
到了中秋季晚上这一天,我就会期盼着圆圆的月亮早早升起来。当羞答答、慢腾腾的圆月依上树梢时,我不断的询问着父亲月亮上的兔子在哪里、嫦娥在哪里、桂树在哪里?怎么看不见------,注视的久了,真还看到圆圆、皎洁的月盘里真的有一只兔子在里面来回晃动着。 母亲则会把西瓜、苹果、大月饼切成几个三角形的块,放在盘子里,端在院中央,供月亮,一家老小就这样在圆月的夜色里,在院子边的老土屋下,或蹲或坐,摆起闲谈,你接一句他又抢说一段,热热闹闹。
过了一会,母亲则把供完月亮的盘子端回土炕上,一人一份的分给我们,父亲则会说:”看看,西瓜是不让月亮吃了一口,我仔细一瞅,还真有一个口子“。
手里拿着湿湿、软软的月饼, 沉甸甸的,心情像挣到黄金一样厚实。
这是一年中极富诗意的日子,锄头、木叉和水桶,还有数不完的家当,一并融入甜美的诗行里,酿出浓浓的醇醇的温馨氛围。聊到后来,最初的话题,又绕了回来。明天一早就要上田,重活大家共同干,细活各自争着干,老小都拼出力气来……这是庄稼人操家理屋的规矩。终究也让我悟出个道理,这圆圆的月饼,不就像那枚清凉的圆月,在滋润每个人的心田么?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月饼也不是什么稀罕的食物,几乎天天都可以吃到月饼,进入八月后,市面上的大小店铺都会涌现出卖月饼的身影,月饼也各式各样,有混糖馅的、有水果馅的、有冰糖馅的、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价格也高低各不相同,从一元五一块一直可以飙升到好几十元一块,但是,面对市面上眼花缭乱的月饼,手捧一块,塞入嘴里,虽然也很酥软,可总找不出儿时的味道来,甚至也没有了当初盼十五吃月饼的欲望,细细想来可能是没了当时的味道、月饼里没有了亲情
有时候,吃东西就像是在回味一种记忆、一种亲情。即使再有味、好吃的东西,没有了记忆、亲情也会索然无味。
团圆莫使酒杯空,暖暖慈心老父情。 如今,这种一家人坐在土屋下话圆月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份含满农家气息的聊天氛围,随着我们的长大,渐渐地消失成久远的记忆。日子慢慢好过起来,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渐次搬出了蜗居在田园村头的土屋土院。父母在我们的成长中,日渐衰老。对于中秋节的期盼,对于圆圆的月饼的渴望,逐渐被丰富起来的瓜果梨枣,鸡鸭鱼肉把我们的食欲消磨得没有了渴望与激情。
月满中秋,情浓故乡!
再有几天家乡的月亮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亮堂、月圆的时刻,父母亲望着月亮,又轻轻的把月饼切为四块,嘟囔着,先供月亮,后吃、后吃------
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篇2
又一次徜徉在中秋的月下,遥望的目光里,也被这明月渲染的晶莹剔透。静静的原野,静静的溪流,静静的我和浅浅的秋虫的低吟,静静的伫立在如水般的梦幻里。一抹淡淡的如丝般的明亮,轻轻的覆盖着我和身边的世界,一份别致的静美,在闪闪的星光里,多了丝童真般的可爱。
明月尽望,秋思谁家,千年的沉积,总在此刻把一份圆圆的思念刻画的如轻纱一样曼妙。淡若轻雾的月光里总是摇曳着那份淡淡的亘古不变的忧思。不知道是满满的哀怨打湿了期盼的泪光,还是那浅浅的情怀湿润了心头的畅想。那依稀的过往,正如那清澈的小溪,缓缓的在心中流淌。记忆里的明月,总会在若有如无之间,把心头照亮。
不知道我的忧伤何处而来,是童年中那盏油灯,燃烧着我思乡的情绪,还是那青丝玫瑰月饼中的甘美,勾起了对往事的留恋,那份熟悉的院落里,依旧快乐着我少时的憧憬,青春的念想中,至今都飞翔着那份懵懂而又真切的迷茫。记忆里的欢笑总是那么简单,记忆里的忧愁也一样清纯。只是如今,一缕惆怅塞满我现在的心。
怎敢忘却爷爷奶奶的慈祥,那和蔼的容貌,早就深深的刻在心间,怎敢忘却故乡的小河,清清的河水里荡漾着多少童年的欢笑,怎敢忘却那条被绿树覆盖的小路,青青的小草见证了我走近梦想走进人生的坎坷。还有路边的池塘,清脆的蛙声,伴着怯怯的心事,默默的守望着那个情窦初开的梦想。而今父母安好,妻贤女孝,而我确总会想起那个山村,那个小院,那个永远逝去的过往。
月满中秋,说不出是一种什么的思绪,在胸中舒展,只是觉得那份静谧之中,默然多了几许心动,守望着月下的安宁,总在思索,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就这样伴着风去了。那曾经在心头涌动的情怀,也如这水中的一轮
虽娇媚可人,但终究遥不可及。易碎的不仅是少年的惆怅,而是珍藏在情感深处的那道明亮。
梦总是被月光装饰的迷幻而又多情,忧伤也罢,思念也罢,快乐也罢,幸福也罢,总会有一种或缺的甚至是莫名的情愫,轻轻的抚摸着那颗脆弱,仰望也好,低头也好,静坐也好,默然也好,总会有一种或多或少的期许,静静的流淌在心间。月满中秋,搅动起一个个美丽的渴望,一个个欲说的期许,闪闪的群星,浅浅的泪痕,寂寂的你我,此刻满满的月,满满的心。
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篇3
我人生里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段,都像这红尘中有着不同风景的四季。我所留在世间的每样东西,都是在诠释“限量”版的自己。行走在文字的路上,我一刻都不想停。流连在墨香的绮梦中,我真的不愿醒。
-----题记
凡是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大都会将自己遇到的有关风物,用文字的方式诠释,以此放牧心灵。这个世界,既没有你想象的这么沉重,也没有他以为的那样轻松。“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人们喜欢用唯美浪漫的意境,润饰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既想在一帆风顺时升华了理想与憧憬,又有可能在风风雨雨中制造点压力和迷茫,因而很容易失去正确的生活方向。虽然现实里的单调和枯燥,很容易就把一个人的理想及想象出来的美妙,一点点地消耗掉。但人们的心中同时也寄予了无限向往,这是筑梦的开始,也是追梦求索路上的导航。
如今阅读和"写字",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喜欢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也常常忘我地感知并触摸它们所呈现的喜怒哀乐,好像每个字、每句话、每个故事,都能牵动自己全身的每一根神经。于生活里,我尽可能地说服自己,关注事态的结果,不计冷暖厚薄,可到了最后,还是无法忽略自己历经的五味杂陈的心情。于是文字的碎片便跃然纸上,虚伪与真诚的碰撞,辛酸和香甜的混合,这现实与虚拟的距离,貌似仅存于一纸之隔……
我不时地撩开文字的门扉,让自己的思绪和顾盼伥佯在软风中。将沁入骨髓的情思,用多情的笔墨渲染。这光阴里的明亮与温暖,娇羞和香兰,素雅与浓艳,丰盈和隽婉,还有那柔美清丽的片片花瓣,做为笔尖上最浪漫的铺垫,以圆润饱满的情感,将热情与激情一一点燃,然后开始一点点地“搭建”,在心中早就准备好的文字的“摇篮”……
我早就发现了文字的魅力,它们可以陈述自己理还乱的多虑,又能够记载剪不断的欢喜。每天执着于文字,只是想记录,自己偶尔飘出的思絮,也是在防止,等老了的时候,找不到这一刻、那一时的自己。留下文字,就等同于描述自己,日常生活的轨迹,更是为了方便以后,随时随地都能翻阅,自己的人生履历。曾经年轻的容颜,以及青春的旧事,已被飞逝的岁月越落越远。可那些光鲜的年华里,不仅有懵懂的青涩记忆,也有温柔的爱的软语,还有随心呵护而出的多情思绪。每谱写一篇文字的插曲,仿佛都能听到别样的音律。每每执笔行文,心海里总是泛起诗意的涟漪……
有时候会写几笔落寞的文字,是因那朵朵嫣然的笑脸,才刚刚谢幕不久,心中陡生彷徨,悄然就写进了一股微凉。但转眼又涌现一些蓊绿、深邃且又茂密的文字,就好像是迅速长出的一双翅膀,越过曾经的明丽娇艳,凋零与衰残,意与高远的碧色天空交缠。昔日的繁华鲜颜,已是昨天消逝的光影。尽管心中藏有万语千言,甚至还有几分遗憾,几丝不安,几度忧烦,均被由远至近、大片大片宛若绿丛的文字,染成平淡。
有时候的文字,恰似阴霾过后的一道艳阳,面对光阴里彰显出的绝色丽影,惟有用笔墨才能完成对季节的渲染。之前收录在心间的那些清清浅浅的婉约花瓣,把曾经过贪恋的时光次第揉捻。我伫立在如落花般的文字里,看月滴红阑、星波潋滟。将岁月遗留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小心翼翼地植入文字间。这尘世没有什么是永远,一如逝水流年,只能心甘情愿地目送草色烟光的往事渐行渐远,惟愿自己的心情在放飞的文字里得到释然。
感谢流光偶尔擎着云制的雨刷,洗涮大地多余的广漠、荒凉。让攀爬在文字路上的旅行者,在温暖的阳光下,‘晒’出风格迥异的文章。这如烟的柳色,那带露的叶子,枫叶的红妆,冰雪的titou晶莹剔透。而我,也一直在尝试用笔墨把散落枝头的暗香,盈袖拥怀浅藏。带着内心无数的渴望,跟随文字一起遨游远方。我刻意地将那一个个醒目的生活段落,镶嵌在文字里。而且非常期望,我心灵的花园时刻布满馨香……
我人生里所经历的每一个时段,都像红尘中有着不同风景的四季。我所留在世间的每样东西,都是在诠释“限量”版的自己。行走在文字的路上,我一刻都不想停。流连在墨香的绮梦中,我真的不愿醒。舞文弄墨,润饰生活。虽然我不能像文思斐然的诗人那样,不管路过哪一个地方,都能用文字留下一笺优美的诗行。我也不能像绵绵的春雨一样,只要对着大地尽情的歌唱,田野里就能开出一季动人的芬芳。但平凡的我,心情会和很多人一样,喜欢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寻找令自己怦然心动的暖香。认真努力的我,心思也和诸多文人墨客一样,希望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上,用心执笔描摹生活的模样。
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篇4
四月,在武汉显得是这样的潮湿,在阳光下度过的日子屈指可数。天气反常的有些令人压抑。冬天的冬装褪去又回来,反反复复的好长一段时间。周而复始的多变天气,有些扰乱了大自然的变换常理。
走过很多城市,那些地方没有给我太多心奇的感受。或许是因为那里的人,事,物。我知道每个城市那么多人,他们每一秒会发生着很多事,然而,这些事,却并不与自己有任何关联。但是,多少有点遗憾,也有点怀念。就这样,那段关于生命中的旅程,忽近忽远,又被拉扯到眼前。
诚然,烟火生活中,人总有矛盾的时候。很多事情,我怕忘记。又有很多事情,我怕记起。就这么无奈着,夹杂在大多数人麻木的生活模式里。我也已然和大多数人一样,被挤在这个社会复杂的人流中。
几天,几年。人们总喜欢用这样的词条,临摹离逝的光景。一生其实不长,有时还没等你活得透彻,青春已难再觅。所以,风雨人生,别等别恨。所以,别管来日方长,如今最好!
最近一直围着工作上的事忙碌着,偶尔会听听雨,写字,安静一会儿然后想着以前走过的路。深深的觉得,压力会把一个人彻底的摧残,同时,也会让一个人重生。于是,带着我那始终无法释怀的理想,再启程。一直觉得,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未来,我只需要比一个人更好,那个人就是现在的我。
今天,听到同事说,我们的工作很难。
你可知道,难做的事和应该做的事往往是同一件事,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会容易。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内涵和物质做后盾,人生才会变得底气十足。
我相信,努力地工作及感恩,在这里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事就没有什么困难。
人的一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因为希望幸福,所以不怨长路。未来,我来了!
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篇5
前天朋友十二点发来信息,叫我出去喝酒。
朋友是个不喜欢喝酒的人,他叫我喝酒必是有什么忧愁的事。
我说:“你都不喝酒的,我们就不去喝了,有什么烦恼,你就说吧,我都听着。”
他不是因为想喝酒,而是因为没人可倾诉,喝酒不能解决他的忧愁,但有个人可以倾诉,却可以淡化忧愁。
他说:“阿豪,是不是爱一个人就必须主动啊?”
我说:“看你们发展到哪个阶段吧,如果你们之间是刚开始暧昧阶段,你很喜欢她,她却还在观望,那你主动是很正常的;可若是你们已经热恋阶段,却一直是你主动,那只能是她不太上心,又或是她很忙;若你们已经过了热恋阶段,依然是你主动在维系着,那说明你们的感情或许快走到尽头了。”
他说:“我们也只是刚开始,我刚开始觉得自己身为一个男的,主动点是应该的,可是你知道吗,从她答应我开始,已经三个月了,每天都是我主动照=找她,她却从来没有主动找过我,不管是微信还是电话,更没有主动约过我,我开始有点怀疑她是否真的有当我是她的男友,我也有点快坚持不下去了,我感觉好累啊!”
我说:“心安啦,嫂子应该是还没正式走进自己的角色吧,一个人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角色,是要点时间去适应的,当你们到了你侬我侬时,你们就会有聊不完的话,约不完的会,甚至困了、累了,都要找你说说有的没的才愿意睡去。”
其实很多的感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就算你俩确立了情侣关系,也不见得两个人就能亲密无间,因为你一直扮演的都是主动的角色,你进入状态快些是正常的,她却一直扮演着被动角,习惯了你来找她,她慢点进入亲密无间的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
或许三个月的时间是有点长,可你们的故事已经发生了,时间再长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邀请她进入你的生活,却又要求她迅速进入到你的生活,是否是有点强人所难?
在爱的关系里,我们都容易变得没有耐性,都希望爱着的那个人也能迅速地爱上我,她的一时没有回应,一时的不理不睬都会牵动着我们的心,一再要求对方能迅速地进入到状态,不然我们的心就会急躁。
相爱的两个人,主动的那个总是悲叹,总是喜欢拷问被动的那人,你到底有没爱我,总是我主动,我都主动到心累、主动到心痛了!难道你就不可以主动点吗?
然而这不是最心痛、最心累的,最起码你们两个还是相爱的,她迟早会回应你的主动。
最心累、最心痛的主动是,明知没有结果,她不会回应你的爱,你却不顾一切地坚持。就算身边的人都劝你不要坚持,可你依然不听,宁可得罪他们也要维护着她。
你总是一边止不住的安慰着自己,我主动点,真的没有关系,只要你心里有我,就算没我也没关系,我心里有你就行,又不停地抱怨,你的被动,让我主动到心痛!
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篇6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赏月的风俗。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快到了,家家吃饼赏月,喜看中秋圆月。合家团圆,那当然然也少不了必备的月饼,月饼在我心中象征着团圆和美满,现在月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形状各异,为的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可是这样的月饼真的好吃吗,我说不,其实重要的不是月饼的味道,重要的是跟谁在一起吃,敢问有几个做子女的能在中秋月圆之夜能陪父母吃月饼赏月呢?倘若中秋不能跟父母相聚团圆,就算你吃到再美味的月饼,心里也不是滋味吧?
说到这里让我情不自禁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候的中秋节,我家住在农村,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只有逢年过节我才能吃顿丰盛的饭菜,所以父亲清早就到街上买菜,当然也少不了月饼,中午做了一桌的丰盛午餐,让我们大吃一顿,晚上全家人就做坐在桌子一圈边吃月饼赏月,月到中秋分在明,全家在一起谈笑风生,交织成一片灿烂记忆,现在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父母一天天老去,我也渐渐的长大懂事,直到踏入社会,因为工作的原因每逢中秋都无法与父母相聚,我才深深体会到了独自在异乡的内心孤独,和父母的期盼,童年那种无与伦比感觉不会再有了,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黯然沉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用王维的诗句描写我此刻的心情真是恰到好处。
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意思是说一过中秋一年也就快过去啦,每月一过十五,这个月也就很快过完了。是啊,中秋节马上就来临啦,年关也将紧随着而至。这不仅令人叹惜时光飞逝,也让人不觉就回忆起往事来。想想,自己已经有好几个中秋节没有在家过了。每到中秋节,除了快递些月饼之类的东西回家和打个电话向家人问候一声外,剩下的就只有思念和回忆了。记忆中在家过节的情景也在这时变得清晰起来。
我不知道我怎会有如此的感慨,是我长大懂事了?还是每个人都如此?昔日中秋的欢声笑语,谈笑风生,现在都变成了多愁善感,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情愿一直都生活在童年里,永远也不要长大,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更多的时间跟家人团聚。
都说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
父母年纪大了,他们对子女别无所求,只希望在他她有生之年,能多陪陪他,让他们安享晚年,就是最大的欣慰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到那时后悔也晚矣!
月满中秋散文随笔 篇7
如果不是搬迁,我大概永远都不会发现家中还有那么多旧书。我也没有料到,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还能与它们悄然相逢。
书本不似钟表会锈蚀在时光里。虽时过境迁,书本早已卷了毛边,泛黄了书页,甚至残缺不全,可那氤氲的樟脑香气,依旧清晰的文字,曾经留下的痕迹,依然洋溢出旧书特有的气韵。那些饱经风霜的人与事,都会如电影一般呈现在我们眼前。
翻开堆在最外层的一本,竟是我的最爱《鼠王做寿》。作者简介一栏里,郑渊洁还留有一头浓密的黑发,完全不是现在头顶反光的样子;那时的他,削瘦但眼神刚毅,流露出一种偶像的气质。也不知道作家看到这张照片,而后低头看到自己微微凸起的小肚腩时是否会生出几分感慨。封面的春联红,底边夹杂着绿色的横线装饰,正是那个年代流行的俗艳色彩。更让人感慨的是,那低廉的标价,不及时下一本盗版漫画的价钱。
书的纸张已经泛着茶渍黄,透着被空气氧化的味道。我用力深呼吸,并不好闻但仿佛还有童话的气息。这本书早就磨去了刺鼻的油墨味道,只留有那些大小恰到好处的正楷字和雕版风格的插画。比起现在拥有精美插画和缜密计算过的排版的书籍,的确过时了。但有时人们偏爱与时间角力的人和物。几十年、几百年来,若是没有输给时间,那它自然是一种荣耀。就像中世纪的骑士,立功之后理应得到国王的赏赐。我不知道这本童话书,曾给那个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的人带去了多少欢乐。是否有一个孩子,也是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如痴如醉地阅读过?那个孩子,或许就是我的长辈呢?
这些年,我在书店看到过郑渊洁的更多的书。这些书开始有了精良的装帧,有了漫画风格的插画,尤其是那浓厚的书香味及几十上百元的精品价格,无不烙上了时代的记号。可我总是无法静静地坐下来,感受到当年的那份美好。
海德格尔说过,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他说的,大概便是我此刻的心境。午后,我与旧书悄然相逢,捧读中仿佛消除了时光界限,回到了那个芬芳四溢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