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2023/12/23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精选9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1

“当我跌倒时,走过的一位大姐姐扶起了我,使我忘记了跌伤的疼痛……”这是我看的一高中学生的一篇作文里的一句话。这文章老师给了她九十四分,这的确是很高的分了。我的作文从来没有上过七十五分。我又翻看了她后面的好几篇文章,全都是诸如“我用手指轻轻的勾起窗帘”之类的话,但老师给她的分数却没有低于过九十分。我实在是搞不懂了,首先,让我搞不懂的是她的文章好在哪里,然后,让我搞不懂的是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师的品味怎么这么的低下。

语言文字的华丽似乎已经成为了现代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超级重点,也成为了作文评分标准的重中之重。这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试问,在那些空洞而华丽的文字下面,我们到底能读出一些什么来?我们能读出“走一步退三步”的所谓的描写;我们能读出“太阳一下子从地平线下跳了出来,我们都高兴的笑了出来”的写景;我们能读出“啊!大海全是水!啊!骏马四条腿!”的抒情。敢问作者,你“走一步退三步”你到底还走不走,我看你还是倒着走算了,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到达目的地。太阳每天从地平线下“跳”出来,你是不是像公鸡报鸣一样一到点你就是笑出来呢?有谁不知道大海全是水,骏马有四条腿呢?我只能说像这些只用了华丽的文字,而没有一点思想的文章,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垃圾、废物。

对于中国至今没有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感觉到悲哀,这也是中国人的悲哀。如果语文习作还是如此教下去,大概这悲哀将延续到子孙万代吧!

我对于怎么去教作文和怎么去写作文是个外行,因为我的作文并不是很好。但我认为作文一定是思想在先,一定不要华而不实,还要与现实相结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大部分的老师不让学生看诸如韩寒、郭敬明的书。声称他们的书中思想内容不健康。说韩寒的文章全部都是无病呻吟乱说一通,又说郭敬明的文章中胡乱用词语法不通。对于那些人我只能说你们是懦弱的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或者是个不懂得纯真情感的污浊的人。韩寒的《三重门》和《零下一度》描写的的的确确是现行的教育的方式和一些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是他太直白了而已,不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那么的含蓄。郭敬明的《幻城》、《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把那些真挚的友情,那些不带任何污点的爱情,那些人性最深处的美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你把这么有思想性、这么有针对性、这么贴近现实的文章都说成无病呻吟、乱说一通、胡乱用词、语法不通的话,那么恐怕你也只会认为自己的文章才是文章吧!

总之,语言对于文章固然重要,但光有语言也不行,文章一定要有思想性,要贴近现实。这就如同洗澡,我们虽然不能一丝不挂的去洗澡,但也不能穿着棉袄洗澡吧!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2

年,象个让人欢喜让人愁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就来到了面前。一不留神扭过头几欲碰到它吐气如兰的鼻尖,毛毛汗顿如春风一夜后大地冒尖的浅草而密密麻麻了。哦!天哪!一年又在不知不觉中被如此轻易而残忍的挥霍掉了,生命的书又翻过了一页,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这本书还剩多少页。我们就在这种忐忑的无知中度过一年又一年,生活的真正意义却甚少有人思考。

年关日渐临近,街面上的人和车逐日的多了起来,平素开阔得似有些显摆的街道居然就如此轻易的拥堵了起来。临街商铺的货品都摆出了店门,商家促销的高音喇叭肆无忌惮的轰炸着每个路人,街道两边还塞着红红绿绿的大摊小担,成群结队的农村妇女们边讨价还价边里手地挑着必需的年货。红头发绿眼睛的美女也蓦地冒出来许多,新潮奇鲜的服饰总引得擦身而过的男人侧目回头。刚放寒假的大学生们很潮地三五成群嬉笑着在街面上追闹,而街角那个卖棉花糖的老人身边则挤满了兴奋特别的孩子。这是一个娶亲嫁女的旺季,每天都能见到豪华的花车结队炫目张扬着招摇过市。这时候开车上街,那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交通工具,心平气和那是必备的素质,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只能无奈爬行。那些平时散落在全国各地打工的、做生意的、当官的、游手好闲的、坑蒙拐骗的、光宗耀祖的、落魄失魂的人都归心似箭的赶着回来。家乡和亲情的诱惑,不分阶层富贵的对任何人都彰显着公平。家,在这个时候,就象某个放满了观赏鱼湖边一个投食的游客,四方的锦鲤都经不住食物诱惑迫不急待的朝一点疯拥而来。城镇里各家各户的主妇趁着还有点阳光的天气浆洗被服床褥清扫门窗角落,而农村里性急的人家早早地就杀了年猪,熏好的腊肉都吃了一截。酒店宾馆茶楼里上演着各个圈子各式各样的同学会、战友会、驴友会,嘈嘈嚷嚷,不亦乐乎。而各个单位部门忙着发奖金福利安抚部属,领导们做秀式的下乡举着薄薄的红包以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慰问。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年,却象一根无形的导火索,引爆了每个人心里一颗躁动的定时炸弹,震得所有人都失去了往日的淡定。传统文化的力量,足以排山倒海席卷一切,让每个人都不由自主的裹挟其中无可自拔。

曾经很喜欢年的感觉。小时候在农村,总掰着指头盼着过年,想着一口吃,念着一身穿,还能放爆竹,走亲戚。刚过冬至,家里就杀了年猪,熏了腊肉,灌了香肠,常常和弟弟为了哪根童子骨上精肉多一些争得不可开交。接下来就是生产队里所有人家在一起热火朝天地打糍粑做年粑粑,蒸熟的糯米被热气腾腾地倒进石碓里,包袱一扯,一大群男人马上用洗干净了的锄头把铁锹把洋杈把围着石碓转着圈快速地拄着糯米团,一拔人累了下一拔人接过家伙继续拄,兴奋时甚至还齐齐地喊起了号子,那份快活劲的场景,永生难忘。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熬麦芽糖切爆米花糖,那也是再美妙不过的年味。一家人拢坐在火烧得旺旺齐高腰高的土灶前,在聊天中等着那满满一老天锅掺着掺了麦芽粉的水慢慢熬得越来越稠。我和弟弟那时一般候到半夜就顶不住睡觉去了。鸡叫头遍时,熬糖师傅用家伙搅均了余下的小半锅稠汁,根据经验辨了辨色香味说可以了,主妇们马上会先装上几碗糖稀放进碗柜,冻凝后就成了“喝喝糖”。一大早揣着心事的孩子们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向厨房打开碗柜,晶莹剔透泛着金黄诱惑色的“喝喝糖”象上天赐与的礼物让孩子们惊喜不已,迫不急待地用筷子搅上几圈,不顾拉长的糖丝粘得到处都是,吃一口,甜在嘴里,蜜在心头。而正月里走亲戚拜年就更让孩子们乐此不疲了,因为能或多或少的得到一点压岁钱,谚语“拜年拜年,粑粑上前,我不吃你家的糊碗豆,只要你给的压岁钱”就很形象的描绘了孩子们当时那种欢愉的心理。我们那里有“初一不出门,初二走丈人”的习俗,正月初三后就一家接着一家的给亲戚拜年去。那时交通不便,基本徙步,所以在亲戚家一般是要过夜的。我父母双方兄姊表亲较多,一圈年拜下来,再回到家里基本就过了正月初八,再候在家里等着一天好几拔的亲戚来我家拜年。热热闹闹不知不觉就过了元宵节,孩子们开始拼命的赶着寒假作业准备上学,大人们也作好春作农事的心理预备,年这才算基本过得差不多了。

在部队几年也是极盼着过年的。那时我在团部机关军务股任档案保管员,这个股室刚好是管士兵探亲假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因而我在部队三个春节探了两次家。我一直是个恋家的人,哪怕是青春年少时。有一个春节原本没探家计划,但临到腊月二十九,实在忍受不了对家的相思之苦,临时找领导特批了假,连夜坐火车返家。第二天紧赶慢赶到家时,正是除夕夜华灯初上,我突然出现在家人面前时彼此间的激动狂喜,现在想起来还温润如初。再后来复员回来参加了工作,对年的期待也急切到有小孩子烧粑粑不等热的感觉。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是一个对友情极度热衷的年龄段,一进腊月就四处探听着有哪些在外地工作的同学战友或者朋友回来。那时我和他们都尚未结婚,暂无家庭的牵绊,因而聚起来很容易,于是年前年后十多天,几乎每天都沉浸在聚会的喜悦中,要不大碗喝酒,要不在歌厅喊到声嘶力竭。

光阴是一个技术高超的麻醉师,让我们在不痛不痒里转眼就人近中年。当年狂热得实在有些过头的激情,也皆被无奈的现实生活打磨上了成熟的烙印。那群曾经青涩的少年已多为人父人母,一个个背负上了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于是步履不再那么欢快,笑声不再那么爽朗,做事不再有如初的天马行空了无牵挂。加之随着近二十来年社会物质生活全面提高,人们生活价值观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年,就渐渐地贴上了浮躁而现实的标签,成了传说里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年曾醉心沉迷其中的人,也渐渐开始带着几分冷静和淡泊审视这个有些扭曲的年了。年,终于被功利挟持,要不成了一些别有用心者名正言顺拉关系走后门的幌子,在杯光盘影里变身为暗箱操作的温床,要不就委身于商家名不副实的炒作、娱乐节目做作的恶搞,要不就在带着强烈中国特色“春运”一词里成为太多天涯断肠人手中那张酸楚的返程票。便利的交通让亲戚之间的拜年活动弱化成一次次浅尝辄止的礼仪,当年和表兄堂妹们在烧着熊熊大火的火塘边烧磁粑烤红薯的深度快乐已无处觅寻。无休无止的牌局酒事让身体与精神象沙漏一样日渐空虚下去,多年前那些亲戚姊妹们在一起一坐大半宿地拉家常闪白话的温馨也成为记忆里的廊桥遗梦。

这些年我逐渐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着年带着疯狂扑面而来,而少了年少青春时主动的张臂拥抱投身其中,我知道生命里有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再也找不回来,就象那些关于年的由心而起的幸福,就只能永久封存,仅供回味了。时至今日,真正的幸福,已成为一种行将断货的奢侈品。很诧异脑子里的这种想法,或许,这是我衰老的开始。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3

文学是矫情与千般的作作。宛转千回的感受与柔弱的美,总是能够勾引起我心中无限留恋的记忆,

及引发我们思考人生追寻大美的存在,生命本身即是一种彻悟,我们无须追根溯源其存在的意义。

怀揣着一颗仰慕的心去享受及赋予我们的一切感受这本身便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曾有批评家说过,

诗人就象孩子,用自己无穷的幻想去篆刻自己的世界,却终究在冰冷的目光可怜的活着,或者只能说是愚蠢

但诗人却又是真切的赞扬着我们的世界,我们把所有的黑暗都给予了他,他却还原美丽,我渴望做一个诗人,于是我便是满心欢喜的让自己在那些黑暗里纯洁了自己的内心。

或许我还没有资格谈文学,当我却渴望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生命的乐趣,一半是感受,可想而知感受对于文学所起的作用,其实人活着很简单,大多数都只是享受着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没有悲喜,不起波澜,真切的欲抓紧每一寸光阴,却又终究在那如水般平淡的记忆里感受的微茫与渺小,此时挣扎而又沦陷的感受,

会让你懊悔之前所做的一切,但却又是最最让人悲哀的事,当一个人临终之前却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匆忙的走过人世,世间的真谛与美好都与你无关,自己只是一个匆忙的看客,连回忆都未曾留下,我想没有比这更人悲哀的事了吧?这也只是我热爱文学的理由。

这个世界总是深藏着无数个秘密,我一向以能够略微探觅得些须而引以为乐,世间所浮现的一切繁华与华丽的不象样子的糜烂,从来不会真正的让我动心,我只是让自己游离一切的罪恶,但却又一直沉溺于黑暗之中,这是我现在所做的,也是我一直愿意做的,黑暗不是罪恶,让自己的思想保持一份澄澈,便不会让自己灵魂污浊如今的文人墨客一向以那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却不想是真正的永远去登上文学至高殿堂的机会,并渐行渐远,这也是之所文学在我们的国度里萎靡不振的原由,没有感受的文字就如一潭死透了的水,不会让过往的游人有一丝的惊喜。我想我是欢喜的,沐浴在那神圣的真理之光里,去扑捉那无处不在的感受与大美,那是一种舒坦的让人无法言愉的感受,我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渴望让大家能够让自己真正的愉悦着。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4

同事在医院做椎间盘手术,单位派我和两个同事倒班的去陪侍,开始两天事多一点,后来闲着的时间就多了,我带去两本文学杂志去看,不要说在这个地方竟要比在家里看的投入,联想也更多。

病房里还住着一个刚刚做了疝气手术的老人,来自农村,老伴和两个儿子轮流的陪侍他。一个病房住着也算一种缘分,没事的时候自然要彼此闲聊。我注意到老头的两个儿子从外表看不像平常看到的农民,如果不开口带出方言和省城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果然,老头告诉我他的这两个儿子先后都考上了大学,现在都在县城了工作,大儿子在县民政局当干事,小儿子在一所镇中学当语文老师。说到大儿子的时候老头显然更兴奋一些,政府机关更能办事,说到小儿子态度就差点了,说他从小贪玩不好学习,大学考了两年没考上,最后托人花钱才考了个师范走了。

看得出老头也是一个健谈的人,和他聊点年代、山水、庄稼、风土人情之类颇有意趣,在闲聊中我才知道老头却也并不平常,以前曾经当过一段村支书,难怪,干部究竟是干部。

但老头的两个儿子却不像老头那么开朗。其实我挺愿意和有文化的人交流,甚至对他俩我还有些隐隐的自卑,毕竟人家都是大学毕业,尽管咱也自学了一个大专文凭,还混进省作协当了会员,到底有些底气不足。或许是有这个念头作怪吧,也或是性格的原因,感觉兄弟俩和我隔着一点什么,好像在防着我似的。那个当干事的还能多说几句话,却是那位当语文老师的少言寡语。这让我觉得诧异,毕竟是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看的东西不会少,而且还要给学生讲课,每天少不了要说话,怎么和我这样一个好文的人也没有话了呢?是面对一个城里人产生了自卑?还是古老的文人相轻在起作用?

其实我所以带两本文学杂志去医院就是因为想到了他,怕他抢着看我就没看的了,另外也是希望看过后能彼此交流对文学的看法。可以说这是我对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已经几乎固定的认同。但他让我失望了,两本杂志摆在床上他都没有扫一眼,我想大概是因为他近视没有看到,就拿起一本递给他随意的说:“闲着没事,看吧。”他竟摆摆手拒绝,连话都没说。我问:“那你是不喜欢这份杂志?”他说:“不是,我不喜欢看现在的文学期刊。”或许是看的我诧异的样子就又认真的补充了一句:“真的。你不要客气。”

这让我大跌眼镜,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怎么可能不看文学期刊呢?莫非他的欣赏水平真的高到这种程度?

我不能说他就代表了许多的农村语文教师,但他却给了一种想法。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给学生讲课的,却为了他的学生有些担心了。我也不能说他就带不出优秀的学生,但他却给我一种认识,学生优秀并不必然依靠老师,特别是在语文课。

当然我也想到了农村的环境,那里的确缺少书,即使是有也不见得舍得花钱买回来看。我以前也曾经去过农村,在那里除了课本,要找到一本课外书是很难的,虽然我相信这种情况现在肯定得到了改观,但物质的丰富也并不直接带来精神和文化的丰富,一些暴发户可以毫不吝惜的买车买房,但就是不舍的买书。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些东西就是由习惯决定的,就像人的胃口具有记忆一样。

我的另一个启示是金钱的确能改变人的身份,老头的小儿子就是因此改变了身份,而很多穷困人家的子弟却在失学。而就是这样的人带着七八十个中学生。而且据他说以前他还带过物理、历史和政治,他们那里的老师带什么课是很机动的。我问他业余时间干什么?他说买了一辆小面包车晚上出去拉人挣点外快。

我不能说所有的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差,但我想那样的环境和众多老头小儿子这样的老师的确让人心里很难踏实。我至今清楚的记得二十年前回老家在一所小学遇到的一幕,一个老师在飞雪片似的给学生判作业,而旁边还有一位老师在催促他走去打麻将。恰好进来一个学生,这位老师就把判作业的事交给了学生,还郑重其事的对学生说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光荣的任务。”那位学生带些羞涩又带些骄傲的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这场景至今刺激着我,老师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呢?但现在我又不得不改变一点想法,或许这才是最好的锻炼方法,无为而治,这样就使我们看到几乎所有能够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都是极其聪明的(当然不应该包括那些花钱考上的)学生。

我把杂志收了起来,带着激动走到户外。一会我冷静下来,何必自以为是的较真呢?教师也仅仅是一种职业吗。谁又规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去看这些杂志呢?又或许仅仅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他不想看了呢?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5

“父爱是耀眼的阳光,母爱是美丽的朝霞;父爱是六月强劲的东风,母爱是二月温柔的春风;父爱是鸡毛杆的柄,似有奇妙的作用,母爱是鸡毛杆的毛,轻轻为你扫去心灵的尘埃。”

我的爸爸、妈妈也就如此。

我的爸爸对我的行为生活要求得很严格。在行为上,爸爸要求我要懂礼貌,尊老爱幼,听爸妈的话,不要耍小性子。有一次教训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我八岁的时候,我正在读小学二年级,因为我年纪小、不懂事。所以经常回到家来就发一些不着边际的脾气。有一次,爸爸下班回到家来,我们正在吃饭。

我吃完了粥,然后不是故意的,是无意的把碗甩到地上,“哐啷”一声,碗打碎了,结果可想而知,被我爸爸揍了一顿。那一次虽然打得不是很重,但是那伤痕永远地铭刻在了我的心中。至此以后,我再也不敢乱发脾气了,这也许就是所谓“奇妙的作用”吧。爸爸,就是如此,对我生活上的点点滴滴都严格要求。父爱就是如此,难怪有人说:“父爱是严格的,深沉的。”

我的母亲也很平凡,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当你遇到困难时,谁在鼓舞你?是母亲;当你伤心的时候,是谁安慰你,为你擦去眼角的泪花?是母亲;当你寒冷时,是谁为你披上温暖的大衣?是母亲。母亲的爱就是如此琐碎、平凡,如此美丽、细腻,让人时时刻刻感到温暖。

在学习上,我和妈妈是有约定的,在小学的时候,考前都有协议;考前三名就怎样怎样,没有就按“第五名扫一个星期的地,第六名洗一个月的碗……”,依次类推。其实,我的成绩大部分能达到要求,没达到的,其实妈妈并没有重罚我,只是在暑假内每天做她安排的极为困难的作业。妈妈,就是如此,对我学习上的点点滴滴都严格要求,力争最好。

父亲、母亲,那么神圣的字眼,是你们创造了这个家,然后又创造了我,是你们用爱的甘露滋润着我,牵着我的`手从昨天走到今天……

父亲,母亲,我永远的最爱。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6

我们相识于春天,在那百花争艳的日子遇上你是我的荣幸;我们相爱于夏天,在那绿树成荫的日子爱上你亦是我的荣幸;我们分手于秋季,在那萧条的日子分手是我一生中的遗憾;我们失联于冬季,在那冰冷刺骨的寒冬失联是我最难熬的时光。

那一年的四季埋藏了我们太多的秘密和回忆 ,是时候把它挖掘出来解开我的`迷惑和抚平我的忧伤,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故意“失踪”,故意逃避,故意不希望我找到你。

我还记得第一次与你相遇的情景。春风轻抚着刚刚被寒冬摧残过的桃树,看着蜜蜂轻轻地停在白里透红的桃花上,我以为这是世间最美的一瞬间,于是我用相机记录了这最美的时刻。当我看到照片里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正在用画笔描摹桃花时,我意识到我错了。蜜蜂采蜜并不是最美丽的一瞬间,而是你专注的时候那认真的表情和微笑。

你单膝跪在地上,仰望着桃树上的桃花,你把画板放在膝盖上,左手拿着画笔,右手把着画板。你的眼睛是那么的明亮,你的嘴唇都是那么小巧玲珑,你的皮肤是那么的红润。我担心蜜蜂会不会把你的笑脸当成是桃花,然后向你飞去。

我觉得我必须记录下这一时刻,虽然是百花争艳的日子但是你“一枝独秀”。于是我又拿起相机“咔擦”一声,你的一娉一笑就成了我电脑的桌面。

然而我偷拍你时,你恰好发现了,你冲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逃之夭夭”。从那天开始,我一直在想你还会不会到这里来?

聪明的我选择了“守株待兔”,然而老天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整整十五天你再也没有出现。正当我背起行囊准备离去时,你又突兀地出现在那里。你还是那么的美丽,那么的独特,仿佛是仙女下凡,让我如痴如醉!于是我决定,我不想再错过这个机会,我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以为你会很高冷,但是让我诧异的是你真的好友善,你不仅友善而且出口成章,在你的身上我找不出缺点,你是那么的完美!

从那开始,不管你在哪里出现我总会装作很意外的样子大喊一句“好巧,又遇见你了。”然而,也许我的演技很差,也许是你发现了这不是巧合,所以有一天在我说出类似的话语时你笑着对我说道:“我不相信巧合,我也不相信缘分,我只相信和你在一起我会很开心。” 就这样,伴随着知了的祝福,我们许下了海誓山盟。

然而没过多久,你变得越来越不开心,你的话也越来越少,我也开始担心起来,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让你变得越来越沉默。然而,突然有一天晚上,你又变得和以前一样,你的笑容回来了,你的话多了,但是我没有感到惊喜反而忧,这种反常的现象很有可能意味着我们即将结束。聪明的我猜准了,吃过你亲手做的晚饭,你向我提出了分手。我冷静地思考着,也许你是正确的,这两个月以来,你变得让我越来越捉摸不透,如果我们相爱真的太难,何不分手让彼此的路更宽。

第二天你果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踏着一路的落叶回到家中,整个人就像是没了魂一样,不过聪明的想起了一个地方——我们第一次相遇的那个桃园。

我还是像以前一样选择了“守株待兔”,不过这次我再也没有那么幸运了,从初秋一直等到了寒冬你从来都没出现过。看着雪花飘飘洒洒的落在我的手上,没一会儿就融化了,我想这也许是你的泪吧!反正我的脸上全是湿的,不知道是我的泪水还是雪水。

那一年的四季真的埋藏着有关于我们太多的秘密,我们的幸福来得如此突然却又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不知道此时此刻你在何方?也不知道你还过的怎样,我真心的祝福你快快乐乐。今生有缘无分,期待来世相遇!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7

有个小岛,四季春光明媚,生机勃勃,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泛着亮。这段文字写的不是夏,而是秋。海南的秋不像别的城市,在十月就穿上长袖,搓着手。海南的秋暖得很,人人都是短袖,没有丝毫凉意。

海水很热,太阳很大,小鸟很多,花儿很香,树还很绿。这就是海南的秋天。 这几天,因为下雨,有了些凉意,可雨过天晴后,海南又是热秋了。坐在教室的我们,仍旧穿着短袖校服,开着风扇,等待漫长的夏季过去。海南若真的入秋,也要等到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吧。走在街上,看得到到处生机。这让我想到了九寨沟的秋,那满山的金色,就像山上渡上了一层金一样,金黄色的落叶铺在地上,很是有意境的。可海南无法看到这样的金,也是很大的遗憾,可海南四季的绿,让人感到生机勃勃,连着心情都愉快起来了。

描写秋天的诗很多,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诗人们很喜欢在秋诗中加入梧桐这个元素。看,品诗句,我很喜欢见见秋天的梧桐树,学校里有很多树,可我分不清品种,至于有没有梧桐树也自然不知了。

若说九寨沟的秋是金色的那么我要说海南的秋是绿色的。海南的秋不仅是绿色的,也是短暂的。真正注意到她的时候,也只看到一个背影,因为冬来了。

美好的东西永远是短暂的,海南的秋正是如此,因为短暂才让人觉得美好。 风很大。若是定要我说出海南之秋的印象也就是这个。海南虽不冷,可是风和很大,或许是四面环海的缘故吧。

海南的秋天是湿润的,秋雨伴随而来。或清晨,或午后,或傍晚,在早练,在品茶,在散步,都可以闻到泥土的芬芳。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其实秋月与其他季节的月并无差别,只是意境不同。搬个小板凳,坐在自家的阳台,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尝着零食,享受秋月,感受秋月,秋风是让人感到舒服的风。看着月亮,听着小曲,迎向秋风,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秋会让人忆起很多。开心的往事,已故的亲人。海南的秋是温润的,朦胧的,让人沉迷其中,醉在其中。

秋是思念的季节。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8

随着一场又一场大雪的融化,天气渐渐的暖了,风渐渐的柔了,太阳也不再懒洋洋的了。一切都不一样了,都该从新开始了。我们透过枝头点点嫩绿,仿佛感觉到了春天正朝我们慢慢走来。我渐渐发现了春天的脚步。

在鱼缸里安度了一个冬天的金鱼似乎感受到了水温的回暖,春天的召唤,开始舒活舒活筋骨,在水中快速游动起来。它的全身极有节奏感地左右摆动,就像在跳草裙舞一样。而它的尾巴则像一面彩旗,迎风招展,像是在迎接春的到来。有时,它还跳出水面吐泡泡。我仔细观察着这一幕幕,心中暗暗笑了:它一定是迫不及待的看看春天来临时的景象吧。想到这里,我不禁也将脑袋向窗外探去:春天,春天真的来了吗?忽然,我猛地发现,我面前的鱼缸里,装的就是春天啊!

迎春花的枝已从嫩芽向根部一节节被染成了绿色,而有的地方还是枯黄的,犹如青铜上的锈迹。花骨朵已有半个指甲盖那么大,它的最下方是深沉的紫,那紫色好像沉淀下来一样,将花骨朵的下半部紧紧掩盖住,不露出一丝黄色。而花骨朵的上半部,是柚皮般的黄色,黄得耀眼,黄得绚丽。而在这黄色的顶部,却有几缕紫色,这花好像在犹豫着,等待着春的来临。不,不是等待,是预示。黄色的花骨朵在枯藤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朝气。我不禁用手去抚摸了这孕育着春日生机的生命,那花瓣是那么的硬,似乎是在保护着花骨朵中的生机。

春天的脚步近了,她留下了一路芬芳;

春天的脚步来了,她带来了勃勃生机。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9

五月初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荆楚大地的屈原记念日。

时下,离端午节还有好些日,可城市的天空里早已弥漫起借机促销的滚滚硝烟。商家们各显神通——或通过媒体、或天女散花般地遍撒宣传单、或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总之,惠利打折是个幌子,借端午节便利,商家们肯定又要赚个盆满钵满。超市里,显眼位置的空间里,摆放出各式风味的粽子让人眼馋,尝鲜的欲望驱使得熙熙攘攘的人们欲罢不能。

啊,年复一年的端午节,家家吃粽子;难得有文化韵味的家庭里,能听得到端午的历史渊源;家家户户门前挂上些菖蒲或是一大束艾蒿,人们是在借此方式祈求平安祥和,敬仰祭祀不屈的忠魂。

年少时,我那难以磨灭的记忆里,七十年代初的云梦泽的一个端午节。

那是个生活相当困苦的年代,父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们兄姐弟五人。可想而知,我们当时的生存状态是个什么样,几乎难得吃上一顿饱饭,难得穿上一件像样的衣裳。尽管如此,那年的端午节,母亲还是想着法儿让我们过了一个还蛮高兴的端午节。父亲不知从哪里采撷来一些茭白的叶片,只是叶面有些黄枯的颜色,但这已经是很不错了。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岁月里,难得有更多的青绿的野生植物能正常生长,因为能吃的东西,都被求生存的人们果腹充饥了。母亲将有些枯黄的茭白叶片洗净后泡在水盆里。不多时,母亲从里屋端出一个搪瓷盆。盆里盛有白的粳稻米,黄的粟米,黑的荞麦米,还有淡红的高粱米,它们混在一起还蛮好看,估摸有二三碗的份量。

母亲忙碌着,哥哥姐姐帮着母亲。我们小的三兄弟,当时的心情真的特兴奋,因为很快就有香甜的粽子吃了,可以能吃上一顿饱饭了,我们手舞足蹈地哼啊唱啊,清苦困顿的家哦,难得有这么一次欢乐过节的氛围。

清爽甘醇的气息,很快地溢满整个居屋。我吮吸着迷醉人的浓香,心胸倏地涌起一泓清泉,沁入心脾。好久好久没有过的幸福哦,我们一家子围坐在饭桌旁,甜甜美美地吃上端午的棕子。只是,粽子的味道是咸的,因为当时家中没有糖,当时的家庭状况也不可能为吃一餐粽子而去特别地买一包红糖回来。

到如今,我还老是想起那次吃粽子的滋味,咸味的有些糙口的多色彩馅的粽子,我是吃得多么地满足惬意,多么地幸福啊!那用绿白黑黄红的棕皮棕馅包裹起的粽子,拿到现在可是绝对的环保健康。如若母亲再按当时的原样,复原出同样的粽子,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能咽得下那咸涩的还有些微苦微酸的粽子?

吃完粽子,已是傍晚时分。母亲引领着我们到不远处的涢河东岸边,大哥一路上,手提着自家做的纸质的灯笼,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站立在大堤上,我们隐约可见涢河两岸,来往的人影很多。这是个端午节的傍晚,来涢河水里放逐水灯的人确实有些多。那个时候的家乡,每年的端午节,总有人们来河流里顺水放逐水灯的习俗:或是纸扎的船坞,或是陶瓷的碗盅,或是搪瓷金属的碟盘,它们承载上点燃火苗的蜡烛,轻缓地置放入河水里,顺风顺水地漂流向远方,带上人们虔诚的祈福,祭祀远古不屈的魂灵。

涢河岸边,放逐水灯的人越来越多。祈祷声、祝福声、还有偶而燃放的炮仗声,强烈地交织在一起,奏响起人们庆典端午的传统序曲。母亲要求我们面向河里面,依次跪在河水边的沙地上。她自己从随身带来的竹篮里,拿出来早已做好的五个纸船,让我们兄姐弟五人,每人拿上一个纸船,在纸船中间位置安放好蜡烛,一个接着一个地燃亮蜡烛,轻轻地置放入水里。承载着蜡烛光亮的纸船,缓慢地在水中漂啊漂,漂流到光亮集中一片的地方。远远近近的涢河里,蜡烛的光亮一处处一片片,闪闪烁烁熠熠生辉地飘向很远很远。它承载着人们期盼美好幸福的心愿,也捎带去人们对远古先人不屈灵魂的哀思。

母亲哦,一直口中念念有词,她在心中不停地为我们祈福,祈愿我们能永远平安快乐地成长。操劳一生的母亲哦,心中永远只有我们儿女的健康和快乐。感谢母亲,感谢母亲给予我们那个难以忘怀的端午节!

再过些天,又是一年的端午节。

我不知道,家乡的端午节,是否还是从前的那个传统过法?或是淡化了或是加入进时尚的新元素?

我哦,将永远铭记母亲给予我们的那个贫困年代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