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感怀中秋随笔

2023/12/23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感怀中秋随笔(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感怀中秋随笔 篇1

盼望着,盼望着,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被我给盼来了。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过中秋节。

大伯,二伯和大娘们早已来到奶奶家里,他们正热火朝天地准备着晚餐。有的在洗菜,有的在炒菜,有的在洗水果,还有的在切月饼……大家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过节团聚的喜悦心情,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了出来,笑哈哈的,乐滋滋的。时不时有菜香味从厨房飘过来,蹿进我的鼻子,我猛地吸了一大口气,啊!真香!真香!令我“口水直流三千尺”。

吃饭了,这时肚子饿得咕咕在叫,我如一匹“恶”狼一样冲到了饭桌前。饭桌上,已经摆满了美味佳肴的饭菜,有绿油油的菜花,雪白白的山芋,黄灿灿的玉米饼,香飘飘的烧鸡,红彤彤的大鲤鱼……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月饼。我拿起筷子,夹菜便狼吞虎咽地“吧唧,吧唧”吃起来。这时,奶奶提议让小孩子玩成语接龙。“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安然无恙”……我嘴里嚼着菜,含含糊糊地接了一个“对牛弹琴”,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晚餐我们是在欢乐的笑声度过。

晚饭后,大人们在一边谈话,小孩子们在一边看电视、玩电脑。而我却是拿了一块月饼出去赏月。此时的月亮分外明亮,圆圆的,好似一轮圆盘。宽广的夜空中,几朵灰色的白云陪伴在月亮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清爽的秋风拂面而过,清清凉凉,舒舒服服,惬意极了。在月的衬托下,坐在树下的小石凳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心里在想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奇妙的神话故事,思绪也飘到广寒宫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诗句从我的脑海前浮过。杨柳微微晃动树枝,“沙,沙,沙”,仿佛是对这美丽的月光发出赞叹……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快得使人不能觉察。夜色疲倦,我们也该回家了。明亮的月光照亮着我们回家的路。

感怀中秋随笔 篇2

和章志中秋月圆,阖家团圆欢聚的节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流动着文化艺术的遗传基因。文人雅士们甘愿墨笔,用古诗词词赋撰写过过多相关中秋节与月亮的优秀作品名言。每到中秋节,大家竞相对月当歌,神情达意,舒发离人的想思之情。古时候交通出行隔绝,行走不便,人生旅途,用时甚多,有时间作诗弄月,词赋山水风景,情寄于当然界之宏伟群山河流。

山水游记璨若星空,以《永州八记》、《醉翁亭记》,也有《徐霞客游记》,名作优秀作品,宝贵的记忆财产,美丽的'回忆。东坡先生曾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诗句,将中秋节的想思情感表达,亦是恰切,无以言表。文人墨客的比较敏感、才能的爆发,一泄而就,变成了文学类上的高峰期。

孩童阶段,影片《闪闪的红星》,有组画面记忆力深入:革命斗争时代的中秋节,老红军给一群小孩子做月饼,边做边唱八月十五月儿圆,祖父为我做月饼呀,月饼圆溜溜甜又香哪。中央红军的初衷是让贫苦大家的日子甜又香哪。纳西族人有一个风俗习惯,年青人谈恋爱,情感发展趋势到筹备婚礼,男性老人购置月饼礼物,伴着中秋节上门服务女性家里,追讨良辰美景吉日,一桩婚缘妙事从此明确。

纳西族人文化艺术将中秋节明确为订婚日,既是文化艺术也是日常生活。赶到房外,喜见上空悬一轮明月,虽有一些黯淡,但激动不已,仰头凝视着。好景不常,云彩涌来,将月亮包囊严紧,空天复又暗淡。正为月亮劳神之时,耳朵里面边传出唧吱,唧吱的虫类鸣叫,他们好像要召唤月亮亮相。

周边的楸树树静静的矗立在山坡上,更提高了月色的浓厚。

在记忆中,中秋节的月亮时目前无,但内心的月亮却越来越光亮。人一但到中年,生活不如意,职位的岗位职责,均是当担原因。家人的离去,想念与日俱增,甚或明显,期冀多守候她们,但工作更须要大家将月亮放进心里,默默地向前,抵达远处。

感怀中秋随笔 篇3

天上一轮明月,月下一片果园,园里一间小屋,屋前两位守园人,那是我的父母。

三十年前,父母的中秋就是这样度过的。那时,我上高中,弟弟上初中。为了挣够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父母又承包了一片果园。从此,白天,父母忙着耕地、施肥、除草;晚上,他们还要到果园守园。

早在中秋的前一个月,父亲就开始不停地探视他的“宝贝”,或目测,或手拢,“丈量”一下那些“黄香蕉”“红香蕉”又长大了几分。父亲边量边笑道:“到了八月十五,还可以长大一圈,价格还会涨点!”

果然,中秋到了,每斤苹果比平时多卖了二三分!父亲高兴,买回一斤月饼。中秋的晚上,我们和父母围坐在果园里,赏月、吃月饼。那晚的月亮格外大、格外圆。在皎洁的月光下,风儿轻唱,蟋蟀弹琴,瓜果的清香、泥土的芬芳,在歌声中飘散,在笑声中荡漾……

我考上大学那年,1200元的学费难坏了父亲。他狠下心,把家里唯一的耕牛卖了,然后又托亲戚贷了款。那年中秋,我独在异乡,想象着父母守着一轮明月,过了一个没有欢笑的中秋,我眼中的月亮也暗淡了许多!

后来,和母亲说起此事,母亲笑了:“傻孩子,吃不吃月饼有啥?你能考上大学,我和你爸吃啥都觉得香。”母亲轻柔的话语、满足的笑意,瞬间就拂去了我心中久积的阴霾。父亲一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确没错,我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家里的境况也越来越好。父母年事渐高,也不再看果园了。可每到中秋,母亲总要早早打来电话:“林场的苹果熟了,给你买了两箱……”

我会心一笑,带上月饼,带上家人,赶在中秋,回到至爱的双亲身旁。

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和三十年前一样,澄澈明净,纤尘不染。和父母同坐在葡萄架下,我的心一如明月宁静而安详。父母安在,岁月静好,抬头可共赏明月,低头可同忆往事,如此幸福,足矣!

感怀中秋随笔 篇4

又是一年中秋节。树上石榴橙红饱满,桂子花开芳香馥郁。秋高气爽,禾秀果熟。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耕耘者企盼的季节。在付出了春天的播种,伏天的辛勤耕作之后,收获的日子如期而至。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到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喜悦饱含在笑声里,喜悦流露在眉宇间。对于常年辛勤的耕耘者来说,丰硕的收获是最好的回报。

收获是对耕耘者的回报,正是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浇灌了根须,滋润了绿叶,饱满了果实;收获更是对广袤大地的回报!正是大地那宽胸厚土哺育了亿万生灵,造就了神奇自然。

老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未必尽然!

追朔农耕时代。先农们毕其一生把自己桎梏在土地里,披星戴月,凄风苦雨,耕耘何其艰辛!

“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乏力渐艰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耕耘的艰辛;“足踏署土地,背负炎日光。力尽不知歇,但惜夏日长”,是收获的艰辛。纵有如此之多的艰辛,又能有几多收获,抑或能否填饱肚子呢?

诗曰:“五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官仓胜于猛虎,再有朱门大户,一年辛勤的收获被无情的吞噬。其结果,必然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年复一年的上演。

反观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耕耘不再艰辛。人们不再仅以收缩肌肉的力量辛苦耕耘。全面的机械化操作,使人们投入较少劳动,得到较大收获的夙愿得以实现;使人们把投入在土地上耕耘的时间,精力,大量的解放出来,去耕耘更广阔的领域,去获得更丰厚的收获;促使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甚至观光旅游的条件和情趣。

月光溶溶。一家人与邻居们相随着去散步,一拨又一拨三三两两的人群,或者相互打打招呼,或者自顾说说笑笑,心情都是那样的坦然,那样的悠闲。

沐浴着十五的月光,聆听着秋虫的吟唱,我的思绪飞进了茫茫夜空,飞到了云天之外············

感怀中秋随笔 篇5

月亮寄托着人们那如丝如缕的思念,月亮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月亮是缠绵在心中久久的悸动。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翻开心灵日记,整理零零碎碎的心情。不知怎么,有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我,使我温暖和怀念。

还记得去年中秋节,爸爸妈妈和我在皎洁的月光下围桌而坐,互相传递爱的气息。谈论着我们携手走过的峥嵘岁月,回忆着我们共同创造的点点滴滴的爱的细节。只是好想说,原来幸福如此简单。我们拿起桌上的月饼,你喂我吃一口,我喂你吃一口,幸福留在嘴里,爱流进心里。这么温馨的画面,月亮嫉妒的偷-拍下这难忘的全家团聚的照片。

这时,爸爸说:“我们每年都要在月圆之时,共同欣赏动人的月色。”妈妈回答着:“一定要,共同分享!”我也泛着灿烂的笑容说:“是是是,那当然。”

在月亮的见证下,我们承诺着明年的相聚,但时间走着走着,一切就变了。

现实的残忍要强行施舍我那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痛处。又是中秋月圆时,曾经的三人变成现在的两人。我和母亲坐在屋里,这一次,是死寂般的沉静,我走到窗台边,望着那不再闪烁的星星仿佛是月亮的眼泪缓缓坠落我的眼神透过窗寻寻觅觅那早已无影无踪的背影。也许爸爸妈妈是为了那些柴米油盐的琐事而彼此倍受煎熬,也许是感情的分歧使他们天各一方。面对这桌未满的宴席,面对这缺了角的月亮,使我不得不想起那走过的多少个细雨蒙蒙的日子,只听见母亲久久的一声叹息“唉!”,这深深的刺进我心里,我好像拾起那满地的残叶,可它却被风吹七,我抓不住也留不住。

再次仰望窗外,叹息道,原来时间是带走一切的车轮,载走了太多太多……

又是中秋月圆时,却不再是昔日的月儿圆,人在笑,心共存,同携手。

又是中秋月圆时,然而却是划过眼角落下的滴滴泪水和思念的抽泣。

又是中秋月圆时,确实时间流逝,伊人远去。

又是中秋月圆时,我却在总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又是中秋月圆时啊……

感怀中秋随笔 篇6

我牵着你的手,你拥着我的肩,我们相依相伴着,走在人生的旅途间。

回首往事,你我已经朝夕相处了三十二年。曾经的美好岁月,曾经的青春年华,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三十二年前的中秋之夜,你手捧玫瑰来到我的身边。向我敞开心扉,许下了爱的诺言。我也承诺:爱情之花,要用我们的心血浇灌。

又是一年中秋夜,我们相拥着登上南下的列车,开始了婚姻的蜜月旅行。从虎丘到西子湖畔,还有繁华的上海滩。南京的雨花台和青岛的海岸边。都留下了我们幸福甜蜜的足迹,见证了今生我们牵手的誓言。

中秋——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就在中秋,我们相识相恋;就在中秋,我们喜结连理。三十二年的相濡以沫,我们已是半百中年。虽然不再激情澎湃,但爱情之花依然娇艳。我们共同用心呵护,用今生谱写永恒的浪漫!有你在我的身边,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相亲相爱到永远!

感怀中秋随笔 篇7

又是一年中秋时节。

窗外月光如泻,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迷人的薄纱,显得宁静而又安详。天上明月如盘,一如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每年的中秋都是一样,不同的是只是个人的心情罢了。现在的中秋节几乎都是在忙碌中匆匆度过,已全然没有了节味。于是在这个时候总会想起儿时的中秋节----

天渐渐黑下来。牛和羊都被陆续从田间牵回村子,苦累的庄稼人今天比往常早一些收工了。漫长的秋收季节,人们起早贪黑的,收了水稻掰玉米,种完芝麻种黄豆,砍过红麻刨红薯。农活一件接着一件来,真难得歇一口气儿。秋收大忙时节,每家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干活,象是在偿还自己祖祖被辈辈还没有还完的债。

月亮出来了,是一轮满月。在蓝色和白色的云彩里面,慢慢地向空中移动。月到中秋,家家的喜气都从大人小孩儿的心眼里面冒出来。每一家都忙着做饭了,屋顶的炊烟在明亮的月光下白白的,在空中弥漫。村庄开始热闹起来,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的嬉戏声,谁家的收音机里在播放着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一家一户的人们都围在晚饭桌旁边。尽管物质条件比较差,但是到了中秋,还是要讲个排场。红烧猪肉端上来了,厚厚的长条形,上面用褐色色素和调味品打点,油腻腻的、喷喷香,比现在的猪肉要香上许多。自家养的小公鸡也端上来了,接着,乡下的土菜如四季豆啦、洋葱啦、豆芽儿啦、咸鸭蛋啦,也都陆续上齐了。中秋是乡村的“美食节”,满满一桌子,真是寻常难得吃的美味!除非家里来了稀客,平时绝不会是这么丰盛的。主妇从厨房里出来,洗脸洗手然后入座,全家人算是坐齐了。男劳动力举起酒杯美美的品着,孩子们则急忙伸筷,埋头大嚼,一饱口福。狗儿乖巧地趴在桌子底下,专注地啃骨头。喝酒的人耳根开始发热,菜也吃的差不多了,白米饭一碗接一碗地端上桌子。这时候如果有谁走在小村里,就会闻到整个村子到处都是新稻米和红烧肉的香味儿。

快吃完晚饭的时候,有的小孩也已溜下饭桌,呼朋引伴,背着大人悄悄地潜伏到谁家的菜地里去了。以往他们听大人说,八月半的晚上,端一盆水放在菜地里的豆架或辣椒架下,耳朵贴在水面上,侧耳倾听,准能听到月宫里面嫦蛾和玉兔的悄悄话儿呢!在娃娃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对这个美好传说的无限向往。他们叽叽喳喳地挤在菜架子底下,眼睛盯着刚刚端出来的半盆水,屏住了呼吸。领头的孩子先把耳朵贴到水面,好像并没有听到什么。别的孩子也一个接一个换着听,还是没有!抬头看看天空中,月亮似乎比黄昏时更高,更圆了,仔细看去 ,月亮里面影影绰绰的,好像是吴刚在砍桂花树。失望写在一张张稚嫩的脸上。有个捣蛋包乘别的孩子不备,呼哨一声:“听,有声音了!”话音未落,一抬手,“哗啦”一声,把半盆水就掀翻到菜园里。大家嘻笑着、骂着,一哄而散,把菜园字踩个乱七八糟。

月亮已经升到高空,蓝白色的天空比平时更显得高远。村里村外吃过饭的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各自品评着谁家的红麻长得旺势,谁家的水稻又遭了虫灾。有的三三两两走出村子,到庄稼地里去散散步,也散散心,凉风习习,寒蛩等秋虫在愉悦地鸣叫着。白雾茫茫,露水已经打湿了每一片庄稼的油绿的叶子。早种的芝麻正在忙着开花,洁白的花朵垂着青露。仔细倾听,能够听到清脆的“啪嗒”“啪嗒”的露珠落地的声音,更显得几分静谧。

月色如水,村口张家李家,家家都把月饼拿出来一块儿品尝。每家都是那种大约半斤重的老式月饼,厚厚的、圆圆的、黄澄澄的浸润着油彩。掰开来,红色的、绿色的甜丝,无色的冰糖,黄色花生瓣儿,都露出来,让人真想立刻咬上一大口。孩子们围着大人撺掇起来,大人们假装呵斥孩子,一边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的道理,一边先掰开一半儿递到老人手里。孩子们有心无心地听着,分得一半块,只顾欢天喜地地跳跃着、品尝着。老人们用所剩无几的牙齿咀嚼着香喷喷的月饼,阅尽沧桑的脸上写满一生的幸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他们是不是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祝愿亲人们此时此刻也能够和家人团聚,共享天伦,能够一起赏月,共度良宵!

夜已深沉,月儿更明。朴实的庄稼汉们带着明天的希望,把一个快乐的中秋带回自家小院,带入梦乡。

感怀中秋随笔 篇8

中秋,是喜庆热闹的日子。

一家人,老老小小,欢天喜地,望明月,品月饼;

热闹的街头树起了灯彩,舞起了火龙,清静的河边也有小孩漂起河灯;

福建有抛帕招亲,台湾有偷菜求郎,湖南、贵州、安徽还有窃瓜祈子。

中秋,是思念拔节的日子。

人世间的思念,像一大片一大片的青草,疯长着,堆积着,涌动着,蔓延到天际:

或是远方的儿子,激动地用家乡话,附着话筒,深情为父亲唱生日歌;

或是慈爱的母亲,戴着老花镜,走针串线,正为海外的女儿织着毛衣;

或是相爱的情人,彼此用最亲近,最甜蜜的短信诉说最遥远的相思情。

中秋,是诗香飘飞的日子。

唐李白的《月下独酌》是诗人、身影、明月寂寞地合成,逸出的是酒的醉人的香味和诗人的浪漫的芬芳;

宋苏轼的《中秋月》是暮尽、寒溢、月转的慨叹,传达的是时光易逝的苦味与生命无常的孤独;

宋辛弃疾的《太常引》是诗人望月、伤己、叹国的共熔,抒发的是美人迟暮的凄凉和激荡不已的壮志。

中秋,是神话改写的日子。

蟐蛾姑娘与后弈俊男,你们该是攀上天地间的彩虹桥,不再有离居之苦了吧;

修行千年的兔仙,你送到月宫里的最小的女儿,该是回来同家人团聚了吧;

吴刚,你该是记住了他人真诚的教导,勤心学习,不再醉心于求仙之道了吧。

中秋,有浓浓的快乐;

中秋,有刻骨的思念;

中秋,有无尽的诗意;

中秋,有满满的祝愿。

诗人说,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要说,心有快乐,心有思念,心有希望,心便不会老;

中秋有明月,中秋便不会老!

感怀中秋随笔 篇9

入秋以来,秋风萧瑟,天气渐凉,塞外的草原山城在萧萧的秋风轻抚之下并没有颓废之情。树叶沙沙作响,依然翠绿娇艳,反而还多了几份丰润之美;偶尔一片枫叶轻轻离开树干,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随风而去,葬落在马路中央,来来往往的车辆疾驰辗碾而过,一会儿,一片枫叶便粉身碎骨,形状不同的镶嵌在马路上,尽情释放着最后一点生命的绿色,化为尘埃,等待着下一季节的来临。

在这个娇艳、落叶纷飞的季节,既有夏依依不舍、泪流满面的背影;又有秋不可阻挡、古色苍笼的神采。对与秋的美丽、赞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学士都用自己的方式赞美秋天。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中这样写道:“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秋天是一个多么令人赞美和眷恋的季节呀!

秋天之所以这么令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不仅在于秋代表的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硕果累累;还在于秋天的节日里,我们有一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那就是南方的桂花、北方的月饼飘香的节日——中秋节。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身的由来,无独孤陋寡闻。对于中秋节的来历,在久远的记忆里,也曾听父亲给讲过一二。毕竟时光已为久远,在记忆的深处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供追寻。对于中秋季的来源,文献里有好多不同的记载,按照百度词条的记载,中秋来源有三: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在这一节日不断演变发展过程中,还演绎出了好多的传说,像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

一个节日之所以让人难忘、回味无穷,不是因为节日本身如何如何,而是节日当中所蕴含的时光记忆、亲情友情。 其实,一个再伟大的节日,也是时光的普通轮回,二十四小时而已。

每到月圆中秋,文人墨客描写最多的就是诉不尽的思乡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一首诗歌中,可谓是把这种思乡之情可谓描写的淋漓尽致: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年年过中秋,岁岁奔团圆。拉开时光的记忆,矮矮的土屋前,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手举月饼奔跑在院落中央。院落外面,是每家用来堆放庄稼的场面。每到中秋这个时候,也是农村比较忙碌的一个季节,田地里基本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每家每户都忙着把地里的庄稼拉回来堆在场面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四轮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牛、骡子拉车。没几天,场面上就堆起了一个一个小山丘,有金黄金黄的莜麦、小麦;有黑红黑红的胡麻;有土黄土黄的粟子------。

走在山城的街头,虽然还没到中秋季节,但是马路两侧卖月饼的吆喝声已经不绝于耳,门口堆满了各色各样的月饼箱子,吆喝声最多的是丰镇月饼。儿时的这个时候,记忆最为深刻的也是月饼,一年之中,除了过年以外,中秋节就是孩子最向往的节日,因为到了中秋节,就可以吃到月饼。孩子们整天数着指头盼过中秋节,八月初一、初二------盼啊盼,等啊等,终于等到了“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那一天。

记忆当中,在中秋节到来之前一个月的时候,田地里不忙的时候。村里的父母亲就会竭尽所能、搜肠刮肚地买黑糖、称白面开始做月饼。由于家里没有烤月饼炉子,只能是去不远处的亲戚家烙。我也会悄悄的跟随着前往,看着月饼师傅倒水、倒油、和糖、揉面,包馅,卡模。然后母亲把月饼小心翼翼地端出屋外,把月饼放在铁锅上;父亲则看着大火,不断的“翻”、”挪“月饼,很快,月饼就白中泛出黄花,一会儿,就变成了红彤彤的圆形状,并发出诱人的香气。父亲一边将烙好的月饼拿出放在一个瓦盆里,一边重新放上母亲端来的月饼的继续烙。这时我馋得直咽唾沫,多么希望我先能吃一个吃啊。可父亲就是不肯破这个例,原因很简单,数量有限。烙完后,母亲则把它藏起来,放入大缸里,以保持湿润不干燥,专等中秋节这晚发分。

到了中秋季晚上这一天,我就会期盼着圆圆的月亮早早升起来。当羞答答、慢腾腾的圆月依上树梢时,我不断的询问着父亲月亮上的兔子在哪里、嫦娥在哪里、桂树在哪里?怎么看不见------,注视的久了,真还看到圆圆、皎洁的月盘里真的有一只兔子在里面来回晃动着。 母亲则会把西瓜、苹果、大月饼切成几个三角形的块,放在盘子里,端在院中央,供月亮,一家老小就这样在圆月的夜色里,在院子边的老土屋下,或蹲或坐,摆起闲谈,你接一句他又抢说一段,热热闹闹。

过了一会,母亲则把供完月亮的盘子端回土炕上,一人一份的分给我们,父亲则会说:”看看,西瓜是不让月亮吃了一口,我仔细一瞅,还真有一个口子“。

手里拿着湿湿、软软的月饼, 沉甸甸的,心情像挣到黄金一样厚实。

这是一年中极富诗意的日子,锄头、木叉和水桶,还有数不完的家当,一并融入甜美的诗行里,酿出浓浓的醇醇的温馨氛围。聊到后来,最初的话题,又绕了回来。明天一早就要上田,重活大家共同干,细活各自争着干,老小都拼出力气来……这是庄稼人操家理屋的规矩。终究也让我悟出个道理,这圆圆的月饼,不就像那枚清凉的圆月,在滋润每个人的心田么?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月饼也不是什么稀罕的食物,几乎天天都可以吃到月饼,进入八月后,市面上的大小店铺都会涌现出卖月饼的身影,月饼也各式各样,有混糖馅的、有水果馅的、有冰糖馅的、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价格也高低各不相同,从一元五一块一直可以飙升到好几十元一块,但是,面对市面上眼花缭乱的月饼,手捧一块,塞入嘴里,虽然也很酥软,可总找不出儿时的味道来,甚至也没有了当初盼十五吃月饼的欲望,细细想来可能是没了当时的味道、月饼里没有了亲情

有时候,吃东西就像是在回味一种记忆、一种亲情。即使再有味、好吃的东西,没有了记忆、亲情也会索然无味。

团圆莫使酒杯空,暖暖慈心老父情。 如今,这种一家人坐在土屋下话圆月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份含满农家气息的聊天氛围,随着我们的长大,渐渐地消失成久远的记忆。日子慢慢好过起来,各自有了自己的小家,渐次搬出了蜗居在田园村头的土屋土院。父母在我们的成长中,日渐衰老。对于中秋节的期盼,对于圆圆的月饼的渴望,逐渐被丰富起来的瓜果梨枣,鸡鸭鱼肉把我们的食欲消磨得没有了渴望与激情。

月满中秋,情浓故乡!

再有几天家乡的月亮又将迎来一年中最为亮堂、月圆的时刻,父母亲望着月亮,又轻轻的把月饼切为四块,嘟囔着,先供月亮,后吃、后吃------

感怀中秋随笔 篇10

每当一季的中秋意韵如纷扬的落花铺泻时,总会有着不一样的寄托自大地飞上天空,传承千载,记录着一份又一份的中秋情缘。

有一种中秋,埋于神话,名为离愁。它是数千年之前嫦娥奔月的离殇,是迫于不让恶人得逞,而独栖广寒,与爱人天人永隔的悲凉。纵然流年不语,华灯空瘦,这份中秋情缘依然从神话中衍化并传承而下,不再只是神话与思想的传递,转而水到渠成的化骨生肌,走入现实。

有一种中秋,步入凡尘,名为喜悦,起于唐而兴于宋。史载之中,庄稼成熟为秋,而在八月中秋,农作物与各类果品相继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便以八月中秋这天为节日。同时,在《唐书·太宗记》中记载,唐太宗梦游月宫,得《霓裳羽衣曲》,由此,在民间盛行中秋节的习俗。及至宋朝,中秋鼎盛之时,更是有“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的场景。中秋之喜悦,由此可见!

有一种中秋,生于此而终于彼,名为思念,是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的旷世之情。无论是“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的前情寄望;还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不世幽思;亦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之念,都是中秋诗酒年华的产物。也寄托了无数切切思念的情怀。

有一种中秋,亘古而来,旷世绝仅,却不复以往,在钢筋水泥与键盘荧幕之间枯萎消融。它经历了时间的磨洗,走出了王朝的更迭,越过了民族的变迁,却在新世纪的文明里逐步匿迹。曾几何时,月光还是清亮的,世界还是天真的,意趣也还是单纯的。可仅仅一念之间,世情化为凉薄,亲情变得稀薄,连交流,也定格在了荧光屏指键的跳跃与空洞的无声,并在铜锈的臭味与名利的浮华中,一起见证着这个时代的不复以往。

总有一种中秋,属于你我。世事浮华,时态变迁,唯愿这份中秋情缘,可以在人性的脉络流淌,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