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2023/12/24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1

“白云上面真美呀!铺着白云的褥子,盖着白云的被子,枕着白云的枕头”,好美的诗句意境!这是《金波散文诗集》中的一篇文章——《能让人睡觉的苹果香味儿》,一个关于绒绒狗和苹果小人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绒绒狗在睡觉时闻到了一股香味,觉得身体变得像羽毛一样轻,他飞呀飞呀,飞到了一朵白云上,看到美丽的白云,他都忘记了耳朵被玎玎拉着,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想闭上眼睛好好地睡一觉。绒绒狗梦见了苹果园里结满了红红的苹果,他听见在苹果园里,在苹果树的枝叶间,传来了整齐的呼喊声:

我们都是苹果小人儿!

我们都是苹果小人儿!!

我们都是苹果小人儿!!!

是苹果小人儿的香味让绒绒狗美美地睡了一觉,是苹果小人儿整齐的呼喊声让绒绒狗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我们想着美好的生活,我们自己就会变得开心、快乐,我们的开心、快乐也会带给他人的欢乐。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苹果小人、苹果香味儿能给天下所有的人带来欢乐,或者让我们像绒绒狗一样美美地睡上一觉!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2

我最喜欢看的童话故事书是《金波童话》。这本书是金波爷爷写的。书里面有50篇精彩的童话。比如说《小树叶的童话》、《树上的鞋》、《越变越大的房子》等等。“爱与和谐”是这本书的主题,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的有趣和温暖,故事里面还充满了美丽和奇妙的想象。

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两只棉手套》。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个没完没了,还夹杂着雪花。松鼠爸爸非常着急,它要找一个温暖的洞。因为松鼠妈妈马上要生小松鼠了,他们一定要找一个温暖的家,让松鼠能顺利地来到这个世界。可是,松鼠爸爸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就在它灰心丧气的时候,它踩到了一个软绵绵的东西,那竟然是一只温暖的棉手套。松鼠妈妈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它在那只棉手套里产下了它的宝宝。五个松鼠宝宝刚好钻进了棉手套的五个手指头,有了自己温暖的小房间。松鼠爸爸开心极了。就在这时候,他看到远处站着一个小男孩,静静地看着他们一家。只见那个男孩的两只手上只戴着一只手套,而且还把另一只手套摘了下来,走到大树下,放在那里。松鼠爸爸劝明白了,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它想:明年天暖和了,我一定要把手套送还给那个男孩。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关爱我们的动物朋友。只要世界充满爱,那就永远也没有冬天,永远是温暖的春天。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3

《新年的贺卡》是金波爷爷散文集《和树谈心》中的第一篇。初看这个题目,并没有觉得有多大意思,正想跳过去,一行小字不经意地跃入我的眼帘,“9号爷爷,9号奶奶”,咦,奇怪,爷爷、奶奶怎么变成数字代号了?好奇心驱使我读了下去。

噢,原来讲的是对门的一位小女孩,从上一年级开始,每逢过年都必定会送金波爷爷和金波奶奶一张新年贺卡的事儿。读着这个小故事,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扎着马尾巴,稚气未脱的小女孩,正专心致志地给金波爷爷填寄贺卡的情形。

那是一张张非常漂亮的贺卡,它们散发出的淡淡幽香,至今还让金波爷爷时常想起,也让我深深地陶醉。

从贺卡上我先是嗅到了无偿给予的香气。当看到小女孩给金波爷爷寄贺卡时,我心里闪过一个问号——不就是对门吗,又不是亲戚,干嘛每年都送贺卡?如果是我,最多也只会送一回而已。莫非,是想图点什么?但是到文章结束,甚至小女孩搬家了,她还在邮寄贺卡,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我不禁想起每当爸妈让我把心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时,我总是撅着嘴巴说:“她又没有分东西给我?”;想起我偶尔帮爸妈做点家务,还享受“劳务费”,从现在起,我暗下决心改变自己,学会给予,无偿地给予。

从贺卡上我还嗅到了认真细致的香气。每年小女孩都给金波爷爷一个惊喜。可是,又为什么一定要邮寄呢?如果是我,才没那闲功夫呢!在她贴邮票放进邮筒的当儿,我早就舒舒服服地听了歌或弹了琴呢。可是小女孩认为让邮递员叔叔送给金波爷爷才是真的。我也明白了为什么爷爷奶奶的称呼前被加上了数字,因为每一家都有住号那样就不会重复了,她想得多妙!这小姑娘也没有忘记给“9号奶奶” 寄贺卡,唉,这不是更费事吗?“9号奶奶”和“9号爷爷”本是一家子,干吗还寄两张?小姑娘说出了一句让我感动的话:“我对你们的祝福写在一张贺卡上,那你们每人不就只收到半份祝福了!”这小姑娘的认真劲儿让我折服,我不禁反问自己在学习上是不是每次都认真细致了呢?是不是遇到难题都勤于思考最终解决了呢?

从贺卡上我最后嗅到的是持之以恒的香气。小姑娘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三年级,后来搬走了,金波爷爷以为再也不会收到小女孩的贺卡了,但他今年又收到了小女孩的贺卡,她已经上高一了!这种坚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我也曾兴致勃勃地买回许多书学习奥数,后来却因自己不能坚持而让它们在家“睡大觉”,也曾兴致勃勃地练写毛笔字,却因不能挤出时间而放弃。

小女孩用贺卡,让我学会了无偿给予、认真细致和持之以恒,贺卡上的香气将伴随着我不断前进!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4

我最早拥有的是一本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从这本书里,我这个有空就写些乱七八糟的诗的人(说好听点叫“自由诗人”)平生以来第一次认识了十四行诗,并读到了金波专为儿童创作的十四行诗,充满童趣,耐人寻味。正如《常常想起的朋友》中使用了许多大自然中的比喻。“我常常想起的朋友,像润物无声的春雨,像林中清亮的溪流,像冬天里有阳光的日子。”能使人回忆起久别的大自然。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最亲密的朋友。朋友,不就像是“望着你灿烂的笑脸,这世界忽然变得如此广大”吗?虽然阅读前没有这样的理解,但阅读后却发现这语句是如此的贴切。

再后来,我又拥有了一本新的精神食粮《和树谈心》。这是一本散文集。收集了金波一些非常有名的散文。《花宴》就是其中一组优美的散文。讲述了金波小的时候与花有关的故事。文字读来悦耳动听。尤其是在散文的最后,经常使用一句格言式的偶句:“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叶子。”、“柿子花很小,小得让人忽视,却结出一个橙红的果实。”,每当读到这些点睛之笔时,我都要静思一会儿。当然,一会儿是想不明白这些句子的意思的。需要许多次咀嚼才能完全看懂。

值得我们深思的一点倒是:同是一样的童年,金波为何写得如此多,质量如此优秀?此时此刻,我终于悟到,金波在小的时候便记录了许多有趣的事,长大后才能回味。想想我们现在,做的真是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现在从小就像他这样勤于笔耕,生活就变成了一本日记,长大以后翻阅,就成了一部电影。而我们已成为电影中的主角。

效仿他,为的是拥有和他一样精彩的人生;效仿他,为的是成为一个心灵丰满的人。个小姑娘和两块石头?这令人疑惑,又似乎隐藏着深奥意义和道理的题目促使着我读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意是这样的:自从她和我一起捡石头后,她也开始喜欢上石头了。她总是把捡来的石头送给我,我觉得她捡的石头算不上美,但,我不好扫了她的兴趣,佛了她的好意。那一次,她给我一块平平常常、皱皱巴巴的石头,我慎重地摆在窗台上,第二次,她又来给我一块石头,说这块石头像一只小鸽子。她走到窗台边,把那块石头放在那平平常常皱皱巴巴的石头上,顿时我发现一只鸽子落在岩石上。

两块儿平平凡凡的石头,结合在一起,竟会显得如此美。文中的“我”就是那块大石头,“小姑娘”就是那块儿小石头,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能创造出美。但同样,如果只有一者,那还会形成美吗?不,不是,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捡石头兴致,只有“我”的尊敬是不行的;同样,如果没有“我”对小姑娘的尊敬,那也是不行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好友一起做一份手工,做完后,大家就吵开了,干嘛呢!抢功劳呗!“这是我剪的。”“还是我做的呢!”“这材料还是我从家带来的。”“是我的创意!”……到头来,谁也不理谁,各回各的家,各人肚子里还闷着一股子气。那漂亮的手工作品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

回到家后,我仔细一想,如果我们共同分享这份快乐,那该多好呀!其实,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少了谁都不行,少一个,这手工也做不完美。

我们要记住,普通和谐的结合就创造了美,美不是一个人独自拥有的,正如文中小女孩和“我”一样,两个人创造美,并享受着这份美,使彼此的心情愉快。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5

金波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爱和美的追求,犹如爱的化身和美的使者,温暖和滋润着孩子们幼小纯真的心灵。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了温暖──困境中来自萤火虫的爱、影子的爱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了光明。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个主题。

“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表现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主题。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具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作品语言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叮咚有声,适合表现童话内容,适合孩子们的阅读心理。大量运用叠词,如“静静”“轻轻”“潺潺”“沉沉”“阵阵”“幽幽”“飘飘忽忽”“模模糊糊”“踉踉跄跄”“跌跌爬爬”等等。这些词语不仅描写情态逼真,而且舒缓语气,朗朗上口。

我想起生活中曾有这样一个难忘的场景:一个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园里,侧耳倾听着身边一群同龄人在喧闹嬉戏,虽然他也被他们讲的笑话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不语地侧耳倾听着,他无法参与他们的游戏。我看到的是他那孤独、寂寞的表情。

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身边拖着长长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

我重温童年的体验和幻想,把过去和现实的两种感受加以融合。

这篇童话不以情节取胜,而是以情感人。

结尾部分,关于太阳、月亮、彩虹、花朵、绿草、露珠……姹紫嫣红,色彩纷呈,让儿童感受到了世界的缤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6

曾经在四年级的时候读过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篇文章——《和时间赛跑》,让我懂得了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也警记了时间的无情与公平。事隔两年,临近小学毕业,有幸又读到了他的一篇非常棒的散文《桃花心木》,格外喜欢。

林清玄先生住在乡下的时候,有人在他家空地前种了一些桃花心木的树苗。但是,他种树的并不是像其他人那样,一天浇一次水,每天浇一定的量,而是没有什么规律。后来经过交谈才知道他这样做是希望桃花心木能学会自己在土地里寻找水源,拼命地扎根于地下,才经受住自然的变化。

读完后,我先是一楞,继而细细品味,颇有感触。林清玄先生写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因为种树人爱护树苗的方法很特别,而是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告诉我们: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会有许许多多的不确定。那些发生的挫折和磨难都是一种考验,如果你就此放弃,那么就会失去多彩的人生。反之,如果你坚强,乐观地去面对,那你就会从中吸取一点点经验,聚沙成塔,就会解决一个个人生中的不确定。

由此我也想到了这么一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事:

一天,我在做老师布置的数学回家作业。写着写着,突然,有一道题把我难住了。我生气地想:难道这就是此次作业的绊脚石吗?!苦思冥想后还是没有结果,我就去问家长。

“这道题很简单……”姨夫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我虽然一个劲的点头,但心里却一个劲地在说:“天啊!这些初中或高中的理论我哪听得懂啊!待会儿还是把那套自认为是正确的算式写上去吧!”

一天以后,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准备订正。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全对!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说:“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习上不也是这样吗?

感谢《桃花心木》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7

亲子共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为配合学校组织的这项课外作业,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效果,我与儿子共同读完一本《快乐男孩的故事》儿童文学作品,感触很深。

刚开始,小孩对读书很不感兴趣。因为有很多字词都不认识,尽管有拼音注释,但对于拼音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读书实在是很困难。起初不得不边教拼音边读书,前几个故事基本是由我读完的。但慢慢的儿子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书中故事讲述什么事善良,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智慧,书中语言通俗优美,内容简洁洗练,插画鲜亮生动。通过观看书中的插图,儿子开始询问这个图是什么意思,那个图的人物又在做什么等问题。

渐渐地儿子对读书产生一点兴趣。对我印象很深的是读完《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后,他开始尝试着自己读书。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开始边读拼音边认字,但一个故事读下来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不知道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我不得不在读一遍,讲述故事的内容给儿子听,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来吸引儿子对读书的兴趣。

慢慢地经过锻炼,儿子对拼音和生字也认识得越来越多,读书较以前也有很大的进步。不但学到新的生字,对拼音有所掌握,大致解故事的内容。同时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孩子。

通过“亲子共读”,孩子的阅读兴趣变得浓郁,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让我与孩子也有更深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情绪发展也有更深的解。作为家长的我能有这些领悟,还要衷心感谢学校,老是的用心良苦开展这样的“亲子共读”活动,你们不止给予孩子们的关爱,而为我们家长增长教育儿子知识搭建平台。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8

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义;“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

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9

经历了春之绚丽,经历了夏之繁阴,秋天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天地。

如果说春天是个爱做梦爱欢笑的小姑娘,夏天是个充满憧憬充满生命力的少年,那么秋天就是一位血气方刚的画家,以他饱满的热情、深情的眷恋赋予手中画笔神奇的力量,描绘一片美好辉煌的天地。

秋天是位画家,她用画笔醮了醮西天彤红的云霞,略带犹豫地向深厚的绿意涂上嫣红的一笔。啊,这一笔太神奇了!青涩的果实悄悄躲藏在绿叶间,秋天的画笔从她脸上划过,她吃吃地笑起来,脸开始一点点绯红;树木披了一夏的绿叶,秋天的画笔信手划过,给绿叶镀上黄色的裙边;小草使劲地踮起脚尖,秋天的画笔从它头顶掠过,哈哈,小草被染黄了一点头发。

秋天被山野间这小小的变化感动着,一伸手将满天云霞都扯下来,轻轻披在大地身上。一瞬间,大地燃烧起来了。叶子黄了,枫树红了,果实熟了,小草也换上桔黄色的衣裳。山川河流被漫山遍野的红感染了,水流也绯红起来。桂花的清香和果实的芬芳紧紧拥抱,秋天温馨的芬香陶醉了行人的脚步。

天空站得又高又远,白云们都跑出来,痴痴迷迷地看着大地这热烈的美,领略这壮丽的辉煌!

阅读金波的散文有感 篇10

徐家祖坟,在蓼盏村的佛手山中。这里原是一片茶园,茶园外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青青翠竹,早春阳光从中穿过,倒像是沾了露似的,染着绿色的了,斑斑驳驳,又映在新土坟上。

有鸟声在叫。细细瞅了,茶蓬开了白花,微乎其微地动弹,鸟儿在茶蓬的心子里。张继科久久地凝视着新坟,眼花了,想:这是一个大茶蓬,外婆就是茶心里的鸟儿。

张家世代吃茶叶饭,徐家亦是做茶人家,入殓的时候外婆的左肩上放了一包平水珠茶,那是她最爱喝的茶,茶滚圆,墨绿,饱满,有棱棱金石之气。

她总是捧着一只粉彩盖碗茶盏笑眯眯地喝茶,而张继科从来不喝珠茶,嫌珠茶太杀口。外婆也只是笑着说:“珠茶好,吊精神。”

她的右肩上放了一包杭州龙井茶,是张家头号的狮峰龙井。

“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张继科低低地哼起了外婆教给他的茶谣。

“囡囡啊,你要记住我们喝的茶都是古巴蜀出来的。”他窝在外婆的怀里。

“茶香宁静却可致远,茶人淡泊却可明志。做茶,首先需得惜茶明茶,心思不可出一点错。”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群山中的茶坡,还将继续绿下去。只是那个带着老花镜,拉着他的手教他念茶谣的外婆终究还是变成一只鸟儿飞走了。

丁宁是来徐家随丧仪的,丁家亦是满门皆茶,与徐家是世交,更是和张家并称为“杭张闽丁”。她有些认床,一直不得入眠,索性披了衣信步走到院中,七转八折见一处边门。边门没有上锁,往里一瞧竟是一宽敞的场院,七七八八晒满了竹匾,还有不少石灰缸斜着放置。

作为丁家家主的长女,她只一眼便知这是徐家做茶的主院,丁宁正准备退出去,却瞥见一个茶筛被孤零零地丢在地上,她走过去用两手把它竖了起来。

她并没有想到她会隔着茶筛的细孔看到一个男人的后背,那被筛孔粉碎的背影,像一把伸弹自如的剑,透着凛气又埋着彻骨的孤独。

丁宁有些慌乱,茶筛掉了下来发出声响。那个男人回头,声音喑哑:“谁?”

她自知躲不过,走出来咧嘴一笑:“是我,丁宁。”

张继科的鼻翼像蜻蜓翅膀颤抖起来,在空气中捕捉着什么。他眼中的亮点一闪即逝,他的声音很轻,像蒙着天鹅绒,很好听。他朝着她举了举手中的酒壶,“好久不见。”

丁宁大大方方地走上前在他身边坐了下来,拿起桌上的酒杯嗅了嗅,撞上一股辛辣酒气,应是拿樵山老窖兑的烧酒,酒脚出的不干净,只求一个烈。

她笑着挪愉:“没想到号称“茶刁”的张大少对酒倒不挑剔。”

“只要能醉人就是好酒。”他的眼睛因为酒气蒙上潋滟的光,很无奈地一笑,那里隐藏着一些难以言传的酸楚,还有无法弥补的过失和再不能挽回的遗憾。

两人自小相识,始因“杭张闽丁”的赫赫声名,都是会走路就开始蹲在茶坊里替师傅烧火,从小就是要按照要成为家主接任人而培养的,无论是选茶、制茶还是冲泡都有名师教授。虽不常见面,却因这成长轨迹和家世背景相似多了一丝惺惺相惜的味道在里面。

认识张继科的人一向觉得他是个自信心十足的男人,甚至因为极度地缺乏感情色彩而活得内心世界风平浪静,最疼爱他的外婆走了,他也只是站在烛光照不到的地方不发一言,用极烈的酒麻痹着世代品茶遗传下来的天生极强的感官。

但丁宁明白,一个能制好茶的人,其内心的丰盈程度怕是没有几人能及。

她利索地用巧劲夺过了张继科手里的酒壶,斟满了两个酒杯。一杯递给张继科,笑得洒脱:“干!”

没有下酒菜,没有交谈。两人由着北方老高粱辛猛的路子顺着咽喉直冲进了肠胃之中。

两人平日都不饮酒,应该是真正制茶的人从不饮酒,饮食也清淡,这样不过是为了炒青时能捕捉到那一个香气全盛的时刻,品茗时能尝出舌尖上最微妙的一丝跳跃。

是初春的风了,玉兰树的大叶子刮不动。黑夜重得很,黑夜框在高墙之中,风吹不动。

这烧酒确实烈得很,丁宁只抿了一杯便酒意渐起,张继科一双眼睛映着桃花般的红,不停地絮叨着,已是醉得有些厉害。

“丁宁,我刚开始学炒茶的时候炒大叶子茶,父亲舍不得让我炒那明前的嫩芽,只让我生火,我不服气啊,我就趁他去茶园的时候,偷着炒,杀青的最好时机往往就在那几秒钟,当时哪有手感,理所当然地糊了一锅。我倔劲儿也上来了,就将那茶场的晒青收下来一锅一锅地炒,结果都失败了。”

“那是张家开始做茶以来唯一没有出本家独号龙井的一年,因为全败我手里了。”他摇摇头,自嘲地笑了。

“我父亲大发雷霆,罚我整整跪了一晚上的祠堂。”

“张伯伯罚得可真轻,要是我儿子毁了十亩老茶树才能出二两的茶,我非得跟他断绝关系不可。”丁宁晃着酒杯,嗤嗤地笑。

“女人心都这么狠吗?”张继科嫌弃地瞥了丁宁一眼,“还有后招儿呢,他扔给我一瓷罐我炒败了的茶,勒令一年内不允许我喝其他的茶,你也知道,像我们这种几岁就开始呷好茶的,嘴巴早就被养刁了,怎么喝的惯那白开水。”

“不让我喝茶那可是要了我的命呢。”丁宁托着腮听得津津有味。

“是啊,结果那糊苦得要命的茶反而成了我的宝贝。不过喝久了倒喝出来一番滋味。我外婆常给我说一句,谁为荼苦,其甘如芥。我原来一直不懂,后来我懂了…我懂了…她…却走了…”他叹气叹了一半又停住,随即陷入压抑的沉默。

停了杯,黑夜更重了,只听见两人的呼吸声。丁宁忽而冒出一句:“张继科儿,你能帮我摘一朵玉兰吗?”

他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那一树玉兰仍是开得繁盛,张继科又侧过头去看丁宁,她的眼睛像是柳叶中的星。他未应,只慢慢起身,一只手去够玉兰树枝,挑了一朵开得恣意的,像摘那茶芽似的用指甲轻轻一掐,一提。

“喏——”张继科拿着花转身,却不见丁宁。

“这丫头。”他刚想把玉兰往桌子上一扔,却刹的想起她那双笑眼,又转其把它好好地拿在手里。

等了一阵子,丁宁又出现在茶场。她将一套茶具放在桌上,张继科认得那是徐家客房里一直备着的青花杯盏,丁宁又掏出一个小锡罐,往壶里放了些茶叶。

茶滚圆,墨绿,饱满,有棱棱金石之气。张继科说:“你知道我从来不喝珠茶的,太杀口了,我去拿我房里的龙井吧。”

“正要杀杀你的口呢。”丁宁不由分说地往里冲滚烫开水,“龙井能熬得过夜去?”

他苦着脸,抿了口茶,又酽又浓,香俗得很,精神却为之一振。

“怎么样?”丁宁也给自己倒了一杯,细细地啜着。

“我从不知外婆家的客房里竟也会备着平水珠茶。”张继科拿起丁宁放在桌上的小锡罐看了看。

“不是不是,这个是我自己带的,我认床,总睡不好,怕第二天精神不好误事,就喝这个。”她不好意思地别了别耳发。

“珠茶好,吊精神。”她又添了一句。

“珠茶好,吊精神。”

张继科正摩挲那个小锡罐上刻着的不易察觉的“宁”字,听到这句话,猛然抬起头,他的脸色变了,原本波澜不惊的眸子里全是痛苦。

张继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顺着掉了下来,被他封存起来的亲人离去的痛终于冲了出来撕扯着心肺。一刀一刀剜在他的心上,鲜血淋漓。从外婆离开到下棺的这段时间,他从来没有哭过,也许是心里有个声音在提醒他,你哭了,她就真的走了。好像就这样硬扛着,终会发现这只是一场梦。他就这样待在徐家茶场,不愿再炒茶,甚至不愿再碰茶。外人只道他沉郁了几分,却不知道他喝着酒睁眼到天明的木然。

那个远去的慈祥声音和身边的清亮声音和在一起在他耳边不断交替着重复,终于击破了他那道竖起来的高高城墙,逼得他丧失了控制眼泪的能力。

丁宁被张继科突如其来的痛苦神色吓了一跳,随即又想明白过来,徐家老夫人,最爱的就是平水珠茶。她懊恼着自己的粗心,却又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凭借着本能轻轻抱住了身旁压抑着哭泣的男人。

张继科双眼模糊,只感到小小的臂膀拥着他,像是溺水的人抓到一块木板,他抵上丁宁的肩,把内心藏着的脆弱一下子倾洒出来。

“每年…来外婆家…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小时候手嫩,炒青的时候总被烫,外婆会拉着我的手细细地吹。”

“她说…囡囡不痛,外婆给呼呼。”

“我炒败了茶,她也从不骂我…”

“只说…囡囡以后炒好茶给外婆喝好不好?”

“外婆…囡囡痛…”

“外婆你看,囡囡今年就能炒张家的独号茶了…”

“外婆你看啊…”

张继科低低地呜咽着,像只受伤的小兽,烈酒珠茶跟那些回忆混在一起,都在凌迟着他。

丁宁轻轻抚着他的脊背,她能感受到那个不苟言笑叱咤茶圈的张家少主,在她的怀里哭得像个失去了珍贵宝物的孩子,手上还拽着那朵她要的那朵玉兰。那低低的哭腔也揪着她的心,她抱他更紧了一些,将下巴颏抵在他的发旋上,喃喃地说:“囡囡痛,囡囡痛,外婆知道的,外婆知道的。”

他渐渐地安静了下来,终于安稳地睡了过去。

张继科已不大记得清那个无眠的夜阑,他只知道,满院的茶香中,有一个声音,有一个怀抱真正地将他救赎。

张继科第二日就回了杭州,他已耽搁得太久了,吃茶叶饭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茶树是个“时辰宝”,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

江南又是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的季节了。杭州今年春来较早,满山的采茶姑娘,正在采摘那形如雀舌鹰爪的黄金之芽。

按照惯例,张家狮峰山上的十八棵老茶树从采茶到成茶全程都需要本家人亲历亲为。

以往都是张父带着张继科做这张家独号的狮峰龙井茶,而今年将是张继科第一次独立去做这镇店之茶,这也是对他以后能否担起张家家主这个重任的考验。

到家还未歇一盏茶的功夫,张继科就背着茶篓上了山。

那一片一片的茶园,从山上泄下来,浓绿得稠凝了,就成了僵在山坡上的绿色瀑布,东一道西一道,挂得满山都是。有的地方,栽得松一些,一大朵一大朵,像沉甸甸的绿花,长在平地上的茶树,斜斜地一溜半躺,像是一把撑开的绿色阳伞,微风吹拂茶山,茶梢就灵动起来。

采摘茶叶,既是茶树栽培的结果,又是茶叶加工的开端,它关系到茶叶品质和产量,也关系到茶树生长的盛衰和寿命的长短。

张家历年来用的都是提手采摘法,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夹住鱼叶上的嫩茎,轻轻向上那么一提,而采龙井早有定论,得用指甲,不能用手指,快快地掐采,这才不会使鲜叶发热,损害叶质。

采下的茶叶,一定要是芽叶成朵,大小一致,不带老梗、老叶和夹蒂,这样既不会伤害芽叶,又不会扭伤茎干。

同时,要求茶丛采净,突出枝条的茶芽要自下而上交替采,丛间茶芽要用手挡开枝条采,不同高低的茶丛要蹲立交替采,雨天和露水茶芽要抓把采,晴天要随采随手放入茶篓。不漏采,不养大,不采小,要全部采净。

茶篓也要讲究,鲜叶一下树,就容易失水,还会散发大量热量,所以要用通气好的茶篓。现在这个季节采茶用的高档茶篓,都是一斤到两斤装的,等采中档茶了,可以用三斤装的。等采低档茶时,就可以用五斤的茶篓了。

丁宁就站在一边看,张继科别着一个茶篓,一提一采,手指翻飞,竟也没有一丝犹豫,那一双利眼瞥过去就将那棵茶树的芽分了三六九等。这番功夫除了要有天资,没有十年的不断练习品味是下不来的。

他的手并非太宽厚,却是精悍灵活,骨节有力,还因为长期制茶有些黝黑和累累裂缝。

两人当日是一起离的徐家,只是他回杭州,她该返家闽江。要分别时,张继科递给了丁宁一朵还带着露的玉兰花,新鲜得惹人爱怜,一看便知是刚摘的。

“喏——你昨天要的花。”

丁宁粲然一笑,接过来,拿着朝他挥了挥:“谢谢,有机会再一起喝茶。”然后转身离去。

张继科看见她的发尾随着转身绕出一个好看的弧度,不禁怎的,他竟脱口而出:“丁宁,你愿意跟我去杭州看我做茶吗?”

等丁宁缓过神来,她已经站在了张家茶园最宝贵的十八棵茶树前。张继科已经出了一身汗,不知换了多少个茶篓,粗粗估计,一斤特级狮峰龙井茶叶要四万多个芽头,而张家又要在其中再择“软新”。

杭州的龙井,狮、龙、云、虎,狮字号的龙井是最绝的。而龙井茶树经了一冬煎熬,难免皮硬面枯,初绽新芽只把那陈味儿顶了出来,自然硬新。要弃了那经了冬日的芽头,专收那春日里新萌的,才是正宗,叶面里头绝无冬雪痕迹,才可称上“软新”。明前春茶的形如雀舌鹰爪的黄金之芽已是极品,极品中再选“软新”,茶圈中也只有张家敢做这块牌子。

汗水密密地淌在后背极不舒服,张继科捞起衣摆正想脱了打个赤膊,扫到一旁专注看他采茶的丁宁又不好意思地放下了。丁宁注意到他的动作,长年浸淫在茶园的她转转一想就明了。

她开了口,细细软软:“我没事儿的。”

“哦?”张继科挑了挑眉。

“我是看这个长大的。”她解释道,突然又觉得自己的话有点不对,“我们那儿也这样”,她继续急急忙忙地解释道。

“你们那儿是怎么样的?”张继科倒是起了逗弄的意思。

“茶人们热了打赤膊是常有的事儿,所以没关系,你不用顾忌我。”她低下头,用手不自然地捋了捋头发。

“那我就不客气了。”张继科把上衣一脱,露出精壮结实的上身。

茶园里有些暧昧的味道流转,丁宁定了定神,重新开口道:“要我帮你吗?”可一出口,她又想打自己两个耳光,这十八棵茶树须得张家本家人方可采,不然张家那么多茶人怎会只让少主一人在这儿辛苦采茶,她一个外人问出这句话实在有些可笑了。

“不好意思…”

张继科本有些诧异,可再看丁宁的小脸已涌上了红潮,额上渗出了薄亮亮的汗水,发根应该也是潮湿一片。

他也起了开玩笑的心思:“没事儿,你愿意帮我我感谢还来不及呢,不过要看你愿不愿意送佛送到西了。”

“啊?”丁宁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你也知道张家这十八棵茶树从不经非张姓人之手。”张继科边说边去看丁宁的表情,见她认真地点了点头,又继续开口:“除非…除非…你给张家当媳妇儿。”

张家四代单传…张家媳妇儿,不就是张继科的媳妇儿吗?!

丁宁的脸红得快滴出水了,“张继科儿!你闹什么呢!”她跳起来一把捏住了张继科的耳朵。

张继科也不挣扎,发出低低的笑声,定定地看着她的耳根,在春日的阳光下,薄薄的,红红的,几乎透明的,像一只小兔子。

八月十五。中秋。闽江城丁家庆山茶楼。

一楼正堂内张继科和丁宁双手平举,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平掌在外互行茶礼,而后分列两旁。

“今日我们遵循古法,依宋代点茶法斗茶,所用茶品器具皆为二人各自准备,裁判则由小老儿请来的几位茶学大师担当。为避嫌,我与张兄皆不参与评判。”丁家家主中气十足,朝众茶客行了茶礼。

斗茶,史称茗战,以在打花摇盏之间变换花鸟走兽世间万物而堪称神技,始于唐开元年间,盛于宋代。杭张闽丁,为了争个“茶王”,斗了数百年。斗茶常在八月十五举行,祖上有训:“一斗而终”,即一代人只允许斗一次,上次张丁两家斗茶已是半个甲子之前了,最新一次的对决就在张继科丁宁两人之间,这也是首次有女子站上斗茶台。而那彩头,便是最后一把曼生壶。

曼生,实为钱塘人士陈鸿寿之号,可谓金石大家。其人,在溧阳知县任上,结识宜兴制壶名手杨彭年兄妹,造型十八种,撰拟题铭,名家设计,手书写之,匠人制之,世称“曼生十八式”,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九把。

这把曼生壶是一把方壶,色泽梨皮,壶身上刻着:“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藏。”

九把曼生壶张家和丁家各占其四,就看这最后一把壶花落谁家。

斗茶分鉴茶、碾茶、煎水、调膏、点茶、击拂及品茶汤七个环节,每个环节由五位评委评定胜负,获胜环节多的一方获胜。

“斗茶正式开始。”

“且慢!”张继科踏出一步,“晚辈想再讨个彩头,不知诸位长辈可否应允?”

“张小子,不妨道来听听。”坐在太师椅上的一位老爷子笑眯眯地捋了捋胡子。

“久闻丁家少主在拼配茶方面颇有造诣,若晚辈此次胜出,不知可否请少主到张家茶庄一叙?”张继科不顾一直在给他使眼色的丁宁,拱了拱手。

“杭张善制绿茶,闽丁岩茶最甚,两方能多交流实乃茶圈幸事啊,我看可行,不知丁兄…”老者拊掌大笑,示意丁父。

“我这个小老儿自然是同意的,就看我闺女意下如何了。”

丁宁骑虎难下,故作镇定地答道:“自是使得的。”说完,便飞了个眼刀子给张继科,张继科嘴角上扬,向着她挑了挑眉,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

“请两位介绍各自茶品。”

张继科揭开案几上的黄绸,青瓷龙罐中正是张家独号“软新”狮峰龙井。见那龙井扁扁的,略阔,周边呈糙米色。外头来人不知真伪,以为那碧绿、纤细的便是龙井,不知真龙井片子反而是带些黄色且又稍宽的。

丁宁茶台上放着漆器方盘,红绸盖布上还绣着九凤图腾,抖开来丁家武夷山大红袍引入眼帘。

张家的“软新”狮峰龙井和丁家的武夷山大红袍一向在茶圈被视为头名,不过早已不在市面上流通,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传说中的物件儿了。大红袍的母树一共只有六株,长在九龙窠断崖之上,从清朝起就世代有人看守,采自这六棵树上的茶叶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大红袍,同时大红袍属武夷岩茶,不似龙井鲜落眉毛,讲究“岩韵”,口感温润饱满,香气层层展开,回味绵长,类似矿物质口味,沙沙的仿佛真有岩石风味在里面。这样复杂的滋味是通过多次摇青、反复焙火,可能经历多达二十道工序。五月采摘的春茶,八九月才收工制成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鉴茶毕。碾茶。”为了不影响斗茶二人的心态,五位评委已将这一环节的胜负写在一个烫金帖子里,帖子被装进一个黄绸袋子高高正挂在一块“饮涤尘烦”的牌匾下。

两人收回茶叶,各自从台下取出一个银茶碾。宋徽宗曾在《大观茶论》中道,碾以银为上。两人运碾如飞,前后细细碾过之后,取出的茶已经变成碎末。

这碾茶看起来像是个体力活,但其实要运用巧劲,碾得时间过长,茶和空气接触得太久,会失去生气,时间太短又很难碾好。

两人又各自取出自己准备好的茶罗,细细罗茶。张继科的茶粉轻轻一罗,就有大半落在了下面的茶盘之中,几个来回就没剩下什么渣滓。而丁宁这边,因为女子力气毕竟还是稍逊,不如张继科碾得细致,不过也是用心极佳,剩下的渣滓虽然比张继科的略多,但也多不了一成,用肉眼根本无法分辨。

第二个黄绸袋子挂了起来。

“请二位准备煎水调膏。”

为了公平起见,煮茶的水都由庆山茶庄提供,真正能分胜负的不过是对水温的控制了。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张继科和丁宁将水温都控制得很好,同时入水同时出水,几乎无异。

调膏开始。

调膏中茶沫量的多少,跟所用茶器直接相关。

张继科拿出的是一兔毫建盏,釉色黑青,兔褐金丝,还泛着油光。“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正是咏此茶盏的名句。

丁宁则拿出了一款极品的玉毫盏,引得在场的人都瞪大了眼睛:“这是?!北宋的玉毫盏?!”一位大师径自走到丁宁身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玉毫盏,最后他走回座位道:“没错,正是宋徽宗的那只玉毫盏,想不到啊…”大师的语气中满是惊喜。

两人加入少许沸水开始调膏,张继科的狮峰龙井青中带褐,与茶粉相比稍许黯淡。丁宁的大红袍则要更暗一些,还有些金色的感觉。

至此,斗茶已过半,而剩余三项点茶、击拂和品饮茶汤正是其精华所在。

“点茶!击拂!”丁家家主中气十足道,整个庆山茶楼立马安静了下来,只能听见水在炭炉中沸腾的声音。

两人闻声仍是静坐在此。

张继科先动了,他拿出一个雪青色的宝瓶,注水而入,不作停留便以左手执瓶注入建盏之中,二者相遭于兔瓯面,惊鹭涛翻,而正中盏中,溅起的茶末未出汤面,激荡中茶汤带着金色的氤氲如龙腾而起,似有千百条龙影在这光影流转中不断交替缠绕,有如龙吟出水。

汤水戛然而止,一滴残水都没有滴下,正是张家祖传的绝技--龙吐水。

水一断绝张继科便放下宝瓶,以茶筅摔入建盏令沫不浮,成云头雨脚,淡色的泡沫和深色的茶汤配合,茶面开始呈现万千机变,张继科手腕一抖,茶筅从建盏正中离开茶面,带起一缕凝聚的茶汤,青褐色的茶汤从汤面而起,黄金芒畔绿尘飞,水脉像镀金一般成金龙之形。

“金龙出海!”

“张家的金龙出海!”

全场都沸腾了,爆发出一阵叫好声。

张继科看向丁宁,她自顾自地低着头,用一个竹瓢舀起沸水,准备点茶。

跟张继科方法不同,丁宁并没有只将注水点控制在中间位置,而是先注入正中后,以回旋之法将水线在汤面激起一圈圈的涟漪。随着最后一滴落下,宝瓶置桌,茶筅入汤。

她左手扶盏,略斜着旋转起来,她雪白的手腕与这玉色茶盏惹得人心惊,右手的茶筅片刻不停。玉毫盏的旋向与茶筅完全相反,茶汤旋转速度极快。

如果说张家手法是龙翔浅底,后出九天之上,那么丁家的手法则是从一开始就凤舞九天。

底汤作云晕,细沫形成的凤形眩转绕瓯,又变化出花鸟走兽,山水云雾,虚实之间汤花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而后汤面上再次出现一只飞鸟,盘桓上升,羽翼凤身宣告着这只凤凰的涅槃归来!

五位见多识广的大师也按耐不住,早已起身到茶台到二人身旁仔细观赏。

“点茶、击拂毕!”、

张继科和丁宁两人似乎都已入定,在自己的茶台前,自己的一方天地之中,两个人都掌控着各自的世界与对方相隔而战。

龙者鳞虫之长,九似,呵气成云。凤之象也,饮砥柱,见则天下大安宁。

龙凤自古就是中国人最尊贵的图腾,杭张闽丁所代表的可谓是茗战龙凤斗。

牌匾下已升起了六个黄绸袋子。还剩下最后一个环节便可知道斗茶的结果。

“品茶汤!”

几位大师尝过茶汤并不言语,各自回到了座位上。

“请帖!”

全场肃静,五位大师久久没有下笔,场面僵持。

终于,落晖坞纪曲首先下笔,紧接着另外四位也各自落笔。

“此袋不升!请!”声毕,原先的六个袋子也被拿了下来。

“请!落晖坞纪曲纪掌柜开!”

纪曲按着顺序,打开了第一个袋子。

“鉴茶!胜方,余杭张继科!”

“碾茶!胜方,余杭张继科!”

张继科已两胜。

“煎水!胜方,闽城丁宁!”

“调膏!胜方,闽城丁宁!”

双方打成平手。

“点茶!胜方,闽城丁宁!”

丁宁再有一胜就将赢得这场茗战。

“击拂!胜方,余杭张继科!”

双方又战为三平。

“品茶汤!胜方。”纪曲顿了一下。

满当当的庆山茶楼,只有呼吸声可闻。

纪曲话毕,全场掌声雷动。

十月初,杭州郊外茶山的最后一季秋茶亦收获了。农历十月小阳春,秋茶的味儿虽少香气,却不苦涩。茶味清淡,汤色碧绿,向被称为小春茶。山客们虽然没有春上一般热闹和川流不息,但来来往往地也不比往年稀少。

张继科和丁宁坐在山顶的一个小亭子里,极目远眺。丁宁给张继科倒了一杯茶,示意他品一品,这是丁宁从家中带来的茶。鲜叶由武夷山“三坑两涧”五处采集而来,再取其嫩芽,蒸青制成。

张继科闻香品茗,只觉“岩韵”之外另有一丝新鲜新绿感,口感繁复,却互不冲突。三坑两涧之茶特色各异,能将几种本来用来做岩茶的鲜叶做成蒸青,其中配比调和更是难上加难。

“都说丁家少主拼配茶是神来之笔,当之无愧。”他摩挲着茶杯,连连赞叹。

丁宁也得意一笑,揶揄道:“不知我们张家少主要给小女子喝点什么好茶。”

张继科亦给丁宁倒了一杯茶:“你尝尝?”

丁宁尝了一口,皱起眉头,她从未尝过这样的茶,有枣香。她疑惑地看着张继科。

张继科露出自得的神情,说:“那是我用祁门红茶拌了红枣,吸足甜气,再筛出,重新炒制的。”

他顿了顿,又继续说道:“算不得什么好茶,只女子经行腹痛喝此道茶,最是好味觉。见你这几天不舒服,特意为你炒的。”

丁宁红了脸,又直起来正视着张继科的眼睛,笑盈盈地说:“酒能醉人便是好酒,茶能忘忧便是好茶。”

这些浓缩了风霜的植物,一次次宰割仍生生不息的植物,被揉搓被碾压被肢解被炮烙被封闭被烫伤的植物啊,神奇地复活于瞬间,重新泛出青春之色。似乎苦难开始沉淀,一切都可以成为往事,都可以在回顾中宁静而淡泊。

“温汤水,润茶苗,一筒油,两道桥。桥头有个花姣女,细手细脚又细腰。杭江茶客要来媒……”张继科哼起了当地的茶谣。

“要来什么?”丁宁没听明白。

“就是要来讨了当媳妇儿啊。”张继科装作不在意地哈哈一笑,又用余光去瞟丁宁。

意外地,丁宁没有回应,她低下了头,后颈上毛茸茸的,露出了细细的发茸。

张继科有些慌乱,到底还是心急了,正想开口说点什么。

丁宁抬起了头,看着藏匿于茶园的绿色湖泊,她开了口:“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

“我知。”一个低沉却压不住喜悦的声音响起。

丁宁转过头,张继科眼神清亮,正对着她笑得明朗。

“…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

“西西,记住,姜桂茶荈出巴蜀。我们今日吃的茶,全是古巴蜀出来的。”张继科耐心地告诉张云栖。

西西便点点头说:“我知道的。”

“你怎么知道?”张继科有些惊奇。

“陆子的《茶经》里说的呀!”西西仰着小脸回答,“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背得非常认真。

“阿妈教我的。”西西奶声奶气地又添了一句。

烛光。白炭火炉。曼生壶搁在桌上。躺在榻上的微困的男人。坐在椅子上泡茶的女人。玩闹的孩童。

吾与尔偕藏,恍兮瑰兮,不知今夕何夕。

后记:

大概是一个有些中二的故事吧哈哈。

还是希望大家能喜欢,期待你们的评论和小红心哦【这次可以继续撒娇求长评吗捂脸】

前天陪室友去寄信,突然想起来去年那个时候隔三差五往收发室和邮局跑的美好回忆。不知不觉我们都认识这么久了,我还是一样很爱你。

茶酒伴也许会写一个姊妹篇AU,名为《茶酒伴|北方流霞》,取自“雪花酿流霞满壶,烹葵酒香浮朝露。”

敬(别)请(抱)期(希)待(望)。CHU~

PS:好担心我写AU你们会不会已经看烦了呀【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