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随笔
老地方整理的思乡随笔(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思乡随笔 篇1
每年的一月一日都是我国的元旦节,也称之为春节,是指新年伊始的日子,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每当元旦的时候代表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这个时候我只是会:思乡,思家,思父母。
不知不觉中已经离开家乡父母,一年的时间了,一个人走在这陌生的城市中,又想起一年前的日子,告别了故土,告别了家,告别了那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成群结队的牛羊,就这样带着梦想,希望,带着一片赤诚,离开了草原,我的家,但无论走到哪里总也走不出对家的思念,走不出思念的海洋。
北京,没有蓝天白云绿草,没有牛马羊,只有急若流星的人,川流不息的车,云雾迷蒙的霾,我总是步履蹒跚走,观察着过往的行人,直到现在我也成为了他们的一员,不是不能慢慢的走,而是不能停,为了生活,感觉时间总是在路上,过着朝九晚五的索然无味的生活,每当我想要逃离这个牢笼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家乡,父母,家就在很远的地方,但被我想得很近,能从一条短信或电话里的一句乡音、闻到草原散发的芳香,想家的时候抽根家乡的烟,喝杯家乡的酒,回忆母亲的叮嘱,父亲的严厉,好似昨日历历在目,不禁被泪水湿润了眼眶。
节假日也想回家,但自己却在千里之外。每日节日放假,一个远让我打了退堂鼓,真的来回四天的时间,回家也变得遥不可及,但不能不代表我想家呀,家是心灵的归宿,是我最牵挂的地方。
思乡随笔 篇2
夜半时分,窗外异常的静。我独自躺在床上,听着外面仅有的一点声音——那是宿舍楼下几棵杨树被冬日的寒风吹得沙沙的作响。此刻,我想起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故乡。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我们都学过那首唐诗——《静夜思》。或许在那时我还不能够体会到这首诗的含义,更不用说去领会诗仙李白的心境了。今年是我在珠城求学的第二年,每次回家时母亲那期待的眼神都深深打动着我,父亲则是百般的教诲。父亲一直告诉我,在外要自己多动脑子,但为人一定要正派,不可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直到现在我一直怀疑父亲的说法能适应眼下的环境吗?每次返校我的心就像少了一点东西似的,可我始终找不到是什么东西。反而觉得我倒真有些古时游子的样子了,只不过还没有功成名就罢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次离家前我都会到处走走,多想把更多的.景象都印到脑海中去。然而此刻,虽是夜深人静,我却想不到太多的景象,但唯独没忘家中我卧室后面的几棵小白杨。
在珠城生活的一年多里,我算是领略到了在这个社会上作为一个人的难。在我的身边,到处充满着尔虞我诈,阴奉阳违的人。一次,我选择了忍让;两次,我再一次选择了忍让;三次,我选择了沉默。父亲告诉过我,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认真,一旦认真你就输了。自己再仔细想想,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烦心的事情让我更加的思乡,生活中有些人我们的确没有办法。我们也没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原则去和自己反感的人相处。我们只要做到像小白杨一样自己笔直的成长,挺拔而伟岸。树都没有张弯,我们凭什么要弯腰。我们的沉默并不是东晋陶渊明的归隐,不去弯腰是为了更好的抬起高贵的头颅。人们都觉得陶渊明的隐是可以效仿的,而我却认为当下社会根本就不适合陶渊明此类人的生存。他厌恶那个污浊的社会,但当下,我们每日为了钱变相的去处事,甚至放弃自己的尊严。我们选择了沉默,但却没有隐退。
有时候真的很想像水一样,虽表面上是看去柔弱无比,但却有无穷的力量。有时也想变成白杨树那样,笔直挺拔伟岸,放下一切杂念,做到心如止水。
故乡告诉我,那里是我永远的家。我也愿找回自己的童真,重新回到他老人家的怀抱。毕竟这个世界太让人累心了,我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放松下来。处在一种安静的环境中,让自己的身心彻底放松下来。无论之前的荣耀有多高,有多少,它最终都会化为乌有。唯有这生活,只有自己体验过才知道他的美好。
拿一个鸡毛掸子,抖一抖身上附着的尘世灰埃,不带走一点世俗,免得打破我故乡的静谧。悄悄地我回来了。故乡,你知道吗?
望一望外面漆黑的天,我的思绪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思乡随笔 篇3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这一天的月亮非常非常地圆,真像一个白玉盆。
在农历八月十四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家友超市买月饼、水果和零食,哇!来家友超市买月饼的人还真多呀,形形色色人头传动,大家都忙碌着挑选月饼,月饼的形式多样,有大有小、花纹不一、形状各异真漂亮。
八月十五日放学后,我兴高采烈地回家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吃完晚饭后天刚好黑了下来,我马上拿出我的望远镜对着“白玉盆”望了起来,我看见了月亮上的许多黑色的阴影,真像神话故事中的吴刚砍桂花树的传说啊!
我拿起了一块月饼吃了起来,我发现月饼里的豆沙馅还很好吃呢,我想起了一个神话传说,传说古代的时候,嫦娥下凡时在天间撒下了无数的月饼,而那天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所以就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
思乡随笔 篇4
不知道为什么乡情总是与"愁"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怀乡给人的感觉是"愁"吗?从字面上来看,"乡愁"大概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大部分人无法拒绝。对乡愁做种种解释是毫无意义的,乡愁只能被描述。
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的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
乡愁总与距离有关,总与去国离乡有关。乡愁是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游子走得愈远,乡愁收得愈紧。当游子头发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乡愁亦是乡音,有时它被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却不断发酵,于是我们会在说着顺畅的普通话时无意间冒出一句方言,于是我们会对千百种口音中突然响起的熟悉的声音如此敏感,于是我们会很容易就做到在两种不同语言间娴熟地切换。乡音,永远是我们属于哪一方土地的印记。
乡愁是一种习惯。就像吃惯了家里的小葱而永远不能适应北京的香菜一样。乡愁让我们有了一种思维定势,因为它,我们会在端午节到来时想起外婆裹的粽子,在清明节到来时想起该去上坟了,在春节到来时想起冻米糖和甜酒酿...
乡愁更是记忆,记忆捉摸不定,乡愁也就咂摸不够。在他乡流浪十几年几十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但却在回到故土时发现已然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宁愿看到一个记忆中的村庄,不愿时光对其无情地篡改。但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乡愁又开始积聚,开始发酵,于是我们又努力在记忆中抚摩故乡的门环。
思乡随笔 篇5
就是在这样一个漆黑浓稠的夜里,是谁先点亮一盏灯?将深浓的夜色一圈圈地淡抹开来,让思绪飘荡在这无边的夜色里。于是,就这样隔着这层浓浓的夜幕,我突然被一个叫思念的东西所击倒,穿过这座城市层层的水泥建筑,静静遥望高远的夜空,夜空下个遥远的故乡。
在我记忆的相框里,故乡已成为一幅水墨画,抑或一帧老去的照片。它寂寂地遥远在一朵苍老的浮云下面,年复一年,守望岁月。亦如丢弃在风中的一个老戏台,静静地,沉默在黄昏夕阳的余晖里,只有风从它背影轻轻吹过,掠起的是等待晚归孙儿的苍老母亲鬓角那一缕白发。这样的戏台,是不适合演风花雪月的,也不适合演金戈铁马,它只能叙述柴米油盐平平淡淡的生活,白天演完一出,黑夜又演一出,猪狗鸡猫,婚丧嫁娶,一把二胡便能叙尽它的沧桑。
每每在这样思念的驱使下,梦境里常出现河滩边那片层层芦苇荡,大片的芦花在清冷的月下飞起,幽幽暗暗的蓝里,瘦瘦的筋骨将一缕缕生命的诗意挑亮。跟着母亲在这样的夜晚收割那一地的芦苇。想想那时,竟不懂得欣赏着如诗如梦的意境曾在我生命里走过。现在回想,我宁愿将这样富有诗意的生命与将它编织成席变卖学费记忆分离开来,但曾经惊醒她那一潭幽蓝色梦境的不是酣睡着的灰喜鹊和野鸭,而是那半弯秀月下我闪着银光的如月弯镰。还有,那一院被铜锁深深锁住了的土楼小院,走过的人,谁还会去在意那一院的葱葱郁郁?木格窗上被阳光晒白了的剪纸窗花无人换新。青石台阶下,白的梨杏,红的桃花,淡了的丁香,紫了的桑椹,风过寂寞,飘落成土。只有无人问津的寂寞在厚厚的土墙里面疯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层层叠叠,酸酸甜甜的一生故事,在流过的岁月里苍老而去长满了青苔,也成为记忆中一副发黄的字画,就在这样幽静的夜晚,从我梦里呼啸而来。
远乡的我,只能在梦中一回回重温关于故乡这些零碎而又陈旧的记忆碎片,像一个不厌其烦的收藏者,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将这些记忆翻晒在月光下,久久沉浸其中……我常常把自己比喻成爬行在这座水泥包裹着的城市里的一只甲壳虫,碌碌无为的匆忙将生活的乐趣分割成一缕一块,零碎而又沉重。我想,多年以后我告老还乡,而对这座城市五色十色的霓虹、车来车往的街头和轻歌曼舞的晚餐,记忆是否也会变得如此零碎而陈旧?或许,如今在这衣着光亮,踩不到泥土的城市里,在硬撑的坚强硬壳背后,心灵深处真的也需要一种柔软的慰籍,譬如只有在跌倒时,故乡的影子才如满月,从记忆深处静静浮起,犹如爱情,刻骨铭心。
想想人的生命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守望在一片土地上,后来做便背转身离开了土地成了远行者,然后在苍茫的世界上漂泊。终于心渐渐地倦了,那上面布满累累伤痕,便开始思念生命出生的地方,便开始在无始无终的旅途上频频回望,成为精神上永远的归乡者。这样的人生总是充满痛苦,充满茫然,当然也有一些在痛苦和茫然之中滋生出来的温暖和慰籍。必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起步的地方,一个只属于个人心灵和精神归属的根的地方。但这样的人生往往很难获得完美的结局,即便在人生的旅途中曾揽得过日月,赢得了权贵,或是饱经风雪,潦如杂草,但再完美的结局也只能将自己的一把草灰运回乡,埋入地下,堆一个坟头,画完最后一个沉重的句号。
但无论远行、告别还是回望,需要对现实中的某种存在进行抽象和概括。或是一段记忆、一副场景,甚至是一首歌一篇诗,作为最终慰籍心灵的归属港湾。而我选择了故乡作为我思念的代表性的符号。选择了它,它就会成为我生命坐标上永远的北斗。
思乡随笔 篇6
无论哪个季节,无论身在何方,萦绕游子心头和脑海的,总有那故乡的袅袅炊烟和潺潺溪水,总有那故乡的篱笆矮墙和柴垛灶炕,总有那故乡的蛙叫虫鸣和鸡鸣犬吠,总有那故乡母亲的声声呼唤,和故乡风中的悠悠牧笛。
——题记
随着日历越来越薄,随着春节脚步的益发临近,游子思乡的心情早已如潮水般汹涌,日日澎湃,涟漪不断。于游子而言,不管在何时,永远都是:情是故乡暖,念是故乡深,心是故乡近,梦是故乡真,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
辗转红尘中,千山万水间,乡愁,永远是游子心中开得最艳的那一朵花;乡情,永远是游子眼里描得最深的那一幅画;乡恋,永远是游子嘴里说得最多的那一番话。无论在异国他乡中,还是在日照月映下;无论在日暮黄昏后,还是在每逢佳节时;无论在孤影徘徊里,还是在觥筹交错间,故乡,始终都是游子心中最深的依恋和牵挂。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从古至今,每个游子念及这样的诗句时,心一定会隐隐地疼,因为故乡,永远是每个游子一生最难以割舍的情结,永远是每个游子心里最美的原风景,永远是每个游子生命中最纯洁的情感圣地。
大爱无声,深爱无痕,所有天下的游子心中都明了:我走,故乡必依依相送;我留,故乡定深情相拥。天上人间,怎样的画笔都描摹不出游子故乡的美丽韵致,怎样的歌曲都歌唱不完游子故乡的忠实淳朴,怎样的言语都诉说不尽游子故乡的真情厚意。
柳浪风笛中,最让游子牵绊的一定是故乡;风起尘落间,最让游子思念的一定是故乡。花落花开里,潮起潮落中,在每个游子的梦里梦外,故乡的容颜永不会老去,故乡的身影永不会远去,故乡的深情永不会淡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其实,无论故乡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故乡是苍凉,还是繁华;无论故乡在咫尺,还是在天涯;无论故乡是残破不堪,还是风景如画,游子的倦鸟总想要归巢,游子的落叶总是要归根。
游子身上的自然密码只有故乡能解,尽管故乡的苍山远,溪水遥,但思念的夜里,游子早已无数次梦回故乡。天涯来去,游子是风筝,故乡是线,游子飞得再高,离得再远,心,永远都与故乡相连、相牵、相念。在游子记忆的留声机里,故乡的声音从不曾模糊,更不曾消隐。
远离了故乡,漂泊的游子才发现,原来故乡的乡音才是天地间最动听的语言;远离了故乡,孤独的'游子才发现,原来故乡的老酒才是世上最醇香的佳酿;远离了故乡,流浪的游子才发现,原来故乡的饭菜才是人间最美味的佳肴。只有身在异国为异人,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游子才会真正明白,原来,天上人间,惟有,故乡的天空最纯净,故乡的山水最灵动,故乡的花儿最灿烂,故乡的岁月最温暖。
一片流云,一只飞鸟,一道夕阳,一弯明月,一盏灯火,一声汽笛……都能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在游子心中,总有一份念是因故乡而起,总有一首歌是对故乡而唱,总有一个愿是为故乡而许。无眠里,总有一缕乡愁让游子剪不断,理还乱;凭阑处,总有一缕相思,让游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不管背井离乡的游子是成功,还是失败,游子的一切荣辱得失故乡都以温情包容,宽厚以待。纵然游子风尘仆仆,纵然游子满面尘霜,只要想起故乡那片熟悉而亲切的土地,只要想起故乡那温柔而可亲的笑脸,游子满身的疲惫便能化作风轻云淡,一路远去。
飘雨有声,落叶有意,游子有情。故乡的遥遥守望,故乡的真情实意,故乡的不离不弃,将永远是游子奋斗的原动力。不管在哪,游子的心哪怕沉睡再久,只要故乡一声呼唤,他的心一定能瞬间复苏。游子哪怕再健忘,他始终都会记得,世上有一个纯朴的地方叫故乡,人间有一个温暖的港湾是故乡。
走过了山山水水,经历了风风雨雨,游子终于深深懂得,人世间,有一种深情永远无法被替代,那种深情便是故乡母亲对自己隔山隔水的依依守望和声声呼唤。不管游子漂泊的船只在哪,不管游子流浪的脚步在哪,游子,永远都不会成为故乡的弃儿。当天地悠悠,红尘滚滚时;当烟雨蒙蒙,灯火阑珊时,当柳枝摇曳,雪花飘飞时,游子的乡愁早已散落在天涯。
新春已近在咫尺,火红的对联又将被一一张贴,大红的灯笼又将被一一高挂。今日,天边又飘过故乡的云,游子,你听,故乡在对你呼唤……
游子,你知不知道,故乡母亲早已在风尘中为你望穿秋水?游子,你知不知道,故乡母亲早已在老地方为你踮脚张望?远方的游子,你知不知道,有一份来自故乡母亲的最长、最深、最久的思量,自你离开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蔓延飘摇在每一个流年季节,每一声晨钟暮鼓,每一道地平线上?
思乡随笔 篇7
不知道为什么乡情总是与"愁"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怀乡给人的感觉是"愁"吗?从字面上来看,"乡愁"大概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大部分人无法拒绝。对乡愁做种种解释是毫无意义的,乡愁只能被描述。
乡愁是一杯茶,这是一个平庸的比喻,但我却很喜欢。我不愿把乡愁说成酒,因为乡愁没酒那么浓烈,乡愁只能是在无人的暗夜的一缕清香,将远离喧嚣世界的我们一点一点溶解。乡愁是茶,总在苦涩中带着那么一点甘甜;乡愁是茶,但却不会愈冲而愈淡。
乡愁总与距离有关,总与去国离乡有关。乡愁是条穿越时空的线,这端是游子,那端是故乡。游子走得愈远,乡愁收得愈紧。当游子头发斑白了,累了,心上也就勒出了最深最深的痕。
乡愁亦是乡音,有时它被埋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地底,但却不断发酵,于是我们会在说着顺畅的普通话时无意间冒出一句方言,于是我们会对千百种口音中突然响起的熟悉的声音如此敏感,于是我们会很容易就做到在两种不同语言间娴熟地切换。乡音,永远是我们属于哪一方土地的印记。
乡愁是一种习惯。就像吃惯了家里的小葱而永远不能适应北京的香菜一样。乡愁让我们有了一种思维定势,因为它,我们会在端午节到来时想起外婆裹的粽子,在清明节到来时想起该去上坟了,在春节到来时想起冻米糖和甜酒酿...
乡愁更是记忆,记忆捉摸不定,乡愁也就咂摸不够。在他乡流浪十几年几十年,记忆中的故乡却永远不会变,我们会很准确得说出每一个细节,但却在回到故土时发现已然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宁愿看到一个记忆中的村庄,不愿时光对其无情地篡改。但当我们失望地离开了,乡愁又开始积聚,开始发酵,于是我们又努力在记忆中抚摩故乡的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