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抒情散文
老地方整理的老师的抒情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老师的抒情散文 篇1
昨天下午,我作为一名志愿者(班级安排),参加了尼日利亚汉语短训班的结业典礼。观众并不多,只有二十来个。另外,在场的就是主角——尼日利亚学员,还有他们的任课教师,以及学校的一些领导。
我刚走进模拟法庭,眼前就一片黑了。他们是黑色人种,但在结业典礼上,他们大都穿上了白长袍、戴着条纹的帽子。说实话,这时我有点小害怕。因为黑色总带给我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捉摸不定。虽然每天在校园里会与黑人擦肩而过,但真没想到今天会同聚一堂,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对于我这个习惯了与黄种人相处的中国人来说,有点害怕应该不为过吧。
找位置坐下来后,过了几分钟,一个学员走进模拟法庭来,他看起来有点不一样。他身着浅黑短袖衬衫,下穿蓝色牛仔裤,左手佩戴一只男士手表,而且没有戴帽子。他比其他学员晚到,但并没有迟到。当他走上台阶去找那个贴着自己名字的座位时,王老师正走下台阶。
于是,两人碰面了。我看到,他立住了,方才随步姿摆动的手已紧贴裤缝线,然后鞠了一个标准的45度躬,用学了45天的中文说了一句:“老师好”。而后,一个拿着相机给大家拍照留恋的学员,和老师碰面时,也是一句不太标准的中文“老师好”。这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刚才的小害怕转瞬变成了一种小敬佩。
尊师重道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很多中国学生,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见到老师要么躲开,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随意的一声“老师好”,要么甚至等着老师先给他打招呼。尤其在大学,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别说见到老师会深鞠一躬的'了,那是凤毛麟角。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表达这种变化。在古代,学生在老师面前那么的规规矩矩、毕恭毕敬;而现在,学生和老师的相处氛围很轻松,学生也似乎和老师更能发展成朋友关系,但也似乎更加形同路人。
一声“老师好”,去除了我心中对国际友人的小害怕;一个45度鞠躬,使我这个中国学生在外国学生面前无地自容;一句带着45度鞠躬的“老师好”,激起了我对自身、对当代学生的思考!
愿真诚的“老师好”长存!
老师的抒情散文 篇2
穿梭在时光的隧道里,找寻着遗失的过去。我很庆幸。我没有忘记你——我的老师。
回忆小学时,与你相处的时光,如摇曳着的灯光。一下子明亮,一下子暗淡。
6年了。我们欢笑过、痛苦过、生气过、大哭过。一切的一切,如同彩虹,转瞬即逝。却让我留下了一辈子忘不掉的美好。
我不能否认我讨厌过你,我讨厌你总是抢占我们的课余时间,我讨厌你一直喋喋不休,我讨厌你动不动就告家长……
但是我更不能否决你的好,你为我们精心备课,你为我们批改作业到深夜,你为我们生病了还坚持上课,生怕我们比别的班落后……
你就如同太阳一样明亮温暖我们的心灵;如同星辰一样暗淡却为我们默默付出;如同月亮似得深情,与我们相伴左右。
明亮如阳,温暖心灵
还记得那时,你给我们出了一道题目:“路灯明亮地像( )一样。”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太阳!”却招来一顿哄堂大笑与你凶狠的目光。我耷拉着脑袋,只感觉脸热热的,手一直不停地卷着那个书的一角,卷起,再放开……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你终于请我坐下。下课时,你把我叫道你的身边,细心地再次给我讲比喻句不能这么用,看见我无动于衷,声音便提高了几度重复了一遍。见我还是没有动静,你的眼神一下子变得凶狠,我暗暗握紧了自己的拳头,咬了咬嘴唇,终于冲着你大声说出我的想法。你愣了一下,我看到你的身躯在微微抖动,我不知道是因为生气还是因为什么。过了许久,你鼓起掌来。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向你投来。你向同学们大肆赞扬了我。同学们向我投来一束束的目光,有疑惑、有不可思议、有羡慕。我感觉那时的我那么幸福与满足。
是啊,你如路灯、如太阳,照亮我前行的路,温暖我的心灵。有何不可?
暗淡如星,默默付出
回想起,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前夕,每一个人都铆足了劲,课间,再也没有吵闹声。上课,再也没有窃窃私语的声音。大家都专心的盯着老师,生怕漏掉几个知识点。而你的负担似乎也加重了,你一张张精心整理的复习提纲,一个个知识点的概括,与重点的罗列。望着厚厚的复习提纲,仿佛看见你在深夜还在网上替我们寻找漏洞与知识重点。有一回体育课上好回来,大家都赶着回教室复习,而我需要去别的地方开个会,我匆匆地赶在路上。却看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咦,这不是你么。我慢慢放慢速度,渐渐停下了脚步。我看见的你没有昔日的那么不可一世。你正背着一大桶水慢吞吞地朝我们班走去,那一大桶水与你瘦小的身躯根本不成比例,你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到离我很近的时候,我分明听到了你沉重的喘气声与你额头上刘海再也遮盖不住流下的汗珠。汗珠在你的脸上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也在我的心里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可能是因为水桶庞大的身躯你并没有看见我。继续向前走去,渐渐地——你消失在我的视野里。你的背影是那么瘦弱,可在我心里却是那么伟大。
是啊,你如同星星,散发着并不耀眼的光芒,但却为我们在黑暗中有了一丝丝的光明依靠。
深情如月,与之相随
我忘不了,那次的运动会。那回有集体项目——跳长绳比赛。我们在烈日炎炎下,跳动着身躯。一下,两下,三下……每每到八十九下时我们便体力不支。这时你从楼梯下来,看见我们东倒西歪地坐在长绳四周。便用高洪的声音对我们说:“我来帮你们甩,你们跳好不好。”“好!”我们一下子来了精神,老师为我们甩绳,那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啊。我们都感到新鲜,夏日的炎热被我们置之脑后,身体的疲惫一下子不见了,焕发出新的激情。我前面的同学跳时,我瞥了一下老师,老师卖力地甩着,一蹲一蹲的……明明看见你汗如雨下,却说不累不累。明明看见你从疲倦到两只手甩绳到一只手握绳,却说这样绳子比较长。明明可以在办公室吹空调,却陪我们来跳绳……种种感动,大家看在眼里,用了吃奶的力气。终于跳出平时打不破的“89下”而且还突破了100.我们把你围在中间欢呼着,雀跃着……
是啊,你对我们的爱是那么深情、一直默默陪伴在我们的左右、如同星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
古往今来,多少颂师爱师的经典,可这并代表不了古人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
古人曾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的意义并不单单是传授知识。她们用粉笔描绘的是世上最无私的情谊。
我很庆幸我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很庆幸我没有忘记你对我的好。
我很庆幸我释怀了你的缺点。
我很庆幸在我心中,你永远是那么完美。
我很庆幸我认识你——我的老师。
老师的抒情散文 篇3
晚秋的清晨,窗外秋景迷人而忧郁。一夜间秋天细雨的洗礼,一切都很湿润,清新。一片雾气蒙蒙,像梦境一般,雾气像幔纱,袅绕着我这颗多愁的心。自离开故乡,第一次感受到故乡般晨雾中的美景。
雾慢慢散开,像一瞬间划开一道帷幕,静寂中朝阳浑圆脱出的呈现在面前,来不及仔细看它,就由橙红变得刺眼的光亮的球体了。
虽然如此,阳光的温暖让孤独冰凉的心感到一股暖流涌动。
楼前一棵松静静地站着,浑身散发着孤傲的美丽,却感到了它浓浓的寂寞的气息。
阳光下松树浑身就好似盛夏的黄花般的嫩黄,是如此的鲜丽,如此的清新,如此的落寞哀怨。
松没有多余的繁琐的枝桠干净利落,虽然几多风雨,几多风霜,无论风雨多大,松从不弯下自己的腰。任凭风吹雨打,高傲的仰着头。树枝也依旧倔强的向上伸展,展现着它旺盛的生命力的。
松仿佛伸出双臂等待着那一刻甜蜜的拥抱,期待着幸福来临那一刻的凝固。每一枚松针都坚硬如针,即便变的枯黄了。
枯黄的草叶低着头仿佛在沉思着,正在想念着夏季的繁华,正在慢慢的适应绚烂后的平淡。秋风袭来,轻轻撕扯着枯草思念的痛。
远远的看着嫩黄的松,仿佛看着我自己,青春已逝,在静寂的岁月中慢慢老去。没有更多的话语来形容。就仿佛是我自己站在那里。虐心的等待就是如此的漫长。或许每个人面前都有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流。也许今生只能在彼岸观看繁华落尽后的悲哀。
仿佛是几个世纪,又好似沧海桑田变幻的一瞬间,轻轻浅浅的岁月里,期待着无期的重逢。错过的风景里多多少少的遗憾,然而人生怎会没有遗憾呢!
静寂的岁月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太多激情。只有静谧的心灵,沉淀的经历,还有抛却脑后的记忆。
只有痴痴的等待,不知道爱情那一刻的到来会有多久?
只有痴痴的等待,不知道与亲人团聚的日子在哪一天?
只有痴痴的等待,不知道哪一天清澈的双眸看透自己坚强外表下那颗脆弱的心?
只有痴痴地等待,不知道幸福的距离是否在拉近?傻傻呆呆的等,让人眼角有泪的看着。
远远地望着松是如此的倍感亲切,就像久违的亲人,又仿佛是红尘中唯一的知己。
松的身边,河水毫不掩饰它的热情,依旧奔放的流淌,然而松却痴迷的静立于天地间。
松静静的姿态如此迷人,松远离尘世的繁华,脱尽凡世的纸醉金迷,散尽尘封的记忆。
松痴迷的在等待......
每一个黎明,有晨露的陪伴,夜雾凝结为露,晨露玲珑剔透,呈现出阳光温润的光泽。松也呈现出它倔强的迷人的孤傲身姿。
每一个白天,白云总是悠闲的漂浮于湛蓝的天空,松依旧挺拔的站着,从不改变身姿的站着。阳光下松呈现着古典的美,不妖艳,不扭捏。
每一个夜晚,松感受着风的抚摸,散发的却是月的光辉。享受着夜的寂静,松的梦尽情盛开在繁星点点的夜空里,美丽而凄凉,掩饰不住淡淡的忧伤。
老师的抒情散文 篇4
郑振铎
前年从太湖里的洞庭东山回到苏州时,曾经过石湖。坐的是一只小火轮,一眨眼间,船由窄窄的小水口进入了另一个湖。那湖要比太湖小得多了,湖上到处插着蟹簖和围着菱田。他们告诉我:“这里就是石湖。”我矍然的站起来,在船头东张西户的,尽量地吸取石湖的胜景。见到湖心有一个小岛,岛上还残留着东倒西歪的许多太湖石。我想:“这不是一座古老的园林的遗迹么?”
是的,整个石湖原来就是一座大的园林。在离今八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南宋初期的一位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的园林。他和陆游、杨万里同被称为南宋三大诗人。成大因为住在这里,就自号石湖居士,“石湖”因之而大为著名于世。杨万里说:“公之别墅曰石湖,山水之胜,东南绝境也”。我们很向往于石湖,就是为了读过范成大的关于石湖的诗 。“石湖”和范成大结成了这样的不可分的关系,正像陶渊明的“栗里”,王维的“辋川”一样,人以地名,同时,地也以人显了。成大的“石湖居士诗集”,吴郡顾氏刻的本子(1688年刻),凡三十四卷,其中歌咏石湖的风土人情的诗篇很不少。他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的优良传统,描写着八百多年前的家民的辛勤的生活。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就是淳熙丙午(1186年)在石湖写出的,在那里,充溢着江南的田园情趣,像读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所作的山水,满纸上是云气水意,是江南的润湿之感,是平易近人的熟悉的湖田农作和养蚕、织丝的活计,他写道: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农村里是不会有一个“闲人”存在的,包括孩子们在内。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他是同情于农民的被肃削的痛苦的。更有连田也没有得种的人,那就格外的困苦了。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为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他住在石湖上,就爱上那里的风土,也爱上那里的农民,而对于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后来,在明朝弘治间(1488——1505年),有莫旦的,曾写下了一部《石湖志》,却只是夸耀着莫家的地主们的豪华的生活,全无意义。至今,在石湖上莫氏的遗迹已经一无所存,问人,也都不知道,是“身 与名俱朽”的了。但范成大的名字却人人都晓得。
去年春天,我又到了洞庭东山。这次是走陆路的,在一年时间里,当地的农民已经把通往苏州的公路修好了。东山的一个农业合作社里的人,曾经在前年告诉过我:
“我们要修汽车路,通到苏州,要迎接拖拉机。”
果然,这条公路修汽车路,如今到东山去,不需要走水路,更不需要花上一天两天的时间了,只要两小时不到,就可以从苏州直达洞庭东山。我们就走这条公路,到了石湖。我们远远地望见了渺茫的湖水,安静地躺在那里,似乎水波不兴,万籁皆寂。渐渐地走近了,湖山的胜处也就渐渐地豁露出来。有一座破旧的老屋,总有三进深,首先唤起我们注意。前厅还相当完整,但后边却很破旧,屋顶已经可看见青天了,碎瓦破砖抛得满地。墙垣也塌颓了一半。这就是范成大的祠堂。墙壁上还嵌着他写的“四时田园杂兴”的石刻,但已经不是全部了。我们在湖边走着,在不高的山上走着。四周的风物秀隽异常。满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脚边,却又温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抚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抚拍着石岸。水里的碎磁片清晰可见。小小的鱼儿,还有顽健的小虾儿,都在眼前游来蹦去。登上了山巅,可望见更远的太湖。太湖里点点风帆,历历可数。太阳光照在潾潾的湖水上面,闪耀着金光,就像无数的鱼儿在一刹那之间,齐翻着身。绿色的田野里,夹杂着黄色的菜花田和紫色的苜蓿田,锦绣般地展开在脚下。
这里的湖水,滋育着附近地区的桑麻和水稻,还大有鱼虾之利。劳动人民是喜爱它的,看重它的。
“正在准备把这一带全都绿化了,已经栽下不少树苗了。”陪伴着我们的一位苏州市园林处的负责人说道。
果然有不少各式各样的矮树,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地栽种着。不出十年,这里将是一个很幽深新洁的山林了。他说道:“园林处有一个计划,要把整个石湖区修整一番,成为一座公园”。当然,这是很有意义的,而且东山一带也将成为上海一带的工人疗养区,这座石湖公园是有必要建设起来的。
他又说道:“我们要好好地保护这一带的名胜古迹,范石湖的祠堂也要修整一下。有了那个有名的诗人的遗迹,石湖不是更加显得美丽了么?”
事隔一年多,不知石湖公园的建设已经开始了没有?我相信,正像苏州——洞庭东山之间的公路一般,勤劳勇敢的苏州市的人民一定会把石湖公园建筑得异常漂亮,引人入胜,来迎接工农阶级的劳动模范和游览和休养的。
老师的抒情散文 篇5
又到了美丽迷人的春季,我们伸开双臂去拥抱那光鲜可人的春天!
自古以来,家乡丹水河南、北,乌柏、木桐漫山遍野到处都是。一到春季,乌柏花开,成吊成吊的、像一串串黄绿的铃铛,又像精致的铃铛里的小棒槌,那修长的躯体,锤悬的蒴果,经风一吹,仿佛发出风铃般的响声,而乌柏的孪生姊妹木桐花也不逊色,沐浴着春得气息,亮出一个个纯白的喇叭,似欲演奏一曲“春之礼赞!”其花艳,其花香,远远飘来,没有蹙音,没有其他杂质,自然地溢出一阵阵油香味!
故乡由于梓桐树多,满眼所及哪里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
我们便学着电影、电视剧呈现出的画家野外写生的模样,一个个把木板刨平,抛光做成一个画板,又从家里搬来大木靠背椅子,把“画板”竖立着靠在木椅背上,把早已准备好的白纸贴在“画板”上,然后用米钉把白纸的四个角固定、钉牢在画板上,再各自搬来一把把小木凳,都端端正正的坐在小木凳上,手拿铅笔也开始素描写生,我们首先把树干画好,细细地观察起乌柏树来,你看成片、成块的乌柏树枝叶稠密,层层叠叠,就像是一层一层堆上去的,绿是绿的很,绿的光鲜!那么耀眼!为了显示出它的.叶片多,我们胡乱的在枝干上圈来圈去,一株株亭亭玉立的乌柏树,近看,不咋样,但是后退几步,在远处看,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树干通直端正,叶大荫浓,看着这些出自于我们手中的“艺术杰作”,我们浮想联翩。
大家凑在一起,一幅幅的“品尝”起伙伴们艺术“杰作”来。
春伢子的作品,树干倒画的还有那么点神似,但是,画中叶片稀稀疏疏,还没盖住树干。不符合实际情况。
木芽子的画,几根弯头葛蒡的枝干,就像是经大风肆虐的掰弄了一番,顷刻之间,便要栽倒在地上的感觉。
五伢子笔下的乌柏树,不是画树干把距离扯远了,就是密密麻麻的叶子不是画的“心”形,而画成了四方块。我们看后都说:“不像!一点都不像!”
我从小就还是有那么点美术天赋,笔下的乌柏树还是像模像样!你看:“乌柏树主干线条粗浓,大约在上面一寸多一点处向右歪斜一直向上,旁伸出几丛虬枝向左,在虬枝上再添几处枝桠,枝干的打眼的地方,有好几处叶柄端圈画的是‘心形’叶片,隐蔽处的地方就是随意圈圈画画,浓绿的枝叶如巨大的伞盖一般,把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树干旁,围着一排参差不齐的篱笆墙,几个小孩子倚在篱笆墙边,向远处黄亮亮的油菜花望去。”
春伢子、木伢子、五伢子凝视着我画的画,三个大拇指不约而同的伸到了我的眼前:“画得好!画得好!”我不由得脸红了,那是幸福的、喜悦的红晕,多像天边扯下的一片红霞。
后来,我们拿着铅笔一起帮“五伢子”的画,动了一番大“手术”。基本上使他的画比以前要逼真得多了。
……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一有机会碰到一起,还常常回忆孩童时的那段至今也没能忘怀的趣事来。
由于种种原因,我这些儿时的伙伴,初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了。唯独我经组织推荐,上了高中。知识渐丰,脑筋中就经常鼓捣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
为什么把家乡或者父老,称之为“桑梓”呢?在高中语文课上,学了《诗经》以后,我才茅塞顿开,原来《诗•小雅》中有诗为证:“唯桑与梓,必恭敬止。”也就是说桑树和梓树乃父母所植,必须恭恭敬敬,所以后人便把桑梓作为家乡或者父老的代名词。
还有好多好多曾经留存在脑中的疑惑,都随着知识的逐渐增长,视野逐渐的拓展开来都有了逐渐明确的答案。
……
春色盎然的季节,望着朵朵怒放的梓桐花开,遥想起当年故乡月夜下梓桐花暗香浮动,荷锄晚归的田园美景!
老师的抒情散文 篇6
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了,不对,应该是二月的最后一天了,也不对,应是二月的最后十四个小时了。还是不对,因为,在我以为还有十四个小时的时候,时间已经悄然溜走,不知道又少了多少秒多少分。分分秒秒飞逝,叫我这个算数不好的人如何时时刻刻准确地说出还剩几分几秒。时间还真是不体贴,更不懂怜香惜玉。罢罢罢,不同它计较了。计较来去,输的总是我。
我就彻彻底底地当个输家吧,挣扎也是徒然。时光如水流泻,掬不住。抬眸之间,它在天外;低眉敛视,它为大地披上斑斓的衣裳。它一瞥之间,我便鬓间添银丝,额间起沟壑,又怎敢逼视?它许桃花三千绯色,它许弱柳万千碧绦,它许梨花如雪纷纷,唯独不许我稚颜髫龄,恁般无情。
情到深处情转薄,或许,只是我负了它一片深情。滔滔岁月匆匆过,自问不失初心。走着走着却似是而非,不知行到何处,不知心在何方。秋月春风虽非等闲,终也看惯,到底不曾悟出几个真谛,还是这般痴痴愚愚,这般懵懵懂懂,这般浑浑噩噩。禁不住要问:几时才能豁然开朗?
窗外的天依旧有些薄薄的灰色,一层云淡淡地铺开,阳光丝丝缕缕地漏下来,软软绵绵的,又带着三分慵懒。忍不住走近窗口,也抚一抚它略带软萌的脸庞,触手之处,似有若无,只见掌纹纵横,不知要叙写怎样的波澜。有人说,掌中纹理便是一生命运的写照,我却看不出丝毫乾坤。另一只手摩挲而过,一种糙糙的触感透过指尖直达心底,禁不住起了几点感动。生活的痕迹从来不会淡去,走过的路都刻在那些掌纹里,时光亦在此永驻。
远方一抹素黄杂在葱葱的青碧之间,漾一袭浓浓的春意。陌上花开灿烂,春风忽转温柔,果然江南好风光。遥想百花开遍,春日洋洋一身诗意,纸间的文字也失了往日的铿锵,多了几分柔情。痴痴地临摹几分春意,奈春深还在素笺外,万千文字不抵一江春水荡漾。
阳光偷偷爬过窗台,懒懒地趴在地上,显得无比温顺。若每日都能邂逅这样的阳光,心也要柔软几分。至少,那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晦暗,沾着一点阳光也能透亮几分。长年累月,终有敞亮清明的一天。奈,这阳光也是有一天没一天,常是阴雨居多,连带着心也是湿湿漉漉的。身处江南,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潮湿,倒也不十分介意。
眼光扫过日历,从一号看到二十八号,往日的潮气汹汹袭来,幸而,穿的多又有阳光的照拂,倒也不觉得冷。那些日子层叠而出的寒气,或许都在这一缕阳光下散了。春风一熨,绵绵密密地生了一丝暖意,添了几分爽气。
古人曰:春日游,杏花吹满头。这样好的时节,这样好的春光,实实不该浪费了。不如洒脱一些,挥别二月的阴冷与暗沉,还三月一个神清气爽。也不必挥毫濡墨,自有诗情起于枝头,谱一曲杏花天影。
老师的抒情散文 篇7
月亮悄悄爬上柳梢,透过窗棂,洒下满屋子清辉,又是中秋之夜,月光如水流淌,清风暗送秋波,遥望苍穹,星疏月明,油然而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愁绪,也自然生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月圆之夜,思念如藤滋生、蔓延……
透过窗,看一轮明月如盘似玉,倾洒着柔美的银辉,似母亲温柔的目光,抚慰着一个思乡的孩子,这样的夜晚又会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久别故乡,总会在明月当空时,思念故乡的蓝天、白云、夕阳、浓雾、大山、小河,窑洞,还有那暖过心窝的浓浓乡情。
儿时,喜欢坐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伴着繁星,月亮,晚风听母亲讲述一个个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凄美,感人,我听得如痴如醉。院子里不时有萤火虫打着灯笼穿梭行走,似在为路人引路,又似在开一场灯火盛宴;蟋蟀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尽情弹唱,琴声悠扬、婉转,有节奏,响彻夜的每一个角落。有一种昆虫喜欢在院子里的花丛里转来转去发出嗡嗡的声音,它们不仅喜欢采花粉,还喜欢玩泥巴,用长长的触角拖着泥巴转圈子,像是推磨子,一会儿功夫,一堆泥巴被它们滚成一个个小泥球,甚是有趣。也许是因为觉得不可思议,那时的我对这种昆虫倍感兴趣,格外喜欢,至今,那种情怀都难以忘记。
如诗的夜晚,依偎在母亲身旁,看流星划过天际,瞬间即逝的璀璨,可否带走我的夙愿?看月宫寒冷凄清,是否有嫦娥在“起舞弄清影”?我哼着小曲昏昏欲睡,母亲的脸上挂着微笑,父亲疲惫早已荡然无存,一把蒲扇伴我享受着多少童年的甜蜜,两双大手牵着我走在成长的路上。祥和的夜,织着暖暖的幸福。时过境迁,母亲慈祥的笑容早已模糊,熟悉的身影早已远去,只能在春花秋月中留下一声声长叹,在寒来暑往中留下一串串回忆,还有深深的思念……
今夜,风清露白,秋高气爽,记忆的闸门被汹涌澎湃的情思冲开,一泻千里。那年,那月,那一条曾经熟悉的小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载着多少求学少年飞翔的梦。春夏秋冬,披着星光上路,踏着月光回家,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淋春雨,顶冬雪,虽有甘苦,却是青春飞扬,快乐如风。而今,星转斗移,那一段美丽的时光何时才能梦回?还有多少快乐留存?
那一排排窑洞,与日月同在,与山水相依,冬暖夏凉,青砖绿瓦,错落有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饱尝了多少辛酸和沧桑,却初衷不改,永不枯竭的暖暖气息,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那一方热土,养育了多少朴实无华的好儿女,憨憨的笑容,真诚的言语,纯朴的情怀,都是每一位游子对故乡的留恋和牵挂。每一次回乡都被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腔如火的热情所感动。故乡的人啊,男儿似大山,伟岸忠实,粗狂豪迈,女儿似清泉,清澈纯美,柔情万千。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延续着爱的血脉。
浓浓的乡情,大山的情怀,明月的寄盼,装满了我梦的小屋,在每一个月圆之日,便开出思的花,生出念的叶,摇曳在清风中,静静绽放。“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遥水皆有情”山有情,水有情,故乡的人情更浓。谁又能忘记那一起走过的岁月?忘记“春看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悠然?黄昏、夕阳、牧童、老农,篱笆的影子,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闲适。那蓝盈盈的天,清粼粼的水,飘逸自在的云朵,又怎能不牵起无数思念?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遥寄一曲诉相思。那山,那水,那人;那情,那缘,那念,轻轻滑过岁月的指尖,植入心扉,掀起无数的暖。看烟雨斜阳、渔舟唱晚,心中荡起丝丝温婉,为谁染指流年,诉一曲魂梦牵。几许怅然,几许留恋,任时光流转,情深依然,梦醉千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这样的秋夜,反复浅吟着这样的诗句,思乡之情如潮涌起,那山,那水,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还有那一轮明月久久萦绕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