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名家散文
老地方整理的端午节名家散文(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1
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吃粽子与文峰塔、艾叶、五色线是联系在一起的。
记得每年一到农历四月底五月初,母亲早早就把软米浸在盆子里了,米一天天发酸,乡下的亲戚给拿来苇叶和红枣,端午节的前一天,父母一次又一次用清水把米洗得干干净净,母亲就坐在小櫈子上开始包粽子,黄色的米、大红色的枣、绿色的叶子在母亲手里转眼变成了一个个漂漂亮亮的粽子,并摆放在一个大锅里,放上水,再把一个洗干净的石头压在上面,点燃灶火就煮粽子了,一阵子后,一股股粽子的香味扑鼻而来……
一到五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插上 艾叶,只是 艾叶是连根的,母亲还把配好的五色线给我们戴在了手腕上、脚腕上,用一小块花布给我做一个漂亮的荷包,里面包上艾叶和大蒜,母亲说戴上是为了消灾去病,我总喜欢在鼻子前闻一闻,这是我最喜欢的味道……
一到学校同学们几乎都戴着五色线,我们把手腕露出来互相攀比着,手巧的孩子们用纸叠成小粽子,再用漂亮的五色线一层层包起来,戴在脖子上非常漂亮 。同学们还在念叨着,说是端午节的早晨,到河边去梳头,一边梳,一边念叨:一木梳长,二木梳光,三木梳诞到河物厢(河那边),四木梳梳得用扁担量,五木梳跟着河头走……说这样头发就长得快……
端午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的艾叶又换成了新鲜的 ,初五是没有根的艾叶,我的五色线也要重新换成新的,我们吃了香喷喷的粽子,下午就高高兴兴跟随父母去文峰塔了。平日里是没有人去,传说文峰塔里面住着蛇精,只是端午节的上午蛇精离开后,下午才可以去……
当时县城很小,四周是一片片土地,记忆中,去文峰塔时走很远的路,过一条小河(今仪川河),经过一片片菜地,和一片芦苇地,经过连家庄村中的那一棵大槐树……走上一条尘土飞扬向上爬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才能到了文峰塔下面,一路上人们携老带幼,人流从四面八方赶来。少数人骑着自行车、大部分是步行而来,此时此刻山上山下,人头攒动,城附近的邻村上下男女老少都汇集在这里,这也是一年一度的大聚会。卖冰糕的小商贩用自行车带着小木箱,五分钱的冰糕,成为孩子们眼中的美味。
记忆中的文峰塔伤痕累累,这时一些年轻人铤而走险,在一层层地攀登着,传说摸到文峰塔尖最高处可活到100岁。下面的人们有的站在文峰塔下,有的坐在绿色的草地上,都在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呀……老师们再三吩咐孩子们不要上去,注意安全,有的孩子们还是要爬两层,我看着这一幕幕……想着听大人们说过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悲剧,心里为他们捏着一把汗,但是最终每年的端午节这一天都会有人登上过那高高的文峰塔顶……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2
今年的端午节除了我自己包的粽子外,还收获了一份儿子心意。所以倍感满足。
前几年的端午节由于儿子在外地上学,所以这个节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多吃个粽子,另外在电话嘱咐儿子一定到超市或者学校食堂买粽子和鸡蛋吃。今年四月份已经工作的儿子,单位放三天假,在星期四下班就坐当晚的高铁回来了,老公开车和我去高铁站接他,见到儿子我们娘俩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儿子说:单位发了一盒五芳斋的粽子和神丹牌的咸鸭蛋。我说:你留着自己吃啊,家里什么都不缺的。他说:这是儿子上班第一次发的东西,一定要给妈妈爸爸的,还要给你们我上个月发的工资一部分,以后每个月我都给你们钱。我说:我们不要你的工资,你自己留着吧。你在那里一切都好,我们就满足了。老公听着我们娘俩的唠叨,也插不上话。儿子说:还准备给外婆买点东西,问问外婆需要什么,我说:你一问外婆,她一定会说什么都有,什么都不需要。儿子说:那就给外婆钱吧,这回老公可插上话了:好,我赞成!我还小声问儿子有什么小秘密吗?儿子说:没有。我挺失望的。不觉到家已经晚上十点了,我早已做好了饭,到家后,就抓紧开吃。
老公拿出啤酒爷俩也硬让我也练着喝点,因为我是个先天不能喝酒的人,一喝酒脸红不说,还要有点头晕,第二天身上还要起很多成片成片的小红疙瘩,奇痒无比,所以我一直以来为自己不能喝酒而愤愤不平。因为当时高兴就忘乎所以了,儿子又在啤酒里给我掺点什么可乐饮料,这下真的是可乐坏了,喝多了,脸红头晕眼放光,感觉自己在摇晃,爷俩赶紧把我扶到床上。我感觉爷俩都在笑我,我说了:我不愿喝,非劝我喝,喝的我东倒西歪还笑我。就不知道我当时是什么丑态,他们给我盖上毛巾被,不问天下事,昏昏欲睡去。
第二天,醒来看到成片的小红疙瘩装点着我的皮肤,咬牙忍着,谁让自己忘乎所以别人一劝就喝的。不能把握自己怪谁啊。上午我和儿子去逛街,买什么东西他都抢着付钱,看我的手机用了二三年了,非给我买了一部新手机。
今天上午10多钟,一家人开车去妈妈家,妈妈看到外孙非常高兴,但是每次都会责备我:做的饭不好吃,把儿子养的这么瘦,呵呵,没办法现在已成定局。今天我们姐姐都来了。吃完饭,儿子从口袋里掏出200块钱给外婆,说这是外孙第一次的工资,孝敬外婆的,天热了让外婆多买些好东西吃。外婆说:有你这样的好外孙,就非常高兴满足了,外婆自己的工资都花不完的。我的姐姐们都夸奖儿子真是懂事。
今年的端午节感觉非常快乐,温馨,满足。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3
对于桂林的印象,始于小学时期学的一篇课文《桂林山水》。虽然已过而立之年,校园时光早已远去,而课文中的部分语句我至今难以忘怀,尤其是文中的第一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于是乎“荡舟漓江“便成了我一个魂牵梦萦的梦。
可毕业后的日子便像歌词写的那样: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很多少年的梦想便就此搁浅。
如今小孩大了,工作生活都没有以前的忙碌便想起趁着尚存的时光去看下童年时就慕名的漓江。
6月10号带着刚满6岁的女儿跟着旅游团从广州出发。在车上听着导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讲解,心中想象着“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卷。
由于端午出行人数较多,六小时的车程开了近十个小时,在一片睡意朦胧中到了目的地桂林市阳朔县。
来到阳朔的三天两夜中,感受了蝴蝶泉的美丽,银子岩的壮观;也体会了遇龙河飘游的轻凉惬意,聚龙潭的曲径迥然,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图腾古道的神秘和漓江的感慨!
图腾古道——甑皮岩人与自然的和谐-
图腾古道位于十里画廊的中心地。据说这里住着的是皮肤黝黑,身着兽皮的甑(汉语拼音zèng)皮岩人,导游把他们称作“野人”。相传甑(汉语拼音zèng)皮岩人是桂林人的祖先。 北有匈奴,南有南蛮。虽然知道今天我们游行中看到的“野人”应该是当地的村民装扮而成的,但充满地方色彩的风俗文化及原始味浓厚的表演着实还是另我耳目一新,帮助我好好普及了下南蛮文化。
听着当地导游的讲解,我惊讶于古人面对大自然表现出的顽强和智慧。从类人猿到人类的转变,从直立行走到文字的出现,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每一次转变都是一次升化,都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无论沧海桑田,变化将是这世界永远的主旋律,惟有适应变化并迅速做出反应的人才有改写历史的资格,才有享受成果的机会。
漓江——让我充满充期待满目惆怅的地方
漓江是我此次旅游的焦点所在。在6月10日前往阳朔的车上时就听导游说起这几天桂林大雨,漓江水很急,所以这几天都在封航,此番能否游成漓江就看我们的缘份了。11号早上得知的消息就是水位依然很高,只能先游其它的景点。
直至于11号下午才接到消息明天可以游漓江了。便觉得一阵窃喜,觉得多年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
12号走到漓江边上时才发现,江水的颜色真如导游所讲,因为下雨的原因已变得犹如黄河一般,再也没有小学课文中讲的那样“清、静、绿”的感觉。我想课文中描述的桂林山水的情境可能已然只能在课文中看到了。好在两旁的青山依旧在,只是绿水可能因为近些年游客的增加及生活垃圾的出现变得不复返了。
乘坐在加有燃料的木伐上,身旁充斥着浩浩荡荡的旅游队伍,再也找寻不到“一叶扁舟横野渡”的情景了。我想这便是现代文明吧。
事物总是不断进化的,一如与当地人民合影,当地人都会举个牌子告诉你:“合影收费10元”。 旅游搞活了经济,经济改变了生活。看来如果想要生活的好,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多创造价值才行啊!
此时便想起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所有的事物”。只是“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种情景或许只能出现在梦里了。呵呵。
不管如何,漓江我来了!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4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我六虚岁那年的端午节。那是我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的最后一个端午节。爷爷告诉我说,过了端午节,就要送我去爸爸妈妈那里了。他们说爸爸妈妈住在城市里,那里有汽车、火车,有公园和宽阔的大路,还有卖各种花衣服的商店。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我最想见到的是爸爸妈妈,还有弟弟妹妹。我最想知道的是爸爸妈妈是不是很爱我。
奶奶提前一天的下午就把大黄米和糯米淘洗干净,各泡了小半盆,把芦苇叶、马蔺叶、红小豆、红枣、肥瘦相间的肉都准备好,然后就开始包粽子了。奶奶先把芦苇叶折叠成漏斗状,放一把大黄米,再放上几个红枣,或者是一块肉,然后用手利索地一扭,就成了一个粽子的模样,最后用马蔺叶捆绑结实,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完大黄米的,再包糯米的。两种粽子合起来有一大锅呢!
晚饭后,奶奶就把粽子放在锅里,然后放上适量的水,开始往灶膛里面加柴禾,一边拉风箱,一边加柴禾,火焰在灶膛脸部一进一出的,像是要逗人玩似的。我说:“奶奶,我来帮你烧火吧。”奶奶说:“不用啦,已经差不多了,你在这里看着灶火,别叫火烧出来啊。”于是,奶奶从蒲团上站起来,走了。我赶紧坐在灶火旁边的蒲团上,把马秸秆往灶膛里添。
一会儿,我发现奶奶去点炭火盆了,那是一个小小的泥做的火盆,烧的是木炭。上面只能放一个小小的砂锅。这个小砂锅是奶奶专门用来做砂锅豆腐的,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可是,今天是端午节的前夜,奶奶不需要做砂锅豆腐,她干什么呢?我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看,奶奶在数鸡蛋呢。她对我说:“过端午节了,奶奶做茶叶蛋给你吃。”喔,原来是要煮茶叶蛋啊。奶奶把鸡蛋洗干净,放在砂锅里,倒上水,就咕咕嘟嘟地煮起来了,蓝色的火苗一舔一舔地亲吻这小砂锅的锅底,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不一会儿,鸡蛋就熟了,奶奶用铜勺子背把鸡蛋壳敲开,然后放上茶叶,小火煮了一会儿,就端下来,放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说:“明天才能吃,你小心点,不要碰了砂锅。”
第二天清早,奶奶把五彩线系在我的手腕上,说这是辟邪的,还把一盒小香囊系在我的脖子上,我吸吸鼻子,真香啊!这时候爷爷已经从山上拉露水回来了,把又凉又湿的大手往我脸上抹,抹得我一脸露水。这也是端午节的讲究。据说这样可以明目,对眼睛有好处。三叔手里是一大捆艾草、桃树枝,他把这些用红布条捆了,挂在门楣上。总之都是为了辟邪和健康。我也不多问了,我只关心什么时候让吃粽子啊!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全家人围坐在方桌旁边。奶奶端上小砂锅,打开一看,我愣住了:不是茶叶鸡蛋吗?怎么变成粉条烩猪肉了?三叔拿出一个瓶子对爷爷说:“爹,这是雄黄酒,喝点儿吧。”说着给爷爷到了一杯。奶奶端上一个小盆,里面是鸡蛋,鸡蛋已经变了颜色。奶奶又拿来一个小篮子,一篮子都是清香的粽子,粽子还冒着热气呢!
这时候,爷爷讲起了白蛇传,我对那个故事还不能理解,只记住了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就变成一条白蛇了。啊,雄黄酒可不是随便喝的啊,奶奶不喝,我也不喝,我怕变成蛇,那样爸爸妈妈就不认识我了。奶奶可能也怕变成蛇吧,男人们喝了没事,不会变成蛇的。我小小的心眼里琢磨着这些令人费解的事情……
第三天,我大舅来了,给我带来一件花裙子,是粉红色的小碎花,我很喜欢。大舅说要去城里见我爸爸妈妈,要带着我到城里上学读书。我自然是很高兴。奶奶偷偷地抹眼泪,爷爷说:“没出息的娘们,哭什么,孩子去城里找爸爸妈妈,是高兴的事儿,你看你这个老太婆……”奶奶破涕为笑了。我说:“奶奶别难过,明年端午节我还回家来吃粽子”。
奶奶拿出一个大竹篮,装了许多粽子、鸡蛋、杏儿,红枣,一边装一边说:“他们那边孩子多,都是能吃不能干的年龄,多给他们带些吧。”我心里想:难道爸爸妈妈就不会包粽子吗?那他们怎么过端午节呢?
到了城里才明白了,城里不但没有那些丰富的食材,而且爸爸妈妈也没有时间包粽子,要吃的话,就是买。而买的那些粽子无论如何也没有奶奶做的那种特殊的味道。
几十年过去了,我吃过的粽子数不过来了,可是在我的心中,最好吃的粽子还是奶奶包的粽子。那是地道的家乡味儿,吃着它才想到故乡的人,故乡的情。
啊,我童年时代的端午节,一去不复返了……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5
心如糯米,越粘越紧。
情如粽叶,越煮越香。
快乐如射线般,无限延长。
——文婵若兮
冬去了春来,春去了夏来,转眼间,此年的端午节也即将在缕缕粽香间清晰开来。
站在早晨清新的阳光里,感觉丝丝温馨,恬静美好。走在流马人喧哗的大街上,风中淡淡的粽香扑鼻而来,深呼吸,任粽香飘进五脏六腑,打消购买的念头。看,转角处,一群群年长的人儿正在精挑细选上等糯米,声调不一的讨价还价声却成了小城最欢快最活波的晨间交响曲,感觉那么真挚,那么动听。
走进超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设计独特,色彩鲜明醒目的宣传语。进入购物区,其次,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形态各异,口味多样,包装极其精致来自五湖四海风味独特的粽子,让人尽饱眼福。
尽管眼前这粽子千般好,万般美,毫无疑问会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必定会激起不少顾客强烈购买的欲望。但在我心里,却远远比不上我外婆包裹的爱心粽子。
往常的端午节都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度过的,虽然外卖的粽子口味也不差,但是对外婆精心包裹的粽子还是怀深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只要我放假回家,嘴馋了,不论什么时候,外婆总是毫不犹豫笑眯眯地满口答应,转身就走进厨房去准备包裹粽子的材料。此刻,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宠儿。
接下来,外婆就坐在藤椅上一边筛选着糯米,而我就蹲在外婆身旁一边刷洗着粽叶。我的任务完成后,我就安静地坐在藤椅上,看着外婆以极其娴熟麻利的动作清洗糯米,搓小豆,细切腊肉,又以其灵巧的双手一边擦去粽叶上多余的水分,一边将糯米小心翼翼地递进粽叶口,然后,将这些零散的粽子捆扎。最后,放入锅内蒸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些繁琐细致的程序,我是不会明白原来包裹一个小小的粽子竟然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心思精力。此刻,对外婆这种耐心细心贴心式的举动,不禁使我的钦佩之感不由而生,让我感动的无言。
望着墙上的钟表,细数着自己在庭院踱步的步伐,迫不及待地等候着粽子出锅的那一刻。迈进厨房,看着这满屋氤氲的雾气,闻着那浓浓的粽香,有一种强烈揭锅,一尝为快的冲动。但,最终,我还是遵守了那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良言。
过了几分钟,粽子终于蒸熟了。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揭开那还正冒热气的粽叶,用筷子将粽子一分为二,看着那金灿灿流油的腊肉,饱满剔透的赤豆,让人垂涎三尺。于是,忍不住细细咬上一口,滑滑嫩嫩的,不油不腻,而且富有嚼劲。但是,外婆总是在旁边笑着温柔提醒着我“当心烫手,当心烫手”。我总是天真的回答道:“就算是烫着了,我也是幸福至极,快乐无比的”,外婆浅笑无语,只是满眼疼爱的望着我抚摸着我的脑袋。
每当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提着外婆给我包裹的爱心粽子,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明白这小小的粽子里面包含了多少关爱,多少汗水,多少祝愿,多少温暖。这么多年以来,外婆总是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着,劳累一个人承受着。不管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地方,有好吃的,好玩的,外婆总是在第一时间想到要留给咱们,打电话告诉咱们。不管什么天气,不论什么季节,外婆依然坚持着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咱们千叮咛万嘱咐,叮嘱咱们要:“好好照顾自己,天冷要记得加衣,晚上要盖好被子,不要着凉了。也许,咱们若安好,便是她的晴天。”每当回忆起外婆的音容相貌,一言一行,心里总是暖暖的,甜甜的,对她的思念越发浓烈。不管在校内校外,只要听到室友们赞扬起她们外婆时,我的脑海播放的满是外婆慈爱辛劳的画面,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想,亲情总是无须解释的,思念总是无需理由的。
如今,咱们正一天天悄悄成长,而外婆却在渐渐日益变老。多希望时光可以止步,多希望外婆可以享享清福,多习惯外婆家的独特粽香味,又多么害怕某天外婆的突然离开。或许,是我多虑了,也许,只要咱们大家都欢乐的笑着,开心的活着,幸福的过着,这就是对外婆最好的奖励。
只要一想到每年都可以尝到外婆亲手包裹的粽子,我总是很得意,很甜蜜,很开心。此刻,我什么也不愿多想,什么也不愿多看,只是一心一意地期盼端午节的到来。这样,咱们又可以重拾那欢聚一堂的喜悦,共享那温馨美好的时刻。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你善于发掘,善于体会,懂得珍惜,懂得铭记,时常都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看看吧,何处不闪耀着平凡的美丽,何处不流动着真爱真情。
在这端午即将来临之际,若兮提前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永一生。但愿万水千山粽是情,心如糯米般越粘越紧,情亦如粽叶般越煮越香,快乐犹如那射线般,无限延长。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6
樱桃沟,又名暖谷,俗称周家花园。它位在寿安山麓,从西山卧佛寺酉行,便进入了通往她的曲径,徐徐前行,来到一处幽静的峡谷,这就是闻名京城的樱桃沟,是处避暑胜地。昔日这里有座明代的庙宇,叫广慧寺,庙后庙前有果园,其中以樱桃最多,故而得名。
进入樱桃沟,便可听得溪水瀑瀑,水清见底,两旁怪石林立,溪上拦水成池,可养鱼、游泳、浇灌林田。抚奇石,观游鱼,已足使人其乐无穷;而沿溪西北行,山间有野花,溪边有芳草,这野趣横生的地方,真使人流连眷恋。
沿小径前行,至谷前,就可听到淙淙争争的悦耳泉声;寻声入谷,便见一股清泉泻流石罅之间,乱石参差,泉水被怪石所阻,分作若干缕,或伏石而出,或跌石而下,其状似丝、似带,纷呈多姿,声细疾徐,顿挫有韵。清泉甘冽微寒,饮它一口也是莫大的享受。
山林间有一处山沟,名曰“退谷”。据说这是明末清初的学者孙承泽隐居的地方。他在此著有《天府广记》一书,流传于世。孙承泽利用天然山势,种植松竹。余树森先生对退谷的松与竹,颇有见解,他写道:“退谷的松与竹,虽无庐山那种‘无径不竹,无荫不松’的气派,却也自有妙趣。传说里的金章宗看花台前‘横拖岭半’的古松,虽已无处可觅;但是,‘水源头’侧畔的‘石上松’,却也引人入胜。在‘清泉茶座’吃茶,可以看到两株白皮古松,为你撑开两把翠绿巨伞。再看四周山岩,也间有古松屹立。松占山岩而将谷中一片平地礼让于绿竹,由于独得清泉的滋灌,所以长得葱翠茂密、生意盎然。看着这苍松翠竹交映的景象,我更觉得‘新松恨不高千尺,恶付应须斩万竿’这两句的偏颇。松,挺拔苍劲,逾百岁而不衰,固然可钦;而竹,又何‘恶’之有?它循乎自然规律,送旧更新,老了。就让位于新竹,而自己却又转到另外的岗位上去,或建舍,或做器物,造福于人类。”而孙承泽种松植竹,建造亭台,却并非如此;他只想使这北国的山林变成南国山庄,据为私有,成为个人的世外桃园。虽经三百年的沧桑变化,至今山中还有个亭子被称作“退翁亭”呢。亭系孙承泽所建,他自号“退谷”。
沿着小路西行北折,又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穿过松林边沿的青翠竹林,还有一座小巧的石亭,亭柱上刻着王维的两行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亭子对面的岩壁间有篆文刻石,上镌“白鹿仙迹,退谷幽栖”八个字。据说曾有一骑白鹿的仙人在此停留,这自然是传说。由此西行,有一座从城里端王府移来的汉白玉精雕石桥,过桥走一段山路,闪出一处高大的石阶,石阶末端有座小门,门额上书“鹿岩精舍”四字。踏进小门就是樱桃沟花园了。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中曾这样描写过此处的幽静:“鸟树声壮,泉昔昔,不可骤闻,坐久,始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今人寄水先生则认为樱桃沟花园,是以“天然”二字取胜,他写道:“石阶层层变幻,小径曲曲迂回,数间精舍,半隐于树荫之中,几座土台,微露于石峰之侧,翠竹临风,野花匝地,早春便有燕来,盛夏可闻蝉鸣,无时无处不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寄水之笔,描绘樱桃沟,四时皆有美景,晴雨各秉异趣。只有身临其境,静坐片刻,才能识别峡谷中的情趣。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7
远望,是高大连绵的群山。环抱着层层叠叠的田野,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一个古朴又美丽的地方。
布满青苔的石板小路,牵引着你,走向一个清幽远古的世界: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庭院深深。这里就是我们祖宗留下的物质遗产,是现今国内最大的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新叶明古屋。如果你想访古探幽,这里有您意想不到的收获。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季节都充满深深地爱。
春天,野花开得烂漫。在阳光下,显得绚丽多彩。油菜花开得最奔放,黄澄澄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引来成群的蜜蜂,成天的在花间飞舞,狂欢。
在这样的清晨,太阳还没来得及苏醒,农民们就带上农具,踏着露水,赶赴农田。它们挥着鞭子,喝着牛,翻出一犁犁的大土块。这是新的一天,它们要为接下来的一年做好打算。
到了夏天,田里的荷花开了。虽不及“接天莲叶无穷碧”,但是一样的“印日荷花别样红”。一样的楚楚动人,如同是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少女,翩然起舞。
傍晚,太阳熟练了最后一道霞光,暮色四合,农民们陆续回家,三三两两,不时的打着招呼。吃过晚饭,各家各户都拿了小凳子,出来纳凉,偶尔有老人家,拿出一杆油亮油亮的烟斗,扑哧扑哧的.吸上几口黄烟。还有几个妇女,拿出刚从田里摘来的莲蓬剥了起来,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直到月明星稀了,笑声渐悄,人们也慢慢的起身回屋。留给大地好静谧的夜。
秋天来了。
这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辛勤和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金色的稻谷一浪接一浪,各种各样的果树都挂满金色,红色,的灯笼。山间是层林尽染,枫树红的可爱,像着了火一般;银杏树也纷纷落叶,铺成了“满地尽铺黄金甲”。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冬天是一年之中最闲的,这时的人们喜欢串串门,烤烤火炉,小孩子们则趁着雪天打雪仗,拉着大人们一块堆雪人。过不久,“爆竹声声一岁除”新年就来到了。
您想,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欢声笑语的地方,如母亲一样哺育我温暖我的地方,让我怎么不爱她。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8
那年冬天,纽约特别冷,绵绵的阴雨一直持续到四月,我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凄寒的冬雨使我减少了很多外出的机会。
终于有一天,寒冷消失了,春天好像触到了我的额头,空气中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香气。后院窗外,一只可爱的小鸟叽叽啾啾叫着,仿佛催促我:“快出来啊!”
四月的天气是善变的,我依旧穿着冬季外套,但并没有再戴羊毛围巾、帽子和手套,然后愉悦地拄着拐杖,沿着门廊走下人行道,抬头对着太阳展现欢迎的笑容,感激它的温暖与许诺。
我继续朝那条寂静的小巷走去,一个邻居打开门说:“嗨!”并问需不需要载我一程。我说:“不用了,谢谢你。我的两条腿已经休息了一整个冬天,关节也需要活动活动了,我还是走走吧。”
到了街角时,我停在路边。我一向习惯停在路边,等绿灯亮了,有行人通过时再和他们一块儿过街。这一天我等得比平时久了点,但仍然耐心地等着,同时哼起小时候在学校里学的一首儿歌“春天来了”。
突然,一个抑扬顿挫的洪亮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你唱歌听起来像是很快乐的人,我有这个荣幸请你陪我过街吗?”受到如此的恭维,我真是受宠若惊,只能喜不自胜地说:“好!”
他轻轻地挽着我的手臂,我们一步一步踏出人行道,慢慢地过街。一路上我们谈论着天气,并庆幸这一天是如此美好,而彼此之间也早已分不清楚谁是领路人的,谁是跟随者了。
到达对街时,红绿灯显然又换了,车声、喇叭声在我耳旁嘶吼。我们又走了几步,到达更安全的地方才停下脚步。我转身向他道谢,但是还来不及开口,他便说了:“我不知道你明不明白,但我真感谢上天能让我碰到像你这样的好心人,陪我这样的盲人过街。”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9
春日和顺,远山如碧,杨柳依依,春风拂动暗香魂。
潭影湖上,杨柳堤边,多情如水,缠绵流转。蓝锦如玉,铺成幽怨天地。花影坐拥蓝锦,白裙飘逸,长发飞舞。如花似玉不足谓其貌,碧月羞花难衬其容。纤纤玉指如葱削,如月华之态。怀抱琵琶,发丝半掩,幽怨绝美。
轻移莲步,秋波娇柔,手抚琵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轻启朱唇,如流水叮咚,若繁华恕语,似飞雪飘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小桥流水,如烟如雾,常记溪亭,携手黄昏共从容。
人世烟花,几度纷飞,青山犹在,难记旧时共欢娱。
相思如雨,铅华滤尽,燃尽光阴,梦里不知身是客。
歌罢处,梨花飘落,几度凄迷。俏柳拂面,惊醒梦中人。湖水如玉,轻流低诉,生生世世,不死情缘。
吾亦红尘过客,见伊自消魂。怎知渴缘求缘信缘,此非绝美情缘?千年难逢,我焉能弃之?
陌杨公子,天下情种,然功名利碌为天下人所趋之!妾自知出生卑薄,未尝祈求终生以侍公子,公子此去,花影自当为尔于神庙之下,每日诵经,倘或公子功成名就,妾自欢娱!不求君铭记妾身,春风拂动绿杨,万花齐放之时,只忘公子切莫忘寂寞池边花影重!
寂寞池边,花影重。花影重兮,尘缘绝,潭影湖上落花呤。
尘事本无常,花开漫地,然不久将缤纷落之于尘埃,化为泥土。陌杨公子多情,却非绝情之人,吾此去应试,望花影珍重,倘或陌杨功成名就,自当与花影重逢,聊诉别后情深意久!
陌杨公子,妾闻君言,如沐春风,妾亦然知足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丈夫头顶于天,脚踏于地,本该为国尽力。花影啊,再弹一曲何如,且不知何年何月,能闻此天音。
君此次远行,妾自作一曲《踏花归》,以祈君之春风而归。
花影玉指轻移,琵琶声,似水如雾,如仙乐
琵琶声里,花影低唱缠绵。
春日如酒,君醉兮。
坐拥骏马,满城飞花落君前。
飞花落,闲情绝,君目前头春意填。
黄昏如酒,君叹兮。
笑看江山,散绿乱红飘若尘。
踏花归,马如飞,君面临处春意浓。
琵琶弦断,歌声绝。幽怨湖水流,点点是离愁。
君自远行,妾之琵琶弦断,此若非天意?妾从此安心尘世,琵琶之音不再闻。倘或君回头恋妾,妾当重拾琵琶,重启歌喉。
如明月清纯,似梅花孤傲!花影,千山可阻,万水可没,但那不是相思的情。天可塌,地可裂,但那难诉离别的意。
花影无语,吾亦寂然。天地行转,万物皆动,然以静敌动,静能胜邪?
白色长袍,随风飘逸,然陌杨之心,却似铅作,重如山,安能随风而飘逸?
花影,尔可闻白衣仙子之事?倘或真有此事,吾宁肯不问世事,修得仙身,与尔同销日月!
陌杨,仙子虽好,却谈不得情字,尔不闻董允七仙子故事乎?这苍茫天地,一失一得,陌杨公子岂不知乎?
得失之间,人亦如物啊,操不得权!
吾望花影,犹望湖中之莲,那珠泪点点,却似清露。
花影,陌杨难逃尘世之俗欲,尔能谅之乎?
陌杨公子此许怎讲,功名为天下人重,吾虽女流,亦知大丈夫安身立世,当以前程为重。花影懂,花影明,花影但求公子一路安顺,前程似锦!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多情自恼,无情却宁,陌杨啊陌杨,情缘虽好,然既花影能明,尔独不明乎?
人道一个罢字,则天下分明。罢了罢了,潭影湖边暂别离,总有相逢日,又何以至此?
怀抱花影,犹似溺水之人抱得浮木,顿觉靠岸重生之时不远矣。人道离情愁绪,肝肠寸断之痛,此之谓乎?
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咽。烟笼水,水笼人,如雾如云,忘却红尘。
花影啊花影,此时坐至天明,还待几时?
妾亦不知何时天明,妾只知天明之前,该诉尽情浓。
携手长亭,亭中红蜡残存,记得当时,花影俏颜如花,坐于红蜡,高唱梅花曲。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寒山暮雪,向谁去。
悲欢离合,梅无语。
花影,都道物是人非,想不到旧时欢娱之境,犹在眼前,人却将远去,何时能逢?
何时能逢?若此情长驻,岂无逢之时。只望公子莫学前人,枉负妾意。
花影,吾平生素恶薄情之人,怎能恶其而为之。无论前程与否,吾定当潭影湖上,再共盼夕阳。
君如此,妾亦然。君心若似我心,定不负,深情厚意。
花影,天边明月,自古皆存也,天地之大,共享一轮明月。别离,亦未尝别离!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然陌杨情重,于天夺何!
端午节名家散文 篇10
春天迈着灵巧蹒跚的步子来了,那一群群身着燕尾服的燕子,也潇洒地从南方回家了。
燕子真可谓活脱脱的春之精灵。
清晨的山乡素雅、恬静、温馨,麦苗刚刚泛绿拔个,树木冒芽扬絮,农家小院简洁质朴,还有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是一团披着薄薄轻纱、朦朦胧胧的梦。睡醒的燕子展开双翅、轻盈地飞出窝巢,一只,又一只……叽叽喳喳的叫声划破山野的寂静,一会儿工夫,绿树丛中,农舍屋顶,到处都是燕子飞翔的身影。时而在蓝天中箭一般上下翻飞,冲散片片白云和缕缕炊烟;时而栖落屋顶、门前,迈着方步悠闲地四处张望。远处长长的电线上,时常布满密密麻麻的小点,像一串歌唱山乡风光的五线谱,又像一排刚上学的孩子在听着口令做早操,那景致别有一番韵味。
燕子恋人,也恋家。无论贫富,不管房子高矮,只要选中谁家、在谁家筑了巢,明年春天必定不远千里万里,不顾风雨飘摇,历经磨难,继续回到老房东家。进门一看,那屋梁上的燕巢也必定完整如初。山乡虽然每年都有新燕子来,可主人与新燕子的父母是老相识、老邻居。燕子与农家相敬如宾,相处和睦,共同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
春天是农家最繁忙的时节,庄稼人天不亮就下地,耕田、播种、除草,如果遇上旱天更是累上加累,没白没夜地辛勤劳作着。这个时候,到山村看看,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农户家的大门紧锁着,而堂屋的门却大敞着。原来主人担心妨碍燕子出出进进,下地劳动时干脆把堂屋的门开着。谁家住着燕子,谁家能把堂屋的门开着,谁家就住着福气和吉祥,就守候着丰收和喜庆的消息。
那是个非常安谧的上午,春风轻拂,吹在身上暖洋洋的。我坐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槐树底下静静地读书。忽然一阵燕语自天而降。住在我家的那窝活泼伶俐的燕子外出觅食归来,在进屋之前先栖落在我家那棵梧桐树上,兴奋地讨论着什么。那话一句接一句,又急切,又欢快,像一群春游归来的小学生,喋喋不休地争抢着倾述所见所闻。老燕子看着小燕子日渐老练,心情激动,飞上飞下,手舞足蹈。我听不懂它们的话,但我分明感受到它们的快乐。我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突然那只小燕子竟然悄悄落在我读书的饭桌上。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仔细端详着,忍不住轻轻地、微微地笑了。与这小精灵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竟让我十分激动,紧张和欣喜迅速传遍了我的每一根神经。我能看清它的每一根羽毛,刚刚长出的乳毛细细密密的,黑白相间。那小燕子眼睛黑黑的、亮亮的,嘴唇黄黄的,小脑袋摇来摇去,还用嫩黄的小嘴巴啄几下我的书本,透出几分天真和调皮。我们没法用语言沟通,但我读得懂它那单纯友善的目光。我鼓鼓嘴,轻轻吹吹口哨,它竟然高兴地点点头。我们像是一对好朋友,用彼此真诚和善意,守候这短暂而美妙的时光。在那充满快乐和感激的对视中,我异常轻松,心中沉积数日的疲倦和郁闷,随着小燕子的身影飘散了。
春天,燕子们争相展示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它们与人和睦相处,捕食昆虫,保护农作物,守候农家的收成。秋天来了,又要带领子女跋山涉水、长途旅行,抵抗暴风雨的淫威和烈日的曝晒,甚至耗尽生命。因而更懂得珍惜生活,一旦安顿下来,总是恩爱和睦,小燕子享受着长辈无限的疼爱。燕子从南方回来不久,小燕子就降生了。这时的老燕子异常勤快,忙着捉来各种活蹦乱跳的小虫子。老燕子刚飞进屋,那小燕子就张开黄黄的小嘴,喳喳地叫喊争抢。小燕子吃饱了就开始撒娇,头在老燕子身上拱来拱去,然后安静地睡觉。小燕子渐渐长大了,应当学飞了。记得有一只小燕子胆子特别小,别的兄弟姐妹都会外出觅食了,而它仍然胆怯地叫着,扑棱着翅膀就是不敢从巢里往外飞。燕子妈妈急了,一翅膀把它打出了燕巢。谁料这只小燕子忽忽悠悠地飞了几下,掉在了我家堂屋的地上。这时小燕子急了,咧着嘴大声惊叫着,恳求妈妈解救。老燕子担心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惊恐万状,那叫声近乎凄惨和绝望,一边在屋里七上八下地翻飞着、示范着,一边急切地催促着、鼓励着,竟几次想把小燕子叼起来。小燕子急中生智,扑棱了几下翅膀,歪歪扭扭地飞到了院子里、落到树上。小燕子没有责怪妈妈,反而兴高采烈地唱着、跳着,那分明在说:多亏妈妈一翅膀,才让自己长大,学会了飞翔。老燕子见小燕子有惊无险,欣慰中又透出一分难割难舍。小燕子的飞翔和独立,是老燕子的殷切期望,也是脱离家庭、走向独立的开始。燕子们就是这样在爱与恨、聚与散、生与死之间一辈辈承传和繁衍。
燕子最体谅人、最关心人,从不给农家添麻烦,连窝里的垃圾也一点点地叼到野外。主人在家时,躲在燕窝里呢喃细语,温文尔雅。天要下雨,燕子们总是喳喳叫着,在你面前反复低飞,给你预报气象。即使下雨天羽毛被淋湿了,总是在进屋之前先抖抖翅膀。一场秋雨一场寒,燕子们必须在霜降前恋恋不舍地飞向南方。它们不愿惊动邻居,也不愿邻居因它们离去而伤心,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徙,走得无声无息,不留任何声响和只言片语,甚至连一支轻柔的羽毛也不留下……只把一种期待留下,一种美好的记忆留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上几岁年纪的人总是盼着儿女早早像小燕子长硬翅膀飞上蓝天,然后又盼着孩子像飞出的鸟儿常常回归母巢团聚,你一言我一语诉说辛酸与幸福。在外的人离乡久了,见到回归的燕子,胸中自然涌动思乡的情感,渴望如同燕子年年飞走、年年回来。叶落归根,总得回到自己在南方或北方的旧巢。冬已过去,春暖花开,我们该像那美丽勇敢、感恩重情的燕子,义无反顾地飞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