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2023/12/27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村里的小卖部散文(精选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1

农村故事_经典散文

农村故事其一暮秋的黄昏,风卷云涌,树摆叶响。场面上的人们,有的举臂扬场,有的戴草帽扫畔,有的用耙和釵排在一起推堆,有的用扫帚转圈往里扫,还有那腰酸腿疼的人利用喘息的机会眺望天空,既高兴又紧张!

俗话说:风是雨的头,果然天空划过一道闪电,轰轰的雷声由远而近,天外就飘来几丝细雨!不过没下几点,就随风而去了,真有点像叫蚂蚱吓唬割草人的意思。我们终算松了口气,父亲赶着骡车,妈妈夹着簸檱和铁筛,我抗着木叉和大长扫杵,跟在车后满载而归!

回到家里,劳累一天,疲惫不堪正想抱怨,父亲卸完车却又赶车拉桔草,母亲烧火做饭,到嘴边的话我又咽回肚里。妹妹正在西房做作业,我看了几眼,就躺在了炕上,浑身困疼。从声音判断,母亲出院抱柴禾了,我一动不想动,正想进入梦乡!

突然,抱柴回家的母亲惊叫道:“占国,占国,快点出来看,快看!”

听到母亲的惊唤,我一跃而起合妹妹跑到院里,顺着母亲的手指,翘首西望,居然看到

五颜六色彩缎般的光束盘绕成大写英文单词镶在天边。(字母)。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跑出院子,穿过小巷,来到大街上泓水边的空旷地带,尽情放眼欣赏,眼睁睁的墨绿的山峦上空,飘着几朵藕断丝连的黑云,从黑云内连出一根彩色光束,红绿黄白,其他颜色好像没有,盘着弯着绕着成一团,如魔术师手中的彩条布,如王母娘娘饲养的彩盆花,更如龙飞凤舞的英文流利洒脱!

随着时间的推移,彩色光团忽明忽暗,忽深忽淡,或如鸟,或如鱼,或如彩棍,仿佛画家在随意勾勒着水墨画!

我背后是一潭雨水,水对岸早围满了七嘴八舌的人们,望着天空的不速之客,大概早已忘记了一天的疲劳,情不自禁猜测着。

“这恐怕是美国对我们放出的毒气!”

“不,这不是毒气,也许是我们国家发射卫星出现故障而造成的现象。”

“不管什么,我今夜就得防着点地震。'

其时,我的疲惫也如人们早已一扫而光,对这稀奇事物莫名惊诧,继而默然无声。这是一桩怪事,也是一个天迷。人们议论着,猜错了没人说,猜对了也没人知道。在这柳暗花明的小山村里,茶余饭后,劳动间歇,平添了不少说料,同时,也给这个繁忙而贫瘠的村庄带来意外的惊喜!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2

农村人家,虽不是什么好气派的房子,但却有着宽阔的院子,屋前屋后还往往有自己的田地。田地里喜欢种上禾苗、西瓜或别的庄稼。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他们就能收上够一年吃的粮食,把稻谷挑到碾米房碾成大米,这就是他们的主食。收完庄稼,田地就是放牛的好地方,他们就可把耕牛放到田里去吃杂草,附近往往还站着放牛的农村孩子。

有的农家围着土墙,在院子里种着些花草,黄的迎春花,绿的铁树,紫的喇叭花……好看极了,显出特有的田园风光。有的农家屋旁种着竹子,翠绿的叶子、长长的竹竿下,成了夏天乘凉的好去处。

鸡在农家到处都是,你常常可以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到处觅食,只要一只小鸡找到了虫子,其他小鸡都会一窝峰地跑来争抢。大公鸡则喜欢在地上耀武扬威似的走来走去。

农村人家也常有鸭。一边是高高的黄竹,一边是鸭子嬉戏的水田或小河。鸭子有时在水中一起捉鱼,有时用鸭嘴和鸭脚互相打闹。

狗在农村也是随处可见的动物。它喜欢守家,有的趴在地上睡觉,有的带着小狗到处转着玩。有客人时,狗妈妈带着小狗喜欢用鼻子先闻闻客人的脚,如果主人来迎客,它们也会摇着尾巴表示欢迎。

傍晚的农家,人们喜欢在门前休息。红霞、微风、归鸟是他们的好朋友。农村人家的生活多美好啊!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3

十七岁那年,我到偏远的山区,一个叫松泉村的地方插队。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山,绿的滴翠;水,清的见底。遍野的庄稼起浮舞动,山沟沟里悠闲着牛羊。炊烟袅袅,缕缕飘飞,掩隐在群山溪水间的松泉村,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风俗画。

一个仅有十七岁的我,离开家,离开父母,离开城市,离开熟悉的生活,开始了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一切的一切,可想而知。想家,想爸爸,想妈妈,想同学,想小朋友,想城里的一切。想念的心情也以样的可想而知。

从没有见过农村,从未接触过的农民乡亲,从没有干过的农活都在一夜之间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全部。那时的我没有悲伤,没有怨天忧人。朴实,憨厚的村里人给了我极大的心里安慰。他们善意的脸上更多的是对我们这样的孩子的关切和同情,他们在各个方面对我的照顾,帮助让我感到了如家般的温暖。十七岁的我天真的把广阔的天地看作了接受再教育,改造世界观的大课堂。未来与理想都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现实是冷酷的。来到这里的第七天我就病了。而且,是病的一塌糊涂,高烧四十度,浑身滚烫,抖颤不止,毫无力气,软软的躺在青年点的大炕上迷迷糊糊。

青年点的同学们都去下地干活了,谁不想在劳动中充分的表现自己,谁能误工在家陪我?我只一个人躺着,饭没吃,连碗热水都没得喝。那时的心情极度的低落,想家,想妈妈,想爸爸,想的泪水不住的流——昏睡中,我感到有一只温暖的手在我的额头上抚摸。朦胧中我感到被人背着晃晃荡荡的在走。天在摇动,地在旋转,炎热的天里,我冷的发抖。

当温热的汤水送到我的嘴边,我才清醒过来。面前的是一位大妈,一位我不认识的大妈。我躺在她家的炕上,炎热的天我还被棉被捂着。大妈给我做了一碗鸡蛋汤面,一口一口的喂我。我流泪了,是一个只有十七的孩子委曲的泪。我的心无比的酸楚,空旷无助的不知怎么做,也不知该说些啥,任由眼泪往外流,任由热汤面往肚里流。大妈的微笑中含着无奈,泪涌的眼眶里闪着不解。她什么也没说,像我的妈妈那样给我擦脸,给我擦身子,给我擦脚。那天晚上,大妈没让我回青年点,躺在我的身边,陪我睡了一宿。大妈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人,也成为了我在农村的亲妈妈。后来的后来,因为有了大妈,我坚强的在农村坚持了两年。

大妈去逝的那天,我与大妈的几个孩子跪在了一起。我泪流满面,声泣无语,我悔没有尽孝与老人家,没有在她的最后陪着她。后来,我出钱给大妈在山里立了墓碑,那里是我每年一定要去的地方。

我总是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家人和朋友。但每次讲我都抑制不住滚落的泪水。十七岁的我,走入社会中第一件让我难忘的事就是大妈的鸡蛋面,这给我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爱心与善意是人的根本,不管是熟悉的人还是不相识的人,当需要我们帮助时都要伸出友善的手,这是做人的良知。大妈是我人生里的丰碑。

女儿听完这个故事,也泪落如雨,不过她说的话让我沉思。她说:你遇上了那个时代,也遇到了那样的好人。而如今的社会里有那么多的见困不帮,见死不救的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呀

我无语了,是呀,太多的人情冷谟的事情已经直逼我们的道德底线。传统美好的东西还有多少?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怎么就独有这方面出现了退化?我不解,更气愤,人与人啊,不该冷默,都是人,人不帮人谁帮人?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人人都有一点爱呀。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4

村里靠街开了个小窗的那个“小卖部”,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变化,到现在,不光场所,那经营方式,那经济核算,还有那管理,及至那老板,到底是什么样子了?恐怕全国仅有!有人说好,有人说“土”的掉渣!

要说10年前刚开张的时候,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小窗上撑起一个花格塑料布的雨搭,既防买物人淋着雨,晚上放下来可防小偷;窗外钉了个写着“小卖部”三字还带拼音的小木牌,是小学的老师专心给写的;窗里边挂一串红绿袜及花手绢等,在外面看到很显眼;屋里有货架、沙发、小抽桌,货架上摆的货整齐有序,还都有标价。货物有烟酒糖茶酱油醋,点心挂面火柴盐,毛巾肥皂花色袜,针头线脑带顶针,都是村里人生活所必需用的。老板是从乡供销社退下来的老杨,懂经营,会服务,他聘正上小学的孙子给他兼任“会计”,其实只记些需要记的赊欠钱等账目。谁都说,有老杨来当老板,用不几年,也发展成“供销社”了。

10年过去了,这小卖部确实也变了,有人说变得“鸟枪换弹弓”了,不像样子了;也有人说变成“咱村民离不了的‘后勤部’了”,“属中草药的——不中看,却中用”。到底成什么样子了呢:小木牌早就叫老杨劈碎烧火燎开水了;雨搭换成了黑乎乎的油毛毡的,白天黑夜全撑着,窗上加上了几根叫做“防盗”的铁棍棍;老杨的那些头衔,如老板、经理、掌柜的,统统被村里人给“免”去了,改叫了杨大爷、杨老头儿或老杨头儿,不同的人给不同的称呼;兼“会计”的孙子,早就不干了,说是“实在没法干”,如有人欠了二两烧酒或一盒烟卷钱,结果端去了一碗渣豆腐或拿去几个煮地瓜,爷爷就让把欠账勾去。小卖部屋的窗里、窗外一起“经营”,谁愿带一把炒花生或两个咸鸭蛋到屋里去喝酒也行,老杨置酒杯、筷子,甚至加上一碟白送的辣椒酱,若老杨陪喝,也就不收酒钱了;有人从地里干活回来,直闯到小卖部屋里,洗一把手,坐在沙发上,开开风扇,抽着那开包论根卖的烟卷休息,老杨再给倒杯开水,这烟也记账也不记账,都习惯了,谁也不计较。村里谁家拌了一碗辣椒,或砸了一碟子蒜泥,都是直接端着碗盘,从窗口上,或到屋里去,让老杨给浇上酱油、醋和香油,临走喊着“记账呵!”记不记老杨说了算。那嘴馋的青年,有时拿着煎饼,去喊声“杨大爷”,让给抹上些麻汁、甜酱什么的卷着吃;有带孩子去玩的,老杨就塞块糖换回一句“爷爷好!”有个五保户老人,想起要吃白鳞鱼,老杨跑到乡里没买着,便从几个村的小卖部里给买回来一条,老人喜的说吃了这鱼“死而瞑目”。有家“坐月子”的,因奶水不足,托老杨去城进货时给买了奶瓶、奶粉。

有人计算了一下,托老杨到处去买的东西比小卖部里卖的种类还多。实际老杨经营的货物也在不断地按需要改换,那些城里人用的价格偏贵的化妆品、洋玩具、巧克力糖等都不进货了,增加的是小学生的学习用品、塑料盆碗、箩筐和围裙、桌布、铝制勺、铲、锅盖、箅梁,青年妇女喜欢的发卡、头花、织衣针,婴儿小兜兜、小凉鞋,还有老年人欢迎的老花镜、痒痒挠,甚至玉石烟袋嘴都有,就连不应属“小卖部”经营的如水泥,化肥、塑料薄膜,还有铁锨、镢头、木柄、绳索、胶车胎、胶管,几乎放满了院子。他实话实说:“为他们代买还不如我经营方便呢!”这么大的摊子,老杨让老伴做饭兼营业员,每月发给他50元工资,让她攒“私房钱”,老伴高兴又积极,他还和孙子说好了,中学毕业后给他当“正式工”,说工资少不了。村里有人问他经济效益如何时,他总是说:“连我的退休金都合在一起没法算了,反正不亏本!”

村里的小卖部散文 篇5

说起农村的变迁,我算个见证人。在那些陈年旧事的记忆里,给我打下最深刻烙印的首当其冲要数我们屯儿里的石头碾子和石头磨了。

过去简直就是个“石器”时代,石头和我们太密切了,除了碾子和磨,还有打场的滚子、饮马的水槽……连房子、围墙、道路,所有的穷家底差不多都跟石头相关,人类文明是不是从使用石头开始的?

经过数次的大小变迁,碾子和磨等石器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似乎在今天仍能嗅到当年留下的余香,它就像是曾经与我们擦肩而过的那一位蹒跚老人,心中怀着无尽感慨,正一步一步朝向远方走去……

我儿时的老家由于地处偏僻,国家电网进入的比较晚,这样就更加剧了贫困落后。在没有其它动力替代人力、畜力的岁月,从祖辈到父辈都是靠双手战天斗地,别提现代化了,半点什么“化”也没有。生产手段的传统原始,这让现在看来都是最平常不过的小事就成了一件很麻烦的大事。

人总是要吃饭的,如今加工米面已是举手之劳,可在那时就不那么简单。碾子和磨是唯一的设备,既笨又慢,一天最多能加工一百来斤粮食,俗称“两斗”。把粮加工成米需要多道工序,碾子碾、筛子筛、风车风、簸箕簸等等,其中“碾”这道工序绝对是个技术活儿,尤其是高粱米是最难碾的,一般人干不了,碾轻了碾重了都碾不出来米。能碾得恰到好处的人不多,全屯儿也没有几个成手,我父亲是其中的成手之一,好多人家都求过父亲。

碾子和磨本身没有动力,用时就要靠牲口来拉动,常规是马拉碾子驴拉磨。马不能拉磨的原因是磨盘直径小,牲畜划的圈也小,马个头儿大划不过来,所以就得用驴拉。

牲口干这活儿是不好用的,使用它还有点说道,就是必须得给它上戴蒙眼儿。扣在牲口两只眼睛上的碗状蒙眼儿是用玉米棒子的外包皮一圈一圈盘成的,螺纹感极强。牲口戴上它使我很容易联想到电影和电视里算命先生佩戴的那副高度数眼镜。

不给牲口戴上蒙眼儿它就干不了活儿,年轻人可能不懂得,牲口同人一样在一个小的地方划圈儿划多了也会眩晕,戴上蒙眼儿的它就不知道是在一个地方划圈儿了。

我想牲口也是有头脑的,它不停歇地绕碾盘磨盘转来转去、默默无闻也一定会琢磨,琢磨这一夜咋这么长?琢磨还要走多远才能到达终点站?可它哪里知道不管它怎样加快步伐都不能走出这个小小的作坊。

春秋农活一忙老弱病残的牲口就全上主战场了,没办法不论是使用碾子还是使用磨都得用人来拉。干这活儿人手少了不行,大人不好找,就找一些小孩子来帮忙。几个孩子一伙儿,一气儿一气儿地推。孩子高兴劲儿过去了,干累了,就夸奖夸奖、鼓励鼓励,孩子怕夸奖,一夸奖劲儿就上来了,有时竟能把碾子和磨推得飞转,我小时候这活儿就没少干。小孩儿在一起像闹玩儿,不但帮了大人的忙,还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体现了人和动物们的平等。

每年到新粮下来、或者快到过年的季节,就是碾子和磨最忙季节。全屯就这么一套“家活什儿”,谁家都想抢前,为争先就难免产生矛盾,队长还得从中协调。后来就用了一个最干脆的绝招,抓阄!谁都别争别抢,凭天由命,抓到哪天算哪天,有白天班,有晚上班,全天候不空挡。我想说农村的夜不总是黑色的,这里就有一盏不息的灯……

会不会使用碾子使用磨这事儿在人们心目中太重要了,因此姑娘们找对象都把它作为衡量小伙儿够不够格的一个必须的标准。媒婆给姑娘说媒介绍小伙子这方面的能力是不能缺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没有记载是哪年哪月,我们生产队马车上的木制轱辘都换成了胶皮轱辘,大概又过了若干年,马车干磨的钢轴又都装上了轴承。仅仅这一换一装赶车老板子就兴奋得不得了了,“这车……不颠、轻稳、还没有研磨车轴的声响,做梦都没梦到能赶这么好的车!”

胶皮轱辘马车拉得多,跑得快,运输能力强了。周边有些地区也先行一步通了电,使用上了机械,我们屯儿就赶着胶轮大马车到他们那里去加工粮食。几车粮食一两天就加工完了,效率高,质量也好。跟随去的人回来讲那的机械如何如何先进,“闸刀一推,机械“轰”的就转了,上边添粮食,下边米和面就出来了,太神奇、都不敢相信眼睛了。”他们说那真是妙不可言,我听了也不可思议。

到后来我们屯儿也通电了,电灯照亮了每一个农户人家,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电灯,它可比我家视如宝贝的玻璃罩大保险灯亮多了。从此我们告别了煤油灯,米面加工也用上了机械,屯儿里还开有了粮食加工厂。人们生活逐步走上现代化,老祖宗发明的生产工具——碾子和磨也终结了它的使命,被列为是一个文化遗产送进了博物馆。推碾子拉磨成了我们一代人亲历的一段难忘的历史,不会碾米、磨面的小伙儿子再也不用愁娶媳妇了。

社会在进步,农村在巨变,一代又一代屯子人的梦想全部变成了现实。“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豪华车、柏油路、大广场、小别墅”;“穿名特、吃绿色,喜气洋洋,安居乐业”;超市、宾馆、酒店应有尽有,这就是我见证变迁后的家乡,一片让追赶潮流人垂涎、向往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