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名家写老师的散文

2023/12/29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名家写老师的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名家写老师的散文 篇1

魏 巍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回,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初小,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写作此文时,魏巍已经和蔡老师分别20多年了,但是,蔡老师温柔美丽的形象、崇高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那颗慈母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作者的心灵,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老师作者说他在动笔之前,确实又回到了他的童年,或者说沉入到他的童年,对那时的儿童世界作了一番遨游。那段生活已游成为他“永远珍藏在记忆中”的“珍宝”。尤其是写蔡老师,又重新激动着他的感情。可以说那篇文章写的是真情实感,作者要写出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名家写老师的散文 篇2

梁实秋

我在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

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公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了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

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名家写老师的散文 篇3

《幕后的演员——老师》

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也记不清是在什么地方;题目与作者的姓名都早忘了,可内容却记忆犹新。既不是一本小说,也不是一篇散文,只是一篇极短小的文言文。

讲述的是一位学生在一家私塾里读书,教书的老师家境特别贫寒,就连煮饭用的米都没有。一位学生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跑回了家,没有找到什么大点的`口袋,便用袜子装米带给老师,结果被老师训斥说他是偷的家里的米,不愿接受,让他带回。就读到这里,后面的我没读,就这么一小段,都令我思绪万千。

为什么这位老师不愿意接受?为什么他不领情还要训斥这位学生?嫌少吗?还是其他什么?我想了好长时间才想通:那位老师是关心那位学生,怕学生回家挨骂。难道不是吗?当然也许老师顾念的更多。

初一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们刚起床就听见“哗哗”的水声,起先以为是外面下雨了,可透过北窗向外看,却发现外面干干的,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跑出宿舍, ———惊呆了。房屋上直往下漏水,水势特别大,我们吓得退回了宿舍。期待着水停。可等了10分钟水也没见小,惊慌之下我将电话打给了班主任,说明了事情后,班主任似乎很焦急,思考了片刻后说:“宿舍里有垃圾袋吗?用垃圾袋套在脚上,相互扶着拉着,沿着楼梯的墙根慢慢下楼,注意啊!”我点了点头便于大家一同出发了。

打着伞,一个搀着一个慢慢下楼去。不久后便到了教室,此时老师已站在教室门口,一脸焦虑,手紧紧抓着她的包,脚不停地动,很是担心,凛冽的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我下意识地拉了拉羽绒服,看着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老师,鼻子一酸,眼睛里好像有什么东西要掉下来。我走到教室门口,刚到,老师就一个劲的问个没完,“有没有摔跤啊?”“现在冷吗?”“水大吗?”“有人受伤了吗?”……我一一作答,可泪却在眼眶中打转,为了不让老师担心,我忍了又忍,终于没让它掉下来。

有一种情,虽不像亲情那般无法断裂,却美好得胜似亲情;有一种爱,不需要甜言蜜语的灌溉,却生长的无比旺盛,这就是师生情,师生爱。没有原因,没有理由,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辛勤的老师永远扮演着幕后演员的角色。

光艳的舞台,有演员在表演,幕后的演员不为人知;学习的舞台,有我们在表演,幕后的演员无人过问。请不要再只注重外在了,幕后的也是美的!

“幕后的演员”,值得感恩,值得赞扬。

名家写老师的散文 篇4

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这个节日是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而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肉粽:火腿、鸡、松花、花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橙黄色深到发暗,糯米碱面的香气,加上竹叶的香气,非常的迷人。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自四乡的龙舟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角、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儿的身影。当然正式的比赛是在江面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心,龙舟从上渡方向顺流而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鼓喧天千舟齐发,气势极为雄伟。当日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一首榕城竹枝词:“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董平章)写的就是这个场面。

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端午是一年节庆中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香香的端午,它的芬香来自五月的田野,更来自历史的人文积淀,是自然界的芬香,也是诗歌的芬香、文化的芬香。

名家写老师的散文 篇5

真情无华,深情不言。月华无语情更浓,默相守,永相随,情款款,闲逸恬雅心淡然——题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仰望夜空,不管阴晴风雨。看那皎洁的月光静静播洒在树上、在花丛、在草地、在无垠的空间……

柔柔的月华,似一曲缠绵的天赖,飘逸、缠绕、轻柔、绵延。她没有阳光的张扬,也没有星光的`调皮。她静静地流淌,装扮了春夜的温柔,使燥热的夏夜得到清静,让秋夜更加深远,给寒冷的冬夜播撒希望。不求回报,只有付出。她像极了我的思念,铺天盖地,毫无来由。

很多时候,我只是把自己融进这月华里,如行云流水。静赏树影的斑驳,默享夜色的静逸,喜看花抚枝影。那份恬淡和闲雅总是那么让人迷恋。

我已仰望成癖,不管是阴云密布还是雨声滴答。我知道,月儿一直都在,她从没有放弃过,不然,你如何能在漆黑的夜晚看到夜的黑寂,自己的心跳;又怎能看到雨水溅起的珠碎。那是月光努力穿透云层,把她的银辉送给大地。尤其在大雨滂沱的夜晚,更能感受到她的不离不弃。你看,那溅起的朵朵雨水的浪花,不正是月华的变身吗!

今天是中秋,当人们都在与家人团聚、喜庆中秋之际,我这羁途的游子深深体会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只能遥望家乡的明月,祈望亲人安康。

今天是中秋,皎洁的月光更加迷人。月华柔润似水,静静地流淌,清寂,安宁。我静静地享受着月光的恩赐,任由月光把自己包围,沉醉在月华的怀抱,任思绪飘过千山万水,飘向遥远的远方。

今晚,我孤身走在夜色里,四周是那么沉寂,只有月光默默地陪伴,我静静地守候着月华的清宁和恬淡。抬头仰望,一轮圆月高挂,薄雾送纱,使我不由得想起一首古诗:“红尘清夜得暇观,也效东坡临广寒。银汉迢遥飞练绕,桂花清冷玉蟾单。相思意夕姮娥远,互问佳期寝梦难。客在天涯同此共,一轮高挂向婵娟。”此诗又何尝不是我此刻的心境呢。

名家写老师的散文 篇6

古人有言:“以鸟鸣春。”现在已过了春分,正是鸟声的时节了,但我觉得不大能够听到,虽然京城的西北隅已经近于乡村。这所谓鸟当然是指那飞鸣自在的东西,不必说鸡鸣咿咿鸭鸣呷呷的家奴,便是熟番似的鸽子之类也算不得数,因为他们都是忘记了四时八节的了。我所听见的鸟鸣只有檐头麻雀的啾啁,以及槐树上每天早来的啄木的干笑──这似乎都不能报春,麻雀的太琐碎了,而啄木又不免多一点干枯的气味。

英国诗人那许(Nash)有一首诗,被录在所谓《名诗选)(GoldenThePoetry)的卷首。他说,春天来了,百花开放,姑娘们跳着舞,天气温和,好鸟都歌唱起来,他列举四样鸟声:

Cuckco,jug-jug,pee-wee,to-witta-woo!

这九行的诗实在有趣,我却总不敢译,因为怕一则译不好,二则要译错。现在只抄出一行来,看那四样是什么鸟。第一种是勃姑,书名鸠,他是自呼其名的,可以无疑了。第二种是夜莺,就是那林间的“发痴鸟”,古希腊女诗人称之曰“春之使者,美音的夜莺”,他的名贵可想而知,只是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乡间的黄莺也会“翻叫”,被捕后常因想念妻子而急死,与他西方的表兄弟相同,但他要吃小鸟,而且又不发痴地唱上一夜以至于呕血。第四种虽似异怪乃是猫头鹰。第三种则不大明了,有人说是蚊母鸟,或云是田凫,但据斯密士的《鸟的生活与故事》第一章所说系小猫头鹰。倘若是真的,那么四种好鸟之中猫头鹰一家已占其二了。斯密士说这二者都是褐色的猫头鹰,与别的怪声怪相的不同,他的书中虽有图像,我也认不得这是鸱是1还是流离之子,不过总是猫头鹰之类罢了。几时曾听见他们的呼声,有的声如货郎的摇鼓,有的恍若连呼“掘洼(dzhuehuoang),俗云不样主有死丧。所以闻者多极懊恼,大约此风古已有之。查检观颓道人的《小演雅》,所录古今禽言中不见有猫头鹰的话。然而仔细回想,觉得那些叫声实在并不错,比任何风声萧声鸟声更为有趣,如诗人谢勒(Sheller)所说。

现在,就北京来说,这几样鸣声都没有,所有的还只是麻雀和啄木鸟。老鸹,乡间称云乌老鸦,在北京是每天可以听到的,但是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不知道他是那一季的鸟。麻雀和啄木鸟虽然唱不出好的歌来,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到底还含一些春气:唉唉,听那不讨人欢喜的乌老鸦叫也已够了,且让我们欢迎这些鸣春的小鸟,倾听他们的谈笑吧。

“嗽哳,嗽哳!”

“嘎嘎!”

一九二五年四月

名家写老师的散文 篇7

牡丹国色天香,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兰花清新飘逸,美人蕉热情奔放……然而在众多花儿中,我却对百合花情有独钟。它总是那样淡淡的,安安静静地展现着让人无法抗拒的美。

百合花常见的有白色和粉色,白色代表着纯洁和善良,粉色代表着爱情百年好合。

百合花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就像是一双手,怀里抱着熟睡的花蕾。这个顽皮的小花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想露出它那可爱的小脸蛋。没过几天,一朵朵美丽的百合花开了,绽放的百合花像喇叭一样美。那披针形的花瓣在露水的洗礼下,焕发出圣洁的光芒。

百合花穿上了一身雪白的连衣裙,让微风徐徐吹过,这时,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

白色的百合花,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师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又好似晶莹剔透的水晶花。花蕾是金黄色的,犹如汉白玉中夹着一块美丽的黄水晶。

我喜欢百合花!

我喜欢的百合花

从小我就酷爱百合花,因为百合花生命坚强,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雨水打。不管天气在怎么干旱,它照样亭亭玉立。而且它的用途还很多。

百合花的根像大蒜瓣一样,可以食用,据说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还可以药用。

我记得第一次看见百合花时:

那天我在家里写作业,突然问到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心里的好奇虫忍不住了,我便走出房间,看见奶奶正在种一束绿色的花,我便过去问奶奶:“奶奶这是什么花呀?好香呀!”我抬起头,眨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奶奶。奶奶笑了笑边说:“乖孙女,这是粉百合。”奶奶说完便摸了摸我的头,“不对呀,这明明是绿色的,怎么叫粉百合呢?”“呵呵”奶奶笑了笑便说道:“乖孙女,这花还没开,开了后便是粉色的了!”“那要多久呢?”“大概明天就能开了。”

那一晚,我兴奋的睡不着,到了凌晨是才睡着,所以我起来时都已经是“太阳晒屁股”的时候了,我起来连衣服都没换就急忙去院子里的那束粉百合了,只见那粉百合那一根很长的茎,茎上有许多嫩绿的叶子,它们成陀螺状分布,茎的最顶端挂着许多铃铛似的粉百合,粉百合里面还有七根花蕊,据奶奶说那七根花蕊中有一根是雌蕊,其余六根都是雄蕊。看到这番景象让我想起陆游的《北窗偶题》:

尔丛香百合,一架粉长春。

堪笑龟堂老,欢然不记贫。

百合花虽没有奢华的颜色,没有浓郁的香气,却以纯洁无瑕的品格和坚定不移追求打动着人们的心。

桂花飘香

寂静的夜晚,大家都睡了,我一人静静地坐在阳台上,慢慢细品着西湖龙井,轻轻呼吸着,几分甜蜜的味道。那是桂花的香气,幽幽地,悄然弥散在空气里。

窗前有一棵桂花树,正默默绽开着黄色的花蕊,静悄悄地传送着香味。夜幕中,看不清桂花树的样子,只能感受到桂花的幽香,袅袅而来。

浓郁的空气里,搀杂着几分缠绵、温柔的气息。醉人的味道,融入在静谧的夜色里,朦胧的感觉,让我的内心,变得轻松而又飘浮着。

记得初来杭州,满园的桂花,让我如此的心醉。我是第一次见到桂花,从前只是在书中,读到过描写桂花的句子。曾读过郁达夫的《迟桂花》,说桂花是“恬淡含蓄不张扬,慢条斯理地在空气里递着脉脉甜香……”又记得宋之问的那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常幻想着,月光下,静静的空气里,桂子飘香。那些只是内心的想象,而对桂花的相识,却是来到杭州以后。

站在桂花树前,看着那一树的小花,黄黄的,如繁星点点,簇拥着,密密匝匝的,充满了生机。细细体味,小小的花朵,拥挤着欢喜,散发着香气,象是在“闹秋”。

叶子绿油油的,那些小花就躲在绿色的枝叶间,静静地绽放了生命的芬芳。闭上眼睛,迎着秋风,太阳光里微有些暖意。香气弥漫,那些微甜的味道,让人沈醉。安静时,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活泼的喧闹,快乐地嬉笑,还有争先恐后地,向我展示着它的美丽,它的顽皮。

小园里,到处是桂花树,空气里全部是香甜的花香,沁人心脾。树下,总会有一个长长的木椅,供人休息,供人赏花。白天时分,一人安静地坐在那里,合眸倾听,或拿了本书来读,惬意极了。风吹来的时候,长发上,椅子上,飘落了细小的花朵。

想起到杭州的第一天,与妈妈出去,坐在长椅上看那些黄花。我悄悄捡起细小的落花,又放到手帕里。我对她说,我喜欢这些小花,要为它写篇文字。我轻轻感叹,怎样把这些小花收集起来。

过了两天,妈妈一个人出去了。我找不到她,打电话也不接,于是在烦躁中等待。母亲回来时,快乐的象个孩子,她捧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面装满了香香的桂花。黄花纷扬,邻居正在摘桂花用来做桂花糖,母亲装来一瓶,送给我。

拿着这瓶桂花,我愣住。曾几何时,忽略了母亲,脾气改变了许多,因为有了宝宝,因为得了场大病,因为在最痛苦时,经历了“一点”人情,内心有种不平。工作家庭两忙时,也会心生忧怨。

想起来可笑,总是感觉母亲对自己不够好,甚至认为对自己,没有对妹妹好。偶尔会说了让母亲伤心的话,性格的执拗,伤了自己,更伤害了家人。

原来,母亲一直记得我的感受。这一瓶桂花,这一瓶收起的花香,还有母亲目光中,温暖的笑意,忽得将我久滞于心的情感泄出,泪水在眼睛里打转儿。原来,许多东西,自己竟然不会用心去体味,自己一直是多么地任性及小器。

此刻,没有月色,只是在浓密的树丛中,零星地点缀着些路灯,轻柔地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我一人悄然地细品着龙井,悄然地回味着过去的事情。这时候,听到了,秋虫争先恐后地弹奏着自己的音乐。它们正齐鸣合奏,既相互呼应,又别具一格。这是悦耳的地籁之音,它们是秋夜的主角,而我只是一个观众,静静地体味着,那美妙的合鸣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