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书店的经典散文

2024/01/02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书店的经典散文(精选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书店的经典散文 篇1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他喜欢的书屋样式:有的人喜欢家附近的小书店,每晚散步时都可以去翻翻看看;有的人讲究环境,喜欢有咖啡吧的书屋;有的人喜欢去专业性书店。而我呢,却独独钟情于新华书店!

在我还是小不点时就爱上了泡新华书店,在这里爸爸妈妈看他们的文字书,我在点读笔柜台用点读笔听我的故事书。

再大一些,我又迷上了新华书店的绘本专柜。各种各样的绘本,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阅读大门,看着图画连蒙带猜的我初识阅读的快乐!

上小学后我可以自由阅读各类书籍了,新华书店成了我遨游知识海洋的最好场所。架子上选本自己喜爱的书,或站或席地而坐,就是一个美妙的下午。在这里我遇见了善良正直的文学少年桑桑、勇敢坚强的魔法师哈利波特、阳光快乐的阿尔卑斯山少女小海蒂……我快乐地享受着阅读带给我的幸福和愉悦。

读书生涯中最大的惊喜也是发生在新华书店。那是一个春日的下午,我如往常一样来到新华书店看书,听到广播里说:下午三点曹文轩老师将在这里进行新书签售会。曹文轩老师是我最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我爱看的《草房子》、《丁丁当当》等都是出自于他的笔下。现实中的曹老师看起来非常儒雅,他先是给我们讲了怎么才能练好写作,鼓励我们多读书多读短篇,还讲述了他写作灵感的来源。签售时,我一边把书递给了曹老师,一边向曹老师表达了对他作品的喜爱之情,每部我都读了起码三遍以上。曹老师放下了手里忙碌的笔,主动和我这个小书迷握了手。这一幕场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的新华书店渐渐地褪去了它朴素的外表,不仅颜值上有了大大的提升,也给我们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设施。我不用在大冬天里席地而坐,我可以在这里找到舒适的座位看书甚至写作业,渴了有饮料吧,饿了有小餐厅,甚至还有24小时不打烊的悦览树咖吧……但是不管它变得如何,它都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最喜爱的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它陪伴着我从幼儿一路到少年的成长,在这里我完成了最初的文学启蒙,它还将一直伴随着我走向更远……

书店的经典散文 篇2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来到息县的新华书店,打算阅读一阵子,再买几本书。

我步入书店的大厅,这里各种书籍琳琅满目,无论是书架上还是桌子上,都排列有序。偶尔有翻乱的,立即有小学生走过去把它们重新整理好。因为是星期天,书店里人较多,但更安静。

我从书架上找了一本《极简宇宙史》,就坐在书店东边的窗台上看了起来。阳光隔着玻璃射进来,即明亮又温暖。开始,阳光斜斜地射入,落在身上感觉暖洋洋的。我一边看书一边享受这种温馨和惬意。

太阳不断地改变着位移,后来,射进来的阳光让人感到灼热,窗台上再也不是阅读的理想境地了。我起身到书架上又找一本中短篇小说选《我这一辈子》(老舍著),打算到大厅里面。我拿着两本书往里走,这里的每一个阅览台都坐满了人,大都是小学生,也有一些来陪读的家长。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供阅读的位置,于是坐在一根大柱子下。我刚翻开书,准备继续进入宇宙的深处,这是一个小学生来到身边说,老师,一下子不可以拿两本书,请您看完再拿吧。看到孩子一脸的真诚与期待,我急忙站起来说,对不起,我把书送回原处。我把书放回到书架上,又来到柱子下,这时,那个孩子已经走远了。他一会儿整理一下书架和书桌上有些凌乱的书,一会儿拿着拖把拖本来就很干净的地面,有时候给在书架旁选书的小朋友推介那些适合阅读的书籍。

因为书店里人多,阅览台少,所以不乏像我这样坐在地板上的阅读者。在和我相邻的一根柱子下,有一个大约是三年级的女孩子的阅读者,她专心致志地看了好久书,大概是累了,困了,她把书丢在地板上,人靠在柱子上休息。这时,一个女孩子走到她面前,声音很低的说,请别把书放在地上,要爱惜书。那女孩儿急忙睁开眼,把书捧起来放在膝盖上。

在离我不远的一张阅览台旁围坐着许多孩子,还有几个带孩子的家长。大人们在看深刻一些的书,孩子们则看画报,寓言之类浅显的书。有一个约有三岁的孩子,胡乱地把一本画报翻了一通,就丢开书大声地嚷嚷起来,家长几次都制止不了他说话的兴趣。同桌的孩子劝也劝不了,他迫切地要表现他喧哗的才能。这时,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本精美的画册走了过去,他把画册递给那个说话的孩子说,小弟弟,这本书很好看,保管你没有看过,给你看吧,别说话了,影响别人看书。得到画册的孩子一头扎进有趣的画册里,停止了喧哗。家长看了看那孩子说,谢谢!谢谢!孩子一边走往另一个阅览台一边说,不用谢,别让孩子把书弄脏了。

来书店看书的大多是孩子,和陪孩子的家长。在这些读者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尤其引人注目,她大概有四岁,还是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学生。陪她来看书的大概是孩子的奶奶,孩子在一张书桌旁翻书,她就在一旁很有耐心的陪着。孩子挑了一本很厚很厚的医学类书,一页一页专心地翻看,有时候一页要看上很久才翻到下一页。在书店维持秩序的那些孩子们多次走过她身边,没有制止她看这样一本大书,也没有给她拿适合小孩子看的画报之类,并且对这个翻看医学类书籍的孩子挺欣赏挺羡慕。这时,一个大人走过来,他是来书店买书的,挑好了书正准备到前台去付款。他看到女孩子在翻一本几乎连她自己都拿不动的大书,惊讶地问旁边孩子的奶奶,让孩子看那本书,她能看得懂吗?这时临到奶奶惊讶了,她说,为什么要孩子看得懂呀?只要孩子喜欢书就行了,以后她会看得懂的。嗯,是啊,只要孩子喜欢书!

书店的人进进出出,秩序井然。有来买书的,挑好了书付过钱,走了;有来看书的,挑一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聚精会神地看起来。像上面的女孩子和男孩子不停地穿梭在书店的各个角落,大概有四五人,我猜想这些孩子一定是趁星期天来这里做义工的。

后来,我的猜想得到了证实,原来这些孩子是县第十一小学的学生,他们成立了微善社,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活跃在超市,商场,书店等各种场所。微善社的活动从没有停止过。看到这些忙碌的小身影,我不禁对第十一小学的德育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肃然起敬!

书店的经典散文 篇3

吃过晚饭,女儿想去新华书店逛逛,我们一拍即合,我也很想去书店逛逛,喜欢在书中穿走的感觉。

于是我骑着车载着她,一路听着她噪舌的儿歌,融入车流的喇叭声里。正是下班时间,各条车道上都是涌动的人流,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向着不同的目标、互不干涉的、冷漠的前进着,我顶不喜欢这种感觉,我晕车,晕的很厉害,大概就是恶心这种冷漠的原因。

书城很大,大厅里摆着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分明别类的摆放着崭新的书。女儿一头扎进她的儿童世界里。我先是翻看一些关于收藏类的书,从瓷器到玉器,从茶叶到红酒……当然,我只看些目录和一些精美的图片,养养眼而已。我在文学类作品中逡巡的时间最长,也只看个目录、前言,有时只凝视书的封面,从精美的图片中猜想书的品味和内容,猜对了莞尔,猜不对就要骂作者挂羊头卖狗肉,当然只是心中想想,面子上还是一笑而过的。

我很留念上了岁数的书,年岁越古老越是崇敬,翻开来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闪了它的老筋骨。网络快餐书一般不在书店看的,总觉得它不够深度。这或许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虚荣心在作祟也未可知,只觉得在古书里徘徊,像是沐浴了唐风宋雨般,自然的优雅起来,还有一点,总觉得上了年代的书有种古老的凝重的墨香,而其他的书只是喧嚣的油彩味儿,尽管他们可能都是同一个时间出版,也许还是同一家出版社。

我可以在书店里消磨很长时间的,书店当然不提供座位,就是有没有遭到店员的白眼,我也不自知,因为从来不看他们的脸,我的眼只在书上流连。孩子可以毫无顾忌的盘腿坐在地上,我则不能,为什么不能,大概也是形象问题在作怪,既要表现优雅,那当然要受优雅的罪的,何况我的三寸半的细跟凉鞋,坚忍着脚痛,享受这心灵的快乐,这便是痛并快乐着。直到书店打烊,不好意思空手而归,只得怂恿女儿买个小玩意儿,这家伙比我还吝啬,说书店里的东西都比市面上的贵,可以只看不买的。毫无感激愧疚之心,忘了她在国家的地板上赖了很久。她还振振有词的说:书店应该提供板凳的,我们学校图书馆就有板凳,可惜没什们人去看。幸福的一代啊!

回来的路上华灯怒放了,温厚的风夹着些细碎的雨丝,就这么柔柔的扑在我的脸上,说不出的惬意。我突然想着经营这样的一个书店:我的书店坐落在河边,最好用一艘船改建而成,这样可以倚窗看书,既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风景,人生最美的境界不过是能欣赏风景并被人欣赏。我的书当然都散发着经典的油墨香,再伴着优柔的背景音乐,像《雨中印记》那样的,让人沉浸在温馨的氛围里,不忍离去。我当然提供最舒适的座椅,奉上香茗,一并送上款款的笑容,或者调配香浓的咖啡,或者香艳的鸡尾酒,让他们在视觉、听觉、味觉的沉迷中,心甘情愿的把钱流向我的口袋,这对于越来越崇尚高雅的人,未必不是件乐事。而我,则收集着每个客人眼里泄露出来的故事编写者人间百态,哦,这是件多么有创意有趣味的事业啊!

“唧”的一声刹车,刺的我耳膜作响。“带着小孩骑车用点心。”旁边想起男中音。我满脸歉意的说对不起。“妈妈。你想啥呢?”“想我们未来的书店。”……

书店的经典散文 篇4

直冽的秋风在巷内吹彻,那家古旧书店的挂牌颤巍巍地晃动着,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不知道今天会不会是我最后一次来这里了。这家古旧书店已经拆掉,只剩下一块木挂牌还在凛冽的寒风中挣扎,无力地挣扎着。我哀叹口气,还有什么比它的消失更令人悲痛的么?

这家书店从我小学起便默默无闻地开在这条幽长的巷子里,主要是卖一些七八十年代老旧的古书籍,有时书上面还会有些许纤尘。小学时每每走进这家书店,最突出的便是一副阅书席上坐着满满的读书人,周围却出奇的安静的画面。那种所有人投身于书海的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也默默的找了一本《唐诗选集》坐下看了起来。

在这里的人大多看书却不买,店主倒也不不介意,独自一人在收银台前翻看最新一期的姑苏晚报。初中时来这里,我常会选择一些外国的文学名著,书的封面在历历代代手指的触碰下渐渐发黄,但内容总是那么引人入胜。无论经过多少岁月,这些古书永远氤氲着独特的文化气息,华而不实。那天,在我小心翼翼翻开一本《复活》时,掉下了一张粉色的书签,上面还写着姓名—“韩志燕”。清晰地记得,那张粉色的书签上还画有一朵盛开的红梅,绽放在我手中的这本旧书中。我再一次小心翼翼的拾起书签,心中流过一股汨汨的暖流,因为,我和那名姓韩的女子都在此留下了足迹,都感染着同一种文化的气息。

古旧书店的人越来越少了。高一来到这里时,阅书席几乎一半以上都是空位。挑书的人也少了,那些往日寂静的背影在逐渐消逝。班级里的同学,过往的青年人,都被时下风靡的书籍深深吸引,还有谁仍会坚而不止地来到古旧书店呢?我感到一种不安,不仅仅是对这家古旧书店的不安,更是对今后这里文化气息消匿而去的不安。我也仿佛在晃悠的黄色灯光下看到老店主看报的脸上,依稀露出淡淡的眉结。

今天,当我徒步而来时,眼前的一切竟然切合了我先前的不安!熟悉的玻璃大门紧闭着,永远都不会再开启了。我想,我应该走了,这里的文化已销声匿迹了。心中除了遗憾,还是遗憾,我想,到哪儿还会有这么一家古旧书店呢?

没有人回答我,只有一块柔弱的木挂牌在直冽的秋风中咯吱作响。

书店的经典散文 篇5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平凡的经历。曾经与一家私人书店做邻居,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段不太平凡的经氏店主不老也不年轻,我至今不知他姓什么。

儿时的记忆里,书店是一种旧照片的颜色。爸爸每天骑自行车送我时都要路过。而每次路过,我总要抬头看一眼那黑黑的匾额和门框两边的对联。那时我不识宇,但我执意不问爸爸,只是每天都把它们默记一追。因为我有一种感觉,以后我一定要天天到这里来,而我以后也定会认得这些字。我大概到了上小学之前,就已经能用笔在图画纸上把那些字按顺序歇写下来了。

再后来,我念了书,认了字。很自然的,我认得了那书店上挂的匾额和对联。也似乎注定,我喜欢上了这邻家书店,定是日日光顾了。

那门框两边的对子是标标准准的隶书,工整隽秀,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上联是:文泉如流水出峡;下联是:心境似皓月当空。而那横着的匾额上写的并不是“xx书店”或“xx斋”或别的什么。而是“心旷神怡”四个字。我就姑且称它为“心旷神怡”书店了。

我虽常去,但只是去看书。许是因为我喜欢那店里的兰花和文竹,许是因为我喜欢那雕花的书架,许是因为我喜欢那临窗的一排又高又大的软椅,许是因为我没有钱所以只能去“看”书吧!

先前我去总是扫兴而归的,因为凡我够得着的一二层书架上总是些泛了黄,读不位的东西。似乎好看的东西总是高高在上,不肯让我拿到,甚至嘲笑我:只知道白看书,却从不掏钱买。小小年纪就贪人家便宜。我觉得有些委屈,就不再去了。而有一天,我放学路过“心旷神怡”,偷偷往里看了一眼,却发现那个中年店主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从那以后,我又每日必去了。令我惊奇的是,我在最后一排最把角的那排书架的第一层找到了许多连环画和童话还有小人书。我记得那晚我梦里全是那些有趣的书籍和那店主的笑容。

从此那个角落便成了我放学后的出处,一待就是两个多小时,每当黄黄地阳光移到我的角落时,小店就要关门了。而每到这时,就会听到店主阿姨甜美的声音:“要买书的到这里付钱,要看书的明天再来。”我顶喜欢这后半句话。有时,阿姨还会轻轻走到我的角落,抚摸着我的头让我把没看完的书带走。多好的阿姨呀!

书店的经典散文 篇6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也就有了分歧。

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呼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象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代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象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时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象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

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