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小巷日记

2024/01/02经典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小巷日记(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小巷日记 篇1

小巷的深处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

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缥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着,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小面店人少时,便由老人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人来协调。每次上班族和学生党急着离开时,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赶时赶刻的学生党,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来求学的一天。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谦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卤是到乡下的钓翁那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老人的儿子也是厨师。熟客们会发现,父子俩的面颇为不同。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一句:“老爷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于我,偏爱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软;老人的面,味轻,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确,叔叔的面上会淋一勺虾子油,而老人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人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隙中迸溅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人的智慧,也许便是将灵魂留在面中了。

终于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小巷。临走时,老人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二三根香菜和几滴猪油。老人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后来,我又去吃了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稔地招呼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

小巷日记 篇2

这本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如今早已沦为废墟一片。但无论是繁荣还是没落,总是有人愿意去涉足它。

——题记

明月清风之下的黑瓦仍然铺在房顶,即使有数百年的岁月与沧桑,如今也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灰色的墙面使我忍不住想要去触摸它,虽然感到的是一种粗燥的感觉,但里面也蕴含着一种细腻。让我觉得自己好像在抚摸着千百年的历史。

路边的草丛之中有几根狗尾草低垂着,我啾着草丛边的庭院,那个从东晋就繁荣无比的庭院,院的`大堂虽不能完全看到,但是入眼的就是红,一种可以说是世间没有任何一种红能比它更加红了。

历史的画卷慢慢的展开,当年王家用糖水洗碗,谢家知道了就用蜡烛当柴火使用。王家不服气,门前铺了整整有四十里的彩锦。谢家又说:我比你多十里。之后王家拿了棵珊瑚树,谢家搬来十几棵。让一旁观战的官员大臣全惊呆了。王家没实力了,在又气又急的情况之下也只得扯了面白旗投降,把这口气给咽下了。

回顾往昔,不觉感叹乌衣巷早已没落隐退,就像那一轮夕阳一样,无论再辉煌也会有落下的那一刻。

虽然历朝历代都有不少的人闻名前来观赏,可惜,除了一条望眼欲穿的小巷子以外,许多人似乎没有真正的领悟到什么。直到如今,这条小巷子也只会让那些人们懊悔自己在这么拥挤的人流中费力的挤了一个圏子。

我不禁感叹,刘禹锡描写的果然没有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使曾经王谢两家高不可攀的庭院,也可以花一张门票随意浏览。又有谁能相信这里是当年两家斗富的地方?也许人们只是因为刘禹锡的那一首脍炙人口《乌衣巷》才慕名而来。而并非是为了去欣赏它真正的内涵。

乌衣巷,它也许真的没落了。但它仍然会继续像现在那样子存在着,无论是繁荣还是没落,都是如此。

小巷日记 篇3

读着朋友的作文,品味着她的情感,发觉总有一个人在她的作文里穿梭。她怀念他,深爱他。我不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流星般穿梭在她的生命中,用几年时间书写对她的爱,又匆匆撂笔,走向生命的尽头和另一个世界。但我知道“他”让我想起了我的姥爷,还让我想起了我在双丰的老家,它的瓦屋小院和鸡棚菜园;我还知道那一刻,我的心,不觉的疼;我的泪,不觉的流。

我在多年后回到双丰,我看到了曾经的每一幕: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坐在板凳上,用他那满是沟壑老茧却仍有千斤之力的手扭动钳子,掰着粗铁丝,一点点的折出一个弹弓的架子,咬着皮筋嵌入弓架两端,一个漂亮的.弹弓就做出来了。他递给一个欢蹦乱跳的小孩,那孩子咯咯地笑了……一个老人吸氧,旁边的小孩吵吵着“我也要吸,我也要吸!”……物是……人非……

老屋,你曾经的欢笑呢?被灰尘埋葬了吧?

小院,你曾经的快乐呢?被杂草封存了吧?

鸡棚,你曾经的鸡声呢?被蛛网扼杀了吧?

挥起长镰开始劳动。对,只有劳动才能让我止住悲伤。野葡萄、荨麻、车前子……数不尽的野草在我面前倒下。打完草走出小院,看着那条小巷,静静的,没有人声,原来的三户人家现在变成了两户,曾经的“欢声笑语”现在变成了“寂静无声”。悲伤刺破了我的心脏。泪,不觉的往下流。

小巷,死了;老屋,死了。建立在这上面的东西怎能长久?

那经过风吹雨打后朴实的地方,如今狂放;那曾经的特色民居,现在与其他地方的大楼无二。村民们一个个欢笑着搬入新房,想看看自己的故居时,却发现早已被在铜臭缸里沾透臭味的开发商推平。

老屋……空巷……物是……人非。这一切的一切就像一个梦。各位,醒来吧!你们怎么忍心看着有自己记忆的特色民居被夷平?让那些老屋骄傲地站着吧!这不是多少钱,多大价的事,它是实体的记忆!它的价值怎么能用钱衡量?

小巷日记 篇4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一朵花、一个人、一件事,都会拨动你的心弦。

我们小区算得上是老小区了,房子与房子之间的地方自然是潮湿与阴暗。我住的楼房旁边就有一个这样的“小巷”。

那里可以说是臭味熏天,腐烂的木板四处乱放。在那里有一个废弃的小花坛,花坛里的花几乎早已枯萎,只剩下一些杂草。

这几天我却看到了几朵绽放着的灿烂的花儿!我不禁赞叹它的生命力顽强。每次路过这里,我都要有意无意地望一眼。

今天,我正巧看见一个小女孩在那浇水。她穿得很朴素,头发似乎也是好几天没打理的样子,穿着一双有点不合脚的鞋,手上捧着一个破瓷碗,脏兮兮的。可碗里的水是澄清澄清的,仿佛是世界上最清的水。

她小心翼翼地把碗里的水倒出来,让水滋润那微弱的生命。她轻轻抚摸着花儿,像是在抚摸世界珍宝般。我像着了魔一样,不由自主地朝着小花坛走去。

几朵花已然像是重生一般,重新绽开了自己的裙子,花瓣犹如墨水绽在宣纸上,轻盈而美妙。花瓣上的水珠五彩缤纷,比宝石还清,比钻石还透,比珠宝还美——它仿佛映照了世界。

我曾想找她,问她无数个问题。但每次都没去问,我相信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最美好的。

花开得越来越盛,这原本阴暗潮湿的小巷突然成了我常“做客”的地方。这地方充满了花香与美梦——那是我见过最美的花。

这是小女孩用梦与坚持种出来的最美的花!

花开得很旺,她笑了,如同那花儿一样。花开得很美,那个小女孩和花儿一样美!

小巷日记 篇5

《小巷深处》作者是在村头坡顶被捡来的,瞎眼的英姨领养了她,并悉心地照料着,花尽了自己所有的钱。作者从母亲那儿学会了很多,还从做生意引出了人生道理。

母亲起早贪黑地工作,家境蒸蒸日上。我很佩服这位母亲,明明很穷了,但把女儿当作掌上明珠,她虽然残疾,却非常乐观,女儿一被表扬,便到处宣传。

可后来,女儿越来越瞧不起母亲,渐渐疏远。母亲懂得女儿,可还是老样子继续夸赞女儿。一度,女儿甚至不愿意母亲去看看自己。我相信,此

女儿到最后才理解母亲的苦心。老婆婆一声“造孽”,让人潸然泪下。呕心沥血的.付出都是为了女儿啊!作者到此时才明白,世上待她最好,最爱她的人是母亲啊!小时候别人说她丑,母亲骂了他半小时!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将她视若珍宝;小小的荣誉却一直引以为傲.....

爱在人间!母爱好似泉水,永不停歇,随时给予人舒适与清爽;母亲会把最伤心的事情藏于心底,将最灿烂的笑容展现给你!

小巷日记 篇6

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我赶紧往梅林跑去。

梅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梅树挨挨挤挤的,形态各异。有的仰、有的俯、有的卧……。枝头开满了各色的梅花,有紫红的,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有粉红的……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梅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片梅林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梅花,穿着黄色的衣裳,站在寒风中。一阵寒风吹来,我就傲立在寒风中。不光是我一朵,一片梅林的梅花都傲立在寒风中。风过来对我微笑,好像在说:“公园里因为有了你们,就更加得美丽了……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梅花,我是在赏梅花呢!

或许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小巷日记 篇7

林莉阿姨:

您好!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学习了您的散文佳作《小巷深处》。课堂上,好多同学都感动得流泪了。

您是不幸的,在一个落叶纷飞的季节,刚刚出生的您被遗弃在一个荒坡上。您又是万幸的,一个瞎眼英姨,也就是您后来的母亲,收养了您,接着盲母拿出所有的`积蓄换了住处,还改变了泼辣的性格,为了您能“顺顺利利地长大”,她“辛勤劳作,苦苦经营”,把您“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母亲不只是把您拉扯大,您已经成为了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为您的一点点进步而“高兴得流泪”。您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她隐忍着您的无知和虚荣,她承受着深深的落寞和孤独。母亲对您的爱坚贞不渝,始终呵护着您。当您开始厌恶家、逃避母亲的时候,我打心里瞧不起您;当您“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说出那绝情的话时,我开始在心里憎恨您;当您向对室友撒谎时,我恨不得能打您一个耳光。您是善良的,当老婆婆告知您事情的真相后,当您看见母亲在风中“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您流下了悔恨和感动的泪,您呼喊着向母亲奔去,过去的一切,忽地闪电般苏生过来。您的自赎,您的悔恨,您的感激,是那样的真诚而动人,此时此刻,我为您高兴,也为您的母亲高兴。

我要感谢您,读了您的文章,更多地让我懂了母爱,懂得了感恩。母爱无处不在的,悲伤时,它是慰藉;沮丧时,它是希望;软弱时,它是力量。它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容的源泉。因为您,我会更加珍视我身边的每一份爱;因为您,我愿意把爱传送给我身边的人。

此致

敬礼!

小巷日记 篇8

原题回放: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样子。请以此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小巷面条香

小巷的深处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

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也,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小面店人少时,便由老人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人来协调。每法上班族和学生党急着离开时,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赶时赶刻的学生党,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来求学的'一天。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廉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鲁是到乡下的钓翁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老人的儿子也是厨师。熟客们会发现,父子俩的面颇为不同。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一句:“老爷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于我,编爱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软;老人的面,味轻,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确,叔叔的面上会淋一勺虾子油,而老人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人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辽隙中迸溅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人的智慧,也许便是特灵魂留在面中了。

终于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小巷。临走时,老人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三三根香菜和几滴猪油。老人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后来,我又去吃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念地招呼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

小巷日记 篇9

淅淅沥沥的小雨,出现在视野的中央,而我,又出现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央。朦胧了双眼,也让沸腾的热血静静流淌。小雨,打湿了眼眶,淋透了着装,并且带来一丝彷徨。

匆匆忙忙躲进一条小巷。小巷古色古香,深绿的苔藓享受着雨落带来的舒爽。任何的痕迹,都被冲刷遗忘,只有因被堵截而汇成的小流,泛着波光。涟漪,一点点扩张,点点落雨,指引着它的方向。

青砖已不再整齐排列,红墙亦不再明艳。蜿蜒向前,似乎与它经历的时间一样,一样漫漫,无法丈量。

从院内散发出泥土的清香。很长时间没有这种体验了,享受着,会意着。脑海中闪过这样一幅画面:也是淅淅沥沥的小雨,也是低矮的院墙。院内,被雨水冲刷着的泥土,没有彷徨人留下的痕迹......

不知不觉到了小巷的尽头。一堵已看不出垒砌痕迹的墙,出现在我视野中央,而我,又置身于小巷中央。抚摸着湿湿的砖墙,一种冰凉透入思想,沁入心房。这是孤寂的墙,这也是孤寂的小巷。

愣了好久,好久......

脚步声渐渐出现在我的身旁,原来这只是遐想,像梦一样。面前,就是那堵墙,那条小巷,只是,现在离我越来越远。这是条画廊,一条熙熙攘攘的画廊。画廊光洁的地面,已留下凌乱的脚印。

游人们站在画布前方,隔绝了我残存的臆想。人群出现在视野中央,我站在人群中央......

外面,淋淅起了小雨。

小巷日记 篇10

小巷的深处是家面店,主人是位老人。

老人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我分明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看到了人世沧桑。

面店是没有招牌的。每当清晨,小巷的人们尚未起身,面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每家的窗台。于是,人们被香味从睡梦中拖也,走进小店,端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的一碗清香。这时,我才洞悟:此店若有了招牌,便俗了。

小面店人少时,便由老人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人来协调。每法上班族和学生党急着离开时,老人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赶时赶刻的学生党,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的善意目光走出去。迎来求学的一天。啊,有了这位老人,忙碌的小店始终不乱,时时溢出三分韵律,七分诗意。

每当有人夸赞时,老人可不会廉虚,总是热烈地应承,并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制的,鲁是到乡下的钓翁讨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人却一笑:“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老人的儿子也是厨师。熟客们会发现,父子俩的面颇为不同。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一句:“老爷子的面”,或“小伙子的面。”至于我,编爱老人的面。老人的面筋道,叔叔的面偏软;老人的面,味轻,叔叔的面偏重。有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老人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的确,叔叔的面上会淋一勺虾子油,而老人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人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辽隙中迸溅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人的智慧,也许便是特灵魂留在面中了。

终于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小巷。临走时,老人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三三根香菜和几滴猪油。老人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后来,我又去吃一次面。老人已经不在,但叔叔的面里却分明有几分父亲的影子。至于在客人间熟念地招呼的,却是一位与我差不多大的小伙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