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优秀作家散文

2024/01/02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优秀作家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优秀作家散文 篇1

书海茫茫——余秋雨

像真的海一样,我们既赞美它,又害怕它。远远地看,大海澄碧湛蓝,云蒸霞蔚,但一旦跳入其间,你立即成为芥末,沉浮于汹涌混沌之中。如何泅得出来?

到图书馆、书店走走,到街头的报刊亭看看,每次都感到纸页文字对生命的一种威逼。几年前还在热心地讨论“读书有没有禁区”的问题,我是主张对文化人不应有禁区的,但现在却出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无奈:必须自设禁区,否则将是时间的泻漏、生命的破碎,从一生的孜孜不倦走向一生的无所作为。

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被印刷过的白纸黑字曾经是令人仰望的符咒,因此,读书很可能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管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亮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营造斯文,逼近神圣。这种误会,制造了无以数计抛掷生命的游戏,而自己和旁人还十分安慰。

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 本文来自织梦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绝对不会紧接着看另外一部,而会一个人走在江边,走在小路,沉湎很久。我即便知道其他几部片子并不比这一部差,也舍不得一块儿奢侈地吞噬。交朋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往来熟络的密友?推心置腹的有几个,也就够了。到处拍肩膀搂脖子,累死累活,结果一个也没有深交,一个也对不起。阅读和交友差不多,贪心不得。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一点听起来不难理解,事实上不易做到,因为我们在阅读时常常处于一种失落自我的被动态势,很少打开感觉选择的雷达。其实,即便是公认的世界名著,年轻时老师都是说必须读只能遵循,到了中年发觉与自己的感觉系统不对位就有权利拒读。人家好端端一本书,你也是好端端一个人,没有缘分就应该轻松地擦肩而过,如果明明别扭还要使劲儿缠在一起难受半天,多不好。

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我们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解除误会。避开了,误会也就不成其为误会。也许我们会出于某种传统的责任感对这种文章予以批评,但这种责任感往往是以否定多元合理为前提的。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也有极少数文章让我们感到一种无以名状的邪恶和阴毒,才读几句就像吃了一个苍蝇,最好的办法也是赶快推开。

有些朋友不理解:雪白的纸,乌黑的字,怎么能印出一篇篇这样的文字来呢?这是一种好心肠的痛苦,但不客气地说,这种痛苦产生于文化禁锢下的习惯和文化暖房里的梦幻。生活格局的开放,书报市场的开拓,使各色社会情绪有了宣泄的机会和场所,从总体看来不是坏事。例如嫉妒,既然有一批人成功了,难道那些暂时末成功的人连嫉妒一下都不可以?雨果说,一片树叶受到阳光照耀,它的背面一定是阴影,阳光越亮,阴影越深。树叶尚且如此,何况是人。白纸黑字不会只反射阳光,它们也传导阴影。把阳光和阴影加在一起,才是一个立体的社会。因此,不仅要允许嫉妒,也要允许做作,允许伪饰,允许炫耀,允许老滑,允许跋扈,允许酸涩,当然,也要允许你的不舒服,允许你的不理睬。从事事关注、事事难容,转变为关注不多、容忍很多,这应该是我们社会观众的一大进步。

以文字犯案,当不在容忍之列。但是我仍然要说,不要在文字官司上过于敏感。几百年的你争我斗,几十年的匕首投枪,使我们报刊上的有些文章保留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剑拔弩张、刁酸促狭,这是一笔沉重的历史旧帐,不幸让这样几个作者肩负着,是很值得同情的。他们缺少法律常识,缺少人格概念,从来没有把人间的名誉当一回事,与他们打官司,自己也要回到人生的启蒙期,真是何苦来着。他们的日子一般都过得不宽裕,因为根据经验,人的生态和心态是互为因果的,一打官司,他们就要赔偿大笔的名誉损失费,从人道主义的立场看,又于心何忍?前不久我在东南亚的一些城市间独个儿漫游,遇到一位相知多年的佛学界朋友,问他这些年在干些什么,他居然说一直在打一桩名誉官司,我听他介绍了案情,觉得他遇到的事情在我们这里只能说是一种谁也不会在意的家常便饭,对他如此认真深感困惑,就笑着请教:“佛家讲究宽容,你这样打官司与佛教理义有抵触吗?”他回答,“如果我不去制限他们,他们还会继续伤害众生,因此我这一拳出去十分慈悲!”我似乎有所憬悟,但回来一想,又觉得这毕竟与整体环境有关。整体环境还很不卫生,你就没法对落在身上的尘埃过于认真。有一个卫生的念头就好,慢慢来,别着急。

在这中间,唯一需要花点口舌对付一下的,是报刊间那些指名道姓,又完全捏造了事实的文章。因为捏造的事实比大声的漫骂更能迷惑人心,人们如果相信了那种捏造,那么,被捏造而又没有辩诬的人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话虽这么说,真正辩起来却十分气闷,我的原则仍然是能不理尽量不理。这些年来本人由于不慎发表了一些文化随笔,有人说好话,干扰了几位先生的视听,于是逐渐有一些与我的名字牵在一起的“事实”刊载于几种报刊,起初以为有一个恶人与我同名同姓,后来搞清是在说我,刚想辩解说绝无此事,新的“事实”又刊布出来。正烦恼,突然想起,海外一些年轻的演员刚刚成名总会遇到类似的境况,他们几乎不辩,依然笑眯眯地演着唱着,我比他们年长,为何连他们也不如?这种想法解救了我,几年来未辩一言,到后来对那些文章读也不读,结果像没事儿一样存活至今。当然我的躲避也有底线,简单说来,如果别人受到诬陷而我知道真相,我不会躲避;如果事涉公共道义,我也不会躲避;躲避的只是自己的事。倒也不是大公无私,是因为自己的事怎么辩都是窝囊,我没有权利让我的朋友、学生、读者一起分担这份窝囊,窝囊比受伤更让人痛心。 本文来自织梦

总而言之,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不听,即便习惯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也可以少看少听。一切自己作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优秀作家散文 篇2

《梅花》后记

朱自清

这一卷诗稿的运气真坏!我为它碰过好几回壁,几乎已经绝望。现在承开明书店主人的好意,答应将它印行,让我尽了对于亡友的责任,真是感激不尽!

偶然翻阅卷前的序,后面记着一九二四年二月;算来已是四年前的事了。而无隅的死更在前一年。这篇序写成后,曾载在《时事新报》的《文学旬刊》上。那时即使有人看过,现在也该早已忘怀了吧?无隅的棺木听说还停在上海某处;但日月去得这样快,五年来人事代谢,即在无隅的亲友,他的名字也已有点模糊了吧?想到此,颇有些莫名的寂寞了。我与无隅末次聚会,是在上海西门三德里(?)一个楼上。那时他在美术专门学校学西洋画,住着万年桥附近小弄堂里一个亭子间。我是先到了那里,再和他同去三德里的。那一暑假,我从温州到上海来玩儿;因为他春间交给我的这诗稿还未改好,所以一面访问,一面也给他个信。见面时,他那瘦黑的,微笑的脸,还和春间一样;从我认识他时,他的脸就是这样。我怎么也想不到,隔了不久的日子,他会突然离我们而去!——但我在温州得信很晚,记得仿佛已在他死后一两个月;那时我还忙着改这诗稿,打算寄给他呢。

他似乎没有什么亲戚朋友,至少在上海是如此。他的病情和死期,没人能说得清楚,我至今也还有些茫然;只知道病来得极猛,而又没钱好好医治而已。后事据说是几个同乡的学生凑了钱办的`。他们大抵也没钱,想来只能草草收殓罢了。棺木是寄在某处。他家里想运回去,苦于没有这笔钱——虽然不过几十元。他父亲与他朋友林醒民君都指望这诗稿能卖得一点钱。不幸碰了四回壁,还留在我手里;四个年头已飞也似地过去了。自然,这其间我也得负多少因循的责任。直到现在,卖是卖了,想起无隅的那薄薄的棺木,在南方的潮湿里,在数年的尘封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其实呢,一堆腐骨,原无足惜;但人究竟是人,明知是迷执,打破却也不易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无隅的父亲到温州找过我,那大约是一九二二年的春天吧。一望而知,这是一个老实的内地人。他很愁苦地说,为了无隅读书,家里已用了不少钱。谁知道会这样呢?他说,现在无隅还有一房家眷要养活,运棺木的费,实在想不出法。听说他有什么稿子,请可怜可怜,给他想想法吧!我当时答应下来;谁知道一耽搁就是这些年头!后来他还转托了一位与我不相识的人写信问我。我那时已离开温州,因事情尚无头绪,一时忘了作覆,从此也就没有音信。现在想来,实在是很不安的。

我在序里略略提过林醒民君,他真是个值得敬爱的朋友!最热心无隅的事的是他;四年中不断地督促我的是他。我在温州的时候,他特地为了无隅的事,从家乡玉环来看我,又将我删改过的这诗稿,端端正正的抄了一遍,给编了目录,就是现在付印的稿本了。我去温州,他也到汉口宁波各地做事;常有信给我,信里总殷殷问起这诗稿。去年他到南洋去,临行还特地来信催我。他说无隅死了好几年了,仅存的一卷诗稿,还未能付印,真是一件难以放下的心事;请再给向什么地方试试,怎样?他到南洋后,至今尚无消息,海天远隔,我也不知他在何处。现在想寄信由他家里转,让他知道这诗稿已能付印;他定非常高兴的。古语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

他之于无隅,这五年以来,有如一日,真是人所难能的!

关心这诗稿的,还有白采与周了因两位先生。白先生有一篇小说,叫《作诗的儿子》,是纪念无隅的,里面说到这诗稿。那时我还在温州。他将这篇小说由平伯转寄给我,附了一信,催促我设法付印。他和平伯,和我,都不相识;因这一来,便与平伯常常通信,后来与我也常通信了。这也算很巧的一段因缘。我又告诉醒民,醒民也和他写了几回信。据醒民说,他曾经一度打算出资印这诗稿;后来因印自己的诗,力量来不及,只好罢了。可惜这诗稿现在行将付印,而他已死了三年,竟不能见着了!周了因先生,据醒民说,也是无隅的好友。醒民说他要给这诗稿写一篇序,又要写一篇无隅的传。但又说他老是东西飘泊着,没有准儿;只要有机会将这诗稿付印,也就不必等他的文章了。我知道他现在也在南洋什么地方;路是这般远,我也只好不等他了。

春余夏始,是北京最好的日子。我重翻这诗稿,温寻着旧梦,心上倒像有几分秋意似的。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1928年5月9日作。

优秀作家散文 篇3

今天的午后,黄昏的脚步还没来临,天竟然就慢慢的黑了,风也渐渐的大,层层乌云遮去了太阳的光辉。

天,好暗,仅存一是微弱的光线。风嚣张的到处乱吼,树枝身不由己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路上的行人狂奔着回家,一下子,只听到关门窗的“砰砰”声。把一切收拾就绪后的人们站在屋檐下,享受着这炎炎夏日的片刻凉爽。

几分钟后,风停了,天依旧很暗。一阵闷热再次袭来,人们的怨声还没停,只听到滚滚的雷声“轰隆隆”地从远处传来,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的砸下来。

雨越下越大,起初是黄豆粒大的雨点,后来就像经纬分明地编织雨帘的纱,再后来,就像是天河决瑅似的倾泻而下。天地混为一色,白茫茫的一片,仅凭着模糊的黑色轮廓,才能分辨房屋与树木。

风再一次呼啸起来,雷与闪电也来凑热闹。电光一闪,“轰”的一声霹雳紧随而至,天空像被炸裂一般。风声·雨声·惊呼声在茫茫雨雾中此起彼落。

一阵狂轰滥炸之后,暴雨开始变小了。迷迷蒙蒙,轻轻柔柔,只听到一声声叩击地面的“滴答”声。但是,苍茫的雨帘依然浓厚,依然是一片朦胧。

渐渐地,雨更小了,像是未关紧的水龙头,“滴答……滴答……”如在耳边呢喃。雨帘渐渐稀疏,轻风微微吹拂,万物清晰的轮廓重新出现,爽心悦目的直往你的视野里钻。

雨终于停了,只能听见树叶抖落雨滴的轻轻的“滴答”声,只能闻到阵阵扑鼻而来的泥土的芳香。

天宇间,一条彩虹飞架,连接着天上人间。

优秀作家散文 篇4

看着文雪又发表了作文,她是高三还是初三的,不记得了,从她的作文得知,她要住宿舍,宿舍里的伙伴对她很友好,我想着,我什么时候才可以住宿舍啊!初一了,学校还没有建好宿舍,幼儿园的五楼空出来了,给九一班的学生做宿舍。我长大了,要学会独立,我知道,我不再向以前那么无理取闹了,我理解父母了,零花钱也很少问他们要。我更希望学校有宿舍住,这样我就可以独立了,不让父母担心。等下个学期宿舍楼建好了就可以住了,想想就有点期待呢!

周末了,作业都没有写完,晚上了,我今天只是洗了头发,其他的都没有做。妈妈经常说我懒。可最近一段时间我确实变懒了,体重上升,一回家就是钻进房间里,什么也不干。今天看了朋友的一条说说,“做俯卧撑比生孩子还难受。”还附了一张图,是她在舞蹈班里的照片。在我印象中,她的体重是和我差不多的',最近去学了舞蹈,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说不羡的 慕是假的。我记得我以前会劈叉的。今天我试了一下,都闪到腰了,到现在还疼呢。“妈妈,帮我报个舞蹈班,我想学跳舞。”下楼后便向妈妈撒娇道。“哦?你什么时候对舞蹈有兴趣了?”妈妈放下手中的报纸。“我一直对舞蹈有兴趣好吧,我还上台表演过呢!”我骄傲地说。“我有一个朋友就是练舞的,改天我带你去。”“我就知道妈妈对我最好了。”说完还往妈妈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上楼了。

“我不信我劈不了叉。”说着我又开始劈叉来,做到一半时,腿很疼,眼泪都出来了。“算了,还是上网找一些舞蹈来练好了。”说完就开始找,学视频里的人舞动起来……

优秀作家散文 篇5

我不敢轻易的为快乐下定义,也不知道该怎么样用语言来描述快乐,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快乐是不尽相同的。也许有人觉得,快乐就是拥有车子,票子,房子,过着富足的生活;也许有人觉得,快乐就是能读上一本好书,来滋润自己的心田;又也许有人觉得,快乐就是有事可做,能充实自己的人生......可在我的心里,快乐,应该是有很多种色彩的染料盒吧。

快乐是热情的红颜色。夏去秋来,枫叶林里的枫叶似被红墨水渲染过一般,绽放着耀眼的红色。来到枫叶林,脚踩在用枫树叶子铺成的红地毯,发出“沙沙”的声音,眼睛里充斥着热烈的红色,清凉的风从林子里“簌簌”地穿过,似乎也成了红色的了。小孩子们兴奋地从这棵树跑到那棵树,不停的在“红地毯”上跳跃、旋转,或是大笑着抓起一大把枫树叶使劲的抛上天,好像要把天空也染成红色。大人们有的“咔嚓”“咔嚓”的用相机留下这一片红色,有的轻轻的拾起一片枫叶,把它夹进随身的小本子里,也有的微笑着静静的站在这红色的天地之中,似乎就要吟出一首奇丽的小诗来。

快乐是明净的蓝颜色。你见过大草原上的天空吗?那是怎么望也望不到头的蓝颜色,当你用最舒服的姿势平躺在草原上时,就好像整个人都被蓝色给吞下去一样,整个世界,就只剩下无边无际的蓝色,自己的心,仿佛能装下一整片蓝天,一下子明朗起来,一切的不愉快,也被这蓝色挤到不知哪儿去了。此时此刻,想做的只是高歌一曲,来表示心中的愉悦。

快乐是纯洁的白颜色。在深灰色的医院里有着一道白色的风景,他们穿着白大褂,在医院的各个角落忙碌的穿梭着。在走廊上,他们轻声安慰着病人的家属,告诉家属们病人的情况,告诉家属们他们会尽心尽责,让家属们安心。在各个病房里,他们细心的照料着病人,告诉病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们真心希望病人早日康复,并以实际行动尽力让病人的病情好转。在手术室里,他们手操着手术刀,严谨认真的为病人做着手术,他们不管自己已经大汗淋漓,只知道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医治好病人,挽救一条又一条生命。人们赋予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他们,是快乐的。

快乐是希望的金颜色。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一段漫漫长夜。在恐怖的黑色阴影里,我们落魄,哭泣,甚至绝望。因为我们看不清前方,也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只能在惶恐和迷茫中痛苦的徘徊。但是我们心中有梦有追求,还有那金灿灿的`希望,这点金颜色支撑着我们前进,让我们学会拼搏,学会坚强,学会永不言败。最终,我们会度过黑夜,天边燃起黎明的曙光,它也是金色的。这时,我们会会心的微笑,内心,是难以名状的快乐。

我拿着快乐的染料盒站在调色板前,试图用画笔调出更多快乐的颜色。

优秀作家散文 篇6

被雄鸡震落的启明/钩起/一轮湿漉漉的旭日/洗菜女/用勺子/把清新的晨洗得/鲜嫩嫩/水灵灵

风挥动长臂/ 把袅袅炊烟/ 吹个趔趄/ 香喷喷的晨曦/ 从一个老农嘴里飘落

那湖畔红霞般的桃花是她粉红的双颊,那澄澄澈澈的湖水是她秋水般的眼睛,那伴随小舟的垂柳是她婀娜的身段,而那弯弯的胡同小巷便是她生命的脉搏。

不知多少人,提起她,眼前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旧可见“岁岁平安”几个字。家门前,横卧着弯弯的石桥;石桥下,流淌着蜿蜒的小河;小河边,飘拂着依依的杨柳;杨柳下,沉睡着暖暖的春泥;春泥中,伫立着嫩嫩的小草;小草上,点缀着盈盈的露珠;露珠里,摇晃着闪闪的春光。邻里乡亲,就在这样一幅画中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奔波忙碌,直至日落西山。晚饭后,老老少少都搬出家里的藤椅、板凳,摇着蒲扇,坐在河边拉拉家常,年少的依旧叽叽喳喳地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地谈自己的假牙,这些话题似乎永远不会让人厌倦。

多少多情的文人骚客慕她名而来,身披一袭晴朗,心系一份执着,只为呼吸因为她而变得甜甜糯糯的空气。于是,多少人为她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所倾倒,纷纷用最甜美的字眼来表达对她的爱慕之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她的妆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她的闺阁。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则是她为客人们献上的礼物,这份礼物无时无刻不带着她那份温柔清新的气息。

她就是这样让人迷恋,她就是这样让人心醉。她就是一股鲜活的泉水,在每个遇见她的人心底流过,让人久久不能忘却那种无以言喻的感觉。

她就是我的江南梦。

优秀作家散文 篇7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一遍又一遍地品味。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美》中,培根说道:“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论友谊》了,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少的就是友谊。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使我们体会到友谊真的太重要了。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就像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