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散文《家庭教师》
老地方整理的萧红散文《家庭教师》(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萧红散文《家庭教师》 篇1
读书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天不读书,心里不舒服。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安静地读起书来。我读的是大作家萧红的《散文集》。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祖父的园子》文章的语句生动活泼,很接近孩子的生活,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选择读过她的《呼兰河传》。
一篇文章《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这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一口气把这篇散文读了两遍。文章中把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许先生的平时生活详尽的描述,在我们的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刚正不阿的老人,一个善良的老人,和我们读过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很多的记叙是一样的,鲁迅先生的关爱穷人,先生的认真,每次写完文章,都要把笔纸摆放整齐,不可以随意堆放,读书经常要读到很晚,很是勤奋。
记得鲁迅先生的格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今天的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情,生活中,要我们珍惜去努力的事情太多,平时在学校的学习中,自己总是凭着头脑聪明,学习偷工减料,所以导致每次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今后,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还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我们爱读书。
萧红散文《家庭教师》 篇2
静静地走进萧红故居,心中盛满感念。
雪花飘飘的午后,越过4678公里的距离,我从遥远的新疆,带着一本《呼兰河传》,来探访作者的故居,拜谒这个文学家的摇篮。
轻轻地推开古朴的院门,缓缓地走进静谧的院落。人都说夏天来比较好,院中的花朵娇艳地盛开,还有绿色的植物可供观赏。而此时,游客寥寥,轻雪飞扬。我喜欢这时候来,无人打扰,能够安静地与之相逢。
走进故居院内,迎接我的是一座高达2米的女作家萧红的汉白玉塑像。雕像中的'她,白衣素裙,沉静安详。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耀出超人的智慧与独特的韵味。颈上围着一条围巾,手上拿着一本书,神态安闲地坐在一块长石之上,超然物外。几片薄雪轻柔地飘落到她身上,使她浑身散发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清逸气质。虽然她的人生历经坎坷,而她的双眸却依旧清澈如水,让人可以一眼望进她纯净的灵魂。雕像栩栩如生,更让我无比痛惜她31岁的短暂人生,她走得真的是匆匆太匆匆!
正对着院门的是一排五间的砖瓦正房,古色古香,建筑风格独特。屋顶落了一层白雪,更显得肃穆与宁静。东套间是萧红的居室,靠东窗是一铺3米多长的东北古老的火炕,炕上铺着素雅的竹席,竹席上放着一张小巧的炕桌。西套间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一些字画及萧红生前留下的《跋涉》、《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等作品。其中萧军题词的《萧红故居》和端木蕻良题词的《黑龙江之光》镜匾最为醒目。
默默地走过每一间房,巡视着每一件物品,心中感叹,萧红故居,处处充满家的氛围。也就明白了,正因为故园如此美好,才使得离家多年的萧红如此想念。所以,漂泊在外的日子里,她才挥笔写下《呼兰河传》。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出了正房,来到《呼兰河传》里萧红屡次提到的后花园。白雪落满了整个园子,几株松柏郁郁葱葱,苍翠可爱。在极其难得的冬日暖阳映照下,白雪静静地闪着银光,呈现着一种别样的诗意。
庭院深深,我与雪松相对而立,心是那么静。一个长久盘踞在我心中的问题,触景生情地迸发出来——如果萧红不是英年早逝,以她少女时代就流露出的才气而论,她一定是可以与文学大师们媲美百花园中的怒放的玫瑰。如果她还活着,一颗心可以承载多少对家乡无尽的眷恋啊!可惜,经历过太多风雨的她,最终如同一只掠过长空的孤雁,只留下几声凄楚的悲鸣。
离开萧红故居时,我的耳畔,清晰地听到女作家的心灵之语:“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去过萧红故居后,内心深处,我更加怀念她。
萧红散文《家庭教师》 篇3
本来只是想看看民国时期女作家们的生活,因着这样一个目的就想到了萧红,这样一个在我似乎很熟悉却对其平生几乎一无所知的名字就出现在了百度百科上。并且,一发不可收拾,我又将小宋佳及汤唯演绎萧红的电影看了看。看完,萧红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挥去。
短短三十一年,萧红的人生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充满曲折。原以为她会是民国时期一个如张爱玲般有着绚丽背景抑或如陆小曼一般是交际场上的一朵花,如此才让其在文学历史上留下盛名。可是,萧红不是,她是历史的一个缩影,她拼命的挣脱时代给她上的枷锁,她更是活生生的一个人,她在现实中艰难的生存着。
看了萧红真正的生活历程,对其充满的更是悲悯和同情。这是怎样的勇气让她走出家庭的束缚,又是怎样的困窘让其无奈的接纳了那个姓汪的定亲对象。一个女人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要生存都有难度,何况在那个战乱的年代。电影中同样提到,那是一个盛产逃婚的“娜拉”的年代,如果萧红的逃婚只是周围环境影响的一时脑热,那么她以后人生的孤独和坚持足以说明她对自由的追求。但不得不说,在我看来她的逃婚也是她不幸生活的开始。她从此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汪在其怀孕时的离去更让其失去了安全感。逃婚中的出走让萧红有所得也有所失,萧军说他遇到的女人都这么缺乏爱,都这么的孤独,萧红正是这一类型。
再来说一说萧红的爱情,因为我没有深入的研究过萧红的著作,或许在其作品中能够捕捉到萧红的感情态度,因此我只能凭借电影及其生命历程介绍来谈谈我对萧红爱情的认识。我为萧红感到庆幸,因为在有生之年她可以碰到一个自己喜欢而且又情投意合的男人萧军。如果她的离家出走让其在感情上又一无所获,那么她的人生将是多么惨淡。萧军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创作热情,他是一个充满爱、敢担当、愿意和萧红生活在一起的人,甚至对比后来的端木,在我看来,萧军还是一个能承受的起萧红才情的男人。正如法国的萨特和波伏娃,如果萧红不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和需要爱的人,如果她可以独立生活,二萧或许可以在历史上共同留下英名。我只能说天意弄人,逃婚的萧红在感情上要求必定非常专注。相信萧红必不是一个滥情之人,如果可以和一个人相守到白头,这也必定是她的夙愿。也正因为她的专一,她对未来的希望,她离开了萧军。
贫困潦倒中的萧红,如果就这样一直为生活奔波,或许她早被历史给淹没,成为普通妇女一名。可是萧红的才能没有被生活打倒,正如电影中提到,虽然萧红的生活艰难,但是她始终对生活充满乐观和希望。她的生活经历成为创作的源泉。其实,不管是小宋佳还是汤唯演绎的萧红,我都不是很喜欢。因为电影中串起来的情节更多围绕她和几个男人的关系,却没有很好的表现她写作的过程,表现她非凡的文学天赋。萧红弥留之际感叹自己“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受尽世俗的眼光,却没有在有生之年达到自己希望的生活状态,偏偏这副躯体不堪病魔的折磨,要早早离开人间。在萧红活着的时候,人们就用“白眼冷遇”来对待她,萧红死后,让人们津津乐道的竟然不是她的才华和思想,却是她久困于其中的私生活。
有人说,萧红的感情是细腻而脆弱的,而她又是自尊和倔强的。萧红这种表现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相信每一个被置于恶劣环境中的人,他都会学着去坚强,因为生存,因为活着。而萧红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用自己的勇气从一个富裕舒适的环境来到了一个贫穷恶劣的环境,并且没有妥协。她已经用自己所有的坚强来与生活抗争,甚至耗尽生命,萧红是生活的弱者,也是自己生命的英雄。
萧红散文《家庭教师》 篇4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对一条小鱼命运的关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动两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打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从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中,作者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关注之情可见一斑。
最后小鱼不幸死了。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萧红散文《家庭教师》 篇5
提篮人,他的大篮子,长形面包,圆面包……每天早晨他带来诱人的麦香,等在过道。
我数着……三个,五个,十个……把所有的铜板给了他。一块黑面包摆在桌子上。郎华回来第一件事,他在面包上掘了一个洞,连帽子也没脱,就嘴里嚼着,又去找白盐。他从外面带进来的冷空气发着腥味。他吃面包,鼻子时时滴下清水滴。
“来吃啊!”
“就来。”我拿了刷牙缸,跑下楼去倒开水。回来时,面包差不多只剩硬壳在那里。他紧忙说:
“我吃得真快,怎么吃得这样快?真自私,男人真自私。”只端起牙缸来喝水,他再不吃了!我再叫他吃他也不吃。只说:
“饱了,饱了!吃去你的一半还不够吗?男人不好,只顾自己。你的病刚好,一定要吃饱的。”
他给我讲他怎样要开一个“学社”,教武术,还教什么什么……这时候,他的手已凑到面包壳上去,并且另一只手也来了!扭了一块下去,已经送到嘴里,已经咽下他也没有发觉;第二次又来扭,可是说了:
“我不应该再吃,我已经吃饱。”
他的帽子仍没有脱掉,我替他脱了去,同时送一块面包皮到他的嘴上。
喝开水,他也是一直喝,等我向他要,他才给我。
“晚上,我领你到饭馆去吃。”我觉得很奇怪,没钱怎么可以到饭馆去吃呢!
“吃完就走,这年头不吃还饿死?”他说完,又去倒开水。
第二天,挤满面包的大篮子已等在过道。我始终没推开门。门外有别人在买,即使不开门,我也好象嗅到麦香。对面包,我害怕起来,不是我想吃面包,怕是面包要吞了我。
“列巴,列巴!”哈尔滨叫面包做“列巴”,卖面包的人打着我们的门在招呼。带着心惊,买完了说:
“明天给你钱吧,没有零钱。”
星期日,家庭教师也休息。只有休息,连早饭也没有。提篮人在打门,郎华跳下床去,比猫跳得更得法,轻快,无声。我一动不动,“列巴”就摆在门口。郎华光着脚,只穿一件短裤,衬衣搭在肩上,胸膛露在外面。
一块黑面包,一角钱。我还要五分钱的“列巴圈”,那人用绳穿起来。我还说:“不用,不用。”我打算就要吃了!我伏在床上,把头抬起来,正象见了桑叶而抬头的蚕一样。
可是,立刻受了打击,我眼看着那人从郎华的手上把面包夺回去,五个“列巴圈”也夺回去。
“明早一起取钱不行吗?”
“不行,昨天那半角也给我吧!”
我充满口涎的舌头向嘴唇舐了几下,不但“列巴圈”没有吃到,把所有的铜板又都带走了。
“早饭吃什么呀?”
“你说吃什么?”锁好门,他回到床上时,冰冷的身子贴住我。
萧红散文《家庭教师》 篇6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对一条小鱼命运的关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动两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打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从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中,作者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关注之情可见一斑。
最后小鱼不幸死了。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萧红散文《家庭教师》 篇7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灵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在她的笔下经常出现的不是她自己,也非狭隘的权利富贵阶层。而是那些被忽视的涌动在社会最底层的话语缺席者。那些饱受磨难、牺牲的灵魂。并“与欢乐的人同欢乐,与忧伤的人同忧伤”,设身处地地与对方享有同样的感情。
《失眠之夜》的最后,“在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正是这种在一个喧嚣的时代能始终保持灵魂的高度,使她的作品保持了思想的高度和一个超越性的关照空间。
这是一种真诚的对生活负责的写作。
由此想到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情调中,顾影自怜,还是应该突破自身的角度,放眼更宽广的社会和未来。去关注和书写那些苦难与不幸的人们。
萧红那些质朴而让人感动的文字,皆出于她发自内心的同情心,传达着真实的生活和灵魂。这种用心灵和生命写就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