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中国的文章

2022/12/13经典文章

关于中国的文章(精选11篇)

咱们的中国年

文/葛译友

这些天,路上行人渐稀,即便是遇着,亦是脚步缓缓,有些店家门前已经张灯结彩点亮中国红,这些都昭示年儿已翩然而至,年的声音已挂耳畔。任岁月流转,日子怎样更迭,咱这中国年却味道不减。虽无巴西狂欢节那么狂野撩人,却难挡游子回乡的脚步;虽没有圣诞节标志性的圣诞老人到处闪,却不需要谁来提醒,每至此时久积的情愫总会生物钟般自然醒来。这就是挥之不去的中国新年!

新年来到,亲人围坐火炉旁;新年来到,释怀前嫌,人们变得阔达宽容;新年来到,亲情被悄然放大;新年来到,温暖扑面;新年来到,匆匆的脚步这才放慢。新年来到,孝敬老人感恩师长。新年来到,尽情诠释战友情同学谊。在这时间节点,心一下子就近了,善良和亲情在节日里拔节疯长。这就是自然而然又神奇的中国年!

回家。团圆。回归。找回那个本真的自己,回到亲情的被窝里,回到通透的乡情中,吃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让脚步慢些再慢些,给酝酿了一年的游子情一些释放的时间,走亲访友。驻足,让心灵小憩,稍微放纵一下自己,加加油,充充电,暂别工作,放飞快乐,找回纯净和本真。抑或这就是中国年的全部意味。能不爱中国年!

中国蛋儿

文/牧歌

在冰柜里发现的几颗中国蛋儿,让我想起了家,想起了大哥。
去年国庆节前夕,大哥对弟弟妹妹们说:回家来聚聚吧。
于是,我们从江苏镇江乘火车到北京,再换乘长途大巴。按行车计划,我们将于晚上十点到达锦山的家。
上车后,大哥叮嘱我们:要和司机说,到锦山大桥桥头下车,离家近。
下车后,深秋的北国,已经有些凉意。橘黄、温暖的路灯下,大哥微笑着说:到家了。
我们沿着锡泊河大堤向家走去,临到楼下,看到家里的灯开着,向外发散着温馨的光。
我说:大哥,忘记关灯了吗?(女儿、儿子在外,多年来大哥都是一人居住。)
大哥说:夜晚外出,我都是开着灯的。要让夜归的人,老远就能看到家。
大哥的话,让我感觉不到北国的寒意,心里升起一股暖流…

大哥的家里暖暖的,整洁有序,温馨自然,舒适惬意,让人心安。
茶几上摆满了各种水果,瓜籽,还有一大袋子中国蛋儿!
中国蛋儿是我们当地的一种传统甜点,前些年买不到了,这几年又有人生产了。
我小时候是吃过中国蛋儿的,感觉它就是天下最好的美食。但是,当年家里很穷,不可能经常吃到中国蛋儿。
自从一九七八年我外出谋生,四十多年了,再也没吃过中国蛋儿。我拿起一颗放进嘴里,咀嚼着,品味着,找到了久违的童年感觉,欣喜的,糯糯的,甜甜的,…

一九八零年,经五姥爷的引荐,我认识了大哥。自此,大哥成了我的长兄,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四十多年来,大哥一直关爱着我们;家里老人走了以后,大哥更像是慈父一样呵护着我们。
在外漂泊这么多年,常常想家,想那山、那水。想到大哥在,就有一种家的温馨,就有了回家的憧憬。

大哥这几十年的经历,极其不容易。青少年时期,家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有幸外出求学,命运又让他回到了家乡,继续履行长子维护家庭的职责,先后照顾送走了父亲、母亲、岳母、妻子和小弟五位至亲。
但是,大哥没有被生活的艰辛压垮!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没有向我们求援,一人承担了本应我们分担的责任。
大哥继承了先父的胸怀,以德报怨,化解和睦了所有的怨怼。
几十年的生活磨砺,大哥没有变成祥林嫂,…

兄弟姐妹回家团聚,大哥不顾疲劳,带领我们祭奠故人,走亲访友,游览家乡的山山水水。虽年近七十,略有小恙,但腰板挺直,精神饱满、乐观。

临别时,大哥让我们带些白家烧鸡、奶茶粉等土特产,我们坚持不带。路途遥远,不方便,更怕是让大哥再花钱。
回到镇江后,发现旅行箱里塞满了奶茶粉,还有一大袋中国蛋儿。

又值中秋国庆节,我望着眼前的中国蛋儿,想起了北方,思念起大哥。
大哥,秋风渐凉,请多保重,你承载着我们心中的家。
大哥在,我心安!

老友记

文/王亚中

那天与平常没什么两样,我在画室备展。傍晚时分,朋友扯上一身疲倦两手油彩的我下楼吃饭。几杯白酒下肚方觉“减负”不少,却被海外画友发来的信息顿时击懵:我的老朋友、被称为世界摄影“教父”的罗伯特·弗兰克在加拿大仙逝。这是2019年10月6日,老人家9月9日走的。由于我每日忙于作画,竟然不知这么震惊的消息。马上去网络上核实,我的心境也急速下沉了。

结识罗伯特·弗兰克,是我在美国三年的奇缘,也是回到北京、回到太原潜心20年闭门作画的巨大动力。我思绪零乱地回忆着与老人交往的点点滴滴,再从箱底翻腾出积压很久的记忆。看着弗兰克写给我的明信片和送给我的摄影集,凝视着我们的合影照片,泪目中仿佛回到与他交往的日子。

我和罗伯特·弗兰克相识在1999年。我在纽约的那几年里,我们的认识似乎是上苍为我这样一位痴迷于艺术创作的人精心安排的,让我和摄影世界的顶级大师面对面结下艺术之缘。弗兰克是一个或滔滔不绝或一言不发的人。我在曼哈顿做画展时邀请了弗兰克夫妇,他们俩仔细地看着我从国内带去的几十幅油画,赞叹有余。他们很喜欢我的画,说我的才华不可多得。夫妇俩还把我和当时在美的一个中国著名艺术家相比较。我谦虚解释说:他是中国著名画家,我还要努力,老人摆摆手不让再说下去。当时老俩口经我同意,买下我的三张画,当然报酬是我不敢想的数字。于我而言,就算不给报酬,大师收藏我的作品,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恩赐,是对我艺术的支持和鼓励。那年圣诞,我被邀请去他苏荷的工作室过平安夜,我还以为是多么壮观的 Party 呢,去了一看,只有我和他的助理三个人。助理说,他不喜欢热闹,他长时间和夫人 June 住在加拿大,好多国外记者采访他,他都拒绝了,有的记者一等就是一两年。深夜,我向他道别:这是我一生都难忘的一个夜晚,酒好喝,东西好吃。他顽皮地说: Chi? nese food best……

后来的日子里,我又得到了和弗兰克有关的一个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弗兰克在年轻时就曾认识一位中国台湾艺术家——常玉,他们年龄相差很大,但很投缘。常玉去世后弗兰克得到他的大部分作品,并捐给了博物馆。多少年来,他一直在为常玉作品奔忙,并为他的艺术拍了纪录片。拍片时,弗兰克已经70多岁了。也许那时便有了很深的中国情结。2000年,我要离开纽约,未能和在国外工作的老人联系上,着实遗憾。七年后,他又神奇的出现在我的家门口——平遥,出现在我的面前。2007年9月,弗兰克来了。我驾车直奔平遥,到了平遥他已午休了,一睡就是八个小时。老人太疲劳了,我不能打扰他,便在院子里静静地等他,我的记忆零零碎碎地拼凑着平遥、纽约、中国城、曼哈顿……晚上十点时,弗兰克的房门打开了,出来的是 June, 我用早已忘得差不多的英语对她说:My God!My Friend June, Do you remember me? June 惊讶地看着我: You!God!Ye? Zhong 接着是拥抱,接着是问候,她说弗兰克太激动了,太累了,他的年纪大了。在平遥的几天里,我一直陪他摄像、拍照,并在第二天把前一天的照片洗给他,他都精心放在一个布包里。他感谢我这几天对他的照顾,问我有啥要求。我想和他合张影。他笑了笑,并亲自设计了动作,他坐着,我站着,他的手搭着我的肩。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对我的极大鼓励和重托。我感受到他那只手的分量,也感觉到了我的肩膀的沉重,后来我把他挂在我的画室。当我作画疲倦时,看着大师,看着老人,看着朋友,不自觉地我又拿起了画笔。

弗兰克喜欢中国的一切。在纽约时,弗兰克和我也经常去中国城吃中国餐,我是解馋,他是品味。这次来平遥:碗托,莜面,红烧肉,小磨菇,我还让他尝了一点汾酒。临走时,我和弗兰克夫妇逛了平遥的老街老店。他抚摸着古老的物件,看着那一幅幅中国味十足的国画,爱不释手,疯狂地买着。他吃着翻译小霞买给他的平遥农家饼,还要带走宾馆他用过的荞麦皮枕头。他的眼神告诉我,他终于完成了他一生渴望已久的旅程——中国之行。弗兰克回到纽约后给我打电话。June告诉我,弗兰克就是想听听我的声音,他人回来了,但心还没全回来,留恋在中国的日子,忘不掉的中国之行。

老人离开中国时,为我留了一张他的近期作品作纪念,是在加拿大拍的。 June 告诉我,这件作品在世上只有两张。我知道他的价值,我懂他的作品。这件作品是他生命的写照,是人生路,是过去,也是未来,更是现在;我知道他的含义——人与作品是同在的。

给梦想插上翅膀

文/朽木自雕

给梦想插上翅膀

“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的机会……”习主席在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向全国人民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让华夏儿女看到了新一任的领导集体的决心,给了我们无限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去实现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梦!

梦是什么?梦是一种愿望、一种期盼,是一种引领我们追逐的光环;梦是儿时播洒下的种子,是懵懂时编织的美丽设想;梦更是成长岁月里可能无数次迷失却又苦苦追寻的方向。有梦才有希望!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和时代已然为梦想插上了翅膀,带我们尽情翱翔!

1963年8月23日,一位黑人站在美国林肯纪念堂前向世人宣告了他的梦想,他那激情的演讲震撼了世界;铿锵有力的声音唤醒了一个种族沉睡多年的尊严;那一浪接一浪的掌声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回忆……他就是伟大的黑人领袖--马钉路德·金。他的梦想在许多人看来是那么遥远,不可实现,但是又是他的“梦想”让许多人重新看到了希望,愿意追随他去寻找属于种族复兴的希望!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千年的沧桑岁月,能够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共同奋斗的非凡经历,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这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最坚实的翅膀。

在我们梦想着美好未来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回顾过去,回顾我们已经实现的“中国梦”.也许你曾沉醉在歌德的诗意中,但你是否还记得《诗经》中的那份柔情;也许你曾跟随着托尔斯泰畅游俄罗斯古堡,但你是否梦回唐朝遥望寂寥的大漠;也许你和泰戈尔一同飞过那传奇中的印度,但你是否还记得宋词里的江水流淌着清澈相思泪和滚滚英雄血。我要说的是,没有一个民族,能如我们一样用方块字构筑成如此迷人的诗联之苑,并集中无法言语之高贵儒雅,无与伦比之大美,开放着或清纯或壮美,或雄奇或明丽之花朵,形成一条馥郁的历史河流。

在这个缤纷绚丽的世界中,这就是那朵开得最亮丽的花朵--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多少个文人的梦,这个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梦。这个梦不是单靠一个屈原就可以,不是单靠一个鲁迅就可以,也不是靠莫言就可以。这个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是要靠每一位中华民族的成员一起去努力,去给这个梦想插上一双翅膀,让梦想成真!

1908年,《天津杂志》提出了三个耐人询问的问题:“中国何时派出一名选手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首次组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举办一次奥运会?”这大概也是中国体育人最早的“中国梦”了,而这个梦想最终也成为了现实。当1932年,一个叫刘长春的东北男孩历尽艰辛,漂洋过海出现在洛杉矶奥运会运动场时,他已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来了!当容国团在1959年凭着永不服输的精神获得世界大赛的冠军时,当许海峰在1984年摘取奥运会中国首枚金牌时,当刘翔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站在领奖台上时,这一切都在向世界证明着。终于,在2008年8月8日晚8时的钟声敲响时,北京奥运会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奥运梦。这一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1908年《天津杂志》提出的三个问题,终于有了圆满的答案。这是中国体育健儿们的梦,这也是中国人的梦。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更好的未来。给我们的梦想插上一双翅膀,让我们的“中国梦”梦想成真!

在祖先耕耘的五千年贫瘠的土地上,中华儿女耕耘着光荣梦想,创造着独立自由,冉冉升起的新中国,拥抱着巨龙腾飞的梦想。中国人世世代代传承着亘古的憧憬,改造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创造宇宙辉煌的宏大气魄,从未停止过让神话变为现实的探索,从未曾放弃过让渴望付诸行动的创造。从嫦娥开始的奔月梦想,夸父开始逐日的志向。从万户造火箭飞天,用望远镜夜观星象。终于,中国人第一次实现飞天的梦想,终于,中国的宇航员也可以在太空自由飞翔。这一切都在向世界证明,中国的梦想已成为了现实有梦想才有希望。给梦想插上翅膀,让它带着中国在辉煌中翱翔!

一页页沉甸甸的中国历史写下了辉煌,历史的车轮碾过历朝历代的宫殿,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代代辈出,燃不尽的中国之魂息系相传。山顶的星星之火燃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燃旺了无数爱国志士奋斗的决心,更燃旺了中国人的梦想。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为了未来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勤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习主席的信心,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希望!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他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一个英雄在漫漫黄沙中埋没工作的汗水,这个梦想是一位老人临终前的期望。这个梦是林俊德在科研上的梦,更是中国人的梦想。孩子也有梦想,也是中国人的梦想。“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这是一个小女孩何玥在生命最后时的希望。这个希望,已将中国人的梦想照亮!当我们坐在安逸的办公室工作时,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读书时,我们是否想过还在边疆上的李文波们,是否想过他们还在寂寞和艰苦中为我们的祖国站岗……

当中国人期待的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时,我们每一位国人不都需要拼搏在运动场上,我们都是一名志愿者,要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这就是我们的梦,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当地震侵袭祖国大地时,在汶川,每一位战士都在努力着,奉献着。废墟中,那些幸存的人在坚持着自己的希望,废墟上,我们还在努力坚持,去寻找每一个希望。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我们走过了艰辛,中国又在挫折中再创辉煌!又一次,地震来了!在雅安,当人民失去家园时,当人们失去亲人时,这里没有任何人绝望,因为这里还有中国人的梦想,这里还有更好的希望。大家纷纷志愿,大家一起努力,为了是同一个梦想,为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愿望!中国人就是这么坚强,无论发生什么,心中不会熄灭自己的梦想。我确信,在废墟上人们一定会再次站起,这不仅是求生的欲望,更多的是由一个共同的梦想!

梦是思考,意念,轻质的再现;梦想还是千千万万个理想者的摇篮;梦是追寻者的航线;梦是开始的地方驿动的心弦。当有了那个最初梦想都在不断开花结果时,当一个个小小的意愿聚集时,就会凝结成一个伟大的美丽的梦想,那就是中国梦!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上了新的阶段。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和憧憬: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时代在召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我们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大学生去奋斗。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前进要发展,就会面临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勇敢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给我们的中国梦插上一双翅膀,飞得更高,变得更强!我们大学生应该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给中国梦插上一双翅膀,让中国战胜所有挫折,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心中燃烧不息的希望和梦想,属于伟大的祖国,我们会追随着梦想和希望。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中国人的希望。让我们一起努力,给梦想插上一双翅膀,祝福祖国妈妈繁荣富强!

祖国,祝福你

文/张厦门

一个人在黑夜里孑然哭泣,一个人在夜色中努力摸索,对光明的渴望与向往;一个古老的名族正在滴血,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悲哀,却是一个新民族的崛起,又是一个新民族的腾飞。

新的崛起并不是件易事。时间的流逝并没有黯淡矢志不移的坚定决心,盘根错节却是迎难而上。诞生在血雨腥风中,忍受着外来侵略者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会有反抗。林则徐实践了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是抗击外来侵略者的伟大胜利,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全都接踵而至,对祖国不遗余力的“踏访”,饱经磨难与屈辱、、、、、、是谁铿锵有力的音调在人口如潮的天安门广场宣告着中国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从此,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解放”牌第一批国产汽车诞生,在交通已有了有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巩固了军事化的力量;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对军事和经济进一步的深入;1973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明了杂交水稻,使中步入了自给自足的道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在国际地位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以崭新的躯体在舞台上婀娜多姿,这是一个步入新时代的征途,古老的民族褪掉了那一古老的青衫,披上了新时代的霓裳。

如今,和平盛世的年代,人民安居乐业,过着幸福温馨生活的同时,自然灾害业渐趋泛滥。南部阳光明媚的晴空被簇拥的阴霾浸染得乌黑茫茫,天空划过一道道闪电和震耳欲聋的雷鸣。飓风来袭,暴雨倾盆,强烈的的飓风不遗余力的搜刮着每一处角落,让多少人在这强烈的飓风下成为了永远的诀别,又卷走了多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物与生辉,他们原本高昂的头颅现在低哑着,显得有些沧桑与无奈。大雨滂沱,经久不息,滔滔不绝的洪荒一泻千里,堙没了千里沙土,浩浩荡荡的咆哮在广袤的土地,昔日的繁华与幸福都浸泡在洪荒中浮浮沉沉,渐隐渐现;北部湛蓝的天空悬挂着一颗火阳,流火飘曳的阳光狠狠炙烤着焦硬的卷土,无垠的大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裂缝通向自然地心脏,盘旋在 的鸟也销声匿迹,原本喧闹的街道已变得渺无人烟,原本万紫千红的大地,如今呈现着茫茫苍然景色。

这些沧桑的景象却与我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如今,我们不分昼夜肆意挥霍纷繁美好的生活, 强加在自然上,却不知这是一种奢侈的损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祖国,我衷心祝福你繁荣昌盛、蒸蒸日上,在这个绚烂多姿的二十一世纪里,昂首阔步,一展风采!

黑袍与玫瑰

文/肖云儒

伊朗大街上随处可见穿着大黑袍的妇女,也随处可以看到玫瑰花。红与黑互为映衬,构成一种色彩暗示。

妇女身着黑袍虽然并不带强制性,在有伊斯兰信仰的地区却早已成了一种风气;而玫瑰则是伊朗的国花。如果说黑袍多少暗示着某种冷漠的隔离,那么玫瑰则明示着某种温馨的沟通。两种对立的信息如影随形地组合在一起,伊朗便给了我们新异的感受——恰如在晚风中,你前面飘渺着三五袭黑袍女士,遽然回过头来,黑纱红唇,粲然一笑;也恰如一辆车追上我们车队,车里的年轻人欢呼着“秦那秦那” ,你就明白了:黑袍已由隔离转化为千百年来的文化认同,而玫瑰则是生命激情的绽放。

德黑兰在我心中从来不是家常的。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知道了德黑兰,便有意无意把那个“德”字去掉,记成了“黑兰” 。“黑兰” ——墨兰、墨菊,还有伊朗国花玫瑰中的墨玫瑰,那都是花中秘品。这让我对德黑兰有一丝语义上的遐想,那是波斯女子黑袍掩映的深不可测的美丽,是褐灰色、淡蓝色眼睛里湖水般荡漾的美丽。

在中学和大学时代,我又看过德黑兰电影节的一些影片,这个电影节比较集中地讲述了波斯和伊斯兰文化的故事,更加剧了德黑兰的各种神秘之美。

大学期间读的伯佐尔格·阿拉维的长篇小说《她的眼睛》 ,第一次改变并且提升了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这部小说由恋情写到二战期间的国际政治。原来黑玫瑰般的德黑兰,曾经这样深地卷进了世界风云,牵动着几个大国的神经。它不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声,而且音量不小,有着许多精彩的对白和独白。

这次我们从阿塞拜疆的巴库经阿兹坦纳边境来伊朗,在进入德黑兰的过程中多有曲折和变数。它似乎有点半推半就,这更加强了我对这个城市的期待。我们走到阿兹坦纳口岸,因为电脑显示不出护照的数据,有六位团友不让通过,我亦在其中。几经交涉未成,大队只好先行过境,我们则滞留在口岸阿塞拜疆一边。从边境回到首都巴库整整500公里,导游往返跑了两趟最后也未能解决。这样,我们只好从阿兹坦纳连夜折回巴库,直奔机场,重办去伊朗的落地签,由空中进入德黑兰。

提心吊胆了一天半,那天半夜两三点终于从飞机舷窗看见了偌大的德黑兰灯光版图,心里有了一丝苦涩,也有了一丝冲动。德黑兰,德黑兰,为什么如此难见你的面目?你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波斯民族属于雅利安血统,一进宾馆,美女如云,男士高贵,个个彬彬有礼。在知识阶层、服务行业,英语比较普及,弥漫着西方风气。这是我头天晚上在五星级宾馆看到的伊朗人。

第二天,我们七个掉队反而先期抵达的人,开始游览德黑兰。城在南山之下,山下的这座城,一开始是在无尽的车流和无穷的喧闹中露出它的真容的。一大早便出现了可怕的堵车,摩托轰大油门在车流中疾风般穿行,让我好几次不由得摸口袋里的速效救心丸。也难怪, 1300万人口呀!

其实德黑兰是一座相对年轻的首都,只有200多年的建都史。它出乎我意料的老旧,除了厄梅尼的陵墓和自由塔之外,几乎没有多少有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它不像迪拜那样有着暴发户的奢侈豪华,也不像罗马那样古老而持重,甚至不如巴库那样现代和时尚,倒有点像20年前的中国大城市,多少有点脏乱差。可它老旧得家常,老旧得随意,有如居家过日子的百姓人家,就这样来到了我面前。

我们去逛巴扎,巴扎里比肩摩踵,人浪在鸡零狗碎的摊点中挤成一个漩涡又一个漩涡。小贩的叫卖声嗡嗡嘤嘤一片,浓雾般从耳孔挤灌心田。小童工拉客吃饭,喊着“wifi-wifi” ——有wifi是揽客的一个优越条件。这天正好是假日,很多人携家带口来这里压街。有的店铺孩子就趴在地上让妈妈给他辅导作业。无穷无尽的车流堵在路口,用尾气对你的鼻神经进行强刺激。

整个大巴扎,就是脱去黑袍之后的一位家庭主妇,它不是花盆里的玫瑰,像山野间的花草,有着似有若无的泥土清香。

我们竟然把最有国外生存能力的“国哥”在巴扎给跑丢了!这位不会说英语竟然跑了100多个国家的网络大V,拥有千万粉丝,竟然过不了德黑兰这一关!大家分头去找他,寻找中第二个人又跑丢了。德黑兰用波斯魔毯将我们一个个卷走。大家焦急万分地在那里盘桓了将近两刻钟。最后“国哥”将电话打回中国西安,才联系上我们,失联已经超过一个小时。

使馆区也一样的家常,中国使馆很寻常,梵蒂冈的使馆很简陋,美国使馆隐约有个小庭院,都无一例外融入了城市寻常的街巷风景。这反而显出了德黑兰的尊严。

也许只有从伊朗法律规定妇女人人要戴的头巾上,能感觉到宗教的、政治的力量。国外来的妇女也无一例外会在一种文化心理的压力中戴上头巾。听说还有宗教警察,对于一些违反宗教习俗的情况进行干预,我们没有碰上,但你能感觉到那背后的一种力量。

其实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力量。家常的德黑兰,从黑袍背后一走出来,便显示出自己远远大于历史风云和小资情调等等宏大叙事和艺术叙事的力量。家常的德黑兰没有了神奇,依然有矜持,又多了一份亲切和平易。他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样美丽,必定比你想象得更为亲切。于是德黑兰换来了大家会心的微笑。

一两天后,我又感觉到伊朗和德黑兰在家常色彩后面还有一层光泽和温度,那就是奔放的热情和对友谊的看重。

我们和当地商会、旅游局、航空公司以及国家通讯社组织了一系列交流、联谊活动,伊方没有一个人不谈中伊友谊合作,不谈丝绸之路的。他们的表述切实而真诚,说中国和伊朗是几千年的朋友,自古以来就在丝路上通商,是从未有过冲突和对抗的国家,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朋友。国家通讯社总裁很动感情,他说,“中国”这两个字对伊朗人来说,意味着勤劳、诚实、可信。他祝福丝路,祝福中国,请媒体同行一定将这个祝福带回中国,带给习主席。伊斯法罕商会会长说得很艺术,他希望万里行团队能把伊朗对中国的微笑带给中国人民。

这些且不去多说,出乎意料的是,在伊朗街头,经常有人大声向我们问好,那频率远远超过此行的其他国家。有的开着车、骑着摩托追上来与车队并行,“秦那,秦那”地搭讪。有次遇到红灯,一位先生隔着车窗便递过来名片。还有一位先生特意将车开到我们7号车前,硬要送给记者小侯一枚戒指,推让半天拗不过,他才满足地离去。

某日夜行,并行车道上有司机搂着女友相偎着开车,见中国车队过来,特意打开车厢内灯,开心地让我们拍了个美,才嫣然而去。对穿黑袍的女士我们不大敢乱拍,女导游调侃着鼓动,你们放心大拍吧,世界上中国人最爱照相,而伊朗女人最喜欢让人拍照!可不,真的常有黑袍女郎主动找你合影。用你的机子拍了还必须换成她们的机子拍,才能放过你!

黑袍下涌动的是玫瑰般鲜丽的生命激情,是友谊的期盼和交流的欲求。

因此,参观伊朗国家博物馆时,我特意选了一幅“人心之间,有路相通”的书法作品相赠。这是波斯古谚,习近平主席访问伊朗时讲话专门引用过,与我们此行的感受太过契合。国家博物馆馆长诺坎德先生高兴地接受了作品,并回赠了博物馆大画册与纪念品。而在伊朗国家通讯社,我也特意选了一幅“大海必有远航”相赠。这种比喻性的话很难翻译,我告诉翻译,就是“有大海那样的眼界和胸怀,才能远航天下,融汇世界” 。

他们懂了,搂着我们的肩膀合影留念,照片上没有一个人不在笑着,笑靥绽开,有若朵朵玫瑰!

家训家风

文/李嘉乐

优秀的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家风家训是每个人最先接触的教育,优秀的家风家训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琅琊王氏家训》有云:“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如果可以经受过反复的考量和核查,他就达到了诚信的极致。我们的老祖宗说过:“人无信则不立。”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的话是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由此可见诚信的重要性。在日本有一家餐馆,雇用了一个日本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洗盘子。酬劳是按件数计算的,每个盘子要求用水过七遍。中国学生每次都比日本学生拿到更多酬劳,日本学生就向他请教方法,原来他的盘子只洗五遍。一天,老板用专门的试纸测出盘子清洁度不够,中国学生却振振有词:“洗了五次和洗了七次有区别吗?不过少洗了两次而已。”最后中国学生被辞退了,他租住的房子也被收回,因为他的声誉对房东带来了影响,最后他不得不搬到另一个城市。

诚信带给我们机遇,带给我们成功的机会,而不诚信则只会让我们失去他人的信任,失去与别人交往的机会。

曾国藩在家训中写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一个家族只有节俭勤劳才可以兴旺健康。司马光小时候家境富裕,有一天他新得了一双蜀锦做的新鞋,便穿去给父亲看,谁知父亲要他马上把鞋子脱下来烧掉,并训斥他说:“小小年纪便只知贪图享乐,长大之后还不为祸一方啊?”司马光一生受父亲影响颇深,父亲教导他做事要勤快且一丝不苟,要愿意为穷人办事。做人要知足常乐,粗布麻衣亦可,粗茶淡饭亦可,切不可贪图享乐收受贿赂,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正直和清白。司马光正直廉明,与其父亲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不管富有还是贫困,都应节俭,而一个人只有勤于做事,不懒惰,他的身体也必然健康强健。

优良的家风家训世代相传,潜移默化惠及子孙,亦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留芳万年。

年画的记忆

文/孙琴安

中国人过年的年味在变。我们小时候喜闻乐见的年画,现在已很少见到了。但在那时,却是一道亮丽而充满年味的风景线。

上小学时,春节来临前,新华书店的墙上会挂出许多年画,缤纷多彩,琳琅满目,顿觉满堂生辉。有时连百货文具店里也会挂起许多。迎春气息扑面而来。这些年画大多画面明亮,色彩美丽柔和,线条单纯简洁,除了庆丰收、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等一些迎春图以外,也有一些结合反映工农劳动生活、带有宣传意味的年画,还有不少以传统戏剧为题材的年画,如武松打虎、杨门女将、天仙配、白蛇传、鹊桥会、岳母刺字等。而我是比较偏爱那些以历史人物和传统戏剧为题材的年画,往往一看就是半天,直到脖子酸了方知回家。有时第二天还会来,对一幅画或画中喜欢的一个人反复看。像《古城会》《三英战吕布》等也不知看了多少遍。有时到同学家玩,只要看到墙上有自己感兴趣的年画,也会端详多时。至于他家的大小,家具的摆设之类,全然没有印象。

当时春节家中挂年画是风俗。大多数人家都会贴上春联,挂上几幅年画来喜迎新春,仿佛这样才有气氛。所以买年画的人也相当多。挂着的年画都编有号码,购买者只要说出编号,营业员会马上抽出,熟练卷好,迅速扎上一条小红带,动作利索得很。我就亲眼看到好几幅年画被当场售罄。最后挂着的一幅,营业员还得搬来移动木梯,爬上去小心取下来,谁也不愿带一幅破损的年画回家。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买一些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等有喜庆气氛的年画回家,与我的兴趣大相径庭。因为当时我正沉迷于《三国》《水浒》,与此相关的年画才会引发兴趣。有一年春节的下午,父亲难得带我去看望他的一个老同事。穿了两条弄堂,进得客厅,迎面就是一张梁山好汉的年画,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人马: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小李广花荣、黑旋风李逵、浪子燕青……哇!108将一个不少。正如拼命三郎石秀所唤“梁山好汉全伙在此”!再细看时,每条好汉都画得生龙活虎一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威风凛凛,擒拿格斗,谁个能敌?正当我看得如痴如醉,父亲的叫声在耳边响起,我这才如梦初醒,拉着爸爸的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那幅画。

之后我每次穿过这条弄堂,路过这户人家,总会驻足张望,或干脆趴在窗台上,远远地细数梁山好汉的名头,心中暗暗发誓:以后有钱一定要买下这幅画。

也许父亲看出了我对这幅画的喜欢,次年春节将临时,破天荒地叫我去买年画。我受宠若惊,兴高采烈地接钱而去,一心要买那张梁山好汉图。结果跑遍各大书店,也没买到,只得沮丧而归。

数年后,我上中学,“文革”爆发,年画被视为封资修余孽,均在痛扫之列,代之而起的是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剧照。“文革”结束,年画又重新登场,但不久挂历盛行,电影明星和动漫电视中的主角又大出风头,年画逐渐淡出,如今卡通似乎又在大行其道,很有市面。

我不知道动漫和卡通能带来多大的年味,但我知道年画的确是充满或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的。抗美援朝时,有位志愿军士兵思乡心切,为获得中国年味,特地寄信汇款给上海年画大师金梅生,向他购买年画,以便在朝度过一个有中国年味的春节。足见其在中国百姓中的情结之深。我想,年画本就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绘画体裁,带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因此,无论从延续中国传统的绘画品种,还是从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或是从民俗文化的传承来看,似乎都应该使其融入到现代人的春节生活之中。

探寻珙桐

文/李瑞春

在白水江保护区,珙桐就是植物中的“大熊猫”。调查表明,白水江保护区的珙桐在白龙江、白水江流域的部分山地有零星分布。这也是珙桐在甘肃省的唯一分布区,也可能是野生珙桐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

听同行讲白水江的珙桐开花一般在四月末到五月初,而且花期非常短暂,十来天就凋谢了。珙桐到底长什么样?开花时是什么情形?这让我十分期待一睹她的芳容。四月末的一个早晨,我跟随森林巡护队到范坝的竹园沟去探寻珙桐。森林巡护车开在竹园村就再不能进去了。我们顺着清冽欢畅的溪水,沿着依水蜿蜒的小路,向着幽深的山谷前行。山谷间杂树丛生,苍藤遮岩,仰观壁立千仞,上接云天,俯瞰绿树涌翠,水映碧潭,一处处奇妙景观,风韵天成。行走间,有山雀画眉之类的小鸟婉转鸣啼,心情就特别愉悦,真是一种享受,这些小鸟扯开并不大的喉舌,却鸣叫出令人心醉悦耳的颤音。晨光温暖明亮,山谷森然,溪水清澈,清风和畅,空气清新,令人心驰神怡。然而,路却是极度地难走,荆棘丛生,行如蜗牛。曲折迂回,且行且阻。高低辗转,大汗淋漓。

艰难跋涉了3小时,有人说到了。一抬眼,见幽静的溪水旁山谷间,十余株珙桐静静立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间,巨大的树冠使地表蒙上一层光影,山谷氤氲,如临仙境。在碧翠的绿叶间,一群乳白色的鸽子迎着阳光,迎着清风展开薄薄的羽翼立于枝头,薄如蝉翼的花瓣是那样的纯洁无瑕,那样的清丽脱俗,那样的美轮美奂。碧绿的枝头,叶片墨绿,大如桑叶。绿色的叶、雪白的花瓣交相辉映,塑造出清新淡雅的世界。这就是珙桐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白水江人在保护区开展资源调查时发现了珙桐。因为珙桐的发现,白水江保护区生态文明的时间上限被推到了一个更早的年代———1000万年前。

凑过去轻轻一嗅,没有花香,只闻到阳光的味道。它与大自然融合得那么贴切、淡然,那么低调,气定神闲。这是多么的富有诗意。诗意,的确有,诗却无迹可循,但此刻无诗胜有诗。寂寞花开千万年,古今难觅其芳踪。我不知道这是诗人们的遗憾,还是珙桐的遗憾。我们对它是不是心存内疚?让一树花错过了千万年的灿烂,让她在期待中落寞,在平静中绽放。

珙桐花是所有花中最让我感动的花。你见过离枝欲飞的花吗?闭上眼,仿佛这白色的鸽子花已离枝而去,迎着阳光,迎着晨风,飞越山冈,飞向蓝天,飞向遥远的苍穹;睁开眼,树依旧,花依然,碧叶间,这些花儿随风而动,绕树三匝,振翮欲飞,你断然不敢向前,唯恐惊扰了它们,空留花去枝在的遗憾。这样动感十足的花儿,在地球上生长的30万种植物中,是独一份,而在生长在中国的约3万种植物中,也是独一份。

然而,珙桐开的花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花。是不是很意外?我们看到的两片鸽子翅膀一样的白色花瓣,是变异了的叶子,是生长在正常叶和花之间的两片变态叶,也称苞叶,有保护花芽或果实的作用。但是,即便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人们从认知的情感上,依然把它当做美丽的花儿来欣赏。由叶成花,也绝非偶然,它是郑板桥所谓的灵苗自探的漫长过程。花开有形状,花开有香气,花开有雅意。这是花开的三种境界。珙桐以叶为花,缺少了香气,却多了一份仙气,这是它千万年来在日升月沉、斗转星移的岁月更替中进化的结果。

珙桐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珙桐科,高者可高达20余米,落叶乔木,有一对白色花苞片,犹如白鸽双翼。珙桐的两性花或雌花常与雄花同株,通常由多数雄花和一朵两性花组成头状花序,直径约两厘米。雄花或两性花位于花序顶端,众多雄花围绕其周围,形似鸽子的头。花序基部有膜质而近于长卵圆形或长圆倒卵形花瓣状苞片2-3枚,几与叶等大,但较窄,初为淡绿色,继变为乳白色,远看像白鸽,故有“中国鸽子树”之称。

同发现大熊猫一样,发现这一国宝级植物的,是法国人戴维,他于1869年在四川宝兴采到珙桐标本,后来就以他的名字作为植物分类学中珙桐的属名中的组成部分。据专家考证,珙桐在中国大陆已生长了1000万年,这种比大熊猫还要古老的植物,其天然分布只在我国西南山地。作为我国特有单型植物、第三纪古热带孑遗植物,在戴维发现之前,在我国古代浩瀚诗文卷帙里,却鲜少有人提及。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与珙桐的情感交流。在遥远的唐代,女诗人薛涛写了一首《咏八十一颗》,拉近了与珙桐的距离,她用唯美细腻的文字、真挚烂漫的情怀、形象而生动地释放了内心的情感,用独特的视角刻画了这种形神兼备的植物形态。

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筼筜。开时九九如数,见处双双颉颃。

但是,也有人质疑了薛涛诗中为珙桐一说,认为诗中所指为红豆。

但薛涛以一首构思新颖纤巧、情丰意满的《咏八十一颗》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聪慧如薛涛,她是有先见的,在登山临水间,无意间成就了珙桐(或红豆)作为文学艺术方面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珙桐花即便“花非花”,却以花的形态展现,这是它独特魅力的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普通意义上的花,一种供人观赏的花。当它走出国门时,为什么外国人称它为“中国鸽子树”?这不只是形态上的称谓,也是象征和平友好的寓意。大熊猫以国际友好使者的身份走出国门后,为外交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鸽子树”是对这一寓意的又一个印证和推进。之所以称为“中国鸽子树”,我认为这也是全人类对中国热爱和平的认同。

中国人向往和平,崇尚和谐,注重友谊。自从珙桐这个古老的植物被发现后,被陆续引种到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因其花奇色美、珍稀名贵而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目前,欧美不少国家的植物园中已可见到珙桐。

在加拿大看“春晚”

文/唐效英

春节前,我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和儿子团聚。除夕当天,儿子和儿媳妇收拾起东西说要带我去看“春晚”,我好奇地问:“看春晚不是在家里用电视看的吗?怎么还要出去?”我那黄头发的儿媳妇用夹生的汉语告诉我说:“我们要去看的不是中国的春晚,而是加拿大的‘中国春晚’。”

不管是除夕还是春晚,我一直觉得那是中国人的事情,老外们也凑这个热闹?我将信将疑地跟着他们出了门,半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大剧院门口,儿媳妇告诉我这里是蒙特利尔最大的艺术广场剧院。进入剧院后,里面已经座无虚席,我们按照门票找到了座位,虽然还没有正式开始,但舞台上已经有一些热身节目在表演了,而场内的大钟也是按照北京时间来计时的。到了北京时间晚上7:50的时候,晚会正式开始,先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移民厅厅长凯思琳·韦尔上台发言,通过他的发言,我才知道原来这场晚会是当地政府和当地的几个艺术团联合主办的,全场的两千名观众里既有华人也有当地群众。

送上简短的新年致辞后,“春晚”正式开始,虽然表演者大部分是加拿大人,但节目却清一色的中国元素。看着那些黄头发的帅小伙子和靓姑娘们,穿着富有中国气息的褂子或旗袍载歌载舞,我忍俊不禁。表演不仅有舞蹈,还有各种华语歌曲甚至有相声和小品,那些老外用夹生的汉语表演着,虽然他们很用心,但那些毕竟是中国的东西,他们又哪能拿捏得准呢?说是表演,其实在我看来更像是过家家,各种的包袱设置和台词设计都显得粗糙和直白。不过有什么办法呢?老外说汉语不就是这个味儿嘛!所以,全场仍是掌声不断。

到了北京时间晚上11:50的时候,演员们又欢聚一堂模仿着国内的春晚唱起了《难忘今宵》,歌词的一部分还被修改成了加拿大语,华人演员和当地演员用两种语言轮流演唱,倒也别具风味。过程中,观众们也都站了起来,一边击掌打节拍一边和演员们大合唱,那场景让我情不自禁有些哽咽。随后就是0点倒计时,当秒针指向0点的时候,不仅场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场外也传来了各种烟花爆竹的声音,满满的全是中国年的味道……

晚会结束后,我不无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在加拿大还能看到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春晚,儿媳妇再次用她那夹生的汉语说:“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上,时刻都影响着全世界,其实不仅加拿大办春晚,世界上还有很多别的国家也办春晚呢!”

听着儿媳妇的话,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是真的强大了!

杂谈(二)

文/妖孽的脑袋

如果世界上有缺德的人,我承认我算一个。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做了不少错误的选择,包括为了一个女人选择甩了另一个女人。但是我为此也付出了被选择之人背弃的代价。这是我唯一缺德而遭到报应的事情,导致的结果是我一段时间内最害怕见到曾经被我甩掉的女人。时间长一点,慢慢的释然了,原来我是欠缺立场的。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是我重建内心秩序之后。

过去的经历变成经验会影响我们的未来。走向未来,眼光放长远之前先要明白过去,理解过去的自己。过去的事实已经无法更改,我们能更改的只有我们现在的思考方式。改变之后再去思考过去,今天,未来。才可能将未来的自己看的明白,要做什么事,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在我的一些不断更换相亲对象所产生的不断更新的想法中,我明白了一件事:幻想是思考能力的杀手,幻想是缺乏理性的,它存在于虚假中与现实对立。不要幻想遇见的女人是多么聪慧的东西,最后只能让你感受到你的贫困。

在我相亲遇见过的人里面,因幻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感情纠结性格矛盾的人太多了。她们大多言辞闪烁,表里不一。这不是心地善良不善良的问题。而是具有了虚假的性格。她们通常喜欢小动物,担心打雷下雨之类的小事情。唯独不关心政治,经济等社会问题。她们考虑生活问题而不为生存问题担心。因为从骨子里她们矫情,认为生存是男人们考虑的事情。她们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每天如何过上有趣的生活。不管来自什么样的家庭的女孩子几乎都持有相同的观点。

推过揽功,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生存问题被她们理解为危害美好生活的优先问题,因此择婿成了她们最最优先的选择。即便是她们等到芳华失去,青春不在,也宁愿抱残守缺,死性不改——幻想一定找个有房有经济能力的有为青年嫁了,或者嫁个离婚无后条件不错的。如果年龄更大一点估计连对方带着孩子也乐意吧。毕竟一切都为了金钱下的美好生活。幻想是虚假的,宁愿在虚假中雪藏自己的青春也不愿承认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

思考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社会现象。归咎原因,就是当代男人女人成为了中国现阶段以钱为纲的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新闻管制下的牺牲品。

男人们不见得不努力奋斗,关键是奋斗的目的是什么。当穷困的大家为了还房贷而努力工作的时候,这个目标就变成了为了房子而奋斗。恰恰中国的房地产业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一辆豪华马车。拉了二十年的车,导致的结果必然致使公众认为活着是为了房子。有了好房子才有好生活。这个想法深深的影响到我们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新闻也好,网络也好。添枝加叶的宣传。让我们为之疯狂,集毕生精力完成一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的购买。外加上什么笑贫不笑娼,女儿要富养的狗屁言论导致女人在中国无限接近花瓶,易碎,易变而且越来越像商品。结婚必须有房,这就是不想成为娼妓情妇的想要好好生活着的很多中国女人们的底线。

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现状是,没有房子,我们可以吃穿不愁。有了房子不仅生活捉襟见肘,而且每天都被房贷压力困扰。除非我们有个好爸爸。就好像“我爸是李刚”,“我爸李双江”似的。成为我们生活嚣张的保护伞和大金库。但是这既可笑又可悲可叹。

为了应对女人们像战争宣言一样的底线。很多穷困的年轻人越来越希望自己的老婆来自越南,朝鲜,乌克兰。因此选择进口女人或者偏远山区的女人成为渐渐热起来的现象。除去相貌更要的是那里的女人的勤劳忠诚和温柔体贴的品性未被扼杀殆尽,对金钱的欲望也不会如此强烈。中国的女子们让男人趋利避害的天性竟发挥到如此地步。

政治体制下,大学出来的年轻的男人的出路在哪里呢?金钱与权力之间驳接的缝隙,太窄了。我们的能力,我们的学识就好像是贴上无毒标签的鸡蛋送往何处了?反正凭借我们自己也浮不出什么小鸡仔,更别说变成什么神龙凤凰。但是抛开体制,财富的基础是什么?那一定是知识。因此不管体制变与不变,我们年轻人最好要坚持学习。将来不见得用的上,但是你能看清楚自己的未来,股市,楼市,企业的未来等等。影响你的投资,影响你的生存,甚至你能不能有像样的生活。当然这个目标不是最优的。像样的生活是女人们欢迎和期待的。最优的事情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人生才不是一场虚幻。年老也不至于后悔。

中国的教育问题网路上有太多的论述。我唯一想说的是,中国女人们坚韧,忠贞,知性思考的能力,男人信念,正气,远见卓识的能力,哪一样被培养出来了呢?我们只能通过认知自我学习,提升那被教育后的低下脑能力。这就证明了一点,学校真是个昏庸的组织。

以上思想是近期我不完善却很冷静的思考。其中难免会有错谬。等过些年月,时局变化大概会重新修正。同时欢迎我的朋友们来批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