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小学生日记

2024/01/21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小学生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小学生日记 篇1

“廿八糍、廿九粿,初一早免起火。”日历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人们赶完年集、清理完屋里屋外的蛛丝烟尘,家家户户便开始赶制过年吃的美食。

我的家乡地处闽中,山区盛产稻米,乡亲们每日三餐以米制品丰富胃肠,却也有滋有味。

我们家每逢廿八就要打糍粑,廿九要做米粿祭祖。吃过年夜饭,一家人还要围炉炸豆腐、炸糍丸。灶膛里的火种会留着慢慢烧到“第二年”,于是就有了“廿八糍、廿九粿,初一早免起火”这个童谣。

米粿是用粳米打成的。把粳米蒸熟,再倒入石臼中捣烂,粳米色白如脂玉,嚼起来韧性十足。然后双手并用搓粿丸,动作像打太极拳,小时候我们跟着大人们学得不亦乐乎。

如果在打米粿时,加入葱花以及被香油爆炒过的鼠曲草,那便成了咸香的绿粿。掺红糖一起捶打,叫甜粿。把粿团塞入锡模,拓出来的形状如铃铛,再叠成宝塔样子,名曰“蛮头粿”。

山里起雾了,接着又下了霜,当太阳从阴霾里跳出,把天空的底色烤成青花瓷色时,年近了。这时,母亲会跟伯母一起,把磨好的米浆压成团,然后在筛子里搓揉,那一颗颗珍珠粉粒,便落下了筛眼,晒满了院场。

村里过年有互赠米粉的习俗,《清嘉录》谓之“送年盘”。苏轼在《馈岁》里写过:用春出的米磨出面,做一些米面之食送给邻里乡亲贺新年,这个米面就是米粉。米粉制作比米粿和珍珠粉复杂,米浆挤压成粉团,而后蒸熟了在石臼里捶打,再把粿团压出粿条来,需要入锅反反复复煮。

民间“庆贺多尚彩联,宾宴不离红蛋”,那酒糟染红的鸡蛋,是年节饮食的标配。年夜饭五花八门,米粉上桌如玉缕金丝,在盘中交织缠绵。长长的细条,搭上葱叶和佐料,色彩明快,给喜庆的家宴增添了无限温暖。

母亲在年夜饭后生火热油,我们兄弟姐妹围在灶台前,跟着炸糍丸。炸糍丸要用糯米粉拌上白糖捏成柱状,一段段掰下来放到油锅里,铜钱般大小的丸子炸熟后呈古铜色,寓意大富大贵。糍丸皮脆里酥,香甜可口,起锅后瓮藏,防止霉变。

村人待客如同小说里的梁山好汉,崇尚大块吃肉与大碗喝酒。家家户户自酿红酒数缸,然后在过年时每人三碗,敬遍所有宾客,直至一屋子的人都面红耳赤。那红酒绵柔香醇,并且甘甜爽口,许多人饮后拍手叫绝。倘若有朋自远方来,性情豪爽的乡亲,就会忙不迭地开坛倒酒,那持久的凝香随即冲天而起。那白瓷碗中春光潋滟,火红的琼浆如江波映日,涤荡胸腔。酒未入肠,人便陶醉。

生活的习惯形成了节日文化,一道道美食筑就一个个节日的内涵。时光在流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变化,但传统的年味在老百姓们欢乐的笑声中继续拔节成长!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小学生日记 篇2

时隔一年,我又踏上了这片土地——我的故乡,皖南一个名为山门的千年古镇。

转过那个弯,奶奶家屋檐下那盏大红灯笼倏地闯入了我的视线——过年的气息便朝我扑面而来。

小姑父端着碗刚熬好的糨糊走了出来,该贴春联了。“来,文化人。”他招呼我,“来帮我辨辨上下联。”我接过来。红艳艳的纸上道劲的行书墨色正浓。红黑搭配,相映成趣。“丹凤呈祥龙献瑞。”嗯,“这是上联。”我递过去。“红桃贺岁杏迎春。”这便是下联了。剩下个横批:“福满人间。”乳白的糨糊往背面一刷,就贴在门楣上,用手抹一下,铺平。春联在乳浆的浸染下愈发红了。

这样的年,这样充满文化昧的年。

“嗯……好香呢。”一转身,原来是奶奶,正张罗着满大桌饭菜。奶奶虽年过古稀,却看起来还是那么精神。脸上的皱纹与腰间的围裙一道摇摆,浑身洋溢出来的是喜气。一盘盘菜色各异的佳肴不一会儿就摆好了。小姑给一大桌的每一个小杯子里都倒好酒,碗里盛好饭——要开始祭祖了。爸爸在屋前点起了鞭炮,霹雳啪啦的声音响起,我便在屋后烧起了纸钱,意为请来先祖们回家吃团圆饭。一阵热闹过后,哥哥要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把所有的酒、饭都并在一个杯子、一只碗里——意思是祖先们回来吃过了,接下来便轮到我们用餐了。但哥哥还是一不小心洒了些酒在桌上,二伯母瞪了他一眼,但因为过年,所以就没说什么。一大家人便这样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开始享用年夜饭了。

这样的年,这样充满民俗味的年。

大年初一一大早,照例是要出门拜年的。在我的故乡,每家每户都会“烤火”,就是一个矮趴趴的正方形木架,中间架着个大的扁圆形的金属盆,里面放上炭,烧起火来取暖。每每踏进一户人家的大门,道过几句吉利话后,便自然而然地往火盆边一坐,伸出缩着的冻得冷冰冰的手来烤烤火。这户人家的主人呢,自然就忙着塞糖,拿苹果,寓意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平平安安。起身走时,主人还热情地招呼我留下吃饭,我推辞着,她便笑吟吟地将我一直送到大门口。走时,手暖,心更暖。

年味,愈发浓了。

到这时才感受到,年味中让人难忘的,还是人情味。故乡的人情味,这是世上最特别的味道,化在嘴里,暖在心间。

猜你喜欢1:记忆日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看着窗外绿草成茵的小草坪和不知何时碧叶铺满水面的小荷塘,我不觉顺口念出。远眺青山,仰望长空,我的思绪飞向大唐,那里群星璀璨,或低吟浅唱,或放声高……

我迎向最喜欢的李白,那位有着兰的幽香,梅的傲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你立志报国,却不想如此艰难。你走出长安,游离于名山大川之间,行走在市井村野之间。呼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壮阔,描出了“月下飞天镜”的奇幻,唱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试问有谁潇洒如你,大气如你?你曾经隐居终南山,有人说你是假隐士。可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你是另有隐情。你虽隐于山,却并没有看破红尘。你只是在等待,“闲来垂钓碧溪上”不是道出了你的'心声吗?

当唐朝的辉煌逐渐远去,人们记住的不是那些帝王。而是你,一个小官。一个满腹经纶的诗人。一朵傲立青史的兰花仍在散发着幽香,缭绕在那个盛唐时代,穿过历史的缝隙飘散,飘散……

杜甫,同是大唐诗人,在我心中,你是一株梅,你看那唐朝的远方,可是你的目光被“安史之乱”后的国家混乱压得无力的眺望,只能看到铁蹄下蹂躏的小草。所以你用战士的血,人民的泪,国家的根,写下了一部大唐的史诗,装点着如滚滚长江般不尽的苦楚。但你终究是梅,坚硬而挺拔的梅。

于是你在自己衣食吃住都成问题的时候,高呼“独使至尊优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在屋顶茅草被大风吹走时,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唇干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独叹息”我看见你头发花白,颤巍巍依门长叹,俯瞰苍生。

你瘦小的身躯里汹涌着大唐人的热血,读书人亘古不变的信念,家,国,天下。那是傲然立世的梅啊!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大浪淘沙,淘不尽千古英雄。历尽千年我们都记得你独立寒秋的身影,都聆听过你“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鼓励。

还有你,气贯长虹,描绘出大唐盛世风光的王维,还有你惊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岑参……

我爱自然,我爱历史,我爱诗,但我更爱创造了中国文化的诗人。有人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会记住这些诗人,记住那散发着历史幽香的时代。

猜你喜欢2:中国的春节日记

始终来,我总认为春节就是春地,起初通过望书、答大我,末于让我晓得对于春节的一些小常识。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齐年最主要的一个节日。传统意思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旦跟正月初一替热潮。每年从工历尾月二十三日讫到年三十,官间把这段时光鸣干“迎春日”,也叫“扫尘日”。这多少天长辈们,会把本人家的里面外外都入言荡涤扫除,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我最爱好大年节夜了,由于这晚一吃功晚饭,大己们会给咱们小孩子领压岁钱;还有等零点(便新年)钟声一敲,野家户户皆开门焚抬爆竹尔们小孩子可开口了。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陈迎新。这就是中公民间的'“启门爆竹”一说。

新年始一,爸爸妈妈要很早伏去烧长命点给爷爷奶奶吃,其用意有二:一是小辈一年到头要孝顺长辈,二是祝前辈长命百岁。交着我们到村寺庙往拜佛,保佑大家年年安全幸福。而后我们就去山上祭拜祖宗。

大年初二早上,我们吃“年羹”,用各种各样的菜和在番薯粉中作成的羹,表现丰产。吃过早饭大家就去拜年了。年初三早饭吃粽子,表示中状元。

哈哈我们中国的春节可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