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日记600字
老地方整理的舌尖上的家日记600字(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舌尖上的家日记600字 篇1
大山不可移,是因为它有无数木石组成;海水不可量,是因为它有无数河流汇成。
——题记
还记得今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爷爷过七十岁的生日,爸爸妈妈决定在家做一顿大餐庆祝爷爷。
等爸爸妈妈上班回家,已经快中午了,他们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爸爸对我说:“你可以帮我们洗菜,不然只有下午才能吃上午饭了。”想到洗菜的辛苦,我断然拒绝,逃也似地离开家。
我的目光探索着,希望找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咦,这里多了一个蚂蚁巢,花池边堆出一些新土,有黑色的小身影爬出来,是一个体形挺大的蚂蚁,我蹲下来聚精会神地瞧着:它是黑色的骑士,在土地上驰骋,它可不是闲逛,它是在找寻食物,几十厘米外,一只绿色的.小虫子横躺着,奄奄一息,这只大蚂蚁虽然能举起身体几倍重量的食物,却也是差很多,眼看打不过,它便掉头回巢,不一会儿从洞口里三三两两的不断涌出小蚂蚁来,它们昂首阔步,向猎物进攻,绿虫子很快被大卸八块,小蚂蚁们一用力抬起来在大蚂蚁的指挥下,喊着号子回了家。
蚂蚁都可以帮助做力所能及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呢?
我回到家,二话不说帮忙洗了菜,而且在爸爸的指挥下,我要给爷爷煮长寿面,原来煮面可没我想象的那么容易,要不是妈妈及时搭救,恐怕要吃黑面条了。
饭菜很快上了桌,有了我的一份力,吃饭时间提前了不少。我吃着自己煮的面,欣慰不已,那面甜甜的,咸咸的,牵动着我的味蕾。也融化了我的心间。爷爷吃地很开心,我也想说,那天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体谅父母,他们不容易,我也明白,我长大了,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家庭出一份力。
这便是我家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日记600字 篇2
有人说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是甜的,像糖,丝丝熔入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舌尖上家的味道是苦的,像咖啡,散发淡淡苦涩;但我觉得,家的味道是清芬的,像茶,净化我们浮躁的心。
一杯茶的世界很大,足以感动一生。
深夜,万蔌俱静,月色入户。我依然独自坐在书桌前,轻舞手中的笔游走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书山中,穿行在“山重水得疑无路”的题海中,飞翔在“满树头前万木春”的顿悟中,在不知不觉中,时钟的时针已以轻盈的步伐转了好几个圈圈。抬起头来,觉得身心疲惫,口中十分干渴,此时我真希望有人能给我送一杯水或是一杯茶。
一杯茶的世界很大,足以感动一生。
努力睁开疲倦的双眼,望着窗外那迷离的夜空,听着月下秋虫的.窃窃私语,不禁对外面的世界产生自由的向往,在现实中,母亲就像一架提分机,开口是多少,闭口也是多少。想到这,一丝丝忧愁便绕在心房,倾听李煜“问君能有几分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聆听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们如此愁苦,但哪能比得上我呢?
一杯茶的世界很大,足以感动一生。
曾几何时,一缕幽香莹绕在鼻尖,抬起疲惫的头,母亲正轻轻端着茶,同时也端着对我浓浓的爱站在我身边。“宝贝儿,注意身体,别熬太晚。”母亲边温柔地说着边小心翼翼地把茶轻放在桌上,轻声轻脚地关门而去。端起茶,杯中的温热暖着我冰凉的手,更暖着我孤寂的心。举杯轻品,香气沁人心脾,滋润着我干燥的喉咙,感动着我的心。
一杯茶的世界很大,足以感动一生。
浓浓的茶香绕在鼻尖,可口的茶水淌在口中,柔柔的母爱包在心头。舌尖上这淡淡的茶香,环绕在我的世界里,感动着我那在深夜跳动的心,忽然觉得一切烦恼、愁苦都烟消云散,熔入了这扑鼻的香气中,一饮而尽,带着它们和茶香走在这苦大的世界中,顿觉不孤单,一切都是那样温暖,那样美好。
品茶,品爱,品家。舌尖上家的味道就是一杯茶,茗香,温暖,足以容下我的一生。
猜你喜欢1:味道日记800字
一家饺子店,一家馄饨店,分别在一东一西离我家很近的地方。饺子店算是馄饨店的老先辈,因为饺子店开了十多年,馄饨店则有三年多。
饺子店
饺子店在我上小学的“必经之路”登良路上,门口挂着写有“东北大馅饺子”的红字白框横幅招牌,店面不大,可以坐十几个人。门口煮饺子的大锅子,扑腾腾地冒着热汽,水汽似一只大网网住过路人的馋。
店老板是一位三十多岁的阿姨,平时在店里穿着一件花围裙,跟店员一起包饺子。说话带东北的粗犷味儿,声音清脆响亮,颇有“大姐头”的感觉。店门前的锅子的水汽,也往店里飘,这时,水汽就把周围人的汗气什么的,都给遮掩住了。头顶白花花的灯管把水汽染上了白色,水汽就变成了白纱,笼罩着店里的人、桌子、椅子、筷碗
“猪肉玉米馅的饺子做好喽!谁的?”老板娘喊道。“我的!”一碗新鲜出锅的猪肉玉米饺子就被老板娘送上了桌,还冒着热气,一口咬下去,鲜嫩的肉馅配上澄黄的玉米,裹着韧劲十足的饺子皮,你一定会夸:真是绝配!大家坐在横条桌前,有人点的饺子还没上,就看手机打发时间;上了菜的,都埋头一股劲儿吃着普通而美味的饺子。
这是一家在登良路上开了十几年的饺子店。
馄饨店
馄饨店在一家小型影城旁边,叫“上海馄饨铺”,也是一家不大的小吃店,除了各种馄饨外,还卖杂酱面等等十多种小吃。
店面是封闭型的。推开沉重的玻璃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右边墙面上巨幅老上海外滩景象的黑白照片的纸质大图,向进店吃饭的人们展示旧上海景色风貌,将店里渲染上一层黑白的复古气氛。在小小的只容一人的前台点了一碗干贝鲜肉馄饨,“叮”微信付款,就坐在桌前等待馄饨上桌。
午后的太阳照得石砖发烫,一层似有似无的热气在上空飘荡。刚刚熄火的汽车烫手的引擎盖、行人的阳伞和无力摇动的叶子上刺眼的反光,都使我感到烦闷。回头看被空调吹得凉丝丝的桌面,一碗馄饨已在等候我的品尝。
筷子,在馄饨与汤水之间一揽,有一缕一缕柔韧如丝绸的紫菜飘舞。馄饨一个个鲜明独立,如敦煌壁画里栩栩如生的飞天般拖着“长裙”在水中浮动,甚是好看。连着长长的面皮将馄饨送入口中,滑嫩的感触就直入心底。
旧上海的人们怎样生活?墙上的黑白纸图,好像在向我打开时间的裂缝
满心的闷热被馄饨的美味一扫而空。
美味从来不由厨师制定,而是被人们认同才行。将“试业开张”变成“十年老店”,是惹人怀念的老味道,是时光的碎片存留。
猜你喜欢2:记忆中的味道日记600字
雨渐渐停了,天确依然蒙蒙灰。窗户上顽皮的小水珠不时地像滑滑梯似的滑了下去,不见影儿。十几分钟后再朝窗外望,窗户上氤氲水气挡住了窗外翠绿的身影,模糊且妖娆。我记得,家乡的窗户也像这样,散发着古老的气息。望着这一幕,就似乎想起了家乡的种种,这使我沉入了思绪的海洋……
依稀记得小时候在家乡,三四月间雨总是断断续续下好几场,好不容易雨停了,一片又一片的稻田上升腾起若隐若现的稀薄的雾气。我总是惊奇地朝外婆大喊:“姥姥,我们家的田上有神仙来过哩!”外婆总是慈祥地笑着,笑着。给我的嘴巴里塞几颗炒米。那是,我的心早已融化在炒米之香里。那味道,也早已扎根在我的心底里。从那以后每次回老家,总是“犯上”似的毫无顾忌地朝外婆伸手,她总是像变魔术似的端出一盘炒米来。妈妈总是轻拍我的头,“真没礼貌!”而那时我的嘴巴里早已塞满了炒米。
有时在家乡,我向爸妈要上几块钱,骑着锈迹斑驳的自行车,偷偷跑到集镇上去买各种各样的“零食”:几块儿烧饼、一袋炒豆、一盒花生……却也花不了几块钱,剩下的钱也总是留得下次再花,一路飞骑回家,再偷偷把自行车停好,弓着腰偷偷跑到房子后面,大吃特吃起来。那种滋味简直不能忘怀,最后还留着一点儿舍不得吃,悄悄拿篓子盖着,又撒欢似的去吃炒米了。这造成的后果是,晚饭推说吃不下,只得面壁思过去了。
再后来回家乡时,我已经会舞柴弄火了,总是搬几块砖,做一个“灶台”,往里面塞几把柴,点上火,拿一把扇子,呼啦呼啦地扇。结果是外公生气地走出来,“又是谁在烧火,熏死了!”我就赶忙把火踏灭,飞一般的溜之大吉了。
家乡的风景,家乡的乐趣,家乡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想起炒米、烧饼、烧火的味道,我觉得这才是最好闻的,是“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