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感受生命的日记

2024/02/18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感受生命的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感受生命的日记 篇1

一颗种子被人随手乱扔,一段时间过后,它竟在生根发芽,这是生命的顽强;一个孩子不懂事,出于好奇吞下了一个果冻,结果噎着了,这是生命的脆弱。

有很多人说生命是死神生气时创造的“出气娃娃”,先让它诞生,然后慢慢折磨它,直至死亡降临。也有人说生命是上帝的苹果,每一个都被咬过一口,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有缺憾。关于“生命的诞生”这个话题,观点很多,可真正是什么,无人知晓。

“感受生命”其实很简单,因为生命随处可见:雨后生长的春笋、夏季茂密的大树、金秋时节的果实、冬季凋零的鲜花……这些都是生命,我们都应该珍惜,可是世间有几个人真正珍惜过它们呢?或许在人们的意识里,”珍惜生命“只是限制在珍惜人类的生命,而对其它的生命”视而不见“吧!

生命,总是美好的。不是因为苦恼太多,而是我们不懂得生命;不是因为幸福太少,而是我们不懂得把握。

去感受生命吧,只有感受才能懂得生命的心声!

感受生命的日记 篇2

当我睁开眼时,这算一日又过了,可谓眼睛一闭,一睁,这算一日过去了。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当我走出房间,见到妈妈正在打扫房间,见到她满头的黑发中掺和着几丝银发。我就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又见到了她布满纹横的苍老的双手,仿佛布满了岁月的磨砺。走出家门,看见那黄色的枯草,那光秃秃的树木。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我伤感地走进它们,用双手抚摸粗糙的,布满“智慧”的树干,再用凝然的双眼注视着那一圈圈紧密的纹横,看着生命的出生和生命消逝在我面前划过。我不禁又流露出伤感。

走进一片树丛,脚踩在金黄的落叶上,听着树丛里响着的一声声树叶发出的沙沙声,看着落叶一下下划过天空,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飞过双眼。突然,下起了小雨,我也毫不躲避,任雨点打在我身上,我低下头俯视地面,一朵朵娇弱可爱的小花在雨点无情地打击下低头掉落。我不禁再为生命的脆弱而惋惜。当一颗颗露珠从石头上划过,滴入泥土中时。我心中充满了无限感触。

雨越下越大,我不得不回家。我坐在温暖的房间中,望着窗外渐黑的天空,我不禁黯然神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诗中表达了多么深厚的道理啊。时间的飞逝,生命的轮回。我感悟到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飞逝,生命的轮回。想着想着,又到了上床的时间了,我寂寞地躺在床上,心中浮起了无限遐想……

猜你喜欢1:生命的日记

一道闪电的生命仅仅是短短的一个瞬间,短的甚至不能用秒来计算。但是,闪耀的刹那间,整个世界都亮了。

雨前浓重的墨云在天空布满阴霾,积蓄已久的能量终在此刻爆发,创造出如此壮观,如此雄奇的场景。

生命的意义不正是在此么?

我们积蓄着生命的'力量,不就是为了等待漫天乌云密布,在暴风骤雨中闪耀出最夺目的光辉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在这闪耀中实现了。

当蚕吐出根根雪丝,将自己捆绑在厚厚的、紧紧的蚕茧中。众人不解地嘲笑着它,它坚持着进入了一片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混沌。灰暗的心情笼罩着它。

孟子拿着竹卷,读到了舜,读到百里奚,读到管仲等人时。不禁感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而蚕在蚕茧中挣扎着。它梦想着能有一天,能展翅飞翔,梦想着能俯视那些曾嘲笑过它的人,它要让他们看看,究竟是谁愚不可及!渐渐的,它感觉腰间长出了一对薄薄的什么慢慢延展开来,它感觉,自己的身体在变形。

孟子拿出刻刀,在竹简上刻下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的思想与精神开始超脱。

终于,一个东西在蚕茧中拼命挣扎着。一会儿,茧出现了一条裂缝,蚕挣脱了,一点点钻出了蚕茧,完成了精彩的蜕变。

蚕的生命得到了自己的意义,而孟子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在积蓄中蜕变,在沉默中爆发,在时光中升华,不正是我们追求一生的----生命的意义。

猜你喜欢2:高考的感受日记

每次高考结束后,面对那份牵挂莘莘学子和众多语文教师之心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种年度的纠结又如期而至,这种纠结并非源于对一考定终生局限的无奈,而实在是对高考语文试卷的无语,尽管心里早已对画地为牢般的高考试卷几乎不存什么“非分”之想。

看着高考试卷,总是会想起一个问题:三年的高中语文教学,最后就拧成这么一份试卷吗?虽然没有人敢冠冕堂皇地说高考语文试卷就是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情况的试金石,但事实它就是一个标准。特别是那些阅读试题,想想在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是多么煞费苦心地钻研教材,精心地设计问题,甚至运用那些教学名家的方法引导学生触摸那一篇篇的经典美文,但所有的这些功德总被一次次高考语文试卷击得粉碎,根本谈不上什么圆满。

举个例子吧,今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古代诗歌阅读是清代历鹗的《晓至湖上》: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设计了两个题目,其中一题是这样命制的: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其提供的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看着这样的题目和答案,不禁要问:这就是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吗?平时我们花了多少教学诗歌的心血就这样来体现吗?学生要答出这样的“正确答案”又需要建立在对大量诗歌反复吟咏体味的基础上吗?

再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说实在,这种题目即便不看原文,也可答出大概,无非就是什么间接侧面突出一类的吧。

如果以高考试卷这样的命题来指导我们平时的教学,那么语文还真的是劳民伤财的科目,不就教些雕虫小技吧,还有无必要煞费苦心的一个模块接着另一个模块的辛勤劳作呢?记得有一次参加省级培训会,在与专家互动的环节上,向人教版一个编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三年只教人教版的教材而不搞高考应试复习那一套,反之,三年只搞高考应试复习而把人教版的教材置之不理,试问,哪种做法对高考有利?那位编辑回答很多,但多少有点王顾左右而言他,说实在,问这个问题,倒不是自己真的心存疑问,而实在是想从权威中再得到某种印证。说教师教语文就是教学生如何考语文,相信很多人是反对的,但问题又是最后决定学生语文命运的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考语文在起主要作用,而且所谓的教考语文还不是正儿八经的潜心夯实,纯粹就是相当机械的套路传授,那么我们又该去反思什么?是要我们教的一方,还是要考我们的一方?

虽然我们仍可找些“厚积薄发”一类的词语来美其名曰,但至少你多少也得体现“厚积薄发”与“薄积难发”“不积不发”之间的区别吧,更不能让人居然也能在高考试卷上游刃有余地“薄积厚发”吧。就像球场上的球员固然可以凭借一点小聪明小技巧而获利,但这绝不是评价一个球员是否优秀的要件,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由此而滋长的智慧才是其魅力所在,也只有能够让球员尽情挥洒这样智慧的绿茵场才有精彩绝伦的呈现,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出类拔萃,星光灿烂。而反观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阅读试题占了将近半壁江山,古往今来的诗文名篇纷至沓来,可谓是考查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赛场,然而在这样的赛场却是为技巧大开方便之门,我看不到有多少智慧的灵光以及能够引燃这种灵光的火星,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之分在技巧之下被降为最小化甚至可以倒挂,所以,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抱个语文高分回家的学生,他究竟是一个语文素养深厚的孩子,还仅仅就是一个技巧高手,还真让人难以断言。

诚然,但凡考试便有应试之法,凡是答题便当讲究技巧,但问题在于,这种技巧只是简单的一种“术”,还是建立在素养之上的“道”,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便是为了评卷的标准而要求答案呈现成某一规范和模式,也应在规范和模式下藏有乾坤,使徒有技巧之术少有功力之道者只能求其形而不能得其神。否则,沦为技巧之术比拼的阅读考查,只能给人留下一个空壳的背影,虽在阅读,却与阅读的本真渐行渐远,如果是这样,还真希望阅读考查干脆就考些成语,至少,你不掌握大量的成语,弄懂它们的意思,你就搞不清“东山再起”与“死灰复燃”的区别,哪怕你能把那些正确使用成语的技巧口诀——一看词义轻重、二看词义大小、三看适用对象、四看感情色彩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