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不同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接受不同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接受不同日记 篇1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也是传统文化对于君子之道的诠释。它教导我们一方面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特。在文化问题上不也是如此吗?四川大学生发起“拒绝圣诞节”活动,这种粗暴的盲目排外的做法,不仅不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反而是违背了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与精神。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确实出现了问题,端午,重阳越来越无人问津,圣诞节,情人节却越来越热火朝天。这绝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真切的现状。所以许多人要求禁止“洋节”看起来似乎并非没有道理。
但仔细推敲便发现,这种要求实际上是出于一种“非此即彼”的粗暴逻辑。难道中国人不过圣诞节了,传统节日就会重受青睐吗?这种逻辑显然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更多还是在我们自己身上。
节日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对其内涵的了解,对节日自然会莫名奇妙乃至生发淡漠。也许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屈原自沉汨罗江的爱国壮举,但又有多少人能领会他当时的泪水与绝望,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也许我们的蒙学读本会告诉我们,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精神,自然也会对他缺乏足够的敬意,自然就会对端午节缺乏足够的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洋节”更缺少在中国生长的土壤。许多人热衷于过圣诞节,但真正让他说说节日的内涵,恐怕是“一问三不知”。中国的圣诞节,感恩节,是生长在市场炒作的土壤上的,换句话说,中国人过的并不是圣诞,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购物节”。单凭市场炒作而红火的节日,早已失去了节日其本身的意义。
所以,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没有给急功近利的市场环境玷污,仍是一份文化的净土。我们还可以在春节守岁,在元宵吃汤圆,在端午赛龙舟,在重阳遍插茱萸,在中秋共赏月圆,而不是和圣诞节一样,去商场购物。到这一步,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才真正是传统文化的悲哀,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因为我们有深厚的文化独立的传统,所以我们并无需畏惧“洋节”的入侵。我们也并没有必要去禁止文明的交流。这种闭关自守做法,本身就是缺乏民族自信力的体现。既然我们足够优秀,又何必担心被同化?弘扬传统文化,途径不是靠排挤外来文化,而是培厚社会文化土层,让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追求,才不惧外来文化。拒绝“洋节”,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真正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关注。
在如今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化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去逆潮流而行,我们只能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吸收外来文化中合理的精神,与其和谐共处,这应当是我们对“和而不同”传统智慧的继承与践行。
接受不同日记 篇2
和谐,这个词既是那么简单,又是那么难,简单的是它就代表着平安无事,这只是它最肤浅的诠释,难的是它是在人们独立思考、提出问题时,能够彼此融洽的进行心灵的交流的社会状态——即和而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混战的时期。这个时代可谓与“平安无事”无缘。但这个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原因何在?究其根本,是因为这是一个在思想领域“和而不同”的时代。儒、法、道、墨、名、农、阴阳、纵横、兵、小说十大学派和数不胜数的小学派彼此争鸣,他们都竭尽全力试图驳倒对方,但又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而是在相互的辩论中,与对手共同进步,正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和谐,中国古典文化才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达到了古代史上的最高峰,而那些各家的大师们,也因此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山峰,受到后人们的景仰。反观其后的“大一统”时代,统治者在实现政治一元化的同时,在文化领域也追求“一体化”,先有秦始皇独尊法家焚书坑儒,后有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于是古代中国的文化界就此“稳定”,但也日益失去生机。取得统治地位的学派成为了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工具,日益僵化腐朽,而非统治思想则被视为“妖言惑众”遭到打击摧残,到了明清,中国古典思想终于彻底走进死胡同,知道烽火惊醒华夏,中华文化才迎来新生。
中国古代的文化的兴衰,犹如我们耳边的警钟,时刻警示我们:和而不同方为真正和谐,追求表面太平只会招致灾难和耻辱。
与摧残思想的古代反动统治者不同,新中国建国伊始便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政策。改革开放之后更是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当今中国的文化事业呈现了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在百花齐放的缤纷中,中国一步步走向和谐,走向进步。
和而不同方能造就和谐,在我们投入绚丽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保持这和谐的文化底蕴,在和谐中成长!
猜你喜欢1:接受自己日记
人生有许多的不顺,我们要学会接受,接受不喜欢的老师,接受淘气的同桌……更重要的是接受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接受自己的缺点,过积极的人生。
勇于接受现实,接受自己的不幸遭遇,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他勇于接受了惩罚。他为兵败于匈奴的李陵而触怒龙颜,为了保全性命,他接受了宫刑。面对世人的不解和嘲讽,他接受了失去尊严的自己,同时也接受了自己作为史官的责任。自获刑之后,他没有自暴自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仍然明白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为了著成《史记》,他遍访名山大河,探访伟人古迹,最终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司马迁敢于接受自己,最终为中华文化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倘若他不接受自己,自此一蹶不振,恐怕他的名字也不会为世人所知。
他永远是笑着的,笑容与轮椅是他的名片。他热爱生活,更加热爱生命。史铁生,他是一位思想上的伟人,伟大之处在于接受自己的残疾,他的著作《我与地坛》鼓舞了千千万万的残疾人奋发向上。他与地坛为伴,地坛的每个角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那里,他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拥有出色文采的他,经常开玩笑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一句玩笑话,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乐观。
史铁生敢于接受自己,虽然他失去了双腿,但比我们每个人走的更远,他的思想超越了生死离别。弥留之际,他立下遗嘱,将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对待生命,他比我们多一份坦然更多一份释然。
“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鸣。”东坡的一生极为坎坷,任途的.偃蹇,爱情的曲折,辗转的劳累与奔波,正是这样曲折的人生,苏东坡以非凡的勇气接受了他。至刚则易折,遭遇挫折的他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被贬的经历使他很快成熟起来,他使自己冷静下来,平定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的心。他接受了自己,学会了超脱。于是,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象雄浑,心胸平阔的诗句展示出他超脱的心境。他接受了自己生命中的大喜大悲,虽然他也曾痛苦,彷徨,但那份超脱让他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
敢于接受自己,像司马迁,像史铁生,像苏东坡,以超然的心境接受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困境中奋发向上,走向成功的彼岸。接受自己,享受自信,阳光的人生。
猜你喜欢2:高三日记300字
当我老了,我想回到故乡,去弯一湾池塘,让它像月亮。在池塘的三面都要栽上竹子,让它们的舞姿都掉在池塘里,水才不孤独。晨辉透过竹林铺在水面上,鱼儿偷偷地把阳光搬到水底,去点亮它的世界。我抬一条小凳,靠着竹子,洒一簸箕大的酒米,一杆钓,一杯清茶,一本书,直到你在炊烟下喊我的名字。
当我老了,我想回到故乡,圈一小圈的地,让它像太阳。四周要用竹条竖上一圈篱笆,关住那些想要溜走的心。我要把黄瓜种一字型,茄子种成S型,还有那些白菜和青葱,一定要种成长短不一的小条。让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八阵图,我就在里面与蜜蜂和蝴蝶斗法,直到你在炊烟下喊我的名字。
当我老了,我想回到故乡,在我的院坝里摆一张石桌,要四四方方,还要有四条石板凳,在石桌上刻上棋盘。月光下,我坐在石桌的每一方和自己下着棋,偶尔也争论几声。如果石头剪刀布都还不能解决胜负,那我们就静坐着,等待天上的星星落入棋盘,直到你在梦中喊我的名字。
当我老了,我要回到故乡,亲手挖一个坑,把那些忘不掉的往事,统统埋掉。然后,我蓬头垢面还流着口水,像白痴一样,一直呆呆地坐在坟前,直到你在另一个世界喊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