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高三生活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美好的高三生活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美好的高三生活日记 篇1
顺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它们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棉队的人生境遇,但是,相比较而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但是,孟子一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激励了不少身处绝境中的人们奋发图强。古往今来,我们也常遇到这般说法:逆境励志,顺境____。
三国刘备,白手起家,名微而众寡。在豪杰并起,刀光剑影的东汉末年,他四处奔波,寄人篱下,遭人排挤。多少次险些失去性命,多少次妻离子散。不可不谓逆境。然而,他“欲信大义于天下,匡扶汉室”的志向却因此更加坚定!终于,经徐庶和司马徽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下山,开创了蜀汉大业。刘备的儿子刘禅,17岁便被立为太子,与曹家兄弟争储不同,刘禅的两个弟弟根本对他构不成威胁。3年后,刘备托孤白帝,年仅20岁的刘禅便登基为帝,握有天府之土成都。然而他却温饱思__欲,国殷民富而不之存恤,事无大小皆依仗孔明,终于刘阿斗一步步葬送了蜀汉。
一句:死于安乐,不知道让几千年来多少富家子弟握有有利条件,却失去进取心,躲进宿命里:不是逆境才能成材吗?我们生活富裕怎么才能成材?
别忘记,还有这么一句话:逆境用来磨练意志,顺境用来发展事业!
美好的高三生活日记 篇2
去年七月开始了我的高三生活。踏着阳光,心情好好。我是多么憧憬高三,憧憬大学。那种的日子应该多么美好。就像刚洗完澡般的舒服。
终于迎来了高三,可是事实却和我的想象相差好多,好多,好多……高三的日子是多么的无趣,是那么的压抑。没有笑脸,没有歌声,没有一点杂音,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空洞的生活,寂寞的心灵。我在开学后的第一次月考,考的好烂,就像苹果摆了一年。
我问我妈,什么是高三?是寂寞?是孤独?还是落寞?我妈说:“孩子,你不要有压力。谁都要走这一步。这是社会的产物,没人能改变。”我一脸茫然,我的心在抽动,在颤抖,我不知道中国的社会怎么会这样,几十万几百万的学生走那么一座独木桥。是不是他们脑子都进水了。天无绝人之路。一定要高考吗?
不过后来的生活改变了我的想法。原来高三的日子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惹人爱。我渐渐的爱上了它。它是充实的,虽然没有歌声;它是冷静的,虽然没有笑脸;它是宁人难忘的,因为它刻骨铭心。每天奔跑在上学的道路,心情是欣然的。抬头仰望蓝天,阳光很刺眼,也很温暖,暖的我的心瞬间涣然冰释。我每天很自觉地起床,很自觉地吃核桃,因为妈妈说那能补脑。我的成绩没有很大的进步,我的心好黯然。我付出了,却没有回报,谁的心里都会不舒服。但是我没有放弃,因为我有我的梦想,我有我的天空,我有我的世界。
不管什么情况,我会开心的过日子,我会开心的饿学习。
为了我的梦,实现。
猜你喜欢1:难忘的小学生活日记
六月的脚步越发清晰,毕业的钟声也越来越近。六年的小学生活终于要结束了,幼稚的童年也将成为过去;绚丽的少年时代即将来临,真正的生活就要开始了。回首向童年告别,是多么的不舍啊,六年来发生的事情怎能说忘就忘?告别前细细回忆,六年的酸甜苦辣咸,瞬间将我拉进记忆的沼泽……一二年级的记忆中,天真得连朋友都没有,只记得和蔼可亲的赵老师,她从没对我们发过火,永远都是一副笑脸。再想想我们曾经一起做游戏,那场景真让人忍俊不禁。老师混在学生中间,一同做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尽管现在我不喜欢一二年级的小孩,但对当时的我们却只有两个字“怀念”。到了三四年级,事情就变多了,一件件事像一个个结,每一件事都是一段绳子,复杂地连结在一起。我们换了新老师,她姓王,上课时大家都不做声,不敢动一下。但是一下课,和以前也没什么两样,甚至比以前更疯狂,更酣畅。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在同学中结交了各种朋友,自称“老大”或“老板”。那段日子,才真正能被称之为“岁月”。当然,我拥有了一个“帮派”,别人也会有其他“势力”,结果班上的男生被分为三派,互相敌对,互相争斗,只为了一个真正的“老大”名号。现在想起来,“老大”的名号不算什么,老大的实力才真正有效。五六年级,心智成熟和朝气蓬勃的时代,“三派”早就烟消云散,但是团散人不散,“三派”遗风仍在班里弥漫,只是相对和平了。在大和平年代,我们玩起了和平的东西—桌游。我毫不避讳地说,我喜欢玩,也有那么一小手,但是我从不带去学校,都是蹭上一局玩一局。我们也这样变得豪爽,其实有“三派”也未必是坏事吧。学校也像一个社会,有帮派意识,也能带动竞争意识。六年来的事情,仿佛转瞬即逝,但在这个瞬间,时光也将它们烙在了我们的脑海,它是一笔财富,过去的时光皆为财富。
猜你喜欢2:传统文化日记
“传统文化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粮。”生于斯,长于斯,浑金璞玉,天然美质。文化盛宴,浸你的魂,摄你的魄,卒成丰富的内在。 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大碗喝酒,畅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熏陶渲染、陶冶心性,养育情怀。情感丰富来源于文化的底蕴。 正如古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风,不知不觉文化融在品性里,成为一生的底色。 就好比沙龙孕育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骨子里都带着一种动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好似山里的黄鹿,从不想痛苦的事,从不发怒,从不伤心。”眸子里显现着山水的灵性。这种无法否认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会让异域之人赛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养育她的中国,带着一种文化的忧伤。
文化是一个人的魂魄,无论是信天游还是沂蒙小调或是闵音,都在生命里唱响。 《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到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叶子说她发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夏怀骂虫,玩物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时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而罗素感概“参差百态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鲜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