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2024/03/07经典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精选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篇1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阅读,无疑是教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一直以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甚至学生们都习惯把课外阅读称为“读闲书”。由于是“闲书”,亦即“无用”,便可“不读”。有关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许多中小学生是处在精神领域的“营养不良”,至少是“营养失衡”的状态。

导致目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不佳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时间读;学校、社会资源有限,没书可读;现代媒体的冲击,没心思读,等等。但最突最突出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功利性教育思想在作祟。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中小学教育中,随着学段的提高,学生的精力越来越集中在学科性学习和与中、高考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小学阶段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到高中阶段几乎销声匿迹。许多人把学科性学习之外的书籍斥之为“闲书”,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是成正比的,读“闲书”会干扰读“正书”,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因此,校内教师不倡导读课外书,家长不许读课外书,学生也无暇读课外书。久而久之,课外阅读活动就淡出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中小学生时光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犹太人世代传言: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最好的童年礼物。升学考试是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阅读活动要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能否处理好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家长和老师不能为了升学而剥夺孩子阅读书籍的自由空间,而学生也不能一味地为了取得好成绩、升入好学校有功利性地阅读书籍。

广泛地阅读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对于塑造孩子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还能熏陶孩子的思想品质,这些财富都是孩子们一生受用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篇2

我把鞋脱了,放在一旁,蹑手蹑脚地走向书架,拿了一张椅子,踩上去,把手抬高,摸了摸,一个硬硬的东西,嘿!那正是我要的。

我把那东西拿着,把椅子放回原位,拾起鞋,轻轻地走回房间。“啪”!一关上房门,我松了一口气,总算拿到了。手上拿着的是那本书——《非常老师》,杨红樱写的,妈妈说这些是闲书,不让我看,所以把我的书藏了起来,幸好我发现了。

我可觉得这本书是好书,老师也推荐。

“走,去书店”,妈妈又领着我去书店,我首先奔向“非常系列”,拿了一本,问妈妈:“这次能买这......”我还没说完,妈妈就抢先说:“又是这些书,无聊的书,一点知识含量都没有......”趁她还在无理头的讲,我先溜走了,是想要多看点这样的书。

我手中紧握着《非常女生》,跑到二楼,坐在最里面的位置,争分夺秒地开始看。十几分钟后妈妈走上来,手上握着一大堆书过来,叫道:“走了,把这书放回去!”。妈妈总是用命令的口吻对我说,我就像个小奴隶,只能听话,因为根据之前的经验,怎么争都是没用的.,还会引来一大堆的数落。

妈妈又买来了一大堆我不喜欢的书,又是世界名著,总是说什么看了很有帮助啦,很有用啦,我真想捂住耳朵,不听,妈妈,可以我的阅读我做主吗?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篇3

高尔基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我理解的意思是:读书就能使你进步,读书就好比上楼梯,读一本书上一个台阶,当你读的书越来越多时,你身后的台阶也是越来越高。

记得我七岁那年,我的语文成绩总是提不上去,每当考试完语文试卷一发下来我就拿回家给妈妈看,妈妈看了许多次我的试卷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每张语文试卷都是语文课外阅读题错得是最多的,于是从那之后我就开始经常读课外书。例如:《草房子》、《红与黑》、《神话传说》等等。

在我读过的书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神话传说了,那里面的嫦娥奔月我记得最清楚了,讲的是嫦娥在下凡间的时候遇到了后羿,最后嫦娥为了长生不老,把求得的长生不药吃了下去,最后飞到了月亮上的故事。不过这些都是人们编出来的。

自从我的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种类的书之后,我几乎每个星期天在家都看,就这样我的课外阅读能力逐渐提高了不少。

因此我决定我要制定一张关于读书的计划表。例如:星期六早上七点起来洗漱完开始读书,就这样一到星期天就开始读课外书,我相信我的课外阅读能力一定会更好。

你们一定记得以后在课外时间多看看书对你们一定有好处,一起加油吧!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篇4

阅读与写作的孰轻孰重是否能统筹有致

毋庸讳言,语文学科一到毕业年级不自觉地沦为学生心中的“鸡肋”,关键问题在于大多数教师把初三语文教学演化为纯知识的灌输纯技术的操练,常常错误的认为语文成绩的提高完全可以借鉴数理化的魔鬼训练,也因此消磨掉学生的热情、兴趣,事与愿违。另一方面,教师总认为,毕业班的作文学生已经定型,提高的空间不大,读与写的孰轻孰重的天平常常倾向于阅读,把写作看成了阅读的剩余品。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阅读与写作都是语文教学中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不可偏废的主体。读是写的附庸,写是读的剩余,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阅读,笔者认为,一种是直接指向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在于阅读方法的指导;一种指向偏重于积累与熏染,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丰满学生的精神垫底子。曹文轩先生强调“阅读经典写出有心性的文章”。阅读经典,就是种植精神的种子,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清明与健朗,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仁爱和智慧。这些都是作文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元素。

中考作文教学真的无可作为吗?余映潮先生对中考作文教学所做的研究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与引领:中考作文教学的天地里同样有万水千山。如果教师不能熟稔《课程标准》的要求与目标,跟着感觉走,又怎能收获到中考作文的万紫千红呢?如果说中学作文的序列化问题是当下作文教学中最值得研究最需要突破的课题的话,那么同样中考作文教学高效性问题同样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的。

阅读与写作相互依存,不容割裂,也不容有轻重之别,孰轻孰重需要我们统筹安排,那种为考而教的行为自然是狭隘的,事实也证明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中考中也是难以真正奏效的。

训练指导的序列是否能匠心独运

在毕业班的作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前一年的中考作文题成为学生练笔的“范题”,前一年的满分作文成为学生练笔的“范文”,中考作文题、满分作文对中考作文复习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的教师认为中考题练得多了,学生应付中考作文就有感觉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还有所谓“万能作文法”大行其道。这些很显然,把中考作文教学简单化、随意化和技术化了。

缺乏精心指导,再多的训练也是徒劳的。这几乎是常识。说到底,一在于科学序列的建构,余映潮老师在中考作文教学中仅复习过程就精心设计了诸如:读题训练、材料训练、构思训练、成文训练、修改训练、应变训练。如此细密的规划,匠心独运,不仅仅有利于应对中考作文,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终身受益。二在于有效的训练指导的落实。诸如审题、立意、谋篇等写作知识在新课改的“淡化”要求之下,教学实际中已经被忽略了,作文教学更显随意和无序。读懂文题是立意谋篇的第一步。审题不到位造成作文失败的例子并不鲜见。主题不鲜明、思路不清等等问题,与作文有效的规范训练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必要的作文规范要循序推进,扎实训练。笔者认为,没有充分的入“格”训练,是很难实现作文的出“格”,更难做到升“格”,走向作文的自由和个性。

这些似乎都不是毕业年级所要思考和着力的问题,而恰恰是现实作文教学作文复习中常常被忽略了的问题,由此衍生出诸多中考作文之硬伤。

生活积累的浅薄厚重是否有智慧引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下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不是这真就成为学生写作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的理由呢?笔者认为不尽然。丰富多元,多姿多彩的世界真的无法走进学生的生活吗?那缺少的是什么呢?缺少的是引领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欣赏,用阅读去感悟。正如20xx年南通市中考作文提示语所言:一尾嫩红,一湾碧溪,一袭云彩,一阵鸟鸣,一丛风中的芦苇……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线;一曲生命赞歌,一帧活动剪影,一次风采展示,一处公益广告……就是一道令人回味风景线;一位哲人说:你的灵魂就是一道精选的风景线。也许,你眼中和心中的风景线更多更多……如果真去倾听了,真的去发现了,真的去欣赏了,真的去感悟了,学生的生活还会因空间的`狭窄而贫乏吗?

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生气,缺乏真情,是因为少了一份智慧的选择。智慧的选择需要教师智慧的引领。教师引领学生去梳理、归类属于自己的生活,引领学生去回味属于自己的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的感觉”,把这些生活细节、心灵感悟形成单元形成系列。我想,学生在整理归类中、在回味感悟中也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意趣的提升。让学生用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看自我,去看世界,作文自然有“真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刻的感受,作文自然有“真情”。

解决中考作文的“硬伤”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表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等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篇5

语文阅读怎么考?这是考改中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

1996年,宜昌市以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蕾提出“三个淡化”为标志,拉开了考试改革的序幕。

“三个淡化”即:“淡化语法,淡化课文,淡化文体”。

“淡化语法”是针对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生动运用提出来的。考试中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不考静态的语法分析,而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真实运用。例如:20xx年中考试题《优点零》第4题仿写句子,不谈句子的因果关系,而是考查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真实表达。“淡化语法”的提出,将语文教学从机械繁复地肢解语言的训练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运用。余老师《语法啊,语法……》一文正是陈述了这一观点。

“淡化课文”更是一个大胆的思路,意在让考试与课文脱钩。它的提出则引起了我市语文界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课文不考了,那还上什么课。也有人说淡化课文就是忽视教材。对此,余蕾老师撰写了《重提与〈课文脱钩〉》《谁说课文可以不教了》等文章阐述了考试不考课文的实质正是为了激活教学,为了有效地用好课文、用活课文、用足课文。“课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考试淡化课文就是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促使学生学好“例子”,运用“例子”。以20xx年中考《说到音乐》第1题为例:文中加横线的“江南丝竹”中“丝竹”作“音乐”解,在你读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过两次,请任举一例。试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陋室铭》《醉翁亭记》时对文中出现的“丝竹”一词的意思含混不清,即使是开卷,他又能到哪里去查找原文,又能怎样完成答题?考试“淡化课文”改变了“抱着课文打滚”的封闭的教学格局,使语文教学得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也使课文得以发挥出最本质的作用。

“淡化文体”所倡导的是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束地、尽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发挥写作优势,写出得意之作。而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在20xx年教育部就中考问题提出的改进意见中得以证实。

从“三个淡化”开始的宜昌市中考语文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最终形成了“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16字命题方针。随后,又迈出了实质性的几步:20xx年试题以减少标准化,增加主观性试题为基本特色,奏响开卷的序曲。20xx年提出废止标准化试题,语文实行开卷考试!20xx年继续实行开卷考试,突出开放性评价特色,大步走向新课程标准。

阅读考试的走向正是如此。

从近三年的中考试卷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阅读考试的几大特点:

1. 取材课外,文质兼美。

多年来的“课内外衔接”实验极大地改变了宜昌市语文教学的格局。师生已形成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教学理念。热烈蓬勃的课外阅读是我市衔接实验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课外阅读有效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畅通渠道,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为四个‘四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的落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余蕾语)新课标提出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果加上小学应读的145万字,初中毕业生应有400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总量。我市取材课外的命题思想正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所以在中考的阅读考试中,我们可以大胆地与课文脱钩,以大纲和教材所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为命题依据,取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

首先,取材课外有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支持。余蕾老师撰写的《八小时以内学不好语文》《400万,你拥有吗?》《谈谈课外阅读》等文对课外阅读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命题中对阅读质量的考查主要表现在:A.考查阅读习惯。书写习惯、积累习惯、归纳习惯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如20xx年第1题考纠正常用语中的错别字,第8题给长篇名著做一张阅读卡片,20xx年《三层结构》第1题做读书卡片等。B.考查阅读积累。没有积累,便没有质量。如20xx年第9题的第4小题,20xx年《萤火虫的“小灯”》第3题,20xx年《熟读精思》第5题、《优点零》第5题等都是考查学生的积累量。C.考查阅读策略。20xx年、20xx年在阅读题目中出现的“速读、略读、精读、品读”的字眼,并非简单的标签,它所倡导的是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速读,重在抓住中心,贯通文意,20xx年《萤火虫的“小灯”》第1题即为实例;略读,要求抓住要点,理清脉络,20xx年,《三层结构》第1题填表便最能体现;精读,要求熟读精思、深入理解,20xx年《说到音乐》第6题、20xx年《优点零》第2题就作者的说法谈自己的观点正是代表;品读,要求反复揣摩、用心玩味,20xx年《雨的随想》第1、2题,20xx年《世间最美的坟墓》一题反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感情与意境。D.考查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阅读积累、正确的阅读策略和扎实的基础训练的综合体现。重在整体感知,理解运用。对此,余老师的《阅读贵在整体感知》一文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在中考试题中,如20xx年第11题《雪白》的第4小题,20xx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5题等,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阅读选文的标准是文质兼美。内容广泛,近三年的选文、选段可以说涉及了自然科学、思想政治、艺术文化、文学修养、现状反思、文化继承等等,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涵盖了说明、议论、散文、寓言、科学小品等多种文体;在语言风格上,有的科学严谨,有的生动简明,有的含蓄隽永,有的富有哲理;在可读性上,生动灵活、耳熟能详。以20xx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学生耳熟能详的生活材料俯拾即是:“圆你一个出国梦”“享誉神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鲜活的材料,既体现了“降低难度,不设审题障碍”的命题原则,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走向生活的语文观。

我们的选文以美文、时文为主,意在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注重在内容上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与滋养。以20xx年中考试题为例,爱读书者可以在此获取更好的读书方法;爱科学者可以更全面认识科学知识体系的构成;爱思辩者还可以更深入反思教育现状;而在托尔斯泰墓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精华,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学生人文底蕴。

2. 读写结合,注重运用。

试题不追求知识复现式考查,不以单纯的字词名篇知识概念列项,堆砌名词术语,而是突出读写,考查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读写结合是我市阅读考查的又一鲜明特色。语文学习既重吸收,又重表达。而取材于生活的时文、美文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感”“悟”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真实表达的热切愿望。所以,我市中考命题从1999年减少标准化试题,到20xx年废止标准化试题,到20xx年不提供“标准答案”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注重读写结合,注重能力运用的结果。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性越来越强。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记住老师给予的结论,而是用心揣摩,独立思考,如实陈述,表现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实际运用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不是要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的完整,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如此,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只能是大量的语文实践。”余老师撰写的《基础知识怎能忽视》《基础知识重在运用》等文中对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并在中考命题中得以具体体现。

比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仿写题。(20xx年第7题、第9题的第4小题,20xx年《河水与大堤》第1题、《雨的随想》第5题,20xx年《优点零》第4题、《世间最美的坟幕》第3题等)这类题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它以读懂原文为基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来完成,要求读得深入;写好一个句子,必然涉及句法、句式、修辞、连贯等问题,但若只记住这些概念、规律是远远不够的,会用是关键,要求写得贴切。读写结合,极富创造。

再如,近三年中考试题中都有概述题。(20xx年第8题,20xx年《河水与大堤》第3、4题,20xx年《说到音乐》第4题,20xx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题等)这类题型是以阅读理解为核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具体情感,获得独特感受,然后调动语言积累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准确、精当地表达出来。读与写融会贯通,全面展现语文素养。

此外,近三年中考试题中还有语言揣摩题。(20xx年第9题的第1小题,第10题的第2小题,第11题的第1、2小题;20xx年《河水与大堤》第2题、《雨的随想》第5题,20xx年《优点零》第3题等)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语感。语言的运用,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结合自己对词语或语句的深入理解,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必然是熟读精思的结果,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20xx年《世间最美的坟墓》第6题完成“阅读提示”应该是最典型的读写结合、注重运用的题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命题者在每则阅读材料之前都添加了“阅读提示”,特别又在此段阅读中明确鼓励学生借助注释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来完成。这种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必须在阅读感知内容、参阅提示、研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造才能写出精彩的“阅读提示”来。

3. 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开放评价。

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生“独立阅读,自由阅读”的品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思想在我市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将“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考查,部分试题力求做到开放,以便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充分表现”写进了《中考说明》。

首先,还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学生是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精神个体,如果考试变成了对他们的约束与禁锢,考试就只能是命题者操纵的游戏。所以我市的中考在命题上十分注重提倡学生的独立思维,致力于挖掘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主观感受。比如,20xx年第10题的第4小题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还有20xx年《说到音乐》第5题简评歌词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而《说到音乐》第6题、20xx年《优点零》第2题,针对文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认同也罢,反对也罢,个人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主观感受,都将给他们以心灵的触动,激发出各具个性的表达。

其次,给学生创设自由想像的空间。想像是创新的基础,阅读离不开想像,只能驱遣着想像来读,才能真正品味出语言之美,思想之美。我市中考命题对学生想像力的关注力度很大。20xx年《萤火虫的“小灯”》第2题的设想、20xx年《三层结构》第4题的创造性比喻、《雨的随想》第5题和《世间最美的坟墓》第2题的想像描写,都是在集中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好的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以《世间最美坟墓》的第5题为例,其想像的基础来源于文中夏天、冬天的描述内容引发的情感体验,而学生对春天、秋天的实际认识以及对墓地氛围的体察则成为想像的合理要素。

另外,还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评价环境。我市于20xx年开始实行开卷考试,在探索开放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之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卷只是一种形式,但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所要突破的是封闭的教学格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这种思想反映在试卷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答案惟一”的题目大大减少,(20xx年20xx年都只有11分,占全卷总分的9.2%)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明显增多。最典型的要数20xx年,试卷开宗明义,在《给考生的话》中,明明白白告诉学生:“许多题没有设计‘标准答案’,你不必有顾虑。……答案就在你的笔下”;在《评分说明》中,同样写给阅卷老师一段话,希望老师们“不要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人好恶评价学生,要饱含爱生之情,细心琢磨学生的答题思路,认真揣摩学生的答题结论,善于发现学生答题思维过程中的亮点”,力求为学生的个性思维提供宽容、认同的氛围。对此余老师撰写了《为不给“正确答案”叫好》《语文不是1+1》等文加以阐述。

4. 古为

今用,重视积累。

古典文化的熏陶,文学常识的积累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实施开卷考试的今天,文言文怎么考?识记怎么考?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对此余老师撰写了《文言文的读和考》等文进行了解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和文化的载体,不少文言词汇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浩如烟海的文言诗文,我们还读得太少太少……一句话,要增强文言文的积累和修养。”“把文言文教学定格在考试上,尤其是定格在古汉语知识的考查上,恐怕难入佳境。”

因此,在中考试题中,文言文的考查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分散在各阅读篇目中,重在考查学习文言文古为今用的能力(如20xx年《说到音乐》第3题根据阅读理解,解释“使贪夫廉,懦夫立”一句,还有《雨的随想》第3题解释带文言色彩的“独”字的意思,并列举两个同例、第4题读文联想诗句等题);一是集中选读浅显的文言篇章,重在考查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如20xx年《熟读精思》一文的阅读理解);一是在阅读联想中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能力(每年均有)。

多年来,我市的语文教学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探索改革的成功之路,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20xx年教育部门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说新课标的思想并没有让宜昌人有“恍然大悟”的感受,而是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因为我们明白了:我们多年来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我们就是这么做的!

对我市的教改和考改,刘国正先生作了高度评价:“搞这项衔接实验,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考试改革,否则就会……绊手绊脚。宜昌的同志看准了这一点,大胆地改革考试……由于指挥棒指得对头,考试促进了实验,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20xx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以《语文的正途》为题对我市实行中考开卷考试进行了相关报道。

当然,我们更知道,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考试改革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但我们将会坚决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我市语文的课改、教改和考改继续推向深入。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篇6

我爱阅读,阅读使我快乐,阅读也让生活更美好。

小时候,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去疯玩,回到家后身上全湿了,直到有一天,妈妈把我拉到椅子上给我讲童话故事,我才对书感兴趣,我才不跑出去疯玩,每当到下午或晚上,我都会让妈妈讲一个故事,闹来闹去,直到开始讲才停止。

到一年级时我认识了拼音,便让妈妈买带拼音的图书,因为那时我只知道读书好玩,而并没有理解什么意思,所以通常都是一看完就放一边,不看了,只把那些特别有趣的书再拿出来看。

三四年级时,我不再需求图书了,而是要看《十万个为什么》、《福尔摩斯》、《哈利波特》之类的书,因为这些书可以给我许多知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比如我脑袋蹦出小问号时,《十万个为什么》总能给我答案,我还会仿照书中的.小实验来自己动手做,还有……总之我时常读到忘我。

到五六年级时,我便开始对书作深入的研究,如,这本书有什么作用,这本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写这本书的背景,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句。总之我对书的含义有了许多的了解。

我像小鸟,在书的天空中飞翔;我像小鱼,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篇7

作家曹文轩说: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确实,阅读带给人的益处不计其数,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我爱阅读,因为书是我成长的源泉,是我积累文化知识的宝库,阅读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从牙牙学语时,我便与书为伴,它们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阅读是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兴趣,我一天不看书,就会牵肠挂肚,饭吃不香,觉也睡不好,妈妈说我是名副其实的小书虫。

阅读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你是我的`宝贝》是黄蓓佳写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有轻度智力障碍的贝贝在失去亲人后,与小区的电工李大勇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喜欢书中的贝贝,他虽然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但在奶奶的努力训练下,长成了一个心地纯朴,乖巧善良,热爱大自然的孩子。我更敬佩李大勇,贝贝10岁时,奶奶因病去世,是李大勇一直无私地关心和照顾贝贝。这本书让我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处处充满爱。

阅读让我写作文时,下笔如有神,好词好句如喷涌而出的泉水,挡都挡不住。阅读会让我忘却烦恼,每当我心情不好时,我便会找一本书,让自己沉浸其中,什么烦恼都会抛之脑后,烟消云散。阅读会带给我勇气,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书中的那些大神们便赐予我能量,我就会勇气倍增,充满力量,战无不胜。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位高尚的人在对话。如果书籍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便是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如果书籍是一片汪洋的大海,我便是大海中遨游的鱼;如果书籍是一个五颜六色的花园,我便是快乐采蜜的蜜蜂。阅读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关于阅读的750字日记 篇8

如果把课本比作土壤,那课外阅读可以看作肥料。如果只靠土壤里的养料,而不适量添加肥料,那一定会导致营养不良。就好比现在的青少年们,阅读面狭窄,不吸收课外知识,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课外阅读不仅有趣,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增长见识。那为什么课外阅读却不被人们重视呢?因为考试成绩和父母的压迫。

在现在的社会,“营养不良”算什么,只要能得个好分数就行。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思想。家长认为考高分靠努力、努力、再努力,所有的时间都应该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好的要“更上一层楼”,不好的则要“笨鸟先飞”。就这样,那些与成绩无关的课外读物也被严禁阅读。

然而有些课外书,如漫画、言情武侠小说之类,屡剿不灭。据统计,这些“课外书”竟然成为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原因却还是因为压力过大。漫画卡通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丰富。读这些书时,身心得到放松,好像进入一个没有压力的世界。

课外阅读已经被禁止,再加上漫画之类的夹击,那些真正有益的课外阅读更是没有了生路。不过幸好,现在考试的内容中,增添了不少课外阅读,这使得青少年可以再一次接触有益身心的课外读物,也使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成绩。

课外阅读好比肥料,缺了肥料的树苗难以成长为栋梁之材。青少年应该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例如科普作品、世界名著。家庭和社会也要为青少年阅读课外读物创造空间,这样才能使课外阅读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课外阅读能带给我们更多知识,让我们明白许多道理。例如我曾经看过冰心写的一篇《宇宙的爱》。看完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呈现出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体会了解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对人类的厚爱。读完后我深深意识到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因此,在课余闲暇时间多看看课外书吧,它能带你走进课本里所到不了的,充满知识和自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