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精神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钉子精神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钉子精神日记 篇1
早上我从广播上听到说:今天是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精神45周年纪念日。雷锋,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已不陌生,因为我们在课文中,在《雷锋日记》中,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已经知道了雷锋的故事,他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那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雷锋呢?我想,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钉子”精神。雷锋叔叔在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主要体现在“挤”和“钻”上,比如:他在工地上工作时,整天驾驶着汽车东奔西跑,没有时间学习,于是他就把书装在挎包里,随身带在身边,只要车一停,他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而我们常常是抱怨“作业多”、“学习没时间”,从而放松自己。其实,学习的时间是要“挤”的,关键是看我们会不会“挤”和“钻”了。平时,我每天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也就是看《数学报》、《南湖晚报》、《少年文艺》,要么就是捧着我喜欢的课外书读,再要有空,就是看电视了。妈妈也总说我学习时间抓得不紧,没有压力,不会挤时间。通过学雷锋,我想:我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还要珍惜学习时间,充分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把学习成绩再提高一点。
钉子精神日记 篇2
说到钉子,它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物件,细细长长,有一个小圆底。它看似细微,却拥有无可估量的力量。
奶奶家里有一个木板凳,大概从我记事时就有了吧,这样算来,它有十来年了。年岁太长,凳子已经变成了黑色,还多少出现了些裂纹。我仔细观察,除了木板有几个凹进去的拼接处,其他全是靠钉子固定的。
有些人觉得,木凳用木板拼接好就可以了,不需要什么钉子。其实并不是这样,仔细看钉子打进去的位置,它们的位置是打在了木头的拼接处,把两块木头连在一起,在拼接的基础上在进行加固。不止如此,凳子的两条腿之间需要再用一块木板连接起来打上钉子,这样板凳才能更加稳固,承受更多的压力。
拿过一个板凳来只是想:“这板凳真结实。”为什么这么结实,一定有人会这么想,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拼接的角度太巧妙了,可未必会想到有那么几个钉子在默默地坚持着。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总有那么一群“钉子”在默默付出。
从结构上看,钉子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它的底部,另一部分是钉头,钉头助它打进墙壁,底部帮它承受压力。它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可以把别人施加给它的压力转换成自己的动力,它独特的能力使它坚强地扎根在每一个地方。
愿做一个钉子,在角落默默付出,做一个钉子,化压力为动力,乐观面对一切。
猜你喜欢1:工匠精神的日记
“守破离,通往一流的道路”牵引此书的灵魂,即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享受产品的升华,对精品执著追求的一种精神理念。就像《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当梁惠王惊叹于厨师宰牛技艺之高超时,厨师只是淡然的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大道相通,当下的互联网思维与匠人精神,二者有着高度一致的思想内涵:即用极致的产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切实做到“专业、专注、专心”。
坚持专业。我们潜心20年,将建筑专业经验与先进科技相结合,持续探索绿色环保建筑工艺,也正是我们坚持的专业,让我们人比客户更懂得如何又快又好又便宜的搭建绿色、安全、环保、温馨的.家。作为中的每位成员,都要坚持自己的专业,披荆斩刺,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一定可以造就充满活力的企业。
坚持专注。从建筑产品化、从住宅的PC产业化,到全面家居解决方案的不断升级,用专业精神专注地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也就是我常说的那股“不犯轴,不成活”钻劲儿。好房不怕水淋,从PC板的拼装、到建筑外墙、铝合金门窗、幕墙等进行渗漏检查的一项试验,旨在检查出建筑墙体、PC板等处是否出现渗漏,若有渗漏现象,则整改修缮并优化PC板的产品模型,不正是坚持专注吗。我们凭着这专注,把一个看上去不可能做成的绿色建筑产业化的事情做成了。
坚持专心。市场经济里,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守住绿色建筑产业的技术研究就显难能可贵。每一块PC板都精心研究、专心实验、用心制造,这是对房
产建筑的精益求精,确保建筑品质更好,有效解决解决了渗漏开裂、保温隔音、防火抗震等质量通病问题,并真正做到五节一环保,对完美的孜孜追求,更是品牌对“家”用户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人们对“家”的审美和内涵有了更多的向往,绿色建筑制造需要一种能量,可以让人、文化和物品三者更好地融合,这种能量就是“专业、专注、专心”的匠人精神。
猜你喜欢2:工匠精神的日记
1986年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总导演杨洁去世了。
消息被证实后,《西游记》引起了人们的追思和怀念,甚至引发追问:为什么我们很难再拍出那样的经典了?
到现在为止,还有一些观点不认同1986年版《西游记》,原因是在它所诞生的特殊年代里,电视节目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西游故事更停留于纸张和口头传播,以至于当它被搬上荧屏时,注定了其成功具有偶然性。
这类说法其实并没有看到在这以后的30年间,老版《西游记》成为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超过了3000次,足以申请吉尼斯纪录。
可见,《西游记》不仅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历久弥新、更显珍贵的经典之作。事实也证明,后来的西游故事几经翻拍,有的红极一时,有的票房不俗,但都没有在口碑上超越前作。
在分析这种现象时,杨洁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了“西游精神”,她的具体解释是:“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效果、道具依然很粗糙,但观众的捧场,恰恰说明它是一部靠艺术取胜的作品。
《西游记》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杨洁所言的“西游精神”,它不仅展示了一代电视人对待作品的纯粹态度,更是以其中颇高的艺术含金量取胜,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西游精神”在哪里?
答案藏在创作态度里。
该作品拍摄经年累月,困难的'时候只有一台摄像机,但剧组所有人都不畏艰难,认真对待自己的角色。
比如饰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世家出身,三代人专注演猴戏,“练就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无论是翻筋斗云、撑竹筏出海,还是在黑风山打斗、打死九尾狐等,基本上都不用替身;又如“猪八戒”,早上精神足,钉耙都是扛在肩上,下午的镜头就是拿在手上,傍晚就是在地上拖了;连不发一言的白龙马,都绝少用特效和替身,跟随剧组走遍了中国。
如今提倡“工匠精神”,意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杨洁那一代电视人的“西游精神”,何尝不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
就这一点而言,那种每个人各司其职、追求极致的精神态度,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