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年糕的作文

2024/03/17经典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年糕的作文(精选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年糕的作文 篇1

狂天是腊月廿四,爸爸说:“刚收到老家小队长的微信,明天打年糕。宝宝,你想不想去看看,你还没有见过呢!”看得出爸爸充满了期待,我就满口答应了。

第二天,我们驱车45分钟,从武康来到了爸爸的老家——新安镇城头村东兜组。一下车,就看见人们已经忙碌开了,爸爸拿出相机就一阵狂拍。我呢,面对老家人的招呼还有些羞涩。打年糕的地方安排在一处房屋前的空地上,尽管寒风刺骨,但似乎人们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也细细地观察起来。

第一道工序是蒸粉。空地上,两座由砖头搭起来了灶头正不断地冒着白汽,负责烧火的老爷爷面色红润,跟烧得正旺的柴火非常般配。据说,这些柴火都是各家自己带来的。两位年轻一点的伯伯负责蒸粉,他们把由粳米和糯米碾成的米粉分批洒在一个特制的蒸笼里。这个蒸笼是竹编,呈圆锥形,上面铺着一层纱布,米粉就一层层地铺洒在上面。我凑过去想看看清楚,大伯说,“以前小孩子是不能看的。”“为什么?”我好奇地追问原因。大伯回答说:“怕小孩子看了蒸不熟。”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奇怪的风俗到底是什么原因。爸爸告诉我,蒸粉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一定要选对火候掌握地很好的人,爷爷以前就负责这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是打糕。米粉蒸熟后,一位伯伯把米粉团揉成一团,放在一个石臼里。忽然,他揪起一块“年糕”往我手里塞,说道:“‘雪糕’很好吃,那边还有白糖,去蘸蘸吃。”我尝了尝,雪糕松软香糯,味道还可以。接着,两位中年壮汉每人拿起一个石头锤子。这个石锤是圆盘形,直径大约25厘米,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工具。两位伯伯商量好各自击打的部位后,就抡起石锤开打了。他们高高举起,稳稳落下,你一锤,我一锤,发出“砰”“砰”的敲打声,旁边的人都注视着这个核心步骤,仿佛被这场景吸引定格了一般。大约20锤后,负责翻年糕的大伯又上场了,他把年糕从石臼里翻了个身,旁边另一位叔叔往年糕上洒水,新一轮的敲打有开始。大约这样3个回合后,年糕已经不再是松软的样子了,变得很有弹性,颜色也从原来的“雪白”变成了“玉色”。

第三道工序是切糕。打好的年糕被放在一块长方形的门板上,被一件很奇特的工具一分为二。这个工具其实就是一根稍粗的线,两端系着两根筷子,就是这个“筷子线刀”,一下子就把年糕分开了,留下了一道整齐的切口。6位叔叔阿姨齐上阵,分别将年糕揉成长条状,再盖上纱布,不断地抚平年糕的表面,不一会儿,两条圆润的年糕条就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时,“筷子线刀”又出场了,一个人把长条状的年糕切成宽10厘米左右的块状年糕,另一个人则快速地把小年糕放在一个铺了尼龙纸的竹匾里。

第四道工序是美糕。一位老婆婆将调好的“红汁”装在瓶子里,用筷子头微微蘸一下,再往年糕中央点一下,这样,每块年糕就都有一个红色的“胎记”了,就像小孩子眉心的“点红”一样。一位经验丰富的阿姨负责将年糕做成“猪头”和“元宝”,象征吉祥如意,财源广进。做好的年糕有专人送到每家每户。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老家的“打年糕”,虽然没有机器的快速,但靠人力的合作也形成了一条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不仅生产嚼劲十足的土味年糕,还生产了快乐、和谐、热闹和十足的年味。明年,我们再去打年糕。

年糕的作文 篇2

新千年的第一个星期天,我跟爸爸到年糕店里去做年糕。

年糕店的设备很简单。一台磨粉机,一台年糕机,一眼大灶。但来做年糕的人却排起了长队,米箩从屋里排到屋外。大灶上的年糕蒸里正冒着热气,还不时飘出糕花的香味儿。

终于轮到我们做了。只见师傅把米倒进磨粉机里,经过两次滚压,米变成了很细的粉。然后把粉倒进糕蒸里去蒸,把粉蒸熟,变成了糕花,再放到年糕机上去挤压。挤压出来的年糕是连在一起的,再有机器上的一把剪刀把年糕剪成一段一段的。这就成了平时我们所吃到的年糕。

听爸爸说,过去做年糕都是手工制作的。把蒸好的年糕放到捣臼里捣,很费力。因此,往往是十几家拼起来做,很热闹。做年糕,要过年了。小孩子特别开心,都要去看热闹,有时还能吃上一块年糕团,香喷喷的,很好吃。那时,还有谁家年糕做得多,谁家的年成好的说法。做年糕也就成了“年糕年糕年年高”的象征。难怪现在的农民要做几大箩米的年糕。

现在,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年糕,年糕已不再是过年特有的食品。但从年糕店米箩排成的长队和来做年糕的人们那喜气洋洋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农村处处飘溢着“人乐年丰”的祥和气氛。

年糕的作文 篇3

“吃年糕,步步高。”我们家乡的人在过年的时候,总要去加工厂做年糕。

今天,我和哥哥妹妹一起回到乡下奶奶家做年糕。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去做年糕的地方。

做年糕的地方在一个用砖头搭的房子里,我一进年糕厂,一眼就看到了在水里浸了好几天的大米。一筐一筐的大米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几个工人齐心合力,一起把一筐筐大米倒入机器里。“呜呜呜——”没几下子,一粒粒白白胖胖的大米就粉身碎骨,变成了洁白的米粉。工人们再把磨好的米粉放到蒸笼里面去蒸,蒸熟以后又倒在石板上。机器一开,“突突突……”转呀转,这些蒸熟的米粉就从机器的一个小洞里慢慢出来,变成了一条长长的年糕,好神奇哦!工人叔叔手起刀落,“咔——咔——”熟练地把它们切成一节一节。我们几个手忙脚乱地用塑料袋把年糕一节节套起来。哇,刚做出来的年糕真的好热,我们的手都被烫红了。我快速地拿了一点刚出炉的年糕塞进嘴里,又香又糯,味道真不错!

做年糕太有意思了!今天,我大开眼界,终于知道年糕是怎样做出来的了!

年糕的作文 篇4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是成为烹调师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各种各样的花色,还可以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等。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好处,因而掌握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悉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控传热物体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炝、拌、熏、以及甜品的拔丝、蜜汁、挂霖等。

调料,也是烹调的百味香。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了这六方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年糕的作文 篇5

奶奶来电话告诉我这个星期四要做年糕啦,听到这个消息可把我和姐姐乐坏了,我们全家星期四一起去吃年糕、做年糕喽!下午放学后爸爸接我们到了做年糕的机器厂。

里面机器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们找到了爷爷奶奶,我们的大米正在经过一个机器磨成粉,我说:“这是什么呀?”奶奶说:“这是磨粉机,从上面的孔把米倒下去,米就在几秒钟时间变成粉落入篮筐里。”磨好后的粉又细又亮,我们把篮筐排成长长的队,然后慢慢的前进,终于排到了。我们把粉倒在四个蒸筒里分别蒸熟,机器厂里面非常潮湿,屋顶上飘满了水蒸汽,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往下掉,米粉蒸了几分钟后,一号桶的出炉了,工人们把桶里蒸熟的米粉倒在了木板台子上,这时米粉已经变成了糕花,我一手抓起了一块热腾腾的糕花,一边吃、一边用小不铲子把糕花铲碎,接着其他三个桶的糕花也相继好啦,我们陆续把糕花都铲碎,铲碎后把糕花放到了机器里,通过机器的挤压糕花变成了一条条长龙,慢慢从机器里走了出来,一个工人拿了一把大斧头,把冒着热气的年糕切成一段一段, 爷爷、奶奶就用提前准备好的塑料袋把一条条年糕包装起来,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把热乎乎的年糕用塑料袋包起来,然后整齐的放在框子里。

我拿了刚刚包好的年糕,趁热咬了一口,那香喷喷的味道真香啊!奶奶又笑盈盈地说:“沾上红糖会更好吃。”我沾上红糖又咬了一口,这味道真是赞不绝口,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年糕,快来品尝一下吧!

年糕的作文 篇6

春节前,妈妈带我去做年糕。一路上,我很兴奋,在心里不断猜测:会是什么样的呢?过了一会儿,车还没到地方,就传来“轰隆隆”的机器声。

走近一看,人可真多啊!一筐筐米排起了长龙,等待打成粉。一颗颗浸泡过的白白的米粒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轮到外公了,只见他利索地拿起一筐米,一只手拖住后边,往“怪物”口上倒。说是“怪物”,其实是打米机器。只见米粒很快被“怪物”吞噬,不见了踪影,外公急忙把筐放在出口处,不过一会儿,洁白的米粉就缓缓地流了出来,满满的一大筐。大家齐心协力,把米粉又扛到另一边排队等候。

终于排到了。大家把粉倒到一张大萝筐里,一位师傅在粉中加入水和盐,搅拌均匀倒入蒸桶里蒸。“如果不蒸,就是生的,做不了糕。”妈妈告诉我。米粉在滚烫的蒸汽中“挣扎”,我也在静静地等待奇迹的发生。

等了一阵子,开始做糕。只见师傅把熟粉放进一个八公分大小的机器洞里,糕终于重见天日,慢慢地从洞口挤出来,不过一次还不够,糕又进入机器的“肚子”里进行一次“旅行”,这样挤出来的年糕才会又滑又嫩。年糕出来后,被师傅切成一条一条滑下来,外公用手把糕摆好在竹簾上,望着白白嫩嫩的年糕我不禁垂涎三尺,也迫不及待去抓一条,那糕可真烫呀。

外公在年糕中包了些红糖,我津津有味地吃年糕,那味道真是人间美味啊!

做年糕是玉环农村里的民俗,也是过年的象征,我爱做年糕。

年糕的作文 篇7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先”。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从神农氏开始至今,五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而神农尝百草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见证。

中国的饮食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年糕的作文 篇8

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里有热闹的春节。最令我难忘的是四年前的那个冬天。

那一年,我跟外婆和妈妈去宁波乡下老家过春节。乡下的亲戚很多,我们天天走东家访西家,七大姑八大姨欢聚一堂,热闹极了。

为了让我开开眼界,舅公决定自己做年糕和糯米块。做年糕和糯米块需要很多人手,舅公把表舅表叔都叫来了。原来年糕的原料是米粉,而糯米块则是用糯米饭做的。只见年轻的小伙们把蒸熟的大米粉团倒进一个大石臼里,再轮流用大榔头似的捣棒边捣边碾,舅公则不断地趁捣棒提起时翻动米粉团,以使其均匀受碾。我好奇地去提那捣棒,好沉呀,我憋足劲也拎不动。大伙儿哈哈大笑,我闹了个大红脸。

再看做糯米块,那就更累人了。要把糯米饭碾成又黏又软的面团得花不少工夫,加上糯米饭黏性足,那捣棒每次提起来,都要费好大的劲。我很佩服舅公,只见他在石臼旁飞快地用沾水的手掌翻动面团,真是身手矫健,要是动作不利索,那大捣棒就会砸在手上,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碾好的年糕团由叔叔们拉成一根根长条,再扔到案板上。我们这些小孩早等急了,纷纷拿起烫手的年糕条,放进涂过油的模具里,用手一按,再把模具翻过来往案板上一拍,一条印有漂亮花纹的年糕就做好了。望着越码越高的年糕,大伙儿的兴致别提有多高了。

由于做年糕人手多,做一次年糕又要花上大半天,中午就只能用自助餐了。案板上放着一碗芝麻酥,一碗咸菜笋丝。谁要是肚子饿了,随手就可以拿起年糕或糯米块,包上甜的或咸的馅,吃个痛快,那新鲜的滋味儿真叫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长相忆,最忆那年糕飘香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