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日记大全 > 正文

相信自己五年级日记

2024/03/26日记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相信自己五年级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相信自己五年级日记 篇1

今天下午语文课,我们正在学习《黄果树瀑布》,阚老师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这句话是为下文做了铺垫,同学们知道是引出了那一句话呢?”看到我们有的仰头空想,有的埋头沉思,还有的紧盯课文。就又给了一些提示:“或者这样说,因为瀑布写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所以什么?

请大家认真阅读第六自然段,它会告诉你答案。”我呢?早已“盯”上第六自然段的“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这句话了。哈哈!一开始还担心找错段落,一听是第六自然段,心里更是有了底。正欲举手,可转念一想,如果读错了怎么办?

岂不是很丢人?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呀!这样想着,我又把手缩了回来。可是,我又很想发言,唉,举手吧!我为自己加油打气,相信自己啊!于是,我的手高高举起,可当老师的眼睛扫到这里时,我竟然鬼使神差地放下了手。终于,有同学举手了,老师让他起来读。读的就是那一段!那一段是对的!

我心里懊悔不已,懊恼像虫子般一点一点啃咬着我的心。如果相信自己呢?会不会我就举手了?!

相信自己吧!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难道别人会去相信你吗?没有自信的人一定会输,有自信的人不一定会赢!

相信自己五年级日记 篇2

"相信自己的直觉,顽固的人不喊累……",在跌倒时爬起来是因为相信自己;在难过时开心起来是因为相信自己;在做不到的时候仍努力去做是因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人,不会后悔曾经的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人,会后悔一辈子。在阳光明媚的一天,天空中的太阳公公正在咧着嘴对我笑。我想:人家都没起来,好无聊哦。不如我去看看电视吧,比这样像个呆子坐在这儿要好上许多。我站起来,刚走过去几步,便因为踩到了一个小玩具而摔倒了。我便扯着嗓门哇哇大哭,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噼噼啪啪地打在了地上。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十分清晰的画面:一个腿上正流着鲜红似火的液体的小女孩,正扶着一根电线杆慢慢地往上爬,鲜血仍不住地往外跑,小女孩的神情越来越痛苦,动作越来越吃力,好像已经用完了全身的力气,但是那小女孩仍然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最后被医生从死神那寒光闪闪的刀刃下给拉回了人间。我想:是啊,不相信自己的人,会后悔一辈子。想到这儿,我便擦去了脸上留下的泪痕,忍着腿上的疼痛,抓着旁边的椅子,慢慢地爬了起来,开心地笑了。做什么事,也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做成,如果不相信自己,就肯定做不好事情。

猜你喜欢1:成功的日记

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因为,成功代表着又一次的进步,代表着又一次的突破,代表着又一次的跨越。

曾听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错,成功的源头就在这句话上。农民如果没有辛勤的努力,会收获到丰硕的成果吗?老师如果没有付出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会赢得学生与家长的赞同吗?前辈们如果没有付出牺牲,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吗?

所有的成功并不是真的成功,人没有成功的那一天,所以,人要不断努力。一次进步就是一次开始,一次突破就是一次新的起点,一次跨越就是一次前进的.动力。

当我们看着台上有人在领奖的时候,一定充满了羡慕,一定会想,那要是自己该多好啊!但是,想过吗?人家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流下了多少拼搏的汗水。当有人学会了一项本领,比如说是溜冰,人家滑得操纵自如,身躯是那么敏捷,一定看得羡慕吧!想过吗?人家或许摔过了一次有一次,摔了遍体鳞伤,这儿青一块,那儿青一块。只有尝试,才能收获,成果才会甜滋滋的。

汗水是动力的源泉,汗水是突破的起点,汗水是跨越的开始。

猜你喜欢2:高考话题日记

曾在高考中风靡一时的“话题作文”,如今正在渐渐让出高考作文的舞台。刚刚结束的20xx年全国高考,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20套试卷中有19套为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仅有天津卷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依旧保留着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

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题开启了“高考话题作文”的时代。这种命题形式甫一出现,便受到社会各界的纷纷赞赏,并从此被反复使用——话题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宽松规定为考生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让考生有话可说。而在此之前使用多年的材料作文命题形式,被人认为标准单一、发挥空间小,容易束缚考生的思维。

然而,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多次出现,其弊端也渐渐开始显露。话题作文在题面上一般没有观点、主题上的限制,形式上也往往是体裁不限,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为模式性、投机性的写作提供了可能。

受益考生 打磨日记模板“屡试不爽”

“高三一年老师让我们写了五六十篇作文,不管什么题目,我每次都用三个人物: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高考时也是如此。”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论坛)苏岳告诉记者,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他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先写一个题记,开头用一串排比句进行总述,然后分列三个小标题,分别写李白、苏轼、陶渊明,最后一段引用名人名言进行结尾。

“这三个人无论是性格还是经历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特点,不管话题怎么变,总是能沾得上边。”苏岳称自己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反复打磨这套作文模板,并且“屡试不爽”,从来没有失灵的时候。

随着高考临近,作文训练由原先的一周一写改为两天一写,苏岳的模板也随着反复练习而愈发稳定,不仅是文章结构和人物,就连具体内容也几乎不用做改动,只需根据话题的不同,稍微调整若干关键词即可。“到了高考的考场上,几乎就是在默写。”

与苏岳的“自主研发”相比,湖南大学的赵宇则是在语文老师的刻意训练下进行模板化写作的。“我老师的方法总结起来有三点最为核心:开门见山,巧用排比,旁征博引。”赵宇具体解释道,“开门见山”,是为了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巧用排比”,是为了显出文采和气势,“旁征博引”,则是展现丰富的积累和开阔的视野。

基于这三个要点,赵宇的老师为班上同学总结了一份近一百页的作文写作须知,内容可谓极其详细具体,不仅有大量排比句式和写作素材,就连文章应分几段,每段写多少字,用多少个句子,每句话起什么作用都有明确的规定。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赵宇所提到的“旁征博引”,几乎是所有受访者的共识。积累背诵大量名言警句和名人轶事,是许多考生在考前一年的必修课。赵宇说,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的著作,他至今没有读过,今后也不大可能去读,但在准备高考时,这些人却像是他的多年老友一般被他在作文中熟练地提起。

一位高考满分作文的作者更是向笔者坦言,他对自己在作文中所引用的著作和言论毫无了解,都是来自于高考前的突击准备。而这篇作文获得的评语,则是“知识面极广”,“材料信手拈来,令人耳目一新。”

专家学者 阅卷方式加剧“模式化”

尽管依靠自己总结的模板在高考中吃到了甜头,但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苏岳却显现出几分失落。从小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他,在高考过后,却发现自己下笔时不再像从前那样轻松自如,总是不由自主地写成“高考体”,而对文字的敏感度,也感觉大不如前。上大学后一年多,他才慢慢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

在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话题作文的盛行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违背了它的初衷。不限体裁,本意是鼓励考生们尝试各种文体,但在实际当中,考生却常常会抱定一种文体进行反复训练而不及其余,这很有可能造成了文体偏废的状况,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熊丙奇认为,高考作文阅卷过快是造成作文模式化的一大原因。他向笔者谈到,一位高考作文阅卷老师曾在《南方周末》撰文表示,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作文评分均速每篇只有20多秒钟时间。正因如此,老师在指点学生写高考作文时不得不迎合这种“快速”评判的需要,多引用好词好句,搭好花架子,甚至不惜让学生说谎。

对熊丙奇的观点,北京某大学的学生程欣感触颇深。他毫不讳言自己在作文中常常说谎,“不是不愿意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高考毕竟太重要,实在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冒险。”

与诸多考生相同,程欣也十分推崇在作文里引经据典,但与不少考生下工夫突击掌握大量素材相比,他的招数则显得更有“效率”。程欣所引用的材料,常常是自己的“原创”。“引用的人一定要真实,要著名,但他说的话和做的事则可以灵活处理。”

所谓“灵活处理”,就是写作者自己编制出符合话题需要的观点和事例,安排在一个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身上。程欣对自己的方法很有自信,“阅卷老师在那样的快节奏下不可能花时间进行核实,他反而还会觉得考生的知识面很宽。”

后话题时代 应试日记的先天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话题作文问世之初一片叫好,随后质疑声频频的情况下,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又在悄然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话题作文在高考中的连续出现,考生渐渐摸清了它的套路,模式化的写作越来越多,而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命题者、评卷者的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创新”一步步地成为了“俗套”,也不再受到阅卷者的青睐。

“在一定程度上,高考作文已经进入了‘后话题’时代。”北京精华学校高中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马昕告诉笔者,20xx年高考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全国15套试卷中,共有14套试卷采用了话题作文。而在此之后,话题作文所占的比重便逐年降低,到了20xx年,全国18套试卷中,仅有2套试卷依然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到今年,更是只剩下了一套试卷。

与多数省份纷纷采用话题作文,又逐步回归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北京卷却一直对话题作文说“不”。自20xx年起,北京市高考开始自主命题,除当年高考为话题作文外,从20xx年的《转折》、20xx年的《包容》直到20xx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xx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近8年来,北京高考一直采用命题作文。

相比于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由于命题和材料选取的不可预测性,能够较为有效地遏制“套作”的现象。然而,人们对其产生的质疑也一直从未停止。由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写作必须建立在透彻理解题目和材料主旨的基础上,如果考生与阅卷者对题目的理解稍有不同,整篇作文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在很大程度上,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话题作文有话题作文的问题,命题作文有命题作文的弊端。”马昕说。

熊丙奇认为,这种两难处境在目前情况下难以得到有效的化解,“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注定了高考作文的困境。学生在平时用一套思维体系、表达体系,到了考场上,却必须用另一套思维体系、表达体系,按照出题人、阅卷人的思路写作文,难以做到“我笔写我心”。在熊丙奇看来,目前情况下,考生不应将作文训练作为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应该加强日常的写作与积累。